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2:30 作文素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作文素材

篇一: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好文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鹤壁市鹤山区竹林学校 吕双全 quan878@163.com 13939255212

【摘 要】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征。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新课程下的朗读指导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读”; 传授方法,让学生“会读”; 融入情感,让学生“美读”;善用评价,让学生“乐读”。

【关键词】教学 朗读指导 情景 情感 评价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并未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

朗读对学生如此重要,却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克服以往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读”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课本剧手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两首古诗时,可以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为了表现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语言美,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后组织同学评议,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达到朗读的效果。

二、传授方法,让学生“会读”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再读,读流利。反复吟咏,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古人云:“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读口生。”读书,读书,贵在诵读,不厌其烦,朗朗吟诵。熟读,才能知其义。品读,有感情。咬文嚼字,品味感悟。要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三、融入情感,让学生“美读”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评议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同,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苏教版第六册的《荷花》一文,运用美读教法,非常合适。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

四、善用评价,让学生“乐读”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乐读不疲。为此,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亮点。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读书!”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评价要恰如其分。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灌米汤”。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好,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另外,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还要与以前的基础相比较,要看到他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进步,并给予鼓励支持。

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谈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者抒发心声,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唱、要手舞足蹈;而读者在真正领会到作者思想感情后,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反反复复地读,忘情地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直到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芳茗,通过诵读进入文章的洞天世界,通过诵读,领略言语的奇妙之处,通过诵读,咂出文章各种滋味。让我们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吧。

篇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摘 要: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论述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指导,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53-01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最主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字、熟读体验情感。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创设情景进行朗读训练

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试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在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象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

/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采取“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三步走方针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

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两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二,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这段音乐晕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

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创设情景,抓住重点有目的地指导朗读,注意朗读的三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篇三: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

《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可以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的心情又怎样?

2、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

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五年级 章安乐

篇四: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作者:曹玉苓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5期

摘 要:指导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初步地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得以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语文能力应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努力,但实际上写的训练较被偏重,其他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容易被忽视。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需要通过读。学生只有读得熟了,才能在背熟的基础上把学到的为自己所用,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是必要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 指导 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60-01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泛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作用。以读带讲是课文讲解中必要的,因为有些地方需要多读才能被更好的理解。要使课堂气氛的有最好的效果,有时读就能做到。因此,老师要深入研究朗读,讲究朗读技巧,让学生有兴趣,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进入角色。教师一边泛读,学生一边想和看,在进入的意境中,学习到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特别是学习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时,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便可以使用朗读方法。若教师朗读水平太低,读得磕磕巴巴,那送总理的悲痛情景和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就不能被表达出来,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和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更不能被学生体会。为了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染学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以身作则,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的内容来自教材,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当然,朗读也需要方法和技巧,需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组织训练。课文分析,学生要多读,也要咀嚼品味文章,还需要向老师学习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在朗读课文,让学生的语感和品味得到提升。

朗读指导,主要是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学习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时,如《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学生既要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坐着的情感,还要训练朗读的语速和语调。讲解文章《草原》时,可以从正确地停顿和读出重音两方面着手。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文章进行划分有感情的阅

读,感受草原上那湛蓝天空的一碧万里,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之情,让人有愉快之感,这样,就易进入情境。

课文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文体,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例如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桂林山水》这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文章,能更好的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示给读者,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但在朗读《激光》这类说明文时就不能用《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了,而是要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因为《激光》的主要内容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要达到目的,就要以读学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得到思维发展。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要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指导学生读重点段中的词语、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理解文章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两个句子时,学生可以从理解重点词开始,然后重音读带点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自豪之感,看到作者眼睛被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湿润的场景,作者当时的感情都融入在“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之中。又如,教师在教学《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迷人的、生动的雪后景象,体会到作者对雪后美景深深地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师让学生朗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训练语感的途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积累。 4 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正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提到,朗读具有可以让读者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和美好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少年闰土》一文中,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作者的简练、朴实的文笔下诞生。为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朗读这种方法,通过多次朗读文字,让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印刻在学生脑海。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闰土要来时作者的心情和来了之后的心情有何不同?

(2)闰土的形象是怎样被描述出来的?

(3)通过对闰土的描写,可得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在思考和学习之后,闰土的形象会深刻地被学生认识,之后,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阅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总之,要使学生能用合适的声调和正确的节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及其中心思想,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有目的的、有重点的、有感情地指导阅读和泛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由此可见,重视和加强朗读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董柯.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J].吉林教育,2010(1):82.

[2] 徐敏辉.能力与素养结合,让名著走近学生—— 名著阅读教学浅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55-56.

[3] 张玉宝.阅读教学要在拓展延伸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3):98-99.

[4] 梁成思.入境想像寻觅自我—— 现代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J].科技创新导报,2010

(4):182.

[5] 但广斌,李桂英.阅读教学过程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2010.

篇五: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起着任何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简捷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朗读训练。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老师范读 指导朗读 着重品读 寻美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职责。

一、教师范读,用真情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

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黄河颂》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就表现不出爱国主义情调。为了达到感染学生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握语言特点,”啊、黄河!”就要读出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读出中华民族的摇篮。节奏要先明,音节要洪亮,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雄伟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比如诗歌要”诵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图画美、结构美。说明文要”细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说要”赏读”,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能力。散文则要”美读”,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种表现的写作手法,没有墨守成规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阅读教学,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品味体验”。

这是贯穿于这一文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散文教学,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意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生引向审美阅读的轨道。这样点拨,学生不仅感到春的温暖,而且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重点段落、句子着重品读,引导感悟学生

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海燕》中的描写海燕的句段,想象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号叫的画面,加深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其象征意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这是全文高潮之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强壮的语言,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戛然而止。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色彩。

四、探究中寻美,品读中感悟

对重点阅读课文进行探究性阅读

研读课文,探究美。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采用小组交流、个别指导、师生共同探究、总结等不同形式,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来深刻探究,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度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和情理。可不是吗?丹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之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1、课件演示,欣赏美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播放课文中过端午风俗探究,及各地不同风俗,以此来感悟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的感情。

2、品读课文,感悟美

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全文。可自由读、默读、诵读、齐读等,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仔细品读,充分感悟端午的鸭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读书,去感悟,去研究去表现,让他们的心灵没有压抑和束缚,提倡多角度的、创意的个性化阅读,他们就像自由的鸟儿在蔚蓝的天空展翅飞翔。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