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失学儿童名单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30:29 体裁作文
失学儿童名单资料体裁作文

篇一:失学儿童

失学儿童

背景链接

近日,贵州毕节5名农村流浪男孩的“非正常死亡”,让农村失学儿童问题再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由此暴露出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的缺位,着实令人唏嘘、催人反思。

5名死亡男孩当中,“4人辍学仅1人在校”的现实,让人看到脱离了监管和守护的失学儿童,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十年间农村学校已经减少一半。

如果有学校的监管,有家庭的守护,有社会的救助,这五个孩子的命运也许将不至于此。然而,由此带来的上学路途遥远、缺乏家长看护和适龄儿童失学问题,拷问地方政府的“兜底”责任。

原因分析

失学儿童的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总结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文化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流失生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失学儿童较少见。反之,在那些欠发达、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西南地区,流失生现象就非常之严重。

性别差异一直是文化教育中相当显著的一个方面,而失学儿童的性别差异则更加突出。女童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普及初等教育的难题。在当前的农村,女童普及初等教育的程度一般低于男童,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困难、地理条件不利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点,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在中国西部省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更加突出。

此外,教育落后源于政府的不够重视。为了政绩,政府更愿意投资在花费少,见效快的部门,而不愿意在花费大,见效慢的教育部门花费大力气。于是我们就面临这样的状态:公款吃喝、旅游消费数额巨大,而用于希望工程的捐款却却屈指可数。这也是导致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许多人钻国家的空子。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造成了人们的短视行为。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事件延伸

失学儿童及其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值得社会各方反思,需要全社会通力协调共同合作,为失学儿童健康成长,更好生活共筑防护墙,共撑“安全伞”。

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失学儿童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

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失学生得不到救助,正日益步入文盲人口的行列。我国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又多集中在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阻碍了教育的进步,而文化的滞后又羁绊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贫困与文化的愚昧相交织,积重难返。农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大量的中小学流失生留在农村,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童工就业问题、新文盲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乃至早婚早育问题,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将影响农村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已经提出了许多政策性的建议,如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使贫富两种家庭的子女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严厉禁止各级学校乱收费,乱摊派;在中小学设立助学金;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等。建议当然是好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能真正落到实处,失学儿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要做到永远不失学,就必须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使自身发展起来。“输血”只能救助一时,不能救助一世,唯有建立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机制,才会永无失学之忧。

篇二:失学儿童

失学儿童

背景链接

近日,贵州毕节5名农村流浪男孩的“非正常死亡”,让农村失学儿童问题再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由此暴露出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的缺位,着实令人唏嘘、催人反思。

5名死亡男孩当中,“4人辍学仅1人在校”的现实,让人看到脱离了监管和守护的失学儿童,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十年间农村学校已经减少一半。

如果有学校的监管,有家庭的守护,有社会的救助,这五个孩子的命运也许将不至于此。然而,由此带来的上学路途遥远、缺乏家长看护和适龄儿童失学问题,拷问地方政府的“兜底”责任。

原因分析

失学儿童的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总结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文化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流失生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失学儿童较少见。反之,在那些欠发达、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西南地区,流失生现象就非常之严重。

性别差异一直是文化教育中相当显著的一个方面,而失学儿童的性别差异则更加突出。女童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普及初等教育的难题。在当前的农村,女童普及初等教育的程度一般低于男童,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困难、地理条件不利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点,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在中国西部省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更加突出。

此外,教育落后源于政府的不够重视。为了政绩,政府更愿意投资在花费少,见效快的部门,而不愿意在花费大,见效慢的教育部门花费大力气。于是我们就面临这样的状态:公款吃喝、旅游消费数额巨大,而用于希望工程的捐款却却屈指可数。这也是导致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许多人钻国家的空子。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造成了人们的短视行为。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事件延伸

失学儿童及其系列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值得社会各方反思,需要全社会通力协调共同合作,为失学儿童健康成长,更好生活共筑防护墙,共撑“安全伞”。

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失学儿童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

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失学生得不到救助,正日益步入文盲人口的行列。我国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又多集中在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阻碍了教育的进步,而文化的滞后又羁绊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贫困与文化的愚昧相交织,积重难返。农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大量的中小学流失生留在农村,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童工就业问题、新文盲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乃至早婚早育问题,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将影响农村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已经提出了许多政策性的建议,如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使贫富两种家庭的子女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严厉禁止各级学校乱收费,乱摊派;在中小学设立助学金;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等。建议当然是好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能真正落到实处,失学儿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要做到永远不失学,就必须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使自身发展起来。“输血”只能救助一时,不能救助一世,唯有建立了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机制,才会永无失学之忧。

篇三:资助上学慈善机构名录

1、

网站名称: 希望之光(LOH)

网站地址:

论坛地址:

助学资料:

活动区域: 由网络作为连接各地网友的平台,重点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简要说明: 一个由网友们自发组织的农村失学儿童资助网站,将经过实地调查及官方核实后的失学儿童资料于网站发布,由网友认捐后直接资助失学儿童。经过十数批的认捐,已经有来自中西部的500多名孩子通过希望之光得到了资助重返学校,总资助额已逾20万元。

2、

网站名称: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 (虹桥论坛 )

网站地址:

虹桥论坛:

活动项目: /hope/pages/bzjs.asp

求助名单: /hope/pages/qzmd.asp

助学资料: /hope/pages/jzgrb.asp

活动区域: 贵州省

简要说明: 贵州e友社区网友捐资助学爱心工程网站通过公布贫困失学儿童名单,并组织网友实地调查开展面向贵州贫困地区的助学活动。网站不设捐助帐号,不接受任何方式的捐款。但根据需要委托捐助地团委设立帐号,由协调小组会同

当地团委监督、安排帐号资金的使用,在网站上定期公布。目前已资助上百名孩子重返校园。

9、

网站名称: 深圳宝安义工联

失学儿童名单资料

助学专题论坛

网站地址:

助学资料:

活动区域: 贵州省省赫章县

简要说明: 深圳宝安义工论坛中专门开展贫困地区助学活动的版块,目前已完成了第一批24名贫困儿童的发布。

10、

网站名称: 心守家园

网站地址: /

论坛地址: .cn/cgi-bin/LB5000/cgi-bin/leoboard.cgi 助学资料: /xs.htm

活动区域: 广西田阳县及山西静乐县

简要说明: 由参加团中央组织的扶贫接力开发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们自己建立的网站,开展对当地贫困学童的救助活动。

11、

网站名称: 田阳青年网

网站地址: .cn/cgi-bin/LB5000/cgi-bin/leoboard.cgi

活动项目: /

论坛地址: /6/forum.aspcgi

助学资料: /6/down.asp

活动区域: 江西省、内蒙古

简要说明: 东青在线是在南昌市东湖区团委的支持下,由青年志愿者捐建创办的一个献爱心的公益网站,从事捐助学童、扶贫救弱等多项公益活动。

13、

网站名称: 春蕾助学网

网站地址: http://www.chunlei.org/

助学项目: http://www.chunlei.org/chunlei/gb/chunlei.html

活动区域: 江西省、四川省

简要说明: 春蕾助学网主要是帮助品学兼优,但因家庭经济影响其继续升学读书的学生,辅以做捐书助教等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春蕾助学网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或部门。网站上贫困学生资料来自各相关公益机构(诸如:青少会、妇联、慈善会等) 、或学校、或志愿者个人采集,供网友认捐。

14、

网站名称: 携手行动

篇四:关于农村失学儿童的调查

关于农村失学儿童的调查

内容摘要:

农村失学儿童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们选定了—个乡镇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100%的入学率。时光的轴轮已转到二十一世纪,却依然有相当多的失学儿童,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村失学儿童;调查

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关注,鉴于此我对农村乡镇进行失学儿童调查,.收集了失学儿童各方面的资料,以下是我所了解到的详细内容: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相当严重;.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 100%的入学率。

一、调查结果

在选取的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镇,拥有五万的人口,32个行政村,村民小组249个,其中16周岁以下者占总人口的20%。调查结果显示,失学儿童有500名左右,占未成年人的5%,其中失学女童为名,占总失学儿童的86%。这些失学儿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年龄介于6—16周岁之间

(2) 初中的失学率高于小学的失学率

(3) 失学儿童以女童为主

(4) 有相当一部分失学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5) 失学儿童的都非独生子女

二、分析结果

如此高的失学率,而大多数又恰恰发生在女童身上,这绝不会是一种巧合。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如此高的失学率,这其中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女童失学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仔细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问题

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左右着父母的决定 这是造成女童辍学的主要原因。一些家庭违反政策超生子女,大多数子女众多的家庭,家长无法支付所有孩子的入学费用。这些家长往往会做出让男孩上学,女孩退学的取舍。这是农村长久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男孩是家庭的后继人,能传宗接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读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陈腐观念依然左右着家长的意识。这些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有着深刻影响,再加之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男女在就业、政治

领域、社会权益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这样明显不利于女孩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女孩自身的文化修养,久而久之会造成更多的恶性循环。

(二)经济问题

大部分失学女童的父母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活非常艰难,维持本身基本的生活尚成问题,更谈不上送子女入学。有些女童的父母是残疾人士,有些女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的贫穷,使家长交不起学费,无力供子女读书。这是教育部门解决失学现象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跟不上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虽然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无法赞助所有的贫困生入学。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辖区,教育援助更无法落实。教育方面的资金、费用,除了政府拨款、投资这一渠道外,还应该拓宽其他社会团体、单位及个人的赞助渠道。

(四)九年义务教育未能得到农村家长和女学生自身的重视

家长和女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就算书读得不多,也照样能找到工作,趁着年纪小早点找工作赚钱,还可省去学费这一笔费用。这些认识目光短浅。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国家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必然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对未成年人的要求更高,如果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未能达到,与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相差甚远,以后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

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分析,初步提出三点建议:

一、从基本做起,首抓经济。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组织、基金会来关注当地儿童失学状况,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物质上给予当地必要地支持;对当地上学儿童进行每学期固定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当地儿童进行慰问。

二、从根源抓起,思想启蒙。针对当地村民普遍比较盲目钝化,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前往当地支教,帮助孩子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定期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的思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三、从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说到底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对已毕业及即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道与帮助,防止出现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结果。

篇五: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失学儿童状况及原因分析

2009年05月27日 17:06中国公益网【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3

一、引言

流失生也可称为失学人口,是指学龄期(7—15 岁)因种种原因未在校学习,流失在各级学校之外的人口。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龄期从未入校学习过,二是曾入校学习但又中途退出的,即所谓的失学或辍学。我国流失生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

应当说,有学校教育就有失学人口,但那时只是个别现象,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从80年代开始,流失生现象便逐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万人辍学。在整个2.2亿学生中,1/3左右只能读到小学,1/3只能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的已不到30%。198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4%,而在贫穷落后的贵州,6—11周岁儿童入学率只有65%。日本早在1907 年就普及了6年制小学教育,而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到2010 年只能可望普及小学三四年教育。

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牵动,在全国发动了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运动。从1989年10月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至1992年底,共救助了648个贫困县的32 万名失学儿童。到1995年工程已进行了6个年头, 然而许多人对于这一工程资助对象的状况并不了解:中国到底有多少流失生,其性别、地区差异有多大,希望工程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旨在回答上述问题,并全面探讨流失生形成的原因。

朱国宏曾经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了流失生形成的原因。他认为是否让子女上学和上到几年级是家庭根据上学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所作出的决策。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让子女上学,一直上到二者相抵时为止,反之,则不让子女上学或辍学。同时他还分析了为什么流失生多为农村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问题。朱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城市,基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农村家长便倾向于不对子女上学投资。考虑到贫富分化的因素,这种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

应该说,流失生的出现有着更多、更复杂和主观的原因,仅此一点还不能反映和说明问题。因此笔者欲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一下流失生的成因。

二、流失生现状分析

近年来, 我国中小学生流失现象已非常严重。 据统计, 累计到1992年,我国共有失学儿童1.42亿。 根据小学入学率的统计资料,仅1995年一年全国就有300.39万小学学龄儿童没有入学。在已入学的学生中,还会有8.83%的人中途流失。小学毕业的学生有90.8%继续升入初中,在这部分人中,又有16.22%的学生辍学。留下来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只有48.3%有机会入高中学习,还不到初中毕业生的1/2。

同时,我国流失生还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分性别中女性多于男性,二是城市和农村两个分支中集中于农村一级。

1.性别差异明显

性别差异一直是文化教育中相当显著的一个方面,而流失生的性别差异则更加突出。女童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普及初等教育的难题。在当前的农村,女童普及初等教育的程度一般低于男童,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困难、地理条件不利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点,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1992年,全国初等教育学龄女童入学率为96.9%,低于男童2.84个百分点。而初中阶段女童入学率远低于小学。辍学儿童中,女童占60%—80%。据1993年统计,全国贫困地区261 万未入小学学习的学龄儿童中,女童超过了2/3。在中国西部省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更加突出。1995年,女性失学人口占到失学人口总数的57. 96%。根据199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还可以得到分性别年龄的失学人口(7—15岁学龄人口中剔除在校和毕业后的人口)状况。

表1 1995年分年龄性别的失学人口状况

失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失学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 小计 男 女 男% 女% 性别比7 0.092 0.086 0.099 49.32 50.68 97.328 0.13 0.11 0.16 44.54 55.46 79.909 0.24 0.18 0.31 38.33 61.67 62.1510 0.50 0.32 0.70 33.63 66.37 50.6811 0.94 0.63 1.27 35.13 64.87 54.1112

1.83 1.25 2.46 35.76 64.24 55.6513 3.19 2.30 4.16 37.78 62.22 60.7014 5.40 4.53 6.35 43.84 56.16 78.0515 8.48 7.94 9.07 49.00 51.00 96.10合计 2.09 1.73 2.49 43.24 56.76 76.17

资料来源:《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1995 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此可见,女性群体失学的比重为2.49%,高出男性0.76个百分点。各个年龄组的失学比重都是女高于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距逐渐拉大。而在分年龄失学人口中,女性占到了大部分,尤其在10—12岁时,失学人口中女性分别占到了66.37%、64.87%、64.24%。失学人口的性别比也都低于100。10岁达到最低值50.68,相当于每两个女性失学人口就对

应于一个男性失学人口。

2.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文化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流失生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流失生较少见。反之,在那些欠发达、文化教育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西南地区,流失生现象就非常严重。

以1989年入学1995年毕业的这一届小学生为例,六年中全国共流失189.98万。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北京市流失1106人,占全国的0.058%。江苏流失3.37万,占总数的

1.78%。而西南部分省份,如四川流失19.11万,占总数的10.06%,云南有22.47万,占11.83%,贵州有26.25万,是北京市流失生的237倍,占总流失量的13.82%, 高出北京13.76个百分点。

由于受人口规模的影响,上述方法在反映地区差异时难免有折扣。若用一届小学生中途流失人数占期初入学人数的比重作比较,则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地区的差异。根据此种方法计算出的全国平均水平为8.83%,即该届小学生六年中有8.83%的人中途流失。北京为0.60%,浙江为3.17%,均大大低于平均点。与之相对,四川为11.89%,新疆为15.88%,青海为21.83%,云南为28.62%,而西藏高达58.82%,六年小学竟有一多半的学生失学。

再以1992年入学1995年毕业的一届初中生为例。全国总计为16. 22%,即三年初中有16.22%的人失学。北京为7.32%,上海仅为5.82 %,而部分西南、西北地区省份,如广西为18.19%,甘肃为19.45%,云南为23.26%,四川则为24.25%,将近1/4。

失学人口的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城乡之间。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7.03 %, 而农村的教学条件却远不如城市。据统计,1995年全国小学校舍共有危房887.87 万平方米, 而农村小学就占到了82.13%。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也远比城市严重得多。再以1989 年到1995年的一届小学生为例,在这六年中,农村小学生共流失189.98万,占期初入学人数的11.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7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的城镇小学却出现“倒流”现象。有147.67万农村学生中途转入城镇小学学习,大大高于城镇小学的流失量,占农村流出量的43.73 %。

再以1992年到1995年的一届初中为例,农村中学中途辍学的有237.62万,占曾入学人数的25.76%。与小学不同,城镇中学的“倒流” 现象较罕见,转学生仅占农村流出量的0.18%。

这说明农村初中流失比小学要严重得多。小学虽有不少学生流出学校,但其中将近1/2的

学生是为了转入城镇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初中阶段流出的学生几乎全部流入了社会,远离了学校。

三、流失生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

流失生自古就有,但那只不过是个别现象,并未达到值得关注的程度。但现阶段流失生现象却日益严重起来,并逐渐成为受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必然有特定的因素在起作用。

1.首先是贫困

比较而言,“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而且形势非常严峻。目前,中国尚有580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生活在温饱难继的贫困家庭中,痼疾难除的绝对贫困往往使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力不从心。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总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为代价。贫困地区的孩子去上学,无疑从家中抽走了一个劳动力。在温饱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读书自然是一种奢侈消费,最终会遭到排挤。

同时,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小学教育采取摊派的方式,教材价格成倍上涨,学杂费名目繁多,使得不少生活还较拮据的家庭望而却步,不得已只能让子女辍学。

2.领导干部的短视行为

教育落后在于重视不够,而某些领导干部的目光短浅和不负责任则是教育落后的更直接的原因。在任两三年,为了政绩,他们只愿抓花力少、见效快的部门,而不愿抓花力大、见效慢的教育。对于教育,他们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教育总是处于缓慢发展的滞后状态。对于这种状况,有些人总是以我们国家还穷,还不可能对教育有太大的投入为借口。然而就在百姓勒紧裤带办教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穷国的排场和奢靡: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1993年1至5月,全国公款购买小汽车耗资达145亿,相当于我国教育经费总数的1/3,可以供2900万儿童念完小学,占我国目前失学儿童1.42亿的1/5。又据新披露,1992年,我国公款吃喝、旅游的消费已突破1000亿之巨,可以供20亿学生念完小学,是我国目前失学儿童的14倍,与之相比,希望工程仅有的10亿元捐款简直是九牛一毛。

3.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不足

教育本身的发展可以吸纳流失生,同时也可以阻止在校生的失学。但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落后。据统计,1992年底,我国中小学还有危房1759万平方米,1993年底,又增加了500多万平方米。教学条件差,有的乡村小学教学设备极不完备,文体活动器材几乎没有。教师素质低,部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便招雇小学或初中毕业的无业青年做代课老师。这些人文化水平低,又缺乏教学经验,讲授呆板乏味,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而更加严重的困难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较长一段时期里,我们对教育的投资每年总是在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到三徘徊,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教育投资水平百分之六七,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而国内经济一紧,首先压缩的又往往是教育经费。据统计,1992年,国家教育行政拨款,加上其他渠道筹资共423亿元,人均不足40元,位列世界倒数第二。

而对于中小学的投入则是少之又少。1993年,全国出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总额高达14亿元。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缺房户尚有37万户。其中无房户16万户,困难户20万户,分别占总数的7.56%,12.09%,15.04%。由于待遇差,教师转行、外流的现象逐年上升,在校外兼职、当家教或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明显增多,直接影响到教学主业的质量。

4.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改革之初,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许多人钻国家的空子。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竟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促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造成了人们的短视行为。不少家长受到诱惑,纷纷让子女退学赚钱。在沿海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落后”的现象并不少见。如算得上全国首先富起来的温州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在全省十个地市中却倒数第一。

四、结论与建议

流失生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规模庞大,来势凶猛的流失群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但如何解决流失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国人寄予厚望的希望工程,到目前为止累计接受社会捐款10亿人民币,建立希望小学3600所,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150多万。但仅占 1.42亿失学儿童的1.06%。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失学生得不到救助, 正日益步入文盲人口的行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