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结伴与孤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28:44 字数作文
作文,结伴与孤独字数作文

篇一:命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作文,结伴与孤独)

命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作文天地

07-14 1044 :

命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按】2004年,我看到法国高考文科的题目: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因为找不到休谟的原文,无法作法国高考题写有关评论文章,于是就以“结伴欲望和孤独”为命题,请学生也来写与休谟同题的作文。结果发现,不少学还写出了不错的文章。现选登一篇如下:

结伴欲望与孤独

在街上,时而可见老年夫妇搀扶着缓缓地行走。此时我便会投以敬畏的目光,仿佛他们正举行着一幕庄严而又神圣的婚礼,却踏着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的节拍,油然地滋生时光易逝的悲哀感,悲哀中却渗透着幸福。他们互称对方是自己的“活手杖”,谁也离不开谁。

然而老天并不会让人间圆满,让人人有所依靠。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先弃世入土。残年孤独的境况是悲惨的。

奶奶的背弯了,步履也踉跄,缺少了几分欢喜,多了几分忧愁。没有了人生中的另一半。即使有再多的子女孝顺,也像少了点什么。在外人看来,奶奶白天总是忙碌于家里家外,偶尔与同龄人说上几句,随后又操起了手中的活儿,似乎他有永远干不完的事,就这样麻木了。熬过了白天,又如何度过睡眠少、易惊醒的漫长黑夜?枕头边少了说知心话的人,只听得时钟滴答作响,悲从中来。

孤独的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或者使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突然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叨叨、反反复复地说着别人听得厌倦的话。但孤独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的,但他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了孤独以新的寓意。他面对孤独,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个补偿,这就是创作。孤独提供了他晚年创作的惟一灵感,创作使孤独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了。他用孤独之火,照亮了自己的余生,又点燃了生命。卢梭利用这孤独的时光,寻找到一个人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自身平衡。孤独曾使许多杰出人士奈何它不得,而唯有卢梭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彩的篇章。作为一个人,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和强者。

相依相携同甘共苦是难得的品质。贫穷时不似朱买臣之妻离弃丈夫任其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由贫穷向富贵之时,不嫌糟糠之妻,虽不能(未必)相敬如宾,但内心有一种深重的情在流动。这样便是极好的品质。但孤独也并不可怕,它并不都是悲剧,悲剧往往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笔财富。在时间的流沙上,向着孤独和痛苦,也是向着永恒。

【点评】结伴而行是人类共有的欲望。然而,人人都可能面对孤独。众叛亲离者的孤独是咎由自取,不被理解的先驱者终会走出孤独。惟有老年失去伴侣的孤独,是将伴随人到生命的终结。特别是当前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家庭,一旦失去相依为伴的另一半,那更是独守空房,让依依往事伴着眼前的凄凉。那么,如何把孤独看成上天赋予你的财富,进而享受这笔财富呢?

小以这篇短短的议论性散文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回答。文章先从她街上所见和奶奶的悲痛,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人们强烈的结伴欲望。尔后说明晚年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悲惨的。接着以“孤独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再举名人事例论证分论点。最后在结论中进一步指出人们应该如何结伴而行,如何“向着孤独和痛苦,也是向着永恒”。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质疑与答复:

铜生质疑:1.该文大谈卢梭朱买臣,而休谟只字未提。2.该文既想结伴,又想孤独,似乎自相矛盾。

林秋人老师答复:谢谢朋友的及时点评。对朋友的质疑回答如下:

1、因为当时找不到休谟的文章,无法评论其文章的哲学价值。所以我只是以“结伴欲望和孤独”为命题要求学生作与休谟文章同题的作文,而非作法国高考题,这一点我在按语中已经说明。但可能没有说明清楚,引起误会了。等下我用红字加以补充说明。

2、该文的意思是结伴是人的欲望,但孤独却是人生难以避免的痛苦,特别是老人,失偶后总会走向孤独的。因此要学会面对孤独,用丰富的精神生活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奏响生命交响曲中最后的华章。

3、其实,人的欲望有时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你希望结伴而行,因为你拥有亲人和同道者;但有时你不得已地宁可选择孤独,因为你与环境格格不入,如陶潜的结庐左人境,而无车马喧;还因为面对纷繁的世界,你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绪,如朱自清的独自在荷塘夜游。对吗?请指教。

再答铜生先生:其实小的文章中没有想要孤独之意,只是因为“老天并不会让人间圆满,让人人有所依靠。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先弃世入土”这是何等无奈而又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文章提倡人们应该调整心态,面对残酷的现实,勇敢地“走向孤独”,倘若能如卢梭,那么就有可能“走向永恒”了。

篇二:“结伴与孤独”话题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2012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三次作文讲评教案

讲评目标:强化学生阅读的意识,强化从阅读中加强思想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强化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讲评设想:教师下水作文和学生共同体验写作过程;选择较好的类似主题的作文来加深学生对话题内涵的理解;选择较好的学生作文来分析学生的写作情况,以期和学生有针对性探讨作文的写作思路。多多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讲评思路:

一、展示作文题目,分析命题意图从而确定写作思路。

法国哲学家休谟在《结伴欲望与孤独》一文中说:“‘结伴’是人了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有结伴的欲望?谁又不想结伴而行?谁没经历过孤独?谁又不因孤独而痛苦?

请以“结伴与孤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1、命题着眼于辩证关系的考查: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但哲学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可以用生活现象来解读这一哲学命题,但必须得把二者的辩证关系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作文立意的核心。

2、写作可以二者兼顾,也可以从结伴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孤独的角度入手,但后两者只是侧重而不是完全抛开另一个概念,那样就属于偏题了。而且这个命题其实是从人生角度入手的,我们也最好从人生角度入手,写其于人生的影响和意义。

3、只要能阐述话题的内涵,不管是什么样的文体都可以采用。

二、对照以前的高考题分析此话题于我们写作的意义。

这是一道从法国高考题中脱出来的话题, 我们一致认为此题目“不但有深度,而且没有标准答案作参考,完全靠自己在习文阅读的功力,对于多年来面对标准化答案的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就那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白痴都知道要写诚信好,抛弃诚信是不对的,根本没有考到写作真正应该有的能力。”(照抄网文,话说得有点太那个,但却是一针见血的)不过去年的全国高考题出的非常出人意料的好,从中不难看到命题者的意图,意图就是想用此来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这中间包含更多的是看一个学生有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人是很难写出有思想的作文,思想深刻与否在这里也成了一个得分的关键)。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没有牢固的阅读实践,是很难胜出的。

三、教师下水作文

下水语:这篇作文是为了教同学们写作文而写的作文,再加上老师的水平有限,难免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请同学们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它。

下水作文的写作初衷:全方位审题,给学生写作提供自认为比较全面的立足点,因为只有议论文才能更好地把审题的过程展现给同学们。两篇作文用了类似的素材,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同一素材变换角度来看就可以找到不同的论述角度,使有限的素材积累发挥更大的作用。着重于有侧重点的议论而没有平均用力,是想让同学明白两个矛盾的概念,是如何各自言之成理的。望同学们能从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把生命交给孤独

老郑

法国哲学家休谟在《结伴欲望与孤独》一文中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类痛苦的惩罚。”这固然对人性很有概括性,但历史现实中却有许多人把生命交给了孤独,那些孤独者以孤独写出了精彩的人生。

屈原孤独,但他不愿拿自己的国家去交换物质的享受,这孤独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孤独毁灭了屈愿的生命,但却使其灵魂永存!

李白孤独,但他不愿整天用心灵的诗篇讨好那些达官贵人,这孤独也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孤独破灭了李白的梦,但却使其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灭的华章。

凡高孤独,但他不愿意用媚俗的笔去应和附庸风雅的人的口味,这孤独更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孩儿让他穷困潦倒,但却让后人来敬仰臣服于他的色彩之下。

“结伴欲望”确实是渗透到人的骨髓里的一种精神意识,但这些精神的执着追求者,为了理想而不惜承受那种孤独的精神折磨,可钦可敬。最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他的孤独是另一种孤独,为了给后人留下不朽的著作,甘愿冒着奇耻大辱,忍受着生不如死的孤独。孤独啊,孤独,不在孤独中灭亡,就在孤独中爆发。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中提到的文王、老子、孙子、左丘都是在孤独中成就了空前绝后的精神形象。

孤独在他们那里成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力量,他们不与丑恶同流合污,他们不与世俗随波逐流,这种孤独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亮丽的风景。

要说他们还是为社会环境所迫的话,那么还有更多的一些人则是自愿地走向孤独。做学问的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潜心国学,从不瞅一眼外界的灯红酒绿;写小说的优秀作家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孤身一人远离大城市到偏僻的山村,一去就是三四年;学数学的科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走进了枯燥单调的数字公式中,他们都给自己设置了一座时间或空间的监狱,在这监狱中他们孤独地苦其心,乏其身,以一种超绝于世的姿态,冲向自己的理想。

面对尘世的喧嚣,我们必须作深刻的思想,驱除浮躁,选择孤独未必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面临的是民主、法制、自由的时代,我们不会有屈原等人的处境,但同时我们面临的又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孤独,守住心灵的净土,让这孤独化成一种淡泊、宁静、执着的做人准则,化成积极进取的力量。

孤独者的渴望

老郑

法国哲学家休谟在《结伴欲望与孤独》一文中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人类痛苦的惩罚。”哲学家的命题概括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国家意识、民族观念、乡土情结,均是最好的明证;国破家亡之秋,民族沦丧之际,背井离乡之时,人们的感受亦是最好的明证。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结伴欲望,孤独者尤甚。

“结伴欲望”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的骨髓里面的一种精神意识。人要生存,就必须结伴去和大自然进行较量;社会要发展,人们就必须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共同对付阻碍社会发展的势力。

当人孤独地走在一个前途未卜、荆棘丛生道路上时,无法不因孤独而产生恐惧,这里哪怕有一只狗陪伴他也好啊!当人孤独地走在水泥林立、灯红酒绿然而却陌生的国度或城市时,无法不因孤独而产生茫然,这里就算是听到一两句乡音也好啊!当人孤独地生活、工作、学习,没有一个人能和他有心与心的交流,无法不因孤独而产生空虚,这时即使看到一丝温暖的微笑也会让他的生活感到充实、快乐和幸福啊!

屈原是孤独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空前难销的孤独,在这执着的孤独中,他多么渴望能有人特别是自己的君王能和自己结伴而行,创就不世霸业。

李白是孤独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万古难销的孤独,在这沉重的孤独中,他多么渴望能和众多有识之士结伴建功立业中兴大唐,以酬其报国之宏愿。

马雅可夫斯基是孤独的,一个曾用充满爱的诗关注生命的他却自杀了,为什么?海明威是孤独的,一个因写了《老人与海》而以硬汉著称的他却自杀了,为什么?凡高是孤独的,一个曾用《向日葵》来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的美丽的色彩的天才却自杀了,为什么?到底为什么?究其实还是因为他的们结伴欲望太强了,当这种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他们便感觉到了强烈的孤独,当强烈的结伴欲望和孤独感不可调和时,他们便采取了极端的做法。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热爱生命的,他们比常人更渴望结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为“结伴欲望”而殉身的,从而来证明他们对“结伴”的强烈渴望。

用心灵来品味孤独者的人生,总希望时光能倒流,总希望历史会重写,总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天,这些孤独者和这样的孤独者不再孤独,愿他们和同道中人结伴前行,为人类为生命谱写撼人的乐曲。。

用心灵来关照我们的人生,更希望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驱走孤独,让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携起来手来,结伴前行,为新时代新世纪书写动人的华章!

篇三: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整理精校版)

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作文辅导

0720 1800

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按】2004年,我看到法国高考文科的题目: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因为找不到休谟的原文,无法作法国高考题写有关评论文章,于是就以“结伴欲望和孤独”为命题,请学生也来写与休谟同题的作文。结果发现,不少学还写出了不错的文章。现选登一篇如下:

结伴欲望与孤独

在街上,时而可见老年夫妇搀扶着缓缓地行走。此时我便会投以敬畏的目光,仿佛他们正举行着一幕庄严而又神圣的婚礼,却踏着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的节拍,油然地滋生时光易逝的悲哀感,悲哀中却渗透着幸福。他们互称对方是自己的“活手杖”,谁也离不开谁。

然而老天并不会让人间圆满,让人人有所依靠。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先弃世入土。残年孤独的境况是悲惨的。

奶奶的背弯了,步履也踉跄,缺少了几分欢喜,多了几分忧愁。没有了人生中的另一半。即使有再多的子女孝顺,也像少了点什么。在外人看来,奶奶白天总是忙碌于家里家外,偶尔与同龄人说上几句,随后又操起了手中的活儿,似乎他有永远干不完的事,就这样麻木了。熬过了白天,又如何度过睡眠少、易惊醒的漫长黑夜?枕头边少了说知心话的人,只听得时钟滴答作响,悲从中来。

孤独的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或者使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突然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叨叨、反反复复地说着别人听得厌倦的话。但孤独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的,但他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了孤独以新的寓意。他面对孤独,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个补偿,这就是创作。孤独提供了他晚年创作的惟一灵感,创作使孤独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了。他用孤独之火,照亮了自己的余生,又点燃了生命。卢梭利用这孤独的时光,寻找到一个人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自身平衡。孤独曾使许多杰出人士奈何它不得,而唯有卢梭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彩的篇章。作为一个人,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和强者。

相依相携同甘共苦是难得的品质。贫穷时不似朱买臣之妻离弃丈夫任其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由贫穷转向富贵之时,不嫌糟糠之妻,虽不能(未必)相敬如宾,但内心有一种深重的情在流动。这样便是极好的品质。但孤独也并不可怕,它并不都是悲剧,悲剧往往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笔财富。在时间的流沙上,向着孤独和痛苦,也是向着永恒。

【点评】结伴而行是人类共有的欲望。然而,人人都可能面对孤独。众叛亲离者的孤独是咎由自取,不被理解的先驱者终会走出孤独。惟有老年失去伴侣的孤独,是将伴随人到生命的终结。特别是当前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家庭,一旦失去相依为伴的另一半,那更是独守空房,让依依往事伴着眼前的凄凉。那么,如何把孤独看成上天赋予你的财富,进而享受这笔财富呢?

小以这篇短短的议论性散文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回答。文章先从她街上所见和奶奶的悲痛,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人们强烈的结伴欲望。尔后说明晚年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悲惨的。接着以“孤独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再举名人事例论证分论点。最后在结论中进一步指出人们应该如何结伴而行,如何“向着孤独和痛苦,也是向着永恒”。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质疑与答复:

铜生质疑:1.该文大谈卢梭朱买臣,而休谟只字未提。2.该文既想结伴,又想孤独,似乎自相矛盾。

林秋人老师答复:谢谢朋友的及时点评。对朋友的质疑回答如下:

1、因为当时找不到休谟的文章,无法评论其文章的哲学价值。所以我只是以“结伴欲望和孤独”为命题要求学生作与休谟文章同题的作文,而非作法国高考题,这一点我在按语中已经说明。但可能没有说明清楚,引起误会了。等下我用红字加以补充说明。

2、该文的意思是结伴是人的欲望,但孤独却是人生难以避免的痛苦,特别是老人,失偶后总会走向孤独的。因此要学会面对孤独,用丰富的精神生活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奏响生命交响曲中最后的华章。

3、其实,人的欲望有时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你希望结伴而行,因为你拥有亲人和同道者;但有时你不得已地宁可选择孤独,因为你与环境格格不入,如陶潜的结庐左人境,而无车马喧;还因为面对纷繁的世界,你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绪,如朱自清的独自在荷塘夜游。对吗?请指教。

再答铜生先生:其实小的文章中没有想要孤独之意,只是因为“老天并不会让人间圆满,让人人有所依靠。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先弃世入土”这是何等无奈而又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文章提倡人们应该调整心态,面对残酷的现实,勇敢地“走向孤独”,倘若能如卢梭,那么就有可能“走向永恒”了。

篇四:命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整理精校版)

命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作文辅导

0712 0922

命题作文“结伴欲望与孤独”写作示范

【按】2004年,我看到法国高考文科的题目: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因为找不到休谟的原文,无法作法国高考题写有关评论文章,于是就以“结伴欲望和孤独”为命题,请学生也来写与休谟同题的作文。结果发现,不少学还写出了不错的文章。现选登一篇如下:

结伴欲望与孤独

在街上,时而可见老年夫妇搀扶着缓缓地行走。此时我便会投以敬畏的目光,仿佛他们正举行着一幕庄严而又神圣的婚礼,却踏着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的节拍,油然地滋生时光易逝的悲哀感,悲哀中却渗透着幸福。他们互称对方是自己的“活手杖”,谁也离不开谁。

然而老天并不会让人间圆满,让人人有所依靠。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先弃世入土。残年孤独的境况是悲惨的。

奶奶的背弯了,步履也踉跄,缺少了几分欢喜,多了几分忧愁。没有了人生中的另一半。即使有再多的子女孝顺,也像少了点什么。在外人看来,奶奶白天总是忙碌于家里家外,偶尔与同龄人说上几句,随后又操起了手中的活儿,似乎他有永远干不完的事,就这样麻木了。熬过了白天,又如何度过睡眠少、易惊醒的漫长黑夜?枕头边少了说知心话的人,只听得时钟滴答作响,悲从中来。

孤独的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或者使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突然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叨叨、反反复复地说着别人听得厌倦的话。但孤独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卢梭的晚年是孤独的,但他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了孤独以新的寓意。他面对孤独,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个补偿,这就是创作。孤独提供了他晚年创作的惟一灵感,创作使孤独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了。他用孤独之火,照亮了自己的余生,又点燃了生命。卢梭利用这孤独的时光,寻找到一个人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自身平衡。孤独曾使许多杰出人士奈何它不得,而唯有卢梭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彩的篇章。作为一个人,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和强者。

相依相携同甘共苦是难得的品质。贫穷时不似朱买臣之妻离弃丈夫任其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由贫穷转向富贵之时,不嫌糟糠之妻,虽不能(未必)相敬如宾,但内心有一种深重的情在流动。这样便是极好的品质。但孤独也并不可怕,它并不都是悲剧,悲剧往往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笔财富。在时间的流沙上,向着孤独和痛苦,也是向着永恒。

【点评】结伴而行是人类共有的欲望。然而,人人都可能面对孤独。众叛亲离者的孤独是咎由自取,不被理解的先驱者终会走出孤独。惟有老年失去伴侣的孤独,是将伴随人到生命的终结。特别是当前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家庭,一旦失去相依为伴的另一半,那更是独守空房,让依依往事伴着眼前的凄凉。那么,如何把孤独看成上天赋予你的财富,进而享受这笔财富呢?

小以这篇短短的议论性散文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回答。文章先从她街上所见和奶奶的悲痛,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人们强烈的结伴欲望。尔后说明晚年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悲惨的。接着以“孤独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再举名人事例论证分论点。最后在结论中进一步指出人们应该如何结伴而行,如何“向着孤独和痛苦,也是向着永恒”。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质疑与答复:

铜生质疑:1.该文大谈卢梭朱买臣,而休谟只字未提。2.该文既想结伴,又想孤独,似乎自相矛盾。

林秋人老师答复:谢谢朋友的及时点评。对朋友的质疑回答如下:

1、因为当时找不到休谟的文章,无法评论其文章的哲学价值。所以我只是以“结伴欲望和孤独”为命题要求学生作与休谟文章同题的作文,而非作法国高考题,这一点我在按语中已经说明。但可能没有说明清楚,引起误会了。等下我用红字加以补充说明。

2、该文的意思是结伴是人的欲望,但孤独却是人生难以避免的痛苦,特别是老人,失偶后总会走向孤独的。因此要学会面对孤独,用丰富的精神生活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奏响生命交响曲中最后的华章。

3、其实,人的欲望有时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你希望结伴而行,因为你拥有亲人和同道者;但有时你不得已地宁可选择孤独,因为你与环境格格不入,如陶潜的结庐左人境,而无车马喧;还因为面对纷繁的世界,你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绪,如朱自清的独自在荷塘夜游。对吗?请指教。

再答铜生先生:其实小的文章中没有想要孤独之意,只是因为“老天并不会让人间圆满,让人人有所依靠。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先弃世入土”这是何等无奈而又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文章提倡人们应该调整心态,面对残酷的现实,勇敢地“走向孤独”,倘若能如卢梭,那么就有可能“走向永恒”了。

篇五:作文1:结伴致远

作文训练2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立意:

正确立意

1、两者合起来立意:

① 结伴而致远 ——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有人轻装简从,步履如飞;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安步当车,相互扶持着前进。而当我们仔细省察后却发现,在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须知,人的一生并非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决定人一生的便不是他前行的速度,而是他终其一生所达到的最远端。然而,人的一生又决非坦途,正如障碍赛跑,成绩的优劣取决于障碍的跨越而不是平地的冲刺,人生与其相似,但又不尽然——因为许多障碍并非一人之力即可跨越。因此,为了达到那最远的彼端,结伴而行理应是必然的选择。所谓欲速则不达, 人类就是以洪荒时代相伴同行而走到了今天,这已足够启示我们——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要独行,更要结伴同行

2、单独一方立意:

①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他们的梦想不是特立独行,就是巨大无朋,这决定了他们的征途遥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同伴;藏在这梦想背后的,是他们对世界与众不同的理解与爱。他们能感知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比如徐霞客,他从天涯海角的风光里感知到生命的激情,同样的风景对于向导来说可能没有意义;比如梵高,他从向日葵和麦田里看到的希望和热爱,对当时的艺术评论家而言不可理喻。

②结伴而行,做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结伴而行会拖累我们前行的速度,但却能比孤军作战更加顺利。孤勇非勇,而是孤;合作非慢,而是“和”。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他人结伴而行,也许们又单独路上路走得快,却能在危难之时互相支持,共渡难关。团结协作才能走得又快又远

3、反向立意:

① 一个人,在路上——或许有的人在现实生活的远行之路上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若想走得快,须独自上路;若想走得远,还需结伴同行。”放在实实在在的旅途中,似乎很有道理。形单影只,纵然轻装上阵,然而总归会像那离群之雁难以独自承担身体的负荷。不过,若是放在人生之旅中,我却以为,快也罢,远也好,亦或是精彩,是充实,终须一个人走。 ②独行也罢,结伴也罢,该怎样就怎样

不好的立意:

1、坚持走自己的路 ——未从整体的句意出发,抓住“单独上路”与“结伴同行”这两种行路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而仅抓住语句中“走”和“路”二字,就片面的得出“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才会看到路尽头的礼物”的论点,可谓立意偏离。

2、两权相争取其轻 ——是速度重要还是路程重要?在我看来,路程比速度重要的。有速度不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但有了路程,即使速度少之又少,也能达成目标。就好比人的情感与利益,国家的发展与利益。两权相争取其轻才是关键。

基本与材料无关,严重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3、偷换概念,把“结伴”理解成“交朋友”

4、强加意识,写成“竞争与合作”。

1

范文欣赏:

结伴而致远

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有人轻装简从,步履如飞;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安步当车,相互扶持着前进。而当我们仔细省察后却发现,在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

须知,人的一生并非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因此,决定人一生的便不是他前行的速度,而是他终其一生所达到的最远端。然而,人的一生又决非坦途,正如障碍赛跑,成绩的优劣取决于障碍的跨越而不是平地的冲刺,人生与其相似,但又不尽然——因为许多障碍并非一人之力即可跨越。因此,为了达到那最远的彼端,结伴而行理应是必然的选择。

结伴而行,是每个个体弱点的相互弥补与优势的共同发挥。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立脸谱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而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一个人或许可以成为天才,但却无法成为方方面面都无懈可击的全才。而任何大的事业,与此相反,需要的却是能应对千种变化万般局面的全才。因此,人们需要结伴而行,用彼此的优势互相弥补,这便是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内涵。人生中的大多挑战需要的都不是单打独斗或是单人冲刺,恃才自傲如扎克伯格,仍与同伴一步一步走过开创Facebook的道路,我们自然也应从中获取借鉴。

结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与支撑。这或许并不被人关注,但人生之途中总会遇到失败、挫折甚至灾难。那些单独上路的人,当打击突如其来,痛苦、煎熬、绝望接踵而至,必孑然无人依靠,于是太多这样的人便猝然倒下。然而结伴而行之人,能在彼此的支持与关怀下,共同渡过难关。汶川地震中,曾有几位中学生被掩埋在黑暗之中,几近绝望。但他们彼此扶持,用歌声抚慰彼此,用手机的光亮照亮黑暗,最终在废墟中生还。尽管结伴而行抑或单独前行并非他们的选择,但它也足以告诫我们,在困厄之中,单个人的精神是渺小脆弱的,结伴而行的人们却在彼此的支持下变得无比坚强。最终,他们便能一同走出困厄,继续带着这份羁绊前行。

所谓欲速则不达,当我们认为同伴是牵绊而总想疾行时,请认清,人生的道路远非那般平坦。人类就是以洪荒时代相伴同行而走到了今天,这已足够启示我们——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点评: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题目“结伴而致远”彰显观点,紧扣题意;全文紧紧围绕观点,论证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事例新鲜。侧重阐释“结伴”的优点,又不忘写“独行”的痛苦。二者兼顾,但又有所侧重,不失为聪明的写法。(一类上,57-58)】

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想走得远,就结伴同行。”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徐霞客。曾有一次,他因为执意想攀登华山最险的莲花峰,与劝阻他的向导告别,一个人走完了这条最远的路,留给全世界一个孤独却骄傲的背影。他仿佛在告诉我:如果你的路的确遥远,就一个人上路吧;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想踏上最远的路的往往都是灵魂孤独的人。他们的梦想不是特立独行,就是巨大无朋,这决定了他们的征途遥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同伴;藏在这梦想背后的,是他们对世界与众不同的理解与爱。他们能感知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比如徐霞客,他从天涯 2

海角的风光里感知到生命的激情,同样的风景对于向导来说可能没有意义;比如梵高,他从向日葵和麦田里看到的希望和热爱,对当时的艺术评论家而言不可理喻。

感到被人所不能感,这就是灵魂孤独的实质,也是他们踏上“最远”的逐梦之路的动因,而这些灵魂孤独的人想要走完这路,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孤独。

个人对群体有与生俱来的依赖,会下意识的认为留在群体中是安全的保障。为什么有人说“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因为群体能团结协作、公克难关,保护个体度过他们一己所不能度过的艰难险阻。

然而,群体的路不会太远,绝大多数人会在实现了他们所能感知的生命意义后停下来:得到财富,获取地位,受社会认可……就像社交网络“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在公司价值千万时就想把它卖给大网站。他就是“点到为止”停下脚步的“大部分人”。他不能理解另一位创始人扎克伯格要改变世界的孤独梦想。

要结伴而行吗?假如你凭着这个想法一开始就融入了群体,这个时候恐怕就只能“随以止”了——因为你对群体已经产生了依赖,你无法在面对孤独,一个人闯关涉险,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恐惧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你压垮。一位想借助集体的力量躲避艰险,是你从一开始就出卖了自己的孤独,从此以后,你已经失去了孤独的能力。

最远的道路属于孤独的灵魂——不仅生而孤独,更要守住孤独。何必担心失去集体的庇护?经历过几次独自挣扎,你会发现,艰险也不过如此。一个人面对道路和挫折,成功与失败其实没那么可怕。唯有这样,你才能守住孤独,与他长久相伴,在属于你灵魂和命运的遥远征途上坚持下去。

最终你会走到属于你一个人的终点,实现你独特的认知决定的独特的价值,也许你会留给世界一个背影,那是灵魂的奖赏。

独自上路吧,最远的道路属于孤独的灵魂。

【评语:紧扣题意,认识深刻,立意更高,思想性更强。论证严密,说理显示出强大的逻辑,阐释充分。在肯定同行的同时又指出其弊端,进而确立“孤独上路”的观点。使论点“最远的路属于孤独的灵魂”的提出富于思辨性,行文有破有立,层层递进,说理透彻,展现了作者出色的论辩能力。(一类上57分)

一个人,在路上

或许有的人在现实生活的远行之路上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若想走得快,须独自上路;若想走得远,还需结伴同行。”放在实实在在的旅途中,似乎很有道理。形单影只,纵然轻装上阵,然而总归会像那离群之雁难以独自承担身体的负荷。不过,若是放在人生之旅中,我却以为,快也罢,远也好,亦或是精彩,是充实,终须一个人走。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教育自己的儿子安德烈时曾说:“在开阔平坦的平原,你或许可以与同伴们携手走过;然而到了荆棘密布的丛林,你们只好各自上路。”这其中,开阔地指的是天真无忧的青少年时光。而荆棘林,便是指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之路。也许有人会觉得,人生的旅途也可以找人结伴。不错,结伴而行,的确可以带来相互的扶持与照应,可以给对方信赖与安全,可以远离孤独。然而,我们更需要看到,这些所谓安全感的获得,有着怎样的代价。结伴而行,意味着相互的牵挂与惦念,更意味着相互的牺牲与让步。事实上,从来没有两个人的道路能够完全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与既定的人生轨道,为了那小小的提携,付出的将会是对自己预定轨道的偏离,而一味迁就对方,两人都无法追逐自己想要看到的那片风景,只能在永无休止的碰撞、摩擦,让步中沿着一条夹在两人道路中间的没有终点的路上前行。这样的前行,既慢,又无所谓远,可以说毫无意义。 3

那么,一个人在路上又如何呢?独自出发,或许缺少了困难拿来临时的一双手,或许缺少了一路前行的谈笑,或许多了一份孤单,也多了几道独自面对挫折的伤痕。然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正是孤独的洗礼,与挫折留下的伤痕,教会了一个人怎样面对真实的人生,也正是这些,决定了人生能走多远,能留下多少厚重的,坚实的脚印。

同样,一个人在路上,换来的是轻装上阵,无所羁绊,换来的是对自我方向的执着与个人轨迹的充分了解,带来的更是对既定理想的无所畏惧。坚定不移的追逐,是对自己所真正收获的风景的纯粹享受与珍藏。这样的前行,才是快,才能远。明代徐红组没有政府扶持,没有朋友帮助,单独一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远行之路。虽险象环生,但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明的山岳江河,他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得以在无牵挂的轻松和艰难困苦的磨砺中实现。单独上路带来的坚定,让他在看似不可能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愈行愈快,愈行愈远。

真正的人生道路上的前行,永远是一个人的,也只能是一个人的,从来么可有两个人的成长能完全重合,也从来没有两个人的人生之路能完全一致。与其选择同伴共同前行,不如独自一人踏上命中注定的征程。一个人走,方知其快,方知其远。

一个人,在路上,刚刚好。

【评语:本篇作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人生之旅,终须一个人走。但第二段,宕开一笔,从作家龙应台给儿子的话切入,论证找人结伴的“代价”,从而否定了人生前行须结伴的观点,在破中立,确立一个人上路的观点。接着对一个人上路的艰难与优势有层次地展开了充分的阐释,说理很充分,并用徐宏组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人生须独行的观点,先破后立,增加了作文的层次。结尾照应题目,给人以回味。从行文来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思维严谨,论证有层次,逻辑性强,具有思辨性。(一类中 54-55)】

4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