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扇子舞喜庆丰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8:33:17 体裁作文
扇子舞喜庆丰收体裁作文

篇一:丰收歌舞

课时教学设计

补充设计

补充设计

补充设计

篇二:国庆文艺汇演主持词(舞蹈篇)

国庆文艺汇演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亲爱的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扇子舞喜庆丰收

合:大家下午好!

男:在这丹桂飘香、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人民共和国66周年华诞!在这火红的十月,让我们把豪迈的情怀挥洒大地! 女: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在这秋染大地,漫山彩虹的季节里,我们欢聚在一堂,用中华儿女挚热的情怀,抒发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

男:此刻我们举国欢庆,载歌载舞,此刻,让我们真诚的为祖国母亲狂欢吧!

女:滔滔江河水,掩不尽浩浩中国魂。

男;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女: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男: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女: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男:投入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女:灿烂的笑容和祖国的划过一起绽放。

男:优美的舞姿欢庆的锣鼓一起敲响。

女:我们把歌颂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亲爱的党。 男:祝福我们的民族日益强大!

女: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男:祝福我们的党与日同辉!

女:武威第23中学“庆国庆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现在开始!

【一】

浓浓的酥油茶、凝聚着多少赤诚之心?朗朗夜空中,繁星点点,夜色笼罩下的大草原,宁静而悠远,请欣赏八年级10班舞蹈《欢乐草原》 表演者:杨万欣 祁子怡等

【二】

生命的魅力在这里挥洒,青春的风采在这里绽放,在这激情飞扬的时刻,让我们起舞。现在请欣赏八年级7八带来的《喜庆丰收》表演者:韩昕 郭超等

【三】

一堆篝火,一个舞队,少女们牵手搭肩,拉成圆圈,踏脚跺地,翩翩起舞。让我们掌声欢迎八年级8班带来的《草原儿女》。

表演者:张雯君 周欣悦等

【四】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样能传递出青春的活力,现在请欣赏八年级12班带来的舞蹈《军梦》表演者:李亦非 王云甲等

【五】

西域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民族,西域舞更是以它优美而神秘的韵味吸引着我们的眼光,现在请八年级三班带来的舞蹈《西域风情》表演者张雅雯 柳丝 王佳文等

整齐坚定的步伐,展现着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干净利落的姿态,展现出军人的卓越风姿。请欣赏八年级1班为我们带来的《军中姐妹》

【七】

青春是生命中的火把,点燃你我沸腾的热情,照亮你我飞翔的梦想,下面请欣赏八年级4班带来的问道《次仁拉索》表演者:郭佳 徐静云等

【八】

火热的岁月里,是跳动的花季;缤纷的舞台上,流动着青春的旋律。 请欣赏八年级6班舞蹈《花季》。表演者 陈淑倩 鲜荣等

【九】

女1:一把桔子,能给舞者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抑或一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洒脱。请欣赏八年级5班带来的舞蹈《桔子丝糖》表演者:唐晓芬等

【十】

混合着时代的气息,绚烂的舞姿,让我们随着她们的脚步,领略现代舞的魅力,现在请欣赏八年级11带来的舞蹈《茉莉花》

表演者:党悦 邰佳等

【十一】

接下来上场的是八年级2班同学,他们给大家带来的舞蹈是《穿越中》表演者:刘美琪 刘亦心 张永杰等

舞蹈《欢乐的小铃铛》是八年级9班同学带来的舞蹈,表演者李玥 李慧等。

结束语:

男:短暂的时光匆匆而过

女:依依不舍的心情不愿离去

男:我们乘着绚丽舞姿,铺开七彩的画卷

女:我们昂首迎向未来,书写豪迈的誓言

男:今天我们欢歌笑语

女:今天我们畅想未来

男:让我们记住今天

女:让我们期待——

合:明天更美好!

女:炫舞青春舞蹈大赛,到此结束!

篇三:中国舞蹈

原始舞蹈的遗存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荡舟溯源——直至远古,感念先祖创造了昔日的辉煌。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先民们的舞蹈已无影无踪。但是,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山村边寨、草原牧野、红色的峡谷、蓝色的海洋、幽幽原始森林,漫漫古丝绸之路??依然能够追寻到他们的“舞影”。

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从事狩猎的鄂伦春族,民间流传有“猎人与母熊结合”的故事,猎熊时还有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名为“黑熊搏斗”的民间舞蹈,正是原始图腾崇拜活动的遗迹。

“黑熊搏斗舞”由三人表演,舞者双手扶膝,在“哈莫、哈莫”地呼喊声中模拟熊的动态起舞,两人摆头、动肩,并用下巴袭击对方的肩部表现两熊相斗,另一人穿插其中表示劝解,动作朴质,喊声激越。此外,鄂温克族妇女表演的“跳虎”、“逃陟舞”等,也是模拟鸟兽的动态、边喊边跳,都有图腾崇拜的遗意。

作为祖先崇拜遗存的形式,如前章曾提及的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的“目脑纵歌”颇具代表性

它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盛大的民俗活动,届时全体村民都着盛装参加,尽情歌舞。首先,在平坦的场地上树起四根绘有蕨叶纹的木牌柱,中间两柱之间又系有两把交叉的景颇长刀,形成一种特有的氛围。按民间的说法:蕨叶纹象征他们的先祖从喜马拉雅山迁来时,长途跋涉所走过的曲折的路线,(它也是人们跳舞时所必须依照的路线);那两把长刀,则寓意他们的祖先曾经用它刀耕火种、开辟荒山野地,用它狩猎和战胜过各种困难,好让人们进入场地和欢快起舞时,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发扬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无论是“黑熊搏斗舞”或“目脑纵歌”,如今人们的穿着与神态都洋溢着时代的风韵。特别是妇女们,个个神采奕奕,有的还穿着长靴参加到军乐队中进行演奏??

随着古代乐器的流传,与之相应的舞蹈与民俗活动也会保存下来,“芦笙舞”、“铜鼓舞”都属于此类形式。

中国古代的民歌集《诗经》“君子阳阳”篇中,描绘了一个男青年手持笙簧,动作舒展地吹奏起舞,并招呼房内的姑娘出来,和他一同欢乐的情景。如今芦笙传情的形式与三千年前《诗经》的描绘近似,可谓一脉相承发展而来。这就是苗族“芦笙节”中的“牵羊”与“讨花带”。

按苗族的习俗,吹芦笙起舞是青年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的各种曲调都有它们的含义,不同的曲调用于不同的场合——人们听到后,就知到该跳什么舞蹈,进行什么活动。

如对哪个青年有爱慕之意时,她就把自己编织的花带的一端,系在该青年的腰带后面,另一端握于手中,随着他吹奏的悠扬乐音翩翩起舞。而人品好、芦笙技艺

高的青年,常有多名姑娘为之系花带,并牵着花带随之而舞,因此,人们就称之为“牵羊”。

“讨花带”,则是在“芦笙节”之夜,老人们带着孩子逐渐散去,而青年们舞兴犹浓时,吹起带有含义的曲调,如:“姑娘,请把美丽的花带送给我”、“请把花带拴在芦笙上,大家喜洋洋”等,以此向姑娘表述爱慕之情。姑娘若有意于某个青年时,她就把自己绣制的花带拴在该青年的芦笙上??

同是芦笙舞,因民族之不同,在芦笙的形制与舞蹈形式上也有区别。苗族与侗族的芦笙,其共鸣箱用木板制做;彝族、拉祜族则用葫芦作为声箱,所以人们称它为“葫芦笙”。

拉祜族的葫芦笙舞自娱性较强,人们常围着吹奏者欢快起舞;而吹奏者也常用葫芦笙的音响相配合,表现鸟类鸣叫时鼓翅动尾的动态,以及模拟“斑鸠吃谷子”等形象。

苗族的芦笙舞技艺性强,讲究吹奏的曲调要多,技艺更求精湛。如“天步舞”,是由两名舞者在三根高木桩上作竞技表演的,进行中两人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抬起一脚,保持“金鸡独立”的舞姿,非常惊险。又如“斗鸡舞”,两名舞者要表现两只公鸡相斗的全过程,声情并茂,维妙维肖。

“傩舞”大都是戴着面具表演的舞蹈,其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已有此活动;周代,并有“国傩”、“乡人傩”之分。这种古老的面具舞在今日的许多民族中仍有遗存。如江西、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的傩舞、傩戏;壮、瑶、毛南、仫佬、苗、彝等民族的傩舞等形式,都已形成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例如:江西的傩舞中有表现盘古开天地的“开山神”,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安徽的傩舞,有的还踩上高跷、戴上面具表演,保持着祭祖、祀福、驱邪等遗意。师公舞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是表现自然界的神灵、本民族神祗以及道教的神仙人物的神威神力,但多融入了较多现实生活的情趣。如瑶族的师公舞中有“女游舞”,表现海龙王的三公主游出千层海浪后,化作瑶族少女起舞的故事;毛南族把师公舞称作“条套”,舞蹈中有“土地配三娘”,表现土地(民间信仰的神祗)向三娘求爱的内容。在一些山村演出时,由于演出的场地狭小,观众又多在四周的坡地上,因此,演员要把面具戴在额头前,以便观赏。藏族、蒙古族名为“羌姆”、与“查玛”的面具舞蹈,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寺庙舞蹈形式(俗称:跳神),它有弘扬宗教的含义,又是悦神、娱人的盛大乐舞活动,它们与古傩都有着深远的源流关系。北京雍和宫也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其寺庙舞蹈则称为“跳布扎”(俗称“打鬼”)。清代,每年农历除夕雍和宫要派184名喇嘛到宫廷内中正殿前院内演“跳布扎”、念《护法经》,为清帝及宫廷除祟祈福;正月最后一天,在雍和宫举行盛大的跳布扎活动。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雍和宫仍有这种活动,且已融入满、汉文化的色彩。此外,如第一章所述,东巴舞(及舞谱)也是原始信仰的遗存??,凡此都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得以代代流传。

源于农耕的律动

农业耕作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份和阳光,而收成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农耕民族热爱土地、期盼丰收的心理,形成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平相处的心态。因此,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具有和谐安详的律动,节奏平稳和缓,队形变化讲究平衡对称等基本的特征;在形式上具有歌、舞、技三者结合,充分运用各种道具,以及鼓、舞相伴等特点。其组织形式和活动的时间,都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相适应;农历的“春节”、正月十五的“灯节”,是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节日。据考,可谓“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之先河;而“秧歌”与“高跷”,则是最普遍的形式。古人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可引来雨水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有助于春耕和农作物的生长,鼓与舞相结合的形式久已有之。若根据《周易》 “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推断:当时不仅有了多种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的结合已从乐舞形式升华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作用的精神力量。因此,几千年来鼓舞结合、形式多样,鼓舞被用于祭祀祖先、干旱求雨、消灾驱邪、鼓舞士气以及高歌狂舞喜庆丰收??由此而涌现出各种鼓的类型和多样的鼓舞形式。例如:佤族、苗族的木鼓舞(鼓用整段原木剜制),形式古拙。壮族、瑶族的陶鼓舞(鼓腔用陶土烧制--是土鼓的遗存)。苗族、瑶族、布依族的铜鼓舞(铜鼓是青铜时代遗物)等,它们都带有原始遗存的含义。朝鲜族的“杖鼓舞”(俗称“长鼓舞”),其乐器及击打的方法,是唐代“两杖鼓”的遗存与延伸,(参见《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朝鲜民族把它发展为富有民族色彩的、优美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汉族的“鼓舞”,种类繁多,或表现群体精神,或表现个人的技艺??如今都已融入新的情趣,展示人的新的精神风貌。其中如:甘肃兰州的“太平鼓舞”,鼓为桶形,鼓长1米,鼓面直径50公分,由男子集体表演,气势磅礴,鼓声如雷,声震一二里外。如此庞然大鼓,表演者挥舞自如,还要表演“鹞子翻身”、“乘马扬鞭”等名目,特别是“弯弓射雁”的舞姿,演员一手托鼓腾空而起,另一手同时在空中击鼓,给人以振奋和激励山西临汾地区的“威风锣鼓”,气势非凡、威风凛凛,舞出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敲出震撼大地的强音。(它由该地农民组成410人的大型锣鼓队表演,曾在1990年9月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山西的“晋南花鼓”则另有一番情趣,表演者技艺高超,一名演员可身挂七面小鼓,边击边舞,鼓声清晰,舞姿轻巧,引人入胜。陕西的腰鼓远近闻名,尤其是陕北的“安塞腰鼓”,由数十名青年农民集体表演,他们把自己的身心与鼓融为一体,其冲闯自如、龙腾虎跃的气概,充分显示出中国新一代农民已成为大地主人的自信与豪迈。农耕民族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器皿非常之多,利用各种道具进行表演,遂成为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又一特征。此类舞蹈的表演者通过道具增强了手臂的功能,扩展了人体的艺术表现力,使表现范围更加广阔,技艺更加精湛。人们“缘物寄情”、“托物取喻”——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以鸟兽为造型的“龙舞”象征风调雨顺;“狮舞”象征吉祥;鹤舞寓意长寿,孔雀舞寓意幸福与美丽。以劳动工具为道具的如:汉族“小车舞”、“旱船舞”、“跑驴”,以及“伞舞”、“扇舞”等。生活用具变异,如彝族的“烟盒舞”、苗族的“板凳舞”等,音响别致、舞姿妖娆。这是她们把盛烟的竹盒作为道具,又把弹出的音响作为伴奏;是她们把平时坐在板凳上边劳动边谈笑田园生活的升华。各民族的兵器之舞,刀光剑影,英勇豪迈;在信仰佛教、道教的一些民族中,又有“钹舞”、“灯舞”“蜡条舞”等。诸多在“灯节”中表演的舞蹈形式,人们泛称之为“灯舞”。 孔雀是亚热带地区的珍禽,它美丽动人、温驯可亲,在傣族人民心中是祥瑞与美丽的象征,优美的“孔雀舞”正反映出他们和平、善良与喜水、尚美的民族性格。孔

雀舞的产生,和他们喜爱孔雀、曾驯养过孔雀以及信仰小乘佛教有关;佛经中记述的孔雀明王,就是手持莲花和孔雀尾,乘金孔雀的菩萨。壮族、布依族和傣族一样,都是古代善种水稻的百越人的后裔,他们不仅有“铜鼓舞”的流传,而且还有一些新颖的道具舞蹈,如壮族的“蟆拐(青蛙)舞”,布依族的“纺织舞”等形式。壮族的先民曾以青蛙作为图腾,并有“蟆拐节”和祭祀青蛙的活动,在民间传说中青蛙是雷神之子,是行云布雨的使者,人们认为祭祀蛙神可求得风调雨顺。因此,在出土的铜鼓上仍可看到铸有青蛙的形象;现在广西的逃陔、南丹等县农村仍有“蟆拐节”的习俗,届时,还要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盛大的活动。其中有:“蟆拐出世”、“敬蟆拐”、“拜铜鼓”等舞蹈,扮演青蛙者要在身上画蛙纹或穿特制的蛙服,其它角色均戴面具,而且无论男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而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生活在贵州黔南地区的布依族,古代称作“仲家”,并以他们生产的“仲家布”和“蜡染”著称于世,他们的“纺织舞”(亦称“织布舞”)更为人们所乐道。此舞由三人表演,两名男子相对而立,两手各持一根木棍的两端,一名女子两脚分立在木棍上,由男子将她抬起,然后她在半空中作穿梭织布的表演,以此歌颂布依族妇女勤于耕作、善于纺织的品德。道具舞蹈中,“龙舞”与“狮舞”历史久远,且流传最广,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狮舞”,由两人披道具扮一狮,分别舞动狮头与狮身、狮尾,或由一人扮成一小狮;另一人持绣球扮逗狮者,互相配合表演。其表演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重形象的刻画,动态温驯有趣,如搔痒、舐毛、打瞌睡等动作;有的地区逗狮者亦头戴面具,如四川、湖南的“罗汉戏狮”,陕西的“笑和尚耍狮”等。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威武,

动作矫健,除一般的腾越、跌扑、翻滚外,还作爬高桌、走梅花桩(即在五根木桩上表演)等高难技巧;如四川的《高台狮子》,可以在七张高桌之上表演高难技艺。近年,北京的“狮舞”,综合各种狮舞的优长,形成新的表演风格

“龙舞”,其造型制作与表演形式多种多样。龙,本是华夏族的图腾,是农耕民族所崇拜的神物。人们认为龙会行云布雨。春节舞龙,寓意风调雨顺;干旱时舞龙,可以求雨;舞龙到各家,可以消灾驱邪??此习俗一直延续下来。龙舞的道具制作,有布龙、草龙、火龙以及段龙之分,其表演技法也随之而异。布龙:龙头与分段的龙身,都用布连接,上面绘制成龙形,表演人数根据龙形之长短而定。舞龙在一名持“宝珠”者的引导下进行,龙随宝珠忽跃忽伏、时缓时急,如凌空飞腾,潜海穿浪,气象万千。 火龙:是在每节道具内燃烛,于夜间表演,同时燃放爆竹助兴,焰火中,火龙穿梭,火花四射,异常精彩。草龙:亦称“香火龙”,用稻草、青藤扎成龙形,上面插满点燃的线香,夏夜舞耍时,流星闪烁,引来飞虫追逐,舞毕将草龙急插于水塘内把小虫淹死,娱乐之余还能除虫,因此舞草龙又有防虫灾的含义。

流行于浙江的“百叶龙”,由17人两手分持特制的道具表演。开始时,边唱边舞,表现蝴蝶飞舞于花丛之中。片刻后,演员将两个特制的道具翻转成龙头与龙尾,其它人以荷花的道具相配合形成龙身,随即一条花龙腾空而起,舞蹈优美、别致。

两千多年来,龙从神物、帝王与皇权的标志,转化为今日炎黄子孙腾飞的象征;龙舞已从祈神、求雨而升华为人们表达豪情壮志、展现群众智慧的舞蹈形式。如前章所言,中国古代的“乐”,兼有乐与舞,具有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和以器乐伴奏或手持乐器吹、奏起舞等多种形式。持乐器起舞的形式很多,除前述苗族、拉祜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杖鼓舞”外,傈僳族的“小三弦舞”、“琵琶舞”,哈尼族的“三弦舞”以及瑶族的“长鼓舞”等都属此类形式。瑶族“双人长鼓舞”竞技性很强,演员可以一跃而起,腾空击鼓;或是在方桌上表演,以显示其技艺之高超。

“秧歌”与“高跷”,是乐、舞、技三者结合的典型,其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冀东地秧歌”(河北)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 汇等角色,除老 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表演技艺全面,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其中以丑的表演最为突出,是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农民形象,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烘托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

“满族秧歌”在表演形式上虽与“地秧歌”近似,但着满族服饰,舞蹈形象洒脱、矫健,尚保存着骑射民族的勇武古风。

“鼓子秧歌”俗称“打手鼓”、“闹十五”,流传于山东商河、惠民等地农村,是年节时表演的大型舞蹈形式。演出时,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各负其责。春节前各村即组织青年参加学习和排练,并请有名望的老艺人指导。表演队由“伞”、“鼓”、“棒”、“花“四种角色组成,演员人数多在40人以上。“花”是女角,过去也由男子扮演(现皆为女子);各角色除“花”持折扇、手帕表演外,其它三者持同名道具。表演时舞伞者在前,并由有经验者率众起舞,变换各种队形和场面。表演中,人员调度精细,演员训练有素,动作规范,气势磅礴,保存着浓郁的齐鲁古风。目前保存下来有名称的队形图案约70种,常用的约20余种。在全国各种秧歌中,其队形与图案变化最丰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篇四:年年有余舞蹈作品鉴赏

年年有余舞蹈作品鉴赏

大年三十,最让人激动的事儿莫过于享受一年之中最最丰盛的年夜饭。可是唯有一道菜,是我们万万不能吃的。鲜美的红烧鱼配上那富有寓意的名字——年年有余。曾经在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以现代歌舞《跳起来》而享誉大江南北的著名舞蹈家陶金,给当时许多的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舞蹈极富动感和艺术表现力,并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一代舞王”。而在当时众多的舞蹈演员之中,有一位是非常特别的,她就是赵丽萍。当时她既是为陶金伴舞的一名舞蹈演员又是陶金的妻子、陶金生活中的伴侣和舞蹈艺术上的知音。如今,陶金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了,作为东方歌舞团的编导兼舞蹈演员,赵丽萍逐渐从失去至爱的痛苦中走出后,更将全部的精力投身到舞蹈事业中,她希望通过创作和演绎更多更好的舞蹈,来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并告慰他在天的灵魂。

从1989年至2005年,时隔16年之后,赵丽萍再次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与上次伴舞不同的是,这次她带着自己创作的舞蹈《年年有余》第二次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说起舞蹈的创意和由来,刚从春晚彩排一号大厅表演完的赵丽萍不顾一身的疲倦,重新打起精神给我们娓娓道来。

舞蹈精心编排 取意年年有余。赵丽萍说,“舞蹈《年年有余》的造型取材于童话《美人鱼》中美人鱼纯洁、善良的形象,更取意于我国传统民俗中年年有余的寓意,鱼的形象活泼、可爱、灵动、唯美,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再加上丰富的舞蹈语言,创造出一幅流光溢彩、水波粼粼、鱼儿跳跃的欢快场面。餐餐有鱼,才能"年年有余"自古以来,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就很讲究供鱼,取"鱼之吉利、鱼跃龙门"象征"年年有余"。 古人寄信时常把书信结成双鲤形状寄递,唐李商隐有诗云:双鲤迢迢一纸书。而"如鱼得水"更是寓意人们生活和谐幸福。除了是吉祥如意的图腾,鱼更是很早就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我国南方的鱼俗佳话也多。江苏苏州刺绣“苏绣”流行一幅鱼的图案《鱼戏莲》,妇女为丈夫或情人刺绣的兜肚,最爱采用这幅吉祥画。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每到农历除夕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当地方言“秤”、“剩”、“鱼”、“余”谐音;“秤(剩)有 鱼(余),年有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彩。生活多鱼趣,浙东一带和鱼有关的婚俗,新媳妇下花轿时,随手把些铜钱撒在地上。铜钱俗称铜子,新媳妇撒它唤作“鲤鱼撒子”,说是鲤鱼产的卵子多,意味着繁殖能力强,“子孙满堂”。 人们喜闻乐见的鱼物图,类似鱼字口彩的还有:“金玉同贺”,画的是金鱼、荷花;“家家得利”,绘有许多人家买鲤鱼;“年年有余”,则用爆竹和鱼表现;“连年大吉”,有鲢鱼、桔子;……总之,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鱼趣,鱼给千家万户带 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当谈到舞蹈的创作和与春晚导演组的合作时,赵丽萍向记者讲述了合作的经过。接到春晚导演组的邀请是在一个多月以前,时间非常紧迫,冥思苦想了一段时间以后,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舞蹈编排和演出经验,创意了这样一个舞蹈,在导演组通过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之后,便进入了紧张的排练汇报阶段。她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完成这样的舞蹈,是与春晚导演组、总导演、歌舞类导演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舞蹈的音乐由著名音乐人卞留念作曲,音乐不仅完整表现了舞蹈的创意,而且加入了时尚并兼有爵士乐风格的元素,在配合舞蹈动作的同时,更烘托出了欢快、喜庆的节日气氛,把舞蹈推向了一个高潮。”

舞蹈《年年有余》的服装也是非常夺目和漂亮的,赵丽萍身着玫红色美人鱼裙,以金色鳞片为装饰,其他演员身着蓝色美人鱼裙以银色鳞片为装饰,在蓝色的海洋背景中,加上色彩斑斓的灯光变幻,演员们随歌而舞、扭动腰肢,呈现出一派鱼跃欢腾、生机勃勃的景象,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伦美幻的画面。

演员刻苦排练 力争精彩演绎。据赵丽萍介绍,舞蹈是与36位来自四川省歌舞剧院和江苏省歌舞团的演员共同完成的,由于她们还担任着春晚中其他舞蹈节目的演出任务,所以孩子们排演的时间非常紧张,近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要排练十几个小时以上,为了不辜负广大电视观众的期望,她们在排练中精益求精,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泪水,在很短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了舞蹈。

和演员们精彩的舞蹈一样让人难忘的还有这次节目的配乐,太经典了,即使不看节目,只听配乐,你也会从中感悟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邃和苍桑,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感悟出红尘的悲喜。听着听着,激动的近乎无法自恃,这是真正的天赖之音,纯净的让人不忍去打扰,静静的去品味,闭上眼睛,你会看到鲜活灵动的鱼儿在你面前翩然舞蹈,来自大海的精灵,给你洗尽心灵,让你的灵魂升入天国。除了音乐,舞台设计和灯光都是极出色的,还有演员们的服装,当她们出现在舞台上,我惊为天人,美的让人震憾。

2005年春晚女子舞蹈年年有余,是一个制作精美、质量很高的一个作品,具有表现力的舞姿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仿佛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喜悦场景,再次拥有的喜悦心情。女性的温柔、美丽,更使孔雀舞增加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的颤动,身体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独特的三道弯舞姿造型。孔雀舞还十分讲究手的动作,以手形象征孔雀头颈,变化多姿,生动传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赵丽萍以优美的舞姿,高雅的体态,美丽的傣族服饰,将孔雀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这支舞蹈,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

篇五:独具特色的各地乡村舞蹈

独具特色的各地乡村舞蹈

民间舞蹈 :folk dance

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

民间舞蹈也具有它的共同特点:a 自娱性。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炼,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演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许多种类的民间舞蹈都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舞会。b 即兴性。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者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③稳定性。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甚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比较稳定,改变缓慢。

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主要素材来源。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

蹈、各国各民族的古典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和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过专业工作者加工,运用在芭蕾中的穿插性民

间舞,被称为“性格舞”。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的创作舞蹈中,也大量地吸收了各种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存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共同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自由生动的表演形式和借助故事传说,形象鲜明生动,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

南京“方山大鼓”

麻雀蹦(方山大鼓),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藏族“锅庄”

锅庄是藏族自娱性无伴奏的一种集体舞蹈。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重要聚会、迎宾送客、丰收季节,藏民都会欢乐起舞,通宵达旦,常有千人锅庄、万人锅庄的盛大场面出现。锅庄有新、旧锅庄之分。旧锅庄“擦尼”多反映原始宗教内容,带有浓厚的祭祀性质,只能跳专门的动作和唱专用的歌词,多为宗教界人士和老年人喜爱。新锅庄“擦司”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内容、新形式的歌舞,舞姿

和歌词都比较灵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浙江“滚八蛮”灯舞

“滚八蛮”灯舞,惟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镇后台门村独有。它是一种贺太平庆丰收的民间舞蹈,在温岭颇有知名度。当地父老乡亲介绍,所谓的“滚八蛮”即是农民手持纸扎的狮子、麒麟、犀牛、狮子吼、独角兽、老虎、白象、蓝豺等八种瑞兽灯彩,在乡村欢舞,以驱邪、祈求福庆,这一舞蹈一般只在喜庆节日时才进行。

朝鲜族“农乐舞”

朝鲜族农民每当水稻插秧或收割结束后,为了庆贺丰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如年似节,这种庆丰收的集体舞蹈,就叫农乐舞。

在农乐舞的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一边演奏一边舞蹈。

蒙古族各种枣舞

蒙古族太平鼓舞枣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

击边舞。

此外,还有灯舞、盅碗舞枣,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