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苏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30:53 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玉雕大师苏然系列作品赏析

中国玉雕大师苏然系列作品赏析

苏然,中国玉雕大师,其作品在设计上延续了宫廷玉器的大器风格,并巧妙运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纹花样,融入其他姊妹艺术,在意境上追求文人的闲情逸致和诗情画意。2004年,作品白玉《双龙牌》获天工奖铜奖,2005年,白玉《咏梅牌》获天工奖银奖,白玉《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获优秀作品奖,2007年,《高山仰止》、《释道儒》获天工奖银奖,《玉璞神刀》、《江山永固镇》、《九思铭》、《岁寒三友》等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苏然认为,所有雕刻在玉石上的图案都只是一种外在的人工装饰,而一件玉雕作品真正的灵魂则在玉石本身。只有雕刻的图案足够彰显玉石的天然魅力,使之与玉石浑然天成,那么才称得上是件成功的作品。若一味追求技术的高难度,而把复杂的图案雕刻在本就十分完美的玉石上,无疑是舍本逐末,画蛇添足,非但不会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反而会因为图案过于繁琐,而折损玉石本身的魅力,工匠与大师的最大区别概末如此。难怪苏然始终秉承“简单、简单、再简单”的设计原则,用最简洁的图案,最大限度地展现玉石的自然风采,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苏然常说,比起人来,她更喜欢与自然纯朴的玉石打交道。面对那些集日月之精华的天作尤物,她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愉悦。没有尔虞我诈,无需勾心斗角,一切都来得那么单纯

和自然。一块玉石,一个灵感,一双巧手,就能创造美丽。这个过程也许看似简单,但每块玉石的生成都要历经上万年,每个灵感的触发都需要自由驰骋的思想,而练就一双巧手更是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经过二十余年的雕琢,苏然已把自己从一粒朴素无华的玉料,变成为了玉雕界一块夺目的美玉……

作品赏析

法螺手

纤纤玉手捧着一白色法螺,寓意能号令天神,去邪避祸。

作品《佛佑石》玉质细腻,外形饱满舒适,满金黄皮色,清新亮丽。苏然大师大胆运用薄意和浅浮雕的手法以保持作品的完整性

及其天然韵味,在玉石周身雕琢出六字真言、十相自在、祥瑞、火焰、手印等吉祥符号和图案,整件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合理、

做工精细、寓意美好。

作品《复兴石》料形规整匀称,体量硕大,手感厚重,皮色金黄,质地油润细腻,呈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之状,如同一把斧头,

“斧形”即“复兴”,故取名《复兴石》,通“复兴时”。

苏然大师只在原石表面阴刻和浅浮雕九枚图章,完整地保留了原石天然原貌,浑然天成。原料顶部天然的黑红厚皮被阳雕成传国

玉玺之鸟篆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石周身不规则排列八枚阴刻闲章:“汉并天下”、“仁德浩荡”、“大唐天威”、

“宋文元武”、“明制清疆”、“革命共和”、“改革开放”、“中国必兴”。借此阐述中国的辉煌历史、灿烂的文化;讴歌当今

的空前繁荣和光辉的前程。

圭璧

圭璧,礼神之玉也,古以苍璧礼天,为瑞信之物。在传统的古玉器中,有许多古礼器的形制与纹饰都非常精美,古朴典雅、庄重大气。

精美的和田玉籽料,运用现代的治玉理念,借助现代先进的工具与技艺推陈出新,精制圭璧,料好工精、神韵俱佳、古朴大气、聚瑞纳祥。以此讴歌繁荣昌盛的中华盛世,祝愿我们的国家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永寿恒昌。

篇二:苏然围棋记录纸

运动员签名:______ 裁判员签名:_______ 围棋对局记录 黑方: (贴) 白方: 年 月 日 黑方所用时间:__小时__分 白方所用时间:__小时__分 (共计__手) 对局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围棋对局记录表

苏 然

篇三: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苏然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

苏然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历经各朝各代,遍及全国各地。其影响之远,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及关于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是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集中表现,对于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意义深远。

关键词:文化主体精神;民间;官方;宗教

关羽,是魏、蜀、吴三国鼎力时蜀国的一员大将。出身于草根,刘备刚起兵时,他和张飞便被刘备所赏识并缔结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关羽生前只是三国时期的勇将,在后世却发展成了义的化身。由一个历史人物逐渐被神话为中国民间至高无上的神灵之一,对于关羽的推崇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关于崇拜原因,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从其个人魅力出发研究的,有从其外在条件探讨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趋向于从中国文化主体精神这一层面来进行阐述。

一、从人到神-关羽神话的过程

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如明代徐渭说:“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州郡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上,上至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聚金构祠,肖像已临,逑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聚也,虽妇女儿童,犹欢欣踊跃,惟恐或后。以此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徐渭集蜀汉关侯祠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凡有烟火的处便有对关羽崇拜。

关羽事迹最早见于史传。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最高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他勇武、重义,但同时也具有人的缺点:傲慢自大、刚愎自用。当时的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并没有表现出绝伦超群之处。宋、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便不断对关羽加封,在统治者的推崇下,民间的关羽崇拜也越来越狂热,关羽也由人逐步变为神。

1、宋元

两宋时期,汉民族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之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关羽不断加封。北宋中叶以后,宋王朝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国时,蜀汉君臣不畏强敌的精神和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月封关羽为“显烈王”;崇宁元年(1102),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晋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成王庙。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追谥关羽“壮缪义勇”;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又加封“英济王”。至此关羽封号为“壮缪义

勇武安英济王”。到了元朝,统治者对关羽又有加封,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2、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维护其统治的政治目的,对关羽屡加封谥,将关羽推向顶峰。

明朝政府对关羽的崇祀从太祖朱元璋时即已开始。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寿亭侯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阳。”王圻《续文献通考》对朱元璋为关羽建庙原因作出解释曰:“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神(关羽)阴佑为多,及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载在祀典。”这实际上是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其用意在于“以补圣化之不足”,“暗助王化”。此后的明代统治者对关羽屡加封谥: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建关帝庙于都城”,作为明朝中央政府祭祀关羽的国家庙宇。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因永乐时所建关帝庙年久失修,下诏重建。万历十八年(1590),加封关羽“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尊号,特颁帝王冠冕,关羽终于由侯上升到帝,其地位更显尊崇。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十日,再次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关羽在清代也受到了极高的尊崇。清朝统治着入关就利用了“关王显圣”的传说来征服民心。顺治九年(1652)四月,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1725),追封关羽先代三代公爵;乾隆二十五年(1760),将关羽原来谥号“壮缪”改为“神勇”;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赐加“灵佑”封号,并将地安门外关帝庙正殿及大门的瓦色改为黄琉璃。清朝中后期,随着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统治者对关羽不断加封:嘉庆十九年(1814),加封“神勇”;道光八年(1828),加封“威显”;咸丰二年(1852)加封“护国”;咸丰三年(1853),增“保民”;咸丰六年(1856)添“精诚”;咸丰七年(1857),再增“绥靖”;同治九年(1870)加号“栩赞”;光绪五年(1879)加号“宣德”。至此,关羽的封号增至二十二字:“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保民精诚绥靖栩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羽,由一个历史人物逐渐被神话为中国民间至高无上的神灵之一。关羽形象的演化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这其中更是离不开中国主体文化精神这一大的范畴。

二、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崇拜现象再认识

1、忠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反映在人物评价方面,首先是其道德,尤其对待国家、民族、君王是否忠诚?对待友人、家属是否有情有意?用来衡量关羽,自然也是如此,简言之,即“忠义”二字。

《关羽传》对刘、关、张三人之关系记载颇详:“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关羽因地位不高,不可能直接与朝廷联系,他一切听命于刘备,而刘备既是关羽的上司,而且又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因此,关羽秉承刘备意志的所作所为,自然就成为关羽忠于汉室的铁证。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乃是军阀的互相残杀,原无正邪可分,关羽被曹操所俘时,曹操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人们对关羽此时的表现非常谅解,作为他最后回到刘备身边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处理,不仅不上纲上线予以谴责,反而认为关羽通过了严峻的考验而赞扬备至。可以认为此乃一个十分特殊的案例。自春秋战国到清代,尚无任何近似的情况。

更微妙的是关羽在曹营时,尽全力继续为刘备保护其甘夫人、糜夫人。《先主传》:“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掳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确是事实。人们有了更多的谅解关羽的理由。

关羽的死固然有他主观上的原因,没有深切体会诸葛亮联孙拒曹的战略,守荆州时也缺乏一个主帅应有的冷静、细心,而陷于麻痹大意。但是他为此而壮烈牺牲。则做到了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关羽一生的事迹使他成为“忠”的典型。

如上所论,关羽之“忠”已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认同。但是,他的“忠”与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晃怀剂沤Ф跃踔爸摇庇滞耆煌蛭峭鹩诓菰螅摇岸魅粜值堋保醣钢乱涤谐桑赜鹚鸬淖饔眉螅醣赋仆醭频郏赜鹨谰啥灾肿鹬亍1日绽罚醢睢⑾钣鸸簿僖迤炜骨兀乇幻穑撼嗾韵钣鹱载亟崾恕A跣恪⒀瞎馕坑眩跣愕巧系畚唬瞎獬闪艘浚缌醣浮⒐赜鹬贾铡岸魅粜值堋保娜肥呛奔摹F浔舜酥渌允局呱衅分什⒎且桓觥爸摇彼芨爬ǎ小耙濉敝诤?/p>

在一般情况之下,“忠”乃上对国家、民族、帝王而言,如在承平时代,平民百姓之“忠”或“不忠”则不甚显著,而“义”则在平民百姓之日常生活中亦无处不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被认为“义”的具体表现。按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与《关羽传》均记载关羽与刘备之甘夫人、糜夫人均曾同在曹营生活较长时间,《三国志》虽未透露较多细节,但根据关羽回归刘备后之情况考察,关羽在曹营对待甘夫人、糜夫人应该无瑕可击。被平民百姓更为尊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关羽在这一事件中,不仅表现为不近女色,还表现了“长嫂为母”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关羽的“义”有了全方位的表现,也成了“义”的典型。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所在,关羽凭他的一生事迹同时获得了“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声誉,古代名将无其数,廉颇、孙武、卫青、霍去病、刘牢之、郭子仪等等均不能比拟也。

2、英雄崇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又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某些演变。“忠”与“义”固然始终是其主体精神所在,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内容上,在提法上却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春秋战国之后,孔子、孟子的理论体系相当周密而系统,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孔、孟学说的继承则倡导三纲、五常之说,把“忠”、“义”细化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相处关系。

孔子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从历史长河来考察则成了局限性,当时其他兄弟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大都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孔子在倡导“忠”、“义”的同时,非常注意“夷夏之大防”。每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都像任何一个皇朝一样,大力提倡“忠”、“义”,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对于“夷夏之大防”问题,他们自然不能接受,不能宣传,但也觉得很难加以批判,很难加以否定,于是作了冷处理,视若无睹。

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忠”、“义”,宣传“忠”、“义”,在选择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产生了极大的困难。元代的耶律楚材是一代名相,他采择了宋代许多规章制度稍予更改而推行之,但在涉及历史人物的评价时,他只能尽可能回避。

但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思想意识不可能是真空状态,文学艺术作品不以某一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而必然会在民间产生出来。

而关羽这位三国时代的英雄,他的事迹不牵涉民族矛盾,成了民间的第一选择。元代的帝王、高官也觉得歌颂关羽、崇拜关羽对元代的统治丝毫无损,采取

了默许的政策。

尤其微妙的是歌颂关羽者的人群中不乏民族思想比较强烈的知识分子,他们借关羽的忠于“汉”以发泄对元代统治阶级的反感,而元代统治阶级认为既然关羽所“忠”的“汉”为魏、蜀、吴的蜀汉,与灭宋兴元的那绵延多年的那场大血战无关,自然听之任之。于是,对关羽歌颂、崇拜一再升级。大量以关羽为题材的杂剧出现,原来被封为荡寇将军的关羽,竟然被称为关大王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三国志》和裴松之引注《三国志》的史料全用上了,把关羽塑造成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英雄人物。

清代在军事上首先把各地拥护朱明的残部逐一肃清,接着用两手解决民族矛盾,一是大兴文字狱,在源头上防止民族思想的传播。二是想尽办法冲淡民族矛盾的客观存在。当时全国各地关帝庙、岳庙都不少,清政府将关帝庙予以妥为保护,有的并予扩展。岳飞是抗金英雄,老百姓对之十分崇敬。清政府知道如果拆毁岳庙,也会引起老百姓的愤怒,最终想出了一条计策,将所有岳庙予以改造,同时也供奉关羽神像。名称改为关岳庙。有的关岳庙被称为武庙,与孔庙的称文庙相呼应,干脆“岳”字也没有了。鉴于《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以及在民间的深远影响,清政府组织翻译力量,把此书译成满文,在满族之间加以推广,用心可谓良苦。

很难说清政府那些措施和舆论在化解民族矛盾方面产生了多少实际效果。但是,关羽在老百姓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确是加深加强了。

尤其在戏曲界,关羽成了被顶礼膜拜的唯一神灵。地位之高,超过戏曲鼻祖老郎神。扮演关羽的伶人事前并斋戒沐浴,以示虔诚。关羽一角在所有剧目中均不以武打取胜,而主要靠气势威严,仅《战长沙》与黄忠开打而已。戏曲界习称关羽为老爷,关羽戏为老爷戏,约定俗成,相沿成风了。

3、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尤其儒家与道家,前者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后者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都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到了汉代,情况更趋复杂,信奉道家思想的道教开始形成,释迦牟尼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传播也很迅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影响,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而形成了各种流派。儒家并未形成儒教,但是由于文化内涵上的重大差异,与道教、佛教也必然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冲击、互相渗透。关羽在其中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应该说,关羽并未皈依任何宗教,也不是任何文化的代表,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点,道教、佛教和儒家都曾企图借关羽在民间的重大影响以壮大自己的声势。 北宋哲宗绍圣二年,关羽故里解州关帝庙,被钦赐匾额“显烈”,徽宗崇宁元年被封“忠惠公”,大观二年,进封武安王。主要是管理祠庙的道士,一再向朝廷上奏,说关羽的种种显圣事迹。尤其那时解州盐池曾一度干涸,无盐可晒,后来又逐渐恢复的。道士向朝廷上奏,称系蚩尤作乱,殃及盐池。幸关羽率神兵战胜蚩尤,功绩甚大。朝廷自然要扩建庙宇,重塑神像。真正得到实惠的则还是管理庙宇的道士。道教的势力也因之大为增长。

明代、清代很多皇帝都是虔诚的道教膜拜者,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关羽加封,每一次加封,不是通过关羽的后裔或族人,而是通过道教组织,所以对关羽的每一次加封,都是道教势力的一次扩展。

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当然佛教并不崇拜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但也有人想出了把佛教与关羽相联系的办法。元代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对之有所反映。

写关羽被吕蒙、潘璋所杀害后,魂魄不散,到了玉泉山,在云端显圣,向普净法师喊话:“还我头来”。普净法师于是向他说教,如果要还头颅,那末过五关所斩六将之头颅又该还谁呢?一席话点化了关羽。这故事非常巧妙地向人们暗示关羽也是佛教徒了。

元代以来,佛教庙宇中供奉关羽的不少,山西蒲州(永济)的普救寺,明、清两代都供奉关羽,不过不在中轴线上,而是规模较小的殿堂。据记载,扬州附近明、清两代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对此,关羽的后裔也没有提出交涉,道教认为佛教供奉道教的神灵感到激动。

在儒家方面,孔庙中所供奉的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亚圣孟子等,后世的儒学大师则是朱熹等人。虽无关羽,但事实上关庙已被称为武庙,和供奉孔子的文庙相提并论了。

但是,关羽的崇拜者总觉得《江表传》的记载应该认真地宣传一番,这想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左氏传》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和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史书载,孔子作《

苏然

春秋》,而乱臣贼子惺。原因在于《春秋》对历史人物的评断,非常严格,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其标准则是“忠”、“义”为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也。诠释《春秋》的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大家,而以左丘明的《左氏传》(即《左传》)最权威。如今关羽喜爱此书,正好证明关羽的“忠”、“义”乃是孔子的理论、学说的实践者。而且关羽的被杀固然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但他为“忠”、“义”而悲壮地为刘备殉职却是事实。从这一角度观察,关羽的喜爱《左氏传》确实应大书特书。

很多关帝庙中的关羽塑像大都手执《春秋》在阅览,而不是挥舞青龙偃月刀在作战。规模大的庙宇还为此专门建造一座春秋楼。上世纪60年代,画家还以关羽秉烛夜读《春秋》之图为蓝本来创作关汉卿肖像,可见其影响之广。

事情发展到此,关羽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为儒家、道家、佛家都尊奉的圣贤。除此之外,再无第二人。

如上所述,关羽的一生事迹,可谓是惊天动地。古人赞扬他忠贯日月、义薄云天。得到了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皇朝的褒奖。在当下,不仅旅居海外的任何民族的华人都崇拜关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类似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研究关羽,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对中国文化主体精神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和注释:

【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6年。

【2】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华书局,2009年。

【3】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

篇四:苏然--《吉祥盛世 南红归来》

作者:苏然; ?1 O8 u! S& ?. c# I# V

《吉祥盛世 南红归来》发表于2011.03《中国收藏》p124-125: S2 O @3 g7 K3 D* q! j$ L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南红神秘莫测,层层迷雾围绕却又让人魂牵梦绕。很多近代收藏爱好者也许对南红这个名字很陌生,这个名字的起源时间也无从考证。它是对产自中国西南部的一种颜色艳丽,观感润泽浑厚的红玛瑙的统称,在云南,甘肃,四川都有发现。但产量都很低,清代乾隆年间一度绝矿。# D5 C8 e5 H! L8 n/ L, y

南红的枯竭与缺失,也导致古人对于南红原料的选取范围从宽到窄、从精挑细选到得一足已的无奈。随着四川凉山地区高品质南红矿的发现,收藏级别的南红作品又重新回到收藏界。也重新掀起了南红收藏的热潮。但很多藏家对如何收藏南红却并不了解。

南红老件传世品基本以珠子为主,这类物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艺术价值不高。一种器物如果想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那么必须要承载足够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要有好的艺术创作。受以往南红材料的完整性拖累,流传下来的南红成器物件并不多,基本都珍藏在大型博物馆里,这使收藏精品级南红老物件的机会变得很渺茫。2 q5 M; `/ l. W' R. w

o( ?7 Y- @4 r- i

在南红新品的收藏中,高级别的南红藏品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充满伤裂的器物认可度低,在收藏过程中也很容易破损。南红之所以珍贵,关键在于其天然形成的红色。此外,材料的稀缺性和出材率极低也使南红更为珍惜。如果说翡翠玻璃种帝王绿、和田羊脂玉是玉中极品,那么,玛瑙中的南红则是与其它驾齐驱的“兄弟”玉种。

博古龙纹辟邪组佩1 G1 z. y3 [; L/ ?, ~ i

随着近年四川凉山南红矿的发掘,南红的品质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色彩也更加丰富。比如最传统的柿子红、稀有的玫瑰红、颜色趋于正红的锦红、非常嫩的樱桃红等。综合目前已知的南红材料和以往业内的常规说法。按颜色可以将南红分为锦红,玫瑰红,朱砂红,红白料,缟红料。9 J7 ?/ ^% |) g. D8 z

新品南红的工艺性十分重要。市场上大部分新品南红工艺性不佳,以仿老工艺为主。南红收藏一定要重视艺术性,名家力作更具收藏和投资价值。只有上等的工艺和良好的设计才能更加地体现南红的美。

k& X, t9 \: B

南红由于其颜色艳丽,色彩均一。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形式丰富,既可以制作挂件、把玩件,也可制作器皿摆件。$ l6 z' ]" ~% R1 ?: d# }3 a2 s

锦红兽首尊 缟红鱼, w# H2 m) y6 B l

高品质南红的出现为玉石创作提供了更丰富优秀的材料,也为今后的艺术创新增添了更多遐想的空间,像博古龙纹辟邪组佩就是一次大胆尝试。其将和田美玉和艳丽南红进行了大胆的搭配,色彩对比强烈,张扬又不失大方稳重,时尚又不失古朴典雅,为今后玉石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不过,南红原石材料的赌性很大,所以不建议普通藏友直接收藏原料。有比较大的风险性。

* v1 G7 `" S) J. p

中国人爱红色真可谓是深入骨髓。在中国人眼中,红色并不单单只是一种颜色的代表,人们们甚至认为红色有超自然的驱邪作用,故把红色看成吉祥色。中国人本命年佩戴红色的习惯也彰显了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帝王眼中,虽然红色略有不及**,但是红色同样代表尊贵。同时因为**更多地是被古代帝王们特定使用,使得红色在民间成为尊贵的代表。7 K B @+ W" c* I" G

锦红 吉祥如意 2010年天工奖优秀作品 6 A3 X( H* v) G& r. Z7 B

笔者曾见朋友收藏的一件南红作品,体型硕大,颜色极美,整体无瑕疵。这件难得一见的作品勾起了笔者对南红的记忆。

提起南红,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很多人看到后还会感慨—没见过,新发现的吧!其实南红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应用历史的玉石材料,只不过优质的南红在近代一度绝矿。这个神秘的南红到底是什么呢?

南红这个词出现比较晚,是近十几年才有的一个称呼,是对产自中国西南部的一种颜色艳丽,观感润泽浑厚的红玛瑙的统称,在我国云南,甘肃,四川都有发现。但产量都很低,高品质的南红更为罕见。历史上以云南保山的出品最为常见也最多,所以一度产生了南红玛瑙就是云南产的红玛瑙的误区。4 A0 f& C6 N3 g8 i$ @# K+ W

南红玛瑙的应用历史悠久,在出土的战国贵族墓葬中已经有南红玛瑙的串饰了,如云南博物馆馆藏有古滇国时期的出土南红饰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南红玛瑙凤首杯更是精美,是研究南红玛瑙制品、宫廷碾玉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这些馆藏作品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南红都非常重视,同时也是很稀少的珍贵材料。% Q# z! a& Z. d4 ?

当初笔者在玉器厂的时候最开始接触的材料就是玛瑙。那时感觉玛瑙很普通,很透,没有宝气。据厂里老师讲,红玛瑙是熟玛瑙,是经过高温加热才变化而来的。后来接触到南红觉得非常的震撼,完全颠覆了笔者之前对红玛瑙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样红艳的材料那时根本见不到,才会给学生灌输那样的观念。第一次见到南红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用它做出的成品颜色艳丽自然,很有视觉冲击力,质感非常浑厚,是一种玉的感觉,而在那一刻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人称红玛瑙为赤琼(赤琼本意是红玉)。3 e# ~* b- \$ L" _. z. F

7 |; [2 E" F) A7 E; k

南红的颜色红艳,见过之人很难抵制这种艳丽颜色带来的冲击力。笔者在多年的玉石材料创作中也遇到过很多对红色玉石藏品有需求的朋友,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自然界天然红色的宝玉石本身就稀少,红宝石不具备雕刻性,珊瑚质地较软,很容易受到侵蚀,长期贴身佩戴颜色会逐渐暗淡。

南红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对红色玉石的需求。它本身有着很好的润泽度和厚重感,这和笔者多年创作使用的和田玉有着非常类似的地方。南红的硬度和白玉,翡翠差不多,在摩氏6.5至7之间,适合雕刻加工。尤其是四川凉山地区的料子由于主要是火山岩类,韧性更佳,可以施加更细腻的工艺,表现力更强。

南红的红色大多均匀一致,可塑性很强,笔者在创作的

过程中发现其适合的题材广泛,创作性很强。

& {3 y% O! o. [/ d7 b9 L

据一些资料上记载,南红玛瑙在清乾隆时期绝矿,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一直无法理解,现实是怎么样的呢?南红在历史上一直就比较稀缺,这在传世的文物数量上就可以看出。目前可见的传世物品多为珠子及少量的挂件和罕见的摆件。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小到珠子都很少为无暇物品,多少都带些伤裂。到清中期,南红的原材料更加稀缺,能够做收藏级的原料更是非常罕见。乾隆时期是中国近代玉雕的鼎盛时期,对雕刻工艺、玉石材料的选择标准都非常高,收藏级的南红作品无法继续制作,传世的收藏级作品也就逐渐从历史的视线中消失了,以至于大家认为南红在清乾隆绝矿。近代保山矿一直出产南红矿料,但也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还是因为原料的毛病太多,无法做出收藏级的藏品,导致南红的作品没能进入广大藏家的视线。

1 a. j" p/ x7 l8 G. n& w/ r3 s

目前南红主要出产地,一是云南保山,有一定的发掘。颜色艳丽,浑厚度糯感佳的材料有少量出现,大部分的材料还是颜色发粉,发透。但无论是颜色红的还是粉的都有一个致命问题,伤裂很多,很难创造出高质量的收藏品。

/ A% n5 r# T9 D- x

左:保山原料,右:凉山南红原料

1 e9 r; [0 l& n6 Y5 B

再一个就是最近发现的四川凉山地区的南红材料。凉山地区的南红是目前已知的品质最好的南红玛瑙,其颜色艳丽,润泽度浑厚度佳,完整度好。这点是历史上任何其他产地南红都不具备的优势。凉山产南红既包含了已知的其他南红产地的色彩,也有一些本身特有的颜色。

综合目前已知的南红材料和以往业内的常规说法。按颜色可以将南红分为,锦红,玫瑰红,朱砂红,红白料,缟红料。

7 @! G' r# L) H5 v: k; c# d z

锦红:颜色以正红、大红色为主体,其中也包含大家所熟知的柿子红。- }) e R4 U% v7 j0 x* P0 f3 g

玫瑰红:颜色相对锦红偏紫,整体为紫红色,因像自然界的玫瑰色而得名。

朱砂红:红色主体可以明显看见由朱砂点聚集而成,也有的呈现出近似火焰的纹理。 红白料:红颜色与白色相伴生,比如常见的红白蚕丝料。以红白分明者为上品。' p; l6 U; _& a0 b

缟红料:有着以红色系为主体的缤纷纹理的南红材料,因其纹理类似红缟纹理,

故被玩家们

篇五:北大历史系艺术品鉴藏班开课通知2014-11-27

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品鉴藏高级研修班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品鉴藏高级研修班

中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品鉴藏高级研修班

【专家介绍】

朱凤瀚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考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2000-2003);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2003-2005先秦史、青铜器、古文字学。

专著:《中国青铜器综论》(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获中国政府出版奖。

季涛

专著编写《拍卖师论谈集》1~220年》、《中国收藏年鉴》、《中国拍卖20

苏然 被誉为宫廷玉雕的新一代传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专著:出版发行了《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系列丛书--苏然卷》;曾在《中国收藏》、《名作欣赏》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不计其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