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渡荆门送别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1:55 小学作文
渡荆门送别ppt小学作文

篇一: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目 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1. 2.1 作品注释

2. 2.2

3诗词格律

4创作背景

5作品鉴赏

6作者简介

1作品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作品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

[1]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诗词格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韵脚为:游、流、楼、舟,押“下平十一尤”韵(平水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

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

[1]自己的理想抱负。

5作品鉴赏

鉴赏一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篇二: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李 白 《登岳阳楼》陈与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检查上一课

1、背诵

2、默写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听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齐读背诵。

三、学习《登岳阳楼》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

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2、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3、整体感知

听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作者感慨是哪一联? 。

3、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齐背课文。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更新: 2007-11-17 来源: 初中语文教学|/retype/zoom/e5c59b23a5e9856a561260fa?pn=3&x=0&y=20&raww=20&rawh=15&o=png_6_0_0_135_270_22_16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15&md5sum=4807f317019b036a34d86d7317a0e55f&sign=7b9a1ec285&zoom=&png=0-289&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admin

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

风格。

2、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中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登岳阳楼》

教学过程:(一)《归田园居》

一、 导入:陶渊明,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从中可感受他对一种理想生活的的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再次走近其内心世界。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二、 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荷”“长”读音

2、 注意节奏。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 学生齐读。

三、 赏读:

1.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结合注释,在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景。

教师点拨:明确: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除;“荒”“秽”杂草。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第五句中“道”是指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它狭而多草木。第六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第七八句说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这首诗点明其心志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辛劳,沾湿衣裳,毫不在意。从表面看,这愿就指田园劳作之乐。但如把此诗与作者其它诗结合起来看,此愿就有其特殊内涵,,即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秽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四、总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二)登岳阳楼(其一)

登岳阳楼(其一)①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①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⑤〔徙倚〕徘徊。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一、背景介绍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

篇三:渡荆门送别教学说明及反思

《渡荆门送别》教学说明及反思

教学《渡荆门送别》一诗,我的想法是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会鉴赏诗中的重点的句子和重点的字词。

3、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的设想:

从学生对李白的介绍入手(也许有四川江油的学生,让他背着书介绍),结合成都的地方特点,抓住李白的漫游天下进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代的启蒙教育都是踏遍天下,让学生读《蜀道难》体会,引导学生体会李白怎样走出四川,随课件读出李白的出川过程:

1、蜀道难: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3、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渡荆门送别ppt)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4、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接着引入一读《渡荆门送别》,解决字音、节奏及有关律诗方面的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读掘真金,让学生去寻找里面的生动的字词句,解决好两个问题:

1、 重点的四个字的特点:随、入、飞、结,然后让学生进行拓展体会:

(1)描写洞庭湖的 远山 长江,想象:洞庭湖像一张嘴,吞噬吐出长江流水。

(2)拓展作业: 细雨 成都,浓雾 三环(估计会有:湿、润、淋、锁、罩、失等词),并体会她们的妙处。

2、 重点的想象及形象的再现,体会颔联及颈联的生动性,如果学生没有见过出三

峡的气势,可以结合谷歌地球进行,但也有局限。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描写

的训练。

三读悟真情,抓住最后一句,送子的体念进行。

拓展:改动诗中的个别字,表达你远出家乡求学的体念(这类学生较多)

创作:

渡 送别

渡远 外,来从 游。

山随路 尽,我入 。

风 衣襟, 雨 心头,

仍 ,万里 。

最后,将李白的诗与同学们创作的诗朗读,并在对照的朗读背诵中结束(操作过程见导学稿及课件)。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几个情况:

1、 安排的一节课的时间紧,一堂课不能完成。

2、 创作及拓展在普通班学生中开展不够热烈,但部分学生很有兴趣。

篇四: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初中__二___年级__语文___学科教案

篇五: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一课两上研修报告

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姓名:余晓丽 学校:双河镇庙坪九年制学校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