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城市缩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38:25 初中作文
城市缩影初中作文

篇一:智慧城市的缩影:智慧社区-实例

智慧城市的缩影:智慧社区

智慧城市的推进是先从智慧小区、智慧交通、智慧商圈开始,一点点冒出来,接下来互联互通,然后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从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技术和个人需求在发展,城市管理在发展。

智慧团结湖?服务社区你我他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我们认为智慧社区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智慧化应用将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智慧社区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

致力于加速我国绿色化进程的聚思机构的主席刘佩琪女士告诉我们,聚思正在筹备“和悦社区”项目,该项目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开拓完善智慧社区的方方面面。其中一款现已推出试用的APP应用,整合了社区甚至城市内居民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议,在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在APP上发布消息。而这一“自媒体”的趋势,在北京的团结湖街道社区也在全面进行着。

2012年初,团结湖街道作为北京市首批智慧社区试点,实施了社区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部署,通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形成了“一线、一网、一平台”的社会服务体系,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工作理念,通过资源整合,转变社区服务方式,优化社区服务网络,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扎实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本地化、响应快、类型多、品质高的服务。如今的团结湖社区已经初步呈现了智慧社区的面貌。

智慧社区:一年发展变化大

来自团结湖街道办事处的副主任李容珍介绍道:“2012年中,团结湖街道按照?四位一体?(音频服务、视频服务、自助服务、人工服务)智慧街道服务的发展方针,以构建幸福社区的核心目标,借助社会力量研发了?感知社区?智慧街道信息机,进一步拓展社区居民的信息服务渠道,让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政府的信息服务,从而开启了智慧团结湖的建设序幕。”

据了解,自2012年7月起,团结湖街道依照朝阳区《推进“智慧朝阳”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团结湖智慧街道建设体系,通过交通、安防、监控、移动政务、居家养老等方面等领域的应用延伸,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社区、智慧家庭以及智慧协同,并进一步完善街道智慧感知和智慧神经体系。

团结湖街道把智慧街道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力争通过智慧街道建设,促人民生活幸福,使老旧小区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八大举措使团结湖智慧化:一是按照智慧北京和智慧朝阳的发展要求,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制定“智慧团结湖”建设体系方案,细化各项具体工作;二是建设“城市管理、应急处突、综治维稳、为民服务”四位一体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依托核心数据库辅助决策,打造“智慧大脑”;三是推进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体”服务平台建设,引入社会服务管理新渠道,拉近居民与街道的距离,畅通“智慧神经”;四是推进便民服务终端建设,增强“智慧感知”。由街道设计的智慧信息机,除具有政务、公共、公益、便利等服务查询功能外,可以实现居民与街道相关部门视频对话、在线办理业务,目前智慧信息机已陆续部署到各个社区和大型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居民反响热烈;五是根据区域面积小,老旧小区多,

人多车多道路少、医院学校多等实际情况,通过微设计、微施工、微整治、微引导、微循环“五微工程”巧妙的调整优化人流、车流的走向和布局,打通“智慧脉络”;六是建设“一号定位”系统,将辖区内所有线杆、电杆标号,居民可以根据标号位置信息报警或者获取基于精确位置的服务;七是建设掌上团结湖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帮助辖区中青年群体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充分享受社区公共服务,促进其参与社区管理,搭建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智慧网格管理平台,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熟人社区邻里文化,向社会全方位展示“智慧团结湖”风采,打造“指尖上的幸福家园”;八是积极探索引入市场资源,利用外部企业技术优势结合智慧街道建设体系要求,使人人享有智慧化便捷生活,着重推进智慧安防、智慧家居建设。

随着团结湖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展开,智慧街道建设日渐得到居民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使老旧小区焕发了新的活力。因投入少、效果好、可复制、适推广,得到了北京市领导和多家国家级、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较高评价。2012年12月,街道以全市综合评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北京市社区信息化示范街道”称号。

智慧讲堂:各地“学生”接踵而至

智慧团结湖的建设能够初显成效,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大力配合和市、区领导的决策与支持。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配置大量的高新人才,智慧社区同样不例外。在智慧团结湖的建设当中,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的李容珍谈到了打造智慧团结湖的初衷:“建设智慧社区的目的其实恰恰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的要求。原先老百姓对于未来社会生活的期盼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数字化的一些概念。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居民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希望拥有更加便利的生活,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取各种服务。于是智慧团结湖的构想就是基于便民、利民、惠民的角度,意图增强社区对于居民的各项服务便捷化,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等。”在走访团结湖社区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李容珍副主任本科和研究生研究方向均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在新浪、用友软件公司工作期间积累了技术经验,后来任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从事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这让我们意识到,建设智慧社区必须拥有在认识、经验和技术上具备相关条件的人才引入才能更好的进行。

在走访期间,恰逢天津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来团结湖街道学习建设智慧社区的经验。作为建设智慧团结湖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容珍介绍街道正在开展智慧社区的普及工作,各地相关部门也都纷纷来此学习经验,“建设智慧社区工作正在全国各城市区县当中全面展开,各地政府积极引导智慧社区的建设。基于这个大背景下,同时团结湖街道也在去年12月获得了示范街道的称号,所以我们相继接待了香港、内蒙古、广西、山西、天津以及北京各区县等地的考察团来我们接到学习经验。”

智慧服务

社区综合服务系统

依托电话系统,同时与信息化服务平台结合,安排专人答复居民的查询,对辖区内居民的需求进行动态感知,并主动提供其所需服务。

视频在线服务系统

通过点对点视频系统,即时在线有服务人员为居民解答相关问题。

街道网站

实现首都之窗政府网站、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网站和街道社区服务网三网融合,实现辖区居民“一站式”网上服务,提供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办理。

微博、微信、微群“三微”平台

拓展居民互动和问政渠道,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即时对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提供反馈。

掌上团结湖

覆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特色服务等内容,街道搭建诚信认证平台,居民可把身边有相同爱好和共同愿望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开展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邻里文化。 3D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运用三维虚拟形成街道公共文化服务门户,以逼真的3D虚拟场景、拟人的卡通动画给公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资源查询、互动交流、服务受理等。

智慧管理

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通过对“人、事、地、物、组织”的信息进行统一整合规范和管理,结合GIS数据,利用网络对辖区进行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

应急值守管理系统

对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 综治维稳系统

依靠信息化手段对社区内的治安情况进行防控,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安全生产执法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辖区内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垃圾分类动态监测系统

利用信息化的检测设备对辖区内的环境进行监测,并随时调动保洁人员对环境进行动态维护。 交通动态监测系统

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协调地区内交通情况,搜集地区内车辆分布,动态协调疏导地区交通。

智慧社区

视频监控及一号定位系统

借助遍布社区的视频探头,对整个辖区以及重点人群进行视频监测。

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通过信息化安防设备,对辖区安防情况随时进行监控,系统应能做到动态监控,及时反馈。 燃气消防监测报警系统

通过信息化监测设备,实时对小区内住户的燃气情况进行监测,做到智能监测智能报警。(筹备规划中)

智慧家庭

智能家居系统

通过信息化网络、软件、定制设备将家居电器设备智能一体化,力争做到随时可控。(筹备规划中) 智慧协同

一体化协同系统

利用底层支撑协同整合街道层面所有的智慧应用系统、业务以及数据,实现街道全业务和全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应用。(筹备规划中)

智慧生活:感知百姓冷暖

今年,团结湖街道在保持智慧街道建设全市领先基础上,期望力求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并积极探索建立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智慧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集“理论框架(Theory)、学术论文(Thesis)、专利成果(Patent)、成熟系统平台(Platform)、标准运维规范(Standard)、良好居民体验(Satisfaction)”“六位一

体”TTPPSS团结湖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坚持贴近居民、实事求是,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大胆创新实践,注重统筹协调,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居民知晓率、使用率、满意率,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目前,结合已有建设成果及当前实践,团结湖街道从智慧街道建设理念、建设体系、组织架构、项目标准、制度规范、运维保障和更新升级等多方面全面总结提升,探索建设符合时代科技发展、具有广泛推广意义、体系标准完备、日常运营稳定高效、后期升级拓展规范,在全国领先的智慧街道建设体系标准。进一步提高智慧团结湖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智慧朝阳、智慧北京乃至智慧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013年团结湖街道已经和将要开展的新项目:

(1)3D团结湖智慧家园服务平台。3D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3D团结湖公园漫游平台,建设覆盖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七大需求,具有全景导航功能的3D团结湖智慧家园服务平台;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和市民文化展示交流为主的3D团结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市民、文体队伍文化交流、街道整体风貌展示为主的3D团结湖公园文化漫游平台。

(2)智慧家居养老试点建设。以安全、健康、服务三大主题为重点,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探索智慧家居为老服务、为残疾人服务,实现可靠、便捷、实用的智慧家居养老体系;建设燃气防泄漏报警监测、智慧家庭信息机、智慧监测感知、智慧医疗等平台系统。

(3)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终端建设。以老年人、残疾人、智障群体等特殊人群为重点,建设防摔倒、防走失的感知终端和物联网系统,进一步提升特殊人群的生活品质。

(4)智慧协同系统建设。结合地区实际和工作需求,初步探索整合街道层面所有的智慧应用系统、业务及数据,实现街道全业务、全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应用。

(5)智慧街道运维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智慧街道软硬件投入,进一步梳理信息更新、运营维护、信息安全等流程,理顺关系、提高标准、完善制度、优化资源、提升效率,建设相对完善的智慧街道运维体系和长效机制。

最后李容珍说道:“智慧社区、智慧街道是顺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潮和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假使每一个社区每一条街道都能实现智慧化管理,为居民提供先进、便利的服务,那么智慧城市也随之应运而生。可以说,智慧社区即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

篇二:深圳的典型缩影

深圳的典型缩影

作者:沈娟娣

来源:《经济与法治》2013年第05期

盛夏的深圳,和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样,炎炙如火。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与无数个“奇迹”结缘,沐浴了三十多年的春风,这个城市繁华、智慧、喧嚣而热烈,但是在整个小镇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城中村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于这个大都市之中。 在深圳,曾经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深圳:深圳是一个“农民房”与“摩天大楼”共处的地方;深圳是一个“快餐盒饭”与“生猛海鲜”交相辉映的地方……这都是对深圳两面性的概括,其中城中村是深圳多年城镇化以来最典型的缩影。

村民转变市民 坐拥多栋楼房

在深圳高速进展的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村庄被快速发展的城市包围、蚕食。如今,这些村庄成为深圳特区的另一道风景和独特的发展样版。

深圳住宅建设时间虽短,却经历了迅速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早期渔村边上的黄泥和着草根垒起的茅草房,到全家蜗居其中的土坯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砖木结构的简易平房,到一栋栋紧紧相连的“握手楼”,如今发展到高楼林立、花园遍地,居住条件的变化,是几十年来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

而城中村,是深圳房屋建筑几经变迁留下的痕迹,它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同龄,是深圳特有的一种城市和农村结合的形式。如果在深圳地图上将各个城中村标出,就会发现它们就像是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经济体上一个个被分割出来的“孤岛”。深圳的城中村有别于其他城市,它有一个特点,大多数紧邻商业区或者是工业区,如大冲村紧挨着深圳高新技术区,岗厦村附近就是华强北商业圈等。

记者在众多的城中村调查中发现,村民基本没有了田地,他们借助于城镇化发展的先机“洗脚上田”后,出钱或贷款建房,普遍成为坐拥多栋楼房的“房爷”,房租成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他们也通过“房租经济”这一形式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

对于深圳城中村的村民,坐拥多栋楼房并不稀奇。据一个每天在广场晨练的老太太介绍,她住在上梅林祠堂村,自己所住的那栋楼房,除了她所在的顶楼,其余也全都租了出去,仅这栋楼每年的租金就有上百万元。其余的房产遍布深圳各区,除了拆迁补偿外,其余都是夫妇俩数十年来不断购房积攒而来,他们从来不做、也不懂得去做其他投资。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之前,也曾经有城中村村民想要自己做生意,尝试做商场等实业,但由于缺乏经验、不懂管理等,均以失败收场,最终还是退回到安稳而又回报较高的房屋租赁业务。尽管形式单一,但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村民不懂理财 只求生活无忧

宋先生世世代代居住在福田上梅林新村,上梅林新村和深圳大部分城中村一样:一栋栋七八层的楼房纵横交错、紧紧相连,各种商铺临街而伫……这便是深圳城中村的另一特色。诸如:上梅林村、下梅林村、水库新村等等,“村”的命名,依然延续着深圳渔村的气息。

尽管被称为“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村民,甚至保留着独特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传统,但在行政划分上,深圳已经没有了真正的村庄。

宋先生告诉记者,以往的上梅林村全部都是单门独户单体三层楼房,他们家由于有两块地,所以有两栋楼房,现在的经济来源就靠收取房租生活,剩下的时间是跟周边的老居民打打麻将消磨时间。

“对于城中村的村民来说,的确是吃穿不愁生活无忧。”宋先生告诉记者,拥有巨大的财富反而使得不少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有些城中村的村民们几乎没有正规的工作,每天吃吃早茶打打麻将度日。而他身边也有一些人赌博、赌球,将家产败光,生活一败涂地。尽管只是个案,但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村民们不过是炒股、投资、买房,除了钱之外不再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成就。

“有的时候我也感到自卑”,宋先生神情有些黯然地说,他并没有多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如果不是命运让他成为城中村的村民,他都不知如何维持生活。“现在让我出去找工作,我恐怕找不到一份工作。”他自嘲地说。

房东退居二线 “二房东”坐收渔利

在深圳城中村拥有众多房产的村民们,他们没有工作,生活悠闲自在,自己名下的房产大多委托给“二房东”,自己退居二线,过上了省力省心的日子。

有民间说法,“二房东”是指先从原房东手里租下整套房子,然后再整体或分房转租给他人,从中获利者被称之为“二房东”。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房屋出租人为房东,承租人为房客,房客将房屋以高于原租金的租金转租他人,称为“二房东”。某房产经纪人的解释是以赚差价的方式,进行房屋租赁大多数都为“二房东”。

福田区上梅林一栋出租房的代管员“刘叔”长期在深圳从事房屋租赁工作,熟谙个中门道。据其介绍,原特区外的农民房大多是房东自己打理,或者请亲戚和朋友代管,“二房东”承租情况,多出现在罗湖、福田以及南山一带。

“刘叔”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一栋十二层楼的民房,共120个房间。如果按照每间租金1000元计算,每个月的租金就是12万元,12个月即144万元。一般“二房东”会以7折的价格一次性承租过来,且同时承担维修护理等事宜,一些偏远地段甚至有6折的价格。而房东们大多喜欢这种操作模式,收钱固定没风险,省时省力更省心。

然而7折的价格,表面上看每年有43万元的利润空间,但是“刘叔”表示,除却房屋维修护理等费用,所剩利润并不多。“二房东”们要想多挣钱,只能“加租”。“刘叔”这样告诉记者:“通常?二房东?都不是一个人,因为要包租几栋楼需要的资金量也不小,所以大多是几个老乡或朋友一起合租几栋楼。”

“二房东”攻守同盟 租户苦不堪言

据上梅林新村的一些租户反应,那些“二房东”甚至“三房东”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会订立“攻守同盟”、齐齐涨价。记者在上梅林新村调查时发现,贴出的招租广告,几乎全部都是中介。这当中既有正规中介,也有地下中介,但最多的是“二房东”,真正的房东基本联系不上。 据一中介工作人员介绍,此种情况由来已久,大部分本地房东都是将房子直接交给“二房东”或中介进行打理,除非是租了多年的老客户,一般租客连房东是谁都搞不清。也因此,中介和“二房东”们对于租房市场也形成了一定默契,房租相差并不大,而涨价也都同时涨,只有少部分存在跟风情况。

常年在城中村居住的租客王先生也向记者透露,从他租住的近两年时间来看,上梅林新村房租好像是商量好了一样,都是同一时间涨,“如果你还想在这个片区租房,那么就只有接受租金上涨的现实,因为都涨,找不到不涨的。”另有一些租房者反映,祠堂村一带也是被“二房东”整栋租了下来,然后统一涨,有时甚至涨得莫名其妙,让人措手不及。

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的建筑布局形态,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形态。承载着本地居民的安居梦和异乡人的栖息梦,同时也是深圳移民文化载体,蕴含深圳城市多元生态。在深圳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其功劳不能抹杀。

然而城中村简单依附于房屋租金和土地收益,排斥现代企业制度,日益游离于现代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外,尤其城中村中大量涌现的“二房东”,作为新兴的房屋租赁中介,在为房东带来便利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房屋租赁市场的秩序,让外乡人在深圳的栖息梦更加脆弱。

篇三: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

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发展的城市文化

摘要:上海从一个海滨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名列世界前位的国际大都市与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老上海遗留下的城市建筑缩影和现代建筑的兴起看上海发展的城市文化。主要分以下四部分阐述:老上海建筑中的平民文化、科学教育文化的推进、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建筑 上海 城市文化 弄堂文化 商业文化 多元文化城市 正文:

狭窄悠长的老弄堂、朴实厚重的石库门、岁月悠久的老洋房,这些看似带着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与上海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格格不入,然而,他们却在经历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仍然坚实地扎根于上海,成为老上海的特殊的文化遗迹。上海在城市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痕迹,古老与现代的巧妙融合、金融与文化的强烈碰撞,恍若行走在时光隧道中,沉浸于历史的记忆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国际大城市,除了经济发展的成就不容小视,上海的城市文化也是上海全面发展的奠基石。因此,本文我想就老上海遗留下的城市建筑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兴起去探寻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文化。

如今说到上海,大家可能都会和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高速发展的商业文化相联系,而提起老上海,直映入我脑海中的却是独具上海风情的古老建筑,狭长弄堂口各种小贩的叫卖声、石库门前老老小小聚在一起话家常的场面。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汪曾祺的文章《胡同文化》,如果说北京有胡同文化,那么上海的弄堂文化也肯定不容忽视。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也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上海人心目中,弄堂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也是反应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的产物。几百年来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度过了他们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独具上海风味的弄堂文化。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五方杂处之地,而上海弄堂,则是五方平民汇聚之地。①走进上海的任何一条弄堂,人们总可以见到不同地方的① 冯绍霆《石库门前》上海文化出版社,47页

人,听到不同地方的方言。上海弄堂体现出上海海纳百川、包容并济的特点。弄堂是个公共空间,老上海人的夏天是整个老上海的派对场所,夏日的夜晚弄堂里的人家一起搬出竹椅子在弄堂口吹风纳凉,一起看公共电影、共阅公共报栏。老弄堂的狭窄反而拉近了邻里关系,弄堂平民世界邻里和睦,平淡却温馨。此外,狭窄的弄堂里满溢着上海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平民精神。上海老弄堂多用“福”、“宝”、“富”、“贵”、“荣”、“德”、“和”、“顺”、“康”等字命名,体现了一般市民乞求富贵安定的共同心理,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对生活的积极热情、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望。狭窄的弄堂、拥挤的住房,培养了上海人在夹缝中求生的性格,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困难多大,都能咬紧牙关委屈负重,积极向上地祈盼着明天。弄堂里的平民精神以及海纳百川的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弄堂文化,甚至直至今日仍为广大上海人民所继承,发展成为老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石库门作为上海老弄堂最典型的建筑,在弄堂文化的推进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石库门里弄的名称用各种中国书法字体,有的出自名人名家手迹,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底蕴。②石库门坚实的黑漆大门,高高的围墙,给人一种陈旧古朴的感觉,然而在石库门中,却产生了一群带动整个上海、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先驱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多数经济窘迫的文人生活在石库门,有的挤在亭子间,有的住在过街楼。文化人生活在平民百姓之中,石库门里也是文化人的集聚之地,“亭子间作家”就是其中之一。石库门没有花园洋房的气派,也没有新式里弄的舒适,但在石库门十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屋中,“亭子间作家”却在这里发挥他们的文学创造力,于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文字竟然也有了石库门一般的简单、朴实却充满能量。譬如,鲁迅的散文《且介亭杂文》就在此诞生,并以此创作环境命名,《且介亭杂文》中的“且介”是“租界”两字各取一半,“亭”指亭子间;而矛盾的住房也恰巧与鲁迅前后门相对,并在此写出《蚀》三部曲,除此之外,还有瞿秋白、郭沫若、叶圣陶、冯雪峰、柔石等大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精华浓缩在石库门里。③著名作家萧乾也在《怀念上海》一文中写道,“初到上海,我住在报馆宿舍,后来就像许多文艺界朋友一样,我也搬到亭子间,那真是年轻单身汉的理想栖所。”越是困窘的境地越能激发创作的灵感,②

③ 娄承浩 薛顺生《老上海 石库门》同济大学出版社,53页 冯绍霆《石库门前》上海文化出版社,65页

石库门的简朴环境让作家们心境平和,将生活的热情与理想寄托于文字,通过文章传达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因此,著名教授冯绍霆在《石库门前》的后记中写道,“石库门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上海的一种符号。”④这不仅是指石库门的建筑是上海一个时代的特征,亦是指石库门建筑带来的城市文化成为老上海一个时代的象征。

正如贾士亭·欧康纳所言:“在上海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它将其过去的历史进行重新诠释,从而成为其现在发展的文化资源。”⑤上海老弄堂、包括石库门在内,不仅秉持老上海以往的古老建筑风格,也与西方的城市建筑理念接轨,巧妙达到了中西结合的理念。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将传统和时尚碰撞在一起,既满足了外籍人士和观光者对上海市苦闷的好奇的泡吧习俗需求,又为上海白领和文化人提供了怀旧与赏新的场景。⑥而如今上海著名的田子坊则是以一条条弄堂演变而来的,在保持原先老上海古老的弄堂风情的基础上,加上了如今青年男女都喜爱的小资文化,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融合。

从一间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中迸发出的创作激情,从一条条狭窄弄堂中溢出的亲密邻里关系,从古老的城市建筑演变成如今的时尚商业文化,老上海弄堂遗留下的弄堂文化构成了上海这个现代化都市独特的城市文化。

除了扎根于弄堂深处的弄堂文化

城市缩影

,上海文化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也体现了上海城市对教育建筑以及城市科教文化的高度重视。城市的文化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好城市教育,才能促进一个城市人民素养的提升,进而达到城市的发展。上海的文化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早在宋淳年间,上海就建有“梓潼祠”,内悬孔子像,据县志记载,自元至清末考上进士的上海籍人士就有279人,其中位高学问大的有徐光启、陆深、董其昌等,上海人才辈出,文化底蕴厚重,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⑦ 而我国的现代教育,也当属上海地区发达最早,梅溪先生“实开先例”,在上海创办全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新式小学——梅西小学,实现了从私人书院到公办学校的转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新思维影响下,上海吸收西方先进理念,陆续开办了工、商、农业、医务、外语等各④

⑦ 冯绍霆《石库门前》上海文化出版社,后记 【英】贾士亭·欧康纳《“摩登”上海:创意经济与创意之城》,顾鑫译 冯绍霆《石库门前》上海文化出版社 徐国兴 祖建平《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同济大学出版社,62页

类学校,到1916年7月,大同书院增设英文科和数理科,并开始实行男女校,⑧上海城市教育理念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并逐步衍化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不但大兴教育机构的建设,并提出九年制义务教学。正如孙甘霖女士在《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的序言中所言:“文化传递出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底蕴,温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传递出的信念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后来者。”⑨上海的文化机构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上海的科教文化,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有修养、有涵养的上海百姓。

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形形色色的商业街、商业楼的崛起带来了上海城市独特的商业文化。上海自从1994年建成东方明珠电视塔后紧接着在1999年又建成了金茂大厦,而这两座摩天大厦也因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成为上海10多年来最典型的商业文化标志。上海自从开埠以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古老的上海本土文化,一开始租界被迫移入西方文化,而如今上海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西方文化移入自身的城市发展,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失自身文化,完美达到了中西交融的理念。上海外滩历史建筑群、小陆家嘴当代建筑,以及上文所说的“新天地”、“田子坊”,上海的建筑特色不失传统的老上海风情,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西方建筑理念与西方文化,小资情调的现代化上海风情既不失浪漫又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效益,而上海的现代商业文化也在此孕育而生。 “上海的最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时势,不断求变、求新。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疑,所有的文化、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⑩ 上海能够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形象代言者,首先是因其领先于世界的经济水平和商业发展,此外,与上海与时俱进推动多元文化城市的建设构想密不可分。这一创意在上海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已经让全世界为之震惊欣喜,2010年世博会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作为世博会主题,展现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和谐城市,让全世界领会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多元文化,彰显上海城市的民族自尊以及文化自尊。另外,世博会重推“和谐城市”理念,提倡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⑧

⑨徐国兴 祖建平《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同济大学出版社,62~69页 徐国兴 祖建平《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同济大学出版社,序言

⑩许纪霖<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岐性格>,《文汇报》2009年9月5日

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通过上海近几年的城市转型,让我真正见证了上海如何走向多元文化城市的建设。

上海从一个海滨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这一发展的历史我们或多或少能在上海城市建筑的缩影中发现文明、文化发展演变的痕迹。“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原料及价值基础,其中的资产取代了煤矿、钢铁或黄金。”11上海在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从老上海城市建筑中发掘了宝贵的弄堂文化,在城市建筑的历代改变中见证了科学教育文化的推进,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建筑中创造了现代商业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城市建设。在上海城市建筑的缩影中,我也对上海文化发展的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城市建筑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见证,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会为城市本身的扩容和新变灌注生机和活力,而城市的建筑也将见证新时代城市文化的奇迹诞生。

11 【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杨幼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四:花园城市缩影--苏州晋合水巷邻里景观CICADA—YAS作品

花园城市缩影--苏州晋合水巷邻里景观CICADA—YAS作品

项目建筑设计以单体双塔式坡屋面造型为主,稳重精致的坡屋面和下方挑板的承托,暗喻住宅与湖水的微妙关系,而顶部退台和挑空处理,恰使两个坡顶感觉上就浮在建筑顶部,在湖畔更显轻盈飘逸。建筑坡屋顶的磨砂玻璃灯箱高低远近、错落别致,映衬在金鸡湖面夜色中,形成完整的沿湖高品质社区形象。外立面运用高级石材及特质面砖丰富立面层次和品位,注重材料的质感与色彩比例的巧妙运用。通过特质造型墙将南北立面统一于同一建筑元素中。整个建筑的立面风格韵律中有对比,简洁中富有个性。

根据“花园城市缩影”理念,共设城市广场、茂林区、都市区、田园区四大区域,渐次呈现,和谐相融。低密度,高绿化,小区的规划空间与金鸡湖景观自然呼应。由东向西、由低至高的空间建筑布局,结合对社区整体的抬高,可以获得开阔的观景视野,同时保障内部良好私密性。建筑单体采用弧形布置形态,以金鸡湖为中心,呈涟漪状向西发散,与湖景和谐相融。真正实现了高档住宅区独具的人车分流,在营造社区整体感的基础上,更加提高安全性,带来品质居住体验。

新古典现代主义风格,古典高贵中融入简约质感元素,越不繁,越不凡。借鉴苏州传统民居的围合形态,通过景观、水系等有机划分出的组团,赋予丰富的居住感受。开阔楼间距,大规模组团景观,丰富舒展的空间感。大面积开窗的独创性运用,为室内带来更多的阳光鲜氧,更局通透性,人与自然获得更多交流。千思板等高品质环保材料,与先进建筑工艺相结合,呈现高档品质,持久保护建筑。 巷邻里花园景观以现代的手法将水巷、溪流、树林等自然景观融入小区的景观中;同时为住户设置了大量的公共休闲活动的会所功能空间,构筑了一个和谐互动的高品质邻里平台。

采用“叠景”手法构筑多层次景致,主入口景观、溪流水岸、下沉式庭院以及中央水景错落有致,共同呈现东方园林式观景体验。

通过点、线、面的形成的丰富景观带与金鸡湖巧妙融合,尽享小区内部及金鸡湖双重景致。 运用一系列的溪流、水池、水景区分不同区域,满足亲近自然和水的原生需求。

林荫大道、散步道、广场休闲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获得更多互动。

四大生活区域自然分割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高低错落而富有趣味。

社区地面不设车道,所有车辆纳入地库,全面实现人车分流。更有多个下沉式景观广场,自然连接地上、地下空间。

创造性地下生态景观车库,采用整体园林设计,绿树、花木、流水处处环绕。每栋地下大堂设专属特色绿化,真正实现绿化到家。

以下图片部分来源于胡宇鹏新浪博客!部分不源于网络资料。感谢作品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苏

篇五:小学作文: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

城市发展的缩影——记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城市雕塑双年展于11月17号在上海明园文化中心正式开幕。近日,小记者前去参观采访了一番。事实上,雕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名片,社会进步的象征。而展会上更是精品罗列。

刚进门,就见到一排整齐的铁人雕塑立在门旁。细细一看才发现每个铁人身上都套了一件看似柔滑的羽绒服,惊讶之余再用手一摸,才发现这几件质感极强的“羽绒衣”都是雕塑大师之作。其逼真程度确实令人惊叹。

接着我们又见到了一尊让人感动的塑像:那是一位老人,一张熟悉而又历经沧桑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令人怀念的眼镜,而最令人关注的便是老人的手??依然是紧握着一支短短的笔,这位老人正是用这一支笔书写了他精彩的一生。这自然是巴老的雕像。雕像下有一首诗:是这支笔敲开了心窗,要我说真话;文学是人民的,把心交给读者。“巴老之魂”祝福着新世纪,祝福着中国,祝福着他的第二故乡??上海。

来到二楼,笔者又见到了一大片作品,有的抽象,有的细腻。而一个名为“极速印象”的雕像最让笔者留下“极速印象”。作品显示了一位正在疾速滑雪的青年,如离弦之箭。仔细端详,这座完整的雕像竟是由许多根小钢棒制成的,不由得再一次联想到城市的文明进步。城市的发展如同这位青年,年轻有活力,有冲劲,风光无限。它的质地??不锈钢,经过历炼而永不松垮。而如此的辉煌,如此庞大的群体都必

须由一根根小钢棒,如同一个个城市新人,一根根堆积而成,缺一不可。

展品五花八门,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一个书法雕塑吸引了笔者。粗略的看,是一个潦草而不失娟秀的“市”字,城市的市,写出了城市的新意,寄托了对城市的期望,希望这“市”字写的漂亮,写的完美。正当笔者想离开时,忽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了这个字的秘密:一个卧倒的“市”字,勾勒出一个英语“No.1”(第一)的符号,预示着中国的城市永远站在世界的前列。并且书法是中国的民族特色,而英语则是西方的文化,也具有“中西合璧”的良好意义。

尽管此次活动中体现了时代的气息,颇具创意,但笔者在现场并没有看到像“展销会”一样如火如荼的场面,而是星星零零的几个艺术爱好者偶然从眼前走过,或是好奇的路人随便进来探一下头,实在冷清。但是此次展览活动决非因为“收费”而遭受冷遇,其实这次活动是完全免费的,确实是一份极好的艺术大餐,为何无人问津呢?据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主办方宣传过少,只是在门外拉了一块巨幅,大多数市民根本不知道。另一方面,虽说城市发展快,但是市民的文化意识依然不浓,才会出现“艺术,无所谓,装样子”的思想误区。

(声明:本文为作者自撰,其中评价仅代表个人意见,刊登于《新闻晨报》2005年12月6日小记者版,不属于转载)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