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齐魏马陵之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19:29 体裁作文
齐魏马陵之战体裁作文

篇一:11-2齐魏相争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如果要为战国诸候们论资排辈的话,齐国的资历以及实力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了。虽说当日姜太公打下来的江山已经易主为“田氏”,但齐国这个地缘标签的含金量却丝毫没有降低。包括齐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缘关系而言,也没有大的变化,齐人在河济平原的主要对手也还是来自山西高原“晋人”,只不过当年的劲敌“晋国”已经分裂为三个同级别的敌人了。而这其中,继承了晋国核心遗产的魏国,则是齐国最大的敌人。

其实魏国并不仅仅是齐国的劲敌,可以说战国前期,魏国挟晋国之余威,东征西讨,已经成为了战国诸侯中的最强者,几乎打遍了所有对手。即使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人,也在魏国面前吃尽了苦头。因此齐国如果想在华北平原有所作为的话,首先就必须与魏国PK。

如果要说这个“葫芦头”(可称之为:西“河济平原”)的位置,宋鲁两国如果想扩张的话,倒是首选区域,事实上他们在春秋之时也的确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不过现在是战国了,二流国家的首要目标是保住自己国都周边的区域,这种四战之地的舞台,还是大国们在唱主角。其实说到河济平原,就不得不提到卫、邢两国。当年齐恒公这所以能够称霸,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将被戎狄挤出河北平原的卫、邢两国安排到了河济平原。其中邢国的位置就是在这个“葫芦头”的东部(现在山东聊城一带),靠近腰部的位置。而卫国而是在东部(河南滑县一带)。如果说齐国自己的控制区是在秦山以东的葫芦底(可称之为:东“河济平原”),那么将卫、邢两国按排在此,目的就是为齐国缓冲来自河北平原的地缘压力。

从当日齐恒公的设想来看,当然是不错的。不过任谁放在西“河济平原”这个四战之地,都不免成为地缘博弈的焦点。在晋文公获得王室授权,“合法”的进入河北平原后,齐国和邢卫两国所要面对的敌人,就不再是那些南下的戎狄了。而在接下来的晋国称霸的过程中,卫、邢两国也必须在晋卫两国之间作出选择。选择的结果是符合双方的地缘位置的,位处东部的卫国选择了倒向晋国;而与齐国相连的邢国,则留在了齐国的联盟中。在作出这种选择之后,卫、邢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战争,按照现时流行的说法,这其实应当算是一场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战争的后果是邢国为卫国所灭(635年),或者更该被认为是晋国取得了胜利。3年以后,同样有意北上争霸楚国也开始向西“河济平原”渗透了,处在博弈中心的卫国又转而倒向了实力看似更强的楚国。以至于晋楚两国在卫国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场战役就是我们在春秋部分析过的晋文公称霸之战——“城濮之战”。

卫国灭邢之后,邢地自然是归卫人所有;而在晋国清理门户,称霸中原后,卫国独占整个西河济平原的梦想自然很快就破灭了。不过晋国也没有笑到最后,齐国的核心区离这个葫芦头的距离始终是要优于晋国的。即使是在晋国和后来的三晋,提升了河北平原的地缘地位。齐国也不可能坐视晋人独占西“河济平原”的。因此我们会看到,在战国时期,齐国的控制线已经推进到大野泽西侧,接近济、菏相交的菏泽了。换名话说就是当日的邢国故地,现在成了齐国的直接控制区了。齐国之所以能够东进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鲁国已经守不住泰沂山脉这条齐鲁地缘分割线了。当齐长城不再是齐国的外围防线时,齐国自然可以通过泰沂山脉的腹地,越过大野泽一线的济水,为齐国在西济水平原的扩张区提供支撑。

为了确保齐国在河济平原的优势地位,齐国在那个河、济两水距离最近的区域,也就是东、西“河济平原”的结合部设立了一个军事重镇——高唐邑。而在鲁国龟缩至尼、蒙一线后,泰沂山脉的腹地,齐国也设立了一个同样级别的军事重镇——平陆邑。这两个军事重镇的存在,稳定了齐国在西河济平原突出部的战略安全(至于说这两个城邑在整个齐国地缘结构中的地位,我们在后面会分析到。);而齐国沿济水两岸齐头并进的渗透方式,也让齐国的西进显得更为稳健。

在齐国向西“河济平原”渗透时,作为晋国继承人的三晋自然也不会放弃这块土地的。且不说当日晋国已经渗透至此。单是三晋们稳固住在河北平原的优势地位后,再南进中原时,就必须越过这块三角形的西“河济平原”。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如果执意要把头伸得太长,是很容易被河北平原上的三晋切断的。

基于实力和地缘位置的关系,主要继承了河内之地的魏国,成为了三晋中在西“河济平原”扩张的主力。而博弈的结果,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邢卫主导西河济平原的时期。也就是说魏国基本控制了卫国当年在河济平原的领土。至于说那个没落贵族——卫国,他们就只剩下最后定都的“濮阳”了(原来也叫“帝丘”)。

关于卫国为什么一直没有被灭,一直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没有一个定论。如果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解释,风暴中心往往却是最平静的(所谓“风暴眼”);如果让哲学家说的话,那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不管怎么说,即使是在近现代,也会有一些生存在大国夹缝之中,看似没有生存理由的小国存在。有时候大国之间竞争,也需要有些小国,来做一些中立的事情的(比如瑞士)。

不管怎么说,卫国在先秦的名声还算不错(除了把同宗的邢国灭了的那一次),被称之为“君子之国”。不过一般群众对君子都不太感兴趣,所以那个好男色,与后世同有此好的汉哀帝共同创造了“分桃断袖“这句成语的“卫灵公”;以及他那曾经勾引孔圣人的夫人——南子,似乎更为世人所熟悉。当然,卫国的名声并不会为这对夫妇所累,因为它还出过其他先秦史上的重要人物。文有“商秧”(原来叫“卫秧”);武有吴起;政治家则有那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让它留下一座都城,对诸侯们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而灭了它,风险却也不小(感觉有点象以色列,国家虽小,也在四战之地,犹太人却遍布全球。可以影响大国的决策,来为自己的母国保有一线生机)。

基于卫国在战国中期以后,只剩下濮阳城了,且处在魏国的包围之中(估计帮助魏国走向富强的“吴起”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在地缘政治舞台上基本可以无视它了。而三晋中的另两个领衔主演——赵国和韩国,却不好无视了。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赵国无论是在山西高原,还是华北平原,都是主力向北发展的。因此当赵国将地缘扩张的重心移向华北平原后,大陆泽以北的中山国才是赵国主力攻击的方向。而当赵国也向东面自然渗透时,与赵国在华北平原的核心区所平行的东“河济平原”,将会是赵人的渗透方向。不过这一地区,齐国人自春秋之时就已经开始经营了。他们甚至已经早已越过汉志河,向那几条黄河故道之间的“河间”地区渗透了。而东河济平原之于赵国,又不象西河济平原之于魏国那样重要(魏国需要它连接自己在河北平原以及中原的土地)。因此赵国基本的定位,就是将齐人赶回东河济平原,以让汉志黄河成为齐赵之间的地缘分割线。

不过赵国对东河济平原的兴趣不大,并不代表赵人对西河济平原没有一点兴趣。毕竟入主中原是每一个诸侯的梦想。如果我们为河北平原上的赵魏两国划定边界的话,那么邯郸之南的那段漳水则是一个明显的地缘分割线,赵国后来了在此修建了“赵南长城”。而漳水在摆脱禹贡黄河之后,并没有就此一直向东,而是沿着禹贡河道的方向(并不是一条河道)北流入大陆泽,然后再东流的。如果让赵国就此完全以漳水作为魏赵两国的地缘分割线,将意味着赵人要放弃大片的,漳、河之间的土地,而这赵人肯定是不愿意的。更何况如果魏国寄希望于完全以漳水作为二者的地缘分割线,也无法在赵、齐两国的夹击之下,保有漳、河之间的那条突出地带(魏国的重点在于西线的渭河平原,以及东线的中原地带。向北部渗透的想法,在灭中山国那次失败的尝试后就不作他想了)。

因此我们会看到,魏赵两国在河北平原的地缘分割线,大致还是沿着漳水刚出太行山时的走向(东西),一直到黄河,或者说是与“赵南长城”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地缘格局则意味着赵国在河北平原的控制区,与西河济平原也有接触。而赵国的地缘中心——邯郸城,与西“河济平原”北部的直线距离也很近。

最终赵国还是在西“河济平原”沿黄河一线取得了一条南北向的突出部(据点是黄邑、平邑,从魏国手中夺取的),相当于在齐魏两国的地缘博弈中横插了一刀,也成为了西“河济平原”地缘舞台上的一员。不过赵国的南进战略也基本至此为止了,一直到赵国为秦国所灭,中原对于赵人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至于说韩国,基于他们在中原的西侧,以及河北平原的南部都有领土,而且是韩国最为重要的核心区,因此韩国人也希望能够在西河济平原上插上一脚。当然,以韩国的位置和实力而言,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河济相交的那个角。而韩国也的确在济水北岸,河济相交处有一个立足点(“恒雍”邑,现在河南省原阳县北)。

虽然赵、韩两国分别在两端,渗透入了西河济平原。但齐魏两国才是西河平原竞争的主力。而明天我们就将看看这两个国家,是如何将西河济平原作为地缘博弈的战场的。

如果我们要为战国划定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话,那么不管战国时代究竟从何时开始算,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都意味着进入了战国中期。之所以要这样说,当然不是简单的把战国的总时间除以三,然后平均分配。断代的标准是要有影响地缘格局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或者说这一时期的地缘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公元前356年,第四代田氏之齐的君主继位了。而在这位齐国之君继位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改变了战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也使得战国时代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徐州相王”(前334年),从此以后,这位本应被称为“齐威公”的齐国君主就变成了“齐威王”了。关于徐州相王,以及随后的五国相王,说穿了就是大家都抛开最后的面子,开始称“王”,并且真正开始以兼并为目的发动战争了。不过政治标签的改变,总是最后才发生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多“王国”出现。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场政治变化的主角是齐魏两国,而如果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主角则是在徐州相王中加冕的“齐宣王”和“魏惠王”,因此也可以说是这两个在位时间分别为36年和40年的君主,共同将战国时代引领进了第二阶段。

战国前期或说第一阶段的特点,就是魏国东征西讨,独领风骚。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一是因为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核心遗产;二是因为分裂后的三晋虽然之间也是摩擦不断,但尚处在分家后的蜜月期,原则上还是能够达成战略同盟。不过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中央之国的地缘形势形势发生变化了。在此之前魏国虽然凭借晋国留下来的丰厚遗产,以及强势的战术(可以参看“魏武卒”的词条),在西线重新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在东线又切入了中原腹地,并且在大梁(今开封市)设立了新都;甚至还曾经北伐中山,并取得成功。但这种两面甚至四面为敌的战略,终不能支撑太久。与此同时,西线的秦国和东线的齐国,都开始发挥自己的边缘优势,准备从两线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了。

如果从人的角度看,秦国崛起的机会,是落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秦孝公”(前361——338年在位),一个则是“商秧”。至于说秦国是怎么做的,我们在战国的最后部分会有详细的解读。而解读时期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大秦帝国》一片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演绎的)。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在东线,要看看齐国是怎么做的。而在古典时期,地缘博弈的最后结果,通常都是通过战争来体现的。这一时期有战有很多,其中很多又是互相关联的。不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有两场: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这两场战役的主角都是齐、魏,配角则是三晋中的另外两个成员:韩、赵。

“桂陵之战”发生在齐威王继位后的第三年(前353年),可能很多朋友对“桂陵之战”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不过提到“围魏救赵”的典故,相信就耳熟能详了。所谓桂陵之战实际上就是齐国为了救援被魏国围困的赵国,而实施的一场伏击战。其实战役的思路,仅从“围魏救赵”这句成语字面意义了,我们也能够了解齐国的战术了。

“桂陵之战”和12年后发生的“马陵之战”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的戏剧性因素,两个由同一个师傅(迷一样的“鬼谷子”)带出来的徒弟:庞绢和孙膑,将魏齐两国的地缘博弈,演绎而成了一场“兄弟”恩仇录。如果再为这个故事加上一个两人都爱慕的“小师妹”的话,那么即使是八流的编剧,也能写出一部狗血的电视剧了。不过,我们虽然要感谢庞、孙二人为战国历史的普及所作出的贡献,但还是要将重点放在其中的地缘因素上。

齐魏之间发生地缘博弈,并没有什么让人奇怪的,向东扩张的魏国,与向西渗透的齐国,如果不发生点事情倒是不正常的了。只不过两场战役的起因都不是因为两国发生了直接的地缘碰撞。而是因为魏国与赵、韩两个兄弟之国翻脸了。而这两次三晋的内部矛盾都是由魏国挑起的,分别是魏国在前354年围困邯郸(赵都)、前342年进攻新郑(韩都)。三晋的决裂并不算意外,三国之间犬牙交错的地缘形势,任谁都不会感到舒服,而由魏国率先发难则是实力的体现。先对付赵国,根本原因则是因为魏国那次以失败告终的,吞并中山国的远征。因为谁都看得出,无论赵国是否在暗中捣乱,魏国退出中山国,最后的受益者都是赵国。这次魏国决定不再实施蛙跳战术,步步为营,最终统一整个河北平原。

当赵国受到魏国攻击时,他们还没有沿漳水一线修筑长城。因此实力占优的魏军很快包围了邯郸城,在赵人受围一年之后,支撑不下的赵国人决定寻找外援了。而他们这时最能指望的,就是在魏国东侧的齐国了。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齐魏两国的主要接触区是在西“河济平原”。两个国家基本平分了这个三角形的“四战之地”。如果齐魏两国发生直接战争,西“河济平原”注定会成为主战场。不过如果齐国想直接救援赵国的话,他们其实可以向西越过黄河直接进入赵国境内的。从齐国在河济平原的军事重镇“高唐”邑到赵都邯郸,距离并不算太远。不过齐军还是决定进攻魏国后方,又间接救缓赵国。这种战术当然是很成功的,否则“围魏救赵”也不会成为经典战术。既然齐军选择了进攻魏国,那么双方的地缘接触区——西“河济平原”自然就成为了战争爆发的焦点。而齐军所攻击的地点,则是一个叫作“平陵”的魏国城邑。

篇二: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

目 录 马陵之战 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战场的主要依据 战国形势图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图 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载图

文白对照《史记》(图文版)载图 马陵之战遗址在莘县 孙膑与庞涓 《孙膑兵法》选释 范县旧志中的咏马陵诗 莘县马陵与齐魏马陵之战 有关马陵之战的传说

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

,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

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桂陵之战)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

———晋·虞喜《志林》

孙子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太子申,大破魏军。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郭沫若《中国史稿》

马陵,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当时属齐。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公元前341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孙膑击魏救韩,魏军在马陵(今山东濮县)为齐兵所败,损失十万兵,主将太子申、庞涓都战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孙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境内),于是设下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

篇三:《史记》马陵之战诸疑问辨析

《史记》马陵之战诸疑问辨析

历史学系2015级 黄昊 1500014510 马陵之战发生于战国中期,是影响齐魏两国乃至东方多国的一次重要战役,继桂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再次受到严重打击,且军事实力受到根本性削弱,并在秦齐等国的轮番军事打击下,最终丧失军事争霸的能力,迫于压力与齐国订立同盟条约,相互尊王,,这也代表了魏国国力衰弱,逐渐终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三晋实力渐趋于均势,齐代魏成为东方强国1。

《史记》的《魏世家》篇及《孙子吴起列传》篇中的孙膑传记部分等内容对马陵之战始末有着详尽的记述,但马陵之战中的诸多问题,在各种历史资料上说法不一,部分内容却连《史记》本身的记述前后也有不相一致之处,我在此尝试整理一下对各个疑问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一些浅显分析。

一,战役起因疑问

此争议共有两种观点,《魏世家》篇所载为围魏救赵:“(魏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2且《田完世家》中记载:“(宣王)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1

2《史记研究集成·卷七·史记人物与事件》 《史记·魏世家》

不利,战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於齐。······齐因起兵,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3而《孙子吴起列传》篇则说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4这两种说法各不相容,因此可将赵国、韩国与魏国的关系作为辨析两种说法真伪性的关键,但是可以认同的一点,是魏国在桂陵之战中并未遭受巨大打击,并在战败后仍召开逢泽之会,赵肃侯参与此事,而韩国则未遣使赴会,可知韩国、魏国关系不善,且魏国极有可能因此对韩国施以军事报复,而赵国战后实力未复,自然不会轻易向魏国启衅,且逢泽之会后,韩魏之间关系远恶劣于赵魏,韩国为稳固实力地位,抗衡魏、赵,则较大可能会向实力强大且与魏国摩擦较频繁的齐国靠拢,且赵国残破之余,魏国二度攻伐,战果有限,且出尔反尔,撕毁盟约,在史料中并无赵国明显挑衅举动情况下,可能性较小。并且在韩君臣励精图治的背景下,且经申不害改革后,韩国势力增强, 野心极大的魏惠王更不会视而不见, 因此魏国伺机以军事优势压制渐强的韩国势在必然,而韩国对逢泽之会的抵制, 恰成引发魏伐韩之导火索,并且韩国地处中原,人文荟萃,地区经济也较为发达,而军力有限,战略收益明显,因此魏国在扩展过程中将之作为重要目标极有可能。因此就个人而言,我比较认同围魏救韩说法。

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

二,战役时间疑问

据《孙子吴起列传》篇,马陵之战发生于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5在《魏世家》篇中也有“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6虽然记载大有区别,但在时间上是基本一致的。而在《竹书纪年》中却有如下记载:“(魏惠王)十六年,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二十六年,与齐田盻战于马陵”,7前后相距为十一年。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曾判断桂陵之战在魏惠王十六年,马陵之战发生于魏惠王二十八年,即支持桂陵、马陵之战相去十三年说法:“考《史记 年表》梁惠王十八年败桂陵,至三十年败马陵,自十八至三十,前后适得十三年。”8《秦本纪》中记载:“孝公二十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卬。”9由此推知逢泽之会、马陵之战两事件约相去一年,而逢泽之会事在魏惠王二十七年,则商鞅攻魏应在魏惠王二十九年,而《商君列传索隐》援引《竹书记年》:“梁惠王二十九年,秦卫鞅伐梁西鄙。”10而《史记》误作为周显王二十九年,且周显王即位晚于魏惠王两年,由此推知《年表》中也应为“梁惠王十六年败桂陵,至二十八年败马陵”,因此我5

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魏世家》

7《竹书记年·魏纪》

8《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八十三·第八十四》

9《史记·秦本纪》

10《竹书记年·魏纪》

认同马陵之战应发生在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应为魏惠王二十八年观点,而非《魏世家》中的三十年。 三,战场位置疑问

对于马陵战场位置,史载不详,现共有三种主要说法,分别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山东省聊城市范县、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而大名县与范县两地均有此“马陵”地名。并且,就齐魏两军的趋退而言,两地均在正常的行军路线上,而范县说长期位居主流。经过考证,范县的马陵现在属于山东莘县,所以,旧说中的范县马陵,就是现在莘县马陵。据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晋朝虞喜《志林》:“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而多种战址观点中仅莘县马陵在鄄城附近,由此而言,《志林》所言正是此地。并且,莘县战国时期是齐魏交界处,也是齐攻魏最便捷的路径,在齐魏两国交战且齐国战略为直突魏国中枢地区的情况下,齐魏两军绝不会进行大型的战略迂回,并且,《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膑生阿、鄄之间”11,即今鄄城附近,距莘县马陵仅数十公里,对这一带的地形较为熟悉,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军事指挥官,孙膑对于选择设伏地点的决策必定极为慎重,因此其更为熟悉的(莘县)马陵地区更可能成为第一选择。至于郯城说,不仅出现最晚,始于清代,且因马岭山地名读音相近而附会为古马陵战场,实不足取。因此,我倾向于古马陵战场位于今莘县(范县)一说。

1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四,“过而西”疑问

关于马陵之战过程,争议聚焦点为《孙子吴起列传》中的“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12”根据上文战役旧址疑问,各观点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马陵之战应发生于齐魏两国边境乃至齐国境内,而已知韩国位于魏国以西,则庞涓率主力回防的行军方向应为自西而东,如何会致使齐军“过而西”?且假设此句无误,则其后战役过程应为魏军继续西行追击,易知不符史实。故判断,此句应在传世中有所讹误,依照其后战役进程为庞涓轻骑追击乃至孤军深入推断,齐军应已实施战略撤退,而庞涓在挥师反击之时,保护中枢地区应为其基本原则,故魏军行军轨迹应为始终的自西向东。

五,“减灶计”真伪疑问

据《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在撤退过程中使用减灶诱敌之计(也可推断出上文齐军确为撤退):“(孙膑)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13”此处细节颇具争议,如洪迈《容斋随笔》:“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12

1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篇四:战役

世界著名战争:

消失的迦太基——布匿战争

奴隶觉醒的诗篇——斯巴达克起义

伊斯兰的首次圣战——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 宗教旗帜下的掠夺——十字军东征 一代天骄的壮志雄心——成吉思汗西征 贞德的颂歌——英法百年战争

“宗教圣战”——三十年战争

奴役与自由的决战——美国独立战争 辉煌帝国的沉浮——拿破仑战争

德法恩怨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的“三错”战争——朝鲜战争 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两伊战争

现代装备登台亮相——海湾战争

迈向单极世界的试金石——科索沃战争

中国著名战争:

三皇五帝至三代战争:

黄帝蚩尤涿鹿之战

共工与颛顼之战

三帝伐三苗之战

少康复国之战

鸣条之战

牧野之战

周公东征之战

周厉王攻噩之战

犬戎灭西周镐京之战

春秋战国:

郑卫北制之战

郑击北戎之战

齐鲁长勺之战

晋假途灭虢之战

秦晋韩之战

宋楚泓水之战

吴越夫椒之战

越吴姑苏之战

越吴笠泽之战

晋国贵族内争之晋阳之战

齐魏桂陵之战

齐魏马陵之战

秦伐韩魏伊阙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

秦赵邯郸之战

五国与秦河外之战 秦灭六国战争

巨鹿之战

楚汉之争

楚汉彭城之战

韩信破魏之战

楚汉垓下之战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汉匈河西之战

汉匈漠北之战

李广利攻大宛之战 李陵攻匈奴之战

李广利攻匈奴之战 绿林起义

赤眉起义

刘秀攻邯郸之战

刘秀夺关中之战

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 刘秀与赤眉军崤底之战 刘秀攻刘永之战

耿弁攻张步之战

窦固攻北匈奴之战 东汉攻西域之战

袁绍公孙瓒界桥之战 曹操与黄巾军兖州之战 孙策攻取江东之战 袁绍公孙瓒易京之战 曹操袁绍官渡之战 曹操攻邺城之战

曹操攻乌桓之战

赤壁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盛世反锋——隋唐五代战争 多极鏖兵——宋辽夏金元战争 落日余晖——明清战争 救亡图存——近代战争

战争的终结——民国战争到解放战争

篇五:历史选择题

2015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册)

710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他们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7千年的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5、6千年的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主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7102、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已用骨针缝制衣服。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开始出现了私有制。

710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710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阳城,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和商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史称西周。

7105、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西周后期,周厉王暴虐无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7106、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青铜器举世瞩目。

7107、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退避三舍),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吴越之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吴国。

7108、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

围魏救赵,魏军走到桂陵中了齐军的埋伏而大败(桂陵之战)。十年后,齐魏马陵之战。魏大败。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纸上谈兵)。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7109、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国力逐渐强大。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时,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

7110、商朝人刻写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成为“甲骨文”,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叫“铭文”。西周晚期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

7111、夏朝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到了商朝历法逐步完备,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7112、扁鹊是春秋战国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7113、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孔子晚年编成《春秋》一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于此书。

71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仁”,“以德为政”。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春秋五义战,要求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7115、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他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

711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711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7118、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7119、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做造纸的原料。 7120、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德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编出医学体操“五禽戏”。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尊称为“医圣”。东汉的张衡创制了地动仪。 7121西汉时司马迁编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王充是汉代的无神论者,写了《论衡》。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南朝思想家范缜撰写了《神灭论》。

7122、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7123、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到洛阳。

7124、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7位数。北朝的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7125、王羲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代表作《兰亭序》,人称他为“书圣”,东晋的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帝后礼佛图》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精品。 七年级(下册)

720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统一.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

7202、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施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

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重视吏治,把中央优秀的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命人烧毁宫内的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品的决心。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720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7104、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7205、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健人物.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科举制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7206、7世纪前期吐蕃(藏族)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7207、唐朝时期,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7208、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他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高僧玄奘曾在天竺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7209、“诗仙”李白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

7210、唐朝的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创”颜体”.柳公权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吴道子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721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12世纪初,女真族首

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7212、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又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7213、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721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方人吃鱼多。

7215、现代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7216、战国时制成的”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7217、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北宋文学家苏轼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7218、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fǔ),人称他的画属于“神品”

7219、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405-1433年,明成祖前后七次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7220、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

7221、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7222、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7223、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

洲最大的国家.

7224、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7225、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八年级(上册)

810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茶叶、生丝、瓷器。

8102、1856年10月,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国俄国为帮凶。

8103、1860年,太平军连克常州、苏州、松江,逼近上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1862年9月,太平军在慈溪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

8104、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今喀什),接着,连续攻占了天山南路各城。后来,阿古柏擅自宣布建国,自立为汗。几年后,阿古柏又攻占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把侵略势力扩展到北疆。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侵略军。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

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了大量赔款。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05、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

8106、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赔款2100万元;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1901年李鸿章被授予全权大臣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8107、清朝“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奕?,在地方的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8108、洋务运动前期,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8109、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8110、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8111、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8112、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8113、1919年5月5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1921年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8114、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8115、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黄埔创办,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

任。

8116、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117、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嫩江大桥之战

中,中国东北守军在马占山将军率领下,与日伪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8118、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

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七月底,平津相继沦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8119、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此役中国军队

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8120、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路的重要问题。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812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8122、194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又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8123、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有:外争主权,内惩国贼。8124、滇越铁路通车后,从昆明到上海,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京张铁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8125、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化学家侯德榜撰写《制碱》一书,发明侯氏制碱法。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张维新改革,译注《天演论》。

八年级(下册)

820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8202、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

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眼,邱少云全身被火焰燃烧,为了不暴露目标,始终趴中纹丝不动,直至牺牲。 820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少在火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分到了7亿亩土地的农民有近3亿人。

8204、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万隆会议1955年召开,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8205、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820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的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8207、中共八大后的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兰考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8208、1976年(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齐魏马陵之战)10月,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