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8:22 小学作文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小学作文

篇一: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著 通:着)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篇二: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1]

1作品原文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2张)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1。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2!

[2]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近来”二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以手”句:套用《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夏侯)常曰:‘去!’”

[3-4]

白话译文

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

[4]

3创作背景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5]

4作品鉴赏

文本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

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6]

名家点评

现代·夏承焘:“全词写醉酒心情:欢之可贪,因为它暂得之不易;古书之不可信,因为当时南宋的社会现实已经不似古书里所说的。下片写出自己倔强性格,就是他的《贺新郎》词所谓‘北夏门高从拉攞,何事须人料理’。这样写闲适,和朱敦儒一班人的‘拖条筇仗家家竹,上个篮舆处处山’,显然是另一种心情。”

[4]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5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2] [7]

篇三:西江月阅读答案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①这首词大约为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

(1)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2分)

(2)第二句说“要愁那得功夫”是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吗?联系作者的情况,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分)

(3)简析这首词的下阕,说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1)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的悲哀,词人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想“姑且”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2分)

(2)不是直抒胸臆。说“没有工夫愁”实际上是因为“愁”太多、太深重,无法排遣,词人一生立志报国,渴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直无法实现。所以,用反语的形式把自己内心极度的激愤、忧愁表现出来。(3分)

(3)下阕写自己酒后醉态。交待了时间、地点;“问松”、“疑松”、“推松”、“斥松”的过程写得逼真传神,惟妙惟肖。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言之有理即可)。(4分)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篇四:宋词《西江月.遣兴》赏析

宋词《西江月.遣兴》赏析

西江月 遣兴

【宋】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

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篇五:西江月 遣兴

西江月 遣兴 一:知识简介:

过长期不断的发展,

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调。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

,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阙(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的流派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内容侧重儿女情长。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煜等。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想诗文一样地反映生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 - 1207) ??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作品集有

与苏轼并称「苏辛」。 ????????

三:赏析

1:注释

遣兴 :排遣意兴 贪:贪图。 且:姑且、暂且。 工夫: 时间 是处: 是:对,正确。对的地方。??

2:意思

醉酒中只顾得贪图欢笑享乐,要忧愁哪有时间?????近来开始发现古人书中的道理,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晚醉倒在松树下,问松树我醉成什么样。??只疑心松树动了,要来扶我,就用手推松树说:“走开!”

3:赏析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没有工夫”。 那他到底是愁还是不愁呢?且,姑且,暂且,说明词人并非沉浸于饮酒的欢乐,他饮酒只是为了浇愁,在醉乡中暂且忘掉国事的烦忧和人生的失意,寻找一些短暂的快乐。这是因

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其实是愁得很的。“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这两句话中诗人的真正意思是: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却完全不是这样。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与古人书中的至理名言完全是背离的,所以诗人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感叹。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山河破碎,统治者不是任用贤能收复河山,而是把那些帮他们收复河山的贤能之人拒之门外,甚至

是残酷迫害,例如,诗人、岳飞等。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四:思考

1: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全词三见“醉”字,是全词的词眼。诗人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醉”字中隐含着 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表现他倔强的个性、不与世同流合污之心、借酒浇愁之痛。

2:主题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