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我与故人再见时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7:54 字数作文
我与故人再见时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我的故人

我的故人

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浅浅的流年里。耳边时常响起儿时的曲子,熟悉的调子勾起了不少的回忆。如今,这一切已是回不去的过去。

沐浴在阳光之下,时而清风拂过,庭中花儿相和。在风的追求之下,卖弄着舞姿。淡淡的幽香,弥散着小院,邻家的蜜蜂,也来凑热闹,生怕错过了这一场春的盛会。捧一本宋词,沏一壶香茗,于此良辰美景中,书写着属于我的年华,绽放着青春。

时间从指尖滑过,无声无息。一季又一季的交替,一年又一年的更新。那个孩童时天真的我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多了一份焦虑,少了一份无邪。

时常,在街上,看着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总会淡淡的一笑,那是我儿时剪影。曾试图,去重温一下。可是发现,这一切,都变了,变得模糊不堪。动作不再是那么灵活,而是显得笨拙。人变了,心境亦变了。

有时候,一个人坐在电脑旁,发着呆。下意识的挂着扣,听着同一首歌。越长大越不喜欢出去了,一天只会宅在家里,打发着时间,消磨着青春。

落日的余晖,透过窗纱,洒落一地,斑驳了时光,渲染了年华。一封封信笺,载着满满的记忆;一张张相片,描述着过往的繁华。

我害怕,在这物质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我害怕,在生命的尽头,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东西。我是一个极其不负责的人,我没有珍惜与时间这个故人的友谊。

时间,是我的故人。十几载,风雨同行。来无影,去无踪,是它的专利。高兴时,如白驹过隙;悲伤时,如细水长流。

时间,是我的故人。是它伴我走过无数个黑夜,从未将我抛弃。时而温暖,时而冰凉。在黑暗的一角,悄悄地守望。

夜,渐渐的深了。故人,依旧相守如初。远方的道路,望不到尽头。只愿今后的日子里,且行且珍惜。

篇二:书卷多情似故人

书卷多情似故人

作者:彭玉平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2期

我最初关注、学习王国维的文学研究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而从开始全面阅读王国维的著作并展开系列研究,至今也已整整十年。这十年中,我在反复研读王国维著述及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其中在《文学评论》发表两篇,在《文学遗产》发表四篇,其他多散见于《复旦学报》、《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人间词话疏证》以及两种评注本《人间词话》。2011年,我申报的《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70多万字的项目成果也将在明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十年辛苦不寻常,治学之艰辛当然不言而喻,但其中“发现”的快乐其实也时相伴随,这才是支撑我走过十年光阴的主要动力所在。

老实说,“著书”并不是我的最初目的。我研究的所有论题都是在读书中“读”出来,我只是在不断的读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由此而尝试着去解决我遇到的问题,这样才有了我的一篇篇文章。而且,因为我对王国维的论著读得多,也读得细,所以往往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另一篇文章也在头脑中慢慢构思了,最多的时候同时写着三篇有关王国维的论文,这样一环套着一环,一篇连着一篇,就有点“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感觉。积若干年后,成果的数量才渐渐可观。所以,我对王国维及其词学的研究应该是从“无心插柳”开始的。当然,后来就有意识地规划研究格局了。

我坚守的研究原则是:尽量拓展他人未曾关注的领域,或者他人虽有研究但我有新的文献、新的发现,这样的文章我才会写。我不会刻意追求研究格局的宏大而填充毫无发明的东西。即使是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新材料或新观点,我也无意去写,低层次的重复,不仅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浪费读者的生命。所以我的《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虽然堪称篇制可观,但并非我一开始就建立了宏观甚至壮阔的研究体系,然后逐个完善,封顶而成,而是在一个一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汇合而成。书中各章节一般都是先以单篇论文的方式在期刊上发表,接受学术界的批评,然后再调整体系格局,整合为专著。

事实上,就是这样耗费了十年心力的著作,我也觉得基本上处于“未完成”的状态,限于时间和学力,不少拟进行的专题未及撰成;已经撰写的,也时有惕若之心。我深知自己读书虽勤,但研究与撰述“兴会神到”的时候实在不多,倒是“含笔腐毫”的状态更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要完全达到自己预想的要求,真是遥遥无期。所以,遇到合适的出版机会,就把这些初具条贯的文章围绕着中心先行整合起来。也许早一点将拙著梓行于世以接受同道学者的审正,比简单的藏拙要更有意义。

我的王国维研究主要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王国维词学的本体研究;其二是王国维词学的学术史研究;其三是王国维的学缘研究。这三个维度从我的研究进程上来说,大致是前后相承的,当然也有一定的交叉,如学术史研究与词学本体研究就几乎是同时在进行,学缘研

究则稍微滞后一点。即便是某一部分的研究,其研究思路与规划也是在研究过程中才逐渐明晰的。如关于王国维词学的本体研究,我也是在不断地思索中,才逐渐有所感悟,并渐成体系。我第一篇关于王国维的研究文章是考量“三种境界”说的原始语境及其为王国维引申后的意义指向。因为我在上“中国文学批评史”课时,曾有学生问到这一问题,我一时竟然无法予以精准的回答,这使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看似知名度高其实透明度低的。后来又注意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手稿本、《国粹学报》本、《盛京时报》本的不同,三本对勘,能发现许多问题。譬如,手稿中前30则基本上是在传统诗话、词话的基础上进行引申、点评,真正谈到境界说是从第31则开始的,则“境界说”并非在王国维写作之前就考虑成熟,而是在边写作、边思考、边调整中慢慢形成的。王国维从手稿中选择若干则准备发表前,也很是踌躇。在第一次选择条目时,“境界说”仍未从其理论体系中凸显出来,直到第三次圈定条目时,“境界说”才从不同的地方汇集起来,并置于词话的前面。这些都很能说明问题。而王国维1915年在《盛京时报》发表31则本《人间词话》时,不仅缩减了论词条目,而且调整了理论指向。在《国粹学报》本中带有西学话语的条目,基本上被删除,而论曲的条目不减反增,这说明王国维更注重诗词曲的文体流变,也带着一种明显的“去西方化”倾向。我知道我的后一点说法比较冒险,因为《人间词话》一向被视为是中西美学思想结合的产物,我抽掉了——起码是减弱了西学的影响力,一定会遭受质疑。因为连钱钟书都说过《人间词话》“时时流露西学义谛”的话。但我考察《人间词话》的版本变化,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此。我在中华书局版《人间词话疏证》中曾撰有长篇绪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手稿的所有理论出处(包括明引与暗用)全部整理出来,其结论是确凿的:中国古典诗学才是其词学的主要源头,西学只是以话语的方式点缀其中、佐证其说而已。

王国维1903年才开始接触康德哲学,而此前两年都沉潜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之中。当王国维在中西哲学美学中盘桓了数年之后,他已然发现中西之间主要是言说方式的不同,至其根本底蕴原本可以相通,而其觉得西学中凡是“窒碍”难解的地方,也大都是有问题的——这种感觉也直接导致了王国维对西方哲学的最终放弃。所以王国维其实是停留在中西哲学美学的会通处、契合处,钱钟书在《人间词话》中所发现的“西学义谛”其实也完全可以在“中学”中找到清晰的踪迹。所以我坚持认为,王国维中西会通的基石是稳健地扎根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之中的。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就是,王国维早年虽然穿着西学的鞋子,但在思想上其实是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在这方面,我觉得不是我要把这样的想法强加在王国维身上,王国维自己的认识就已经是十分清楚的了,只是学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已。1914年,王国维在日本京都致信沈曾植就说:“往者十年之力,耗于西方哲学,虚往实归,殆无此语。然因此颇知西人数千年思索之结果,与我国三千年前圣贤所说大略相同,由是扫除空想,求诸平实。”王国维耗费了十年心力的西学研究终究还是落在了中国圣贤之“平实”上了,其以中国圣贤之思想学术为本位、为底蕴的意识乃是十分显豁的。这是对“往者”的追忆,实际上,王国维的这一顿悟在大约1905年左右就已经基本成型。我觉得王国维的这封信可以说明不少问题,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它至少对于我们全面考量王国维词学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的权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的王国维研究在敬畏之心、庄重之意、勤勉之态上,可以说曾无愧色,因为我很清楚学术在我心中的分量和在我生命中的意义。但实事求是地说,我的研究方法与观念不算新潮,甚

至可以用“保守”来形容。我觉得对于一个将学术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的人来说,以下几点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一、 重视语境与真实还原。前人言学,有如熊十力所说“根柢无易其固”的,也有如陈寅恪所说“同情之了解”的。前辈学者的核心意思是对原著、原文或某一具体观点要有忠实而深度的了解,就是不脱离基本语境,不用现代观点去扭曲或遮蔽古人,如果不能对古人的观点做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则所谓学术判断很可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吾师运熙先生曾说:当一种学说长期被错误的阐释遮蔽或故意扭曲时,真实的还原、正确的解释就是一种创新。我觉得这话非常平实但极有力量,值得我们三思。我考察王国维的不少重要命题、范畴,都把“语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关于境界说,我一一查阅了王国维早年译述西学及日人著作的中对“境界”一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境界”一词在王国维的使用语境中的变化及其学说成型轨迹作了勾勒,这可能比一般意义的概念溯源要更契合王国维的心境。而关于隔与不隔、有无之境与无我之境等,我也在王国维的整个文学、美学背景中来进行考量,从而发掘出不少被障蔽的内涵。200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人间词》与《人间词话》手稿,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此前虽然也读过几种根据手稿排印的本子,但真正面对手稿,感觉还是很不一样,上面凌乱的修改痕迹,撰写的先后次序,时有时无的数字编号,以及圆圈、三角等符号都似乎给我留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我觉得这是体现王国维词学“最初一念之本心”的本子,一方面可以由此考察出王国维词学的原始形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其理论提炼过程的勘察,了解其理论斟酌演变的具体情形。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于接受王国维已经成型的词学思想,或者愿意了解王国维初始状态的词学。但对其如何由初始到成型的过程状态,因为有幸看到手稿的人太少,所以一般人只能停留在悬想状态。现在影印手稿本的问世,给有兴趣的学者提供了方便。当然,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二、 裁断精准与创通条理。学术研究不是以还原历史为最终目的,而是以其彰显客观规律、丰富当今的文化学术为宗旨,这就意味着熊十力所说的“裁断必出于己”,才是体现学者深度和高度的准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而且这种感受力(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我与故人再见时作文)和判断力越强,其所呈现的学术境界便也越宏阔高远。昔沈曾植评价王国维“神智睿发,善能创通条理”,除了包含学术眼光敏锐宏大,更包括在这种精准裁断基础上所形成的拓展学术领域和创建新学科的能力。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书就是很好的证明。王国维在序中说:“凡诸材料,皆余所蒐集;其所说明,亦大抵余之所创获也。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非吾辈才力过于古人,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王国维在收集整理戏曲文献的基础上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从而开拓出戏曲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其“善能创通条理”的重要体现。我用了很大的篇幅去研究王国维之学缘,用意也在此。因为王国维的思想中不仅包含着古代如庄子、屈原等的思想与意趣,也承接着同时代人的学术与智慧,同时也影响着自己身边以及此后的学人。这个学缘虽然是以王国维为核心,其实绵延着一个时代的学术观念。所以我对于沈曾植、罗振玉、吴昌绶、梁启超、罗振常、陈寅恪、胡适等人与王国维的学术因缘,尽量予以梳理分析。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裁断王国维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有以王国维研究为例,建构学人研究的重要范式的用意在内。当然,因个人学力有限,未必能将这种范式建构得更科学合理。但我想,我的这些研究至少为以后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的出现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基础。

三、 重视文献的基础意义。文献的意义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再予强调,或许属于“路人皆知”的范围。但在研究实践中,却也是可能被淡忘甚至忽视的对象。也许要源源不断地发现新文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文献虽然已经公诸学界,却长期被冷落。像王国维的《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发现,但数十年间,居然没有一篇研究的文章,真是咄咄怪事。再譬如王国维的《词录》在湮没80多年后重现于世,而学界也显然冷待了这部著作。这些学界的“旧”文献,在新的学术视野审视下,完全可以成为研究者的“新”文献。当然,能够有新的文献发现是最好的,我在国家图书馆访书时就曾意外发现过7通王国维致沈曾植的书札,都是散佚在最新版《王国维全集》之外的。再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手稿虽然影印问世了,但附在手稿后面的《静庵藏书目》却被刊落,我在国家图书馆将其抄录下来,后来专门写了一篇《〈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早期学术》的文章,发表在《复旦学报》上,以这一材料从这种角度来分析藏书与王国维早期诗学的关系,此前我还没有见到。又如王国维在1918年曾择录24首词以《履霜词》命集,赠予沈曾植,并特地说明其集含有一定的《苕华》、《何草》之意,故意彰显着其词的政治意蕴,这与早年以“人间”命名词集以表现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呈现出不同的诠释角度,也契合着王国维当时的心境。但这个选本也一直消失在学术视野之外,我设法从国家图书馆的胶卷中录出原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量。若没有这些重要的第一手文献,我的不少文章其实是无从说起的。文献的意义于此可见。

四、 努力培养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感情。这里所说的感情并非是出于一己爱憎,而是尝试深度融入到研究对象的世界之中,触摸其脉搏,感受其律动。我曾经专程踏访过王国维的海宁故居,踩着王国维当年的足迹,听着曾经震撼过王国维心灵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宁潮声,我对王国维的诗词突然有了更切近的理解。我曾经呆然出神地凝视着颐和园里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水,也几度徘徊在夕阳映照下身影斑驳的鱼藻轩前久久不愿离去,想象着1927年6月4日那个令人揪心的上午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我甚至在颐和园门口还莫名地想起了那个一直在等候王国维出来等得有些心焦的35号黄包车夫。面对此时此景,我的内心总澎湃着无以言说的悲凉。我计划中还想去南通、苏州探访那些也许已经渺难寻绎的与王国维有关的历史痕迹。我去国家图书馆访读王国维的手稿,其实并非完全求得文献的真实——部分手稿已影印,真实性是显在的,而是为了求得一种捧读手迹、如晤对古人的感觉。学术之敬畏、庄重,除了其本身内容之外,也包括这些外在的东西。

五、 沉潜含玩的研读工夫。我认为当代的学术研究,功利性大大增强,但如果失却了沉潜含玩的工夫,其学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也很难经受住学术史的检验。古人讲“十年磨一剑”,又说“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无非是把对学术的沉潜含玩作为优秀学者的一种基本品格。现在过于频繁、流于形式的考核等,对于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示出来;但盯着现在,还是放眼未来,这就要看研究者自身的学术定位了。我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反复把玩王国维那本薄薄的《词录》,一直也未能找到研究的角度。后来我在上海图书馆找到吴昌绶《宋金元词集见存卷目》,这是给王国维编纂《词录》以重要启迪的一本书;又根据《词录》体例多仿照朱彝尊的《经义考》;再加上《词录》编纂于《人间词话》撰述之前,其间的理论承传自然不能疏忽;而罗振常的补证也同样值得关注。这些要素慢慢汇集起来,我也就找到研究的路径了。后来这篇两万多字的长文发表在《文学遗产》上。

六、 “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的研读法,这是王国维告诫他人的一种读书研究的方法。王国维认为在无目的的精读中,自然会读出心得,根据心得再自拟题目,也就“自生目的”了。我觉得在当下略显逼仄的学术环境中,要完全“不悬目的”可能有点脱离现实,但王国维的“自生目的”才是“不悬目的”的目的所在。换句话来说,虽然是目标读书,但读书的范围不能过于狭窄;太过狭窄的读书会束缚思维发散的空间,也影响到学术判断的宏阔与大气。“目的”是自在的,而过程却可以“不悬目的”。我常常并不知道下一年会写哪方面的文章,但到时候,一个一个的论题就自来了。我本人在研究王国维的过程中,虽然侧重在文学、词学,但其关于甲骨文、音韵训诂、古史地、古器物、民族关系等的论著,也是广泛浏览的,而且与王国维同时的罗振玉、钱玄同、顾颉刚、沈兼士、马衡等人的论著,眼力所及,也不放过。这些论著的作用也许不会在当下的研究中立时显现出来,但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也许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这种跨学科的阅读,对我而言,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且直接启迪了我诸多的问题,甚至有的文章正是在这种“无意”的阅读中形成的。我写过一篇《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的文章,虽然我是甲骨文的外行,但因为关于王国维的论著读得比较多,所以相关的学术史梳理,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这却是甲骨文学术界虽曾明乎事实,却也一直未曾细致梳理过的一桩公案。我的《关于〈静安文集〉的一桩公案》一文的产生情形也与此相似,王国维在日本京都究竟是否有过摧烧数百部《静安文集》之事?前人曾有数篇回忆文章偶涉此事,但也一直语焉不详,说无说有者均有,我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后,终于可以就确凿的事实而得出明晰的结论了。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清华学报》上。

七、 通源流以识微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将“观其会通”与“窥其奥窔”并提,也应该就是主张在明其源流变化的基础上识其奥深之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解文体,以“原始以表末”为最先,盖源流分明,才能识得文体精微之处。治学大率都是如此,不难在博,而难在博的基础上专精。王国维在撰述《人间词话》之前,无论是作为文献整理的《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还是作为词学文献目录学的《词录》都已经完成,至于其对词的总集和别集的涵泳,对古代文论著作的研读,也都花费了不少工夫,此稍检《静庵藏书目》就可略窥大概。如此,在理论观照之下对词史发展,自然有了清晰的脉络,也因此在衡诂一词人特色之时,就能在词史源流中确立其地位。他对唐五代北宋词的偏爱也是在梳理了词史之后才作出的选择。若总共才识得几家词人,眼界尚未开张,而欲辨其特色,论其价值,非愚则妄也。以前说昆仑山下有一盲者终日扪响索寂,以为自己深知昆仑之面目,而其实行迹未出昆仑方丈之间,此深可诫者也。然昆仑之大终不可不知也。近年我指导博士生,即使是做词学个案研究的,我也要求学生通读几种学术信誉度较高的词史、词学史、词学批评史著作,先明源流大概,然后进入细致而微的个案研究。有此学术背景,辨明一事实、判定一结论,才能因心中稳实而自信。我对王国维词学本体研究的数篇文章,就是把梳理王国维文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作为研究的前提,然后才能对王国维的词学思想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

八、 取法乎上。此是针对学术史而言的。昔严羽《沧浪诗话》言创作师承,有师法乎上,仅得其中;师法乎中,斯为下矣之论。移之以论学术史,似亦可通。现今体制催生着大量的学术泡沫,这些学术泡沫有的不仅没有学术含量,而且可能扰乱学术判断,甚至将可行的学术路径引入歧途。所以,阅读学术史应该是一个批判接受的过程,要慢慢培养一种对学术史的鉴别能力:对于一些格局恢弘、立论健举的论著要重点阅读,对于某个领域深度开掘的个案研

篇三:故人已辞,恍然如梦

故人已辞,恍然如梦

高2017级9班 张宇驰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题记

倚坐窗边,凝视空中细密的雨,似乎悲歌着我的记忆。难以忘记又不想记起,我没有过去,我没有,过去!伸手轻轻触碰那一抹冰凉,心头涌上缕缕忧伤。

你曾说你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偷偷以为那是骗我的话语,等到我相信了全部你却早已离去。

当时的我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笑着度过每一天。在朦胧的记忆深处有一件事情异常的清晰,悲伤的故事总是挟带着忧伤的天气,你穿着一条洁白的纱裙,踏着轻盈的步履,一步步迈进,撑着红伞,鲜红欲滴,小心翼翼的拿出一个檀香木盒,精致小巧,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你嘴角微微上翘道:“里面都是我很珍贵的东西,我将它们都送给珍贵的你,请你留好,复刻记忆!等我回来我定不离不弃。”我不语,冷冷地看着你脸上的微笑,那么扭曲,那么恶心。你笑着安慰:“不要不开心,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哪怕我在海的那边,心里都满满是你。我会回来与你同欢笑同喝彩同进步同努力。”我向上抽动着嘴角,毫不犹豫用尽全力地推开你拿着盒子的手。冷语道:“你走吧!”我的异常似乎让你有些察觉,轻轻掰开我紧握的拳头,将盒子轻轻地放在我的手心里,甜甜的说着:“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这句话正中要害,我不甘地说:“你曾说过我们永远不分离,肩并肩前行在人生的旅途,无论几何坎坷,几多愁,几番风雨,几轮春秋,心与心交织,共同携手如今一切作废,从头来否?你说过,世界何其大,知己难逢,伯牙绝弦坚决只因友人辞,而如今我如何让断念?你满脸轻松自在,那种讽刺,那种鄙夷那种邪恶在空气中弥漫,恶心甚至腐败发臭的气息,你不觉得可耻吗?一个永远都没有时间限制的等待,我的感受你的心中难道一文不值?”

看着你紧锁的眉头,泛红的脸颊,我冷笑,手中力气骤然集中,将盒子狠狠地摔在地上,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我伸手抚平紧皱的眉,殊不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这是你珍贵的东西吗?我就是这般不值钱吗?但是对不起,你对我来说太珍贵,它又太珍贵,我受不起。失去你,珍贵又有何意义?我要让你尝透心痛的味道。你既然如此狠心,你我从此再无瓜葛。”我在细雨中颤抖着,冲着闪着泪光的你吼出这些话,在寂寥的雨巷显得那么响彻云霄。

你静静蹲在地上,拾起散落的东西,放回破碎的盒子里,仿佛在拾起破碎的友谊,重新装回你的心里,拼凑在一起。一遍遍轻轻地说着:“我只当你是我在乎我珍贵的人,我才把这种珍贵的东西交给你,原来我的在乎就像儿时的玩具,像一颗快要过期的糖果,像一首单曲循环太多遍的歌。”你站起身,疲惫的眼神中慢慢都是受伤的泪,用一种极为幽怨的眼神看了看我,便转身消失在烟雨朦胧的小巷尽头。留下一句我听不懂的话,一个摸不透的眼神。一切来得突然,我根本来不及反应,我们竟这样匆匆擦肩,我们本以为会延续到永远的友情竟会这样匆匆易逝。这几年,世事变迁,早已物是人非,我们若是没有分裂是不是依旧美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开始接触新的人选。我还能怎样,对自己说着谎?也没能力阻挡你去的方向,我越来越被动,却越装的落落大方。

后来我每次都会选择绕过那条街,又希望能在另一条街能遇见,可是你却不在。熟悉

的街,熟悉的操场,熟悉的小店仿佛全是你的身影,我还要遇见几个你才可以不想起,为什么全部都是你,原来你住在我心里。在失去你的回忆里面,我独自一人和眼泪周旋,一步步走向孤单的明天。

我闭上眼,默默听着这淅淅沥沥的雨声,睁开眼那把红伞却映入眼帘。嘴里的糖陡然间变得又苦又涩,我冲出门吐出口中的糖,想要摆脱苦味的束缚,可那苦涩在身后蔓延,将我束缚其间抽不出来。

在海的那边的你,是否会想起这擦肩而过的友谊?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只是你盒子里散落的那张被雨冲刷得模糊的我们的合影。故人已辞,怅然若梦。再见撑着红伞踽踽独行的姑娘;再见,擦肩而过难舍难分的友谊。

【高一上期中期考试作文】

指导教师 周应兵

篇四:与君初相识,忽如故人归

与君初相识,忽如故人归

烟雨江南!诗情韵味十足的字眼,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无法忘却的柔情之乡.水与月的交汇,花与影的重叠,淡淡的温情,注定会有淡淡的邂逅。 异土他乡,与君相逢,说不出的亲切,道不尽的情缘。从此,心海中一半是柔情,一半是火焰,冰冻的往事在不知不觉中溶化、消失,你悄悄地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心灵中的一隅。

身在异乡,从此也不再孤独。因为红尘有你,漂泊的心灵就有了寄托,寂寞的往事将不会再重演;因为红尘有你,纵然世间风雨迁徙,也不会改此初衷。 他年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每每吟诵此句,心中总会荡起莫名其妙的感慨,如若数年之后重逢,你我是否会有初见时的感觉?我反反复复的问自己,一次次的否定,却又被一次次的执着拒绝着。一只忧伤的牧歌如夜雨般在生命里漫流,漫流成刻骨铭心的海,一任单纯而疲惫的灵魂在海的漩涡中一往情深的郁郁沉沦。

离逝的风,沉淀的泪,是否会荡漾出漂泊的誓言?青春尚未过,回首已是万重山。姑苏古镇,写满古老的恋情,江南,滋生温情和爱情的地方,难道非要等到残叶枯损才去留恋那欲滴的苍翠!

与君初相逢,是刹那间触动心弦的美,岁月里那尘封已久的心门骤然开启,几许往事,悠悠唤醒回忆。

花一样的年华,却水一样的流逝!潺潺流水中,再也不会有往昔的丝丝缠绵。我知道,为挤过独木桥,你我都放弃了很多,如痴如幻的年龄和分秒必争的高三早已碰撞摩擦,那并不算坚强的灵魂也早被消磨的无棱无角。可是,生命不止,前进的脚步怎能退缩?人生如月,成成败败亦如月圆圆缺缺般的轮回,你我又怎能被一次小小的挫折打倒?高考固然重要,但是,心,真的会变成石头吗?你不是喜欢汪国真吗,我不去想未来是坎坷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尽在意料之中!

昌邑一中高二:wonderful211

篇五:我与故事(高考满分作文)

人累了,喜欢独坐一室,让疲惫之身得以安宁;心累了,喜欢捧起一书,让浮躁之心得以慰藉。

书是流消的血液,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

在书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释放,是温馨的宁静,是激烈的舞动????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夜阑人静,一书在手思绪万千。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长卷,卷卷都缀满一个深深的情字,翻阅人世千般气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诉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捧书中文章的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炫彩,歌唱。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不是钢筋水泥,建造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鲜活的生命,娇嫩的心灵,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鼓动力,拓宽自己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师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当我们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高超的驾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那时候,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真正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生读书;只有读书,教起书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事倍功半。

让研读教育名著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吧,让我们的生活再添几缕书香吧!让教育先贤的智慧,把我们课改实践的前行之路照亮吧!让我们在打造绿色课堂,全面实现新课程育人目标的实践中实现我们的专业成长吧!

漫游在教育书籍中,我的心潮此起彼伏,《爱心与教育》让我知道了为人师者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民主与教育》使我明白了生也的有说“不”的权力,《我的教育理想》让我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理想、有文化、有爱心。所以,教师读书既要有栽花,也要用心插柳。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阳,在你?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甲陨褪保愀≡甑男牧榉浩鹎崴牧狗纭?/p>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