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绿道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22:54 作文素材
篇一:仙居绿道
仙居绿道
浙江省仙居县第六小学 吴宝华
那是王母遗落的一串翡翠项链,搁在仙居青山绿水间,那是仙女织就的一条纱巾,缥缈地穿梭在仙居的绿树碧草间,那是八仙搭建的登天长梯,倚靠在仙居的鸟语花香里。这便是仙居绿道,一处独特的风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道神奇的大自然的索引。
初冬的一个双休日,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骑行绿道。从清口园出发,向西而行,绿道依山临水,在茂林修竹间逶迤穿行。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相依相随。如果把仙居绿道比作一支清新悠远的民谣,这是一个不俗的开头。这个头开得好,不奇崛,不峭拔,清新自然,明丽端庄,看永安溪明眸善睐,两岸青山峰峦叠翠,听永安溪软语呢喃,林间鸟语啁啾,轻风徐来,落叶如蝶,红尘俗事顿时抛到九霄云外,闲情野趣扑面而来,澄思涤虑,身心舒畅。
骑了三两公里,只见峭壁陡立,溪水潺潺,绿道以钢架水泥柱撑着,逶迤曲折地伸向山的皱褶里。自行车轮在塑胶板上碾过,“辚辚碌碌”仿佛一支悦耳的东曲。骑累了,可以在观景台处下车稍息,举目远眺,远山如黛,云萦雾绕,近处山间一簇簇红枫似火,一棵棵青松耸峙,永安溪水碧如玉,缓缓流动,好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 继续上路,向西而行,绿道暂时离开永安溪,穿过鸡鸣犬吠的山村,越过临石线,绿道又与永安溪相依相偎,一路风景如画,却绝不雷同,一个个意外的惊喜接踵而来。
绿道在经过永安溪上的一座大桥后,改为沿永安溪左岸逶迤延伸。骑出约一里路,一片果园扑入眼帘,再过去是成片的松林。突然,
我看见松树上有几只松鼠,在追逐嬉戏,从一棵树上,飞速窜到另一棵树上,我们立即都下了自行车,静静地注视着,连几个一直在“叽叽喳喳”说话的女老师也立刻噤声,生怕惊吓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这些松鼠真像不安份的孩子,一刻也不停下,渐渐地越跑越远,没入山脚的那片更加茂密的松林里,不见了踪影,我们这才骑上自行车,继续前行。
大家都在谈论着这些松鼠的可爱,不经意间转过一个山嘴。蓦地看见两只野鸡正站在绿道中央,似乎在寻找食物,它们白黑相间的羽毛,分外醒目。我们急忙下了车,但野鸡突兀间见到这么多人,显然受到了惊吓,“咕咕咕”连声鸣叫,扑扇着翅膀,飞上了山嘴,钻进灌木丛不见了踪影。大家的兴致更高,赞叹着仙居这些年封山育林、绿化美化环境成效显著。这不,绿道上频现松鼠、野鸡,不正是证据吗?
继续上路,绿道在一片农田间穿过,田间,三两只白鹭悠闲地站立着,有的则在空中飞翔,使人想起“漠漠水田飞白鹭,幽幽夏木啭黄鹂”的诗句来,感觉自己已经身处唐诗的意境里了。
绿道经过田市,沿着永安溪的支流向西再向南延伸,随后又折而向西行。眼前便是连片平畴沃野,此时庄稼已经收割,田野像产后的少妇,慵懒安宁而恬适,而远村依依,炊烟袅袅,让人蓦然想起“依依墟里烟”的诗句来。
绿道像田野间白色的飘带,一忽儿向西,一忽儿向南,又折而向西。途中看得见“诸永高速”的雄姿,还从高速公路的一个涵洞下穿
过,一直到接近神仙居景区,才到达终点。
我忽然觉得,仙居绿道是神仙居里居住的仙女舞动的一根飘带,被风追落在仙居的平畴沃野和青山绿水间。沿着这根飘带,你或许能读通仙居的神韵,读出仙居的风采,读懂仙居的未来。
篇二:骑行仙居绿道
骑行仙居绿道
椒江区下陈中心校 余云征
从金华回来,途经仙居。想起了仙居有名的绿道,几经找寻来到永安公园,租了辆自行车在绿道的永安公园至浮石园段试骑了一番,被永安溪旖旎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于是决定来日再来好好体验绿道骑行的快乐。
已是国庆假日的倒数第二天,约上三两好友,我再一次来到了仙居永安公园。这一次我可以真切地看清永安公园的美,近处的溪岸上绿草茵茵,绿树繁盛;永安湖流水潺潺,远处的青山倒映在湖面上,真是湖光山色一眼收啊。
我带去的自行车已拿出装好,同行者也租了车子,我们一起出发开始了骑行。可是,他们的休闲骑行与我不同,骑了一会儿,他们就骑不动了,被我远远地落在了后头。也罢,接下来我就一个在绿道上骑吧。
沿着绿道骑行,一路的风景如同美丽画面,移步换景,不断切换,让人流连忘返。绿道是依着永安溪而建的,它跟溪流时而相依,时而分离,但总是在溪边不离不弃。有时跟着绿水绕着山边而行;有时它离溪流稍远些,弯弯曲曲穿过幽深的丛林,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别有一番意境;有时无山无林可依,绿道就是一排沿山而建的栈道、廊桥。
我越骑越远,骑过浮石园的栈道,骑过了跑马场的
丛林。秋天的下午,厚厚的云层遮住了阳光,绿道上显得幽静,美丽的风景随着骑行不断在变幻着。永安溪苍翠的群山连绵,山间云雾升腾缭绕,两岸时时有湍流瀑布飞泻而下。永安溪一路蜿蜒流淌,清澈的流水倒映着青山,流水的歌声一路相伴,不绝于耳。道旁翠竹秀林,一路行来,满满的绿色一路泛滥。山间很清幽,只有几户人家散落在山间的绿树荫里,道上绽放的野花却不因没人欣赏而有半点逊色,却是分外地娇鲜。桂花开放的季节,桂花的香气陶醉了我,骑行的心情愈加轻松惬意。
随着骑行距离的延伸,绿道上骑行者越来越少,有时幽长的道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绿道上没有了汽车的轰鸣,没有了飞扬的尘埃,也没有了人潮的嘈杂,有的是清山绿水、绿树芳草野花,还有偶尔出现的山里人家。这天地仿佛就是我的,我可以自由地驰骋,自由地大声呼喊,我尽情地吸着清新甜润的空气。骑过山间了,我来到了一个山间的小平原上,原来我已骑到了步路乡境内。骑得真快啊,这步路乡的省道在前些年去岭上人家时骑过,想不到今日无意中旧地重游。在平原上,绿道穿行于橘林之中,金黄的橘子透出丰收的气息,这时候人家也多起来了,粉墙黛瓦,绿树红花,鸟语花香,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原风光啊!
骑过步路乡,我继续延着绿道骑行,码表的数字在不断跳动,而我却不知骑到了何处。原来听说骑到神仙居约35公里,看看码表的数字,估计离神仙居不远了。可惜的是前方的永安溪溪岸正在砌石建坝,把绿道拆了一段。我再也无法再向前骑行了,只好下了绿道,在村镇中乱骑。骑着骑着,来到了一条大路上,我知道这是322省道,问清了方向,我再沿省道西行至白塔境内的诸永高速桥下,我就把这里当作今日骑行的折返点吧。
经老乡指点,我又回到了绿道上。沿着来时的路,一路狂奔,虽然都是来时的路,但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新奇。我欢呼着,我回来了。
在美丽的永安溪畔,一条依山傍水的绿道,带着我骑行在大自然的怀抱。难忘的快乐的绿道骑行,美好的骑行历程给了我美丽的心情。
篇三:仙居绿道建设刍议
仙居绿道建设刍议
□ 吴坚 张光彩 吴晓舵
内容提要:绿道建设是具有明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内需”,是当地百姓的“幸福”工程。仙居县于2011年提出规划建设国内县级行政区域首个全境绿道网。该课题立足仙居绿道前期建设现状调研,结合国内外绿道建设成败得失,研究提出推进绿道科学发展的四方面对策建议,即:1、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规划的民主化、功能化、生态化;2、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建设的优质化、配套化、低碳化;3、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管理的制度化、多元化、常态化;4、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服务的便捷化、安全化、多样化。 关键词:绿道 规划 建设 管理 使用 仙居
中图分类号:X2;F59 文献标识码:A
绿道(greenway)一词,最早源出于威廉?怀特1959年所著的《保卫美国城市开发空间》。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年,是弗雷德里克?奥姆斯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绿道规划建设不断成熟、完善,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正如仇保兴在首届“广东绿岛讲坛”上所言:绿道建设是一项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共赢,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实践,是具有明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内需”,是当地百姓的“幸福”工程。——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并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仙居县于2011年提出规划建设全境绿道网,正是认准了: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剂,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居民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
一、相关理论综述
1、绿道定义
“绿道”概念源自欧美,主要从城市绿线、蓝线以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绿带概念延伸发展而来。多年来,不同国家的学者就绿道定义做过许多见仁见智的各自表述,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
(1)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首次认可绿道概念,将其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将其串联成巨大循环系统的通道。 作者简介:仙居县委党校课题组(吴坚:教学科长、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张光彩:高级讲师;吴晓舵:讲师。手机:13706545696 邮编:317300)
(2)1990年,美国学者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美国的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一书中定义: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是可能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的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的人工走廊。
(3)1995年,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杰克.埃亨(Jack Ahem)教授提出:绿道是包含一系列元素的地块组成的网络,这些元素被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实现包含生态、游憩、文化、美学或其它的复合型目标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理念;5个基本含义:1)线性的结构;2)连接性;3)多功能性;4)可持续性;5)整体性。
(4)1995年,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大学汤姆.特纳(Tom Turner)教授对绿道作了一个简洁定义:绿道是一条从环境角度被认为是好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一定为人类服务,也不一定两侧长满了植物,但是一定要对环境有积极的意义。
(5)2000年,欧洲绿道联合会(EGWA)对绿道作了如下界定:1)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2)已被开发成以游憩为目的或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上学、购物等)的交通线路;3)处于特殊位置的、部分或完全退役的、曾经被较好恢复的上述交通线路,被改造成适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如徒步、骑自行车、被限速或特指类型的机动车、轮滑、滑雪、骑马等。
(6)2009年,美国著名景观规划理论家J.G.法伯斯(J.G.Fabos)教授在《景观设计学》上发表“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一文,将绿道定义为:有生态意义的廊道、休闲绿道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通道。
(7)2009年,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将绿道定义为:一种线型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发展概况
(1)国外绿道发展概况
西方绿道规划思想起源于16世纪,从最初的景观轴线、林荫大道,到早期的绿带、美国公园路,再到美国的绿道及绿道网络,其规划建设历经数百年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 个主要阶段:
第1 阶段(1867——1900 年):早期的公园系统游憩绿道
绿道规划建设思想的源头,可追溯至美国风景园林学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和他1867年完成的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被誉为“翡翠项链”)。此后,查理斯·莱托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公园系统的绿色网络延伸至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服务范围扩大到600km,其间共连接5 条沿海河流。
第2 阶段 (1900——1945年):景观优先的开敞空间绿道 2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奥姆斯特德兄弟、查尔斯·艾略特二世和亨利·赖特,他们分别在波特兰、马萨诸塞、新泽西州完成了一些绿道规划。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NPS)进行了大量的公园道(Parkway)规划建设,如蓝桥公园道等。
第3 阶段(1960——1980 年代):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
1960——1970 年代美国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开展,形成了3个绿道研究中心和菲尔·刘易斯、伊恩·麦克哈格、欧文·祖伯、J·G·法伯斯等代表性研究学者。1990 年,查理斯·莱托《美国的绿道》出版,简要总结了16个绿道项目,并较完整地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涌现了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
第4 阶段(1990 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
近20余年来,绿道研究持续深入,绿道运动进一步蓬勃开展,全球共形成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绿道建设走在最前列。特别是美国,此阶段在大量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敞空间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规划将相互独立、分散,缺少系统性的绿色空间进行连通,形成综合性的绿色通道网络,简称“绿道网”。
(2)国内绿道发展概况
中国绿道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西周“周道”、秦代“驰道”,以及后来的翠云廊、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都是绿道在中国的早期原型。我国当代绿道规划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已进入第3阶段:
第1 阶段(2000年之前):绿道建设的初级阶段
199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1998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通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绿色通道建设着重强调线性空间两侧的绿带建设,其内容仅限于林业及相关行业绿化美化的层次,因而只是绿色通道实施过程中最基础的步骤,远未达到欧美国家生态、休闲、美学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层次。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规划,也没有对城市内部绿色通道建设提出相关的理论指导。
第2 阶段 (2000——2009年):国外绿道理论引入和研究阶段
2000年以来,受欧美绿道网络建设思潮影响,以刘滨谊、俞孔坚、吴必虎、余青等人为代表,国内专家开始关注绿道网络的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功能特点和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道网络规划方法。综观此阶段10年绿道研究,其主要内容可区分为两大类:一是侧重国外绿道理论与实践的介绍总结;二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侧重国内自身的绿道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3 阶段(2009年至今):国内绿道规划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规划探索,2010年以来,国内部分省、市陆续开始进行综合性的绿道规划和建设。综合绿道建设以广东省一次建成最多、规模最大,该省借鉴国外经验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绿道网,标志着我国在绿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中国绿道运动”风行全国,除广东珠三角地区外,成都、海口、嘉兴、台州、温州、无锡、南京、
江阴、武汉、绵阳、泉州、赣州等10多个城市也正在着手开展专门的绿道规划和建设。
二、仙居绿道规划与建设
1、绿道建设缘起
仙居自古享有“仙人居住的地方”美誉,全境“八山一水一分田”,常年气候温和,水、光、热资源充足,生态指数96.8,空气质量达标率95.9%,自然生态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赡优裕,是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国家级风景名胜资源存量最多的县,属典型的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此类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整个行政区域以丰富的景观要素,构成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限于经济实力和瓶颈制约,现阶段旅游景点呈散点分布状态,各景点间缺乏系统联系。如何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现有经济条件基础上,构建全域系统化的空间游憩系统,有效联系起主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拓展旅游的地域范围和使用人群,是我国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目前面临的一大共性难题。
自2008年起,广东省增城市从“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科学理念出发,借助珠三角城镇群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全力建设融增江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为一体,兼具观光、健身、休闲功能的“自驾车游”“自行车休闲健身游”“增江画廊水上游”三大绿道网络,着力打造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随着绿道网的建成,2010年该市旅游接待人口达到1536.61万人次,为2008年的3倍;每月逾3万名游客到周边“农家乐”旅游消费,沿线村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53.6%,绿道旅游俨然成为该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成为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破解发展难题的新契机,也为仙居绿道网规划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2、绿道网规划与建设
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名县”发展战略,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和“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仙居县于2011年决策修建国内县级行政区域首个全境绿道,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仙居县绿道网总体规划》,并于当年9月27日通过评审。规划的仙居县绿道网由1条主绿道、多条辅绿道构成“叶脉型”绿道网结构。主绿道(主脉)总长112公里,打造“神仙情缘”主题,主要沿永安溪布设,沿线串联仙居大部分自然与人文景观点,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可服务该县大部分人口及游客。辅绿道总长度321公里,依托三个城镇组群,分成三个片区,即中心城片辅绿道,打造“生态宜居”主题;白塔片辅绿道,打造“深度探游”主题;皤滩—横溪片辅绿道,打造“探古寻幽缘”主题。绿道规划四至与天台县、临海市、黄岩区、永嘉县、磐安县衔接。近期目标到2015年,完成绿道建设192公里;远期目标至2020年,全面完善全县绿道系统,形成辐射全境、联结周边的完整绿道网脉络。
仙居城区至神仙居景区绿道示范段起于县城永安公园,止于白塔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全长58公里,总投资近1亿元,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已于2012年6月15日开工建设。该示范段沿永安溪和十八都坑铺设,连接仙居新区、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神仙居旅游度假
区三大主平台,沿线分布有南峰山、飞凤洞、漂流码头、杨梅采摘基地、石仓洞、木口湖森林公园、现代农业园、蓝莓采摘基地、永安溪大桥、高迁古民居、薰衣草基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按计划将于2013年年底建成开放,届时将成为台州市首条生态绿道,成为仙居“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应予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比国外近150年绿道建设史,“中国绿道运动”以2009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绿道建设为起点,目前尚处于初期实践阶段。为促成新生事物健康发展,我们立足国内绿道建设的现状调研,归纳得出以下四方面应予重视和避免的问题:
(一)规划失当
1、选线不当。习惯从政府意愿、专家意见层面考虑问题、推进工作,规划不民主,没有很好顾及公众意愿和沿线百姓利益;部分绿道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为联网而联网,规划不科学,带来建设、管理、维护、使用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2、功能单一。将绿道简单等同于自行车道或线状绿地,规划缺乏对绿道区域位置、目标功能和土地适宜性等的通盘考虑与个性化安排;绿道分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功能不明显、功能不健全、功能倒置等等问题。
3、管制不力。各地对划定和保护绿道缓冲区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多半未认真规划缓冲区并严格实施空间管制;绿道选线多为房地产开发黄金地段,地方政府在GDP和民生两难选择上心态纠结,不情愿坐视绿道建设“又赔土地又赔钱”。
(二)建设粗放
1、质量欠佳。为抓工期、赶进度,降格以求,甚至在乡间小路画自行车道或立绿道标识聊以充数;软基路段施工不当,路基下沉,路面开裂;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差,铺设材料不绿色环保;无土少土路段绿量不足,景观效果差。
2、配套不足。驿站内游客中心、信息咨询点、医疗点、治安点、消防点、机动车(自行车)停车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机构设施配套不全;绿道沿线公厕、垃圾箱以及停车、休息、遮阳避雨等便民设施配置率偏低,游憩舒适度较差。
3、浪费过大。驿站项目大折大建,大兴土木,建筑密度高、体量大,“烧钱”多,商业痕迹浓重;过多采用彩色沥青、木栈道等,性价比差、维护成本高、“寿命”短;“洋草坪风”“大树移植风”“色块风”流行,修饰过度,冲击生态底本。
(三)管理滞后
1、制度缺失。专门法律制度相对欠缺,运营管理无据可依,管理长效机制迟迟无法建立;专业管理机构缺位,管理主体不清,多头管理、无效管理等情况频繁发生;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奇缺,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2、秩序混乱。各类机动车违规进入、随意停放,路面拥塞、人车争道现象随处可见;流动商贩随意占道、违规经营,不良店主恶意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花草树木遭路人踩踏攀折、公共设施遭人为破坏损毁等等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
篇四:目标仙居
目的地:仙居
时间:二天二晚
距离:200公里
方式:自驾导航
用时:2.5小时
选择:第一天:神仙居,景星岩,公盂,三选一选择神仙居(毕竟5A)
第二天:绿道骑车
就餐:城外:中文饭店,绿岛餐厅;城内:如意小城,三千院,新荣记,白云深处
娱乐:爬山较累,晚上可以汗蒸或者足浴,如汗蒸天下和重庆富侨足浴,本地人推荐。。
短介:神仙居:招牌景点,门票120,索道上下另收钱;游程将近4个小时,不走回头路,北门进,南门下,前门进后门出,3点前下山能坐上景区免费公交回前门;主要景点:将军岩、睡美人、情侣林、飞天瀑、象鼻瀑;大神仙居景区分南门和北门两个门,如果自驾可以选择南门进入,否则建议北门进入景区,因为公共交通北门方便,但是人也较多,景区提供缆车选择,上下双程联票大概是100,通过缆车游览的话,四个小时足矣。如果不走缆车的话,户外徒步达人的话可以四小时徒步穿越,若普通体力的话在6-8小时之间可实现徒步穿越,从南门徒步穿越较为容易。
附近餐饮及酒店推荐:农家菜可以选择尚仁村桥头的 山林雅境饮食工坊(距离神仙居景区南门1公里),特色地道农家菜,人均40左右,最为重要的是比较干净卫生。
宾馆住宿可以选择淡竹乡冯科头村的 碧山半舍度假酒店 (距离神仙居景区南门3公里),极有特色的精品酒店,该酒店的自然环境一流,服务态度极好,房间价格在180-580不等,也有极为便宜的60一晚的床位房,卫生状况有图片参考。
景星岩:招牌景区,门票45;主要景点:景星望月、响铃岩、望月长廊等 公盂:不收费;江南香格里拉,难度大
仙居绿道:总长112公里,开放43公里,永安公园-->神仙居,串联神仙居、高迁古村、永安溪漂流、石仓洞及薰衣草、草莓、蓝莓基地等自然与人文的景区,途经10个驿站;绿道租车价格不贵
详介: 神仙居:北上南下,北面的路比较陡,有些路段的阶梯挺好的,爬着有些累。最美的风景都在山顶。
山顶有饭店和小卖部,可乐8块一瓶。浇头面是仙居的特色 景区做的很好吃。 透明的栈道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因为游客太多,玻璃脏啦,不够透明。
高空的索桥,很好玩,很长一个,一定要走一走。
缆车单程票可以全额退票,往返共100元,也可以买单程,上55元,下45元。北面是大缆车,一车30人,15分钟一班。南面是小缆车,一车6人,3车一组,大约5-6分钟一班。
南门出,有免费的班车到北门,最后一班是6点,大概20多分钟到北门。免费班车,整点半点各一班,一辆中巴车.黑车开价一车80元.仙居北门的停车场,停车10元,公交车免费摆渡到北入口
从南门、北门到缆车站都有一段路要走,约800米,但是南门这段路要走一段上山路,北门这段基本平地
标志景点观音山在南门,但要上山可看。北门不到缆车站有将军岩、睡美人、东山门、西山门等景点。
山上有两个饭店,北面有北海饭店,从游览步道走去至少要20分钟,而且要登上登下,但是从北面山上缆车站右侧有一条员工通道,有一条缓坡,5分钟即可到达。南面有一个饭店,就在铁索桥附近。都提供仙居盖浇饭和仙居盖浇面,均为20元。也有炒菜,价格不贵,炒粉皮味道不错,30元。一大碗汤15元。
篇五:仙居绿道建设刍议
仙居绿道建设刍议
□ 吴坚 张光彩
内容提要:绿道建设是具有明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内需”,是当地百姓的“幸福”工程。仙居县于2011年提出规划建设国内县级行政区域首个全境绿道网。该课题立足仙居绿道前期建设现状调研,结合国内外绿道建设成败得失,研究提出推进绿道科学发展的四方面对策建议,即:1、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规划的民主化、功能化、生态化;2、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建设的优质化、配套化、低碳化;3、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管理的制度化、多元化、常态化;4、进一步突出强调绿道服务的便捷化、安全化、多样化。 关键词:绿道 规划 建设 管理 使用 仙居
中图分类号:X2;F59 文献标识码:A
绿道(greenway)一词,最早源出于威廉?怀特1959年所著的《保卫美国城市开发空间》。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年,是弗雷德里克?奥姆斯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绿道规划建设不断成熟、完善,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正如仇保兴在首届“广东绿岛讲坛”上所言:绿道建设是一项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共赢,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实践,是具有明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内需”,是当地百姓的“幸福”工程。——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并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仙居县于2011年提出规划建设全境绿道网,正是认准了: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剂,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居民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
一、相关理论综述
1、绿道定义
“绿道”概念源自欧美,主要从城市绿线、蓝线以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绿带概念延伸发展而来。多年来,不同国家的学者就绿道定义做过许多见仁见智的各自表述,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
(1)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首次认可绿道概念,将其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将其串联成巨大循环系统的通道。 作者简介:仙居县委党校课题组(吴坚:教学科长、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张光彩:高级讲师;吴晓舵:讲师。手机:13706545696 邮编:317300)
(2)1990年,美国学者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美国的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一书中定义: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是可能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的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的人工走廊。
(3)1995年,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杰克.埃亨(Jack Ahem)教授提出:绿道是包含一系列元素的地块组成的网络,这些元素被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实现包含生态、游憩、文化、美学或其它的复合型目标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理念;5个基本含义:1)线性的结构;2)连接性;3)多功能性;4)可持续性;5)整体性。
(4)1995年,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大学汤姆.特纳(Tom Turner)教授对绿道作了一个简洁定义:绿道是一条从环境角度被认为是好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一定为人类服务,也不一定两侧长满了植物,但是一定要对环境有积极的意义。
(5)2000年,欧洲绿道联合会(EGWA)对绿道作了如下界定:1)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2)已被开发成以游憩为目的或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上学、购物等)的交通线路;3)处于特殊位置的、部分或完全退役的、曾经被较好恢复的上述交通线路,被改造成适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如徒步、骑自行车、被限速或特指类型的机动车、轮滑、滑雪、骑马等。
(6)2009年,美国著名景观规划理论家J.G.法伯斯(J.G.Fabos)教授在《景观设计学》上发表“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一文,将绿道定义为:有生态意义的廊道、休闲绿道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通道。
(7)2009年,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将绿道定义为:一种线型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发展概况
(1)国外绿道发展概况
西方绿道规划思想起源于16世纪,从最初的景观轴线、林荫大道,到早期的绿带、美国公园路,再到美国的绿道及绿道网络,其规划建设历经数百年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 个主要阶段:
第1 阶段(1867——1900 年):早期的公园系统游憩绿道
绿道规划建设思想的源头,可追溯至美国风景园林学家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和他1867年完成的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被誉为“翡翠项链”)。此后,查理斯·莱托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公园系统的绿色网络延伸至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服务范围扩大到600km,其间共连接5 条沿海河流。
第2 阶段 (1900——1945年):景观优先的开敞空间绿道 2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奥姆斯特德兄弟、查尔斯·艾略特二世和亨利·赖特,他们分别在波特兰、马萨诸塞、新泽西州完成了一些绿道规划。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NPS)进行了大量的公园道(Parkway)规划建设,如蓝桥公园道等。
第3 阶段(1960——1980 年代):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
1960——1970 年代美国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开展,形成了3个绿道研究中心和菲尔·刘易斯、伊恩·麦克哈格、欧文·祖伯、J·G·法伯斯等代表性研究学者。1990 年,查理斯·莱托《美国的绿道》出版,简要总结了16个绿道项目,并较完整地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涌现了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
第4 阶段(1990 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
近20余年来,绿道研究持续深入,绿道运动进一步蓬勃开展,全球共形成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绿道建设走在最前列。特别是美国,此阶段在大量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敞空间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规划将相互独立、分散,缺少系统性的绿色空间进行连通,形成综合性的绿色通道网络,简称“绿道网”。
(2)国内绿道发展概况
中国绿道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西周“周道”、秦代“驰道”,以及后来的翠云廊、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都是绿道在中国的早期原型。我国当代绿道规划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已进入第3阶段:
第1 阶段(2000年之前):绿道建设的初级阶段
199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1998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通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绿色通道建设着重强调线性空间两侧的绿带建设,其内容仅限于林业及相关行业绿化美化的层次,因而只是绿色通道实施过程中最基础的步骤,远未达到欧美国家生态、休闲、美学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层次。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规划,也没有对城市内部绿色通道建设提出相关的理论指导。
第2 阶段 (2000——2009年):国外绿道理论引入和研究阶段
2000年以来,受欧美绿道网络建设思潮影响,以刘滨谊、俞孔坚、吴必虎、余青等人为代表,国内专家开始关注绿道网络的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功能特点和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道网络规划方法。综观此阶段10年绿道研究,其主要内容可区分为两大类:一是侧重国外绿道理论与实践的介绍总结;二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侧重国内自身的绿道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3 阶段(2009年至今):国内绿道规划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规划探索,2010年以来,国内部分省、市陆续开始进行综合性的绿道规划和建设。综合绿道建设以广东省一次建成最多、规模最大,该省借鉴国外经验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绿道网,标志着我国在绿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中国绿道运动”风行全国,除广东珠三角地区外,成都、海口、嘉兴、台州、温州、无锡、南京、
江阴、武汉、绵阳、泉州、赣州等10多个城市也正在着手开展专门的绿道规划和建设。
二、仙居绿道规划与建设
1、绿道建设缘起
仙居自古享有“仙人居住的地方”美誉,全境“八山一水一分田”,常年气候温和,水、光、热资源充足,生态指数96.8,空气质量达标率95.9%,自然生态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赡优裕,是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国家级风景名胜资源存量最多的县,属典型的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此类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整个行政区域以丰富的景观要素,构成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限于经济实力和瓶颈制约,现阶段旅游景点呈散点分布状态,各景点间缺乏系统联系。如何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现有经济条件基础上,构建全域系统化的空间游憩系统,有效联系起主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拓展旅游的地域范围和使用人群,是我国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目前面临的一大共性难题。
自2008年起,广东省增城市从“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科学理念出发,借助珠三角城镇群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全力建设融增江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为一体,兼具观光、健身、休闲功能的“自驾车游”“自行车休闲健身游”“增江画廊水上游”三大绿道网络,着力打造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随着绿道网的建成,2010年该市旅游接待人口达到1536.61万人次,为2008年的3倍;每月逾3万名游客到周边“农家乐”旅游消费,沿线村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53.6%,绿道旅游俨然成为该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成为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破解发展难题的新契机,也为仙居绿道网规划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2、绿道网规划与建设
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名县”发展战略,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和“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仙居县于2011年决策修建国内县级行政区域首个全境绿道,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仙居县绿道网总体规划》,并于当年9月27日通过评审。规划的仙居县绿道网由1条主绿道、多条辅绿道构成“叶脉型”绿道网结构。主绿道(主脉)总长112公里,打造“神仙情缘”主题,主要沿永安溪布设,沿线串联仙居大部分自然与人文景观点,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可服务该县大部分人口及游客。辅绿道总长度321公里,依托三个城镇组群,分成三个片区,即中心城片辅绿道,打造“生态宜居”主题;白塔片辅绿道,打造“深度探游”主题;皤滩—横溪片辅绿道,打造“探古寻幽缘”主题。绿道规划四至与天台县、临海市、黄岩区、永嘉县、磐安县衔接。近期目标到2015年,完成绿道建设192公里;远期目标至2020年,全面完善全县绿道系统,形成辐射全境、联结周边的完整绿道网脉络。
仙居城区至神仙居景区绿道示范段起于县城永安公园,止于白塔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全长58公里,总投资近1亿元,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已于2012年6月15日开工建设。该示范段沿永安溪和十八都坑铺设,连接仙居新区、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神仙居旅游度假
区三大主平台,沿线分布有南峰山、飞凤洞、漂流码头、杨梅采摘基地、石仓洞、木口湖森林公园、现代农业园、蓝莓采摘基地、永安溪大桥、高迁古民居、薰衣草基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按计划将于2013年年底建成开放,届时将成为台州市首条生态绿道,成为仙居“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应予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比国外近150年绿道建设史,“中国绿道运动”以2009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绿道建设为起点,目前尚处于初期实践阶段。为促成新生事物健康发展,我们立足国内绿道建设的现状调研,归纳得出以下四方面应予重视和避免的问题:
(一)规划失当
1、选线不当。习惯从政府意愿、专家意见层面考虑问题、推进工作,规划不民主,没有很好顾及公众意愿和沿线百姓利益;部分绿道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为联网而联网,规划不科学,带来建设、管理、维护、使用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2、功能单一。将绿道简单等同于自行车道或线状绿地,规划缺乏对绿道区域位置、目标功能和土地适宜性等的通盘考虑与个性化安排;绿道分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功能不明显、功能不健全、功能倒置等等问题。
3、管制不力。各地对划定和保护绿道缓冲区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多半未认真规划缓冲区并严格实施空间管制;绿道选线多为房地产开发黄金地段,地方政府在GDP和民生两难选择上心态纠结,不情愿坐视绿道建设“又赔土地又赔钱”。
(二)建设粗放
1、质量欠佳。为抓工期、赶进度,降格以求,甚至在乡间小路画自行车道或立绿道标识聊以充数;软基路段施工不当,路基下沉,路面开裂;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差,铺设材料不绿色环保;无土少土路段绿量不足,景观效果差。
2、配套不足。驿站内游客中心、信息咨询点、医疗点、治安点、消防点、机动车(自行车)停车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机构设施配套不全;绿道沿线公厕、垃圾箱以及停车、休息、遮阳避雨等便民设施配置率偏低,游憩舒适度较差。
3、浪费过大。驿站项目大折大建,大兴土木,建筑密度高、体量大,“烧钱”多,商业痕迹浓重;过多采用彩色沥青、木栈道等,性价比差、维护成本高、“寿命”短;“洋草坪风”“大树移植风”“色块风”流行,修饰过度,冲击生态底本。
(三)管理滞后
1、制度缺失。专门法律制度相对欠缺,运营管理无据可依,管理长效机制迟迟无法建立;专业管理机构缺位,管理主体不清,多头管理、无效管理等情况频繁发生;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奇缺,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2、秩序混乱。各类机动车违规进入、随意停放,路面拥塞、人车争道现象随处可见;流动商贩随意占道、违规经营,不良店主恶意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花草树木遭路人踩踏攀折、公共设施遭人为破坏损毁等等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