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水滴石穿的启示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30:21 作文素材
水滴石穿的启示ppt作文素材

篇一:水滴石穿的启示

水滴石穿的启示

——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壶关县常平中学 贾淑娟

[教学案例]

1、设计背景

说道数学,很多人都把它孤立起来,认为它与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其实不然,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涵着我们的数学知识。现在我们就来看这样一个例子: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来说明有志者事竟成。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但是他们为什么是正确的呢?为什么能够“水滴石穿”呢?下面我们就结合高中数学中的概率问题,通过理性的分析,来解释一下它的正确性。使同学们在加固概率知识的同时,明白滴水可以穿石的道理所在。

2、[教学过程]

使“水滴石穿”数学化

例:设在滴水穿石的实验中,一滴水穿破石头的概率为P(P>0),独立重复实验滴水n次,求水滴石穿的概率。

事件A: 一滴水可以穿破石头; P(A)?P 事件A: 这滴水未穿破石头; P(A)?1?P

水滴石穿的概率即n滴水中至少有一滴水穿破石头的概率

事件B:n次实验中A至少发生一次; P(B) 事件B:n次实验中A一次也不发生; P(B) P(B)?1?P(B)?1?(1?P)n

关键词:n次独立重复实验

? 0?p?1

? 0?1?p?1

? 当n逐步增大时,(1?P)n逐步减小,

?当n无限增大时,1?(1?P)

?水滴石穿的概率为1。

n无限趋向于1。

案例评析:杨先录

这个例子,既是数学中一道典型的概率解答题,也是语文中大家熟悉的成语。很多人认为数学与语文的联系微乎其微,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水一滴接一滴的下落在磐石上散出一片又一片水花,经过千磨万击后,磐石被洞穿了。这个经典的成语背后隐含着的数学道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打破学科界限,融会贯通,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通过该例也可以看出,一件微不足到的小事,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就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这正好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锲而不舍,金石可缕。”所以,请大家相信滴水可以穿石,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篇二:读水滴石穿的启示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之后,我的心被小小的水滴震撼了!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小小的水滴竟然能将石块滴穿!这需要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多么顽强的毅力啊!

事实上,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很多伟人都具有如小水滴般的品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访名医,尝草药”,在经过20多年的酝酿后,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凭着对电学的满腔热情和不倦的努力,一生竟拥有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毕生从未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技艺也由此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小水滴”。正因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他们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旷世奇才,成为世人所景仰的对象。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顽石,需要我们用小水滴的精神,才能将这些顽石滴穿。我学古筝已经有五年了,现已达到九级的水平。每次考级我几乎都以“优”或“良”的等级顺利通过考试。周围不少人夸我聪明,只有我知道自己是如何一小时又一小时地将那些生涩的曲子慢慢演奏流畅的;自己是如何克服了“摇指”和“甩指”过程中指尖钻心的疼痛的;自己又是如何每天坚持练习古筝,从不间断的。天道酬勤,一分一秒的累积实现了我对古筝梦想的追求。

世事皆如此。我始终坚信,我们每个人只要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都有一种“小水滴”的精神,对认准的目标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就一定能在一块块顽石上雕琢出一朵朵美丽的水花,从而成就我们人生美丽的梦想!

篇三: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楚,

先是讲安徽广源太极洞内的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二、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分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我以《白头翁的故事》引出

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精读课文,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三课时主要是总结文章的写法和课堂作业。

下面我就针对我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做一下解说:今天我对教材进行

了创造性的处理

1、以文章的的中心段切入,展开课堂教学。

2、从太极洞的的奇观引导学生体会水滴是如何把石头滴穿的,并和雨水比较分析雨水不能滴穿石头的原因,理解水滴的精神。

3、从自然现象引申到我们人的精神,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里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感受的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独特感受,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然后总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都是靠这种滴的水穿石的精神才克服种种困难而成功的。

4、拓展延伸,介绍了解的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认识一位“挖井人”, 加深学生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谈我上这节课的感受)

三、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利用了远程教学设备,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课件“太极洞的的奇观”—— 状如卧兔的石块,被水滴滴穿的情景展示,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了水滴是如何把坚硬的石头滴穿的;其次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的

出示,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最后漫画《挖井人》的亮相,使学生在欣赏中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我记得我问了两个平时理解能力稍低的学生:“你欣赏这幅漫画后明白了什么?”他两人都能说出是“挖井人”没有专一的目标,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没挖到泉水。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故本节课堂教学我没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

(1)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本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朗读训练点:第一个是课文最后一段“我们要铭记??美好的理想”;第二个第一段的“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第三个是第三自然段的“你看,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吗?”。在指导朗读时我说:“自己读读这段话,你最关注句中的那些词?为什么关注它?你是怎么读好它的?”记得有一位学生读“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这个地方时,读得很快,于是我问:“老师怎么听起来这几百、几千、几万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呢?”“谁再来读读看”三位学生再来试读,读得就有点味来了。于是我再请原先的那位学生读,他知道这几个词是表示时间很长很长,所以要读长一些,而且后一个要读得比前一个长。在品读中学生体会到了水滴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它终于滴穿了石头。

(2)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本节课也体现了出来。有默读、自由朗读、个别读、齐读等。便于思考的地方让学生默读,要了解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请学生个别读,为增加课堂气氛时全班齐读。如对“三个名人事例” 的学习理解,我就先采用了默读方式,在学生汇报学习感受时就采用个别读的形式。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

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第三段三大名人成功的事例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这段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三大名人?找出有关内容,边读边想:你最佩服哪一位?从这些名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接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请学生汇报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品读感悟。

4、《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

进行拓展延伸。本节课我发挥教材的拓展作用让学生说说还有那些人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让学生在拓展补充中加深理解。此外,欣赏漫画《挖井人》,更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升华。

四、教学中的不足

1、上课时,我就觉得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上第一段时,我就觉得所花的时间太多了,可学生还有没理解,我只能让学生再去读课文了,当时我就想,我肯定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结果拖了4分钟。

2、其次,在组织学生汇报学习“三大名人”的感受时没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说”的意愿,在读文的指导中有点过于形式化,不够到位。

3、学生回答、朗读的互相评价的机会太少。

五、教学改进

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所以利用电教创设

教学情境会收效很大。而今次我设计的“水滴往石块滴下”这块幻灯片没有声音,学生只看见水往下滴,如果能听到水滴的声音会更好;还有“雨水不能滴穿石块”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增加“下雨的有声情景”的幻灯片,那样课堂的气氛可能更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可是我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的技能还不熟悉,所以今后还要在这方面加强学习。

总体来说,我觉得本节课我上得还是很成功的,教学环节清晰、紧凑,有实

效。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到了每个学生,在教法上体现“点拨、引导”,在学法上体现“独立自主”。

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

灵山县石塘镇中心小学 执教:杨兴华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新词。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会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4、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水滴的精神,并学习这种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1、师准备:IP资源、网络资源的综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课文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2、生预习:(1)读通读顺课文;(2)学会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新词;(3)想一想: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水滴石如何滴穿石头的?(4)搜集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

1、以读为本,以读感悟

2、以议为辅,以议促读

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白头翁的故事》

2、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3、师:白头翁学艺三心二意,目标不专,到老了也一事无成。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一个地方,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板书课题,读题)

4、质疑:根据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感悟

1、默读,边读边想刚才想到的问题。

2、汇报初读收获。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文主要写什么吗?

3、小结

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准

1、自读,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回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拼读理解的情况,注意多音字“给(jǐ )”

3、指名读。选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4、读书评价。师表扬鼓励。

四、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想一想:(1)“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在那一段?;(2)课文“水滴石穿”的描写在哪写段落?;(3)为了把道理讲清楚,课文举了那些事例来说明?分别在哪些段落?

2、生汇报后归纳总结分段情况。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意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描红生字,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P122.2的词语,指名读。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出示题目,生读题)

二、直奔中心,展开教学

过渡:普普通通的水滴竟然能把石头滴穿,它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生回答)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 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谁来读读这句话,希望通过你的朗读能让我们知道你读懂了这句话。

(2)生读,评价(要重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篇四:作文(水滴石穿的启示

水滴石穿的启示

去年的“十一”小长假,我和姐姐一同去了焦作的云台山旅游。 登上山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吸引了我,在靠近岩壁的一块石头上我发现了一排排排列有序的小孔,当时我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这一排排排列有序的小孔从哪里来的呢?”咦,过了一会儿看到有一滴小水珠从上边的岩壁上落下来,刚好滴在了这块石头上......哦,这下我明白了:原来,这一排排的小孔是由常年滴下的小水滴穿透出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水滴石穿”吧! “水滴石穿”——当我第一次想到到这个词时,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看似柔软的水滴怎能把坚硬的石头穿透呢?!当我慢慢的熟悉这个词以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的学习不正像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吗?!只有慢慢巩固、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才能使我们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篇五:水滴石穿的启示Microsoft Word 文档

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成千盈百”等词语的意思。

3

.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

)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

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

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

题。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

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

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

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

)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复习。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象吗?这两处地方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板书:儿童 花儿

3、揭标。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两方面的内容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探究:

(一)1、学习第一部分——儿童。

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儿童的句子,边读边体会,作评注。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

(1)“……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一下子)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抓重点词句体会,指导朗读。

*练习仿照说一说。

(2)“……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积累人多的成语。

(3)配乐读第3小节。

(二)学习第二部分――花儿。

冰心奶奶一路就随着这群可爱的小天使走进了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瞧――

1、观看录像。

2、说感受。

3、轻声读课文第5小节,圈画出描写花开得旺的词句,边读边体会。

4、交流,指导朗读。

5、看着这一切,冰心奶奶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齐读第6小节。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

(指导学生结全已理解的生字词,联系第5小节边读边体会这句话,集体交流。)

(三)探究儿童和花儿的关系。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水滴石穿的启示ppt)

1、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有句话把花儿和儿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是哪句?

2、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组里交流体会。

3、指导朗读。

4、补充阅读。

三、质疑:

课文学到这,还有哪些不懂的句子吗?小组交流。

四、点题结束:

1、同学们,当再有人问我们,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大声告诉他,当你春游的时候,齐读第9小节。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会找到春天!

2、齐唱《春天在哪里》。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在心间,跟着这群小伙伴一起去赶春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