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楚国的屈子是屈原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0:19 体裁作文
楚国的屈子是屈原吗体裁作文

篇一:访“屈原”记

访“屈原”记

农历乙未羊年,中国梦 中国印 中国行之“湖南”行,得鲍氏家酒《中国篆刻报》助。陈、黄、丘、彭及尹氏父子自左宗棠新柳庄园前往岳阳县,经汨罗“屈子墓”,知为战国时楚国屈原墓也!身行端午、龙舟传统因千年流传,故知其者,得其爱国、离骚之感召,虽远必躬!

至汨罗市,往屈子墓余13公里,之前程,若短,心喜万分,遂速往。不料,其道坡阻,斗转千移,人烟稀少,顿感茫茫,后遇一村夫,礼问,乃曰:前方12里处方是,慎行。再易数村落,才始见花开。乃见左有一碑,曰:普德大庙。是屈原之地,逐奔之山路。再见一湖中有独行道,行道口立一牌坊,真“普德大庙”也!识往左为“佛教区”,右行为“道教区”。诸行绕左才上屈子墓而去,众感之前程虽短,却疲感几分!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见“屈子墓”,其墓不大,处山丘之上,唯一石阶通往,石阶旁立筑绝壁,阶石端有一“三门四柱门坊”,门中题“屈子墓”,护门有“光争日月”“气壮山河”,并附联加以颂之。门坊正中是“屈原像”。观此地绿树静美,天空云白,惜之!看此地无人看管,年久失修,有苔痕阶绿,迹象荒荒,出入自如,似同一过亭。

贤众乃上拜屈子,合十礼敬,心存怀抱,读离骚、天问,感召报国为民天下平!屈原曾任楚三闾大夫,故立“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碑,碑有两座,前乃台湾陈之迈老先生捐筑碑,后为清朝修建所立原碑,较风化残损。墓右有奇塔,自下载上为正方形、圆形、梯形、锥形合成,并有奇符,难解,遂礼。再行,隐约有一亭,其旁多树棘,前行,有一道,道通之,乃真见一奇迹也!此处有碑,不在少数,每碑刻文,文有《离骚》《天问》云云,碑文有残损,古迹冉冉,始不知其年代久已。读其文之壮阔,考其书之妙法,精研,不舍。许久未离,欲拓之细摩,惜无利器,只好以手机记之。战国千年,若有他日,此地定是风华!伺时地利,必深入,透其文,取其书,受其法,忠孝道,为天下平!

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千年等不来,今时忠孝可有知? 敬屈原!敬中华正脉!庆端午,食粽子,赛龙舟者,皆是屈原!皆正脉!皆以敬之! 烈日当空,已过午时。时候不早,行程未知几何。绕屈原墓再填痴心,再拜,合十上礼!存敬而回!

时在公元二零一五年八月十六日,和平陈旭凯。

篇二:屈子精神的文化意义3000多字

论屈子精神的文化意义

题记:“诗之为道,既以描写人生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中之生活也。北方派之理想,置于当日之社会中,南方派之理想,则树于当日之社会外。易言以明之;北方派之理想,在改作旧社会;南方派之理想,在创造新社会,然改作与创造,皆当日社会之所不许也。南方之人,以长于思辩,而短放实行,故知实践之不可能,而即于其理想中求其安慰之地,故有遁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矣。若北方之人,则往往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持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日之社会争;而社会之仇视之也,亦与其仇视南方学者无异,或有甚焉。故彼之视社会也,一时以为寇,一时以为亲,如此循环,而遂生欧穆亚(Humour)之人生观。《小雅》中之杰作,皆此种竞争之产物也。且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此等在在界以诗歌之题目,与以作诗之动机。此诗歌的文学,所以独产放北方学派中,而无与放南方学派者也。

然南方文学中,又非无诗歌的原质也。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放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放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故庄、列书中之某部分,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夫儿童想象力之活泼,此人人公认之事实也。国民文化发达之初期亦然,古代印度及希腊之壮丽之神话,皆此等想象之产物。以中国论,则南方之文化发达较后于北方,则南人之富于现,亦自然之势也。此南方文学中之诗歌的特质之优于北方文学者也。

由此观之,北方人之感情,诗歌的也,以不得想象之助,故其所作遂止于小篇。南方人之想象,亦诗歌的也,以无深邃之感情之后援,故其想象亦散漫而无所丽,是以无纯粹之诗歌。而大诗歌之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也。

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南方学派之思想,卒与当时封建贵族之制度不能相容。故虽南方之贵族,亦常奉北方之思想焉,观屈子之文,可以徵之。其所称之圣王,则有若高辛,尧、舜、汤、少康、武丁、文、武,贤人则有若皋陶、挚说、彭、咸、(谓彭祖、巫咸,商之贤臣也,与“巫咸将夕降兮”之巫成,自是二人,《列子》所谓“郑有神巫,名季咸”者也。)比干、伯夷、吕望、宁戚、百里、介推、子胥,暴君则有若夏启、羿、浞、桀、纣,皆北方学者之所常称道,而于南方学者所称黄帝、广成等不一及焉。虽《远游》一篇,似专述南方之思想,然此实屈子愤激之词,如孔子之居夷浮海,非其志也。《离骚》之卒章,其旨亦与《远游》同。然卒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九章》中之《怀沙》,乃其绝笔,然犹称重华、汤、禹,足知屈子固彻头彻尾抱北方之思想,虽欲为南方之学者,而终有所不慊者也。

屈子之自赞曰:“廉贞”。余谓屈子之性格,此二字尽之矣。其廉固南方学者之所优为,其贞则其所不屑为,亦不能为者也。女媭之詈,巫咸之占,渔父之歌,皆代表南方学者之思想,然皆不足以动屈子。而知屈子者,唯詹尹一人。盖屈子之于楚,亲则肺腑,尊则大夫,又尝管内政外交上之大事矣,其于国家既同累世之休戚,其于怀王又有一日之知遇,一疏再放,而终不能易其志,于是其性格与境

遇相得,而使之成一种之欧穆亚。《离骚》以下诸作,实此欧穆亚所发表者也。使南方之学者处此,则贾谊(《吊屈原文》)扬雄(《反离骚》)是,而屈子非矣。此屈子之文学,所负于北方学派者也。

然就屈子文学之形式言之,则所负于南方学派者,抑又不少。彼之丰富之想象力,实与庄、列为近。《天问》、《远游》凿空之谈,求女谬悠之语,庄语之不足,而继之以谐,于是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矣。变《三百篇》之体,而为长句,变短什而为长篇,于是感情之发表,更为宛转矣。此皆古代北方文学之所未有,而其端自屈子开之,然所以驱使想象而成此大文学者,实由其北方之肫挚的性格。此庄周等之所以仅为哲学家,而周、秦间之大诗人,不能不独数屈子也。 要之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虽其中之想象的原质,(即知力的原质。)亦须有肫挚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后此原质乃显。故诗歌者实北方文学之产物,而非儇薄冷淡之夫所能托也。观后世之诗人,若渊明,若子美,无非受北方学派之影响者。岂独一屈子然哉!岂独一屈子然哉!”

——节选自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屈原无论出于何种困境,却总是对他的故国怀有至死不渝的忠肝义胆。他的忠义之举无疑是对中国人传承了两千余年的孔孟之道的最佳诠释。

屈子精神是热爱祖国的精神。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雄心壮志,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仍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这种精神还是坚持真理的精神。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宁死不屈的精神。任职期间,屈原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即使流浪以后,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使屈原精神上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诗经和楚辞,这无疑是中国诗歌源头最伟大的两条河流。诗经的主要美学原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楚辞则不然,它绚丽浪漫,令人目不暇接。诗人高兴时可以上天入地,悲伤时也可以呼天抢地。

诗经和楚辞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美学影响,前者含蓄、温婉,后者直率、强烈。这两种美学价值相互映衬,各有千秋。

但诗经代表的是强势的黄河文明,因而它承担了诗歌以外的更多的意义。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在这句话里明确地指出了诗经的教化意义。汉儒奉诗为经,更是强化了这种政治色彩。

因而,价值上可以比肩而立的诗经和楚辞,在影响力上却是不等量的。中国的文人们大多继承了诗经的美学原则,含蓄成了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而屈原对于灵魂、命运、存在、痛苦的酣畅淋漓的抒写,在主流的诗歌里难觅其踪。 中国的诗人们养成了追寻趣味的习性。他们痛苦时不说痛苦,却用梅雨、柳絮等词语来代替。当直观的生命感受以繁杂的意象表现出来时,趣味便产生了。可以想见,当一个人把痛苦兑换成含蓄的言辞时,他早已不再关注痛苦,相反,他沉醉在自己言辞美妙的趣味之中,不能在生命感受上走得更远便匆匆折返了。 因而我看到了屈原在诗歌源头孤独的背影。他是真正的诗人,他对生命,对美,对理想,对苦难,都是以完全不可妥协的态度去询问,去求索的。他没有半点文人趣味,他最彻底地享受美,也最彻底地直视痛苦。

因而我说,屈原是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诗人。无论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是遥不可知的将来,屈子精神都必将伴随着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而不朽。

篇三:我看屈子

我看屈子

冽风呼啸,猿啸啼鸣,如雷的呐喊如泣的热血,随着一阵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在这荒原上映射着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子。 楚国的政治与现实交织着的噩梦使屈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谁料想尔虞我诈的千古王朝竟是昏暗,屈子的忠肝义胆而被疑惑,忠贞节操而被诽谤,屈子神色孤伤颜色憔悴,形如槁枯。盖自怨生,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悄然而无味,地方官员的监视使他尤为狼狈,但同时他寻一份宁静与自然相悟,忧愁幽思乃赋空前绝伦《离骚》诉说自己内心的激愤,扭转了生命旅程,他实现了自己价值却有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浩气充塞天,然而他却摆脱不了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的现实。他怔怔的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怒涛吼浪光焰俱暗悖论压在君子身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屈子却怀石投江。 屈子的死是民族的损失;是中华荒原的损失;是震撼了的惊魂。

荒原上空飘荡着屈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心忧民心;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强悍忠贞;吾不能变心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魂魄。

周先生曾言:没有死,就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生命的魅力;没有死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我在粹然之间领受千古气势,在静僻之中感悟屈子《离骚》之作。我虽不太懂其中悲哀魅火油然而生,我哀伤人民多灾多难;哀伤中华民族历经千古沦桑却是建立在热血之上;哀伤屈子利与义的艰难抉择;哀伤屈子生死信与义的荡气回肠。

苍山负雪,洱海流云,中华民族随滚滚长江东逝步入轨道,屈原的灵魂渗透在华夏之子的血统,但喧嚣的闹市却渗透着权力角逐。

篇四:屈原

第一我觉得屈原投江正是他人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无法协调,屈原投江之前曾经这样说过,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在楚国这样一个的社会政治当中,屈原认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就是说刚洗过头发的人,溷浊的,一定要弹弹帽子沾不得一点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我干净的躯体怎么能穿一个脏的衣裳呢。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说我宁可投入大江,我葬身渔腹,我怎能让我浩如日月的高洁品质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所以屈原的死我觉得第一是在溷浊之间和高洁之间他选择高洁,是一种品格。

第二点屈原没有别的选择了,屈原曾经等待过,他第二次流放是二十年,大家想一想,二十年他始终没有离开楚国,他沿着长江,沿着楚国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他期望楚王什么时候能够醒悟过来,能够再重新重用他,他一直在等待。他在诗里面多次说过,我多么希望楚王醒悟,期待着能够招回郢都,重新开始改革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而实现美政,实现改革是屈原生命中的一切,但是现在已经无法实现了,所以屈原的死是出于无奈,这是第二点,我觉得这样认识,没有办法,没有别的选择了。

第三点我们要这样看,屈原对理想的实现,期望太高,他太过执著,而期望越高,那么失望就愈盛。当楚国的衰亡已经无法逆转的时候,他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楚国的郢都都被攻下来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时楚国的衰亡不可逆转了,再把楚国振兴起来,已经不可能了。他已经看到这一点,他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他选择了投江。那么正因为现实已经无法逆转,所以他的选择我们就不应看成是逃避,因为有人说屈原投江是不是逃避现实啊,不能这样,这是第三点,我们这样看。

第四,屈原投江是一种悲愤,是一种抗议。因为直接导致屈原投江是因为楚国郢都被攻下来了,他当时是漫游到长沙附近,漫游到汨罗江,他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这个直接的诱因是这个事情,而这个事情是导致楚国的衰亡一个标志,就是楚国的郢都被攻下来,那么导致楚国的衰亡正是保守的腐朽的楚国的旧贵族集团,那就说是旧贵族集团导致楚国最终落到这种地步,所以屈原投江是一种抗争,是楚国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长期斗争的一个残酷的结果。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的死是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

从上面我谈的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热情,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楚国的屈子是屈原吗),创造着壮丽意境的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为了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为拥有屈原而骄傲,我们为拥有楚辞而自豪。我们思考着,我们前进着,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屈原的意义,谢谢大家。

先把这个故事说下伍子胥灭楚和申包胥存楚

当年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的都城,申包胥求救于秦,立于秦廷,昼夜哭,七天七夜不绝其声,借得秦师,收复楚国,但是屈原却投江自尽,空有爱国之心,却不懂得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田单复齐。 燕国乐毅下齐70余城,唯留吕和即墨,田单凭借一己之力收复齐国,可见屈原投江实在不值得 然后说屈原投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做法`` 他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爱国

之心是不可以取的`` 你围绕这个点做文章 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老师讲到屈原的两个选择的时候,就暗地里设定了潜答案,大概是这样说的,面对国家的灭亡,是选择苟且偷生,苟活于世,还是坚持自己的高洁志向已死明志? 这里面已经为我们设定好了答案而问,为什么两个选择中,一个是苟活,一个是高洁呢?难道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对吗?在不伤害其他生命的前提下生存于世怎么就成了苟活?我并不赞同老师的问法。在我看来无论哪种选择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仅就我来说,我会选择活下去。 首先,我要质疑三闾大夫,他近一生的奔波中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楚国吗?但是一个国家的组成就是人民,其根本也是人民,虽然说楚国被攻破灭亡了,但是那里的人民还在,屈子为什么不继续为楚国遗民谋福祉,选择去投江呢?楚国的灭亡也就是封建阶级的灭亡,屈原为

篇五:走近屈原

享受节日文化 传承节日文化

走近屈原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经历和作品。

2、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屈原的童年、读书、从政,流放的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

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设想】

通过了解屈原的基本史事,加深热爱屈原的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感情。对屈原的相关作品有一个基本感悟,同时加深我们对屈原的热爱,增强我们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53年评选出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入围的是屈原而不是孔子,可见屈原在国际上的影响非常大;每年端午节民间都要隆重纪念屈原,也说明屈原人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高。今天我们走近屈原,进一步认识屈原。

二、名字与生辰:

从屈原的姓来说起,屈原本来不姓屈,他的祖先屈侠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在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本应是姓熊,而以屈为氏。在古代,一个公族,就是本族,大家一个共姓叫姓,某一个支派叫氏,后来姓、氏不分了,所以称屈原姓屈。其实屈原应该是姓熊,以屈为氏,但是姓氏不分所以叫屈原,姓屈,那么屈原本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也就是屈原名平字原。平就是平正的意思,那么在宇宙当中天是最平正的,他的名象征着天;原就是宽广平坦的意思,在宇宙当中宽广平坦的是大地,原是地的象征。出生于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恰逢是寅年寅月寅日,按照古人的意思,生逢寅年寅月寅日,是人生最吉利的,也就是说,屈原他的名得天,他的字得地,他的生辰得人,天、地、人他都占了,所

以屈原是真正先天禀赋有内美,因此他引以为自豪,以天、地为他效法的对象,

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协调。

三、人生经历: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秭归之乐平里(今湖北秭归县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屈原十七岁时出七里峡,游香溪与长江,读书于昭府,与昭碧霞相爱,第二年与昭碧霞定亲。当时,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二十岁时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次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不久主持楚之内政外交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对内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受到旧贵族和顽固势力阻挠。《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时年二十六岁。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被扣留,楚立太子横为顷襄王。 三年后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时年62岁。

四、屈原作品: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共计25篇。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73句,2477字;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诗篇;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

言、七言,偶有八言,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11篇作品,供祭祀之用。

名言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涉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怀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卜居》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卜居》

五、屈原印象: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

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六、精神品格:

屈原在中国的影响,历代文人里面恐怕是无出其右的。二千多年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他。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不用说内心深处普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屈子情结,就连老百姓也似乎对屈原情有独钟,民间流传了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中国还没有第二个文人获此殊荣。屈原成了中国文化里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诗人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成为影响一代代国人为人做事的标尺。

1、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雄心壮志,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仍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3、高风亮节、宁死不屈的精神。世人皆浊我独清,面对强权腐朽,不随波逐流;任职期间,屈原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即使流浪以后,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使屈原精神上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屈原故事是悲惨的,但“屈原精神”永远是伟大的。屈原心系黎民,体恤苍生的情怀,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名利的精神,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行为,彰显出的为官价值追求和为人风骨气质,深深印在民众的心中。

七、影响及纪念意义: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每到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以纪念一位诗人为主题,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农历5月5日端午节,从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自魏

晋南北朝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

两千年前,随着那惊世的一跃,伟大的屈原,在汨罗江唱响了一曲光风霁月的爱国之歌,从那以后有无数的爱国诗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动人的诗篇。屈原顺着汨罗江水去了,但是屈原的精神却永远的流了下来,他那伟大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二十一世纪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复兴的重要时期。高擎“屈原精神”这面旗帜,焕发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刚正不阿的正气,焕发求索创新的壮志。只要中国人民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步调一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我们纪念屈原,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爱国主义传统这样一种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也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我们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亿万华夏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奋斗。

八、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行吟在汨罗江畔,他诗文在手,热血在胸,不仅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诗篇,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尊浩气永存的精神雕塑,这位诗人就是屈原。屈原的品行和节操,深深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九、作业:

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和历史,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课下阅读《屈原列传》,品味《离骚》,为屈原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