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香草美人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4:35 字数作文
香草美人灯字数作文

篇一: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

SJ006-1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毕 业 论 文

题目:二级学院: 人 文 社 科 学 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班级: 10文秘 学生姓名: 刘泉源 学号: 10080112 指导教师: 杨俊国 职称: 副教授 评阅教师:

职称:

2014年5月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

摘 要:贾平凹小说中的隐喻很多,如《白夜》(1995),全文以“白夜”贯穿全篇,《高老庄》(1998)中作者精心构建的子路和石头、《秦腔》(2005)中富有文明化隐喻的夏家、白雪的婴儿以及《带灯》(2013)中乡村的虱子和萤火虫等。频频出现在小说中的隐喻,不仅意味着作者改变农村面貌和文化的态度,也揭示了贾平凹欲要表达的深刻主题——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各种关系,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艺术独创性。《带灯》就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文本,读过《带灯》的读者可能会对小说中的繁冗琐事已不记得,但文本中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意象却挥之不去。在文中,最精彩的隐喻却是那让带灯和竹子避之不及但樱镇百姓见怪不怪的皮虱。隐喻无处不在而又直录现实,在黑夜里发出光明,在困境中寻找方向。

关键词:贾平凹 《带灯》 隐喻

An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 in Jia Pingwa`s Novel

Abstract:There are many metaphors in Jia Pingwa`s novels, such as the ‘White Night’throughout the whole chapter in (1995), the stones which are constructed carefully by the author in (1998), snowy baby and Xia’s family which has the metaphor of civilization in (2005), and rural lice and fireflies in (2013) and so on.The metaphors that appear frequently in the novel, not only mean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changing the rural appearance,but also reveal the profound theme that Jia Pingwa wants to express----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metaphors also exhibit the obvious artistic originality. is definitely a metaphorical text, readers who have read the novel may forget the burdensome chores,but they still remember many metaphorical imageries of the text. In the text, the most wonderful metaphor is the lice that Light and Bamboo want to avoid but people in Ying Village have to be familiar with . Metaphors are ubiquity and they record the reality directly, shinging in the dark, looking for the direction in trouble.

Keywords:Jia pingwa; Daideng; metaphor

目 录

引语 ................................................. 1

一、贾平凹的悲观与隐喻 ............................... 1

(一)从诗意的贾平凹到悲观的贾平凹 ........................ 1

(二)悲观的隐喻与作家的心痕 .............................. 1

二、什么是隐喻 ....................................... 2

(一)语言学中的隐喻 ...................................... 2

(二)文学中的隐喻 ........................................ 3

三、《带灯》中的隐喻 .................................. 4

(一)贾平凹小说中的隐喻性意象 ............................ 4

(二)《带灯》中的隐喻解读 ................................. 5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致 谢 ............................................... 9

引语

在当今中国小说界,贾平凹是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亦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中国作家。我是从大二读《商州》开始走近贾平凹的,醉心于他小说中描绘的秦汉文化色彩的独特生活和风土人情。贾平凹的写作,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他的叙事中总有着大大小小的隐喻,耐人寻思。在2013年北京书展上,贾平凹的新作《带灯》又引起巨大的反响。如果说他以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秦地以外的读者读起来多少有些“隔”;《带灯》在保留了许多地方色彩的情况下,读起来使人更加有味,最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还是文本中大大小小的隐喻。

一、贾平凹的悲观与隐喻

(一)从诗意的贾平凹到悲观的贾平凹

贾氏早期的小说,如《商州初录》、《腊月·正月》、《鸡窝的人家》等等,都主要描绘来自民间的美好情愫,这种温暖的描述含有极大的理想色彩。在之后的创作中,伴着贾平凹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社会思考的深入,早期多少带有一些制作性痕迹的诗情渐渐散去,呈现出一种迷惘和困惑。90年代的中国社会显示了诸多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导致了重大的思想分歧。就中国的现实来说,既有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商业化、文化的工业化等全球共通性的潮流,也有着中国社会独有的背景。这就是“文革”后的信仰失落、价值虚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这就决定着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更显得混沌一团。现代性曾经是多么得令人神往,然而,现代性实际造就的一切使人对它原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社会生活的普遍商品化和庞大僵化的官僚结构,令人沮丧和忧虑。贾平凹特别重视接地气。读他的小说,当我们随着他的笔触,看到西部乡村颓塌的檐头、门框上的蛛网、荒芜的土地、“死了人都熬煎抬不到坟里去”的乡亲们的熬煎日子,便可以体味到作家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二)悲观的隐喻与作家的心痕

在小说《古堡》(1987)中,村民们把千年的古木九仙树视为“风脉神树”,然而,树中已经空心腐朽;而那命运不好的善良、纯洁、充满野性和追求自由的“白麝”,几乎被一一猎杀殆尽。这种象征性的描述,事实上已经隐喻着当代原始神话的悲剧精神的命运。到《浮躁》(1988),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社会的转型搅动着中国城乡的物质欲望。90年代全中国人民的心态俨然就像躁动的商州州

河。如果说,贾平凹在《浮躁》中,多少还存有一丝期盼——虽然他不知晓“现代化”究竟会带来什么;那么,从1993年以来,贾平凹就再也没有书写过乡村那种诗意生活的作品。《废都》(1993),展现了知识分子不可救赎的灵魂,也显现出了贾平凹的悲观心理。《高老庄》(1998)更有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文中开头就出现飞碟、崖崩,这种隐喻式的描述令人心悸。在村子里面,从宋至清的石碑随处可见,但它只是一块块扁平的石头,在上面搁放锅碗、拴牲畜的挂钩,甚至被垫在茅厕和猪窝里,除此之外,它已与村民的文化生活毫无瓜葛。在《秦腔》(2005)中,贾平凹已经感觉到十分乏力,他不愿也不能再去编织一个完美的民间故事了,整篇文本呈现无数个碎片,象征着三秦大地的传统和精神的秦腔已成挽歌。众多文本悲观的隐喻透显出作家悲观的心痕。 ①

二、什么是隐喻

(一)语言学中的隐喻

隐喻是什么?根据考证,“隐喻”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宋代。陈骙曾在《文则》中提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已经表述了“隐喻”的基本特征--文“晦”②

而义“可寻”。何以文“晦”?因为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何以义“可寻”?因为隐喻总是借助于喻体来表达,故有迹可循。

在古希腊时期,隐喻就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并开始研究。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隐喻可以被界定在英汉词汇层面,他认为“词分普通词、外来词、隐喻词、装饰词、创新词、延伸词、缩略词和变体词”。隐喻词,就是用一个物体去借喻另一个物体的词。 ③

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石头”“山腰”“树身”等词中都发现了在类似于意识心理过程中的浓缩作用下,这些不同的事物变成了一个新的物体。但“冷漠”“苦涩”“萎缩”“光荣”等词语在相同的“移位”效应的过程中,将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对象的属性相互交换。然后在用一种特殊的审视下,每句话、每个词都是一个被人所遗忘的、浓缩或不完整的故事,甚至每个字符的构形都是具有隐喻陈述的。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看来,隐喻是语言的有机组

① 杨俊国:日暮乡关何处是——读贾平凹的《秦腔》兼与福克纳比较,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19卷第3期.

② 陈骙.文则[A].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③ 张少云.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02).

篇二: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女性形象分析

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稼轩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奋发激越又兼委婉清丽。在这位刚毅的英雄笔下,佳人形象不乏其中,她们或是抚慰英雄的温婉可人,或是惜春怀人的闺中怨妇,亦或是悠然自得的民家女子。从“百炼钢”到“绕指柔”,辛词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变化。本文试从其词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浅析作者与佳人的创作关系。

关键词:辛弃疾;女性形象;创作关系

辛弃疾作为宋词集大成者,写极雄豪之词,抒极沉郁之意,又以摧刚为柔、悱恻缠绵、委婉清丽的词风描绘出一个个佳人形象。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把周身的遭际融入词中,通过对美人的塑造,隐隐透出自身的心理变化与创作动机。在这一方面,稼轩时而临屈原之“骚题”,借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时而效仿“花简体”、“易安体”绘闺院深深,感春伤怀的少妇。“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稼轩表现出英雄刚毅外表下温其如玉的柔情心。

一、佳人似水、英雄多情

英雄爱美人,自古有之。作者也曾戏作出“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的诗句。稼轩所爱佳人,并不见得有倾国倾城貌,其词中少见有对女子容貌的描绘,而是以动作、行为展现出别有一番滋味的女子。她们是作者“纵里寻她千百度”的意中人;是日思夜想的恋人;是时隔多年,依然追思伤怀的昔日伴侣;是在其失落时给予关怀抚慰的温柔乡;是愿意与他隐退山林,泛游西湖远离政治纷争的佳偶。在辛弃疾遭遇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痛苦时,这些温婉柔情的佳人犹如一剂良药,给英雄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

《霜天晓角》旅兴中:“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这首词为辛弃疾应召赴临安大理寺少卿途中所作,常年做官而游于外的宦游生活让他感到厌倦,官仕上的不得志更令其苦闷不堪,身边有位“玉人”便是此时他唯一的安慰了。玉人留醉,一句“得且住,为佳耳。”道出了对稼轩的关怀,此外再无对佳人的描绘,但如此温柔可人的形象在一句关切的话中尽得风流。同样,在《满江红》中:“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给请缨无门,献身无路的辛弃疾一丝慰藉。

在精神上,辛弃疾对佳人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不仅源于佳人的温柔体贴,更有其独特的可爱之态。作者用其至深的情感描绘出曲折含蕴的特美形象,所以有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称辛词:“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因为动情,所以美丽。《南歌子》:“知她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词句表现出作者远在他方对恋人的相思之情,两人相处时,稼轩应该是对其招抚甚周,知其冷暖,天热睡不着便为其扇扇。作者通过自己挂念她的碎碎念表现出恋人娇懒可爱之态,她如同孩子般依赖着自己。《南乡子》·舟中记梦中也写到了恋人的形象:“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梦中的她依旧体态轻盈,美丽如画,一双会说话的眉眼道着对自己的相思之苦,聪明如她不去抱怨作者的别离,反而埋怨月亮太圆惹愁思,欲说还休惹人怜爱,也只有如此娇娥聪敏的女子才能让稼轩如此依恋吧。

对伊人描绘最具代表性的是《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香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种作者用婉约含蓄的笔法创造出了一种境界,他所寻觅、追求的“那人”不仅是一个女子,更是一种处世态度和人格品质。词中对意中人描绘的笔墨不多,直到词的最后,用画龙点睛的方式勾画出来,而她的形象,如一尊雕像般展现于读者眼前。词中,先以灯火辉煌、香车宝马衬倾城士女,再以倾城士女衬唯一的那个她,那些佩带着香物,盛装丽服的姑娘都不是那个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不在那照耀如昼的华灯之下,不在欢乐的歌舞中,却一个人独自站在那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角落。她不随波逐流,去追求繁华欢乐,只是自甘寂寞,孤芳高洁,独立不移。此时,所有的华灯美女都黯然失色,只有那个她遗世独立,如最璀璨的星光照亮整个世界。也正是这种“自怜幽独”的女子,才值得诗人为她众里寻找千百度。

二、女儿心易度,闺思愁难赋

辛弃疾在抒发政治失意的愁苦时,通常借用屈原《离骚》的手法,通过对闺中少妇怨春伤别的描写,表现对身世的遭遇、国势衰微的忧伤之情;或以香草美人来比兴寄托抒发志向。作者以英雄之身细腻传神地揣度女子千回百折敏感的内心,从而塑造出一批悲情的女性形象。

《祝英台近·晚春》中,词人着力地刻画出一位伤离别的思妇形象。主人公自丈夫走后,自感孤独、凄凉,青春易逝,丈夫不归,只能在孤寂的闺房中静看花开花落。“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十日九风雨白白糟蹋了春景,春日流逝无人管,自己孤寂无人管,莺啼心乱无人管,春景里只剩下了愁思。“鬓边觑,试把画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她在忧愁寂寞,百无聊赖中把鬓边花朵取下,一瓣一瓣数着丈夫还有几日归来,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花瓣上,花瓣就一定知道吗?可是除了花瓣,她还能问谁呢?春把愁带来,却不把愁带去,她该怨不思归来的丈夫呢?还是该怨惹人愁的风雨、飞红、啼莺?她不舍得怪他,她宁愿把这一切的痛归在大自然的景里。一位心思细腻,困于情思的少妇形象宛然在目。作者含蓄委婉、饶有趣味地透过这位少妇,寄托者对国家衰微的忧伤心情,大势已去,正如春景即逝,作者也如同这位少妇一般,日夜忧伤。宋·张炎在《词源》·卷下曾赞叹这篇词:“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止思,岘首西州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同样独守空闺的思妇形象在《满江红》、《一络索·闺思》、《河渎神·女城词·效花简体》、《满江红·暮春》、《满江红·中秋寄远》等稼轩词中也能看到。作者表面写伤春怀人的女性,实为寄托政治上失意之情,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有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稼轩对国家有着热爱和担忧之心。“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芳草绿萋萋,断肠觉浦相思。”“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誛教人、羞去上层楼,千芜碧。”一个个可怜哀怨的少妇诉说着愁苦,也为稼轩的悲情代言。

在抒发仕途不畅的哀苦时,辛弃疾还继承前人之常谈,把嫦娥、贵妃等众所周知的传统女性形象引入诗中,并加以创造,以另类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惆怅。《摸鱼儿》有:“蛾眉曾有人妒。”借陈皇后失宠之事喻自身的遭遇处境。“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阿娇盼着再度被宠幸一如稼轩对皇帝的一片忠心。“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借杨贵妃、赵飞燕的悲惨结局来警告进馋善妒的人不会有好下场。《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中:“空谷无人,自怨娥眉巧。”辛弃疾化用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遭妒忌的美人自喻。《满江红·中秋寄远》中:“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歌妓用轻巧美丽的双手演奏着横笛,丝丝哀曲与这月圆之夜的景色不合时宜,远在月亮上的

嫦娥应该如“我”一般孤独寂寞,早早愁出了白发。作者在此颠覆了传统的嫦娥形象,改其一往美丽孤独,反作“应华发”一句,白发嫦娥被作者奇思妙想地创造了出来。

辛弃疾摧刚为柔,用闺中少妇以及历史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诉求,又具有婉约的风格。“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这种借美人之形,抒英雄之悲也是辛弃疾派遣愁绪的一种方式吧。

三、赏爱农女 怡然自得

辛弃疾在被罢官闲居期间,退居山林,远离政治纷争,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此时的他,仰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居之乐。或出于真实的豁达开朗的心境,或出于对政治的失望转而以隐居自我安慰,辛弃疾把目光投向了山居村民,赞叹着他们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期间,塑造了一批纯朴自然,极富生活气息的平民女子形象,她们对于稼轩来说是逃离纷乱官场,获得心灵沉静的一方风景。

如《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一川淡月疏里,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诗人把眼前所见景物人事即写为词,使此篇极具画面感。月朗星稀,一位身材窈窕的美丽女子浣洗衣物,她的美让行人驻足,浣洗之后,女子笑着背向行人远去,留给人们一个无限遐想的背影。她的美不局限在外表的“娉婷”上,更体现着普通农家女子的勤劳之类。《鸿鹄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清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闲居的辛弃疾细腻地观察到了农家女子出嫁后的小心思。一个穿着黑色裙子,白色上衣的女子,以蚕繁殖为借口,跑去看自己的父母,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少妇的可爱之态。又如《鸿鹄天·鹅湖归·病起作》中:“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是作者在游赏春景春景时所作,红白相间的野花缤纷多姿,乡间小路两旁长满了嫩桑叶。在此景衬托下,稼轩遇到了一群说说笑笑的女子,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她们刚刚探望父母归来,心情愉悦,朗朗的笑声与春景融为一体,她们享受生活,怡然自得,与世无争,是世间最纯粹最干净的女子。再如《唐河传·效花简体》:“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癫狂。”不知谁家女子在小雨纷飞时折花而去,作者调笑她太顽皮,可爱之态彰显的淋漓尽致。

浣纱女、归宁女、采花女??她们身上都体现着纯朴自然,安于现实生活的古朴美,词人用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将她们描绘出来,在众多主流女性形象中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滋味。而这些女子也给作者闲居的生活曾添了无限乐趣。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笔下的女子,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给予他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辛为她们动情,所以才会把她们描绘的如此之独特美丽。不知是佳人成就了婉约词风的辛弃疾,还是稼轩成就了笔下佳人独特的美丽。他在绮罗香翠中抒胸襟,在剪红刻翠里扬才气,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参考书目:

王国平主编:《辛弃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延梯选注:《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艳瑾,杨锺贤《唐宋词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罗立刚编注:《玉楼明月长相忆·婉约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宋金元卷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篇三: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

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

3、把握故事、情感

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有人

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

(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

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

(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

第二节:(1)“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了什么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从景物说到人事上来。

第三节前6句:有两句和前面的句子很相似?找出,说说这四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不同于常见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常识——鸟常聚集在树上,渔网常挂在、晾在船上、岸边、杆上??麋鹿在哪里吃食?曹操《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蛟龙平时待在哪里?深渊、深水中。《劝学》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赤壁赋》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几句一般理解为相思

中的湘君眼前出现了错觉、幻觉。(生活事例联想:认错人??)

第三节后16句:描写什么?筑室。(内容理解即可,不必求文言的细致翻译。)学生看译文,有理解分歧的,老师给出两个版本,如“擗蕙櫋兮既张”(已经剖开蕙草作为张开的帐顶/将那蕙草制的隔扇分开安放。)

提问:1、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美丽,优雅。

2、为何修建这样一所房子?表现了湘君的满怀希望、憧憬、痴情、真心??也侧面衬托写出了要迎接的湘夫人的美丽、高贵、纯洁、超凡脱俗??(可提示:这样的房子应该由什么样的女子来居住?)

3、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仅修建房屋,还干了什么?齐读本段最后两句?迎接宾客。

4、为了一次约会,有必要要这样隆重吗?这不像是约会,更像什么?婚礼。原来他们约好了在今日成亲。迎娶新娘要提前布置新房,不仅人类如此,自然界的动物、鸟类雄性在向雌性求爱时,也要尽力搭建、筑造好窝和巢。

第四节:1、展示译文,强调“捐”为“扔、弃”之意。“远者”指“湘夫人”

2、前两句应该如何翻译为好?为何要把衣服扔到江中,弃到澧水之滨?你如何理解这一举动?(湘夫人未来,在现在的婚礼上如果新娘缺席,新郎会有何反映?气愤,断绝关系,扔东西——抛弃信物??最好把衣服理解为是湘夫人所赠之表情的信物,此刻为男子气愤之举,符合人之常情。)

3、为何又去采摘杜若?为何还要送给不来结婚的湘夫人?表现了湘君的痴情

4、最后两句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自我安慰,自我开解。

5、湘夫人为何没来?未说明原因。她爱不爱湘君?看一看姊妹篇《湘君》——湘夫人的心声。

(二)听现代文朗诵的《湘君》与《湘夫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同时投影《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小结:湘君与湘夫人彼此相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让爱情如愿,发生了爱情的错位,这是一种悲剧。但痴情的湘君愿意继续守候,我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他的心境约定后的担心的忧愁、急切、怅惘、期盼、失望、愤怒、自我安慰??

四、诗歌主旨理解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对君王的忠贞,他一直等待,等到国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他为后世人们竖起了爱国的高峰。想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样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是否残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离弃自己?

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袁崇焕、辛弃疾??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3、后世诗歌对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佳人》、张九龄的《感遇》、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

篇四:萨都剌

文学院 研10古文 朱雨濛 10010019

萨都剌及其诗歌研究论述

【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一向认为元代诗歌在成就上远逊于唐诗,而且也不如宋诗,但是作为诗歌发展脉络的一段桥梁,元诗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元代重要诗人萨都剌及其诗歌创作,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诗歌研究中,元代诗歌的地位愈来愈受到重视,作为元代的重要作家之一,萨都剌的诗歌在表现元代风貌和反映时代特点上确有史诗般的作用,这足以引起人们对元诗的重新审视。

【关键词】元代;萨都剌;诗歌;清新绮丽

元代杂剧、散曲以及小说的长足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相形之下,诗词的创作未免显得有些黯然。在这样一个诗词创作寂寞的时代里,却出现了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的汉语诗词令元代诗坛耳目一新,这个人就是最具知名度的被誉为“元诗冠冕”的答失蛮诗人萨都剌。

萨都剌(1300?—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有的学者认为他是蒙古人,学者刘明浩即持此说。而《元诗三百首》和《元明清诗选注》都认为他是回回人。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考证,他是回族人。元人干文传的《雁门集序》长期以来被视为现存的有关萨都剌生平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干文传本人不但是元代诗文家,还是萨都剌的朋友。他在文中记载:“若吾友萨君天锡,亦国之西北人也。自其祖(阿)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箸勋伐,受知于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君生于雁门,故以为雁门人”。由这个材料我们可以推知,萨都剌是西域人,出身将门。

萨都剌的生卒年难以确指。今参照与萨都剌同年进士杨维桢生年(1296),及《雁门集序》中“逾弱冠登丁卯进士第”的说法,定萨都剌生年为1305年左右,又据萨都剌晚年投入方国珍幕中的传说,定其卒年为1355年左右。

作为元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萨都剌在元代诗坛的影响仅次于虞集和杨维桢。据回族历史人物介绍所记,萨都剌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因此,他本人也被称作“雁门才子”。现在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他的《严陵钓台图》和《梅雀》两幅画卷。萨都剌在雁门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自称雁门人或代郡人,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但思想价值不高。他的诗集题为《雁门集》。《雁门集》最早刊印是元至正年间的八卷本,今已失传,现存版本以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刻十四卷本,收辑较为完备,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二年出版了殷孟伦、朱广祁校点的《雁门集》。“所谓的元刻本《雁门集》二十卷本久已失传,现存萨都剌集主要有明成化张习刻《雁门集》八卷本、明弘治李举刻《萨天锡诗集》五卷本,明末毛晋刻《萨天锡诗集》三卷《集外诗》一卷本、清康熙间萨希亮刻《雁门集》六卷本、清康熙间顾嗣立刻《元诗选》本、《四库全书》本、萨龙光编注的《雁门集》十四卷本以及日本刻永和本《新芳萨天锡杂诗妙选稿》,其中以萨龙光编注本最为流行,收集也较完备。现代的张旭光、葛兆光、

[1]李延年、杨镰等相继作过辑佚考辨工作”。

萨都剌一生坎坷。在《雁门集》中有《灯草》一诗,诗中说:“天涯何处无青青,王孙去后蘼芜深。”这首诗虽是为赵孟頫所作,但也正好说明了萨都剌的身世。萨都剌少时生活比较优裕,到了青、中年时代,家道中落,生活不很富裕,过着贫寒卑微的生活,曾到吴、楚等地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江苏镇江)录事司,统领司法、行政、财政等事,属于专职的行政官员,在职三年,颇有

政绩;文宗至顺二年(1331)在大都任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职;顺帝元统元年(1333)由翰林院应奉出为江南诸行道御史台掾史;元顺帝至元二(1336)由京迁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负责巡察地方司法行政情形;顺帝至元四年(1338)任监察御史;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出任江浙郎中;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因弹劾权贵获咎召还京城,次年左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任廉访司经历;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左迁淮西北道廉访司经历,传说晚年曾投方国珍幕中。萨都剌出仕较早,为官清正,满心希望自己的一腔抱负能够实现,立下了“明朝走门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然而严酷的现实并没有过分垂青于他,萨都剌为官时一直没有得到过重用,对现实社会怀有不满情绪。在《醉歌行》中他说:“嗟余识字事转多,家口相煎百忧集。乃知聪明能误身,不如愚鲁全天真。百年简宪曾何畏,一日礼法能杀人。”

萨都剌一生吟诗不停,把诗歌创作看做是自己的第二生命。“何如与子谈诗夜,雪冻空林落旧柯”(《休上人见访》),“有时得句无人知,风雨寒窗夜读书”(《高邮至邵伯》)。他一生都在苦苦探索诗歌艺术。元代文坛领袖、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曾评萨都剌的诗“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这也可以说是元人对萨都剌及其诗的基本看法。萨都剌诗雄浑清雅,兼阴柔和阳刚之美,备受后人重视。《元诗选》编者顾嗣立甚至誉其诗为“于虞、杨、范、揭(元诗四大家)外,别开生面”,“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的确,清新的格调,是萨都剌有意追求的目标,他在《度岭舆至崇安命棹建溪》中说:“会登天柱峰,一览宇宙大。少吐胸中豪,神游八荒外。题诗赠山灵,清气留胜概。”

萨都剌虽常自称“北人”,可他长期受汉代文化的熏染,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后半生又生活在山水明丽的江南,作为南北文化交融孕育出来的抒情诗人,他的情感有豪放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其豪放若天风海涛、鱼龙出没,其细腻则清婉秀丽、雅致工稳。两方面的融合,使他的诗词作品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特征。

萨都剌的诗,“不以才学为诗”,“不以议论为诗”,且又不以用典为能事,努力追求一种清新自然的诗风。这也是他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萨都剌诗歌题材广泛,每种题材的诗歌都显示出其不同的创作特征。

首先,萨都剌一生游历甚广,许多记游写景诗令人喜爱。如《过赞美庵》:“夕阳欲下行人少,落叶萧萧路不分。修竹万竿秋影乱,山风吹作满山云。”这种轻快流丽、情感舒张的格调,与元代“四大家”尤其是虞集为代表的典雅工稳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区别。再如《清明游鹤林寺》:“青青杨柳啼乳鸦,满山乱开红白花。小桥流水过古寺,竹篱茅舍通人家。潮声卷浪落松顶,骑鹤少年酒初醒。计将何物赏清明,且伴山僧煮新茗。”这是萨都剌青年时期的诗作,全诗在内容上,寻山访水同慕道参禅、怀古叹时相结合,在艺术上,诗句清秀隽永,意境深远,俨然一幅“有声图画”。[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评:“萨天锡俊逸清新,歌行近体,时有佳处,”此评价可谓中肯。

其次,萨都剌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事生活、揭露统治者骨肉相残的现实诗。通读萨都剌诗集,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他的诗歌关注时事,贴近生活,这也许就是他的诗名颇大、较受民间欢迎的原因所在。萨都剌的《纪事》诗曾被明初人瞿佑评为“直言时事不讳”。诗中写到:“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在任何朝代,诗人如果敢于如此直言当朝丑恶,必然酿成大祸。无怪乎清人顾嗣立说《纪事》和《鼎湖哀》等诗“得古人之诗史之意”,并称许道:“独有萨经历,讽刺中肯綮”。看到这些我们可能会想到曹子建的《七步诗》以萁斗相煎比喻骨肉相残,用语浅显。萨诗与之相比,何尝不是直言不讳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都剌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诗人,他不只是为个人的命运写作,对人民苦难的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自己的诗为人民鸣不平。他的《鬻女谣》很有代表性,它

是萨都剌具有较强思想内容和战斗力的著名诗篇。诗人用他独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元代社会生活图。这里有路旁被拍卖的妇女,啼哭哀号;有经过“鬻女”身旁的红楼女、白面郎和冷官,冷漠一瞥。看到这里,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笔锋转向统治者,“县官县官何尔颜”,你有何面目面对这悲惨的现实?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这里,而是深入一层,“传闻关陕尤可优”,天下苍生莫不如此悲苦,无人来问问这道旁的“鬻女”。贫富悬殊,官府对人民急征暴敛,人民生活不可终日。读了萨都剌的这首诗,可以想见元代统治者残酷暴虐到何种程度!

第三,萨都剌的怀古之作也颇具特色。他的怀古诗气势雄浑,多抒发感慨。萨都剌对古人情有独钟,他对怀古题材的理解和运用也有独到之处。在他的作品中,怀古题材的诗作成就突出。我们知道所谓的怀古实际上就是借助历史引发对时事的感慨,怀古正可以思今,萨都剌的怀古诗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愿望。如他的《秋日登石头城》:“登临未惜马蹄遥,古寺秋高万木雕。废馆尚传陈后主,断碑犹载晋南朝。年深辇路埋花径,雨坏山墙出翠翘。六朝兴亡在何许(处),石头依旧打寒潮。”诗做到了以意为主,以意串象,境生于象外。石头城前枕大江,后倚钟岭,壮丽险峻。它最早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东吴孙权在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因此改名叫石头城,六朝时代,这里一直是国都。由于石头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萨都剌此怀古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凋零的万木,废弃的馆驿,残存的断碑,荒凉的辇路,雨蚀的山墙,凄清的寒潮。诗中所刻画的景色令人感到群山沉寂,夜潮声寒,月色凄清,城垣残破,一片凄凉衰败。诗中既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强烈的现实感,同时又包含着诗人对山川依旧,人事已非的哲理感悟,意蕴丰富而深远,既令人触目伤心,又使人思索回味。

第四,萨都剌的咏物诗。我国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见物抒情。因而咏物诗在我国诗歌门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历代的文人骚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咏物诗篇。“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他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咏物诗的开山之祖。他借鉴《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创立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首开我国古代咏物诗的先河。他也成为历代咏物诗创作的先驱;同时,屈原的《橘颂》以橘喻人,是咏物诗创作的典范之

[2]作,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首咏物诗。”元代诗人大都喜欢写咏物诗,所咏之物从千奇

百怪到喜闻乐见,而萨都剌是元代最主要的咏物诗人。他的咏物诗代表着元代咏物诗的最高成绩,他的咏物诗内容丰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作者借所咏之物或咏叹世事变迁,或表达自己的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反战思想,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疾苦,希望官吏爱护人民,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志愿。如《尘镜》:“古镜色如墨,千年独此留。玉台尘网暗,珠匣土花浮。莫笑尘埃满,曾令鬼魅愁。蟠龙今已化,云雨梦悠悠。”镜子虽然已经陈旧满面灰尘,但它却曾使鬼魅发愁,现在虽然蟠龙已化,然而使龙腾飞的云雨依然还在。作者在这里以尘镜比喻百姓,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百姓,同时也希望统治者能够给予象他一样的百姓一个报国的机会。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比喻贴切,寓情于物、物情化一。同类的作品还有《卧钟》等,都是借一个物来表达诗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他的咏物诗还有的是借所咏之物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如《枯荷》:“红云一梦何茫茫,绿萦瘦骨擎欲僵。愁多有魂吊秋水,故池日夜泣新霜。鸳鸯相顾魂已泣,白鱼起身银尺立。堂中书客感秋风,一片青衫和泪湿。”这首诗写于萨都剌任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期间,诗的情调很凄苦,这种凄苦的情调实际上反映出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绝望,或者说是他政治上的绝望情绪在诗歌中的曲折表现。作者取材荷花,却一反常人对荷花的认识,没有写它亭亭玉立的婀娜、也没有写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更没有写它花红映日的别样艳丽,而是专注于它飘零凋谢的花瓣和枯骨僵硬的荷茎,这花瓣和荷茎正象征着诗人自己。

第五,萨都剌的宫词。宫词这一古代诗体,在唐代诗歌中已多见之。贞元(785-805年)、元和(806-820年)年间,活跃在诗坛的王建始以之为题创作了百首《宫词》,因此而知名。唐宋以来,历代诗人相沿而作之者颇多。南宋末年,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

跋》说:“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元代也不例外,大致在延祐(1314-1320年)之后写作宫词蔚为风气,尤以萨都剌最为著称。杨维桢《宫词序》云:“宫词,诗家之大香奁也,不许村学究语。为本朝宫词者多矣,或拘于用典故,或拘于用国语,皆损诗体。天历

[4]年间予同年萨天锡善为宫词,且索予和什,通和二十章,今存十二章。”同时他还在《竹

枝词序》说:“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萨都剌的一生大部分在江南度过,在风光秀丽的环境中,模山范水,写出了许多赏心悦目的诗篇。不过他曾两度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稍得宫中见闻,在当时以擅长写作宫词和丽情乐府著称。元末明初的瞿佑《归田诗话》卷中赞誉萨都剌的

[5]宫词道:“其诗清新绮丽,自成一家。”这一评语基本概括了被观照客体的审美特征。

所谓“绮丽”的风格,它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辞采的华丽,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萨都剌的《宫词》“清夜宫车”(一题《秋词》),可谓体现清新绮丽这方面个性特征的代表作。今人评析此诗之“妙”,在于写宫廷生活和景物,“用白描手法,细腻而传神”

[6]。我们还应更深一层体会诗中意象摹写上的动静结合,诗人将动态的行进着的“宫车”和“紫衣小队”、移动的“银灯”光与静态的宫殿、“石栏干”、太液池中的“芙蓉叶”巧妙地组合起来,描绘出秋夜里宫殿门前、荷花池畔两个高低错落而静中有动的画面,同时以导从宫人前后簇拥着宫车的夜行队伍将二者串联而融为一体,全诗展现了一种灵动而清丽的意境。萨氏的另一首《宫词》,则在题材上进一步地开辟了新的天地。诗云:“骏马骄嘶懒著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香草美人灯)令,借问谁家美少年。”此处不写“宫娥”,而是借“御楼”之上宫娥的视线将人们的目光引到“少年”、“中书令”身上。根据元代制度,总领百官的中书令之职,大都由皇太子担任。诗中所描绘的执掌权柄的皇太子,是一个骑着骏马的“美少年”,因而此诗可谓别有一番马背上民族的政治色彩和尚武风习。上面两首诗,无论是传统的题材还是开拓性题材,在艺术风格上,萨都剌的诗作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而形成其清丽的特色。

[7]顾嗣立说:“天锡诗有清气,不是一味秾丽”,以之品味其《宫词》,无疑也是恰

如其分的。

第六,萨都剌的唱和诗。与诗友唱和之作在萨诗中占的比重很大,萨都剌的诗友很多,有志得意满的高官,也有郁郁不得志的下级官吏,还有一些是方外人士即上人与长老等。如《和权上人》和《寄京口鹤林主人了即休》等,这些诗尽管多属应酬之作,虽无深意但大多立意巧妙,措辞得体。

第七,萨都剌的山水题画诗。有元一代,题画诗的创作承续前朝余绪继续向前发展,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揭傒斯、范梈都创作过题画诗。萨都剌作为一位擅长绘画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题画诗辞藻横逸、意蕴悠长,独具风貌。题画诗因画而生,所以诗中往往反映画作的内容。萨都剌的题画诗常对画面作准确细致的描绘,用诗歌的形式完整地再现画幅,如《题四时宫人图》就是如此。唐代王维论画时说:“咫尺

[8]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萨都剌这

首题画诗将《四时宫人图》的春、夏、秋、冬四幅画景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呈现出来,如写春是“紫宫风暖百花香”;夏是“金猊吐烟清昼长”;秋是“盆池露冷荷半枯”;冬则是“翠竹雪响风前梢”。萨都剌敏锐地把握住四时之景“花香”“、夜长”“、枯荷”、“白雪”的特征加以明彻入微的描绘,而对于画中的人物,则是详加描绘,极尽铺叙之能事,如“凤凰小架悬夜月,一女侍镜观浓妆。背后一女冠乌帽,茶色宫袍靴色皂。手持团扇不动尘,一掬香弯立清晓。一女浅步腰半驼,小扇轻扑花间蛾。”“冰壶之傍立一女,背后随以双白羊。手拱金瓶泻水忙,滴翅洒雪惊鸳鸯。”“椅后二女执缨立,案前二女娇滴滴。大女手扶小女腰,小女娇倚大女膝。”“椅后一女摇白羽,一女挑缨更回语。一女乌靴金缕衣,玉手纤纤携小女。小女手挽大女腰,笑看[3]

孔雀双翠翘。”诗中描述画中人物的姿态毫发尽备而无差讹。同时,萨都剌以细腻鲜活的笔触刻画人物的神态表情、心理活动,如“淡阴桐树一女立,手抱胡床眼转波。”“金铃响处吠黄犬,美人笑托芙蓉腮。”描摹可谓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萨都剌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四时宫人图》描绘得情态逼真,呼之欲出,从而使他的诗与所题之画交相辉映、各尽其妙,画因诗而得到彰显,诗也因画而流传久远。

题画诗要写得技高一筹,不同流俗,就必须对绘画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如翁方纲所言:“柯敬仲《马图》一首,写肥入妙,较东坡更深一层。故非工画者,不能得意

[9]至此也。”物象皆有神韵,如果要以笔墨加以描摹展现,则不仅要求其形似,更

需得其精神,萨都剌因为在绘画上有着精深的造诣,所以他的题画诗能准确传达出画作中物象的神韵、气度。萨都剌对图画内容的描绘穷形尽象,使之跃然纸上,他的题画诗笔法圆润,意境优美,读诗宛如睹画一般。马克思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

[10]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为萨都剌是画家,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

所以对画作体悟敏锐,洞幽烛微。萨都剌又是诗人,两相结合,他写起题画诗来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绘画是反映空间的艺术,所以需要对自然物象作精心的经营布局,王维就说:“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报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11][12]黄庭坚言:“吾不能知画,而知吾事诗如画。”萨都剌善用画家特有的眼光去摄取写作的角度,又深切体悟画家对物象的精心布局,因而他所创作的题画诗层次清晰,富有画的立体感和神韵。如《画二首》:“树色浓堪掬,痴岚扑雨秋。道人岩下住,屋角挂奔流。”“草迷苍耳子,鸟弄白头翁。十里湖山树,平分杳霭中。”两首诗写景状物由静而动,由近及远,参差错落,有条不紊,这是题画诗,但它何尝又不可以视为画。

萨都剌作诗极注意雕琢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诗必加推敲锻炼之功而后出。

[13]锲梓完,书此以见前辈之诗不徒恃其才之奇,而必务乎学之笃功之精也。”

总之,萨都剌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在元代诗坛上,萨都剌的地位无可替代。顾嗣立将他喻为奇才,《元诗史》作者将他誉为“元诗冠冕”。在我国的诗歌研究中,元代诗歌的地位愈来愈受到重视,作为元代的重要作家之一,萨都剌的诗歌在表现元代风貌和反映时代特点上确有史诗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旭光.《萨都剌生平仕履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2期.331-352页;张旭光、葛兆光《萨都剌集版本考》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1期.79-84页;李延年《对《<都剌集版本考>的几点补正》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1期.114-116、126页;杨镰《元佚诗研究》《文学遗产》1997年3期.53-64页.

[2]姚鲜梅.《萨都剌咏物诗赏析》.大同大学文史系.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889页.

[4]萨都剌.雁门集·附录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22页.

[5]瞿佑.《归田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页.

[6]张毅.大漠来风——中华文学通览·元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7.181页.

[7]萨都剌.雁门集·附录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32页.

[8]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491页. [9]翁方纲.《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8页.

篇五:综合素质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真题

一、选择题。(共29题,每题2分,共58分)

1.【题干】平时嗓门大的小强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老师批评说“声音那么小,难道你是女孩子么?”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鼓励学生反思

C.不合理,教育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学生的生理缺陷。

2.【题干】孙老师给小华写了这样的评语:“填空题错了一道,其他题全对,能够非常好的运动循环小学的简便记法等知识。等级评定为优秀。”关于孙老师的做法,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孙老师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B.孙老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

C.孙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

D.孙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题干】某校经常组织一学科教师互相观摩教学,课后针对教学过程展开研讨,提出完善教学的建议,这种做法体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 )。

A.进修培训

B.同伴互助

C.师德结对

D.自我研修

4.【题干】焦老师积极参加备种教师培训活动,返校后主动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将其还用于教学实践,关于焦老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B.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C.推动了学校的校本教研

D.有助于增进学校合作

5.【题干】某县教育局长马某挪用教育经费建造教育局办公大楼,对于马某应当依法:

A.给予行政处分

B.给予行政拘留

C.责令其悔过

D.责令其赔礼道歉

6.【题干】某校规定: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教室,一旦发现,将立即没收并予以统一销毁,该规定侵犯的学生权利是( )。

A.人身权

B.财产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7.【题干】小学生李某多次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对于李某,学校可以采取的管教方式是

( )。

A.收养教育

B.强制劝退

C.开除学籍

D.批评教育

8.【题干】8岁的亮亮是一名孤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对其履行收留抚养责任的主体是( )。

A.教育行政部门

B.学校教育机构

C.儿童福利机构

D.社区居名委员会

9.【题干】12岁的王某参与打架斗殴,违反了治安管理规定。对于王某的行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依法可以免予处罚

B.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C.可由公安机关予以收养教育

D.可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

10.【题干】校外人员孔某趁学校门卫疏忽之际,骑摩托车闯入校园,将学生刘某撞伤。对刘某所受伤害,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是( )。

A.门卫

B.孔某

C.学校

D.刘某的监护人

11.【题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B.加强教辅市场管理,取缔补习机构

C.依据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D.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12.【题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陈某因参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被当地人民政府基于行政记过处分,并处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当地人民政府做出这一处分的法律依据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题干】宋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常将“鸟”和“乌”混淆,就编了首儿歌:“小鸟小鸟有眼晴,没有眼晴看不见。”他创编了很多类似的儿歌,对学生识字有很大帮助,宋老师的做法体现的师德规范是( )。

A.廉价从教

B.公正待生

C.探索创新

D.举止文明

14.【题干】汪老师在黑扳上贴了一个“坏学生”榜:那些爱打闹,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B.不合理,没有尊重学生人格

C.合理,体现了学生的严格要求

D.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15.【题干】晓光多次在钢琴比赛中获奖,但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方老师劝说道:“特长需要保持,可是只有打好文化基础,你才能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方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发展特长

B.不合理,违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C.合理,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平均发展

D.合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6.【题干】面对违纪学生,个别老师采取罚款的办法,叶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耐心的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这说明叶老师能够做到( )

A.依法执教

B.团结协作

C.尊重同事

D.终身学习

17.【题干】在太阳系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 )

A.土星

B.木星

C.金星

D.火星

18.【题干】下列关于听力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多使用耳塞听音乐不会导致听力下降

B.过高过强的声音可能损害别人听力

C.对着别人耳朵大声叫喊可能损害听人听力

D.经常用力的掏耳朵不利于保护自己的听力

19.【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始时间是( )

A.1840年

B.1914年

C.1937年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