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情画意的作文导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0:28:48 字数作文
诗情画意的作文导入字数作文

篇一:仿写诗情画意作文

喜欢下面的三篇作文:因为有花香、药香、荷叶香,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其实上面一篇写菜园的文章也是如此。这种写法就如同孙犁的《荷花淀》,风里吹来的是阵阵荷花香味。请同学们仿照以下三篇中的任一篇,以“生活因你而精彩”进行改写。(下周作文课进行)

心里美滋滋

阳光扑撒开来,照得心里美滋滋的。

又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坐在院子里那宽长的秋千上唱歌。香风细细,茵茵藤蔓上缀满了花,宝石黄的蕊,殷红般的花瓣,相得益彰,衬托了一种淡淡的喜悦。这是外公的乐园。

我经常喜欢待在这小小庭院,聆听鸟儿的宛转,随手拨弄着姹紫嫣红的花儿,听着外公的喊话。 只见外公旋即粲笑,道:“小顽皮,这么戏弄花朵,蜜蜂可是要蜇你的。”说罢,一手摸着我的头。那手,占满了露珠,阳光照射下,莹莹璀璨,凝着暗香,隐隐扑向鼻来,心里莫名一种温存,我兀自懵懂欢笑,并未去想多。

诧然,我视一番,外公的身影,缓慢,精瘦许多。似不远处一颗挺着干枝沐浴日光的大树,很安详。 思绪纷飞,曾经,一个默默的身影,蕴藏着的深意:一只铃铛系在我的脖子上,牵着外公的手,“叮铃铃”一路地走,享受着幼时童真的岁月。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鬓发被吹得散乱,外公的眉梢中有着盈盈浅笑。我攥着他的手,享受着这份被关怀所裹挟的温暖。

而如今的外公,依然,伫立清瘦的身影后影藏着深深爱意。

他不知是如何传递这份美滋滋的爱意,是在那擦亮的落地玻璃前的盼望,抑或是一淡一浓的茶水中的凝视,再或是暗香浮动的小小花园中那浅浅的微笑中吧?

传着传着,把那满腔的爱,化为了我在背后默默的感动。

风吹过,如绵雨,柔和。外公笑了,我亦是。在和煦阳光下,心里美滋滋的。

心里美滋滋的

爷爷是个老中医,家中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中药。我总是喜欢端着凳子,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爷爷磨药熬汤。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子时,我的心都醉了。

我小时候常在爷爷的药铺里玩耍。高大结实的柜台,黑褐色的漆面,发黄陈旧的标签,是药铺的全部“风景”。一杆小秤,一双巧手,在重重的药柜之间穿梭不歇,这大概便是爷爷每天的工作。他嘴角微扬,也许畅想着在遥远的山中,是不是也有人温柔地采摘这些药草,然后晾晒,然后品尝。他经常会像变戏法似的,将一两片甘草放入我口中,甘甜的滋味萦绕舌间,似乎生活都是美滋滋的了。

我是喝着一碗碗褐色的药汤中度过的。爷爷佝偻的背影,药罐里冒出的气体,还有不断舔舐着药罐底部的蓝色火苗,都一一定格在时光碎片里。那时爷爷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拿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乖囡囡,喝了药身体就好了。” 爷爷说中药是大补,于是我夏喝香薰解暑,冬喝冰糖燕窝润喉。

爷爷家里有的只有中药书,于是我从家中破旧的中草药书里,认识了许多美丽的名字,有白芷、半夏、紫宛、青黛……爷爷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它们的功效。我常常想:它们前世一定是温婉美丽的女子,然后化

作这些草药给病人以最大的安抚,要不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名字呢?《红楼梦》里林妹妹让人惋怜的身影,是因为有了药香的衬托才更楚楚动人吧……

我曾和爷爷一起去山上采药,一路上或阳光明媚或细雨霏霏。背着背篓的爷爷,专注地捻着一棵棵药草,细细地嗅着。回来的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青青绿绿的药草散发着股股香味,香了一路。然后家里的窗台上、院子里就晒满了药草,看着它从绿变黄,从黄变干,晴日里,爷爷坐在院子里,用石臼子揣,用擀面杖碾,一年四季家中氤氲着浓浓淡淡的芬芳,给我带来了快乐与健康。

苦涩的药香,早已成为了我心中最香醇的余味与芬芳。它伴随着爷爷的爱,细致绵软,浸透着我的人生。如今想起,心里依然如往日一般,美滋滋的!

简评:能够将目光放在中药之上的选材,独特新颖,令人耳目一新。考生之所以能够信笔铺开,完全得益于其独特的经历与感悟。如果没有一位当中医的爷爷,没有与中药有非同寻常的接触,没有对中药有异常深厚的情感,是很难写出这篇考场佳作的。好的材料,还得有好的切入角度。考生从自己童年吃中药,读药书,由中药名称引出的关于林妹妹的叙述,为文章平添了底蕴与文化魅力;最后写采药、晒草药,做草药,引出爷爷的不同凡人的职业。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感逐层推进,将人物幸福而美好的感觉写得真切自然,美不胜收。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

荷香是夏季的一声叹息,我一直记得。

踽踽独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踩过深深浅浅的水洼,一抹清香从巷子深处若有似无地萦绕开来。 走到巷子尽头,一扇朱红色的木门,漆已有些斑驳,我拿起泛绿的铜锁,轻轻叩了三下。门吱地一声开了,奶奶站在门槛前,慈祥地看着我,荷香从奶奶身后舒展开来,在巷子里开出一片又一片荷叶。 “奶浓郁的荷叶清香蘸着糯米的甜软满满地溢出来。灶的蒸笼正冒出氤氲的白汽,炉火呼呼地烧得正旺。

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走进来,坐在灶边的藤椅上,拿着宽大却有些枯败的蒲扇轻轻往炉口送着风。 “奶奶,您为什么喜欢做荷叶饭呢?”奶奶停下了手中的话儿,捋了捋耳边的头发,认真地说:“人们往往去赞美荷花的美,忽视了荷叶这般清雅的存在,全把这荷香算作荷花的了。”

火苗映在奶奶的银发上,泛着温暖的光晕,跌入沧桑的沟壑间,散作一抹荷香。奶奶顿了顿,拿过一片晒干的平整的荷叶,“可是你看,即使枯萎老去,它仍会散发出清香。”奶奶温和地笑着,拉住我的手,温暖的触感透过粗糙的掌心传到我冰凉的指尖,“孩子,要做荷叶那样的人,献出心头的清香啊。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荷叶那样的人吗?

告别了奶奶,我走到巷口拐角处,看到了半亩青涩的荷塘。和田玉般温润的荷叶上缀着几星露珠,颤动着滚落,惊醒了打坐的莲子,荷叶柔和地吐纳着清香。

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青未青、待香未香的荷叶,大概只有在夏尚且年轻时,才会被注意到吧。 就像奶奶,为儿女们撑起了半边天,在没有人注意的有着朱红木门的小院里,静静晕染着荷香,纺织模糊的心事。

似乎触到夏忧伤柔软的内心,她叹出一抹荷香,那是她用一辈子去酝酿的最优雅的一抹荷香啊! 奶奶离开我们很久了,每当我吃饭时总能感受到那扑鼻的荷叶清香,那是我生命的力量源泉。 而那抹荷香,将永远激励着我。

篇二:诗情画意仙宫湖作文

诗情画意仙宫湖作文

诗情画意仙宫湖

仙宫湖的水至龙泉溪而来,它一路悠闲自得,一路信步闲庭,一路翩然起舞,一路浅唱低吟,每一番闪展腾挪清澈凝碧,每一次峰回路转也晶莹剔透。水波不兴处,映照满山画意,清风徐来时,荡起满湖的诗意。最是那水流湍急中溅开的花朵,犹如水仙子抖动轻纱,把仙宫湖之水绽放成碧绿的翡翠,溢彩流霞。水流小时,潺潺入耳,“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大时,涛声不绝,“一则青山一则屛,一弯清水一条琴”。

广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水山相连,望不到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但随着季节之变,水位之升降,小岛们也会顽皮的和你玩“躲猫猫”的游戏。放眼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的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寺庙,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那晶莹澄碧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潋滟的波光,似一颗闪眼的明珠,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湖两旁的松杉。翠竹掩映于湖唇,好似绣上一道花边,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谓“人在湖中行,如在画中行”。

湖面随着瓯江的原道弯弯曲曲,湖面也因而曲曲弯弯。因而有许多静幽之港湾——渔人的天堂,垂钓者如唐朝诗人张志和一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清朝诗人郑板桥一样“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不通平仄的我也禁不住吟上一句“碧波青山两相和,轻舟一叶悠垂钓。”船行湖面绕过一山又一湾。水随山转、景以船移,千姿百态,奇妙无穷。远望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近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湖”。倘若天气作变,更给>景色增添妙异的变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啊!

静静地坐在湖边,微风掠过湖面款款而来,格外清爽,不由而然陶醉于这美景之中,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有一种通透全身的惬意,犹如醍醐灌顶心扉开启。尽情释放生活中许多复杂的东西,让忧郁的人变得开朗,焦躁的人变得安宁,狭隘的人变得宽厚,娇矜的人变得谦和,造作的人变得朴实,让肤浅的人变得深沉??诗情画意的仙宫湖,让人顿悟许多的人生真谛!

篇三: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

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 ④所要付出的

代价 ⑥陈寅恪 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阅卷场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

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

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精神与风骨的赞

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

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文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二者相得

益彰。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 在平时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命题作文?

2. 对于命题作文,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

☆精讲点拨☆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

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

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 的

门口”、“这也是一种 ”、“ 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

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

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

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

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例⑴:【文题】 肩膀

【审题】 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

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

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 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

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

著文章”等来写。

练⑴:【文题】 踮起脚尖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 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

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

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

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

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

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

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

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②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③“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④“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

2. 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

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

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⑵:【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

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

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

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

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

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

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

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④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

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⑵:【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

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

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立意】

提示:【审题】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

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谁成为了谁的见

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

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 ①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②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③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④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

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

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⑶:【文题】 诗意地生活

【审题】 “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

“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

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

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

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②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③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④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⑶:【文题】 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题】

【立意】

提示: 【审题】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

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

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

可以指一个群体。

【立意】 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

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

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

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

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⑷:【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

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

篇四:作文导入语

导入语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章的起笔,常让人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一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反复的探索,我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新”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开门见山”式导入语是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是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在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是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是进行说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法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9课《壁虎》。(板书:壁虎)有人说,这一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该加还是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一遍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故事”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的课堂实录)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略)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的情境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

五、“音乐式”导入语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诗情画意的作文导入)

(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的课堂实录)(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了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在《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中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六、“图画”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

生:于老师画的是一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师指弦。)

生:这叫弦。

(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

(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堂新课的导入语的设计是有很强的艺术性,它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的知识以及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等。导入方法应该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拘囿于类的束缚。导入语要简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够在备课中认真地推敲课堂开始的语言,便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篇五:捕捉精美语言感受诗情画意

捕捉精美语言感受诗情画意

作者:李娜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3期

摘 要: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语言精美,具有浓郁的诗意。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小学生年龄小,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他们领悟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情感的确不易。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古诗词教学,既可以化难为易,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想象;意境;有效

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文字简练,再加上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又能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但是,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小学生年龄小,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学生要想领悟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的感情也的确不易。虽然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提倡背诵记忆为主,但是,为了长久学习古诗词,提高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诗中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然后去体会作者的意”,不仅使学生把握诗的主旨,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一、在品语言、悟诗情中想象的有效性

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利用图画想象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因此,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2.抓关键字、句想象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炼,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得有那么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赠汪伦》一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

3.结合背景想象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用十几个字概括了江南春景。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就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二、在创情境、入意境中想象的可行性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只有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1.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寻找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划着两只红红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这意境多美啊!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

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幽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遥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乐曲来感受诗中意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运用想象进行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在诗歌的意境中去徜徉翱翔,去触摸诗人的灵魂,就一定能飞向诗歌的殿堂,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 包钢一小)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