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19:49 小学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小学作文

篇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

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东吴大将周瑜听说刘备的妻子刚刚去世,就设计要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并用他换取荆州。诸葛亮识破此计,决计派赵云伴随刘备入东吴成亲。临行,诸葛亮悄悄对赵云说:“你保护主公到东吴,我给你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到东吴后依计而行。”后来赵云果然依计而行,保刘备成亲,并携新夫人安全返回荆州,使得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锦囊妙计”本意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算。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方法。

不是 是苏轼的 赤壁赋中的一句话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大家很多人认为是说孔明,其实,是说周瑜。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

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 例 1. 汉家王气已将尽,~各自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2.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想 汉 家天下,鼎足三分。”

3.元 阿鲁威 《蟾宫曲·山鬼》曲:“更惊起 南阳 卧龙 ,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 西蜀 ,一分 江东 。”

4.《三国演义》第一二○回:“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5.《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能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那里想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就开始从事学习。

等到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大吃一惊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学识尚浅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看待他,兄长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

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古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茅庐对》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

篇二: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仿用句式练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仿用句式(含修辞)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1.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演化为“大”(),再在“大”的基础上加上其他成分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大”“立”两例,用与“大”“立”相同的句式描述“仁”“夫”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答案 (示例)仁:二人并行,互相关爱,才彰显仁的本色。夫:头发束起,戴弁加冠,才表明男子成年。

2.仿照下面的示例,话题不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命运如一壶翻腾的沸水,我们是一撮生命的清茶。没有水的浸泡,茶只能蜷伏一隅;没有命运的冲刷,人生只会索然无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命运如一支吸墨的笔,我们是一张洁白的纸。没有笔的书写,纸只能闲置一边;没有命运的挥洒,人生只会毫无生机。

(示例二)命运如一支划船的桨,我们是一条远航的船。没有桨的挥动,船只能原地不动;没有命运的推动,人生只会停滞不前。

3.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故乡”“歌”“笛”“月亮”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朋友的手/是一场缠绵的雨/总在有阴霾的地方/拂过

4.仿照第一句,在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语意连贯。

那一抹翠绿,点燃了曾经的豪情与梦想;那一抹翠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一抹翠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一抹翠绿,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一抹翠绿,于浅淡流年里,汇作幸福的笑声、温馨的心境,化为舒心和憧憬,温暖了一个人的追梦旅程。

答案 (示例)①激活了黄土的生命与灵性 ②感动了世间的人心与家庭 ③暖化了陌生的心墙与忧伤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绿叶是幸福的,因为它生机盎然;鲜花也是幸福的,因为它汲取着绿叶无私的琼浆。 (示例二)大树是幸福的,因为它枝叶繁茂;小草也是幸福的,因为它享受着大树浓郁的绿荫。

6.下面这些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个人物对出下联。

备选人物:苏武 荆轲 烛之武 林冲

(1)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 一腔豪情,七尺男儿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 忧社稷,出生入死,雄辩彰显忠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冲 奸邪当道,逼上梁山,英雄身世悲浮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鸿雁捎书回故乡 (2)千古遗憾,多少义士叹忠情 (3)凭智勇,临危受命,巧言说退秦师

(4)忠勇难施,愤下黄泉,豪杰功名类转蓬

7.下面是一些同学在读《三国演义》时所写的对联,有的同学只写了上联,有的同学只写了下联,请你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补写下联或上联。

学生A: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B:斩颜良诛文丑,可知云长出手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六次出祁山,用智用谋。

解析 具体解题时,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把给出的上联或下联进行切分,如“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各词的词性分别为:名词/数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第二步,按对联要求,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要相同,且上下句主旨、情感、语意应保持一致。如“刘备”对“孔明”,“三顾茅庐”对“七擒孟获”,“问”对“定”,“天下”对“后方”。第三步,把对出来的词语连缀成句,同时,检查是否有语法毛病,如果有,则要修改。

答案 (示例)A.孔明七擒孟获定后方 B.布迷阵断河桥,当晓翼德吼声高 C.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重情重义

8.请仿照示例,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一篇课文,紧扣作者和课文内容写一副对联。

示例:课文:《鸿门宴》

上联: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下联:楚霸王优柔寡断失良机。

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此题首先要分析示例特点,要注意紧扣作者和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其次要善于选用恰当的词语,以体现相应人物的个性特点。最后要注意上联要反映作者主要事迹,下联要体现课文主要内容。

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 周树人怒发冲冠批乱世 刘和珍甘洒热血警世人

9.(2014·唐山高三统考)下面是节选的某校元旦晚会的开场白,请结合相关语句,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回顾旧事,我们激情满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你一千个祝福,祝福里有我诚挚的笑颜;

送你一万个祈祷,祈祷里是我们晶莹的杯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温馨伴着你,温馨的名字叫永远。

我的祝福飘在长风里,如歌如梦;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有梦,

今夜无眠。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嵌入式仿写题,第一空仿“回顾旧事,我们激情满怀”,内容上要注意,这是辞旧迎新之时,所以仿写的内容应该是迎新的内容,可以是展望未来之类的;第二空仿“让温馨伴着你,温馨的名字叫永远”,形式上只需替换两个词,“温馨”“永远”,因为是元旦晚会,应该表达一种祝福,所以可以选择“欢笑”“幸福”等;第三空仿“我的祝福飘在长风里,如歌如梦”并且与前面“送你一万个祈祷??”一句相照应,所以此句应该是“我的祈祷??,??”。

答案 (示例)①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 ②让欢笑伴着你,欢笑的名字叫灿烂 ③我的祈祷飘在雪花中,如诗如画

10.(2015·辽宁五校第一联合体高三考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两个话题,各写一个有哲理的句子,句式与示例相同。

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泪,而是伸过去的一双充满爱的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研究供仿句的句式的特点,所给的句式是一个复句,主语由一个偏正短语构成,第一个分句是一个否定句,第二个分句是一个肯定句,两个分句构成了正反并列关系,仿写时句式一定要符合要求;其次要考虑题目所规定的另选两个话题,供仿句的话题是善良,所以仿写句也可以从人类的品质、情感等方面入手展开联想,选定两个话题进行仿写。

答案 (示例)真正的友谊,不是肉麻的吹捧,而是你成功时一声真挚的祝福。

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永远不会被黑暗淹没。

真正的赏识,不是谀辞满口的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肯定。

真正的幸福,不是过多的嘘寒问暖,而是回家时家人热切的目光。

11.(2014·保定高三调研)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修辞、句式要与示例相同。

理解就像炎炎夏日里的甘露,能滋润干涸的心田;理解就像凛凛寒冬中的炉火,能温暖冰冷的心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句式、内容和修辞。原文提供的句式是“??就像??,能??”,并且要写出两句话;内容是从正面说的,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修辞手法是比喻,注意比喻要准确,要和所用的本体有相似性。

答案 (示例)友情就像浩瀚大海上的灯塔,能照亮迷茫的前路;友情就像茫茫沙漠中的水滴,能滋润干渴的心灵。

12.(2015·广州综合测试)“光盘”“奇葩”“土豪”这三个词是2013年的网络流行词语。请仿照示例,从“奇葩”“土豪”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文字。

示例:光盘:原义指用光束记载信息的圆形载体。新义指吃光盘子里的食物、让盘子干干净净的行为,表达了厉行节约的时代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例句,须知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并明确各部分的实质:一是指出原义,二是指出新义,三是指出新义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示例)奇葩:原义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新义指那些稀奇古怪、让人无法理解的人物(现象),表达了对当今社会某些另类人物(现象)的调侃(无奈或讽刺)。

土豪:原义指旧时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或恶霸。新义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表达了对这些人既羡慕又忌妒(讽刺或戏谑)的复杂情感。

13.(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要求使句式更协调一致,语句顺序更加合理。

纵观一部宋词史,从北宋到南宋,宋代词人都是一群心怀家国情结的时代精英,也是一群个人情怀拳拳的赤子,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感情都是如此投入,声出肺腑,情动于衷,令人动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变换句式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在把握语段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上下句,明确语段的行文脉络,并透析所要求变换句式的结构特点。语段第一句总说暗示,由北宋到南宋,由民生到个人,排序时应当遵从这样的语序。变换句式时,应注意句内短语的对应统一关系,如“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报效祖国”对“惋惜国运”,“怜悯民生”对“个人际遇”。

答案 (示例)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岁月的多情,在于季节的优雅转换,春花秋月,循环往复;岁月的无情,在于时光的飞速流逝,夏阳冬雪,一去不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题干要求自选话题,考生可以写人生、社会、生活等;示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考生选择话题后,也要考虑如何写才能体现对比。

答案 (示例)人生的快乐,在于步履的轻快迈动,白天黑夜,周而复始;人生的悲凉,在于年龄的不断增加,青年老年,不可抗拒。

15.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要求:①与上下文语意连贯;②仿照上下文语句的形式,并与之组成排比句;③主题鲜明而突出。

低调不是低声下气,而应像谦卑的稻穗,沐浴明媚的阳光,低下深思熟虑的头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调不是低首下心,而应像深沉的海洋,接纳奔流的江河,成就无与伦比的浩瀚。真正的低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懂得包容的成熟。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文段以“低调”为话题,前一组排比句中的各句由一个否定句和一个比喻句组成;后一组排比句中的各句都是正面陈述。仿写时除了要注意句式的相对整齐,还要考虑比喻的自然贴切,语言的准确鲜明。

答案 (示例)低调不是低三下四,而应像沉默的河蚌,忍受极端的痛苦,孕育璀璨夺目的珍珠 参透人生的清醒 阅尽沧桑的渐悟

16.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把他的名字写在横线上,参照上联拟写下联。

鲁迅 毛泽东 沈从文 贝多芬 达尔文 马克思

对象:杜甫

上联: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

对象: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选择下联的人物,以便搜索相关材料。第二步,将上联切割为“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然后调动已掌握的对联知识,如“上下联字数相等”等,提炼下联的材料或话题。第三步,分别对出上联切割出来的词语,“万方”是一个数量词,考生可找出一个数量词与之相对,如“千般”“千秋”“百年”等,以此类推,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词语。第四步,将它们连缀起来,再检查是否有表达上的毛病。

答案 (示例一)沈从文 千卷遗篇描绘湘西山水,尽显乡音乡情

(示例二)鲁迅 千般呐喊唤醒华夏民众,锤炼文心文胆

篇三: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关公、张飞的居功不服,描绘得维妙维肖,趣味横生。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造的小说故事。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否是“三顾茅庐”,学术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

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司马德操说:“我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为谁,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废士元也。”这是说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报荐的诸葛亮。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写司马德操推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说出卧龙、凤雏是谁。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见诸葛亮的隆中,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西十余里的地方。这里有“古隆中”牌坊、三顾堂等传说遗迹。三顾堂前,还有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树。一九五六年,董必武同志还题写了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河南省南阳市也有诸葛亮的躬耕遗迹。东汉时,令湖北襄阳市隆中属今河南省南阳市之南阳郡管辖。所以两地都有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是最有力的证据。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的内容。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急需人才,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异议。后来的作家、诗人都把这个千古美谈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凤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即刊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刘备在草门外与书童谈话,关公、张飞在一旁站立,诸葛亮在茅屋内席地而坐。明人还写有传奇《草庐记》,专门写这段故事。

京剧、徽剧、青阳腔、川剧、汉剧、滇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这段故事的剧目,有的叫《三请诸葛》,有的叫《三请贤》或《三顾茅庐》,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近来有人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调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所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情况,也不是“三顾茅庐”。《魏略》说: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魏略》是当时人间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见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载诸葛亮的著作《算计》,即是从《魏略》中选取的一段诸葛亮的话。

已故陆侃如教授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不过两次相见都是在建安十二年。(见《中古文学系年》)(李乐先)

篇四:三顾茅庐知识点讲解

七年级语文 三顾茅庐知识点讲解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篇五:三顾茅庐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