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蛙声十里出山泉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6:14 作文素材
蛙声十里出山泉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蝌蚪头上的点颇为精湛,好似蝌蚪就已经在画面上活蹦乱跳起来了。白石先生还用线把溪流勾勒了起来,线条是那么流畅,那么柔美。好像在画面上涓涓细流一样。还仿佛听到了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从而衬托出了隐隐的青蛙叫声。慢慢的由远到近,最后直到青蛙叫声响彻云霄。给人一种无限的回味与亲切。仿佛置身在画面之中,欣赏着淋漓尽致的美景,听着这轻快而优美的流水声,喝着那美酒。画中可缺少不了面,一缺少面就显得画面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再怎么好也没有轻快感。本画的面就用在了山石上,感到有轻有重,下笔明确。整个画面因山石而舞动起来!

我认为白石先生唯一一个缺点就是蝌蚪的数量不太多。而且使人非常盲目,不知蝌蚪是从哪里蹦出来的,应该再画几只刚出洞的蝌蚪。另外,蝌蚪有点感觉头重脚轻,不轻快。

这就是我的评价,还望美术老师多多指点。

山西太原迎泽区太原海边街小学五年级:sxtyrenz824

篇二:大连中考议论文真题汇总

2011一模 跟自己争

韩 青

①该争的一定要争。

②如果因为“枪打出头鸟”就放弃了,那么,你可能失去了一片辽阔的天空;如果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放弃了,那么你可能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很多情况下,争才有出路。

③到底要争什么呢?

④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了一个利字,忙着争钱财,争职位,争权势,争地盘……争得貌合神离,争得勾心斗角,争得反目为仇,争得乌烟瘴气……这样的争好像一把把利刃,给人们烙下了数不尽的伤痕。

⑤要争,就要像松树一样,即使处在悬崖峭壁,也要争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强;要争,就要像梅花一样,即使在凛冽的严冬,也要争得属于自己的那片馨香;要争,就要像牡蛎一样,即使受到沙粒的磨砺,也要争得属于自己的那粒珍珠……

⑥要争,就要争得积极、乐观、希望、正义……这样的争才是生命的方舟,一步步把我们渡向理想的彼岸。

⑦那么,我们要和谁争呢?

⑧跟自己争。

⑨每个人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一面是消极的、悲观的、懒散的、颓废的……这是“旧我”;一面是积极的、乐观的、勤奋的、精神的……这是“新我”。因此跟自己争就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新我”战胜了“旧我”,即战胜了自己;一种是“旧我”战胜了“新我”,即败给了自己。霍金就属于前者。他口不能说,腿不能走,身不能动。命运是这样的悲惨。但他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并且凭借这些,他创造了人生奇迹,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大科学家。因此,说到底,跟自己争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进而把厄运改写成好运,把自己重新命名为高尚的人,成功的人。

⑩综上所述,我们要时时跟自己争,才能创造生命的精彩。

(选文有改动)

16.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⑨段的论证过程。(4分)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3分)

19.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跟自己争”的正面事例,请选取一例加以概述。(宋濂的事例除外。30字以内)(4分)

2011年中考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

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

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选文有删改)

16.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17.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

答。(4分)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相 ....

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 ..

拨”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正、反面事例均可,30字以内)(4分)

2012年一模

玩,是要学的

过传忠

①我平生碰到过两批最不会玩的人。一批是我“文革”时教的学生,他们在一起除了信口胡扯,相互攻击挖苦、乱开玩笑,几乎没有什么内容。又一批是近几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学生,时代变了,条件好了,“玩”的时候有了烟、酒、卡拉OK,当然还有无休止的闲聊,但我总觉得“玩”得挺吃力。

②该怎么“玩”,才算好呢?

③《说文解字》中说:“玩,弄也。”这两个字都从玉(斜王旁),看来与把玩精细高贵的玉器有关,《玉篇》里又用“戏”来释玩和弄,可见,玩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聚而戏之”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了。

④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里记述众宾客随这位太守游瑯玡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射”是投壶,“弈”不知是下什么棋,反正是种种有趣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但其中的乐趣,各人又是不尽相同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政治斗争中不得意的欧阳修能从游玩中找到寄托和排遣,这在他,是不易的;而对“玩”来说,又可从中窥见到它的包容量之大。

⑤清初的李渔(笠翁)是位著名的大玩家。他的《闲情偶寄》里不仅有系统的戏剧理论研究,而且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各方面的精彩论述。这些学问从“文化”积淀的角度看,应当也有它相应的价值。

⑥王世襄老人一辈子不仅研究过摔跤、火绘、烹饪、美食,而且还是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民俗学家……真是继往开来,无所不包。他凭这一身的手艺和工夫,为民族社稷立下过汗马功劳。单说抗战胜利后在平津地区经手清理战时文物工作时,亲自追回的种种“国宝”,就不是用“价值连城”之类的词汇所能表达的。

⑦当然不是人人都会这样玩,更不是人人都能玩到这个水平。

⑧有些人,懂得不少玩意儿,但到头来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谈什么利国利民?如今这个转型社会,一不小心,在“玩”字上跌筋斗的也大有人在。追名逐利,不顾廉耻,丧失人格不算,栽到“黄、赌、毒”里去,那就“玩”得更惨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葬送掉了。

⑨总之,“玩”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一面讲,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蕴涵着人类生存与进化的种种智慧,它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我们的生命价值。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它,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少不了它。但是,它又有另一面,有时它会是腐蚀剂,是迷魂汤,会消蚀我们的意志,迷惑我们的神经,引我们走上歧途。就以当今铺天盖地的网络来说吧,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它固然功不可没,但陷进去不能自拔的,尤其是青少年,不也令人触目惊心吗?“玩”起来可真要当心啊!

⑩玩,是要学的。

(选文有改动)

16.在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 。(2分)

17.本文④⑤⑥段可否调序?为什么?(3分)

18.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本文第⑧段的作用。(4分)

19.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怎么“玩”才算好?(3分)

2012中考

⑴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名》,完成16~19题。(12分)

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事业之树常青。

②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

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④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⑤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⑥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选文有改动)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说说本文第③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3分)

18.第⑤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4分)

19.从修辞角度对第⑥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3分)

2013年一模

享受朴素 ①朴素,与单纯、本色难舍难分,与浮夸、浮躁不共戴天。朴素是荒野大湖里未被雕饰的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朴素还像未施粉黛的阿里山姑娘,清丽素雅。朴素是难得的简单生活,更是高尚的绿色生活。能够享受朴素生活的人更能体味人生的真谛,更能惬意地享受人生。

②纵观人类历史,那些淡泊物欲享受,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皆是能够真正享受朴素生活、体味人生真谛的人。与其说是他们懂得享受朴素,更能保持淡泊宁静、利于致远的境界,毋宁说是崇高伟大的追求,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朴素生活。19世纪美国哲学家梭罗放弃富足的生活,选择了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朴素生活,写下了流传世界的《瓦尔登湖》等著作,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这与他那简单而又超人的追求是那么和谐统一。

③其实,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享受朴素的天性的。清晨起来,或户外归家,穿半新半旧的衣裳,趿一双休闲拖鞋,随行随坐,逍遥自适。如果老朋友风雨夜至,则炒上一两碟菜,烫温一壶酒。兴之所至,海阔天空。品古诗,赏名画,似乎在自家之陋室更能琢磨出文化意味,其乐无穷也。

④现代世风,与朴素甚不和谐。豪车华屋,力追“时尚”。消费求高,排场奢华。浮嚣世风,使人欲朴素变得倍加困难。各种各样的官场作状、虚饰冒进、声色诱惑、假名伪实,仍每日每时地,缠你闹你,诱逼你就像脱一件衣裳一样脱离朴素。或许,人,只有“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才能辨识朴素之真谛吧。

⑤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纠正人们对朴素认识的一些误区。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提倡过艰苦朴素。其实,真正的朴素,不一定都陷入艰苦之中。不艰苦时的朴素是自觉追寻的朴素,才是更为难得的朴素。惟心甘情愿的朴素,更加价值连城。艰苦时的朴素,乃不得不坚持的朴素,虽然光芒四射如同太阳,但却总染有或多或少的紫色无奈。

⑥享受朴素,能使人远离风雨躁动的非正当欲望。享受朴素,能引人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享受朴素,可以促进生活、事业和艺术的统一。享受朴素,惬意人生!

(选文有改动)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17.从全文来看,第⑤段有何作用?(3分)

18.我们教材中也有很多“享受朴素”的正面事例,请概述其一。(30字以内)(4分)

篇三:河北省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三)

河北省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三)

学 校

考 号

姓 名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 根据下面提示默写 (6分)

(1)《陋室铭》中写居室外环境清幽的骈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2——4题。(6分)

(东京6月12日电)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频频爆出冷门:先是高卢公鸡(指法国队)被拔光鸡毛,接着潘帕斯草原英勇的骑手(指阿根廷队)马失前蹄。夺冠呼声最高的两支球队先后折翅,成为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最令人瞠目。

2、结合文段意思,"折翅"一词还可用词语_________代替。(2分)

3、文中划线句子是个缺宾语的病句,应补上的宾语是:___________。(2分)

4、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12个字以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2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司亩斌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展现了 、 、 、 和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6、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作分析。(4分)

答:

7、口语交际。(2分)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张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2)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

评卷人

得 分

二、 阅读 (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3题(17分)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17分)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8.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答: (3分)

9.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3分)

10.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11.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3分)

答:

12.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3分)

答:

13.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

答: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9题。(14分)

听取蛙声一片

① 我家门前紧挨着水塘,绿树婆娑,水草丛生,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常有阵阵"嘎

嘎"的蛙声伴着夜风飘进屋里。此时,我总想起宋朝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 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至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语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

③ 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④ 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⑤ 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⑥ 青蛙在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一些不好听的字眼。例如:"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这实在是冤枉

了。它们只知道终日在田野里捕捉害虫,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尤其是夜间,食虫的益鸟纷纷归巢,这时更靠它捕食各种害虫。

⑦ 在丰收季节里,联想起青蛙对于人类的功绩,我们要更加赞美和保护这可爱的两栖动物。

(作者:徐延华 选用时有改动)

14、青蛙捉虫的本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4分)

答:

15、已故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了幅画,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根据选文的提示,想象一下,这幅画画的是 、流水、乱石、远山。(1分)

16、作者为什么要举文学家笔下有关青蛙的一些不好听的字眼?(2分)

答:

17、第⑥段中,作者在为青蛙"鸣冤"时运用了举例子、引用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8、在"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一句中,"一般的"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19、请结合本文的内容,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写一条公益广告语(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

(三)、阅读下面选自《曹刿论战》中的文字,完成20-23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齐师伐我: ②小惠未徧:

③小大之狱: ④必以情:

2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又何间焉 立有间

C、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邪

D、肉食者鄙 蜀之鄙有二僧

2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作答)?(2分)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9分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

主人,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4.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2分)

(1)嗜学( ) (2)叱咄( )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7.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评卷人

得 分

三、 写 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

“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父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碗中。沙子一点也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撒下。石灰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3分)

篇四:2005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四) - 海宁教师博客——为教师的专 …

2005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四)

积累与运用 (20分)

1、 根据下面提示默写 (6分)

(1)《陋室铭》中写居室外环境清幽的骈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2∽4题。(6分)

(东京6月12日电)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频频爆出冷门:先是高卢公鸡(指法国队)被拔光鸡毛,接着潘帕斯草原英勇的骑手(指阿根廷队)马失前蹄。夺冠呼声最高的两支球队先后折翅,成为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最令人瞠目。

2、结合文段意思,"折翅"一词还可用词语__________代替。(2分)

3、文中划线句子是个缺宾语的病句,应补上的宾语是:___________。(2分)

4、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12个字以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2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司亩斌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展现了 、 、 、 和 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6、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作分析。(4分)

答:

7、口语交际。(2分)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张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2)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

二、 阅读 (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3题(17分)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

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

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17分)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8.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3分)

答:

9.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3分)

10.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11.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3分) 答:

12.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3分)

答:

13.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

答: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9题。(14分)

听取蛙声一片

① 我家门前紧挨着水塘,绿树婆娑,水草丛生,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常有阵阵"嘎

嘎"的蛙声伴着夜风飘进屋里。此时,我总想起宋朝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 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至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语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

③ 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④ 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⑤ 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⑥ 青蛙在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一些不好听的字眼。例如:"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这实在是冤枉了。它们只知道终日在田野里捕捉害虫,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尤其是夜间,食虫的益鸟纷纷归巢,这时更靠它捕食各种害虫。

⑦ 在丰收季节里,联想起青蛙对于人类的功绩,我们要更加赞美和保护这可爱的两栖动物。

(作者:徐延华 选用时有改动)

14、青蛙捉虫的本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4分)

答:

15、已故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了幅画,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根据选文的提示,想象一下,这幅画画的是 、流水、乱石、远山。(1分)

16、作者为什么要举文学家笔下有关青蛙的一些不好听的字眼?(2分)

答:

17、第⑥段中,作者在为青蛙"鸣冤"时运用了举例子、引用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8、在"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一句中,"一般的"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19、请结合本文的内容,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写一条公益广告语(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

(三)、阅读下面选自《曹刿论战》中的文字,完成20-23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齐师伐我: ②小惠未徧:

③小大之狱: ④必以情:

2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又何间焉 立有间

C、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邪

D、肉食者鄙 蜀之鄙有二僧

2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作答)?(2分)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9分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

主人,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4.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2分)

(1)嗜学( ) (2)叱咄( )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7.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答:

三、 写 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

“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父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碗中。沙子一点也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撒下。石灰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父又倒了一盅(zhōng杯子)水下去,一滴水也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笑着问。

徒弟无言以对。

这个小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呢?请以“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不要离开文中所说的“满”这个范围。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篇幅在600字以上。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分)

200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败北(失利、失败)

3、(的)一幕(新闻、消息) 4、韩日世足赛爆冷门 5、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 6、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2分。意思相符即可。)

7、(1)你(金娜)只讲究个人卫生,而不讲究公共卫生。(2)例:①谢谢你的提醒。②真不好意思。

二、阅读 (50分)

(一)(17分)8.第一件;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件: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问题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说是抄的。第三件: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二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3分。大意如此即可。任选一件作答,若答了两件或三件,则只评排在最前的一件。9.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或答:老师怀疑学生的作业。可答:怀疑学生)(3分。大意如此即可) 10.某种现象再次发生(或答:某种现象重得出现)(2分) 11.翻来覆去地看学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向同事请教处理办法。(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对即可) 12.从罗马法精神的高度(或答: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的高度。或答:从法律的高度。)(3分) 13.无固定答案。(3分。合情合理即可;谈感受要真切,提建议要注意”有关”。)

(二)14、舌头捕食快 看飞虫时眼睛敏锐 食谱丰富 灭虫数量多

15、蝌蚪 16、寓贬于褒(先抑后扬、先反后正),进一步赞美青蛙(或为青蛙正名)17、作比较18、不可以。因为癞蛤蟆也是青蛙的一种,加上"一般的"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强调了癞蛤蟆的本领更高超。 19、野生动物,人类的朋友(保护环境,让动物有个好家园。 请保护野生动物吧。)

篇五: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南靖一中 严晓华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初高中的古代诗词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通过平时的考查,很容易发现学生在诗歌鉴赏上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诗歌鉴赏术语导致答题不规范,不能切中要点。诗词鉴赏的考察要点非常多,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相关知识点分解教学、逐个击破的方法,本节课就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进行规范作答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⑵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诗歌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⑵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虚与实的概念,并能正确理解虚实的关系。 难点:正确熟练地掌握虚实结合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真题巩固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杭州西湖音乐喷泉《梁祝》激起对梁祝爱情的想象。

2.讲述深山藏古寺的故事

观看幻灯片,大家看到的考生丙的画中有深山,有和尚,它符合宋徽宗的画题要求吗?(符合,因为这个挑水的老和尚会让我们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庙)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山和和尚是实景,而寺庙确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再次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设计意图】在视听的刺激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入课题。

二、链接课文,温故知新

1.虚实的概念

“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设计意图】初步形成对虚与实的理论把握,为下面的解题奠定基础。

2.回顾学过的使用了虚实相生手法的诗词

举例:(先集体诵读,再讨论分析,最后小结)

⑴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 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虚) 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 ⑸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 ⑹飞流直下三千尺, (实)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设计意图】加强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对虚与实进行初步的了解。

3.“虚”包括的四种类型

小结一:

⑴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⑵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⑶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⑷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4.分析虚实结合的作用:

结合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过渡

⑴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余同学画出实写与虚写的诗句,概括虚实的内容。 ⑵思考归纳诗歌中的虚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⑶分析虚实结合的作用。

小结二:

①互相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②前后对比,突出情感、主旨;

③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会诗歌中虚实之间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5.答题指导:《扬州慢》为例

小结三:

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c.激发读者想象,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的答题步骤。

三、 点击高考,学以致用

1. 学生做练习,初步感知高考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设计意图】针对高考,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2.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虚的。这里的虚实结合就很好的激发了观众的想象。

【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虚实相生手法的理解。

3.真题巩固

⑴ 【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宋]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⑵ (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⑶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眉儿

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水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设计意图】针对类型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突破难点。

四、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1.在诗歌中,实是指眼前的实象、实境、实事;

虚是指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得到的部分。

2.虚实结合的作用:

①互相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②前后对比,突出情感、主旨;

③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

3.答题步骤:

①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③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c.激发读者想象,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以板书形式出现,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诚如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的“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虚实结合,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引用名言,加强对虚实相生妙处的把握。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2005年全国卷Ⅱ)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问:作者是怎样(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蛙声十里出山泉作文)写“思家”的?

2.【2008江西卷】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专题知识与技能。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