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喀什香妃墓导游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30:13 体裁作文
喀什香妃墓导游词体裁作文

篇一:新疆十大景区导游词(姚振海)

新疆十大景区导游词目录

喀纳斯景区导游词 ..................................................................... - 1 - 天池风景区导游词 ..................................................................... - 6 - 乌尔禾魔鬼城导游词 .................................................................. - 12 - 交河故城导游词 ...................................................................... - 14 - 坎儿井导游词 ........................................................................ - 16 - 葡萄沟导游词 ........................................................................ - 19 - 博斯腾湖导游词 ...................................................................... - 22 - 香妃墓导游词 ........................................................................ - 24 - 艾提尕尔清真寺导游词 ................................................................ - 26 -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 .................................................................. - 29 -

喀纳斯景区导游词

一、概况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或者“峡谷中的湖”.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与我国绝大部分的江河属于太平洋水系不同,喀纳斯属于北冰洋水系.环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阳坡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从地表或地下泻入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188米左右.是中国唯一的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保护分布区.现在这里以喀纳斯湖为中心建立了喀纳斯湖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达5588平方公里,保护区自上而下分别为冰川恒雪带、山地冻雪带、高山草甸带、山地草原带等,垂直分布。

二、喀纳斯景区(点)介绍

(一)喀纳斯风景区名字的由来

喀纳斯名字的来历。“喀纳斯”的地名有多种解释,曾被解释为图瓦语(突厥语),“喀纳”是“哈拉”的转音,原为“黑色”,“斯”为“苏”的转音,原为“水”,突厥语民族以黑色为尊,有至高无上、伟大之意,喀纳斯意为伟大的神圣的湖。对“喀纳斯”的解释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王者之水”。过去喀纳斯叫“哈恩苏”,这是蒙古族图瓦人普遍的说法。“哈恩”就是“汗”或“可汗”的意思,“苏”就是“水”。翻译成汉语就是“可汗之水”、“王者之水”。

(二)喀纳斯风景区成因及历史沿革

喀纳斯湖诞生距今约20万年前后,系第四纪冰期时代经冰川刨蚀而成的终碛垄堰塞湖。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阿尔泰山区曾出现过较明显的三次冰期,广泛发育了大规模的半覆盖山地冰川和小规模的复合山谷冰川,喀纳斯流域的所有山地、沟谷和洼地都经受过了冰川的洗礼,冰川所到之处无坚不摧,以它巨大的刨蚀与搬运能力作用于它所经之地。如今喀纳斯湖一道弯东岸的巨大羊背石就是古冰川刨蚀运动的佐证,类似的羊背石景观在喀纳斯湖周围区域比比皆是。喀纳斯河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冰川作用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的花岗岩岩体中,经不断地掘蚀加深加宽,最后终于掘蚀形成了现今向西凸出的弯月形湖泊。

但那时的喀纳斯湖并没有今天这样大,这从一道湾处的水下森林就能够得到证实。处于在冰川期的喀纳斯是肯定没有森林生长条件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不会允许,因为没有温度和土壤。喀纳斯湖经许多次冰川刨蚀堰塞后,气温逐渐变暖,森林缓慢生长,在离我们最近的年代又经过地质运动再次堰塞或是冰川后移水位上涨,森林被上涨的湖水淹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喀纳斯湖。

历史沿革

喀纳斯景区位于阿尔泰山之阳,这一地域古来为北方诸多民族游牧之地。额尔齐斯河北岸细石器遗址的发现说明,这里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就有人从事狩猎、渔猎的人类活动。历史上先后或同时有塞人、呼揭、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蒙古、哈萨克等草原民族部落在此生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一地域

曾先后隶属部族地方政权鲜卑汗国、柔然汗国、突厥汗国、铁勒汗国、回纥汗国、蒙古汗国、准噶尔汗国辖理。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部,这一地域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管辖。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隶科布多参赞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将居住在阿尔泰山之阳的阿尔泰乌梁海人编为七旗,次年又分编为左右两翼,设翼长总管,分授总管印信,喀纳斯地域东西部分别属于左翼和右翼。同治六年(1867),隶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同治八年(1869),布伦托海办事大臣裁撤,仍隶科布多参赞大臣,清光绪三十年(1904),实行“科(科布多)、阿(阿尔泰)分治”,此地隶阿尔泰办事大臣,此时,阿尔泰办事大臣所辖区域直属清廷理藩院,为中央特别行政区。民国初年,沿袭清末旧制,阿尔泰地方仍直属中央政府管辖,设阿尔泰办事长官。民国元年(1912)、民国3年(1914)相继设置哈巴河民政分局、布尔津河民政分局,喀纳斯为其辖区北境。民国8年(1919)、阿尔泰地方归并新疆,设阿山道,是年设布尔津县,喀纳斯地域隶属新疆省阿山道布尔津县,民国19年(1930)哈巴河置县后,今喀纳斯景区西部区域隶哈巴河县。新中国成立后,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管理。2000年,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移交阿勒泰地区,成立“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机构隶属布尔津县。2003年,喀纳斯管理机构上划阿勒泰地区,改“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为“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2006年,《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后,是年7月,撤销原机构,成立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行使准政府职能,对喀纳斯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

(三)喀纳斯风景区气候与生物

喀纳斯风景区气候

喀纳斯景区地处欧亚腹地,属北温带寒凉气候区,因其远离海洋,纬度较高,加之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明显。由于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大西洋、北冰洋的湿润气团通过额尔齐斯河河谷直接进入该区。景区夏季云雾阴雨天居多,凉爽宜人,冬季又长时间受蒙古—西伯利亚反气旋环流控制,加之地形复杂,垂直高度变化大,森林密布,故寒而不剧。景区降水充沛、湿度大,蒸发小,一年中春秋相连,夏季不明显。

喀纳斯风景区生物

喀纳斯湖是我国惟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以及鱼类、昆虫类在此繁衍生息,更是生趣无限。不同的植物群落层次分明,色彩各异。每至秋季更是万木争辉:金黄、殷红、墨绿各呈异彩。林中 灌木叶茂,枯叶朽木上苔藓、野草遍生。林间空地草甸如菌,山花鲜艳。风静波平时湖水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也换变着风采。每当烟云缭绕,雪峰、春山若隐若现,恍若隔世。

喀纳斯湖是我国极其难得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特征的自然区域,保护区内有植物798种,其中珍稀植物

30种,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5科8种,昆虫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喀那斯湖中还生存者一种被人认为是“湖怪”的稀有鱼类—“大红鱼”。

(四)喀纳斯风景区景点

喀纳斯风景区可以用一山、二湖、三湾、四迷、五个唯一来描述

一山,即阿尔泰山友谊峰

友谊峰海拔4374米,终年积雪,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端,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二湖,是指喀纳斯湖和白湖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环抱,湖面最宽处约2600米,湖水最深处188米,湖水面积约45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犹如一个长长的豆荚蜿蜒流淌在长约25公里的喀纳斯峡谷里。当年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西行来到喀纳斯,被喀纳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319个湖泊,欣然写道:

谁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东君不世情

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友谊峰脚下。

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

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湖泊,湖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高大的剑龙,尾巴高高翘起静卧在湖中心。

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来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4公里长的“之”字形,河湾静谧的好似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最绝妙的是河中心的两个河心洲,酷似两只仙人的大脚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五个大脚指头。传说,这两个大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留下的痕迹,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转场路过此地的牧民下马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由月亮湾前行3公里就到了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洲分成若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撒下一片珍珠,这里犹如仙界一般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四迷,指喀纳斯“湖怪”之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白湖之迷和图瓦人来历之迷。

喀纳斯“湖怪”之迷: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当地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马、驼去湖边饮水时,

常被拖进湖中作了点心。“湖怪”常常在天刚亮或黄昏时出现,至于“湖怪”长的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过。

据说,有一个图瓦牧民去亲戚家喝喜酒,回家时已近黄昏,路过喀纳斯湖下马转身冲着山林小解,忽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响,赶忙回头,发现他的马不见了,湖面上隐约看到一对 “212”小汽车车灯般阴冷的大眼睛缓缓沉入湖中。

他惊得酒醒了一半,连忙向村子里跑去,边跑边喊:“212”把我的马吃掉了!

村民们听说后,纷纷组织起来,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大钓钩,用一头牛做诱饵,用牛皮筋编成绳,绳的另一头套上了二十匹马。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终于有了动静,一声令下,二十匹马拼命往上拉,直累的二十匹马口吐白沫,绷断了牛皮绳,连“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没有见着。

新疆大学生物系曾经组织考察队,于1985年7月20日,在观鱼亭上用高倍望眼镜观察到身长约15米的大红鱼,最多时一群竟达68条。但是喀纳斯湖有没有“湖怪”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千米枯木长堤之迷:在喀纳斯湖的北岸,有一条一米多高,2000多米长的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山上的树木枯死后滚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当湖水上涨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一带,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谊峰山脚下形成一条千米枯木长堤,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逐流顺水向下游漂流呢? 至今仍然是一个迷。据说,是这些枯木留恋曾经生养它们的故土喀纳斯而久久不愿离去。

白湖之迷: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海拔1954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于湖水酷似牛奶,远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白湖的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染的喀纳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纳斯之迷。

图瓦人来历之迷: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后来,这支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地消失了。现在,在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生,砍来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剥下厚厚的兽皮抵御严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调制出香喷喷的奶酒,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他人争斗,他们以图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古训说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一个图瓦人子孙的责任,他们世代悠闲地生活在喀纳斯这片世外桃园中,被称做“林中百姓”。今天,在喀纳斯生活的图瓦人约有1400人,其中有700人居住在喀纳斯湖畔的喀纳斯乡,其余人生活在禾木喀纳斯和阿尔泰的深山老林中。

五个唯一

这里有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大河——额尔齐斯河;

这里是南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唯一的自然延伸地;

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

这里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

这里的额尔德什老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苏尔”吹奏三重和弦的人。

篇二:2香妃墓

我和香妃有个约会

到喀什是一定要到香妃墓去的。在我的知识系统里唯一和喀什链接的点是香妃,很早就知道那个美丽而浪漫的故事,我倒不在乎什么满维民族的友好和平象征,只是被那个满身沙枣花香气的女子吸引,心里很深神往之,现在来到她的故乡,一定要去看看的,就像有一个很早很早的约会,需要自己必须去赴约一样。

早早起床,看天气不是很好,瑟瑟寒风,天也有些阴沉,但我们泰安的五位老师还是来到街上,查查公交车牌,发现20路车竟然在香妃墓有站点,于是打消了打车的想法,登上了公交车。

下得车来,沿着路标走,维族的农村民居排列路两旁,民族气息越来越浓郁。路牌告诉我,这儿叫浩罕村,路边长成灌木的白杨树越来越稠密,穿过一个葡萄架,从一个快要干涸的池塘过去,香妃墓到了。

需要买票,30元每人。一个年轻漂亮维族姑娘自愿为我们当导游,让我们很高兴。来到墓门前,门前的牌子上写着“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这让我不解。导游说,“麻扎”是坟墓的意思,“霍加”是尊者的意思,这里埋葬著十七世纪的大传教者阿巴霍加和他的父亲阿吉穆罕默德玉素甫等五代霍加,共计七十二人,由于阿巴霍加的重侄孙伊帕尔罕(又名买木热艾孜木)也在此处埋葬,(她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宠妃),因此在国内外又称为“香妃墓”。我这才明白一点,香妃墓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的叫法,其实这座陵园真正的主人是阿巴克霍加。

进的陵园,迎面就是那座著名的阿巴克霍加麻扎,整个建筑只使用了4根立柱,外围墙壁上贴满了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琉璃砖,因为全部出自手工,每块砖都是独一无二的,凝结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薄薄的琉璃色彩却是灵动的,这种古老的烧制技术已经失传。整座陵墓造型完美,恢弘大气,堪称建筑奇葩。

进的陵墓不能拍照,里面是一个墓群,坟墓有好几排,越靠后的坟墓越大,每个坟墓是方形的,传说中香妃的墓不在正中间,而是最后一排的最右边,坟墓是越靠后越尊贵,用大红的毛毡覆盖,其余的则是猩红。导游解释说,在维族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甚至不能葬入祖坟,能给香妃留个地方,已经是殊荣了,覆盖的毛毡不同也是为了突出香妃的位置。

关于香妃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流传很广的是下面这一个:

香妃名叫买木热艾孜木,死于公元1765年,香妃是一个武功娴熟的巾帼英

豪,并非是一个深住绣楼的弱女子。1758年清政府派兵镇压南疆地区的反动贵族大、小和卓木发动的叛乱,得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民的积极支持,1759年香妃跟随小和卓木叛军与清军作战。她穿黄色金甲,红色战袍,白绸衣衫,女扮男装奋战疆场。战败西逃时,被沙车维吾尔族首领图地贡等人领导的联军所俘。大和卓木在押送北京途中死于库尔勒,小和卓木就地正法。民间传说香妃是小和卓木的妻子。

图地贡(贡是官衔)被乾隆皇帝任命为南疆叶城、喀什、阿克苏等地的六城王。公元1762年图地贡自称香妃是自己的女儿,愿送北京,献于乾隆皇帝。香妃作了乾隆皇帝的第37位妃子,史书上叫她蓉妃,自1762年进京到1765年被皇太后赐死于皇宫,三年中无生育,皇后对她嫉妒,皇太后对她恨之入骨,只有皇帝对她很好。为了使她欢心,皇帝从新疆迁去了三千户维吾尔族居民与她同住,又移去了新疆的沙枣树,种于北京。在避暑山庄专门为她修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楼阁,还请来了英国油画家为她画肖像。肖像至今还保存在喀什。但她还是思念家乡,对皇帝没有一点感情。

在1765年赐死前,皇太后答应香妃,死后葬于新疆喀什。皇宫里的满族女佣人苏得尚(维族名叫迪里夏海尼木)护送尸体 到喀什。之后苏得尚再没回京,一直生活在喀什,传说水池就是她亲手所挖。

香妃的尸体是由竹轿子抬到喀什的,(现在陵墓内有车子和宫灯,据说就是用它们,把尸体用冰包裹,用了六个月时间运回喀什的),陵墓前门砖塔上用波斯文记录了这一事实。

说实话,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我不很喜欢。但他为啥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呢?可能来源人们对于爱情不能屈服于皇权的内心愿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对爱情的执着,不愿意一个美丽的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奇女子为了富贵变成一个皇权的奴隶,而卑微的活着,宁愿相信她是被赐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传说,又添加了关于爱情与和平的元素,在这个奇女子的身上寄托了人们的更多的各种美好愿望。

其实她的原型是乾隆的容妃。容妃(1734年

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

卓氏),维吾尔族人。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阿里和卓之女。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

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

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

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

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

的爵号),次年,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汗氏入宫,

以示联婚友好。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和卓氏

入宫封和贵人。二十六年(1761)十月封容嫔,三

十三年(1768)六月初封容妃,乾隆五十三年(1788)

四月十九日卒,享年55岁。乾隆五十三年(1788)

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

正史的记载中乾隆和容妃的关系是和睦融洽,死后也没有葬在喀什,现在看到的香妃墓应该是衣冠冢。

现在,我就站在香妃墓前,默默凝视着在香妃墓和这个庞大的墓群,呆了

很久,交流着关于爱情、权利、民族、和平、浪漫和现实的话题。我没有答案,

也不想有答案,她、香妃,到底代表了什么,我们现实中的人来到他的面前是想得到什么心灵的慰藉,还是匆匆而过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除去这个高大宏伟的麻扎,旁边有水池和一个清真寺,匆匆看过,不再记了。

篇三:香妃墓

香妃墓导游词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阿帕克霍加墓,位于喀什市东北约5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据说墓内埋葬有同一家族的5代共72人大小58座坟丘。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17世纪著名的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阿帕克霍加死于1693年,也葬在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整个陵园是一组构筑的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群,其中包括(陵墓、教经堂、大礼拜寺、门楼、水池和花园)等。陵墓,也就是主墓室,是建筑群的主体,高26米,底面横长39米,顶呈圆形,圆拱直径17米,外面用绿色琉璃砖贴面。陵墓厅堂高大宽敞,平台上排列着坟丘,坟丘是用白底兰花琉璃砖砌成,晶莹素沽。大礼拜寺在陵园的西半部,名为“艾依提甲衣”,节日期间供教徒们做礼拜用。小礼拜寺和门楼是一组最外面的建筑物,彩绘和砖雕图案极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树木参天,清幽宜人。

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妃子,由于她身上有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黛香将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克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据考证,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她出生于叶尔羌(今莎车),是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家族的一名女子。1757年,菠萝泥都和霍集占兄弟在南疆发动叛乱。额色音、帕尔萨兄弟反对分裂,配合清军从后方袭击叛军。同是和卓家族的两家人,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叛乱平息以后,额色音、帕尔萨兄弟和他们的子侄女眷等一家人奉诏去北京朝觐乾隆皇帝并接受封爵。1760年他们家的一位少女被选入后宫,先被封为容嫔(pín),后来晋封为容妃,开始了她新的生活,这就是伊帕尔汗。

乾隆对容妃十分宠爱。按照维吾尔族的习惯,对她的衣食住行作了特殊安排,去承德避暑山庄围猎和巡游江南时,都少不了容妃的陪侍,还让宫廷里的西洋画师为她绘制了油画肖像。有一次,乾隆发现容妃独自坐在御花园中饮泣,就问她为何伤心。她答道:“我的家乡有一种树,叶子是银色的,花是金色的,开花时方向无比,现在该是它开花的时节了。”乾隆听了连忙安慰,为了使她能稍减她的思乡之愁,命令新疆乌什地方官员,将容妃所说的那种“金花银叶铁干”的沙枣树苗装载木桶中,移种到皇宫中去。

容妃在清宫中生活了28年,于1788年去世。死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香妃墓仅仅是她的衣冠冢,以前称作“和卓坟”。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批准,阿帕克霍加墓被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点。

1

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

“香妃墓”之称的来历

“香妃墓”之称的来历,源于民间传说。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现主墓室中尚存驼轿一乘,据说就是当年运尸时从北京带来的。此传说流传甚广,表达了民、汉各族自古以来·团结互爱的良好愿望。其实“香妃”确有其人,与发动“大小霍加之乱”的波罗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

地理位置结构

阿帕克霍加墓整个陵园是一组构筑得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29米,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巨大砖砌圆柱,柱顶各建一座精致的圆筒形“邦克楼”, 楼顶各有一根铁柱群,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组成。主体陵墓是一座长方形拱顶的高大建筑,高26米,底长35米,进深,高擎着一弯新月。主墓室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主墓室外墙和层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陵墓厅堂高大宽敞,平台上排列着坟丘,坟丘是用白底兰花琉璃砖砌成,晶莹素洁。大礼拜寺在陵园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节日期间供教徒们作礼拜用。小礼拜寺和门楼是一组最外面的建筑物,彩绘和砖雕图案极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参天,清幽宜人。

阿帕霍加墓与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式的古建筑群。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霍加而得名。阿帕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更成为17世纪“依禅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名望远远超过其传教大师的父亲。

编辑本段香妃墓结构

香妃墓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高40米,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穹窿形的圆顶上,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塔楼之巅,又有一镀金新月,金光闪闪,庄严肃穆。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坟丘。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陵墓左边,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陵墓后面,还有一大片坟墓,景色十分壮观。

2

阿帕霍加墓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史的洗礼,以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固守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来此地的游客有幕名香妃之麋,也有为朝拜而来的,更多的是为目睹阿帕霍加墓高超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而来。香妃墓实际上是阿帕霍加家族陵墓的俗称,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宫殿式陵墓建筑。陵墓安葬着同一家族的72座白底兰花玻璃瓦覆盖的陵墓。第一代是伊斯兰传教士阿基.买和买提.玉素甫霍加。他死后,长子阿帕霍加继承其衣钵,继续传教,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在其权利巅峰时期统治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和田、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六座城市,接受了“世界的主宰”的称号,成为十七世纪的白山派伊斯兰教的首领,他死后改为阿帕霍加墓。香妃是阿帕霍加的孙女。

陵墓图

陵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正门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硫璃砖。与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顶的教经堂。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主墓屋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墓室内部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齐地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蓝花的琉璃砖,看上去晶洁素雅。

香妃资料一

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其实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但乾隆帝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却是史实,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妃”的故事。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以下,我们暂还按习惯称其为香妃,看看她的真实生平。

香妃资料二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图尔都。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香妃资料三

3

乾隆二十五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香妃)。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睐,也很受皇太后的喜爱。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她的哥哥,原封为一等台吉的图尔都,也因追论进攻喀什噶尔有功.而同时晋爵,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携皇太后、皇后、庆妃、香妃、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对香妃格外恩赏.前后赐给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 香妃资料四

后,香妃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进一步赢得乾隆皇帝的垂爱和信任,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并由赏给处为她准备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这一年,香妃35岁。

香妃资料五

三年以后,乾隆又携香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竭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乌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被赐死,因此,到这个时候,容妃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5岁。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据当地居民介绍,香妃并非身有奇香收到乾隆帝的喜爱,而是天生带有狐臭。在乾隆的众多妃子中,较为异类。

新疆天山天池

4

5

篇四:导游词

2011年新疆导游资格考试

景点导游词

1. 天池 .............................................................................................................. 1

2. 喀纳斯景区 .................................................................................................... 2

3. 交河故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克孜尔千佛洞 ................................................................................................ 3

5. 艾提尕尔清真寺 ............................................................................................. 3

6. 香妃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坎儿井 ........................................................................................................... 4

8. 吐鲁番葡萄沟 ................................................................................................ 5

9. 博斯腾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乌尔禾魔鬼城 ................................................................................................ 6

2007年10月

1. 天池

1.位置;2.成因;3.博格达峰;4.自然分布;5.天池传说;6.天池命名;7.天池八景;8.哈萨克族;9.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天山天池风景区。

天池,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偏东4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市东北110公里。天池湖面海拔1900余米,南北长3000余米,东西最宽处1500余米,旺水时面积达4.9平方公里,最深处105米,总蓄水量1.6亿立方米。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在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天池是著名的高山冰川冰碛湖泊,它是在250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中形成的。天池地区发育了颇为壮观的山谷冰川,冰川挟带着砾石,循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挫磨刨蚀着冰床,对山谷进行挖掘、雕凿,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天池谷遂成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则因挤压、消融,融水下泄,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垅。其后,气候转暖,冰川消退,这里便蓄水成湖。

说到天池,就不能不提天山著名山峰——博格达峰。博格达峰是东天山的最高峰,海拔5445m,蒙古语为“神灵山”,同时也是乌鲁木齐市的守护神。博格达峰有12条支流流入天池。有人说“南山望雪”看到的就是博格达峰,其实是不确切的,在天池湖畔是看不到博格达峰的。

天池自然风景大致可分为4个自然景观带,分别是低山带(1300-1600m)、山地针叶林带(1600-2700m)、高山亚高山带(2700-3100m)和冰川积雪带(3100m以上)。气温相对稳定,年均温2℃左右,年降水量约为513mm。 传说天池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池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不仅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像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是成为古今文人诗赋中的妙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做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20世纪70年代初,郭沫若游览时亦有感而发,临湖吟出“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佳句。

至于天池的命名,通常我们认为是200年前任乌鲁木齐都统大臣的明亮,他在《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中借“见神池浩淼,如天金镜浮空”一句的“天池”命名的。等会我们上山时就可以看到。

世人将天池的自然风光概括为八大景观,分别是“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观松”、“海峰晨曦”、“悬泉飞瀑”。每年,天池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大家不用着急,等会到了景点我会做详细的介绍。

在天池景区大家会看到很多尖顶的白色圆屋,有点像蒙古包,不过这可不是蒙古包,是哈萨克族的毡房,通常被称为“哈萨包”。哈萨克族是中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其先祖是西汉时的乌孙、康居等部族。“哈萨克”意思是“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天池风景区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贵重物品不要放在车中。游览中请注意安全,注意防火和环保,不要惊扰动物、破坏植被。请记住停车场的位置和车牌号。我们的观光时间是两个半小时。

2. 喀纳斯景区

1.位置时间距离;2.成因;3.景观分布(一山二湖三湾四谜);4.五个唯一;5.提示语。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美丽而神秘的AAAAA级国家风景区——喀纳斯。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阿勒泰市西北200多公里处,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山深山密林之中的高山湖泊。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40m,南北长24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为1.9公里,湖水最深处达188.5m,平均水深约90m,面积约4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深的高山淡水湖泊。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

喀纳斯湖主要是在冰山运动后融化形成的。在喀斯地区,冰川几乎充斥了所有的山谷和洼地,冰川以它巨大的刨蚀力作用于它所经过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的冰川活动,不断地加深喀纳斯谷地,最后刨成现在这样两侧陡峭,底部平坦的喀纳斯湖盆。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喀纳斯谷地的冰量迅速退缩,将它携带的大量冰碛物留在现今湖口一带,冰融水汇集其中,便形成现今美丽的喀纳斯湖。

说起喀纳斯的迷人风景,我们一般用“一山、二湖、三湾、四谜”来概括。

“一山”,就是指阿尔泰山友谊峰,位于喀纳斯湖的东北60公里,海拔4374m,是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的最高峰,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二湖”,指喀纳斯景区的黑湖和白湖。黑湖顾名思义,就是黑色的湖泊,呈马头状,位于喀纳斯湖东偏南15公里。这里有许多沼泽湖,且水草丰美,被称为“千湖地区”,其中最大的就是黑湖。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白湖,同样得名于奶白色的湖水,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km处友谊峰脚下,呈横过来的“人”形。湖水注入喀纳斯湖,也染得喀纳斯湖一片奶白,十分美丽。

“三湾”,指神仙湾、月亮湾和卧龙湾。沿着喀纳斯河从喀纳斯湖向下游走大约8公里就可以到神仙湾了。这里是一个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分成若干个小岛,岛上有郁郁葱葱的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沿河再走3公里左右就是月亮湾。因为弯弯曲曲的河水状如碧月而得名。出了月亮湾再过大约1公里,就能看见在平静的湖泊中有一个湖心洲,长满了各种树木,酷似露出水面的神龙之尾,这就是卧龙湾了。

“四谜”,指喀纳斯“湖怪”之谜、千米枯木长堤之谜、白湖之谜和图瓦人来历之谜。“湖怪”应该是喀纳斯最迷人的地方了,据说喀纳斯湖中有十几米大的湖怪,有时还会把当地牧民的牲畜拖进水中享用。至于湖怪长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虽然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位于喀纳斯湖的北岸有一条1m高2km长的枯木长堤,每当湖水上涨,它们就漂在湖面北岸一带,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逐流,顺着河水向下游漂流呢,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白湖的湖水酷似牛奶,当其注入喀纳斯湖后,染得喀纳斯的湖水也是一片奶昔。关于白湖的形成,也是一个谜。在喀纳斯湖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以放牧狩猎为生。他们以图瓦人自居,据说是成吉思汗后裔。至于图瓦人的来历,也是个谜。

喀纳斯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们一般归结为“五个唯一”。这里有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这里是南西伯利亚泰加林在我国唯一的自然延伸带。这里是我国唯一一处古北界动物区系。这里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地。这里的卡尔德什老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苏尔”吹奏三重和弦的人。

关于喀纳斯的种种神秘与美丽只有当我们融入其中才能明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喀纳斯景区门口。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贵重物品不要放在车中。游览中请注意安全,注意防火和环保,不要惊扰动物、破坏植被。请记住停车

3. 克孜尔千佛洞

1.位置、距离;2.历史成因;3.景观分布;4.发展阶段;5.建筑、绘画、艺术风格;6.鸠摩罗什;7.提示语。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石窟之一。克孜尔千佛洞群位于克孜尔乡南约7公里的木扎提河北岸的名屋达格山上。

克孜尔千佛洞目前是国家一类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新疆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圣地。佛教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新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初,许多官吏也选择在这里开凿,并供养佛祖。规模与日俱增,终于形成了影响西域、中原乃至中亚的重要佛教圣地。

克孜尔千佛洞按自然区域分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总体绵延3公里多。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有壁画的洞窟约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它是我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其中最著名的石窟是38号音乐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只有部分壁画保存较好。

根据相关艺术风格测定,大致分四个时期。

初创期。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多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有禅定、涅槃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转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健陀罗艺术风格较为明显。

发展期。约公元4世纪中到5世纪末。这个时期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堂等,形成寺院形态。壁画绘画风格突出晕染法、对比色、菱形结构图等龟兹风格。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在中心柱窟主窟顶部出现天相图、弥勒说法图。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被誉为“音乐窟”的38号石窟,绘有场面宏大的天宫伎乐图,乐者们手中的乐器有西域的,有中原的,还有中亚的,而舞者的舞姿则是龟兹独有的。因而它是研究音乐舞蹈最详细最丰富的宝贵资料。这时期的石窟表现有大乘佛教思想。

繁盛期。约公元6~7世纪,现存石窟50%属于这一时期。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敷贴金箔,装饰辉煌。在方形窟中多连环画或长卷式故事画,因缘画较突出,涅槃图遍布甬道。大型中心柱窟很多,包括双中心柱窟。这一时期反映小乘佛教的思想居多。

衰落期。公元8~9世纪。反映大乘佛教思想的千佛、化身佛等题材大量涌现,其他题材逐渐减少或消失。后因龟兹佛教中心变化移至龟兹都城(库车附近),克孜尔石窟佛教日渐冷落。之后龟兹佛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彻底遗弃。

克孜尔千佛洞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绘画艺术风格。在建筑中,出现了很多大像窟和中心柱窟。绘画方面,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广泛运用了晕染、对比和凹凸等艺术手法,使画面中的人物简洁流畅,栩栩如生。得益于龟兹独创的菱形格绘画方式,这里的壁画是最节省空间的,因此10000多平米的壁画就可以展示550多个本生故事,这一点在其它石窟壁画中是远达不到的。

大家看到窗外的铜像了吗?这就是鸠摩罗什,是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①。他出生于龟兹,其父是古印度有名的高僧。他从小学习小乘佛教经典,之后学习大乘佛经。20岁时成为博古通今,闻名的西域高僧。因为他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贡献卓越,在我国佛教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克孜尔千佛洞广场,我们现在这里合影留念。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贵重物品不要放在车中,进洞前我们会统一在景区寄存处寄存。游览中请注意安全,保护环境,为了保护石窟壁画请不要在石窟内拍照。请记住停车场的位置和车牌号。我们的观光时间是2个半小时。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龟兹独特的佛教文化吧。

① 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有两说。或指后秦的鸠摩罗什、南北朝的真谛、唐代的玄奘、唐代的义净;或以唐代的不空取替其中的义净。

4.坎儿井

1.位置时间距离;2.分布地位;3.构造;4.竖井、暗渠、明渠、涝坝;5.灌溉率;6.传入说;7.林则徐;8.提示语。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看看被誉为吐鲁番血脉的坎儿井,而我们要前往的是著名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坎儿井”来自波斯语,是“地下水利网络系统”的意思。米依木·阿吉坎儿井位于吐鲁番以西8公里处的雅尔乡。从吐鲁番市区乘车15分钟即到。它于公元1200年挖成,有800多年的历史。渠道总长度1.1万米,竖井440眼,首部井深75米。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等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多,达11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公里。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可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同时开凿坎儿井的土壤属于粘性钙质土壤,不易坍塌。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而使水分大量蒸发,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刚才说过,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现在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的功能。 竖井,主要是为了开挖地下暗渠和日后掏挖时出土方便,及起到提供通风、送气和采光的作用。竖井是从地下含水挖起,在地表上每隔几米或几十米挖一口竖井。竖井的平面约呈长方形。

暗渠是坎尔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挖掘工程十分艰巨。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集到它的表面来,并且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出挖,这样水就会自动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长几百米或几公里不等。暗渠另外的作用就是保持稳定的流量,同时避免污染和蒸发。

明渠,暗渠出水口与涝坝之间,以及涝坝至灌溉农田之间是地面明渠,均起输水管道的作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明渠,很多都是暗渠塌陷形成的。明渠另一个作用时方方便人们取水。

涝坝,实际上是一个蓄水池,有调节灌溉水量,提高水温和方便用水的作用。因为坎儿井的水多为冰雪融水,温度很低,如果直接浇灌会冻死农作物。

需要指出的是,曾经在吐鲁盘地区坎儿井作为灌溉设施,在农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里70%左右的农区都要靠坎儿井的水生存,但是现在由于人们无度开挖机井,使坎儿井的水量锐减,有些甚至枯竭,只有大约20%的农田仍依靠着它。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关于坎儿井的由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至今没有定论,大体上有三种说法。一是波斯传入说。认为坎儿井是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入新疆的,原因是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人就已经开挖出了坎儿井用于战略防御,而新疆又位于丝绸之路要道,很容易接受掌握。二是关中井渠说。认为在西汉统一西域之后,流行于陕西的井渠技术传入西域,演变成了今天的坎儿井。三是当地创造说。认为是这里的先祖们根据地型、气候和地质等诸多要素,发挥聪明才智而创造出来的。

提到坎儿井,就必须提到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也被称为“林公渠”、“林公井”,说的就是林则徐的功绩。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被贬至新疆。他经过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称不可思议之事!”他发现坎儿井十分有利于当地的特殊条件,于是积极引导新疆人民开挖坎儿井,变赤地为沃壤,给当地人民带去了众多实惠。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米依木·阿吉坎儿井。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贵重物品不要放在车中,游览中请注意安全,保护环境。请记住停车场的位置和车牌号。我们的观光时间是45分钟。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神奇的坎儿井吧。

篇五:喀什旅游介绍

喀什地区

喀什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在东经71°39′~79°52′,北纬35°28′~40°16′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与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的皮山县相连。喀什地区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国、巴基斯坦国接壤,边境线总长888千米。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3个国家。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东西宽约750千米,南北长535千米。 喀什市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陲城市,古称疏勒,历史上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喀什市始建于1952年,全市总面积554.8平方公里,辖6个乡、2个镇、1个场、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含流动人口15万),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8%,民族特色浓厚,享有“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美誉。喀什市与周边八国接壤或毗邻,喀什地区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十分突出。1984年评为国家乙级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喀什是

喀什香妃墓导游词

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等历史文化遗迹享誉国内外,奇特的高台民居、迷宫式的古老街巷是维吾尔建筑文化的集中荟萃,享誉世界的《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奇丽的自然风光,使喀什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近几年来,喀什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和资源优势,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出大通道、外贸大平台、出口产品加工大基地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7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增长14.4%。

历史沿革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有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 今日的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内)、乌禾宅(今塔什库尔干南部)、西夜(今叶城)等诸国地。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候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臵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 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时期,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后,属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叶尔羌汗国时,喀什曾作为辅助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时期这儿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光绪十年(1884年),臵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

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于疏附。民国32年(1943)改名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还有第十(莎车)行政区。

解放后建立了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1956年撤销莎车专区,并入喀什专区,1971年1月,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

1998年底,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27.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97%。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喀什地区总人口3405713人。其中:喀什市 340640人、疏附县 345282人、疏勒县284853人、英吉沙县 213338人、泽普县 181721人、莎车县 620329人、叶城县 370229人、麦盖提县 201810人、岳普湖县129441人、伽师县 311733人、巴楚县 375883人、塔什库尔干县 30454人。

2001年,全区年末,总人口342.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2002年末,总人口348.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58万人。

2003年底,喀什地区总人口3501198人,其中城镇人口81.95万人。辖1个市、11个县,共有8个区公所,26个镇、4个街,141个乡,2310个村民委员会、96个居民委员会。境内还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三师所辖16个团场以及自治区属管单位、农场、石油基地、军事机关等单位。

地理环境

地貌

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轮廊是由稳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地槽褶皱带为主的构造单元组成。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海拔1100米,喀什市城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289米。

山脉

天山南脉绵亘于喀什区域的北部。自西至东罗列着高山、中山、低山。高山主要有阿赖岭、卡什卡苏山、吐鲁尕尔特及阔克沙勒岭,山脉呈鳍状、长垣状,走向北东,切割较深;中山带主要有喀孜尕尔特山自西向东伸延,切割较浅;低山带自西向东有库木别尔、喀什、阿图什、柯坪等一系列背斜。柯坪山地位于乌喀公路北面,西起东经77°00′,东至东经77°5′,分为伽师境内东西走向的西柯坪塔格山和巴楚境内东北——西南走向的东柯坪塔格山。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喀什境内,北至布仑口谷地,南抵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西抵萨雷阔勒岭,东接西昆仑山。较高的山峰有7719米的公格尔山,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7282米的慕士山和6802米的切尔里丘克山。在喀什境内的喀喇昆仑山为山脉的东北坡,长约280千米,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4座便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之中,其中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的主峰。在乔戈里峰周围,还有海拔8 066米的加舒尔布鲁姆山,海拔8047米的布洛阿特峰,海拔8034米的加舒尔布鲁姆峰。 平原

山前倾斜平原是喀什分布较广的一种地形。一般由洪积扇、洪积锥、洪积裙、

洪积平原组成。主要有柯坪、乌帕尔、黑孜、柯克亚(乌鲁克)山前倾斜平原。克孜河冲积平原由冲积扇、冲积平原、干三角洲、托克拉克沙漠组成,由克孜河、恰克玛克河、布古孜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倾斜。是喀什主要农区之一。盖孜——库山河冲积平原,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由盖孜河冲积平原、库山河冲积平原、依格孜亚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组成。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为年轻的砂质冲积平原,由叶尔羌河、乌鲁吾斯塘,提孜那甫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从南向东微微倾斜,是喀什最大的绿洲。 冰川

喀什地区的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在帕米尔东部山地,冰川总面积达2200多平方千米。其中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冰川面积就达635平方千米,冰层厚度达100米,几乎整个山体都被冰层所覆盖。慕士塔格东坡的可可西里冰川,西北坡的羊布拉克冰川,公格尔山北坡的克拉牙——克拉冰川等,都长达20千米,气势磅礴,景观奇异。喀喇昆仑山分布着巨大的冰雪层和冰川,其中著名的音苏提冰川,长40.2千米,是中国最大的代冰川之一。这些冰川为喀什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河流

喀什地区水系受地形地貌、地域降水影响,各河系的源头都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水分的融冻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各河都为融补型河流。全区有5大河流,另有短程河3条。

叶尔羌河是喀什地区最大的河流,支流众多,较大的支流为塔什库尔干河、克勒肯河。它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属融雪补给型,河流全长1000千米,流域面积10.81万平方千米,灌溉着全区农田面积最大的绿洲——叶尔羌河平原。即莎车、泽普、麦盖提、巴楚、农三师11个团场及叶城、岳普湖部分农田。夏洪期有余水灌溉下游胡杨林区,在阿瓦提县汇入塔里木河(占塔河水量的17%)。年径流量为64.33亿立方米,少水年份为54.9l亿立方米。克孜勒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特拉普齐亚峰,河长778千米,中国境内流长900千米,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克孜勒河进入平原及疏附县苏乎鲁克处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喀什噶尔河,北支克孜尔保依河。

克孜勒河下游汇集于三角洲的伽师县致西克水库消失。克孜勒河灌溉区包括疏附县、疏勒县、喀什市、伽师县及农三师伽师总场。其年径流量为20.21亿立方米。盖孜河源于慕士塔格、公格尔、阿克塞巴什的融雪,以融雪补给为主,雨水补给量极少。盖孜河河长320千米,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有3条支流,水量较丰的支流为木吉河,另有库西瓦尔及拉依艾更(泉水)支流。盖孜河下游至三角洲的岳普湖县铁里木消失。灌溉区包括疏附、疏勒、岳普湖等县及农三师2个团场。年径流量9.65亿立方米。由于春季融雪量少,故径流量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要,时有春旱。库山河源于慕士塔格、公格尔冰峰,以融冰补给为主。河长200余千米,流域面积0.892万平方千米,由卡拉塔什和且木干两条支流汇合而成,另有皮河克和罕铁列克小溪注入。灌溉区包括疏勒、英吉沙及东风农场,并消失于疏勒和英吉沙两县。年径流量为6.3亿立方米,库山河流域易春旱。依格孜亚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麓的不勒干积雪带,虽有融雪补给,但其径流形成主要依赖于降水和泉水补给。河长76千米,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灌区只有英吉沙县依格孜来乡农田,下游消失于山前洪积扇。另有恰克马克河,因上游引水量大,至喀什地区境内基本上断流,只有在暴雨时才有山洪下泄(历史上曾流入克孜勒河),平时河床干涸。吐曼河为地下水补给河,由山前洪积扇、冲积平原的

降水下渗补给,灌溉疏附县英吾斯坦乡,阿克喀什乡。提孜那甫河发源于昆仑山的阳吉峰,属融雪补给型。河长430千米,流域面积1.456万平方千米。提孜那甫河流经叶城县境界,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河水灌溉叶城县农田及少量麦盖提县农田。年径流量7.768亿立方米。春季水量少,个别年份甚至断流,时有春旱发生。乌鲁克河、柯克亚河、棋盘河均发源于昆仑山北麓,沿河谷北下,属降水、地下水混合补给型。乌鲁克河年径流量5.01亿立方米。柯克亚河年径流量仅为0.132亿立方米。

地下水

喀什地下水的动储量约在50~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地下水径流主要补给区是在洪积扇、冲积扇。各大河流在出山口后的砾质洪积物上大量渗漏,其渗漏量约占河水的30%以上,是平原区地下水径流形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运动规模在上游扇形地上主要为补给形成区,至下游则为蒸发消耗区。 气候

喀什地区处在中亚腹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境内四季分明、光照长、气温年和日变化大,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夏季炎热,但酷暑期短;冬无严寒,但低温期长;春夏多大风、沙暴、浮尘天气。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个区:一、喀什平原气候区。包括喀什北部、中部广大冲积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11.7℃,年降水量39~6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二、沙漠荒漠气候区。喀什南部、麦盖提东部和叶城东北部,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冷暖变化剧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风沙多,日照强。三、山地丘陵气候区。叶城中部,巴楚和伽师北部,疏附、英吉沙和莎车西部海拔1500~3000米处山区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下,冬季较长,夏季短促,年降水量在7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时有大雨甚至暴雨山洪发生。山区河谷地带气候适宜,夏季温热,冬季偏暖。四、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五、昆仑山气候区。主要包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部和叶城县南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山峰终年积雪,气候严寒,空气干燥,低压缺氧,风大雪多,天气多变。全年可分为冷暖两季。

资源

土地资源

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约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1/12。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全区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园地3.3万公顷,牧草地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1.48万公顷,其中改良草场2.96万公顷、围栏草场1.38万公顷,水域面积79.9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

水资源

喀什地区各河系的源头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不同季节水分的融化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全区有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大小河流共有10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叶尔羌、提孜那甫、克孜勒、盖孜、库山等5

条。全区河水年径流量114+5.7亿立方米,还有地下回归水1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60万千瓦,易开发120万千瓦。河流的来水特点是枯、洪期差异较大。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为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兴建水利设施。到80年代初、中期,全区修大、中、小型水库102座,总储水量13.39亿立方米,冬天储水量最高达10.7亿立方米,夏天储水一般在8~10亿立方米。主要储水季节在7~9月,总储水面积600平方千米,可灌溉农田390.5万亩次。在102个水库中能储水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小海子水库,储水4.55亿立方米;西克尔水库、永安坝水库、前进水库各储水1亿立方米左右。分布在苏吉卡克、依盖尔其、小海子的水库水源主要来自叶尔羌河。全区水库库容变化大,所有水库除苏吉卡克水库有1500立方米死库容外,其余水库很少有死库容。

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绿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等。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5%。树种有杨树、柳树、桑树、沙枣、槐树、梧桐、松树、杉树、柏树、红柳、胡杨、沙棘等。果树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质地优良、含糖量高。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还有水稻、大麦、高粱、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药用植物有甘草、党参、麻黄、雪莲等数十种。动物家畜有羊、牛、马、驴、驼、骡、猪、兔等。野生动物有狐狸、野猪、黄羊、雪豹、雪鸡、野兔、松鼠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

矿产资源

目前已发现矿产67种,矿产地22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地热、铁、铬、钛、锰、钒、金、银、铂、铜、铅、镁、钻、钨、美矿、白云岩、萤石、熔剂灰岩、硫铁矿、自然硫、岩盐、蛇纹岩、重晶石、皂石、方纳磷、膨润土、水泥石灰岩、饰面大理石、石英岩、砂岩、粘土、宝石、玉石、东陵石、黄玉、石榴石、电气石、水晶、金刚石、玛瑙等。其中,石膏储量居全国前茅,蛇纹岩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水泥石灰岩、熔剂灰岩、饰面大理石、花岗岩、磁铁矿、硫铁矿、玉石储量丰富。

行政区划

喀什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共有4个街道、28个镇、140个乡,155个社区、2296个村委会。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地区行政公署驻喀什市解放北路46号。

喀什地区 面积111794.03平方千米,人口360万人(2004年)。

喀什市 面积 294.21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邮编844000。市人民政府驻人民东路。

疏附县 面积3482.94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邮编844100。县人民政府驻托克扎克镇。

疏勒县 面积2262.75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邮编844200。县人民政府驻疏勒镇。

英吉沙县 面积 3420.9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邮编844500。县人民政府驻英吉沙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