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文学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32:21 小学作文
关于文学的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关于文化的作文

回家吧,文化

蜀道山阙,青霜残雪,太白醉,绣口一吐,盛唐气象远寄明月。寒枝风烈,鸦何愁绝?苏子笑,推灯半盏,唱大江东去宋音难写。

曾经醉了人的玲珑街呵,你在城摞城的重压下是否依然迷人?曾经一夜鱼龙舞的上元灯会呵,你在历史风尘的洗刷下是否繁华依旧?咿咿呀呀的戏子沉睡在阑珊的梦境,吱吱呀呀的城门开了,人生的过客往来穿梭。

千年一晃,浮生若梦。东坡你可曾看见,你悲凄“寂寞沙洲冷”的地方,已筑起高大的楼阁;遵宪你是否闻说,你感慨“别肠转如轮”的哀伤,正在被“一个点击”带来的效果涂抹;屈原皱了皱眉,何时你的端午变成别人的节日;西装革履的开发商们用钱币符号争夺着你们的故居,仿佛这只是能给他们带来无穷利益的仓库存货。

文化,你寂寞了吗?我看见书店里属于你的那一格很少有人去了。文化,你累了吗?我看见很多人带着相机和涉猎与好奇的心在你身旁浅薄地蹭过。敏感的你听到他们说:“今天在这里我真的学到了好多!”在被八卦娱乐充斥着的这世界的小小角落,你悲伤地蜷缩着:“这里还有我的位置么……”

我也曾经迷茫。我迷恋上“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曼妙诗篇,我知道原来你是灵动的。我徜徉于卷帙浩繁的史家绝唱,我知道原来你是深邃的。后来,我在北岛的诗中瞥到你,从鲁迅坚毅的眼神中看到你,从徐志摩如水的柔情中捕捉到你时,我才发现,你早已和这世界融为一体,就像空气一样,世人的一呼一吸便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也许他们看不见你,但没有谁能够离开你。

这样的你,让人如何不迷恋。我多想用毫无杂质的二十一克灵魂将你高举在星光弥烁的夜空,而你像月光一样普照着华夏,注视着世界。我想用炙热的心跳感受你的温度,而你一如最最温柔的情人,关照着我,博爱着中国。

怎样才能留住你啊,属于我的,属于我们的文化!柔美的你不需要倾城富户将你筑之金屋,平易近人的你不需要被孤零零地奉上高堂。而我用每一痕指纹感受着你栖身的残垣画壁,有一丝风轻轻吹过时,我听到了你的呐喊。

你说,你只想回归。漂泊了太久,体味了太久人间冷暖世事浮沉,才知道流浪是一种最落寞的滋味。

于是,我握着你手,目光坚定。我看到太白,东坡,美成……他们目光炽热,有着和你一样的渴望。轻轻地我笑了,文化,回来吧,回家多好。没有了你,大家都觉得心里空空的。

篇二: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作者:王先霈 秦 蕾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0期

王先霈,著名文学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奖等。

问者:王老师您好,今年在四川乐山举办的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颁奖大会上,许多与会者对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说谎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认为中学作文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呼吁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对此争论您是怎么看的?

答者:我参加了乐山会议,会上集中讨论的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话题,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事先拟定的。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在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活动中我都讲过类似的话。去年在遵义,我从已故的散文家秦牧先生的文艺随笔《艺海拾贝》中引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说是有一个万国八哥大赛,聚集了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八哥,得第一名的不是那些会背诗的,不是那些会唱歌的,它只说了一句:“天啊,怎么这么多的八哥啊!”它意外地得了头奖,为什么呢?是因为这话符合当时的情境。老师们觉得这个例子很好,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有一个问题,那是八哥的真话吗?如果八哥说真话,就不应该说人话,要说鸟语啊!它就应该叽叽咕咕的,那样它是得不了第一名的,倒数第一才有可能。可见这句话是八哥的主人训练它时编出来的一句话,可是我觉得,在大赛中八哥说这句话很合当时的情境,如果我有资格投票的话,我也可能会投这只八哥一票。所以,什么叫做说真话,说心里话,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问者: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编过作文。《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中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针对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王老师您怎么看呢?

答者:提倡真实当然是必要的,但写真实是否一定要说作者自己的心里话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并不是说写的文章发自内心,就一定是真文章、好文章;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也不见得就是虚假的、不好的文章。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文学史上来考察,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反而是颠倒过来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岳飞的两首《满江红》,一首是大家很熟悉的“怒发冲冠”,还有一首《登黄鹤楼有感》。他在武昌的黄鹤楼,向北遥望汴京,已经陷落在金人的铁骑之下,心底十分感慨。“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这首词在史料上有记载,文献可证,是岳飞所写的。倒是第一首是不是岳飞所写,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岳飞的孙子岳珂编岳飞文集,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来搜集整理,但里面没有“怒发冲冠”这首词。这样一首代表岳飞思想精华的词,竟

然在其孙子编的文集里没有出现,不但如此,在后来的几百年里,都没有听说过岳飞有这个作品。直到明朝孝宗弘治年间,突然出来这么一首词,说是岳飞写的。权威的文献学家余家菊先生就明确指出这是明朝文人的一篇伪作。当然也有不认同的,北京大学已故的宋史研究泰斗邓广明先生就肯定说是岳飞写的,他说了很多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论据就是,“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只有岳飞才说得出来,别人没这本事。邓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史学家,但是这番话大可商榷。这首词非常好地反映了岳飞的思想,但是否只有岳飞本人才写得出来呢?文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说明,我们自己心里所想的,我们真实强烈的情感,自己的表达不一定是最好的,而另外的一个有文采的人帮我们表达,效果也许会更好。

问者:您的意思是说,自己或许不是自己情感的最佳代言人,而别人却或许能淋漓尽致地把这份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答者:是的。我再举几个现代的例子,不需要考证的。比如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是一篇非常典范的演说词,只有600多字,写得非常之好。毛主席讲得更好,很鼓舞人心。但稿子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秘书田家英根据毛泽东的思维特点、身份和一贯的文风写的。这篇开幕词里面讲,“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无敌的”,“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就是典型的毛泽东的口吻,而不是田家英的语气。还有更近的例子,现在美国白宫有一个撰稿组,给总统奥巴马写各种各样的讲话稿,演说词。组长叫费夫洛,他非常年轻,是一个80后小伙子。奥巴马竞选的时候,他就是主要的撰稿人。奥巴马的就职演说非常动人,他用很长的篇幅讲美国现在处境的艰危,里面直接提到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经济危机,失业等等,最后希望大家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讲得非常全面。这篇演说词,也不是奥巴马亲手写的。奥巴马对费夫洛有一个评价,就是:“用他笔写我心。”奥巴马也是一个雄辩家,费夫洛用奥巴马的风格来写,听众就不怀疑是别人写的。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在文学创作中间是大量存在的。用我的笔写他的心,用他的笔来写我的心,这才是更高的本事。当然我们作文首先应该有这个本事,把我的思想,我的经历,我的感情很好地叙述出来,让别人听得明白,受感动。“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是第一层次的。如果用我的笔写他的心,而且写得非常之好,这才是真本事。比如说《红楼梦》里的葬花词,是林黛玉的(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关于文学的作文),但那是曹雪芹写的。按邓广明先生的观点来说,葬花词只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多情而苦命的女孩子写得出来的,而实际上,作者却是一个四十来岁,很喜欢喝酒的豪爽男子。

问者:通过您举的例子,我想,具体到中学生作文里,就是说不一定要完全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关键是要符合文题的要求,写出契合情景的文章,这样理解对吗?

答者: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作文不能仅限于讲我本人的真心话,还要能够写出各种人的真心话。比如说你是个君子,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不光可以写出好人、你敬佩的人的心里话,还要写得出坏人、小人的心里话,这才是大手笔。曹雪芹不光能写葬花词,还能替薛蟠写诗:“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用在薛蟠这样的一个浪荡公子身上就很贴切。他也替王熙凤写诗,虽然她写不出一首整诗来,就只一句“一夜北风紧”,却显现了人物的性格。假设学生们毕业了,将来就业,很可能到公司或机关去做文员,就要给领导写稿子。那个时候,你不能光写自己的心里话,

更要符合特定场景的需要,这里面也有真实性的标准,绝对不能够胡编。说到标准,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邓广明先生说:“这是只有岳飞才说得出来的话。”他的本意是批评,在这里反而成了最好的佐证。我觉得还可以稍微修正一点:“岳飞本人还未必能说得这么好。”毛泽东也是文章圣手,胡适都赞赏有加。如果那时候毛泽东自己有时间来写这个开幕词,他是不是就一定比田家英写得好呢?这是个疑问。

所以说“以他笔写我心”,“以我笔写他心”,也应该有个标准,你代写的文章,让别人一看,只有他才能说得出来,而不是别人,有其独特性,这就是水平。作文不能够只是“以我手写我心”,还要“以我笔写你心”“以我笔写他心”,以我笔写各种各样人的心,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比较好,将来学生走入社会,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问者:中学生作文更多地强调应试,强调真情实感,就处理好“我手写我心”与“我手写他心”之间的关系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呢?

答者:作文的文学性和应试性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复杂,但我们却无法回避。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作文除了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之外,还要应付考试。你的作文写得非常好,但是考试分数上不去,那也不行,这是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一般来讲,应试对文学创作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古代的科举考试,那些状元的试卷是很难成为文学名篇的。科举考试是不是应该一概否定呢?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讨论的问题。苏轼如果没有中进士,老呆在眉山,能够成就很大的事业吗?他通过科举考试,走到了汴京,然后走过了全国的很多地方,最终才成为一代大家。在一个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里面,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而应试和文学创造又常是矛盾的。现在的高考有很多弊病,但是不能取消。就算今后我们的设想非常理想的话,高考也只可以改良,可以改革,但是考试必须要一个统一的,哪怕是一个机械化的标准,你才能够阅卷,不然怎么评判呢?你说这篇文章不错,别人说不好,最后怎么录取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限定。两者是肯定有矛盾有冲突的,我们要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两者的调和。

作文训练不止是一种创造性,写心里话,追求一种文学性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模式,或者说得极端一点,也是一种八股。任何写作都要讲究一个起承转合,古代写诗写词,还要讲究格律。现代新诗也有一些起码的规矩,修辞手法,造句,各种句式,这些东西也是必须的。作文里基本的技能技巧训练,我认为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这种规程规范和条条框框很反感,这是自然的。但是在学生阶段,在训练的时候,我觉得讲作文规矩对学生没有坏处。考试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所以作文的第一件事是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揣摩出题的人和将来评卷人的喜好标准。过去八股文就是揣摩考官是怎么评价作文的,我就怎么写。现在呢,我们写作文也必须要揣摩。文人是不喜欢揣摩的,明代历史讲到海瑞的时候,说他“这一生不知揣摩是何物”,性格刚直,结果考试时考官不喜欢他,考了很多次,最后只中了一个举人。任何考试都需要揣摩,问题是揣摩谁,怎样揣摩。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训练中间,很多学生的取向是错误的,他揣摩的可能是陈旧的但是还相当流行的一种模式,比如说主旋律、爱国、红旗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我们如果把揣摩让绝大多数读者来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人情人性的常理,如果揣摩这个,你的作文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

有时候我们把揣摩的对象往往搞错了。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几个月之前,江西发生大洪灾,六月二十九号,中央电视台同步直播,采访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时,记者问江西省数万群众被洪灾围困的即时情况,那个主任开口就大谈省委书记的重要指示。记者很着急,说:我问的是群众转移的具体情况。他第二次回答,说水利部的部长又做了什么重要指示……结果网上一片哗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十几万人生命受威胁,你怎么一直说领导指示呢?结果被人肉搜索,让那个主任很长时间茶饭不思,不敢回家。他的上司出来解释,说当时情况不明,任何一个人去回答都只能那样。我对这个说法很怀疑,在中国这个政治风气里面,也不是只能这么回答。你不要光是揣摩省委书记的意思,你更要揣摩全国观众的心理,然后在不违背中国现在的国情的前提下,你还是可以讲出一段很漂亮的话来的。既不违反官意,也很符合民意。

比如说1965年,有一次外交部长陈毅举办记者招待会,来了很多境外记者,恰好那时候中国解放军打下了一架美国先进的间谍飞机。外国记者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么打下飞机的?对于这样的高度国防机密,如果一般的外交部发言人都会说:“无可奉告。”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但是陈毅回答说:“用竹竿子捅下来的嘛!”这样回答非常符合陈毅的性格,也很巧妙。他是外交部长,是国务院副总理,还是元帅,也是诗人,一般的外交部发言人说不出来这样的话。陈毅说这句话,有很多含义让人联想:美国人以为中国技术落后,他们的侦察飞机可以随便飞,这么落后的国家怎么打下了这么先进的飞机?陈毅的回答很响亮,这比“无可奉告”要高明百倍。既不失外交礼仪,不失风度,还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气概。记者招待会也可以说是一场考试,平时陈毅想怎么写诗都可以,但对记者的提问不能随便回答,他的妙语确实令人回味。

所以我觉得,应试也可以做出漂亮的文章来。实事求是地说,应试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作文写得很漂亮,可以在《诗刊》《散文》这样的大刊物发表,但是考试不一定能得高分。《儒林外史》里面的马二先生有一句话:“如果孔夫子活到今天,他也要来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孔子可以周游列国,而现在的高考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必须参加的,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作文的文学性,尽量找到两者的相通之处,尽可能地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协调起来。所以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但是也要全面地理解这里的“真”。

问者:谢谢王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秦蕾,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洪鸣

篇三:作文与文学

首先请大家认真的考虑下我的问题 谢谢

我一直很困惑 为什么我倾注心血构思的小说在考场上只得了36分 而乱写的议论文混抒情却能得50分 而且还能得到表达流畅自然的评语 而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语句更是硬凑上去的??真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

我个人十分喜欢看小说和写小说 自忖写的小说拿去考试一定没问题 自认为微型小说所具有的一切要素我都有 当然有个扣题出人意料的结尾 可是分数上就一直没如意过(30分??)

这是不是普遍现象呢 我几乎没看到过 高考优秀作文里有小说 是我们高中生笔力不够还是什么

我发现现在抒情(个人认为是无病呻吟的那种)的人越来越多 而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 是为了分数么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发生呢 我迷惑不解

再次说下 我十分喜欢小说 尤其是小小说 是那种有思想性的小说 可是我越发不敢在考试时写??因为得不到分

最近看了遍06年优秀小说选 发现上面似乎只有3篇是歌颂“高尚情操”的 而更多的是批判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关于内容我无从借鉴 我只知道应试作文一定要写积极向上的 要是“反动”了 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以上是我关于作文的困惑 请大家给即将高考的我指条出路吧

归根结底——我是继续磨砺我的笔尖 还是 ”装作“多愁善感呢 徘徊中??

我真的喜欢小说 不忍心放弃!!可是??哎

最后最后再问下 高考阅卷时 在众多情感充沛的作文缝隙中看到一篇小说是什么感觉?

请原谅我对标点的吝啬 原因是不好按?? 在这个问题上我放上全部能拿出的积分 请求得到让我满意的答案

你不是那种老师,你不会知道的。老师们从来都是“按套路出牌”的。通常认为,抒情文(哪怕是瞎蒙乱砍的)就是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文章了,就是有涉嫌抄袭的部分呢,他也给你一定的分数。可是小说就不一样了,小说里都是自己的话,自己的情感,总之一切都是自己来定的,所以一般老师就会没什么大脑的给你判很少的分数了。一般那种老师很多的,就是那种按套路出牌的,他们体会不到学生的小说里也有学生自己的对世界、对考题的理解。

至于你最后的那个问题,我想如果是给你判36的老师的话,是没什么感觉的,有的话就是“这个学生怎么写小说呢?”有这么一个疑问,然后“认真”看一遍以后,低分带过。

另外,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真的这么喜欢写小说的话,可以多练习练习的,然后也多看看别的类型的,再适当尝试抒情文之类的文章,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的。

提问者评价

理解万岁??哎 只能按着“仕途”走了 我暂时当当分数的走狗吧 哎??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多读名著”和“语文考试成绩提高”之间有联系,但没有一对一线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我的意思是说“多读名著”一定对提高语文成绩有帮助,但是“多读名著”并不必然会使“语文考试成绩显著提高”,而且“语文考试成绩提高”也并不必然只是要求“多读名著”。用大白话来说,二者有关联,但它们是两码事。

首先语文考试是一种应试行为,它的依据是教材。因此名著的内容不一定被语文考试考到。

其次语文考试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和作文等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显然即使把名著倒背如流也是无法达到语文考试所应该具有的这样的高标准的要求。除非你把名著当成语文基础、阅读训练的材料来使用,那样,名著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举个浅显的例子,你写的考场作文笔法即使超过张爱玲的小说,如果走题,这篇作文恐怕得不了高分。由此看来,考场作文和写文学作品有着巨大的区别。 再次,一位学生如果要经常能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不管哪一科),都要有良好的考试习惯(例如整洁的书写、答题所要求的规范等)和过硬的考试心理(例如坚韧、细心等),多读名著恐怕不能抑或是不能直接培养、提高这些习惯和能力。

多读名著虽然不一定能绝对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但多读名著,对于语感的培养、文章的深度理解和文学规律的把握肯定有巨大的帮助,因此,这些对语文考试肯定有益处。这就是语文教师讲的“多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只是这些帮助能否在成绩上体现出来,关键取决你平时阅读名著和语文考试内容结合的紧

密程度。有的学生名著读得少,只要方法得当,写作水平也可以提高很快。例如,你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你能否想到过把作者的细腻描写笔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呢?

总结一下:你如果想提高语文考试成绩,最最主要的是依照该学科的规律学习、训练。如果真想多读些大师的作品,那就少一些“通过阅读名著提高语文考试成绩”的功利之心了。

大部分中学生都是有文学兴趣的,因此也常常会燃起文学创作的欲望,虽然他们可能并不喜欢每两三周就要进行一次的应试写作训练。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只关心应试写作训练,对学生的文学创作一般是不闻不问。学生在教师的应试指导下,文学兴趣得不到发扬,没了文学趣味的应试作文往往也拿不到高分,日常自由创作又写得正儿八经、毫无文采。其实,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文学创作和应试作文这两种写作形式,既不能把这二者等同起来,也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文学创作与应试作文到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一、写作源起不同,应试作文是别人要你写;文学创作是自己按捺不住想倾诉。

二、写作目的不同,应试作文是为了应试需要,功利非常明显。文学创作是为了情感表达需要而动笔的。

三、阅读对象不同,一个是一定要给别人读,读者是比自己年长而且比自己知识面更宽的老师;一个是不一定要有读者,如果公之于世则读者是社会老老少少的社会民众。

四、写作手法不同,应试作文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字数的写作,不允许有太多的思考,写起来应力求轻车熟路,以前写过的材料、观点等,可重复使用,力求简洁明白而又不失才华。文学创作的写作时间相对充裕,思维想象也可以展开来,因而可以写得很有文采。

篇四:我喜爱的文学作文

我喜爱的文学作文

我喜爱的文学作文(一)

我有一个坏习惯,每次只要一看书,我就要打瞌睡。可我已经改了,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改掉吗?请听我漫漫道来。

有一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儿干,就到书柜里拿出一本叫做《三国演义》这本书。当时,我很好奇,不知“三国”是哪三国,一个中华民族怎么会有三个国家,“演义”大概就是>故事的内容了吧!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桃园结义”,看着这四个字,我感到莫名的熟悉,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程老师已经跟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我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看了一下目录,故事的名字真精致,真新颖。我一口气就看了四章的内容,却一点儿也不要睡觉,反而更想看了,更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我喝了一杯水,就继续往下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书,我也看了一半了,我没有感到半点疲倦,只是打算着明天接着看,一定要把书看完。

有好几次我看作文书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作文书可真起到了催眠的作用。而且我看《老人与海》、《呐喊》、《少年维特之烦恼》??都会想睡觉。但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都会越看越有劲。我这才知道了为什么。原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我很喜欢看历史故事,现代的都不喜欢看。其实我看电视又何尝不是呢?我很喜欢看古代篇,但不喜欢看现代篇。

现在,我看什么书都抱着像看古代书一样的心情看,所以,现在,我看什么书都没问题了。但最喜欢看的,还是《三国演义》,因为这本书让我对所有书都起了兴趣。 我喜爱的文学作文(二)

一直以来,文字一直充满,且影响着我的生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均让我陶醉其中。

莎士比亚的悲喜经典,让我在文学中,体验人生,感悟生活。以及社会,这处无偿的舞台剧;郭敬明的华丽文字,让我仿佛身临与青春的忧伤与欢笑,犹如走入缥缈的空间,让我感动其中;余秋雨的哲理散文,让我正确的思考与前行;杰克·韦尔奇与卡莉的经管理论,让我的思维,穿梭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字里行间中,释放生活里,那少许暗淡的麻木。

也许,正因如此,在被记忆的感伤与现实的困惑缠绕时,我选择起了阅读,用那些充满真实的文字,填满我内心的烦躁,与残缺的快乐。而我也深信,文字(阅读)是一种很好的疗伤方式。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音乐与文学,简简单单,却又充满>温暖的>幸福。忧伤的音乐搭配略带忧愁的散文,让我绝望的悲伤;快节奏的音乐,结局美满的小说,给予我微笑。在音乐与文字中,我随着作者,甚至主角在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遨游,使我体会到了那短暂的满足,温暖的永恒。

文学,像是一杯浓浓的卡布奇诺,用它的芬香,温暖我的生活,呵护我的青春。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属于我的一片温馨与宁静。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真实,陶醉更多欢乐。语文,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惹得我心潮澎湃。

我爱文学。

我喜爱的文学作文(三)

我是一个性格相对较内向的女孩,平时比较喜欢做些安静闲适的事情,不需要太热

闹和活跃,所以我特别的钟爱小说,看小说就是我最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我看的小说种类繁多,相对比较繁杂,有言情的,有励志的,有亲情的,有网络作家写的,有着名作家写的,也有许多无名作家贡献的。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会欣赏不同的小说,爱上不同的作者。在初中的时候,我最喜欢郭敬明写的小说。小四的那份伤感而要华美的文字,仿佛将我的心情写得很透彻。往往看小四的小说都要准备纸巾,他的书读起来,总会让我哭成个泪人儿。他的《悲伤逆流成河》让我断断续续的五次放下书本才看完,从心坎里同情易遥,一个从小就渴望爱的女孩,更为品学兼优的齐铭感到无比心痛和遗憾。饶雪漫老师的《左耳》我将第一二部乃至终结版都看完了,爱上了那个左耳失聪但心地单纯的女孩。

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欣赏水平的拔高,情趣陶冶发上来极大的改变。由衷的喜欢上了韩寒的小说,在韩寒的《通稿2003》中,我看到了一个属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那种敢说敢写的直率让我倍感佩服。现在社会正缺乏像韩寒这样大胆站出来说出自己心声的人了。

现在看到小说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中国本了,也喜欢上了外国小说。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名为《儿子和情人》,男主人公保罗就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以至于难以和其他女孩正常交往而>孤独终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感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欣赏到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内在美。

篇五:关于酷的作文

要说起“酷”那可真是个新名词呀!在当今社会,它的人气正以火箭的速度上升,人们格外地“热衷”于它。人们把“酷”理解为美的意思,甚至比“美”更胜一筹。

比如:歌迷们在现场观看自己喜欢的歌在舞台上唱歌,歌星以一身靓丽的装束,动听的歌声,把歌迷们征服了。歌迷们就会说:“哇!真酷呀!”再就是在课堂上,一位同学把一道很难的题解出来了,同学们就会说:“酷……”

不过现在人们注重的不是聪明头脑,而是长相和着装,人们总是赞美那些长的帅的,着装艳丽的,说:“太酷了 。”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开始追求时尚,只要我们觉得好看的衣服,都会花钱去买,这使我们无形之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一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也随之在我们身上而出现。

“穿衣戴帽,个人所好。”不同身份的人穿不同的衣服:真龙天子要穿龙袍,文武大臣则是皂袍加身,作为平民百姓,只有穿青衣戴小帽了。

作为一个人“形象代言”的衣着,固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穿适合自己的衣服才是“酷。”

可是,酷真的就是这样么? 其实它还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酷,就是敢于向世俗常规说“不”。武则天排开一切世俗的阻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台湾女作家龙应台面对世俗的眼光,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大声地宣布“我有美丽的权利。”他们难道不酷?

酷,就是在面对威逼利诱时,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立场。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竣罚,不曾动摇过半点决心;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恪守着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他们不畏强权、不被利益所驱使,敢于同一切腐败黑恶势力做斗争,他们难道不酷?

酷,就是能够以独特的眼光观察问题,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中国的危急存亡时期,当其他人还忙于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时,年青的周恩来就已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当新中国经历了种种浩劫,正委靡不振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又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他制定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成功的收复了香港和澳门,他们难道不酷?

酷,就是在危险时刻能沉着冷静地思考,从容不迫地面对.当年蒋介石在重庆摆下鸿门宴,毛主席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毅然前往.这种为了人民的福祉而置生死于不顾的大智大勇,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景仰,他难道不酷? 2003年的春天,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众多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把一批批“非典”患者的生命从病魔的手中夺回,而自己却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们这种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难道不酷吗?

酷,就是……

当然,对我们青年学生而言,酷,还表现为能毅然挑起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并为此努力奋斗,我们同样也“酷” .

“酷”就该这样酷到底!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