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生死轮回心不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27:55 字数作文
生死轮回心不变字数作文

篇一:生死轮回的科学证明(节选)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节选)

谈到生死轮回,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人有了生就会有死。自从有了生死,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到底生死是怎么来的?能不能了解超越生死轮回的奥秘?这些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己经探索了几千年。在印度有释迦牟尼佛,早在3000年前,已经对生命轮回的真相解释得很圆满。在我们中国,2500多年前,圣人孔子曾经对生死轮回的问题有所提及,他老人家讲过,“未知生,焉知死”,在《易经》上的注解提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里的游魂是指人还没有投胎之前的状况,精气是指父母血气结合,人投胎以后的状况。可见孔老夫子也知道,人不是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而是还会去投胎。西方的圣哲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里面,就曾经多次提到关于人有灵魂以及灵魂能够离开身体的现象。

对于轮回的描述,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记载。根据《史记》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记载,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转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还有南北朝时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

他的名字叫眇目僧,这也是出自《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的记载,例如出自《唐书》三帖二册二十七卷,就记载着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来的。另外还有人转成动物的,最着名的例子是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大将白起,当时他跟赵国打仗。赵国的大将赵括是纸上谈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万赵国士兵都被俘虏了,大败。结果秦将白起,居然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国士兵都给活埋了。因此,後来《东周列国志》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个雷,就把一头牛给震死了,结果发现牛的肚子上面写着「白起」两个字。历史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是说白起因为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受这个报应,而且还要受天雷震死的报应。这些历史的记载,再加上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古人对於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其实真的没有什麽怀疑。

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的科学界,对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研究,很深入发展,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案例、大量的证据,证明人确实有轮回,确实受因果报应的支配。西方对于轮回研究的成果,确实很丰富,可以分为五个领域:

(一)对灵魂存在的研究;

(二)对于能够记忆前生的人,立案研究调查;

(三)用催眠的方法帮助心理病人回忆前世的研究;

(四)对于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研究

(五)特异功能者对于轮回的促进研究。

既然证实轮回真的存在,那我们要想想,轮回是怎麽来的?还要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轮回当中其实是充满苦难,能不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而永脱轮回的苦难?这些是人类历史上的大问题,希望通过学习,来加深我们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宇宙观能有一个启发,有一个指导。

因果轮回科学证明(视频 共八集)

/programs/view/xvVxtylkKUI/ 因果轮回科学证明(文字版)

/bbs/simple/?t8183.html

篇二:生死轮回述变迁

生死轮回述变迁 毛国英 趁着暑假,拜读了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却被深深震撼。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叙述者,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莫言暴露了他宏大叙事的野心和雄心,他所要完成的是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土地上发生的重述和思考,书写从西门闹、蓝脸等几代人的命运起伏,因此,这部《生死疲劳》要完成的是一卷中国农村世事变迁的重彩图谱。它注定要宏大,繁杂,雄厚,以至烦琐——要驾驭这一宏大有着让人恐惧的难度,而莫言通过转世的“六道轮回”使自己的叙事获得了间歇和喘息,使叙事掠过介绍的烦琐而得以集中在兴奋点上,也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与丰富。

西门闹,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其实他不是人,他一出场就被小鬼架着见了阎王。这是莫言的高明之处,没有按照记事或者其他角度进行故事叙述,而是整出这么个鬼来,呵呵,是鬼就要投胎,不过他投的是不同的牲畜。西门闹通过几次的轮回,从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注视我们的祖国从建国开始到如今这个漫长社会的发展历程。故事本身没——《生死疲劳》读后感

有对社会进行任何的评价,但是通过其中的人物演绎的故事,给我留下的是对这个社会的思考。

主人公上辈子地主,其实人品不错,出身不好,一出来赶上建国那会,直接枪毙,投胎为驴。那时正是土地改革时期,被压迫了半辈子的农民终于扬眉吐气,他们心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尽管西门闹为人善良,不但从不鱼肉百姓,还经常做好事。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依然是尖锐的。人们借枪毙西门闹来发泄心中的嫉妒、愤恨,也是可以理解的。西门驴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候被饿疯的人们消化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大跃进时期,听的最多的是口号,现在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当时全国上下的确是这样自欺欺人的现象,这样做的后果直接导致人们饿肚子。常常听父辈们说起那时吃草根、吃树皮,还有自家的兄弟姐妹被活活饿死。在生存受到威胁时,人性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了,单干户的一头健壮的驴就这样被瓜分了。西门驴投胎为牛的时代,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看这部分,我们能充分的理解什么是现行反革命这类词,其实,如果你把毛主席像章掉茅坑里,OK,你就是反革命,还是现行的。读到这里,你会被当时那个年代很多荒唐事情逗笑。这个我和60多年前出生的老人有过交流,他不认为那是荒唐,当年他们做红卫兵,全国串连,还有一些派别斗争,以及下乡是美好的。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是疯狂的,盲目的,他们为了所谓的革命理想不惜舍弃自己的亲人,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就是典型代表。西门牛文革期间跟着单干主人死活不入社,被拉进去后宁可烧死自己也不背叛主人。这不,看他不爽的阎王让他这

次在改革春风中做了猪。这个时期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印象,那个时候,最可爱的人除了士兵还有劳模、先进。书中的村子也成了养猪模范村,西门猪就是猪王。西门猪在改革时期也是表现良好,为了救落水儿童奋不顾身牺牲。这会他成了条德国黑贝,时间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它眼中看到的是九十年代这样一个中国各种矛盾凸现的时期。什么腐败、婚外恋、社会年轻小混混..... 曾经的汉子老了,目睹这些,举措只有关紧房门,躲避。人们在看到经济日渐发展的同时,社会风气的变味出现了。学生出现比吃比穿结帮结伙,年轻人人浮于事,年纪大的有权的开始贪污有钱的包养情人。社会的贫富差距凸现。我想很多人应该对九十年代中期有很深刻印象,那个时候物价突然飞涨,人们工资根本跟不上,还有就是八十年代建的果园,猪舍,纺织厂纷纷完蛋。那个时期的中国就像西方的经济危机一样,那些当年盲目投资的东西,只能强行毁掉,不然浪费更大。

西门狗最后走得很安详,和曾经的主人单干户分别躺在那片守护了一生的土地中走了。说到单干户蓝脸,是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形象。他正直,善良,忠诚,尽心尽力照顾老东家的儿女;他执拗,固执,倔强,对自己认定的事坚持到底,不屈不挠与众多盲目顺从、逆来顺受的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令人惊异和叹服的是,如此的厚重繁复,莫言的叙述却始终轻逸幽默,带有浓重的狂欢色彩。西门闹

转世为驴之后,闹厅堂公驴跳墙、和狼搏斗等章节奇诡有趣,转世为猪后,猪王偷学问听莫言读《参考消息》和“大养其猪”现场会时“西门猪”杏枝上拿大顶等段落又让人捧腹,忍俊不禁。莫言的语感粗砺、浑厚、泥沙俱下,俗语俚语和成语的夸张活用,排比和反复使他一直带有深厚的民间色彩。

整体而言,《生死疲劳》是一场多幕的闹剧,叙事者游戏,反讽,夸张,信马由缰而又化险为夷。在这种狂欢的背后,从土改、四清、“文革”到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种种印迹,农民们由各自出身和性格而背负起的命运得以凸现,这里有控诉,有审视,有反思,有追问。在这部小说中,莫言有时故意不停滞,他不渲染那些本可大笔渲染的所谓悲剧意味和苦难,而是处处叉开,一经产生又马上冲淡,而这油滑和“不认真”的背后却是不油滑和大认真。他在幽默和欢快中写下“生死疲劳的磨砺和冤缠孽结”,使重变轻,也同时使重加重。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生死疲劳》中的人物本质上是“行动的人”而非“思考的人”,尽管也具有较强的象征性,但主体上是生活态的,故事的,莫言通过对原生活的夸张性再现而获得了深度和厚重,这与君特?格拉斯通过接续人或事件的前史和侧史而获得丰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篇三:随缘不变

外界之事物来,与自体以感触,谓之缘。应其缘而自体动作,谓之随缘。如水应风之缘而起波。真如之于诸法,佛陀之于教化,皆然。最胜王经五曰:“随缘所在觉群迷。”又随其机缘。不加勉强也。齐书陆法和传曰: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随着各种的因缘。 《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教观纲宗》)理性不异不变名“如”,循业发现(随缘)为“来”(色法与心法)。“如来藏”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绝待统一体。“随缘”之义,谓“如来藏”中一切清净法,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众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诸佛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楞严经》卷三、卷四)。后以“随缘”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北齐书·陆法和传》:“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随缘度日”。(禹振声) 有随缘动作之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起万有,故曰随缘不变。(参见:随缘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虽随千差万别的机缘,但本体不变。二种真如之一(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

《禅宗语录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解夏上堂云。妙净明心本无延促。金刚正眼岂有开遮。丝毫不移古今独露。理随事变事逐理融。随所作心应所知量。便有春夏秋冬生住异灭。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用无功用成一切事。且随缘不变一句作么生道。秋风吹八极。木落露千山。下座“随缘不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随缘真如”

(术语)如法相三论于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为实大乘,于真如立二相,一为不变真如。二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边,虽如彼权大乘所言,然谓真如不止于不变之一边,更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犹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而起千波万波也。其所起之波,犹不失水之性,森罗万象之事相,犹无变不变之真如性者,故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也。盖真如有随缘之德,故真如即万法也。而真如又具不变之性,故万法即真如也。起信论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同义记中

本曰:“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中略)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金錍论曰:“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缘真如之波”

(术语)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升沉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于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净空法师法语 什么叫随缘

1 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要随缘;随缘,你就自在。什么叫随缘?随顺经典上的道理、教训,依教奉行,这叫随缘。

2 要是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的习气、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攀缘。攀缘造业,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你都要遭果报;随缘是净业,这里面没有三途六道的果报。

3 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功德”,那是随缘,随缘是功德;攀缘,纵然是一些善行、善事,是福德,不是功德。

4 要怎样学佛才如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间法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如法。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佛教给我们要随缘,我们听从佛的教诲,一切随缘,这个多自在随缘不变!

什么叫攀缘

攀缘是你有意愿,有目的,或者是为名,或者是为利,你想去做一桩什么事情,这是攀缘,就是你要去找。佛法,佛教我们随缘,随缘跟攀缘不一样,随缘是别人来找你。人家找到我们,我们看到人家有苦难需要帮忙,不能不去帮助,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这是随缘。如果随缘当中我们有目的,有名利夹杂在里面,也变成攀缘,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攀缘心不清净,随缘心是清净的。为别人做事,事情做好了,他有福报;事情没有做好,我们已经尽心

尽力,功德圆满。所以,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这是随缘;与自己清净心有妨碍,这是攀缘。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切随缘但不执著,普通人随缘即变,而得道者随缘不变!

佛法当中常说的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又加了两句,加这两句是说明四种不同的境界。“不变随缘”是佛境界,真如随缘是菩萨心,这个菩萨不是别的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现在以菩萨身分出现在世间,他是不变随缘。 第二种是“随缘不变”,这是真的是菩萨,不是倒驾慈航;菩萨在学佛,在随缘当中学不变,我们今天要在这个上努力,随缘当中去学不变。怎么个学法?譬如你看东西你要会看,你听你要会听。会看、会听的人怎么样?他看到不变,在变化里头看到不变;听,在变化音声里面听到不变;那你才是真的在学佛,会看、会听,这是菩萨。

第三种是“不变也不随缘”,那是什么人呢?阿罗汉,堕偏真涅盘,他不变不随缘,他也不度化众生,灰身灭智;这是第三种,佛不赞成,佛常常喝斥他们。

第四种是“随缘随着变”,那就是我们凡夫了,你既不会看、你也不会听,你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全用错了。菩萨是会看会听,六根用得很恰当,他在尘缘当中见性;尘缘是缘,随缘见性,这是真本事哦,所以他开智慧。而我们的心是随缘随着变,心被外头境界时时打转,随缘随变的心就容易生烦恼。随缘不变的心就容易生智慧,禅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而我们如果要见到五祖的话一定想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为什么常生烦恼呢?那就是我们的心随缘随变;菩萨为什么不生烦恼而生智慧呢?随缘不变。看到境界里头不变,变中有不变,自己也不变,自己的根身在变,刹那刹那在变,根中之性决不变。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随缘随分,不强求

1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是没有止尽的,欲望愈多,你的生活就愈苦,所谓是“欲海难填,回头是岸”。

2 佛叫我们断一切欲望,为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一点都沾不得,沾了就是生死轮回,就搞这一套。

3 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得过且过就够了,换句话说,把我们天天心里面攀缘五欲六尘的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就行了。

4 世间人有欲望,我们也有欲望,我们的欲望跟世间人不同——我们希望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我们有这个欲望,我们要努力去追求。怎样去追求?忆佛念佛,不间断、不夹杂。

随缘而不攀缘,这个多快乐

1 学佛的初步,是教你要看得开,要放得下!无论善事恶事都不要计较——恶事恶缘要放下,善事善缘也不可以攀,攀着还是错了。

2 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随缘是什么?在一切境缘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随缘就不起烦恼。

3 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

4 佛法第一个大目标,是要求一心不乱,要求心不颠倒,换句话说,就是修定、修慧。如果常常攀缘,你怎么能得到定?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不可能!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而不攀缘,身心清净,没有负担,没有牵挂,这个多快乐!

自在随缘,什么都好

1 学佛的人没有烦恼,学佛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学佛的人,自在随缘,什么都好!学佛的人处处退让,愈退,路子愈宽,退到后面,金色光明的大道,成佛之道。

2 真正学佛的人,心决定是清净平等。心清净平等,般若智慧就会现前,无论你是生活、工作,你都会得到圆满。圆满是身心安乐,自在随缘,那是真圆满。

3 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修什么?清净心。心清净,你有智慧随缘,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你就超凡入圣。

4 我们的心清净,世出世法真正做到一尘不染,生活当中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纵然是大灾大难降临,也能从容不迫、见佛往生。

能把“缘”这个字解开,你就会很自在

1 我们做事,就是弘法利生,这个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也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清净心失掉了,这个不得了!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2 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那是什么?用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

3 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其实这里头有大道理,我们一般凡夫愚痴,参不透。你深入经藏之后,你就会渐渐明白。明白之后,你信心就坚定,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愈做愈自在,愈做愈幸福,愈做愈美满。现前的生活,无论是富裕、或者是贫贱,你都会过得非常自在、非常幸福!

4 你对生活的需求,会愈来愈少。物质生活需求少,你没有负担,没有累赘;有多余的,随缘随分帮助别人,你会非常自在。有多余的东西,不必天天拿到外头去问谁要,那也是攀缘,那很累人。佛法告诉我们,总在一个缘字,你能把“缘”这个字解开了,悟入了,你就会很自在。

随缘随变,这就苦了

1 佛门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得自在。我们凡夫不行,凡夫是随缘随变,这个东西很麻烦!

2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法上这两句,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我把这两句说成四句,来看四种不同的境界。

3 佛究竟果地不变随缘,他能够随十法界众生的缘,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当中学不变;不变不随缘是阿罗汉,小乘,他自己证得偏真涅盘,他怕麻烦,他不度众生。

4 我们六道凡夫,心不清净,随缘随变——顺境里面欢喜,逆境里面痛苦,这个心自己做不了主,被外境所转,这就苦了!

什么是随缘

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是非常非常艰难!学佛的人很多,真信的人不多。真信就真有成就,怀疑就不会有成就。没有成就,会造成负面影响,那你就是罪业,你在造罪业。你是佛门大护法,人家看到你真正修行人,到最后你走得不好,让人家看到什么?「这佛教是迷信,这假的,不是真的,你看他学佛一生,最后这个样子」,你就晓得你有多重的罪过,你破坏佛教形象,你让多少人看到你这个样子退了心,这个因果你要不要背?没办法,背不起还是要背。你要是把方方面面都看到了,然后你会知道学佛不是容易事,《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你才会真正重视它,「随缘妙用」。什么是随缘?我们今天很具体的给诸位说出来,我们能够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那叫随缘,把《感应篇》落实是随缘,把

篇四:轮回过程菩萨与初果圣人都作不了主

在生死轮回过程中,菩萨与初果圣人都作不了主

发布:hzgws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2-8-10 20:34:00 收藏

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初果是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入圣流,虽尚有八十一品思惑未断,仍在三界内修行,但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即出了三界。如第七次到人间来,遇到佛,一定证阿罗汉果,无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谓之独觉,即辟支佛。初果到人间投胎,入胎清楚,出胎就忘记了。菩萨的智慧断烦恼工夫大都超过小乘,惟仍有隔阴之迷,在生死轮回过程中,菩萨与初果圣人都作不了主,何况凡夫,怎么可能有侥幸之理,必须要靠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佛慈悲愿’即指四十八愿,愿愿均已兑现,念佛人临命终时绝不会像一般凡夫手忙脚乱,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无颠倒,自在往生。众生临命终 时,往往有颠倒错乱之苦,即随其业力,堕于恶趣,苦不堪言。佛看到此种情况特别清楚,为我们说出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法门。且在此经一而再,再而三,特别提示,殷勤再劝发愿,保任我们往生,以愿能导行,有强烈的愿望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勿说你是一位凡夫,罗汉一住胎,也会把所有的神通都忘了;菩萨一经投胎,也就迷了,若遇到善知识指点修行之方法,便可开悟,若是遇不到善知识,今生就退堕下来,来生又更退堕了,就不容易再发菩提心。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退堕;只有向前精进而不退转,能得到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及究竟不退。

即使真正的大菩萨(深位菩萨、法身菩萨、等觉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也示现隔阴之迷,但他并不是真的隔阴。为什么做这个示现?告诉你要勇猛精进求生净土,你不求生净土,这个路很难走。

净空法师法语:冤家债主不敢干扰你

--------------------------------------------------------------------------------

发布:心慧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6-10 9:03:00 收藏

1 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义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难了。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会得人身?得不到了,这是我们要常常反省反省的!

2 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净,我们能做到吗?杀盗淫妄天天干,贪嗔痴慢,用贪心学佛,用

3 我们的心一定要清净,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学佛能精进、能不退,这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冥冥当中加持着的。

4 我们用是非人我心、贪嗔痴慢心、嫉妒愚痴心学佛,这怎么能跟圣人感应道交?不可能的事情。

5 不是说佛菩萨不来,不是的,是我们无法跟他起感应。我们还自以为聪明,这样学佛,这一生还是会空过,很难成就。

6 我们要真正保持这一生平平安安地度过,不遭大小横事,那需要很大的福报,那需要真实的智慧。我们要保住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晓得断一切恶缘,决定不造恶业。

7 佛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真正保证能让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纵然过去生中,或者今生曾经造过恶因,我现在恶缘断掉了,缘没有,因就不会结果,所以“诸恶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紧了,这不是一句口号,要认真去做。

8 再者,一定要众善奉行。为什么?“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这个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家债主,他看到你这个福报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4139.html)

念佛人命终时,他的瑞相好坏,是否决定他的往生?

--------------------------------------------------------------------------------

发布:hzgws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2-8-10 20:38:00 收藏

问:念佛人命终时,他的瑞相好坏,是否决定他的往生?

西源师父答:往生,即往生净土之意。往生有四种相状。净土宗依分类方式之不同,而有两类四种往生之说:

(一)就往生弥陀净土之相状而言,可区别为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四种。

(1)正念往生,谓此人平时即念佛,于临终之时亦持正念而往生。

(2)狂乱往生,谓此人一生造作恶业,临终时受地狱猛火俱来逼苦而狂乱,然遇善知识之教导,而于狂乱中念佛一声或十声,遂往生极乐净土。

(3)无记往生,谓此人已于平生发得归命信心,临终时虽因心神衰弱成为无记(非善非恶)而不能念佛,但由过去念佛之业因亦必得往生。

(4)意念往生,谓行人于临终时,虽不出声念佛,惟心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

(二)就平生口称念佛之行,分决定往生之品类为他力念佛往生、真实念佛往生、正见念佛往生、直心

生不定。[西方指南钞卷下末、念佛得失义]

所以,往生不是众生相状所决定的,而是念佛时,因南无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本愿力所决定的。我们平生念佛时,就决定了往生。《无量寿经》中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3/130367.html)

怎样降服烦恼 -

--印光法师 -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烦恼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于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偿还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 -

然上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 -

- 用清净心降服烦恼 -

- ——净空法师 -

-

1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

2 事情多,你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 -

3 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 -

4 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问。 -

5 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们自己心定,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

6 七情五欲皆是烦恼。 -

7 遇好境界一欢喜,即是着魔;遇到不如意事,一起嗔心也是着魔。 -

9 众生的烦恼太多了,佛的法门都是对治众生烦恼的。 -

10 没有“我执”,烦恼障就破了;没有“法执”,所知障就破了。 -

11 佛法教你断烦恼、破所知障;儒家教你格物致知,都是要你从内心当中生起正知正见。 -

12 功名富贵是烦恼的泉源。 -

13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去求,是自寻烦恼。 -

14 争名争利是自寻烦恼;名利对修行人是大障碍。 -

15 患得患失、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是烦恼、是束缚。 -

16 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患得患失”来的。 -

17 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好苦!烦恼都从这里来的。 -

18 “得失”完全是个妄想,不是真实的。得到的,到头来是一场空;失掉的,失掉也是空。 -

19 你没有得失心,你就没有烦恼,就得大自在。 -

20 有善恶、是非,就有苦乐忧喜舍,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了。 -

21 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舍受,就是身没有感到有苦乐,心也没有觉得有忧喜,这个境界是好境界,但是它不能够长远的保持,所以舍受也是烦恼。 -

22 佛法里面所讲思惑与见惑,都是情,都是烦恼,这就是迷。 -

23 布施主要是破悭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烦恼舍掉了,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凉自在。 -

24 改烦恼习气,首先要改的是改掉嗔恚,不再发脾气。常发脾气,感召的是地狱道的果报。 -

25 佛法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 -

26 佛学顶多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看,与生死不相干,与断烦恼也不相干。 -

27 学佛那么多年,烦恼习气还是那么多,这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你没有道德教育的根。 -

28 修行与自性相应,烦恼自然轻。 -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生死轮回心不变)

29 迷惑的人分别执着,天天生烦恼;觉悟的人心地清净,天天生智慧。 -

30 佛说:烦恼是家、生死是家、三界是家;能出这个家,出家、在家的身份都无所谓。 -

31 佛门云:烦恼轻、智慧长。断了分别、执着的样子是:烦恼轻、智慧长。最明显的是,听经有悟处、读经能通达义理。 -

32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为了断烦恼;烦恼没有了,清净心就会现前,根本智就现前。 -

33 戒能断烦恼,定能断烦恼,慧能转烦恼为菩提。 -

34 赞叹比毁谤伤害人还要厉害,毁谤会叫人生烦恼,赞叹同样也叫人生烦恼。 -

35 大家对他一赞叹,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统统生起来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进,只有往后退。 -

36 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一心不乱;功夫就是在伏烦恼、断烦恼、开智慧。 -

37 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

38 我们在境界里面,才起一念分别执着,那就叫迷,那就叫做无明。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那就变成见思烦恼,那就得造业受报。 -

39 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 -

40 净土容易成就,在于“带业往生”,不需要断见思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 -

41 烦恼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贪嗔痴慢。 -

42 见思烦恼通常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见惑,一类是思惑。 -

43 见惑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

44 思惑包括悭贪、嗔恚、愚痴、傲慢、对于圣教的怀疑。 -

45 对于圣教的怀疑,就是对于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怀疑;对圣教怀疑是很大的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里面的一个。 -

46 佛不迷,他就没有烦恼,他不迷,他就没有轮回。 -

47 烦恼是因,轮回是果。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你心里烦恼变现出来的。 -

48 这个人心里没有烦恼,就没有六道轮回。 --

南无阿弥陀佛 ! 南无阿弥陀佛 ! 南无阿弥陀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4141.html)

篇五:解脱生死轮回的智慧

解脫生死輪迴的智慧 — Document Transcript

1. 解脫 生死輪迴的 智慧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很美好的狀態,當你清楚死亡,就會知道怎麼活;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顛倒夢想的活著… …

2. 許多人看不透生死, 一輩子都在追求金錢、 房子、地位權力, 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忽略了內在真正主人 – 靈性的聲音, 直到最後一口氣, 所有的業力記憶現前, 才懊悔自己白白浪費了這一生, 不知將往生何處。

3. 為什麼一般人會把生死看得這麼嚴重? 那是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解脫生死, 而一再的輪迴,所以,一定要 「靈性修行開悟,然後見性成佛, 才能斷生死輪迴。」

4. 人為什麼會輪迴? 佛教所說的「輪迴」, 就是往生到十法界, 只要業識沒有被清淨, 靈性就會帶著累世的記憶體一直流轉, 不斷的生死循環, 雖然每次投胎的生命體不同, 但是靈性都是同一個,這就是「輪迴」。

5.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恆常的「靈性」耕耘努力。 當一個人看透生死, 覺悟身體不過是個軀殼, 而這一生最重要的, 就是讓內在主人可以超生時, 就會不斷的精進禪定修行, 因為明白最後一定要回到靈性的家 -- 佛國淨土。

6. 《西藏生死書》: 「人臨終時,死亡光明會出現, 且亡者在生前所造的善業、惡業境會現前 … 」 有些人因為害怕死亡, 臨老時才開始勤於念佛, 希望往生時能得到阿彌陀佛度化, 而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臨時抱佛腳」的表現, 應該提早把握活著的時候, 開悟修行以累積靈性功德。

7. 什麼是功德?「功德」就是靈性的資糧, 是清淨光明的佛光。 而佛光從何而來?從修行正法而來。 一切提升靈性的布施, 諸如捐錢蓋修行道場、接引他人來修行, 讓對方或是自己的靈性因修行正法, 有機會成就無上菩提,都是無量「功德」。

8. 人修行就是為了不再輪迴六道、為了成佛。 可是為什麼許多宗教,其信徒或信仰的人, 不能達到他所信仰宗教的最好境界? 那是因為忽略了在教、學之外, 還要實際去證明, 光是聽一聽,光是修,不能去行, 宗教應是具足科學精神, 一方面要修、一方面要行, 還要想辦法去證明。

9. 每個人所做的事情, 天上都有完整的記錄, 當靈魂離開身體的時候, 會接受審判, 依這一生及過去世所累積的功過, 決定你要投生哪個法界。 不是誰會審判你,而是自己審判自己: 生命是否到達功德圓滿, 足以解脫、成佛,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

10. 「你此刻的心決定你的未來。」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 當你清楚生命, 就會知道為什麼要修行, 也就會拼命做好事、認真過每一天, 讓生命沒有後悔、沒有遺憾。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