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使用网络用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1:59 英语作文
高考作文使用网络用语英语作文

篇一:关于学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用语问题的看法

关于学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用语问题的看法

1.介绍这种现象。

2.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网络的盛行,学生沉溺于网络,学生的标新立异心理)。

3.怎么看待这种现象。(1)客观来讲反应出语言的普及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是有利的。

(2)另一方面,这种不正规的语言不利于正规语言发展,一些网络语言传递着不良信息,腐蚀青少年心灵。

4.综合来讲这种现象是不利的。如何杜绝这种现象。

例文:

对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高考作文的几点看法

■赵振翔

2011年6月4日全国的大多数报刊均刊发了一则《“给力”“神马”等都算错别字》的消息。一时间对这则消息的议论不绝于耳,就连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都关注的网络也人声鼎沸,对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用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叫好声,也有叫骂声。毕竟“高考作文每错一字扣一分,重复不计”的规定牵涉到了众多考生和众多考生背后的家庭的利益,真是高考“伤不起”啊。

可事情仅仅过了还不到24小时,上海的《新民晚报》就登载出了《上海否认高考作文现“神马”等词将被扣分》的消息。周宏教授辟谣说:“此前他从未以阅卷负责人的身份接受过媒体有关高考禁用网络热词的采访。”

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两则消息在短短的一天内混淆着人们的视听,我比较愚笨,因为我不在现场,且我对新闻向来是报怀疑态度的,所以无法判断周宏教授到底说了还是没说“高考作文现‘神马’等词将被扣分”的话。但一向以语文工作者自居的我对此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聊述如下。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镜子

如果一个社会里,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有皇帝、丞相、太尉、布衣、庶人、箭、戟等词语,那么我们可以凭这些语言作出判断,这个

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语言现象反应了社会现象。社会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自然语言也就如影随形地发生变化。

既然语言是在不断地演变的,那么对语言要采取吐故纳新的态度。对于新词的出现,我们不应该有“狼来了”的恐慌,也不要固守自己的传统,认为“天朝上国的一切都是好的”,更不要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来,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使用起来才有可能更自由更贴切更生动。不然就又会出现一个个穿着洋装的黄皮肤却背诵着“清晨见面谷猫迎,好度由途叙别情”这样的《洋泾浜英语歌谣集》。

全民是否有学习英语的必要?

“洋泾浜”英语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英语在我们国家可谓随处可见。在许多大酒店、车站、银行、商场、公园甚至公司等的牌子上都充斥着英文。而我们大多数的人,从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都始终把英语作为必修的科目。就连我这个读中文系的本科生,拿到文学学士的证书,也不是取决于自己的中文水平,而是靠勉强过关的CET-4。

各种英语培训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小的姑且不说,“新东方英语”、“李阳疯狂英语”可谓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每年的高考中,英语同我们的汉语一样都占了150分。英语似乎同汉语有了并驾齐驱的味道。这让许多的语文工作者慨叹良久并痛心疾首。许多有识之士难免发出“拯救汉语、捍卫尊严”的号召。虽说这种做法有些极端,体现了不自信,但也反映了维护民族语言尊严的紧迫性。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以来,英语在中国越来越重要,举国学习英语的热潮方兴未艾。我们不能极端地认为学习英语不重要。那么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浪费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习英语吗?

我想发挥人尽其才是最关键的。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英语专业人才。学英语等外国语言也是个人的需要,况且有需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赶鸭子上架”式的强迫或是“一刀切”的武断都未免是明智之举。

高中生要正确使用汉语

2004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曾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关媒体以《上海再次成为中文禁地,物理学家大会竟然“禁说”中文!》为题对此进行报道。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民族文化的兴盛紧密相联。

就连《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们若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就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而要做好这件事,首要的便是正确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应该是每个爱国的中国人的良知。毕竟我们的灵魂是根植在自己的文化里,而能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只有自己的语言。

考试语言使用应该规范

东拉西扯了半天,还是回到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高考作文这个话题上来。我曾几年参加高考语文的作文阅卷工作,学生的作文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学生中英文夹杂,生造词语、随意简化、滥用网络新词等现象,我们的学生使用词语太过随意,而这些现象造成了作文表意不明,也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得分,也引起了阅卷老师的隐忧。

高考的作文是有导向性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每年高考过后的满分作文为众多的中学生追捧甚至膜拜,于是下一年度的高

考中类似的作文便数见不鲜。曾记得几年前高考作文中排比大兴,题记流行、古人出场。秦志强老师曾撰文《浮华之忧与断根之痛》另眼看满分作文。众多的满分作文大都是语言流畅、构思新颖之作,值得欣赏和借鉴。当然也会有一些存在语言硬伤的作文。

我们的汉语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用法,也表达固定的意义,而网络词语仅是新兴事物,虽然代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能否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网络用语过早地出现在高考这样的严肃的选拔性考试当中略有不妥。

要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理所当然是每个语文老师的义务,我们要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严格要求,千万不能亡羊补牢,这样会为时晚矣。

篇二:高考作文该否使用网络用语

高考作文该否使用网络用语

2011-05-11

前日,新华社一篇关于网络语言“入侵”中小学生作文的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许多家长发帖表示,孩子受网络语言“毒害”太深,应当引起重视。“满嘴的?杯具?,?酱紫?,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在广东中小学中,这种情况是否普遍?对于规范汉语写作,专家们又有何建议?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微博)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与一线的老师们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调查教师称广东情况不严重

虽然网络语言横行,但广东的中小学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属于偶然情况,并不严重。“有的学生会在作文里使用?给力?,但是会加上引号。像这种我们能够理解的词,我们不会把它算作错别字,但是像?酱紫?这种很偏的、一眼看上去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我们就会算作错别字。”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师附中语文科组长邹寿元说。

广州市五羊小学老师许秀萍告诉记者,虽然与学生在日常口头交流、QQ签名上会出现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把“有没有”说成“有木有”之类,但他们在写作文时会注意分辨哪些词语适合或不适合。

建议收进《新华字典》就可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认为,文字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语言规范,因此像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词汇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他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某些网络语言能够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和生动性,但是不能滥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持同样观点,他建议对网络语言应当区别对待。在他看来,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鸭梨?的意思和?压力?是一样的,使用?鸭梨?只是为了好玩,这样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但?给力?能够被公众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仅生动有趣,本身也有独特的别的词语所不能替代的含义。”另外,他还提醒,像“躲猫猫”和“我爸是李刚”这样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网络语言会慢慢退出公众视野。

邹寿元表示,在课堂上会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只有像“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用过的才能用“冒然使用其它网络词语是有风险的,毕竟学生是要过高考(微博)这一关的。当然,如果网络语言很普及了,被收进《新华字典》也是有可能的,那时我们肯定会允许他们在作文里使用了。”

来源:南方日报

篇三:高考作文:使用网络语言要有度

高考作文:使用网络语言要有度

名师点拨

高考作文是每年考前考后都会引起公众兴趣的话题。在高考还剩下最后一周时,如何挖掘潜能提升作文,本报通过华附在线学习中心邀请华附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高级教师张诚为考生支招。

全篇网络语言易引反感

“凡客体”、“咆哮体”、“私奔体”……网络语言一波接一波出现,这种语言能写进作文吗?张诚认为,网络语言走进高考还有一个过程,使用网络语言要有度。比如“神马都是浮云”流行一段时间了,大家都接受了,就可以适度使用。但大多数还没有为社会普遍习用,如以此为文,评卷老师自然难以接受。高考作文要适应改卷老师,否则语言的隔阂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网络语言作为活跃语言的手段,那是可以的,但全篇变成网络语言的演绎,则容易使改卷老师反感。”张诚认为,高考作文中题材选择也要慎重,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不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考前多琢磨优秀范文

考前一周如何提升作文?张老师认为,可以把过去的文章翻一翻,以改带练,提升作文。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选择一个小角度,强化一种印象,前后呼应,注意点题,高考作文不能玩深奥,那是一锤子买卖。

“如果发现一篇优秀范文,可以多琢磨一下。”张诚认为,琢磨不是简单的看,而要反复体味其写作的精妙,力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考场中,有着深刻印象的优秀范文可以影响到作文写作。

篇四:关于高考作文能否容纳网络语言的探讨与思考

关于高考作文能否容纳网络语言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高考 考纲 作文 生造 网络语言 文化 规范

目录

Page 1 对于此课题的背景分析及选择此课题的意义

Page 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具体过程

Page 小组成员的探讨与思考

Page 对此课题寻求的和讨论得到的建议

小组成员

调查及收集资料:

总结成果及论文:

设计及提纲:

数据整理汇总:

指导老师

背景分析

回头一望,于1977年恢复的高考已经走入第30多个年头,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进入中学之后,也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90后考生,是真正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络一代“,互联网的烙印深深打在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

正是这样的原因,2007年高考首次迎来了最大规模的“互联网一代”考生,更为重要的是,伴随这些网生代考生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网络语言,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高考产生强烈冲击。

面对这样的冲击,每一个关心中国高考的人都必须思考:在高考中,网络语言究竟是个性的宣扬,还是对考试严肃性的亵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考生们应该何去何从?传统教学又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冲击?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回以前出现过的一些媒体报道:

镜头1:

2007年5月28日,央视国际第二频道在“第1时间”中播报了2007年高考的备考新闻,其中引用了有关专家观点,善意地提醒考生“中高考作文慎用网络语言”.节目播出之后,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高考作文中语言问题的关注.让原本就在持续的关于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高考作文的大讨论热浪又一次掀起高潮.

镜头2 ;

新华网上海3月1日电:从3月1日起,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镜头3 :

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25日讯:《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出炉后,多家媒体报道,2007年高考作文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将遭到封杀.尽管日前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人士出面澄清,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中,没有明文规定高考作文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的使用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所以这个课题的目的能够了解同学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与态度,及同学们又是否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

研究方案

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分别通过三种不同的渠道进行调查并共同总结:

(1)由俩名组员负责对学生的调查与总结;

(2)另俩名组员负责对学校老师的调查与总结;

(3)由最后一名组员负责上网收集语言专家及网民的看法并总结。

(4)一起讨论前俩天的调查结果并分析出结果。

研究具体过程

TEPE1 预期成果:大多数老师认为网络语言不应该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考作文应该容纳网络语言

TEPE2 设计调查问卷如下

1.你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2.你是否曾有过上网的经历

A 经常上网

B 不经常上网

C 从不上网

3.你喜欢网络语言吗

A 喜欢

B 不喜欢

4. 你认为“酱紫”表达的可能是

A 一种酱菜

B 僵化思想

C 这样子

5. 网络语言“潜水”的意思是

A 一种运动

B 在网络上的隐身状态

C 不知道

6. 如果指一个人很“BT” 是说他

A BT下载工具

B 他性格很变态

C 他性格很特别

7.网络语言中经常说一个人或事很“IN”,是指

A 很跟潮流

B 很保守

C 不知道

8.在高考作文中,您对网络言的使用观点是

A 坚决不用

B 适当用

C 多用点

TEPE3 对数据的汇总和统计

1. 对学生调查的数据汇总和统计

(注 总共发出调查表50张收回47张)

所调查的学生对高考作文容纳网络语言观点比例扇形图

(注:支持指支持高考作文容纳网络语言)

表示支持的学生来自城镇或农村比例扇形图

统计结果:符合预期大多数的学生支持高考作文出现网络语言, 但是这部分同学中又以能经常接触网络的城镇学生为主。

2. 对老师调查的数据汇总和统计

(注 总共发出调查表50张收回42张)

所调查的老师对高考作文容纳网络语言观点比例扇形图

(注:支持指支持高考作文容纳网络语言)

统计结果:符合预期多数老师不支持高考作文出现网络语言

TEPE4 调查结论出现的原因

1. 随机询问被抽调同学的意见

一位高三文科班的女生说:“:我不同意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因为多数网络语言很无聊,使用之后文章的底蕴降低了。再说作文本身是主观题,对阅卷老师来说如果接受不了可能会影响得分。”

一位男生说:“对网络语言应有包容心,就像当年白话文的兴起,它也是受了很多磨难的。”

另一位男生说:“网络语言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为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所接受。网络语言肯定有其可取之处。”

结论:从考生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大多数持支持态度但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这是每一个高考参与者的行为底线。所以一般很难再会出现网络语言。为了求稳,大多数的人写作文也就是追求不跑题,观点突出,结构整齐,卷面清晰,总之是从内容、风格到文字都要给阅卷者一个好的印象,把不失分作为第一要素。

2. 随机询问被抽调老师的意见

A老师说:“我坚决反对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论是考试作文,还是文学创作,只要是文章都是要针对阅读对象的。考试考的就是这种能力,即要充分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具体情况。网络语言主要的流通环境是在网上,或者是在网民之间,与现实应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就像命题作文一样,让你按要求写作你非要独树一帜,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网络语言凭借语法简单、形式诙谐等优势在网络上广泛流通,但要在更讲规范的现实社会中普及,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B老师则认为: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语言,充满了个性和联想能力。高考者作为年轻人,将鲜活的网络语言融入文章并无不妥。若将文章的语言苦苦限定,等于给考生的思维箍上了绞索。文章贵在言为心声,形神具备,剥夺考生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语言写作,写出的文章也像是古代科举的八股———老气横秋,没有灵魂。语言文字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融合进新鲜元素成为新词。汉字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一路走来,不仅融汇了众多外来词,也吸收了许多新词汇。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态势下,各种语言文字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更朝向“字同文”的趋势发展。网络语言就是顺应时代而生的年轻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网络语言也会逐渐被吸纳入词典而成为“规范词汇”。因而没有理由拒绝考生们使用网络语言。

C老师认为; 高考作文中并不提倡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虽然也比较生动,但却多少显得有些单一、肤浅,经不起时间的检验。高考作文中不使用网络语言,也不会使作文变得不生动,恰恰相反,这样会使学生转而去追求更有品位的生动。

结论:老师中大多数不支持,坚持网络语言是网民即兴创造的特殊词语,考试作文中不能使用。少数则支持,坚持网络语言是语言生机勃勃的表现,是年轻人的语言,不能扼杀网络语言。

篇五:何炅点评高考作文:网络上用语不适合高考

何炅点评高考作文:网络上用语不适合高考

30年,高考首先考语文,语文占分最多的是作文。唯其如此,每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总是让人挂心;不管出什么题,都会招致意见纷纭。

高考是时代的缩影。作文往往更具时代气息,反映时代变迁。

今天,我们通过回顾过去30年高考作文题的方式,回顾近30年的中国之变,探寻高考命题思路之变。

题目有生命 各地命题好

杨锦麟

(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

高考是时代的缩影。放在大时代背景下,作文题是鲜活、动感、有生命的,可以说是过去30年的时代纪录。当年的题目单一政治化,比如“心中有话向党说”,肯定是真的假的一起说。现在的命题多元化,超越政治,这是个好现象。 30年来,我对哪一年的作文题印象比较深?当然是自己曾经做过的作文题了。“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8年的考题,要求把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缩写到三百字,多一个字要扣多少分。具体怎么写的记不清了。成绩多少?应该还可以,要不考不上了。

现在各地独立命题,这是好事,选题接近地方特点。当然有的题目也比较怪异,比如2005年湖北的题(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语自拟题目作文)。也有很多命题不错,比如主题突出:双赢(2005年山东题“双赢的智慧”)、爱心(2006年广东题“雕刻心中的天使”)等等,体现出社会变化的活力。 视角未打开 内容可更多

马鼎盛

(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

近些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比1977年我参加考试那年灵活多了。从那以来,中国高考走过30年,作文题目各种各样,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不过我觉得,有一些内容却比较少涉及,这不太应该。

首先是国际方面的内容比较弱,高考作文内容设定的视角未打开,内容有局限,视野不够开阔。涉及家庭方面的题目也较少,哪怕是关于师长、校园熟悉的人等内容都很欠缺。

其次作文题目时代感较弱。比如建国50周年大庆、申奥、加入WTO等等时代感很强的内容高考作文很少涉及。虽然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深奥,但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可以谈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高考作文中涉及古文、寓言的比较多,但涉及西方文化的比较少。 选题着眼点 逐渐有意思

易江

(经济学家,南华工商学院院长)

中国高考走过30年,高考作文也经历了一个有规律的变迁过程。变化中我觉得有四个特点很突出。

从高考的主题看,高考作文选题着眼点从过去的“有意义”转向现在的

“有意思”。以前的作文题目讲砺志、讲宏大叙事、讲历史事件评价、讲诚信、讲个人责任等等的内容多。近年着眼点是“有意思”,讲品位、讲情趣、讲格调、讲知识性。尤其是近几年,作文选题的人文色彩越来越重。

从作文的体裁来看,文章从理论式逐步向感悟式转变。

从作文评价标准看,从准确性标准转向逼真性标准。以前的评分标准是追求真理,标准较为固定。现在对作文的要求允许自圆其说,接近标准即可,答案不再是收敛式的,而是发散式的,可以说开去。

从意识导向来看,高考作文从过去的国民意识转向公民意识。以前作文选题中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逐渐让位于公民普世的价值观念。 网络上用语不适合高考

何炅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谈论高考作文题对我还真有些难度,因为当年我很幸运,是保送进入大学的,所以没有切身经历。看了一下30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我觉得最不好下笔的是广东去年的那个给材料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比较喜欢的是去年的上海卷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和辽宁卷的《肩膀》。

我经常会接到中学生给我的来信,或者看到他们在我网站上的留言,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挺普遍的。但是,我不赞成在高考作文评判时宽容网络语言。因为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解构、颠覆现代汉语一些组词造句原则为基础产生的,当然不适合用在以考察基本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标准化考试当中,而且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判卷老师都熟悉这样的语言形式。比如“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这一句,放在网络环境中会博得对方会心一笑,但如果出现在高考作文里,老

师就有权认为你把两个成语都用错了。毕竟,高考写作文是表现学生语文基本功。

犹记一道题好比亲情课

陈小敏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重冠军,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团委书记)

我是体育特招生,没有参加过高考。看这30年来的作文题,感觉是“越来越难”。

印象比较深的题目,是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那年我的一位好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考得不错,上了中大,吃饭时聊起这个作文题,我就很有感觉。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题目跟我们身边的事物息息相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对感情的认识理解很有意义。现在的大学生好像特别需要加强感情教育,从小家里什么都顺着他们,稍不满足就反叛,不懂得感恩,特别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情。这个题目可以说是给孩子们上了一节亲情课。

与考生为敌 最没有水平

陈扬

(著名新闻评论人,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节目主持人)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才是最有水平的题目。是把学生考倒的题目?还是把评卷的老师评倒的题目呢?其实天地人间俯拾皆文章,题目无所谓最好与最差,如果一定要有的话,学生做的时候都觉得出题者与人为善,而评卷的老师又能从学生的不同答卷中轻而易举地分出高低优劣的就是最好的题目。我既不是考生也不是老师,所以就无从判断了。但我认为,最没有水平的题目当然是以考生为敌的题目。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高考作文使用网络用语)

30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整体出题水平不敢评价,但是总的感觉是“远离生活,不够踏实”。其实作文的基本要求,从小学到大学我觉得都不外如此: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没有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现在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达不到这个水平,太遗憾了。很多名牌产品的说明书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也和这个高考的作文的导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文就是作文,思考是哲学的事情。纵观多年题目,好像考的不是作文而是看谁无病呻吟得更好。

我的作文卷未达及格分

魏明伦

(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2002年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高考作文考试,当时要求写的题目是《心灵的选择》。我想创新,想写真情实感,就写了《考场思考》,结果我没有考及格!我觉得我写得很有灵气,很有才气,很张扬,别人却说跑题了。我觉得单纯从写文章的角度并没有跑题,这只能说是应试制度的弊端造成的。 应试制度下,作文只是博得分数的工具。科举制度下有句话叫“任尔文章高天下,只怕朱衣不点头”。蒲松龄、唐伯虎等人都名落孙山。作为考试的作文条条框框多,不能写出人的真性情。真正文学作品中,反其意而用之、天马行空等写作方式,在这里都行不通。况且,应试制度下,高考作文只考“捷才”,能考出李白,但考不出杜甫。

我参加考试时敢于创新,敢于写自己真情实感,因为我和这次考试没有利益冲突。但是考生不行,他们需要获得高分。如果我是一名考生,我也不敢这样写。所以,这是考试制度本身造成的。这种制度注定了高考作文考不出人在文学方面的真才实学。

如果高考由我来出题目,我就出一篇议论文,请考生评论现行高考作文制度。就写个人的真心话。没有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或者出个题目,考生写自己在高考面前的喜怒哀乐、苦闷与兴奋,要大家放开写,写出心声,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当年范文生如今不多谈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

许多中国人对于高考作文的认识,是从1978年一篇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优秀高考作文开始的。这篇文章题为《大治之年气象新》,作者是当年来自广东潮安的考生、如今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本报记者昨日致电身在北京的陈平原教授。当年那篇被全国上下炒得沸沸扬扬的“高考范例作文”,陈平原如今已不愿意多谈。而对于中国近年的高考作文出题,他也表示“不便评价”。“一是没有很深研究,二是我一评价就会很认真。”

不过,这篇优秀高考作文对陈平原一生影响之大,从他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偶然透露的言语中大可窥见。他曾经谈道:“这是一篇并不出色但影响很大,乃至改变了我整个命运的短文。15年后重读当年的高考作文,颇有无地自容的感觉;可我还是珍藏当初得悉作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时的那份惊喜、惊愕,以及平静下来后的沉思。那是我治学生涯中迈出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父老乡亲夸我的高考作文写得好,似乎我一辈子就会写高考作文。大概,无论我如何努力,这辈子很难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更能让父老乡亲激赏的文章来了。”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