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亚洲人战争不怕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1:14 体裁作文
亚洲人战争不怕死体裁作文

篇一:美媒称部分越南人难忘中越战争:现在还怕中国人

美媒称部分越南人难忘中越战争:现在还怕中国

资料图:281号猎潜艇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5月15日文章,原题:上次中越战争是一场灾难 目前中越的紧张态势只是两国一系列痛苦冲突中的最近一次。河内和北京上次将对方逼至绝境导致数万人死亡。

本周,越南郁积的民族主义怒火爆发为在胡志明市的疯狂暴力活动,数千名暴徒将任何所谓中资工厂夷为平地。中国官媒呼吁给越南“应得的教训”,令人不仅想起3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与许多同龄人一样,75岁的蒂姆仍对那场冲突记忆犹新。1979年2月17日凌晨,天空被炮弹照得如同白昼。“我们来不及拿任何东西,”她说,“只能快跑。”

这是两年无家可归和全家人在山中忍饥挨饿的开始。如今她仍对中国人既恨又怕。“我现在甚至还怕中国人,不知道啥时候又得逃跑。”

当年,欠缺实战经验和装备较差的解放军遭遇越南激烈抵抗。北京和河内都没发布伤亡数据,但有分析家估计约5万两国士兵阵亡。“我们的任务是反击他们,”曾亲眼看见中国士兵前赴后继的越南老兵阮友雄表示,“坦白说(我们的)损失也很大。”

1991年,越南经济改革进入第5年并急需“朋友”。当时苏联已解体,美国坚持制裁越南,中国正在崛起。河内与北京重归于好,过去20多年两党总体上保持“唇齿相依”的关系。

“他们面临类似挑战,”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亚洲研究部执行主任赫胥黎说,“我认为双方存在相当程度的共鸣,因为他们都在尽力掌控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变。”

然而近年来,越南人不定期抗议中国的现象日益普遍,他们将越南政府对中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反应视为软弱,一批新的“反叛”网民经常指责越共给北京“磕头”。

但像阮友雄这样的老兵表现得更谨慎。他深知两国逼迫对方濒临险境的后果。“我认为(越南)的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那场战争)了解得不够,”他说。

篇二: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

古代中国人战争观初探

摘要 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而在诗歌极为繁盛的古代中国,战争题材的诗歌也成了反应人们战争观的一面镜子。本文结合具体诗歌,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战争观)和横向(古代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两个方面对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进行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在主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为核心的战争观,并逐渐将其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主导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关键词:古代中国人 战争观 战争诗歌 热爱和平 忧患意识

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就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永恒而沉重话题,纵览古今中外,我们几乎无法回避,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它的发生。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它带给人们的结果却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马革裹尸和家园荒芜。 战争观,通俗说就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简言之,它是“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的看法的基本观点,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后果、制止战争的途径等问题。说穿了,就是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1。而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诗歌,即“凡由战争牵动的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所引起诗人心理波澜的动荡而形成的诗歌”2都可视作战争诗。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诗与军旅诗和边塞诗有交集而又不完全相等,军旅诗和边塞诗中涉及战争的内容才可称为“战争诗”。显然,一定时期的战争观是会影响到该时期战争诗的创作的,反过来,通过分析某时期的战争诗的创作特点也能得出该时期的战争观。

接下来,本文试图从纵向(即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的战争观)和横向(即从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角度)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诗歌简要阐释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

纵向分析

一、《诗经》中的战争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305首,对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据统计,《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数据来源:吴培德《诗经论集》)说明当时战争尽管规模也许不太大,但却是很频繁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控诉战争的残酷,着重描写了征夫、思妇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耳熟能详的一首小诗《小雅·采薇》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1

2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 张廷杰.宋夏战事诗题材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表。忆当初,正值春风和暖、柳絮飘飞时,和家人洒泪告别,踏上征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现在,已是雪花纷飞的隆冬,自己总算踏上了归程,“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时的征人既有往事不堪回首之苦,又有前途难以预料之悲。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真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人们暂未形成成熟的战争观,对战争主要是基于感性的、片面的、主观的朴素认识;更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到的是战争对自己、对亲友造成的伤害。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战争存在普遍的厌恶情绪,中国人历来爱好和平的这一基调自此奠定。

二、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这里的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春秋战国,这一诸侯兼并、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不得不引起先秦诸子们的共同思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自始至终都是推行“仁政”、“礼治”的,他们向来反对以暴力的手段达到统治的目的,孟子甚至尖锐地指出“春秋无义战”。虽然道家思想与儒家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反对战争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同的,例如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应该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绝非争霸战争。以“非攻”为核心思想的墨家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在中国军事史上最为著名的《孙子兵法》也告诫后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似乎是法家,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商鞅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并迅速地横扫六合、一统华夏,但是它却不能适应战后的和平发展期,可见主张积极发动对外战争的法家思想还是难以迎合中国人的普遍思想。

总的来讲,先秦诸子对战争的看法更加成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反战派主张是相似的,即“理想状态是‘非战’,迫不得已进行反击时要慎之又慎,同时注意反击的目的是结束战乱,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3。而少部分主战派的战争观由于无法符合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繁盛一时后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三、两汉时的战争观

两汉时期的整体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诗坛的发展似乎也不那么引人注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诞生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战争诗。

提及两汉战争诗歌,我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两首经典的帝王之歌了。如果说刘邦的《大风歌》展现的是成功者衣锦还乡的壮志豪情,那么项羽的《垓3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

下歌》则展现了曾经的英雄穷途末路时的慷慨悲壮。不错,帝王之歌确实展现了一代江山的功业兴亡,读起来颇有些豪迈气势;但是文学主要还是面向大众的,以广大普通民众为描写对象的两汉战争诗歌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对过去的一脉相承,大力抨击了战争的罪恶和对老百姓的带来的苦难。《十五从军征》就是一例,这首征夫的怨诗描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仅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短短十个字,就让人有一种难言的悲哀,由战争带来的兵役制度的残酷跃然纸上。

总之两汉时的战争诗虽然从帝王到百姓均有涉及,但反对战争的主题没有变。

四、魏晋时的战争观

三国两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年代,但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曹操不但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诗人,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在文学领域中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堪称开一代先河。《苦寒行》就以一个将军的口吻,极力渲染了行军之艰难。开篇描写环境恶劣,战士行军艰辛可想而知,痛苦可想而知。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将士们心情抑郁、思念故乡呢?“我心何佛郁,思欲一东归”,但是,路再艰险也得前行,思乡再切也不能返回。战士如此,统军大将则更深知进退之间决定着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行进。全诗总的来讲还多是站在“小我”的立场上,像《诗经》一样地描写对战争的主观看法,但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曹操)心中的矛盾和一个向“大我”的过渡心态。

魏晋时的战争诗名家还有才女蔡文姬等人。但总体看来,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战争观处于一个过渡和矛盾的状态。说过渡是指从主观的小我心态向更客观的大我心态的过渡,而矛盾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统一而不得不发动的战争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痛苦之间的矛盾。看惯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们,这一时期也开始了对生命主题的思考。

五、唐宋时期的战争观

唐宋时期堪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诗歌在本时期高度繁盛,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在此时期亦已基本形成。限于篇幅,仅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简略叙述。

唐朝时描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异军突起,诞生了一批以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代表作早已耳熟能详,在此不一一列出。唐代战争诗除有少数是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如李贺《南园》)外,绝大多数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如李白《战城南》)或抒发战士的离别痛苦,也有的表面在写英雄主义,而实质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如王翰《凉州词》)。

而宋朝战争诗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此时诞生的一批爱国主义诗人如陆

游、辛弃疾、岳飞等无不展现了他们渴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豪迈心情。这种情况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始终未实现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始终与宋政府对立,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能像唐朝样予坚决反击,而是一味退让,对入侵者采取贿赂和求和政策,因此难以实现国家安定,这怎能不让爱国诗人们痛心呢?

宋朝以后战争诗数量有所下降,而且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至此已基本形成,因此对元以后的部分不再赘述。

横向分析

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综合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痛斥战争带来的破坏

这恐怕也是所有的战争诗里表现主题最多的了。提及战争,历代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都是鲜血和死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多么残酷的战争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二、战争为征夫、思妇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这应该是最早的战争诗所表达的主题,只要有战争,就不得不有大批百姓参与其中,多年无法回到亲人身边,甚至葬身异国他乡。“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多么痛的感悟!每当发起者发动战争时,他们有没有想到多少热爱和平的战士期盼着回归故乡,多少父母、妻子对远去的征人翘首以盼,多少原本和睦的家庭因此即将支离破碎!战争的残酷性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它充满了厌恶。

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

只能说,在中国历史上,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是少数,而且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种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战争诗的出现,大都是在政府腐败、外族入侵、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此时的爱国人士,渴望冲上战场杀敌立功,为保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流尽最后一滴血!但这同时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民族,但绝对不是随意能够被侵略、被欺负的民族!我们不会随意发动战争,但也绝对不会容忍任何人对我们发动战争。

四、古代中国人战争诗形成的思想根源——忧患意识

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诗,我们发现,这类诗作具有较为清晰的前后相承的脉络联系,而联系的重要纽带是贯穿在这些诗作中深沉浓郁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它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它的产生是基于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勇于正视人间现实的悲悯情怀。它积淀到我们民族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心理结构,并代代相

续,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和基本精神。作为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反映与表现的中国文学,忧患意识一直是其构成的重要特质和基调。

中国古代战争诗中或多或少地对这种忧患意识都有体现,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杜甫。杜甫是诗人,而且是有过长期与百姓同样经历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从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战争,看待战争带来的灾难。他将忧国与忧民的矛盾和痛苦的复杂情感一一呈现,祖露出一位真正诗人对战争的真实看法。面对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他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战后的荒芜,他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听说战乱平息,他高兴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世称其为“诗圣”、“诗史”,真是实至名归!

综上所述,《诗经》中对战争的直觉的体会,奠定了中华民族战争观的情感基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性共识,促使成熟的战争观的形成。后代的诗人正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将其升华为以忧患意识为主导意识。

历久弥新的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就这样形成了,个人认为,它的核心是厌恶战争、爱好和平。但爱好和平不是完全放弃战争,有的时候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制止战争;更不是不敢战争,在历史上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种战争观主导了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而如今,走过了六十多光辉历程的新中国正在腾飞,中华民族正在向着她的伟大复兴庄严地迈进。中国已多次向世人宣布我们的和平崛起立场,相信在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战争观也会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

[1] 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

[2] 卢红军.唐宋边塞诗词的比较研究

亚洲人战争不怕死

[3] 李华光.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研究

[4] 张兆年.三国战争诗研究

期刊:

[5]卞良君.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忧患心理.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6]常虹.两汉战争诗思想意蕴探析.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篇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参考题及答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参考题及答案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时_.14_年。

2.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_.冯玉祥_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掀起了察哈尔抗战。

3.1935年1月,_ 遵义会议___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4.电影《风云儿女》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其主题歌_《义勇军进行曲》_,后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5.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_《八一宣言》___,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6.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_华北事变___,旨在把中国华北地区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7.“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_一二〃九运动___。

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次会议是_瓦窑堡会议___。

9.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_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___,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阵线。

10.“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一位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联女英雄给儿子留下的遗书里的一段话,她的名字叫_赵一曼___。

1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中央派遣_周恩来___到达西安,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1937年7月7日的__卢沟桥事变__,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_八路军___,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_《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___,翌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5.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晋东北取得_平型关大捷___。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6.1937年秋,八路军115师一部在聂荣臻率领下挺进华北,建立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_晋察冀抗日根据地___。

17.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死难中国同胞达__30__万人以上。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

18.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_《论持久战》___的演讲,针对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19.1938年10月,_东北抗日联军___的冷云等8名女战士,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集体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20.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_汪精卫___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组织伪军,在其辖区内实行恐怖统治捕杀抗日爱国人士。

21.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_溶共、防共、限共___”的反动方针。

22.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抗战三大口号概括为:_坚持抗

战,反对妥协___;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23.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的刊物《共产党人》撰写发刊词,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_武装斗争___和党的建设。

24.1939年11月,晋察冀部队在第一二○师部队的配合下,在河北省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成功地进行伏击围歼战,两战共歼敌1500余人,打死日本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这是中国抗战史上_八路军___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25.在晋察冀军民反“扫荡”作战中,1939年11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_白求恩___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不幸感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26.1939年,中国沿海港口全部被日军占领或封锁,刚修通的全长1146公里的_滇缅__公路成为保障抗日前线补给的唯一国际通道。

27._ 铁道游击队__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在百里铁道线上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令敌人闻风丧胆。

28.1929年,共产党员_杨靖宇___奉命赴东北,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在白山黑水间与日伪军展开英勇斗争,1940年2月23日壮烈殉国。敌人解剖他的胃时,发现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29.1940年4月,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印尼归国华侨、时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_李林___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后被围困于山顶,英勇牺牲,

年仅25岁。

30.1940年5月,_张自忠___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周恩来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31.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采取破袭战法,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_百团大战___。

3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_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___。

33.1941年,周恩来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_皖南事变___的真相。

34.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_陈毅___为新四军代军长,

35.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_陕甘宁边区___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36.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_《黄河大合唱》___,表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全中国的坚强决心。

37.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等_19块

___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篇四:是时候了,要让中国人民知道“抗日战争”的真相

是时候了,要让中国人民知道“抗日战争”的真相[转] 抗战胜利70周年,有必要用更宽阔的大视野重审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对于抗战,大多只停留在“三光政策、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的水平,不晓得“抗日战争”其实隶属于东北亚地区旷日持久的“三国混战”!中俄大战、日俄大战、中日大战。

其中的中国,不是天生就挨打受欺,之后的国运背转,也并非啥“封建专制、腐败无能”,主因是我们的小农经济,在别人的工业经济面前严重落伍了。之前的中华帝国也专制、也腐败,却一直是地区霸主,曾侵略扩张了无比广袤的领土,周边邻国噤若寒蝉。

18世纪,俄国在彼得大帝开创的工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帝国野心膨胀,这才反过来对中华帝国不断蚕食,侵吞了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更对中国边民种族灭绝大屠杀。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全盘西化快速崛起,帝国野心照例膨胀,也与滞留在小农经济水平的中华帝国爆发了两场血战——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是中日两大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而开打,所以不来中国打,也不去日本打,是跑去朝鲜半岛和海上打,朝鲜是受害国。虽然中国输日本赢,但两家俱非好鸟,用大白话讲:狗咬狗。

抗日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表面看是由日本单方面挑起,譬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可实际

的源头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此战不仅是日俄之战,还关系到中国的领土完整,意义非同寻常。

当年的沙俄,借口“义和团暴恐”吞并了东三省,中国政府在无力收回的情况下,采取“局外中立”的策略,公开默许日本派遣志愿军登陆旅顺,浴血苦战抗击沙俄,中国人民予以后方支援。此战惨烈至极,在俄军的战壕前,日军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终以牺牲十万官兵的惨重代价打败俄军!收复了东北主权归还中国。作为回报,中国政府于1905年把沙俄原先在东北的旅顺口、大连湾及满铁转租给了日本。关东军就是那时根据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去东北的,叫“铁道守备队”,是租界军队。(各地租界里都有列国驻军。租界外仍是中国主权管辖)

辛亥革命之后的1915年,中华民国新政府又与日本签署了《民四条约》,将上述租界条约的有效期延展到了公元1997年和2002年。由此,中日关系在1905年-1926年这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大体上得以维持了友好。

既然中日曾联手抗俄,之后又怎会一步步交恶起来的呢?这与孙中山的“联俄”有关。孙中山曾是亲日分子,日本是孙中山啸聚谋反的策源地、大本营,其“革命”资金一部分来自华侨和洪门,大部分是日本通过黑龙会资助。中国同盟会就是在日本黑龙会的斡旋下,于1905年7月30日在东京黑龙会总部成立的。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居然也加入了同盟会。日本政界也有不少孙中山的朋友,日本前首相犬养毅就是孙的挚友。

因此辛亥革命与朱元璋、洪秀全一样,都是种族战,连口号都一模一样,朱元璋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洪秀全是“驱除异族,还我神州”,孙中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只不过辛亥革命是日本撑腰,早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檄文《告十八省豪杰书》里就有大篇幅挑拨满汉民族关系的章节。结果借刀杀人计谋得逞,中国政府被颠覆后,中国人民非但没等来民主与宪政,反而陷入持久混战。

到了斯大林时代,孙中山为继续谋求外部势力撑腰,故伎重演转投苏俄,喊出了“联俄”。苏俄为雪当年旅顺战败的民族耻辱,就反过来利用孙中山一统中华的野心,策动国民党北伐。斯大林派遣大批军事顾问筹建起黄埔军校,北伐军是全副俄式装备,累计接受苏俄300万金卢布的军火,国民党接受苏俄每月10万金卢布的党务经费,国民党中央银行1000万金卢布的创建资金也来自苏俄。到了民国十四年,苏俄驻华军事代表团的文武官员居然多达一千人。苏俄势力重新被孙中山和国民党开门揖盗引进国门。

苏俄真支持你中华统一吗?不,和日本资助你辛亥革命一样,也把孙中山当作了棋子。“消灭军阀”是幌子,蒋介石常常勾搭军阀,比如勾搭同样由苏俄撑腰的大军阀冯玉祥,“打倒列强”也是幌子,北伐军实际是献媚苏俄,然后盯着欧美、特别是盯着日本死磕。

平心而论,租界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也是近些年才酌情收回,当时租界里的欧美日都没过分之举。可北伐军攻入南京后,居然暴力洗劫除苏俄之外的列国领馆,又莫名其妙杀死手无寸铁的日本侨民一名,还践踏国际法捣毁日本领馆,和义和团一个路子,在爱国狂

热下制造暴恐,史称“南京事件”,直接导致了日本爱国主义强硬派田中义一的上台,中日关系自此恶化。

在田中义一眼中,国民党是苏俄操控的排日力量,中日鹬蚌相争,必让苏俄渔翁得利,于是借口“吸取南京事件教训、保护日本侨民”兵发济南。这次日本是有备而来,北伐军终于战败吃了大亏,史称“济南惨案”?。接下来,北伐联盟又接连爆发内讧,东北张作霖又被人炸死在皇姑屯(主流说法是日本人炸的,另有推测是苏俄间谍干的,至今迷雾重重)。趁着张学良归顺,国民党在东三省开办了“东北党部”,喊出“收复旅顺、收复大连、收复南满铁路”等排日口号,公然撕毁之前的历史条约,日本舆论哗然。由此刺激日本狂热爱国势力沉渣泛起,上层亲华派被一个个戕害,中下层少壮派军人先挑起中日冲突、再通过一轮轮军变夺权上台。过程是:

1931年9月18日,眼看亲俄的国民党势力逼近,所以仅凭东北关东军的几个参谋就私下策动了“九一八”!这些狂妄之徒根本不通过天皇,连军部大本营都不知情。为既成事实,这些中下层武夫干脆在几个月后的1932年3月1日,又帮着被孙中山驱逐来此的满族人民建了个“满洲国”。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中下层军人也接踵策动了“军变”!

第一轮军变,发生在1932年5月15日。史称“五一五军变”。当时的贵族院议员、护宪运动的主要领袖、孙中山的密友、第29任日本首相犬养毅因为亲华情绪与主和态度,加上拒绝承认“满洲

国”,被军变分子射杀在了首相官邸。文官内阁被废,军政府上位。

第二轮军变,爆发在1936年2月26日。史称“二二六兵变”。因裕仁天皇开战决心不足,极端狂热的“皇道派”少壮武夫们,密谋扶持裕仁天皇的胞弟雍仁亲王取代裕仁,公然喊出“我们的领袖是秩父宫(即雍仁)”!此轮军变被裕仁天皇严令镇压,但内大臣、教育总监、大藏大臣等都被戕害,连裕仁天皇的侍卫长铃木贯太郎也差点被叛军杀死。

就这样,日本上层亲华的贵族文官被一个个戕害、“虚君制”的天皇更被一步步架空,中下层铁血好战、狂热爱国的武夫们一步步得势。说到中下层武夫的血腥,有必要提及南京大屠杀的主凶日籍第18师团!这支部队的官兵都由北九州岛的矿工组成,也叫“久留米师团”。这些矿工平时就喜欢酗酒斗殴,良善之辈不多,由这些文盲无产者组成的军队异常恐怖!越没文化越是狂热爱国,大多置人性于不顾。如果不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狂热“爱国贼”们的挟持下,仅凭天皇是休想终战的。

再反过来看中国方面。为啥有推测说张作霖是被苏俄干掉的呢?因为1927年4月5日晚,张作霖在北京的苏俄大使馆搜出了苏俄所谓“赤化中国、挑动中日战争”的诸般文件,马上翻译出来公开发表在当时的杂志报纸上(见1924年上海创刊的「国闻周报」四卷十五期),导致汪精卫立即与苏俄决裂,自此埋下了“清党”并重投辛亥革命“老东家”日本的心思。可是国民党已刹不住车了,在东北大举排日,说是想挑动“苏日对抗”,不想弄巧成拙,急剧升级的是中日

篇五:试论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

1、试论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则是根本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更可以说是外国侵略者的优越的社会制度战胜了中国。

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权利,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当英国侵略者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之时,他们竟然还一无所知。敌人打起来后,道光帝的无能以及他那令人搞笑的军事指挥才能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而清军指挥人员因为其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低下,根本无法适应近代战争。没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又对敌人缺乏了解,他们只能混乱指挥,御敌不坚决,最终只能失败。中法战争中,中国陆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并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最后“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北洋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对战争缺乏预见性,战前缺乏准备。掌握北洋海军指挥权的李鸿章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避战求和,消极防御,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八国联军之战中清政府依然存在这些政治腐败的问题。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暴露无遗,同时也证明不能它继续存在的理由。可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人民想推翻国内外的反动势力的镇压,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但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太平天国领导者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不够,缺乏坚定正确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想再次建立封建的帝王统治制度,最终导致这一次的反抗运动失败。可见思想的觉悟对人民是如何的重要。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最直接导致武器的落后。同时战术战略的落后,在与装备先进和训练有素的英军作战下也只有被摧毁的机会。鸦片战争是这样,其它反侵略战争大都有类似的情况,中国科学技术不如列强,综合国力低下。这其中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必然的。

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理行不通。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继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4、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强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