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渡荆门外送别,阅读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7:52 作文素材
渡荆门外送别,阅读题作文素材

篇一: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练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外送别 阅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篇二: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篇三:《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篇四: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54.(2011·广西省河池市)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 (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

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

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 10. (2分)每空1分。叙

事;思乡。

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

篇五:渡荆门送别练习

30课诗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候骑( ) .....

鸡豚( ) 叩( )门 萧( )关箫( )鼓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 ②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 ) ④但使愿无违( ),( ) .......

⑤使至塞上( ) ⑥单车欲问边( )⑦江入大荒流( ) ⑧仍怜故乡水( ) .....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本诗是第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 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 。”

③《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

4.填写诗句。

① ,带月荷锄归。②衣沾不足惜, 。

③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

④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 。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

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一、1.略

2.①野草 ②扛着 ③生长 ④只,违背 ⑤出使 ⑥慰问 ⑦广阔无际的原野 ⑧爱

3.①《陶渊明集》 五 三 陶渊明 《桃花源记》世外桃源 ②王维 山水田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③《剑南诗稿》 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4.①晨兴理荒秽 ②但使愿无违 ③征蓬出汉塞 长河落日圆 ④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箫鼓追随春社近

二、(一)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9.五言律

10.出使原因 目的地

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12.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13.地点 目的

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做个“小神童”

请放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归园田居(其三)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选自《 》,作者 ,名 ,字 ,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一、做个“小神童”

请有感情地背诵《使至塞上》,并把它写在下面。

使至塞上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一、做个“小神童”

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字 , 朝人。

2.“ , ”描写江上美景。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

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夜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使至塞上

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渡荆门送别

一、“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1.李太白全集 李白 太白 唐 2.月下飞天境 云生结海楼

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留恋之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