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永别了武器tx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19:43 优秀作文
永别了武器txt优秀作文

篇一:一周军事观察:永别了,武器

一周军事观察:永别了,武器

本周,乌克兰内战的看点从战局变化转到又有什么俄罗斯新武器在这里亮相。内战中双方“志愿者”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不由让人联想起西班牙内战,现在“国际纵队”和“苏联志愿军”都已经到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来派出二十一世纪的“秃鹫军团”呢?

另一边,本周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访华,长期以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阿根廷军备更新计划似乎要落实了。这让英军坐立不安,这年头,再搞一次远征马岛可真会要了“日不落帝国”的亲命啦。

虽然英国不高兴,不过对于全世界军工企业而言,这是个大好消息,可能带动一直用老旧装备的其他南美各国大举采购先进武器了。

当代“西班牙内战”和当代“慕尼黑谈判” 本周,乌克兰内战仍在缓慢进展中。东部民间武装和俄罗斯媒体宣称他们已经彻底包围“杰巴利采沃”突出部内的乌克兰政府军,但战局并没有如乐观的俄罗斯观察家们分析的那样,迅速倒向东部武装。至今突出部内的乌军仍在被逐步压缩,但仍没有彻底消灭,

杰巴利采沃小城也仍未易手。(民兵方面发出的最新消息称:被围困的政府军将阵地设在平民区,甚至可能绑架了平民做人质,才是民兵武装迟迟未能拿下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要地的原因)。

同时,在顿涅茨克机场、南部沿海、以及北部战线,也不断地发生战斗,但战线似乎没有剧烈变动的征兆。战争的基本形式仍是慢动作版的“运动战”。

杰巴利采沃突出部最近的战局示意图

周四,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称,在乌克兰战场上拍摄到了俄罗斯最新型防空系统“铠甲S1”的

照片,同时乌克兰政府方面的消息称,在战场上击毁了一辆俄罗斯TOS-1温压弹火箭发射车。此外,还有视频显示有运载6辆2S19型152毫米自行火炮数量装甲车和大量军用卡车的军列进入乌克兰??

总之,最近西方关心的重点就是又有什么俄罗斯的新武器出现在了乌克兰战场上。

从上面的这些零碎信息,我们可以推测俄军在乌克兰作战的规模。2S19自行火炮是俄军的师旅级支援兵器,6门炮可以编成一个连,但现代自行火炮中,单个炮兵连不具备完整的作战能力。因此看到一个连出现,很可能意味着起码有一个炮兵营已经到了。

同样,“铠甲S1”作为俄军最好的野战防空武器,也是旅团一级的防空武器,TOS-1温压火箭发射车则属于俄集团军防化团的装备,实际投入战斗时一般会作为加强单位,配属于师旅级单位指挥。

也就是说,一个俄军师旅级单位的支援单位已经进入乌克兰。根据俄罗斯士兵家属的一些零星信息判断,俄军部队可能是以“轮战”方式投入的,实际在战场前线投入使用的部队,大约是1~2个师\旅级单位,人数则应该在万人上下。

不过这些俄军部队并未被集中使用,因为不论一个完整的俄罗斯师\旅出现在战场的何处,都足够让当

地的乌克兰军队战线崩溃。那样的话将导致战场形势迅速倒向对东乌克兰民兵有利方向,甚至让局势超出莫斯科控制的范围。

虽然乌克兰也装备有2S19自行火炮,但现在应该已经损失殆尽,因此这些自行火炮要么是民

兵缴获乌军的,要么就是俄罗斯提供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俄军部队应该是被拆散为多个营级战斗群,炮兵和防化兵则可能用营部带一个连的方式投入作战,用来帮助东乌克兰方面取得“一定的”战场优势。

目前在杰巴利采沃,民间武装称有政府军三个旅,8000人。但实际这三个“残部”状态的旅人数或许只有2000左右。不过据称其中不乏在历次东欧冲突中俄罗斯的“老冤家”,比如反俄的车臣民兵等。所以最后肯定是一场硬仗,也是俄罗斯要投入TOS-1温压火箭炮的原因之一。对付这样的敌人,要实现正规战争那种

围歼战,攻击方部队起码要有3倍的兵力优势。而目前东乌克兰民兵总兵力大约也就几万人,但在其他战场上,乌克兰军队还在频频反击,搞“围魏救赵”呢。因此东乌克兰方面也就只能在俄军少量先进武器的支援下,逐步蚕食“杰巴利采夫突出部”,战斗将会是缓慢而痛苦的。

俄军处于自己的考虑,显然没有放开手脚,依然是“戴着镣铐跳舞”的状态,那么乌克兰方面的后援情况如何?

最近,有一组照片显示,几辆T-72A或者T-72M坦克被炮击炸瘫在路边,消息称这是一队被摧毁的俄罗斯坦克。然而事实上,俄军目前在东乌克兰投入的主要是T-72B型。加上照片里有一辆坦克似乎在炮塔上挂了一面乌克兰国旗,这就更让人生疑了。

篇二: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成长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成长

摘要: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无论是人生观、爱情观、战争观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就是他自己的化身,通过主人公经历的描述,海明威在人生观上形成了自己的雏形,他意识到人生的尽头终究是灭亡,这种宿命论的气息描绘了无从逃脱的恶意世界,所有人都在劫难逃;在英勇参战的过程中,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也是这场以悲剧结束的凄美爱情确立了海明威爱情观上的男权主义观念;面对残酷战争所带来的毁灭,他深深认识到战争是一个人类的屠宰场,战争摧毁了人的一切理想和传统价值观,通过作品体现了他内心对战争的厌恶至极。

关键字:人生;爱情;战争;死亡;海明威;武器

Abstract: After Hemingway went through the First World War, he got advanced in his attitude toward life, love and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the main character Henry is the embody of himself. By describing what the character experienced in the story, Hemingway developed his own opinion toward life, he had the sense that the end of the life was only death, this kind of death feeling represented one horrible world from which everyone can’t escap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aking part in the war, he fell in love with a nurs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but the result was that the nurse dumped his courting, what the sad love set up was the male chauvinism in his view of love; facing the destruction resulted from the cruel war, he deeply realized that the war was the slaughterhouse which killed all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war destroyed all the ideal and traditional values of the people, which implied he had fed up the war in his inner heart. Key Words: life; love; war; death; Hemingway; weapon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最初中立于各大“商业集团”之外,直至1917年战争接近尾声时才宣布参战。在各大集团、政要的鼓宣下,美国的青年们纷纷投入到战争中,海明威几经曲折以救护车司机的身份参加了战争。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海明威不幸重伤,也因此在养护期间邂逅了他的第一份爱情,但不幸的是这位护士后来远嫁了一位意大利军官。正所谓情场失意,职场得意,情场的失意让海明威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永别了,武器》就这样诞生了,书中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显示出海明威的人生观、爱情观、战争观全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海明威人生观的雏形

在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将战争、爱情、死亡三者交织在一起,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美国年轻一代信仰丢失的迷惘情结。小说主人公亨利就是战争的一个牺牲品,尽管在战场上幸存了下来,精神上却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直至逐渐崩溃瓦解,被战争所毁灭。战争将死亡的实在性凸显出来,逼迫人们去面对。纵观海明威的作品,唯一贯穿的主题就是死亡,《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向这一主题迈进的基石。在故事中他描绘了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迷惘的一代,他们在看穿了“爱国”的谎言后,心灵被一种深深的道德虚无感笼罩着。他们站在现代社会的荒原上,发现四处都是异己的力量,这时他们记忆最深的便只有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了。

文中亨利和凯瑟琳多次企图逃避战争,逃避死亡,但无论他们逃到何处,终究逃不出死亡的魔掌,最终海明威人生哲学中的悲观宿命思想具体化为他笔下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死亡或失败。海明威的生命悲剧感不仅表现在生命对死亡的无法抗拒上,而且表现在人在各种逆境中奋力拼搏、抗争而终将面对屡屡失败的惨剧上。故而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不论是实写还是虚化,都表现着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触动我们的人生悲剧感(詹姆斯·乔伊斯 1988:84)。”他对于世界的看法基本上是悲观的,在他眼里,世界就是一个大的斗牛场、拳击场,充满了暴力和死亡。每个人都在场内,生活既空虚而又毫无意义。人生在世总是孤军奋斗,注定要失败。

二、海明威爱情观的形成

美国参战以后,海明威带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战争中,战场上英勇表现的结果却是深受重伤,在意大利医院疗养过程中,他第一次坠入了人生的爱河,但不久却收获了爱情旅途上的滑铁卢。故事开始,凯瑟琳是一位在意大利工作的英国护士,是一位美丽、浪漫、勇敢的完美女性。亨利和她的爱情是从游戏开始的,刚开始时凯瑟琳沉浸在深切的丧夫之痛中,因为未能给未婚夫应该得到的东西而深感内疚,失去亲人的悲痛和严厉的自责几乎使她精神崩溃,因此凯瑟琳想找个精神寄托,而享利无非是要占点便宜(林疑今 2012:61-74),她能看透享利的心理并提醒他面对现实,因此可以看出凯瑟琳并不是一个无知、没有头脑的女子。她不仅给享利以爱,而且教给他真爱的意义。凯瑟琳所表达的正是男女相爱的最高境界,即爱情是一种无条件的情感投入,困难时相濡以沫,甘甜时欢乐与共,爱情决不是单方面的依附和失去独立的人格。然而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笔下的凯瑟琳在坠入爱河后,没有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甚至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完全成了男人的附属物,她对享利的忠贞是毋庸置疑的,心甘情愿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诠释着情人和母亲的双重角色,这

个一半是情人, 一半是母亲的凯瑟琳满足了海明威这个强烈的男权主义者对于理想女性的要求(石靖文,石虹 2012:01)。

《永别了,武器》实际上就是海明威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蓝本创作的, 只不过小说和现实有着不同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海明威的这位情人拒绝了海明威的求婚并离开了他。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男人以权威、尊严、力量为标志的,男人不仅要征服女人的身体,还要征服女人的思想,甚至剥夺女人作为一个独立人的自我意识,因此海明威对抛弃他的这个女人一直怀恨在心并久久不能释怀。他不能容忍这个小说有一个快乐的结局,海明威曾经对一位记者说过他存心地创造了这个悲剧结局,这也间接表明他承认了自己故意用笔杀死了凯瑟琳, 以此来报复她的背叛。可以说,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剧角色,善良、温柔而勇敢的凯瑟琳就是其中的一员,凯瑟琳的死同时也诠释了海明威的爱情观,他是一位完全的男权主义者。

三、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

幼年时代的海明威常常聆听祖父安森、外祖父霍尔讲述自己参加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战争、英雄、勇敢等字眼深深地扎根于他幼小的心灵。祖辈在战争中的勇敢行为及战后的荣耀,使海明威深受鼓舞,他渴望在战场上立功。美国自内战结束后,本国领土上再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人们对战争的印象只是玫瑰色的浪漫回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代欧美青年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张鑫蕊 2012:01-10)。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这样诠释了他转变后的战争观,战争其实是人类的一场灾难,是一个人类的屠宰场。他把战争中人的命运比作火堆里木头上的蚂蚁,体现了他对战争的独特见解。这部小说很巧妙地反应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体现了他对和平的渴望。一个人之所以告别武器,不是因为害怕成为敌人的俘虏,而是对战争的彻底失望。战争实际是一场噩梦,它使人们感到深深的幻灭;战争使人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不真实、无意义。生活成为一场巨大的虚无,这是深刻的失望之后带来的必然后果,眼前又不知道何去何从,站在十字路口彷徨,为了填补精神空虚,人们竭力寻找刺激,过着颓唐放纵、浑浑噩噩的生活。这种“世纪末”式的情绪,在本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迷惘也好,彷徨也好,其实质都是悲观,伴随迷惘而来的是惆怅与痛苦,这是战争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在二十七章中,又有这样的独白。“我每逢听见人家提起神圣、光荣、牺牲和徒劳这些字眼,总觉得不好意思。但到了如今,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出什么神圣的;所谓光荣的事物,并没有什么光荣;所谓牺牲,也只不过是芝加哥屠宰场似的死亡,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

头,而是掩埋掉罢了(林疑今 2012:114)。”这充分表明了海明威对帝国主义战争是极其厌恶的。在海明威的笔下,大多数的士兵是厌战的,他们憎恨、咒骂战争,期望战争早日结束,可以回到家中去。一些士兵为了能够回家,逃避战争,不惜自残。在写到主人公亨利时,海明威很早就让其受伤,伤好后不久又逃离战场,这一切都表明了作者那种厌战的思想。在这里,海明威揭示了这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多么肮脏、残酷和愚蠢。同时他也切身感受到,原来作为精神支柱的一切正常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等等,全都被无情的战火烧成灰烬,只留下一片空虚。

《永别了,武器》中的享利,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故事中的这些人物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成了迷途的羔羊;他们精神空虚,悲观沮丧,怀着“借酒消愁,且乐今宵”的心情,日夜沉湎在寻欢作乐、放荡纵欲的腐朽生活中,希望通过一时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上的麻醉来缓解内心深处的痛苦;他们成了社会中多余的人。整部作品都笼罩着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凄凉痛苦的情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借助作品表达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毁灭性灾难和内心深处对战争的厌恶至极。

小结:

这部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海明威自己的人生写照,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表现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望。《永别了,武器》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故事,这部小说贯穿了反战的主题思想。亨利和凯瑟琳的悲剧是战争造成的,战争不仅摧残个人幸福,而且使得国家不得安宁。小说在疯狂的战争和充满死亡的气息下,体现出人们对战争的反感、恐惧和厌战心里,表现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无论战争与否,死亡是在所难免的,正如他给新版《永别了,武器》写的序言一样:“这个事实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果(海明威 1995:序言)。”他认为社会、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每个人注定要灭亡,借助于作品,他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这种看法。就爱情而言,海明威是一位绝对的男权主义者,在他的一生中,有过四次的婚姻,无一不是以悲剧告终(张鑫蕊 2012),这不是命运如此的相似,而是完全男权主义者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乔伊斯,孙梁等译,1988,都柏林人[Z],上海译文出版社。

2. 海明威著,林疑今译,2012,永别了,武器/战地春梦,上海译文出版社。

3. 石靖文,石虹, 2012,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形象。

4. 张鑫蕊,2012, 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M]中国社会出版社。

5. 海明威 1995,永别了,武器,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三:留人的十一种武器

留人的十一种武器

十一种有力武器,助你赢得人才战。

Jet Magsaysay

一直以来,各家公司都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以防他们把自己的客户抢走。而如今,各家公司还要随时警惕竞争对手把自己的骨干人才挖走,至少要能招到并留住较为优秀的员工。我们已经进入争夺人才之战的一个新阶段。

肆虐世界各地争夺人才的战火也同样烧到了中国,使跳槽现象在这里也成了家常便饭。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和深圳,大约 45% 的就业人员有过跳槽经历。这一比例在上海也同样很高,该市有 56.3 % 的年轻人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关心人才关系到公司的根本利益。聘用和留住人才就等于降低了公司的招聘成本和前期培训费用。此外,能够留住人才的公司往往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在客户服务方面,而竞争对手则整日疲于招聘和培训新员工。

那些能较长时间留住人才的公司往往有着较高的工作效率。公司如果留不住精英人才,就会丧失推出新产品或实施新制度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和经

验。

所以说,争夺人才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

且此役在所难免。但是,公司怎样才能赢得这场人才争夺

战呢?正像所有管理难题一样,在人才之战方面,也没有

一件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供各家公司来运用并

能确保战无不胜。

然而,世界许多大公司的经验表明,这方面的确存在一

些具有共性的观念和行为,经理人员若是能够采纳,情形

便会大不相同。以下所讲的就是这样一些规律,一些可用

来赢得人才之战的武器。

一、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

有关如何赢得人才之战的话题,往往要从"钱"字说起,也就是工资待遇。

德勤咨询公司(Deloitte & Touche)的一位总监说:"钱是很重要的。如果工资待遇没有竞争力,那么你在此基础上所搭建的高楼大厦就会倒塌。"

要想在工资方面具有竞争性,你就不能按照公司的内部章程制定工资标准,或每年只是涨个固定的百分比,而是要看某类人才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并至少向这一标准看齐。

但是,保持工资待遇的竞争优势仅仅一味看齐还不够。对一些非留不可的顶尖人才还要在私下另行额外奖赏。正像美国罗森柏斯国际有限公司(Rosenbluth International)的CEO罗森柏斯所说的,"你对自己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而不想让其中一个孩子感觉高人一等,可话虽如此,有的孩子拿回家的学习成绩就是比别的孩子好。"

员工福利所具有的长远意义也不能忘记。研究常常表明,丰厚的员工福利会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员工们看重的不是具体某个福利本身,而是这些福利说明了公司实行的是什么样一种企业文化,以及公司领导是如何关心员工利益的。

例如,总部设在美国的酒店管理公司 Sivica Hospitality 就规定,各部门的总经理只要为公司服务了5年,就可以享受 90 天的带薪长假。这样一来,该公司员工的流失率一直是零。

当然,福利方面的投入会是很大的。但是,那些提供了丰厚福利的人说,就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参与意识以及流失成本而言,回报也是巨大的。

SAS 软件研究所 (SAS Institute) 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其具体待遇包括研究所为员工提供全套免费健康保险、健身中心和洗衣设备,并规定一到下午 6 点,全体员工一律下班回家。在 SAS,任何有关福利待遇的提议都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才能采纳:是否符合该机构的企业文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所期望获得的价值是否起码能达到投入水平?

在争夺人才这场战役中,不应该视钱过重,但又很容易出价过高。任何保住人才的战略方案如果仅仅是基于福利待遇的话,从长远来说都是不会成功奏效的。而要想成功,这样的方案就必须将符合市场价格的福利待遇同吸引人才的独特工作环境结合起来。

提供高工资只能使你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而并不能够保证你将赢得这场战争。下文介绍的其他做法便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二、未雨绸缪的留人计划

正如商场的竞争一样,如果做了有条不紊的规划,你就会在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取得佳绩。 正是有了规划,Boardroom 公司的副总裁海纳(Sarah Hiner) 才能制订出她所称的"自卫战术"。她的建议是,要为某些个别员工的离职做好打算。她说,"每当员工辞职时,我手头总有一些应对方案。这样,真是遇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我会知道该怎么做。"

要做好人才规划,必须了解员工到底为什么要换工作。那人们为什么要换工作呢?很多人都以为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但并不总是这样。有九成的情况是因为员工想要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他们想要那种生动有趣、非常职业化和颇具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有所发展并更能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员工无论年龄有多大,一般是在一家公司干到第三年和第八年之间最有可能与猎头公司联系。据一家猎头公司的人说,"这些人在一家公司干到这种程度,可谓事业有成,经常跑

来跑去,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成绩没有获得认同,于是就想,也许应该接一接猎头公司的电话,至少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制订保留人才策略的第一步是要做出一份商业计划,目的是帮助经理人员弄清员工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是什么,是否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所付出的代价是否比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三、CEO 的亲自沟通

Leading the Way 一书的两位作者甘多斯(Robert Gandossy)和埃弗龙(Mark Effron)都建议说,领导人需要"亲自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领导人的职责就是领导,而且要亲自领导"。 举个例子, IBM 公司普及计算部门的总经理阿德金斯(Rod Adkins)为30多位非直接下属提供辅导,而且他提出每三个月和每一位员工交谈至 少 30 分钟。他还实行了一种逆向辅导流程, 即:让一位新员工来辅导他。这样,他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到反馈意见。 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总裁罗杰斯 (T.J. Rodgers) 把留住人才当作他这位 CEO 一件个人的事情对待。在他写的 No Excuses Management 一书中,他解释了当一位重要员工说他想辞职时,他所采取的"回应策略":

● 立即回应,在五分钟之内做出。没有比处理员工辞职更重要的了。

● 立即向上级汇报。如果赛普拉斯公司有人辞职,我希望这种事情直接报到我这里来。 ● 认真倾听员工是怎么说的。

● 将你的反驳意见构思准备好。一旦了解了情况之后,就制订方案,看如何能说服这位员工留下来。

● 通过解决员工问题赢回他的心。

● 防止此类问题再度发生。这也是第一步:想一想你的员工,尽量预想到将来他们哪些地方可能会出问题。

四、为员工考虑的经理人

世界各地的经理人不光把留住人才作为个人的事认真对待,而且还在想方设法通过新颖和赋有创意的形式把此事做好。有些公司制订的计划,要求经理人到他们员工的岗位上做一段时间。例如,美国佛罗里达棕榈海滩的四季度假酒店(Four Seasons Resort Palm Beach)就为酒店经理人员实行了"工作交换日"制度,使他们能够了解和体会不同工作职位的日常工作情况和员工平日遇到的各种问题。该度假酒店的经理戈斯塔恩(Harry Gostayn)说:"这样可以使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去年,我自己做的是洗衣房工作。"

戈斯塔恩说,员工流失现象本身减少了,但这项投资的最佳回报是员工的士气提高了。他说:"几个月之后,人们对此事还在津津乐道,因为我们已经体验了他们的工作,也就不会让他们做无法做到的事情了。"

五、良好的入职培训

员工上班的第一天,你留住骨干人才的努力就已经开始了,而最具体的体现就是为他们提供的入职培训。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联邦快递公司的经验。在 2000 年,

联邦快递公司招聘了 35,000 名员工,他们大多数是补充

离职员工的工作空缺。这足以使该公司主管人事的副总裁

想要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经过专案小组的调查发现,

员工流失问题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他们上班的第一天。目前

所实行的入职培训流程不光效果不佳,很多时候根本就没

有。

为改变这一状况,联邦快递公司推出一种"新员工培训

套件",内容包括 CEO 来信、事项清单、经理人员可以签

字和进行个性化处理的欢迎信以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

改的各分公司情况。该套件也为经理人员准备的一种管理

工具。套件还包括一盘长 30 分钟的录像带,向新员工全

面介绍公司的各种情况。录像带所传达的中心思想是:这

家公司值得你长期干下去。

认识到正确为员工提供入职培训意义重大的公司绝不只联邦快递一家。在许多大公司中,一个颇具共性的最佳举措就是建立一套出色的员工入职培训计划,而最新研究结果证明,这样做是何等的英明。

康宁玻璃公司(Corning Glass)的一项研究发现,经过正面入职培训的新员工三年后继续留在公司工作的可能性比没有受过类似培训的员工高 69%。

研究指出,"如果入职培训计划做得出色,新员工会觉得自己是团队中一位受到重视的重要成员。同时会对公司愿景有大致了解。并使新员工相信,他们都会受到耐心细致的培训。也为新员工与同事、上级和管理层之间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机会。"

第一印象是永恒的。如果你能充分发挥入职培训的作用,那么当你的员工在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后仍能保持积极向上、忠诚不渝的精神时,当你同样不可避免地遇到竞争对手的进攻,要把这些人从你的公司挖走时,你才能感受到入职培训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六、为非全日制员工提供福利

若贵公司依赖很多非全日制员工的话,考虑一个建议:如果为非全日制员工提供全日制的福利,会招聘到并留住更优秀的人才,最终得到回报。其实,由于世界各地非全日制员工的数量在增加,因此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福利正成为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而普遍运用的手段。 像联合包裹和星巴克这样的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小有名气,它们为其非全日制员工提供了各种慷慨的福利。

随着非全日制员工比例的增加,尤其是假如像预计的那样,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跨入退休年龄前仍然以非全日制工作为主的话,那么向非全日制员工提供福利待遇就可能成为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较为普遍运用的手段。

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教授蒂利(Chris Tilly)认为,为非全日制员工提供福利待遇的公司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青睐的去处,而这些人又反过来通过优质服务帮助这些公司成为更有力的竞争者。他说:"这样的公司现在很吃香,它们服务好,但要价也高。而要想提供优质服务,就得聘用长期合作的优秀人才。"

七、同事友谊

研究表明,员工若是和上班同事成为好朋友,一般情况下对工作都比较满意,而且效率会更高。根据盖洛普有关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在最重要的 12 个满意条件中,有一项就是员工说"我同事中有我最好的朋友"。

在中国,这个因素更具有意义,因为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根据 NOP World 的调查,中国员工每周的工作时间为 40.9 小时,高于 40.6 小时的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不难理解,员工若是和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工作起来就会更加舒心愉快。

为了营造这种友好协作的气氛,经理人员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友谊。有些公司还擅长鼓励员工推荐自己的朋友来填补公司的职位空缺。

八、发展机遇

无论是马斯洛还是明茨伯格,人事问题专家早已提出了提供发展机遇的重要意义。正像一位跻身高待遇公司的员工所说的,"假如我的工作没有挑战性,那么公司为我做的其他事情再好,对我来说也是无所谓。"

根据《中国青年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63% 的

年轻人换工作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将有更多的发展机

遇。接受调查的一位年轻专业人士说:"如果发现现在的工

作没前途,我会毫不犹豫选择离开。"年轻人更关注所做的

工作是否能够使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是薪水有多少。

Success Labs 的总裁菲利普斯 (Bill Phillips ) 表示:"

我们每年研究员工调查时都会发现,员工们关心的首要问

题其实是发展的机遇,而不是能够拿多少薪水,说白了就

是能否学到吃遍天下的真才实学。"

九、员工归属感

许多公司都擅长扩大工作范围,比如,赋予员工更多的职责等等,但是很少有公司在丰富工作内涵方面做得同样出色,也就是更能使员工感到与公司的奋斗目标息息相关。那些能够提供这种归属感的公司更容易留住骨干人才。

篇四: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

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

计量培训教材

书 号 2332 2333 2334 2335

分类号 TB92 TB941 TB93 TB97

书 名

几何量计量 1(上下)全二册 热学计量 2

力学计量 3(上下)全二册 电磁学计量 4(上下)全二册

定 价(元)

115 84 174 144

出版日期 作者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336 TB973 无线电电子学计量 5(上下)全二册 144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337 2338

TB939 TB98

时间频率计量 6 电离辐射计量 7

48 70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341 2342 2343

O6-04 TB9 TB9

化学计量 10(上下)全二册 计量技术基础 11 计量管理基础 12

131 80 52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2002.9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

核电站 核反应堆

书 号 90

分类号 TL.33

书 名

核反应堆物理实验方法 (教)

定 价(元)

2.15

出版日期

1988.12 胡大璞

作者

94 TL.36 核动力技术经济计算方法 (教) 1.25 1988.11 (前苏)А.И.贝科夫

96 267

TL.37 TB.9

核能经济学 (教)

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

3.1 16

1988.11 (前苏)Н.М.西涅夫 1991.6 陈学俊

2184 TM623 核电厂机械设备及其设计 (教) 26 2000.8 朱齐荣

379 533 582

F.2 TL.294 TL.388

能源经济 (教)

轻水堆设计改进原理 (教) 核工业经济导论 (教)

2.6 4.5 4.1

1991.2 李植华 1992.2 (美)汤火良孙 1992.11 任德曦

616 TL.364 核电站——公众关心的30个问题 1.75 1992.4 郭星渠

643 771 773 1152

TL.382 TL.494 TL.496 F407.616

核反应堆设计原理 (教) 核工业概论 (教) 火电厂与核电厂 (教) 核电项目管理导论

核能工业经济分析与评价基础

3.7 4.3 8.5 11.4

1992.12 曹栋兴 1993.12 王松年

1992.6 (前苏)Л.C.斯捷尔曼等 1995.3 罗安仁

1173 426.23

(教)

6.3 1995.2 彭士禄

1182 TM623 核电厂 56 1996.5 (德)W.里西等

2005 TL73 TL75 核事故场外应急响应 30 1999.6 J.R.A.莱基

1192 2446 1217 1423 1424 1430 1431 1437

TL944 TL7 TL38 TL248 TL24 TL36 TK:03 TL24

核设施去污技术 核设施质量保证基础教程 核设施退役 (Ⅰ)

动力堆核燃料后处理厂设计 核燃料后处理工学 核反应堆控制 (教) 动力设备力学基础 (教) 核电站燃料后处理

40 52 8.5 18.5 68 8.5 7.5 17.4

1997.9 (日)石吉等 2001.12 程建秀 1994.1 赵世信 1996.12 姜圣阶等 1995.12 姜圣阶 1995.11 傅龙舟 1995.11 徐 明

1996.11 (前苏)В.И.捷姆利亚努辛等

1458 F407 613.7 核电项目管理指南(IAEA No.279) 9.8 1996.1 国际原子能机构

1516 1629

F407.61 TL375.1

核电站经济

核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

30 27

1998.8 王成孝 1997.1 谢仲生

1061 TL.650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上册) (教) 16.5 2000.6 谢仲生

1633 TL.32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下册) (教) 11 2000.7 谢仲生

1650 U664.151 船用核反应堆运行与管理 (教) 11.8 1997.6 张大发

1100 TL.671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 (平)19.80;(精)29.80 1995.6 濮继龙

TM623-62

1149

核电厂投标经济评价指南(IAEA

7.5

1994.6 国际原子能机构

F407.233.7 No.269)

核电厂招标说明书编写指南

1475

H152.3-62

(IAEA No.275)

核电厂投标技术评价指南(IAEA

1527

F407.61

No.204)

7.6

1996.5 陈 桦

8.5

1996.1 国际原子能机构

817- TL.527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经验汇编 (2) 45 1993.3 沈俊雄

817 TL.527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经验汇编 (3) 50 1994.3 沈俊雄 主编

991 TM.623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经验汇编 (4) 60 1994.7 沈俊雄 主编

993 TM.623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经验汇编 (5) 60 1995.8 沈俊雄 主编

1551 F426.2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经验汇编 (6) 100 1996.7 沈俊雄 主编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1456

TM623.7-54

1994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1634

TM623.7-54

1995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1799

TM623.7-54

1996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1913

TM623-54

1997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2131

TM623-54

1998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2192

TM623-54

1999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2443

F426.23-54

2000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行年鉴

2696

F426.23-54

2001

核反应堆传热和流体力学分析及

1526

TL33-53

实验

1802

TL33-53

核动力传热和流体力学

25

1998.3 中国核能动力学会

16

1996.6 中国核能动力学会

112

2002.12 林贵清 主编

108

2001.11 林贵清 主编

96

2000.12 刘锡才 主编

96

1998.5 刘锡才 主编

96

1999.12 刘锡才 主编

98

1997.12 刘锡才 主编

70

1997.1 周展麟 主编

90

1995.12 周展麟 主编

1788 TL372 核电站建设的项目管理 先进核电系统设计·技术·安全

35 1997.2 连培生等

1709 TM623-53

及其部署战略

核设施退役方法学和工艺学

35 1997.7 国际原子能机构

1561 TL943

(IAEA No.267)

6 1996.12 国际原子能机构

1560 1696

TL364 TM623.4

关于下一代压水堆安全的建议 核电厂电气 (教)

发展中国家核电项目的资金筹措

3.2 14

1996.11 德/法国核安全局 1998.6 朱阿富

1699 F416.61

(IAEA No.353)

12 1997.12 国际原子能机构

1803 1862

TL371 TM623.91

核反应堆工程设计 (教) 压水堆核电厂运行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丛书 调试和

15.2 48

1997.12 邬国伟 1998.11 郑福裕

2191 TM623

启动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丛书 项目管

58 2001.11 莫国钧、钱纪生

1911 F426.23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丛书 工程文

40 1998.1 沈俊雄

1912 G275.3

件和档案管理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丛书 工程建

30 1998.11 姚乃兴

2137 TM623

设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核电厂和其它核设施安全的质量

25 2001.1 秦国安

2048 TL7

保证

35 1999.9 王维麟

2090 2100 2187

TM623 TL28 TL32

秦山核电工程 ’98核材料会议文集 核反应堆运行物理 (教)

28 20 24

2000.2 欧阳予 1999.11 中国核学会 2000.8 张法邦

篇五:《弱者的武器》读书报告

《弱者的武器》小感

本意是打算写《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这本书的,而且其实已经开始看了一部分,特别喜欢作者对于音乐偶像与青少年期符号的相关描述,可惜我找到的资源看到后来,才恍然发觉只有30页的试读,以后有机会再拜读了。虽然心有不甘,但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换了这本《弱者的武器》,经过长长的略显艰涩难懂的,但是又不得不说充满真挚情义的前言,我还是觉得即使暂且抛开内容不谈,就作者及其背后众人为它所付出的的努力而言,就已经让我很动心了。当然,这是我的实话,在看完前言后,我还只是知道这是关于以一个村庄为例讲述农民如何通过低姿态而持续的努力与利益者进行抗争的书,写这篇所谓小感之前,我想说明一下,既然是不限形式体裁的读后感,那么安排会轻松很多。在写到这里为止,我确实还是只看了前言,接下来的计划是每看完一章或是一节,就在这里写下“笔记”(概括也好,摘抄、感想也罢,姑且算是笔记吧)。

2013、8、10

第一章:阶级战争中的短兵相接。

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拉扎克、哈吉·“布鲁姆”、权力的象征性平衡。前两部分都是赛达卡村的两位故事性的人物,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的分析部分。

拉扎克的故事以他的女儿玛兹娜之死展开。通过对其女儿死前以及丧葬过程的叙述,表现出赛达卡村民对于拉扎克强烈、公然的轻视和嘲笑。从这些农民口中,我们零碎地知道了事情的细节:拉扎克和妻子带着四个孩子(包括已夭折的玛兹娜)一起生活,但是家庭贫困以及虚弱的身体,让他没有适当的工作,迫于生计,拉扎克惯用“欺骗的手段”或者是“小偷小摸”从村民处获得“救济”(从作者的叙述来看,作者更偏向于拉扎克的“手段”是情有可原、并且值得同情的观点)。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很多村民口中关于拉扎克的例子,但是也在接下来转述了拉扎克的谈话内容。当然在仅仅听完村民的话时,我也轻易相信了拉扎克确实是个道德缺失、“可耻”的穷人,但是经过作者为拉扎克做的辩解之后,我开始责怪自己看待问题的肤浅片面。联合收割机的大举入侵导致岗位流失也好,富人傲慢吝啬不予施舍也好,迫于生计只能“乞求施舍”或是“小偷小摸”也好,造成拉扎克困境的原因并非只有一个,这些综合的因素都使得拉扎克陷入村民们和我初时观点一样片面的道德谴责之中。 哈吉·“布鲁姆”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吝啬的富人。“哈吉”是当地对于朝圣者的敬称,但是这里显然它已经变成讽刺,因为当地那些不择手段积聚财富以达到朝圣目标的富人,在普通村民这里是受到鄙夷的。哈吉·“布鲁姆”原名哈吉·阿尤布,正是因为他通过不光明的手段从农民手中“掠夺”来大片的土地而得名(“布鲁姆”即英文“broom”)。布鲁姆的传奇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他的土地多到令人发指,当时一般而言拥有20里郎(计量单位)土地的农场主已经算相当富有了,但是布鲁姆去世时,除去橡胶园和果园,仅稻田就达到600多里郎,财富之多可见一斑;二是他的吝啬,据说他“维持生活的方式几乎和拉扎克毫无二致”,“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克己精神,只有一方面除外:他允许自己娶了三个老婆”。三则是他那被人们认为是“罪恶”的“掠夺”土地的方式。他创建的一种“padi kunka”的高利贷方式一直被地主们所使用,它的流程是这样的:地主从华裔放贷者那里以较低的利息贷款,再以较高的利息放贷给农民,农民需将土地转给地主作为抵押,在规定期限内还款则能赎回土地(款项几乎总是低于被抵押土地的市场价值)。当然,另外还有一些真假难辨的传言,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关于最后的一部分:权力的象征性平衡,主要是作者对于前两部分的总结和思考。作者认为这些个人故事是赛达卡富人与穷人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将会持续下去。“战争的

消息”几乎全部由口头争论、制造假象、揭穿谎言、恐吓威胁、一两次小冲突和宣传攻势组成,其中宣传攻势是最为重要的。拉扎克与布鲁姆的故事就是这种宣传攻势的一部分,富人和穷人恰恰都利用他们的故事来为自己的立场服务,与此同时这些故事又代表了富人和穷人行为的范例,具有象征性力量,他们都从中吸取教训,又从中得到好处,能达到一种象征的平衡,但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因为一旦有人愿意放弃名声换得利益,这种平衡就会被轻易打破。富人由于财富在手而能轻松约束穷人,穷人却难以要求富人,然而尽管富人不可能因为物质受约束,但有一点他们无法逃避,那就是象征制裁,穷人对于打破平衡却又束手无策的富人采取“虚假遵从”的前台表演来掩饰后台的议论诽谤,而对于无利益威胁的制造失衡的穷人,他们则可以大胆地公开斥责,这种轻视的态度公开与否,则完全取决于社会权力的倾向如何。

由于是边看边写,难免会漏掉些许自以为不重要但其实必不可少的信息,请见谅了。看完这一章其实觉得故事性还是挺强的,正文部分没有预想的难懂,忍不住再回头去看了看目录,说实话,如果整本书的内容都是这种架构,我会比原来有更多的热情去阅读,当然笔记也会长太多(因为介绍故事的需要)。看完目录发现还好,之后的章节可能不会再像这章一样,虽然可能难免在理解上会有些艰难,但至少不必太费心思在故事概括上,能多腾出些空间说自己的想法。话不多说,进入下一章!

2013、8、12

第二章:常规的剥削,常规的反抗。

引用一段话:

由于难逃失败和最终被屠戮的命运,大规模起义一般被迅速瓦解而不会取得任何持久的成效。然而,农村社区中经年累月的坚韧的、沉默的顽强抗争将比大规模起义的昙花一现更为有效。

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民史》

未被书写的反抗史。对于农民,人们通常的刻板印象为:作为一个摇摆不定的阶级,他们要么处于长期的可怜卑微、消极被动的状况,要么是短暂的、暴力的、却是徒劳无益的愤怒的爆发。前者是作为统计数据中的默默无闻的存在,后者则是以农民反叛(起义、革命)的形象存在。对于农民反抗的形式,研究者们多注重起义或是革命,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些轰轰烈烈的反叛不仅由于情境因素极少发生,并且即使发生了,也并不能真正取得确定性的成果。在这一节中,作者恰恰意欲强调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却又事实上极为重要的未被书写的反抗史: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平常的却持续不断的农民与从他们那里索取超量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的那些人之间的斗争。

作者指出,无权群体的日常武器主要包括:行动拖沓,假装糊涂,虚假顺从,小偷小摸,装傻卖呆,诽谤,纵火,破坏等等。这些布莱特式的阶级斗争具有共同特点:它们几乎不需要协调或计划,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官方或精英制定的规范相对抗。作为弱者的武器,这种日常形式一方面仅仅能对各种剥削农民的方式产生边缘性影响,而且也并非农民所专有;另一方面却又并不是微不足道,甚至能限制统治者的勃勃雄心。这里作者列举了科布对法国帝国早期与后革命时代征兵中的反抗的分析:这是一件因征兵而起的大规模流血事件。受到征兵要求的国民普遍采取右手断指这一自残方式表示反抗,导致国家断指者的数量达到灾难性的比例,这一运动在推翻法国最恐怖的政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作者还分别列举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沉默和不公开反叛和以赛达卡为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偷税漏税的反叛,用以证明作者的论点。

作者认为:“农民的反抗有时会变得主动积极,甚至走向暴力,但更多的时候,它以消

极不服从、暗中破坏、逃避和欺骗的形式出现。”这两种形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旨在减少或拒绝来自上层阶级的索要或者对上层阶级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同则在于日常反抗不承认有公开的和象征性的目标,是非公开的、隐蔽的,并且以关注直接的实际的物质获取为主。无论是哪一种,历史事实显示出一点:实际的抗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经常与表面上的象征性遵从的程度成正比,越是公开的反抗月容易招来镇压,这无疑也就表明,日常抗争的形式在众多的反抗中最易获得成功。反抗具有两种特性:1.反抗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存的劳动控制形式和人们所相信的报复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任何一种劳动控制或工资支付方式,与其他事物一样,都可能会导致其特有的安静的反抗方式和“反占有”的方式;2.反抗并不必然地直接要求占有资源。这种反抗技术与农民阶级的特点极为适合,对他们而言,最合适的形式就是广泛的游击式的消耗战,很少或不需要事先协调。日常形式的反抗之所以在历史中沉默主要原因有:1.从事这些细微活动的人们自身不想引起注意,他们的安全系于他们的匿名性;2.统治者必然不愿承认和暴露他们在农村权力的软弱无力。因此作者称之为这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共谋的沉默。

作者在末尾提到:“爆发本身通常是一种信号,它表明常规的和大量的隐秘的阶级斗争形式正走向失败或已经到达危机时刻,而可能带来致命风险的公开反抗的宣言通常只有在不同地区长时间的斗争后才会出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通常情况下,日常形式的反抗是作为爆发的过渡阶段,当它到达顶峰却未能发挥作用时,农民便会爆发,也就是进行公开反抗。

永别了武器txt

呼呼,这一节的内容是不是多得过分了,让我都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光顾着抄内容,而不是写感想了……接下来一定要简练简练再简练啊。

作为思想和象征的反抗。这一节作者首先说明了思想意识在理解行为上的重要性,不去考虑目的、观念和那些行动的当事人的语言,我们又如何理解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讨论中,作者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假设唯一看得到的行为是表面的顺从”,对于这样的状态,作者总结了两点解释:1.由于霸权性的宗教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被剥削群体实际上把这种状态作为常规、甚至是社会秩序的合理部分接受下来;2.农村中的力量关系而非农民的价值观和信仰导致这一状态,即农村的平静可能是镇压(记忆的和/或预期的)平静而不是同意或共谋的沉默。对于前者,作者着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考虑农民由他们的经验所形成的文化——他们“幕后的”评论和交谈、他们的谚语、民歌、历史、传说、笑话、语言、仪式和宗教——才有可能决定在何种程度上和以何种方式,农民确实接受了精英所宣传的社会秩序观。正如赛达卡农民对地主背后的冷嘲热讽,恰恰意味着他们对土地、利益、租金和尊严的要求至少是在意识层面上的抗争。

涉及的知识大多比较陌生,表示马克思主义是硬伤。以上写的都是勉强看懂的部分…… 人类行动者的经验与意识。这一节作者首先说明经验分析对于本研究(阶级关系层面)的重要性,另外,作者还表明了自己在研究分析中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记录者,尽可能地依据由当事人自己提供的证据、经验和对行动的描述,只在必要时提供较为有效的解释。

好吧。最后一节的内容被我浓缩成了一点点,但是有原因的。第一节的内容看完之后,很羞愧还没太反应过来作者的意图,原以为是研究分析的一部分(当然,它确实是的,只不过属于略次地位)。看完最后一节,才反应过来这一章是作者对研究的介绍。在这里做一下说明,第一节,我认为可以作为作者研究的背景意义存在,第二节,作为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第三节,则是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这样一剖开,层次瞬间明朗。

2013、8、14

第三章:反抗的景观

背景:马来西亚和水稻主产区。作者先介绍了马来西亚在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其次分析了马来西亚的经济模式的发展:外资是它最主要的经济组成。在前两者的作用下,1.小农

农业未被重视,但是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致使人们欲通过降低稻米价格来降低劳动成本;2.收入分配不公日益严重。马来西亚的贫困程度和增长模式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巨大的不平等,而农村穷人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获益最少。水稻种植被迫受到政府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2.政治竞争的需要;3.公民社会的稳定需要。但是所谓的重视,执政党也不过是为其自身争取选票而制定出一系列的“软方案”,这些软方案在表面上使马来人受益,但是实际上培养了一个新的、受保护的中产群体——农场主。

中层背景:吉打州和穆达地区的灌溉系统。这里的灌溉系统主要是指双耕模式。作者从土地、工作、工资的变化分析双耕对穆达地区农民的影响:工资增加但是工作机会减少,土地的租佃成为富有的大地主专用,佃农阶级的逐渐消失??这些都导致了另一个更为隐秘而严重的后果,阶级间的联系被切断,大农场主不再有善意的表现,农民在由被剥削走向被边缘化。此外,作者从收入、贫穷、制度性进入等多方面描述了穆达地区的不平等现象——各方面都更有利于大农场主,而有损于一般农户。

本章更侧重于对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描述,这些因素的综合导致了农场主和农民向两极分化,阶级间的利益冲突也由此显现出来。作者这一章引入了很多数据,为说明事实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2013、8、15

第四章:赛达卡:从1967年到1979年

村庄一节是从地形、经济、人口等方面对赛达卡村即作者的研究对象进行描写,大约等同于村庄调查时对于村庄概况的描述,和院长要求我们做的调查有些相似之处。富与穷是作者对赛达卡村的不平等现象的描述,作者通过引证分析大量数据,说明一点:这些种种不平等是由土地所有权、耕种面积以及相应的收入等的分配上的显著不平等产生和维持的。村庄构成介绍了赛达卡村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土地占有与使用介绍了赛达卡村土地控制情况在双耕前后的变化。租佃的变化描述的是在双耕之后,土地以租期一定且租金预付的“死租”方式租给佃户,但是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土地的耕作只能集中在较为富有的佃户手中。水稻生产的变化和工资的变化。水稻生产的变化主要是指双耕中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包括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前者的作用倒是其次,后者则大大减少农民的工作机会。工资的变化在表面上有一定的让人可喜的增长,但是在这种增长的表象下,撇开工作机会的减少不说,联合收割机出现之后,之所以还存在上涨的工资,是因为所提供的工作场所是不适合收割机运作的深水田(深水田种得的作物具有特殊物理特性,对收割者是一大挑战),由此揭示出单位劳动报酬下降的事实。另外联合收割机还间接影响到预付工资、福利(馈赠、免费提供午餐等)、插秧报酬等。这些无疑都使得贫者愈贫。地方机构和经济权力这里主要指穆达农业发展局和农会,从这些机构获得利益的很大一部分都和政治派别有关,支持执政党的村民往往拥有更多的权力。赛达卡的执政党是巫统,巫统在地方上的领导人大多是当地的富户或地主,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力量为自己光明正大地谋取利益,而反对党伊斯兰教党在这场政治与利益的关系中显然不能像执政党成员一样有优势,但是伊斯兰教党成员依然具有一定数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纽带、特殊的物质利益、巫统的治理策略以及反对派的道德吸引力(包括阶级问题、民族和宗教情感、民众对政府政策及其引起的不平等的普遍的反对等等所有这些的结合)等。

本章主要描述了土地控制、收入、机械化、政治权力在赛达卡的变化,从双耕到执政党大选,不难看出各因素对村民的重要性。作者通过这些理性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村庄背后各阶级之间的景象。

2013、8、16

第五章:胜利者和失败者眼中的历史

分类这一节重点在于铺垫,是对接下来内容的说明。夜行船主要引用的是帕克·亚赫和哈吉·卡迪尔对贫穷的看法:前者认为穷人的处境多是由于党派不同导致的待遇差异,但是由于党派人群差异(执政党巫统成员多是富人,而伊斯兰教党多为穷人),他在谈论中不仅仅在于党派,而是偶尔上升到富人这一群体;后者则利用精心准备的说辞试图从所谓的穷人中挑出真正的“穷人”,以说明穷人该为他们自己的贫穷负责。绿色革命的阶级史(绿色革命主要是指双耕)。双耕几乎重新决定了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界限,重新确立了阶级关系,因此它为穷人与富人之间无声斗争提供了基础和场景。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赛达卡的阶级斗争将一直保持持续的阶级争斗、零星的反抗以及言辞之战,而不会上升到阶级战争的层次。双耕与双重看法。每个人都同意,双耕带来了某些好的变化,例如房屋的重建和修葺、更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普及,当然最为突出的是每个人都有了足够全年的大米,但同时,双耕也带来了抱怨,穷人抱怨双耕(确切地说,是联合收割机的进入)带来的挫折,包括前面所叙述的土地、工资、工作机会等的困扰,穷人认为这些时运逆转的核心,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变革,更是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泯灭,以前的“穷人依赖于富人”一去不复返。富人则抱怨无法再购买土地、高额的生活成本等,但是经过反复盘问就会发现:这些农场主一方面极大地掩饰了他们自身获得的好处,另一方面夸大了穷人的好日子。从活租到死租。过去的季后可调租金如今改为耕种前支付固定现金地租,佃农最主要的不满是地租是固定的,由于影响收成的还有许多不可控的自然因素,那么所有的风险都由佃农自己承担。这其中又蕴藏着态度的转变,以前可以有讨价还价的同情成分在,而现在地主们“只关心钱”,讨价还价甚至有可能招致拒绝出租。联合收割机。正如一些村民的生动比喻:“机器把工作吃了”,说到联合收割机,富人和穷人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富人往往更愿意承认穷人的损失,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获益;穷人则倾向于把自己的损失与他人的获益、他们自身的痛苦与他人的快乐联系在一起。富人所宣扬的主要是机器收割相对人工收割的一系列好处,穷人则驳斥了使用联合收割机的一些好处,并且指出使用机器的一些缺陷。对于是否该使用收割机,农场主们强调收割机的必要性,雇请人工有耽搁时间的风险,他们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而受到严重损失的穷人则反驳说劳动力多得是。当然,客观地说,富人为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提出的劳动力短缺是不正确的,他们所列出的理由也都被作者被一一驳回。但是尽管如此,富人们还是愿意继续使用这一漏洞百出的论调以维护自身立场。他们将“劳动力缺乏”归因为“人的问题”,正如穷人将联合收割机的引入归为“人的问题”而非机器的问题,也即穷人应当为劳动力缺乏负责,富人则需为机械化负责,这已然成为阶级内的共识。当然并非所有的农场主都是如此,少数富人仍愿意雇佣人工,村民将他们作为正面典型竖立起来,正如哈吉·卡迪尔这样的负面典型类似,但是这种微弱的宣传攻势在阶级斗争中并没能换取富人的让步。这里有一句有趣的描述:“在整个村庄内,尤其是在穷人中间,人们强烈感觉到,村里的经济关系的自然秩序被联合收割机搞得乱七八糟。”穷人对于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则提出:“机器掳走了全部钱财”、“钱财正在远离村庄”,这两点意在暗示富人应当将机会留给同村人以留住钱财。这样,联合收割机加深了阶级间的敌对关系。失去的地盘:土地的获得。赛达卡租种变得越来越难的原因有两个:1.大地主开始重新耕种;2.长期契约租佃的现金租金的增加(更为重要的因素)。对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得以耕种稻田的普遍憎恨,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住在村外的大地主阶级。慈善的仪式与社会控制。涉及富人与穷人间礼物与交换的仪式纽带是阶级关系变迁兴衰的一个敏感的晴雨表。从赛达卡的私人扎卡特馈赠、赛得卡救济以及所有村民都参加的筵席来看,村子的穷人已经不仅仅是在稻谷种植中变得日渐边缘,而且在村庄的仪式生活中也已经愈发边缘。从慈善救济变化原因的解释中可以发现,阶级间的说法表明了这些慈善的功能在于劳动控制及社会服从。当村民向富人乞求扎卡特馈赠、赛得卡救济或是预付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