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许立志《我弥留之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32:36 字数作文
许立志《我弥留之际》字数作文

篇一:《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形象

《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人物形象

叶少晖 1111051008

《我弥留之际》完全由本德仑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的59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进行讲述。值得注意的是, 达尔的内心独白在《我弥留之际》中达19 节之多, 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而如何把握达尔这一人物形象成为理解小说的关键所在。

一、“先知—疯子”

小说是以达尔的内心独白开始的。他和朱厄尔从田地里走出来, 一前一后, 互不讲话, 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他和朱厄尔之间不和谐的关系。那间歪歪斜斜的棉花房暗示了本德仑一家的贫穷和衰败。随着达尔的思绪,卡什正在聚精会神地为艾迪做寿材的情景,那“哧克 哧克”的斧凿声也衬托着达尔内心的骚动与不安。他的鼻子能闻到空气中有硫磺的气味, 他的舌头能尝出盛在杉木水桶中的凉水的香甜, 他已经和朱厄尔离家去运货了,却能在远离家门时从内心里“看到”母亲去世的情景。他反对把母亲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运到远处去安葬,并采取了纵火的方式,结果被送去了杰克逊疯人院。

二、观察力、思考力强

达尔善于思索, 有时甚至有些神经质,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他鄙弃安斯, 怨恨艾迪和杜威? 德尔, 排斥朱厄尔, 敏感地发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离异。他首先察觉到了妹妹怀孕的事实, 也通过观察母亲对朱厄尔的特殊感情,察觉出母亲感情上的隐私,这也使他感到分外地嫉妒。在《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将母亲和艾迪反复混乱陈述,表明了他对母亲极其复杂的情感,渴望母爱又因缺少母爱而怨恨。在和朱厄尔离家去运货的地方,达尔不断在思索人存在的意义。“这么看来我也准是存在的,否则我也无法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排空自己准备入睡了。因为如果我还没有排空自己,那我就是存在的。”(66)塔尔在他的内心独白中感到达尔的眼神“ 仿佛是他把你的五脏六腑都看透了。仿佛是不知怎的从他那两只眼睛里你都可以看见你自己和你的所为。”(106)达尔的眼睛就象像一面镜子, 迫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尔的观察不仅停留于此, 他把目光还投向大自然, 企图从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他看到地平线和山谷, 想到的是像哺乳动物一样怀孕的妹妹, 在他眼中大自然和生命浑然一体, “生命是在低谷里形成的。它随着古老的恐惧、古老的欲念、古老的绝望升到山顶上。”(196) , 但却是那样的毫无生机。达尔始终没有寻找到生命的真正含义, 他的结局可悲, 在把艾迪埋葬后, 杜威? 德尔告发了他纵火的事情, 所以, 达尔被家人送进了杰弗森疯人院。然而达尔是否真正疯了, 卡什最后也搞不清楚, 但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 那就是,“这个世界不是他的, 这种生活也不是他该过的。” (225)

达尔的性格在《我弥留之际》中处处体现,无论是自我独白还是他人转述中都可以隐约看出那个与世俗格格不入,而孤傲地活着的灵魂。

【注释】

本文相关引文均来自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只标明页码,不再一一作注。

篇二:《我弥留之际》中荒原主义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荒原主义

摘 要:荒原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道独特景观。本论文首先介绍

荒原主义的涵义及福克纳作品中的荒原意象,接着从景物描写,叙

事角度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对福克纳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中

的荒原主义进行分析。通过解读《我弥留之际》中的荒原意象,更

好地了解福克纳的作品,领略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荒原;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一、荒原主义

荒原,是指地球上尚未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破坏的自然地带。在

《圣经》里,“荒原”不仅是无数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所,还是阐发

教义的主题意象:在《旧约》中,这个词出现了245次之多,在《新

约》中也出现了35次。[1]因此成为基督教文化中具有中心地位的

象征概念。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衡量,物质的原生态状态在一定程度

上引发了精神上的感触及道德层面的思考。

威廉·福克纳是为数不多的对荒原意象进行刻画的作家之一。他

不仅创作了著名的“荒野三部曲”,还凭借极具象征的艺术手法,

生动地刻画了一群丑陋的南方人形象,展现了处于迷途之中的现代

人的精神世界。[2]他的创作既关注南方人们精神荒原的描绘,也

着眼于挖掘这个荒原世界对自己,对人生的美学意义。本论文拟对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荒原主义进行研究。

二、《我弥留之际》内容简介

《我弥留之际》写的是发生在十天之内的事,艾迪·本德仑躺在

病榻上即将撒手归天。南方农民本德仑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

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经历。文章通过叙述本德仑一家坎

坷的送葬经历,刻画出一群思想荒诞,精神游离的现代人形象,呈

现出一个充满人性丑恶的荒原社会。这部作品因其新颖奇特的形式

和含混多元的意义而引起研究者们的不倦挖掘和探讨。有评论家认

为这是作者“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3]。尽管“荒

原”一词不曾在作品中直接出现,作者却通过小说人物内心的荒原

性体验及所处的荒原性背景,尤其是送葬过程当中奋不顾身的使命

感,展现给我们一幅动态的荒原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我弥留之

际》这部作品在美国荒原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成为对荒原文

学阐释和解读的重要文本。

三、《我弥留之际》中的荒原主义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原主义在福克纳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论文试图从景物描写,叙事技巧以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来加以介

绍。

(一)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始终贯穿于小说《我弥留之际》当中。“约克纳帕塔法”

作为“荒原”的典型景物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肆虐的山洪,贫瘠

的土地,微薄的收入,和难以摆脱的贫穷。小说开卷向读者展示的

正是一幅破败的乡村景象:

棉花房是用粗圆木盖成的,木头之间的填料早已脱落。这是座方

方正正的房屋,破烂的屋顶呈单斜面,在阳光底下歪歪扭扭地蹲着;

空荡荡的,反照出阳光,一副颓败不堪的样子,相对的两面墙上各

有一扇宽大的窗子对着小路。[4]

这段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本德仑一家生活的基本环境。恶劣的环境

衬托出人物荒凉绝望的内心世界。

40年代,华伦提出“贫穷的白人”之说,认为“《我弥留之际》最

全面地描写了贫穷的白人,书中充满着同情和诗意”,“整部《我弥

留之际》的基础是本德仑家庭的英雄之举,他们实现了对已故母亲

的诺言,把她的尸体运往杰弗生??至少,本德仑一家人有实现英

雄之举的能力,而且也实现了他们的诺言”。[5]

(二)叙事技巧

在《我弥留之际》中,叙事结构中的重复手法是其中一个最为显

著的叙事技巧。运用多重视角的描写手法,福克纳详尽地描述了不

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科拉把本德仑家的送葬之旅看作成对

于上帝意志的藐视。塔尔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这个旅程的不赞成并怀

疑这个旅程的意义:“仅仅为了吃一袋香蕉,他们甘愿爬山涉水,

赴汤蹈火。”山姆逊也建议他们将艾迪葬在新希望并表示出对这个

送葬之旅的不满。他的妻子卢拉也认为这个行为是对死者的一种不

尊敬。当本德仑一家到达杰弗生的时候,当地的人们对本德仑一家

的愚蠢的行为也表现了强烈的愤怒和不满。

尽管所有的叙述都是重复着同一事件,然而,不同的人由于他们

各自的身份,立场和视角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如同一个大厅

里有许多面镜子一样,这些主观叙述者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多重的反

思和模糊性,形成了对比和误解,不断地使得读者迷惑。”[6]正是

在重复当中,文本的意义变得模糊而难以确定,读者的感受因此多

变,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荒原的意象也由此得以深化。

(三)人物刻画

正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斯通贝克所说,福克纳作品的中心“并

不只是描写荒原;相反,它自始至终突出乡土人情的主题。” [7]

因此,福克纳始终关注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是逃进荒原,而

是在荒原中摸索,思考,前行。

在《我弥留之际》中,死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生,成为小说的主

题。结婚前,艾迪通过虐待学生以证明自己的存在;结婚后,她用

大规模的死亡仪式来延续其生命。艾迪是孤独的,她没有信仰,是

一个与死亡紧紧相连的人物。本德仑也因其懒惰、贪婪和病态的生

活态度虽生如死。死亡造成一种严峻的形势,从而使小说的人物,

暴露他们自身和他们之间的问题,考验他们承受灾难的能力。然而,

本德仑一家不畏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死者的遗愿,将其埋葬在她

自己家人的墓地里。他们的顽强、忍耐力和通常表现出的独立精神,

充分体现了福克纳所珍惜和赞扬的人的那种“忍耐”和“挺过去”

的能力。[8]

“荒原是我们在现象世界中所能经验到的生命最原初的基础,也

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9]福克纳就像《旧约》中的上帝一样,将

他的子民流放于荒原之中,让他们返回生命的深邃源头,必得历尽

劫难才能抵达“应许之地”。荒原不是单纯地阻碍了人们实现梦想

的道路,还促使人们去挣扎,去奋斗,去在逆境中崛起。而对于本

德仑一家来说,考验无疑是最大的关键点,送葬之路既是他们作为

个体的亲身经历,也是纯净内心,获得对生死的感受的过程,更是

从中获取尊严的象征性行为。

参考文献:

[1] nash,roderick.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3rd

edition)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2] 刘国枝.荒野文学序列中的《我弥留之际》[j].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2005年5月.

[3]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 2004.

[5] hoffman, frederick j.etc.william faulkner: three

decades of criticism [m].new york and burlingame: harcourt,

篇三: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 Comparisons of Sino-U.S Family Education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The Tragedy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 Carrie and An American Tragedy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 浅谈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现状及原因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透过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 作为成长小说的《远大前程》分析 中学生英语阅读语义障碍和其教学应对策略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英语语句模糊性分析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P模式”在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远大前程》中的幽默与讽刺分析 浅析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诞性元素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 《诗经》中修饰性叠词的比较研究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英源外来词的翻译方法

87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广告的英译

88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89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9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91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嘉莉妹妹》主人公命运评析

92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

93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94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95 对《变形记》中异化现象的分析

96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97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98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99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100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0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02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103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0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05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

106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07 中美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

108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109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

110 从《自我之歌》,看美国梦对惠特曼的影响

111 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孤单主题

112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13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14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115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116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

117 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

118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19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120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21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22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

123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124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125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2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127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128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29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

130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131 Consistenc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ts Sequel Scarlett: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 Scarlett

132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133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134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135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

136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

137 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女性人物塑造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138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

139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比较

140 苔丝悲剧的解读

141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142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

143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144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45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46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147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148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

149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150 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

151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152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53 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154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155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156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157 中式菜谱的翻译

158 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159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

160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

161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62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163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

164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165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166 金钱在婚姻中的角色:《爱玛》和《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婚姻观的差异

16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68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69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170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71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172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173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

174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

175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176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77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9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的人物分析

180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81 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182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

183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184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185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186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187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18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9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90 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启示

191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in FormingWestern States Multi-culture in the U.S. 192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

193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194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转变

195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

196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97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198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99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

200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篇四:《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性格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叙述人物有十五人之多,艾迪是这部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其他人的叙述都是围绕着艾迪,及她生活、她的死亡以及家人对她的安葬进行的。在这部小说中,艾迪具有复杂的性格和非常矛盾的心理,很少人能了解她的内心。艾迪终其一生都在孤独中生活。正因为如此,她渴望参与别人的生活但却不能和别人建立起正常的关系。她年轻时受到她父亲虚无主义的影响。父亲常对她说:“活着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做准备”。事实上她渴望成为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她不是去和别人沟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是用极端的手段来证明她的存在。通过她和学生、丈夫、孩子之间紧张的关系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叙述,一个受害者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自私冷漠的艾迪

当艾迪做小学教师时,她既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也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因为她认为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秘密自私的想法,每人身上流的血都不一样,当然也和她的不一样。于是她总是期待学生犯错误,这样她就可以拿鞭子抽他们了。“随着每一鞭抽下去我就这样想:现在你可知道我的厉害了吧!现在我已成为你的秘密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用自己的血永远、永远地在你的血液里留下了痕迹。”因为“只有通过鞭子的抽打才能使我的血与他们的血流在一根脉管里”。这是多么可怕的占有心理!她在心理上抛弃了自己的学生,但又想与他们融合在一起。从这一点来看,艾迪是自私又贪婪的。

对待自己的学生如此,对待自己的家人又何尝不是冷漠呢。艾迪因为忍受不了孤独而嫁给了安斯。受到虚无主义影响的艾迪将“爱”称为“仅仅是填补空白的一个影子”。她对安斯没有感情,将安斯排斥在她的内心之外,所以她的孤独没有也不可能因为和安斯的婚姻而结束。正如艾迪自己所说:“生活是可怕的,不是因为我的孤独每天一次一次地被侵扰,而是因为卡什生下来之前她从来没有受到侵扰。”丈夫安斯对她来说仅仅是“他的言语的外形和回声”。没有爱的婚姻使得艾迪的性格越来越扭曲,她甚至想到了在她死后怎样报复安斯。她说:“我的报复将是他永远也不知道我在对他采取报复行为。达尔出生后我要安斯答应我等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运回到杰弗生去安葬。”这种报复将使得她的丈夫安斯到时候不但受到旅途之苦,而且从她说出这个决定时就会使他受到极大的心灵折磨:艾迪死后也不愿意和他葬在一起,她从来不属于她。艾迪在心底里彻底抛弃了她的丈夫,认为安斯死了,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他死了”。

二、疯狂的艾迪

艾迪的疯狂行为是她试图通过罪恶使得自己得到拯救。她和牧师惠特菲尔德私通而生下了朱厄尔。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罪恶,而选择牧师作为私通的对象会使她的罪恶更严重更可怕,“因为他是上帝所任命的工具”。上帝会拯救有罪恶的人。对于艾迪来说,朱厄尔就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的人,是她的“十字架”。所以艾迪在她的所有孩子中只爱朱厄尔,但这种爱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母爱。艾迪这一不可思议的行为正是暴露了她的绝望感,她不知道自己灵魂的出口在哪里。

三、孤独的艾迪

在这自私冷漠、疯狂、孤独的表象下,其实包裹的是艾迪孤独的内心。艾迪是一个受害者,她父亲的虚无主义害了她,使她终生生活在孤独的圈子里。她极力想摆脱,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艾迪的邻居科拉认为:“她是一个孤独的女人,孤独地怀着傲气活着,还在人前装出日子过得很美满的样子,掩盖着他们全都折磨她的真情。”这种无法排解的孤独迫使她转变成强烈的自尊,这种自尊就是“一种想掩盖那种悲惨的裸露状态的狂热欲望”。正是因为自尊和骄傲,艾迪始终不能将自己绝望而凄凉的内心展示给他人。

四、诚实勤劳的艾迪

艾迪并不是一个坏人,事实上作者威廉.福克纳也无意对小说中的任何人物做道德的评价。虽然艾迪自私冷漠、疯狂、孤独,但是她是一个诚实的人,她教导自己的孩子“欺诈乃万恶

之首”。但有时她自己不得不做出了欺诈的行为。她偏爱朱厄尔,在朱厄尔为挣钱买马熬坏了身体时,她特地做些东西给朱厄尔吃,但是藏藏掖掖不让别人看见。这种欺诈使艾迪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在达尔的叙述中讲到,艾迪哭得很伤心,她“恨自己因为有欺诈的行为,也恨朱厄尔因为自己那么爱他竟不由自主地做出了欺诈的行为”。艾迪是很勤劳的,就连她的丈夫安斯也承认,“天下再没有别的女人像艾迪那样费神把孩子们拾掇干净的了”。

艾迪对她的丈夫安斯没有爱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原因,安斯本人负有很大的责任。安斯自私、懒惰、冷酷。艾迪临死前安斯也不愿意付钱请医生为她诊治。皮保迪医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安斯终于想到要请医生时,那已经为时已晚了。”安斯竟然还能为自己的冷酷无情找到这样的借口:“倒不是因为舍不得钱,我只不过老在这么盘算??她反正是要去的,不是吗?”去安葬妻(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许立志《我弥留之际》)子,安斯想到的是可以趁此机会进城安假牙了。相对于艾迪的勤劳,安斯真是懒惰无比:作为一个农民,安斯衬衫上没有汗渍。因为“他二十二岁时有一次在烈日下干活犯了病,他老跟别人说要是他出汗他准会死的”。在艾迪的叙述中她承认让安斯死后把自己的尸体安葬到四十英里外的娘家所在地杰弗生是对安斯的报复,但这种报复的目的是什么呢?梅尔盖特认为艾迪只是“想借着这次安葬迫使安斯摆脱言而不行的一贯作风”。艾迪的死总算是摆脱了安斯的折磨,所以艾迪是冷漠丈夫的受害者。

艾迪一生过得很苦,生活在孤独中,“把骄傲与哀伤包藏得严严的”。她为将来自己死后的拯救做出了疯狂的行为。她死后被安葬之前,艾迪偏爱的儿子朱厄尔正如她预言的那样,将她的尸体从洪水与大火中拯救了出来。难怪贝克曼认为《我弥留之际》是“关于艾迪寻求拯救的一部寓言”。但这个寓言的结尾是这个家庭会为此而彻底分崩离析了。安斯在安葬完艾迪之后,安了假牙并领来了一位新太太;大儿子卡什摔断了一条腿,差点保不住;二儿子达尔由于纵火烧掉了停放她尸体的吉利斯皮家的谷仓,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女儿杜威·德尔堕胎不成,反而被诱奸;小儿子瓦达曼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玩具火车而精神将更为异常。这些都是她想要的结果吗?艾迪本人是个极大的受害者。她父亲的虚无主义的毒害、丈夫冷酷无情自私懒惰对她带来的伤害才是艾迪悲惨一生的起因。艾迪自己的叙述发生在她死后的五天,而

且被安排在小说的中间,这正是作者的巧妙构思:让一个死去的受害者的灵魂在隅隅泣诉。 参考文献:

1、李文俊.他们在苦熬[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Melvin Backman. Faukner: The Major Years.Bloomington:IndianaUP,1966.p62.

5、Michael,Millgate.WilliamFaulkner.2nded.,1961;rpt.NewYork:RandomHouse,1966.p38.

篇五: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2

象征意义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最早被运用于诗歌创作,旨在通过符号来进一步说明人物与主题,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至今仍被作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助象征手法,赋予了小说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因此,解释这些象征意义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的深层动机在于其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1

2http://baike.baidu.com/view/75156.htm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PezrIp6g-eJuR-jkDhUhzdIv1_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G#1

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彻底关注[1]。

二、地点的象征

(一)约克纳帕塔法:落后

本德伦一家人生活着的约克纳帕塔法,地处乡村,又脏又穷,而且每一户人都离得很远,相互隔离,正如达尔说道:“我们的生命啊,怎么就飘散成无形的风、无形的声,疲惫的姿态又疲惫地重复着,化为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弦上拨出古老回响,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分落定为狂态,木偶般死板的姿势。”3

约克纳帕塔法是一个偏远的农村,远离城市,交通闭塞。当本德伦一家去镇上看医生时,不仅医生被他们的贫穷无知深深震撼到了,就连安斯本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生活的落后与无知。可以说,在小说中,约克纳帕塔法就是无知与落后的典型代表。

(二)杰佛逊:现代化

杰佛逊是约克纳帕塔法的首府,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符号形象,是一个充满了现代街道、建筑和设备的地方。一方面,杰佛逊象征着进步。本德伦家庭为了寻找医生而来到杰弗逊,就表明它是远离农村的地方。另一方面,杰佛逊也象征着虚荣。安斯·本德伦出生和成长于杰佛逊,那里大多数人都有着杰出的家族历史。在被北方打败后,他们都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反思过去的日子,他们的感情往往与虚荣和孤独、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并存[2]。

当本德伦家庭抵达杰佛逊时,瓦德曼问达尔地点是否是杰佛逊时,达尔这样描述她的神态:脸上洋溢着紧张,梦幻和憔悴。从描写中就可以发现本德伦家庭初到杰弗逊时的紧张和茫然。他们不能接受他们突然看到的,而且仍然在质疑是否是杰佛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困惑和迷惘的内心世界。

三、角色的象征

(一)艾迪和安斯:扭曲的存在

艾迪·本德伦,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拥有很多象征意义。许多评论家把她定义为这部小说的核心。虽然她已经死了,但她仍然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大量的批评家认为艾迪是病态人格,给她的家庭带来诸多灾难。而另一方面,3 (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著,蓝仁哲译.我弥留之际:译林出版社.2015

艾迪也是孤独的,她是一个没有身份的无根的女人,是一个孤儿,她试图通过她的生活影响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作为一个教师,她教育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意识到她存在[3]。

艾迪似乎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但事实上她总是被一种幻灭感所笼罩,她看到了婚姻之爱和母性是空洞的概念,存在仅仅是为了填补她的生活的空隙。她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她自己刻画的悲剧。作为一名教师,她不受欢迎学生;作为一个母亲,她本应享有极大的快乐,但她没有,作为一个妻子,她不能从丈夫安斯那里得到爱。孤独萦绕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渴望与人交流,但最终仍是幻想破灭。4

安斯是自私的,他迫使朱维尔卖掉马,还让他交出晚上努力工作赚来的钱以购买杜威·德尔的堕胎药,同时他也试图证明为自己的懒惰精神辩解,在第一章中,他曾说他不能工作,因为汗水将导致他的死亡。他以此为借口逃避工作。有人说他是“老狗”,“稻草人”或者“醉酒的身体笨拙的雕刻漫画家”,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该配不上艾迪和孩子们的尊重。在感情上,安斯不值得被艾迪和孩子们尊重。此外,安斯也是一个极端的伪君子。在小说中,得到假牙是他前往杰佛逊的原因。他利用艾迪的死来完成自己的自私动机,并且在艾迪死后就匆忙寻找了新妻子,这也体现出了安迪对妻子的不敬[4]。

(二)达尔, 杜威·德尔和瓦德曼: 精神退化

在《我弥留之际》中,达尔是本德伦家族最为聪明和敏感的儿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达尔是疯狂的,他从一开始就试图结束这场荒唐的旅程,试图将母亲的棺材留在那里的牲口棚,在渡河期间,他为了毁坏母亲的棺材还放火烧了吉莱斯皮的仓库,最终导致家人将他送往精神病院。

杜威·德尔是她母亲的缩影,母亲的命运也暗示着她的命运。她一直觉得孤独和无助,无法向外人诉说她怀孕的事实,对于她来说,怀孕是“蔓延的痛苦”,她无法向任何人透露他的秘密,只能选择去牲口棚寻找短暂的舒适。

矛盾的思想本质瓦德曼象征。一方面,瓦德曼有着天真无邪的生死观,另一方面,瓦达曼又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和天真,他的话有时是复杂而充满哲学意味的,例如,他凭直觉知道他母亲的罪过。在整个旅途中,瓦达曼试图找到4 郭棲庆,潘志明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8)

对生命与死亡、爱与恨、牺牲与奉献,忍耐和痛苦的准确理解,这些东西让他很迷惑。他还太年轻了,无法应对混沌世界的变化,对他来说,旅程就是学习和寻找生活中的问题。

四、物的象征

(一)洪水和火灾:净化和破坏

在基督教中,水象征着净化和净化的原始罪过。净化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存在,也为了整个人类。在《我弥留之际》中,所有的角色都经过了“洗礼”。在去往杰佛逊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动机,但通过洪水的洗礼,他们团结起来,抗击洪水,以挽救艾迪的洪水的棺材。通过水的净化,他们的思想比以前更加纯洁。5在《我弥留之际》中,洪水也代表着改变,它象征着告别以往,步入新的生活。对本德伦家庭来说,洪水是一场大灾难,它似乎破坏了一切,艾迪的棺材几乎被洪水冲毁了,卡什也身受重伤。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洪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无论结果好坏,都必须面对。

火是毁灭和混乱的象征,当达尔为了迫使留下艾迪的棺材二放火烧谷仓时,一家人陷入了混乱。大火不仅毁了棺材,也几乎毁了整个旅程。当得知母亲的棺材起火时,朱维尔匆忙去救,并由此负伤。火也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情感决心或强烈的愿望,这把火也代表了朱维尔对母亲的感情就像这一把火一样炽烈。

(二)艾迪的棺材:功能障碍和不平衡

棺材代表家庭的功能障碍。卡什按照母亲的意见建造棺材,力求棺材的完美,但不平衡呢,就像本德伦家族自身的不平衡。艾迪自己想要一个足够稳定的棺材,以确保她的身体不受损害。然而,艾迪希望埋葬在杰佛逊,这是自私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安斯心甘情的带着棺材前往杰佛逊埋葬艾迪,也是出于其偶然的自私欲望。他最终的目标是获得一组新的假牙。而在旅途过程中,卡什断了腿,达尔被送进精神病院??本德纳家族所有行动的中心都围绕着艾迪的棺材,灾祸和不幸的产生也都是由于棺材,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家庭的功能障碍和不平衡[5]。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展示小说5 黄秀敏.《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世界文化,2012(05)

主题思想,在故事的叙述中,福克纳利用洪水、火灾、棺材等象征符号来激发读者联想的思想并促进他们的理解。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福克纳的重点不是埋葬过程是否具有意义,而是生活本身,以及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困难和灾难。通过对《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的系统化的解读,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福克纳认为人是不朽的,因为他相信人类会忍受灾难,并终将获胜。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一个能具有牺牲、忍耐和同情精神的灵魂。通过这部小说,福克纳试图教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教导人们无论生活多么残忍,只要坚定信心,不仅能战胜困境,还会获得成长,开启人生的另一篇章。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view/75156.htm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PezrIp6g-eJuR-jkDhUhzdIv1_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1

[3](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著,蓝仁哲译.我弥留之际:译林出版社.2015(07)

[4]郭棲庆,潘志明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8)

[5]黄秀敏.《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世界文化,2012(05)

参考文献

[1]黄秀敏.《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世界文化,2012(05)

[2]许志强.《我弥留之际》的一个评注[J].外国文学评论,2010(02)

[3]张晓毓.文本间的指涉与互文性的文本———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策略[J].名作欣赏2011(02)

[4]彭毳鑫.试论《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形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5]郭棲庆,潘志明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8)

[6]李文俊.福克纳的神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0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