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东风夜落花千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3:08 字数作文
东风夜落花千树字数作文

篇一: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

传统教学中,高中阅读教学通常处于相对封闭的消极轮回体系内,我们姑且将这种阅读称之为小阅读。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课堂中打造的与实际阅读存在一定差异的阅读方式。从表象上看,小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专项训练,但同时它又是与语文大阅读风格迥异的,被剥离出来的阅读方式。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到,我们应该认真精选和深挖阅读资源,即用学生更喜欢的、更多更好的报纸、书籍和杂志等来诱导学生深入。我们还要开展多样性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互相感染、交流合作中尝试到成功,最终达到变“小阅读”为“大阅读”、深化阅读效果的教学目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的教学方案:

一、点评

我们阅读的文章不可能通篇全好,许多时候攫取人眼球的也就那么几段或几句话。对此,我们可要求学生对文章最为精彩的或自己最感兴趣、受触动最深的段落或句子进行点评。角度、形式不拘一格,文字多少也不要局限太死。如此设计学生才乐于接受,也可能做好,最易出“成果”。

二、摘抄·玩味·背诵

古人曰:“熟能生巧。”语文水平的提升、语言能力的习得与掌握,必须得多背熟读。实际上,传世名家的写作天赋也都得益于多背多读。诵记是最基本的积累方式,这就好像开始多存储干柴,将来一

遇火种,便会瞬间点燃。在课外阅读时,我一般要求学生摘录含义深刻的经典名句、诗词歌赋、精美短章等,并时时揣摩体会,直至背会。

三、读后感

许多浓情挚文,含义深沉、意境优美,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擦出火花。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是留住美丽瞬间、保留思想火花、加深阅读印象、提高鉴赏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仿写

从简短的句子、段落到整篇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对象。如果对于这些内容读过之后,在体味探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模仿,必能加深阅读印象。长期坚持,必能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五、说读

所谓“说读”,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文章认真研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一方法最初的倡导者是浙江的蔡伟老师。近年来我也让学生尝试了这一阅读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定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部分的相关要求,确定“说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选材

学生根据教师对“说读”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

3.研读

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列纲

学生根据自读情况,列出“说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说一得。

5.组说

以四人为一组,轮流“说读”,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难点的把握、问题的价值与解决的程度、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方面予以分析评价,从中选出一名最佳“说读”者。

6.班说

教师从推荐上来的文章中选择五至八篇,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个学生。在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全班“说读”活动。先依次由被推荐出来的学生“说”,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说读”活动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它是一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改精神,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形式。

六、推荐新书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自己喜欢的新书或一篇很精彩但篇幅很长的文章,可让学生找准一个角度,写出一段精彩的推荐语,在班内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东风夜落花千树)

设立“新书(文章)介绍栏”,每周张贴公布。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努力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必能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热情。“东风夜放花千树”,语文教学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

篇二: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及语文人格教育

荆朝辉

(武陟中学,河南 焦作 454950)

摘要: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要重温陶行知教育思想,建构语文人

格教育。本文基于此,阐释了语文人格教育内涵,其目标是完善真善美的人格,具体来讲,从五个方面实施:教师素养,育人课程,教学情境,教学方式和教育评价。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人格教育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所谓健全人格需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这两则智者的箴言,折射出一位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博大的胸怀与深邃的思想。他颠覆了中国千余年来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定论,引进了现代文明的哲思,重塑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师者形象,探觅到了人格教育的真谛。

人格一词有多种含义,多种定义。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智力、情绪、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身心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其基本特征。

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过程中,实现健康的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确立强化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感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完善,即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标志着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着人以全面、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全面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必须按照客观必然规律改变世界,才能支配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自由。求知亦即求真,求真是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客体进行改造并获得成功的前提。教人求真主要

目标有二:一是教人探求真知,二是教人坚持真理。这两大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完美的智慧人格的形成。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人求善,就是培养人的道德人格。

“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教人求美,就是培养人的审美人格,即人格的审美特征,是审美主体内在的以美的欣赏力与美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各种精神要素的综合体。

完美的人格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三者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语文教学活动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组成,和真善美的三足鼎立相似,缺一不可。在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过程中,陶先生字字珠玑的言论,熠熠生辉的思想仍给我们以启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心添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一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那么,从哪些方面加强语文人格教育呢?

(1)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如果教学仅仅在教法上动脑筋,不会有多大收益,关键是教师本人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正如鲁迅所说:“喷泉里出来的是水,血管里出来的是血。”首先,教师要有思想,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跪着教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次,教师要有担当。宋代张载给学者们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我们现代教师则以健全学生人格,为其长远发展奠定生命之基为己任,教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再次,教师要有底气,要有学识。褚小不可怀大,绠短焉能汲深。底气不足,捉襟见肘。腹笥充盈,光彩照人。传统教育中谈到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那么在现代社会,教师要给学生找水的本领,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泓奔涌不息的活水。由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赡自己的学识,砥砺自己的品格,培育自己的德行,能够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

(2)开拓丰富的育人课程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妙。坚持大语文教学观,而不拘泥于课本,不圈囿于课堂。引导学生精读泛读、研究性学习,听讲座,逛书城,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游天下,编刊物,任记者,吟诗歌,演小品,记日记,写作文,引进时代活水,走向广阔天地,采访天下名士,参与各种活动,寻大地之真美,感人文之大观,陶之以翰墨,启之以山水,澡雪大精神,孕育真性情。

(3)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一再呼吁。在语文人格教育过程中,“以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发展为着眼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兴趣,唤醒他们内心向善的本能,培育他们审美的能力。如在讲解《论语》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勾勒,使学生

们眼前展现出孔子颠沛流离四处宣讲仁义之说碰壁之后退而教学的图景,让他们体悟到夫子任重而道远的弘毅精神。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们感受到《离骚》的“骚型美”,屈原“九死其未悔”的执著;在低吟浅唱中,学生们领略到唐诗宋词的音韵美,他们仿佛看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荷锄而归,鬓角萧白的东坡居士在绵绵细雨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壮志未酬的辛弃疾在赏心亭拍遍栏杆??在这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下,学生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语文修养不断提升,语文人格日臻完善。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指出“教育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烤鸭。”他鞭辟入里地指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提倡好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不但教人知其然而且教人知其所以然”。我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著中遨游,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我们在教学生读书时,秉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原则,学会还原作者思路;要“疑义相与析”,探究作者写作意图,要咬文嚼字、含英咀华,品味文章语言。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其读书习惯,让他们掌握实效的读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培养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5)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

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最新的提法秉承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语文人格教育评价中,要以学生是否真的去健全自己的人格,去求真、求善、求美为标准,多鼓励,多肯定,多等待,努力避免在我们的教鞭下出现扼杀“牛顿”、“爱迪生”们的惨况。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已有不少前辈同仁,用他们毕生的心血殚精竭虑地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色,为健全学生的人格辛勤耕耘。老一辈的如于漪、宁鸿彬、钱梦龙、顾德希等,他们都为立人而努力。钱理群、王尚文编著的《新语文读本》、严凌君“青春读书课系列”、马小平《叩响命运之门》等读本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提供了路标,赵谦翔开设“人文讲堂”、“东方时空课”,黄玉峰主持《人格成长系列讲座》,陈日亮“我即语文”的呼吁,程红兵“建平中学特色课程”的建构,都为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做出了典范。

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精力践行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诺言,终生为教育人、培养人而奋斗,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是留给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尤其是人格教育这一宝贵思想,更与语文特性、语文任务有紧密关联。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展的今天,我们更应继承传统,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研究语文人格教育,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吕达主编,《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语文出版社,2009.7.

4. 黄玉峰著,《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7.

5.《程红兵与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6.于漪、刘远主编《程红兵讲语文》,《赵谦翔讲语文》,语文出版,2008.2.

7.《于漪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8.《人格心理学》,黄希庭,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

9.《中国语文人》,张蕾,林雨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篇三: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在一个相当封闭的体系内轮回,有人把这种阅读称为“小阅读”。所谓小阅读,就是课堂中营造出来的、与实际阅读有一定距离的阅读。表面上看,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专项训练,但它是被剥离出来的,与生活中的大阅读相迥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深挖和精选阅读资源,用更多更好学生喜欢的书籍、报纸、杂志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用多样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阅读的主观能动

性,在合作交流、互相感染、尝试成功的氛围中达到深化阅读效果、变“小阅读”为“大阅读”的目的。以下是笔者尝试使用的一些教学方式:

一、点评

许多文章不可能全篇十全十美,最能吸引学生的可能只是几句经典的话或者段落。对此我们可要求学生对文章最为精彩的或自己最感兴趣、受触动最深的段落或句子进行点评。角度和格式自由发挥,字数多少没有必要太苛刻。如此开放性阅读要求,学生才比较乐于接受,也最易出“成果”。

二、摘抄·品味·背诵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必须多读熟背。熟能生巧,历数各位名家,无一不得益于识记的积累。诵记是语文素养的初级积累,就好像储备一些可燃物,一旦有火种,就会“砰”的一声燃烧起来。进行课外阅读时,

笔者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比较喜欢的精彩片段和句子、精美短章和古诗文名篇等做好笔记,并常常翻阅来感受妙处,直至诵记如流。

三、读后感

许多包含浓浓情义的散文,意境优美、含义深沉,肯定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加深阅读印象、提高鉴赏水平。

四、仿写

从简练的段落和句子到通篇的内容都能让学生展开仿写。如果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内容后,在仔细感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仿写,肯定会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就可以将阅读积累的知识转换成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说读

所谓“说读”,就是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和目标,针对某一篇文章仔细研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全班交流和切磋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一方法是浙江的蔡伟老师初创的。最近笔者也引导学生实践了这一阅读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定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部分的相关要求,确定“说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选材:学生根据教师对“说读”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

3.研读: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列纲:学生根据自读的情况,列出“说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说一得。

5.组说:以四人为一组,轮流“说读”,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的价值与解决的程度、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方面予以分析评价,从中选出一名最佳“说读”者。

6.班说:教师从推荐文章中选择五至八篇,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个学生。在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全班“说读”活动。先依次由被推荐出来的学生“说”,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说读”活动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它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改精神,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形式。

六、推荐新书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自己喜欢的新书或一篇精彩但篇幅很长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找准一个角度,写出一段精彩的推荐语,在班内设立“新书(文章)介绍栏”,每周张贴公布。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努力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必能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热情。“东风夜放花千树”,语文教学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

篇四: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篇五:【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一、词人名片

公元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但他又一次受到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1205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1207年秋天溘然长逝。

二、诗词故事

稼轩居士的由来

辛弃疾南渡赋闲20年,基本上在江西上饶带湖和铅山飘泉过着闲居生活。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三、文题背景

1.这首词约写于辛弃疾遭谗落职退居上饶期间。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

2.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第三种境界,便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下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写的是经过千百次的寻找,终于发现了“她”的喜悦,是全词的重心所在,可以根据对感情的理解,作有别于之前的朗读处理。如在“回首”后作个较长的停顿,然后轻轻地、充满深情地读出“那/人”,最后一句读得更慢些。

这首词主要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上片写元夕热闹的场面。下片“蓦然回首”的一瞬间,写出了发现她的惊喜之情。梁启超认为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词中的“她”应是作者遭受投闲置散的冷落而不趋众、不媚世的人格写照。

二、悟读,诗情画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以什

么样的标准,它都是中国最经典的情话之一。苦苦找寻的惘然,失而复得

的惊喜。辛弃疾用一阕《青玉案》证明了自己生命中深藏不泯的柔情,感

动了他生命中的女子,也打动了千年以后的人们。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诵读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想一想,词中的“那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通过背景渲染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答案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那人”是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词人自己人格的写照。对这个形象,词人是把她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连用两层比衬手法来塑造的。

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词人运用两层衬托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

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反衬了“那人”的冷寂。

3.“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4.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幽独”在这首词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简要陈述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答案 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事业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答案 “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惟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②①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