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梅香正浓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0:51 写作技巧
梅香正浓阅读答案写作技巧

篇一:梅香正浓教案

《梅香正浓》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

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体会主旨――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

生:梅花!

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生:王安石的《梅花》

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

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

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时间大约为8分钟)

(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 怂恿虬枝峥嵘飨堂

体恤寡廉鲜耻戕害

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 指导停顿。之后

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

师:谁?

生:史可法。

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

篇二:《梅香正浓》说课稿

《梅香正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几篇选文,笔法不拘一格,内容隽永深刻。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题目“梅香正浓”的深刻含义,体会英烈们的英雄气概。

教学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着眼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中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理解的水平,我把“感受题目‘梅香正 浓’的深刻含义。”设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梅香正浓》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

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科学合理的教法,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

1.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 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自主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理解,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析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3.本课教学还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在《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快乐。这节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思考、写批注、讨论等方法,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辅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中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课,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梅花傲雪凌寒独放的图片,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的美景,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即 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基本字词:“酷爱 拜谒 怂恿 虬枝峥嵘 体恤 戕害 冢”要求认读理解,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认读理解时,注意交给学习方法,如:可以借助工具书来解决问题,也可以联系下文来理解词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文章的思路,说说文章文章主要写了史可法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用词语概括。(板书:临危受命 坚守扬州 以身殉国)

此环节的设计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让学生先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是通过几件事来赞颂史可法的,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3. 多媒体出示史可法的图片,简介史可法。引出文中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对“二分明月”的来历做简单介绍。

我这样渲染到: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月色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要独占其中二分,以此来说明扬州月夜之美。后来人们就用“二分明月”来代指古扬州了。史可法墓前的这幅对联说的就是:残落的梅花花瓣像亡国者留下的血泪,明朝老臣的心也如同那残月一般。让生齐读对联,加深感悟。

《语文课标》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堂上我尝试进行阅读材料的补充,以扩大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在引导学生理解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时,我鉴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的情况,想办法把对联中的“二分明月”的来历归纳提炼成一段文字,在课堂上适时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对文章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点作了解释说明,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第三个环节: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1. 学生自读课文的2——6段,划出感受深的句子,并写批注,小组合作探 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日夜忧虑、无不动容、以身殉城、拔刀自刎等词语)的理解,采用范读、指名读、赛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史可法“忧国忧民、视死如归”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抓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我说:“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弦,画出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交流时采用扶放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补充的做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

2. 补充阅读,适当补白。

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史可法纪念馆解说词》中发现了一段这样的文字:清军强攻不入,伤亡甚众,遂乔装明军,得计入城。史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参将护持西行,至小东门,见军民惨遭屠戮,即投身而出,大呼:“我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及满城百姓。”于是被俘。这一发现令我惊喜,于是将其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补白,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满足了学生好奇心。接下来我这样引言:如果说,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忠勇之举的话,

那他见扬州城内军民惨遭入城清军杀戮,舍身而出的行为就是——“义”的最好诠释。(板书:忠 义)随即让学生进行词语填空练习“忠肝义胆”。再次点明人物英雄气概。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渲染了气氛,还进行了词语训练,可谓一举多得。在多媒体出示史可法衣冠冢的照片,加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史可法崇敬之情。

3. 回文,照应课文第一段的学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岳飞、秋瑾、文天祥的资料,体会他们的英雄精神。

4.引读文章最后两段。了解对比写法及其作用。(文章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对比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我始终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读能让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读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这一环节教学时注重了有感情朗读重点句子,以用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体会人物高尚气节和情操。结尾处的教学用引读的方式来对比文中出现的两类人,从而突出英雄的精神。再加上课外关于秋瑾、文天祥、岳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的交流,使读多样化,既有深度,也有了广度,起到了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的作用,灵活多样,不枯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尾出现的“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 的结构上的呼应。进而引出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文章看则写梅,实则写人,理解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特点,体会“梅香”的

篇三:梅香正浓

课题:梅香正浓

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借登临扬州梅花岭之机,追述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抒发了自己对这位民族英烈的崇敬。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梅花已有所了解,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相信也会有很浓的兴趣。

学习总目标:

1.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2. 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 3. 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学习准备:学习评价单 导学方法:自学展示 总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80

篇四:梅香正浓

篇五:梅香正浓

《梅香正浓》教学实录

宣庆中学 吴 华

一、常规作业检查:

师:同学们,讲课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常规作业,哪位同学背诵一下这周需要掌握的两首诗词?

生:《墨梅图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小组长评价。

生:她背诵的很流利,声音洪亮,很有感情。给他打四分。

师:其他同学的诗词背诵情况各小组长检查后寄到评价表上。我们看哪两位同学幸运地被抽查到摘抄背诵。

生:我昨晚看的是冰心的散文《往事》。内容是作者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往事。优美的句子是:“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个句子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梅香正浓阅读答案

生:我看的事列那尔的散文《天鹅》。内容是作者描绘天鹅在水中滑行的优美姿态。优美句子是:“他在池塘里滑行,像一只白色的雪橇,在云霞里遨游。它追踪絮团状的云朵,他凝视着他们升起,浮动,随即又消逝在碧波间。他渴望得到一朵云,他用喙接喋,把他那雪白的脖子蓦地扎进水中。”我喜欢的理由是:作者用拟人句生动地写出了天鹅的动作。

师:小组长给予评价。

生:他们选择的文章内容感人,语言生动形象。不过刘博背诵的流利,给他打五分,王洋背诵得有感情,但不够流利,希望他下次背得流利一些,给他打四分。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努力,把常规作业都完成得像今天这样出色,有信心吗?

生:有。

二、 新课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画面。(播放多媒体:画面是民族英烈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赵一曼等人图片及事迹简介,配有如泣如诉的马头琴曲《嘎答梅林》) (学生沉浸在悲壮的气氛中)

师:在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灿若星辰,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乐章。如今在梅花岭上就长眠着这样一位英烈,今天我们就与作者一起去瞻仰这位民族英烈----史可法的风采,去品味那片浓浓的梅香!(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检查一下字词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打开测试卡开始答题。

(学生答生字词测试卡)(师播放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答对的有多少?

(有大半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预习的很好,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请注意字音字形。

(生齐读)

师:这些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把你查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测出的意思 与大

家交流一下。

生:怂恿是鼓动别人做坏事。

生:体恤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生:拜谒是瞻仰的意思。

生:虬枝是弯曲的树枝。

生:峥嵘是高峻,不平凡的意思。

生:寡廉鲜耻是不廉洁,不知羞耻。

生:体恤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人以同情照顾的意思。

生:堂指用酒食款待人。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地很充分。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查到的背景资料与大家交流一

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生:我介绍的事清兵入关的历史,清太祖努尔哈赤出身于女真富贵家庭,他于

1616年建立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由其子清世祖即位,以多尔衮为摄政王,日益加紧对明的攻势。明人一向注重忠孝节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最后满清以边陲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1662年明朝灭亡。

师:很好,通过他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历史,史可法的名

字也是在那一刻成为永恒!

生:我找到了描写梅花的诗,陆游的《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

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君更气怜人。”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了一首诗,让我们知道了诗人对梅花坚贞气节的高度赞

颂,还有哪位同学向介绍?

生:我也找到了一首诗,范仲淹的《梅花》,“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研。

昨日倚栏枝上看,斯留芳意入新年。”

师:梅花之清高,坚毅自古以来赢得了许多文人的吟咏,赞颂。还有那些资料要

向大家介绍?

生:我向大家介绍的事史可法,他是河南祥符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他为官

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宏光元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不应,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

师:同学们很善于查找资料,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能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

更广泛的途径查找更多的资料在课上或课下交流,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拓展视野。

四、小组交流,推荐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轻声播放乐曲《红梅赞》)

(读课文,交流感受和问题)(教师观察巡视,解答个别问题)

师:好,交流到这里,在这浓浓的梅香中,随作者拜谒来民族英烈史可法的墓地,

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史可法的事迹,看出了它是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

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人。

师:她用文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用自己的语言谈谈?

生:这篇文章讲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有着梅花般的精神,赞颂了英雄

气概,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师:很好,她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涌动的无限崇敬赞美之情。

生:这篇文章通过梅花侧面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爱国英雄和重利轻义的人,告

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为祖国利益着想。

师;:他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对比,说得真好。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文体上感知课文,而且我还发现你们特别善于发现问题,现

在把你们小组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推荐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文中写了史可法的哪些事迹?

师:这个问题能很好地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师在黑板一侧简洁地板书

问题:1 事迹?)

生: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史可法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老师我认为他们组这个问题语言表述不够严密,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结合

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谈一谈史可法具有怎样的品质?

师:你补充的很好。

(师板书:2品质?)

生:我们小组提的问题是: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梅香”有什么含义?

师:他的问题提的很好,涉及到了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手法。我把它记下来。

(师板书:3 梅香含义?)

生 为什么史可法想葬在梅花岭上?我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师:你们组的问题很有深度,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师板书:4埋葬?)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没有同学举手提问。)

师:没有了?但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与同学们交流:随着作者越来越深入地了

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师板书:5感情?)

五、小组合作,探究解疑: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凭

借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生:我们组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是本文写了三件事:史可法起草奏章,纵论兴亡;

史可法以身殉城;史可法大骂气绝而死。

生:我们组也认为写了三件事,但我们是这样概括的:第一件写提出救亡方略,

第二件写誓以身殉城,第三件写大骂气绝而死。

师:我认为他们对事件概括的很准确,语言也比较简练。

生:通过我们组的讨论,大家认为史可法是一个具有奋勇抗敌,忠心报国,耿直,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的人。

生:史可法是一个宁死不屈的人,文中这样写道:“请兵俘获史可法,豫亲王被

他的忠勇感动,以‘先生’尊称他,许他高官厚禄,劝他降清。史可法大骂气绝而死。”

师:你很善于联系课文。

生:虽然马士英玩弄权术,排挤史可法,皇帝朱由崧纵情逸乐,不理政事,但是

史可法为了国家利益几次起草奏章纵论兴亡,规劝皇帝,提出救亡方略,表现了他是一个为民族前途担忧,心怀祖国的品质,它的精神好像梅花一样,有着了凌寒独放的气概,使人们感受到了浩然正气。

师:你讲的非常精彩。

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之前我想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主力在梅花岭下,依依

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我们组认为“梅香”是指中华民族英雄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崇高气节。

生:我们同意他们的观点,"梅香”是指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体现的凛然正气。 师:是啊,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象征手法,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史可法的

崇敬之情。(师板书:梅香---英雄的凛然正气)

师:在同学们回答第四个问题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播放多媒体课件)

(画面是8幅梅花的图片,配有歌曲《红梅赞》)

师:现在谁来谈谈为什么史可法留下遗言:“我死后,葬在梅花岭上。”?

生:因为他想学习梅花的不屈不挠,不畏严寒,坚强不屈,凌寒独放的美好品质。 生:因为梅花正直,高尚 廉洁,而史可法也像梅花一样正直 高尚 廉洁。

师:是啊,随着作者充满感情的叙述,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史可法那“梅花”

般的品质。在行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由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到对史可法英雄事迹的感动,当他看到史可法的衣冠冢

变得伤感而肃然,最后伫立在梅花岭下,感慨万分。

五、 品读语句

师:作者饱含敬意向我们讲述了史可法的事迹,同学们是否也能包含感情为我们

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呢?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非常喜欢这一段:“伫立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

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地梅香之中…….”因为把史可法和与他一样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精神比喻成那些傲霜斗雪的梅花,所以我喜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又

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因为这几句把两类人的品质做了对比,非常的明显。

六、拓展训练

师:在灿若星辰的民族英雄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人?哪些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生:岳飞1142年被秦桧陷害后,为避免满门抄斩,三子岳霜被震贡文宪暗地收

养,在丹阳培棠村,现已繁衍到37世子孙,全村95%以上是岳飞后代,有150参加志愿军。

生:公元1141年,岳飞在朱仙镇安营下寨,与金将兀术逃回汴京,金兀术悲痛

以极,说:“我自海上起兵,取胜全靠拐子马,现在全完了!”

生: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最后受尽折磨被杀害了。

七小结

师:是啊,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又邦国而无自

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老师面对着大千世界却无悔选择这方圣洁的讲台,我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路口该怎样走呢?学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会做出正确地选择呢?倾斜一段话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白桦

梅香-------喻----------英雄的凛然正气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