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倾城之恋,张爱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1:25 字数作文
倾城之恋,张爱玲字数作文

篇一: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 张露 072003040110

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环境分析 白流苏 范柳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 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1]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上海一个旧式家庭之女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些家产回到娘家居住,所带的那点家产被哥哥们间接的用完光再无可用之财之后受尽了他们的冷嘲热讽,看尽了人生的世态炎凉。之后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范柳原,迫于在家中的无奈,于是决定把自己当赌注,跟随徐太太去了香港,之后毫不意外的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与范柳原的相遇,为了自己以后的婚姻地位和无忧的生活,与范柳原展开了一段“勾心斗角”的爱情拉锯战,本以为这场斗争是白流苏输了,范柳原打算离开香港一段时间,但恰在这时香港发生了战争,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返回浅水湾寻找白流苏,在这生死未知的期间两人相依为命,并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情愫,最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得她成功的嫁给了范柳原。本文通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绚丽的文辞描写,从小说双城的场景和主角人物的性格的分析来对作品进行分析。

一、环境分析

(1) 上海白公馆

白公馆是流苏从小生活的地方,出嫁,离婚,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带着少许离婚分到的家产和受伤的心回到了这个有着亲人的家里,但是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小说开篇就写到:“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仅这一句,一方面说明了白公馆的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着,而他们却也不愿去改变他们百年如一日的生活。别人都在忙碌着,他们却还在悠闲的计较着。另一方面则是暗指他们这个老贵族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步向衰败、没落。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2]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也是在白公馆里上演的一场大戏。白家兄嫂在得知流苏的前夫去世之后,都想着让流苏回去为前夫守寡,表面上都是为了流苏好,其实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把流苏赶出去这个家,他们也好有点利可图。特别是三爷,刚开始还是好言好语,一副为人兄长,为妹妹打算的口气,让她回前夫家过继个前夫的侄子过来,名为流苏有个依靠,其实是想让流苏把前夫的财产也一并过继过来,让他们以后也有点好处可捞。见流苏不同意,便又说: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

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用这样的话来说服流苏。在被流苏说出三爷把她带回来的钱花光的真相后,三爷面子就挂不住了,直接说开了,接着四奶奶,三奶奶也都说开了,意思就是流苏在这个家闲着吃他们的,住他们的,现在物价贵了,他们养不起他这个闲人了,其实最主要的是流苏这个妹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兄嫂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流苏气极,颤抖着,抓住了四爷,但四爷却也认为三爷说的对,最后流苏想到了白老太太,让自己的母亲为自己说句话,可是当流苏跑到白老太太的身边时,得到的却是白老太的一番避避重就轻的话,说到最后,也就是让流苏回到前夫家去,白老太的一番话无疑把流苏打入了谷底,连这个家,连最后的依靠也没了,这就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这些就是她的家人,她的心就这样被她最亲的人撕裂了,就连绣鞋的针也扎了手,也全然不知。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这句话包含了流苏太多的辛酸、失望和痛苦。

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白公馆的衰败也是必然的,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封建的腐败的贵族观念,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他们的观念也还是腐朽的老思想,他们家的女儿的命运就是为了保住白家的名声找个有靠山的人家出嫁了,一带女儿嫁出去了,另一代女儿又顶替上来,百年来不变,任然是由父母来掌握、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任然停留在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礼教下。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家。

(2)香港浅水湾

香港浅水湾是一个繁华、新时代气息浓烈的地方,流苏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潇洒多金的富二代范柳原,在那次相见后,范柳原对流苏有了意思,于是通过媒人徐太太邀请流苏离开家来这个地方,而流苏也在那个家受尽冷嘲热讽后,于是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出来闯一闯,于是她跟随徐太太来到了这个地方。正是在这个地方,改变了流苏的命运。也展开了流苏与范柳原的一场感情拉锯战。

来到这个地方,正如流苏所料,富二代公子范柳原早已等在了这里,是有意抑或是无意,流苏在浅水湾饭店的房间争好相邻,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开始了“谈恋爱”。白流苏与范柳原从一开始交往就在互相较劲,双方你来我往,攻杀战守,逗引埋伏。在白流苏眼中,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情”,而在范柳原眼中,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他尤其喜欢她身着旗袍、低头不胜娇羞的模样,因而有心勾引她,但又无意娶她,最多愿意让她做个情妇。白流苏洞察范柳原的心机,因而给他亲近自己的机会,但绝不

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因为她深知,“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这就意味着,白流苏的“守身如玉”并非理想贞女式的重德轻欲,对白流苏来说,贞节就是她与范柳原婚姻交易中的砝码,这和她“不愿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而失去其“淑女的身份”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价,以达到让范柳原明媒正娶她的目的,而不是偷鸡摸狗的玩玩。范柳原知道白流苏要什么,但他固执地不愿承认。白流苏不知道范柳原要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3]

在流苏去到浅水湾饭店见到范柳原之后,他们之间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彼此身上各取所需。流苏想依靠范柳原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好一点,在范柳原身上得到一个名分,在婚姻上有个地位,而范柳原觉得流苏是个有挑战性的女子,既有中国式女子的婉约,却又比一般女子来得有性格,想要征服她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他的情妇。于是,在浅水湾,他们一个演戏,另一个配合着,就这样开始了这场爱情游戏。在他们第一次去香港饭店,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就正式拉开了帷幕,范柳原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对流苏诉说着萨黑咦妮公主的身世和遭遇,说明了他也想过那样自由的生活,没有婚姻的束缚,之后他们去丛林散步,范柳原对流苏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可是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流苏不懂得他,这让他有些失望。在这之后,范柳原与流苏常常一起出双入对,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浅水湾饭店的人都误以为他们是夫妻,都叫流苏范太太,而范柳原听了也不否认,也不给流苏机会否认,因为他想要就是这种结果。他深知流苏的经历,背景。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女子,自然就有中国式女子的思想,虽然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在别人看来他们整天出双入对,肯定已不再纯洁。在人言可谓的旧思想里,流苏自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然而流苏却让未让他如了意,流苏的固执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有的,尽管在别人看来他们之间已经亲密无间,但她任抱着她的那份矜持,因为她把戏知道这是她最有价值的筹码,只要范柳原还没得到她,就不会对她失去兴趣。就是这样,范柳原跟流苏玩起了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把戏。他与萨黑咦妮公主亲热的来往,在流苏面前与萨黑咦妮举动亲昵,对流苏的态度爱理不理,想让流苏吃醋,最后让她妥协。可是流苏偏不让她称心,尽管她枉担了范太太的虚名,但范柳原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她,她句还有价值,还有砝码。于是她决定回上海,范柳原听她说了之后也并没有反对,并说送她回家。在送流苏回家的路上,范柳原的态度也还是冷冷淡淡的,他坚信流苏走不出他的手掌心。过了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岁,这时候范柳原发了电报让流苏回香港浅水湾,并且船票已经买好,她的母亲也让她回去,她伤心的哭了,因为她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早就认定她已是范柳原的情妇。并且已经两年了,她禁不起老了,但她也清楚的知道这一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去,她便是默认了做范柳原的情妇,无奈之下,她再一次回到了浅水湾饭店。还是相同的房间。流苏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在两人的一番勾心斗角之后,流苏最终还是没逃出范柳原的掌控。但是为让人预料到的是战争的爆发,让本来打算去英国的范柳原没去成,反而成就了流苏一开始的心意。战争爆发了,流苏自己在他们租住的房子里面担惊受怕、饿了几天,眼前没有希望,没有明天,有的只是没有止境的炮声,当看到战乱中来接自己的的范柳原时,她绷紧了好几天的神经终于断了,以前的矜持没了,有的只是眼前的范柳原,而范柳原也是,在这战乱中,有的只是与流苏的相依为命,不离不弃,这让他感动了,也让他们明白了眼前的相依是多么的可贵,这时候的他们没有了勾心斗角,有了坦诚相见,两人的感情在这场战争中迅速的升温,那是真心对真心,彼此珍惜的感情。战争结束了,他们也在这混乱中接了婚。

在这浅水湾,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却也结束了他们的故事。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却也结束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在这里,他们经历了很多,见识了他们的勾心斗角,也见证了他们从贪恋爱到恋爱的过程。

二.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白流苏

从她的第一次婚姻开始,到离婚,在家受到家人的冷嘲热讽,到毅然决定离家,之后与范柳原展开的一系列争斗都无不展现出了流苏的勇敢和聪慧。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接受的仍然是女子的“三从四德”,认为女子嫁人以后,就一定要待在丈夫身边,向来只有男子可以休掉女子,女子却不能先甩掉丈夫,丈夫就是女子的天的教育,而作为一个封建家族中的女子,在出嫁以后,便也是“嫁出去的女儿,抛出去的水”。流苏违反了这个常态,与丈夫离了婚,勇敢的跳出了这个火坑。带着离婚得到的一点家产回到了她唯一可以依靠的家,但是回到家以后的遭遇却又把她推向了另一个深渊,所谓的家人让她彻底的失忘,生养她的母亲却让她更是绝望。她与丈夫离婚是为了寻找新的希望回到家以后,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甚至到绝望,眼前一切的亲情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时候的流苏是无奈的、软弱的,因为被家人抛弃是痛苦的,这让流苏很难接受。对未来的路充满了迷茫,自己该何去何从,继续留在家里,只是作为一个没有自尊、多余的、让人厌恶的人存在着,要是离开,外面的世界对于自己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离开了家,自己又改如何生存,对于未来,流苏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媒人徐太太的道来正好给了她一个逃出升天的机会。这就好比是一个在苦苦挣扎快要沉溺的人,抓住了一根漂浮的救命稻草。在妹妹的相亲上,流苏结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然而因为她所受的教育和她的经历让流苏在婉约的小女人中又透露出一点张扬,也因为他家曾是贵族,让她也养

篇二: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 ;爱恋;悲凉;艺术风格

一、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

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景:“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1】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因此,流苏必须逃离开嗜着她青春和生命的上海,那个时候家庭的侮辱早已经盖过背井离乡的伤感。而范柳原不过是她为了给家族一点颜色瞧瞧的道具,或是一张长期的饭票。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亦是如此。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

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在对亲情、爱情描写的同时,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透过剖析他们的行为,从而演绎了一幕幕人性遭受摧残的悲剧。

三、苍凉的风格

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故事,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淡漠的一种基调。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苍凉的情绪。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张爱玲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从“悲壮”转换到“苍凉”, “悲壮”与“苍凉”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相异处,相通证明张爱玲确实具有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曾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3]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个荒凉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整个创作渗透着悲凉的阴气。

因而在这部小说中,始终笼罩着这样的基调苍凉。而且她往往以繁华的都市和大家族为背景,透过这些传奇的繁华的背景我们总能感受到她心中隐隐的悲哀和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苍凉。

四、 张爱玲式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似乎拥有着太多的坎坷,男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不只是代表着他们自己,推来攘去的,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爱情下的无奈,浪漫中的凄凉,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已经不再是才子佳人的童话,仅存的浪漫全化成了凋零的花骨朵,风一吹便是四处散去,像及了张爱玲那种隐藏于文字之下的苍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许刺骨的寒冷。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4]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

家。

也许在其他作家笔下,白流苏最后的命运也许会以一场以外的死亡做为故事的结束,以此升华白流苏悲剧的一生,向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出呐喊。然而,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我们看到那些如鬼魅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来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就是白流苏之人的生活,从此这些白流苏之流的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当白流苏笑盈盈地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的时候,一个张爱玲式的爱情故事终究结束了。倾城倾国的女人大抵如此吧!再美的人儿也逃脱不了生活的琐碎,平凡与平淡本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梁祝般唯美的童话只不过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的乌托邦罢了。现实的出现既而粉碎了一切,爱情开始变得轻如毫毛。这并不是我们喜新厌旧, 是尘世之下太多太多的纷杂让我们挑不起那最重的一担。担心的、恼怒的、忧郁的、流连的、羞怯的??每个人都是“精刮”的,得一份心无旁骛、纯洁的情感着实不易。即便是拥有,也只怕是在更多的无奈下被蚕食得只剩躯壳。

张爱玲的故事里永远是让人叹不尽的忧。像是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每每读罢,一阵心痛萦绕心头,却道不明是为哪般。或许这就是她故事里的苍凉,比爱情更为深远的艰涩??

参考文献:

[1]任茹文,王艳 张爱玲传 团结出版社,2008

[2]张爱玲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任茹文,王艳 张爱玲传 团结出版社,2008

[4]张爱玲 倾城之恋 京华出版社,2006

篇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主要目录: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二、荒谬飘摇的爱情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1 、灵动的感悟2 、平实的细节《倾城之恋》(1943 )也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作品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仍然是在爱情中书写人生的荒凉,比《沉香屑第一炉香》其荒凉意味更强。甚至,主人公的性格也和《沉香屑》有相似之处。但是,其题材、写法,韵味,又有所不同。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小说的题材很特殊,故事存在着两个环境:一个是现代大都市,一个是传统古典贵族的大家族内部。这个传统贵族大家庭是在上海。故事中的人物又到香港。前边写大都市里衰败、破落的大家族生活,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后边却是写贵族小姐与现代浪子在香港相爱,豪华饭店、宾馆,灯红酒绿。衰败古典贵族大家庭与现代都市的结合,是张爱玲在题材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在其他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二重结合。《花雕》《茉莉香片》《金锁记》等。这种题材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把这样两种特殊的生活组合在小说中,具有很特殊的美感。张爱玲强调一种参差的对照之美。这也是一种对照。这种对照也存在着一种苍凉、荒凉的美感。大家族在现代城市里,失去了古典时代的威风,日益衰败、破落。给人一种毁灭感。同样是荒凉的意味。张爱玲家庭本身就是这样的大家族的。二、荒谬飘摇的爱情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命运是不断下滑、沉落,最后她的自我消失在欲望之中。但是,这里,主人公白流苏的爱情却有一种上升的趋势。白流苏是一个衰败的贵族大家庭的小姐。这个大家庭整天过着那种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生活。白流苏因为是小老婆所生,特别是有过离婚的经历,所以,在家庭中格外受排挤。他的哥哥、嫂子都欺负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并不是软弱的人,所以,仍然怀着自己生活渴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华侨富商子弟范柳原,经过一番所谓的曲折艰苦的高级调情以后,在香港沦陷的炮火中,他们各自感到了对方的真情实意,宣布结婚。在这种爱情中,白流苏有两个动力:一个是大家庭的压力,一个是对生活渴望。在大家庭中,她由于自己地身份、地位和不幸的婚姻经历,总是被排斥。精神格外痛苦。她只能往前追求自己的生活,就是选择一个好丈夫,过着自己的生活,远离这个龌龊的大家庭。没有任何退路。她是怀着赌博、冒险的心理去到香港见范柳原的。张爱玲的人物往往是感情冒险主义者。但是,范柳原却仍然是乔琪一样的人。虽然对她很欣赏,却也是只给她欢乐,而不给她婚姻的。白流苏感到,范柳原对于她就是高级而文雅的调情。范柳原是个虚无感很强的人,他似乎觉得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是游戏,都是玩乐。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他什么都不信,一点正经没有,总是调侃的态度。范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我们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所以,范柳原在他得到白流苏以后,就自己离开香港到英国去。他还是把白流苏当作和他玩过的别的女人那样对待。但是战争爆发,范柳原没有走成。在战争的死亡面前,两个人都感到了真正的爱情。于是范柳原宣布和白流苏结婚。这种爱情或者婚姻,不是他们之间感情,而是借助偶然的战争的外力促成的:“香港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这里就意味着,这种爱情是建筑在一种不可理喻的荒谬性之中。世界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没有任何秩序。人在这样的世界中,没有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表面上好象获得自主性,其实不过是世界无形的巨手拨弄的结果而已。这里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中,爱情也变得荒谬、飘摇不定。作品这样说:“柳原从来不跟她闹着玩,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张爱玲说:“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这里,仍然显示出苍凉的韵味。

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张爱玲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灵动的感悟就是善于对描写对象进行一种很深刻感悟,然后通过一具体形象把这种感悟到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实际是意象或者意境。不是空洞的说教,或者抒情,而是在形象中暗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深切,灵动。让读者去体味。作品开头两段: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

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洋台上,拉着胡琴。这里,由“时钟”到唱歌,再到“胡琴”,然后是光艳的伶人。它们组合在一起。把白公馆的惜日的繁华,今天的衰落的那种苍凉传达出来。还有白流苏在屋里: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散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拖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这是对流苏在白公馆里的心情的描写。不是直接述说,而是借着环境描写和感悟去写。白公馆的败落,陈腐,阴郁而流苏的苦闷都暗示出来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夜色中到了浅水湾,流苏内心情感、欲望是这样写: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了车,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人叫它?野火花?。”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噼里扑噜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她仰着脸望上去。柳原道:“广东人叫它?影树?,你看这叶子。”叶子像凤尾草,一阵风过,那轻纤的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边恍惚听见一串小小音符,不成腔,像檐前铁马的叮当。2、平实的细节张爱玲小说虽然也讲究故事性,但是,她并不靠情节魅力。而是靠细节的爆发力。无论多大的场面,她一般都不进行宏观整体地扫描,而是从小处开始。一点一滴的去写,在细节的精雕细刻。张爱玲酷爱细节的作家。她在评论《红楼梦》《金瓶梅》时说:“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张爱玲本身受《红楼梦》影响很大。张爱玲写人、景物等都是在细节上苦心经营。可以从二个方面看张爱玲小说的细节:(1)以小写大张爱玲要确定全篇的感情基调的时候,笼罩全篇氛围、感情。往往都是从一、二个小处着眼。不是宏大叙述。比如,开头作品是写大家庭晚上一个大生活场景。从时钟开始写,然后是白四爷拉胡琴。用这样的意象,写出苍凉的大韵味。(2)从小处写起。张爱玲喜欢写大的生活场景,比如说大家庭的生活,别墅里的酒会、宴会等等。但是,她不喜欢从宏观上去写,不从宏观上想描写那种整体的氛围,而是从细节开始,一步一步地写出大场景。细节都很平实,好象没有什么惊人的东西,但是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活,人物性格、场景、故事就都被写出来了。作品开始就是晚上白公馆的很大生活场景。却主要几乎都是人物具体对话和简单动作,没有任何概括性的,笼统的叙述语言。每个人的话都很长,都是他们性格的体现。正是对话中,人物很微妙的心理都写出来了。三爷和四爷对话。内容是白流苏原来的丈夫死了,三爷想让白流苏去奔丧。实际上是排挤白流苏,想赶她走:白流苏坐在屋子里的一角,慢条斯理绣着一只拖鞋……这时她便淡淡的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她若无其事地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她偶然遇到范柳原的那个晚上,别人都骂她不要脸。但是她却暗自得意。一是对别人是报复,二是内心有一种喜悦。流苏蹲在地下摸着黑点蚊香,洋台上的话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搽亮了洋火,眼看着她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移,移到她手边,她噗的一声吹灭了它,只剩下一截红艳的小旗杆,旗杆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她把烧焦的火柴丢在烟盘子里。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她一歪身坐在地上,搂住了长袍的膝部,郑重地把脸偎在上面。蚊香的绿烟一蓬一蓬浮上来,直熏到她脑子里去。她的眼睛里,眼泪闪着光。中国文学欣赏中国文学欣赏

篇四: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

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

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 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然而在现实中这里只有张爱玲单身坐在黑沉沉的公寓里,空中回荡着嘶哑的胡琴。

张爱玲也有她自己的倾城之恋。看过一本书,忘了名字,内容,只记得里面的一句话,“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抹不去的黑点,张爱玲是胡兰成一生唯一的亮点”。

在我看来,对聪明如张爱玲的才情女子,用这样过于技巧化的文字评定她的爱人和爱情,未免过于滑稽。毕竟张爱玲的情感蓬勃在有胡兰成相伴的日子里,她的爱之花凋零在他离去的日子里,更何况张爱玲是一个一心爱恋自己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因有了胡兰成她的自爱才不至于成自恋为畸形!在张爱玲的字典中,政治,伎俩,其它一切都如同虚设。她活在细节,活在自我中。天下纵大,与我何干呢,何必庸人自忧呢!更重要的,胡兰成蜕去他功利险恶的政治野心,还是一个文学才子啊,他还是有资格来鉴赏她的。他说张爱玲“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整个林野为她而存在”,我想这绝不是肤浅的吹捧,而是了解相知的感叹,因为言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他因自己也是陪衬的无奈,好像还有细微的妒忌。

张爱玲的后半生即从她离开上海以后的日子,是孤苦寂寞的。纵便是才女,无回天的力,也只能长恨无歌了。这对于成名过早的张爱玲,恐怕是上天最大的无情了。有什么比失去胡兰成,失去上海,对她的打击更大的呢?从此,她的生命便随时间无声吞噬,日日消耗,终于连死自己都无从安排。

文学史上,小说家自杀的很多,精神分裂的也不在少数。我想这些人至死还是保留了一个小说家的自尊的。张爱玲没有自杀,其实她是有很多自杀的理由的——可她就是没有!这便保留了张爱玲的特色——这也更使我迷恋她的小说更迷恋她的性格!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随天随命地走!我是个大俗人,她恣意张狂地说。

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我们看到那些艳鬼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荡来游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是世俗红尘中如流苏七巧之人的生活,张爱玲傲眉一挑“俗人怎么啦”,从此俗人的文字风行上海滩,而那些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写到这里我顿悟:张爱玲在执着顽强地完成她自己的传奇!她真的从来就没有生死的观念界限,她也在梦幻游移之中!油尽自然灯枯,身死自然神亡,上帝在,何需以人工来了结生命这无常?触目惊心是世人看她的死去,“触目惊心”又何尝不是她的小说的结局?残酷悲凉的让你说不出话来?对,这就她想要的结局!万般无奈终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而已!无从悲悯,无需理解!——难道不是这样吗,古往今来,所谓的绝唱就是这样让你说不出话来!

或许这样说来用“长恨无歌”来形容张爱玲的后半生也显的牵强了。从来就无人能代言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她走过这个世界真的只为自己,“千万年,在时间的无崖荒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也没有话可说”,就连那句“咳,你也在这里?”也显的多余。

我相信佛家的缘,因缘而来,“无”缘而去,无意间留下的传奇,乃因毕竟曾有过的缘!

篇五: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

那天,偶然瞥见了夜空里清冷的月光,一霎那,恍如隔世,一种似曾相识、熟悉却遥远的情愫在脑海牵扯,久久无法理出思绪。 那样的月光,在哪儿见过呢?

那样的感觉,什么时候有过?

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我们以为淡忘了,却会在毫无防备的某个瞬间忽然蹦出来,让人措手不及。既无法坦然处之,又不能弃之不理。 就像路上突遇许久未见的熟人,他一脸热忱,你却不知所措,极力辨认回想,却记不清晰。

直到有一天,再次看到封面上的那张照片,才渐渐回想起来。 相片微微泛着黄,一袭修身的旗袍,散发着上海女人特有的韵味。然而那微微扬起的脸庞,空视一切的傲然和淡漠,却只有她才有。 “她战战兢兢拿起听筒来,搁在褥单上。可是四周太静了,虽是离了这么远,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柳原道:“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他不再说话了,可是电话始终没挂上。许久许久,流苏疑心他可是盹着了,然而那边终于扑秃一声,轻轻挂断了。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

那时的月光,那时的柳原,那时的流苏,那时的我,因为一个名

字,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

张爱玲,一个用文字书写人生的女子。留下了那么多精彩,也留给了我们那么多遗憾。

第一次读她的《倾城之恋》,是在什么时候,已经记不清了。 但从此便喜欢上了那种慵懒闲散、精致冷漠的笔调。她的喜,再欢欣雀跃,也有着排解不去的悲凉;她的悲,再痛彻心扉,也有着挥抹不去的孤傲。

童年的家庭遭遇,让她从小就有了成熟敏感的心智、敏锐洞悉的观察力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冷漠外壳。

她,用自己的“冷眼旁观”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她特有的笔调描绘着她眼中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

嘈杂喧闹中透着人性的悲凉,光鲜气派下止不住败落的无奈。然而,即便如此环境下,她依然相信爱情。在潜意识中,她甚至渴望一份没有杂质、平等真挚的爱情。

她,没有斯佳丽的热烈和顽强,但有着东方女子特有的执着和细腻。

一旦爱上,便失去了自我。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她,白流苏;她,张爱玲。她是她的缩影,她是她的寄予。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那个时候,别的她不知道,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那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那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那个人。

一场传奇,一段倾城之恋,在青春懵懂的岁月里,激荡了多少涟漪。

然在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中,也逐渐淡去,回归平静。 就算再惊天撼地的相遇,最终还是要归于平淡。

范柳原和白流苏,最终,他再也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而她,也只是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庆幸着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又带着些许怅惘失落。

可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无法预知的世界里,他和她,正努力兑现着那个古老的承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