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从乡下到城市你躲过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5:49 作文素材
从乡下到城市你躲过了作文素材

篇一:从乡村到城市阅读答案

从乡村到城市阅读答案

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始终在路上,像极了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周而复始,疲于奔命。而我居然深爱着这种貌似悲怆实则欢快的命运,甘为飘萍,拒绝扎根,不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下来。

我是农民的儿子,在乡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黄土地就像母亲的肚皮,哺育了我的成长,后来在城市落脚,仿佛邂逅了情投意合的爱人,她拥有缠绵悱恻的胸膛,怀抱我不羁的心房。 对我来说,乡村是宁静的、闲适的、单调的,是一种慢,是一首朦胧诗。而城市是喧闹的、动荡的、丰富的,是一种快,像一首通俗歌曲。哪一种生活都不可或缺,哪一种生活都充满了母性的关怀,呼唤一个男人最后的回归。

平房和庭院不离不弃地相拥,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把酒话桑麻;庭院里树影摇曳,枝叶婆娑,静候花事的消息;花圃中五颜六色的月季精神抖擞地盛开,便有暗香错落有致地轻轻浮动,弹奏出清丽而婉约的音符;天籁般的鸟鸣已经成为城市的绝响,却依然跳跃在乡村乐曲的每一个声部里;看不见袅袅婷婷的炊烟冉冉升起,却听得见小贩们自由自在的叫卖声曲折地传来,越发陪衬出乡村的静谧;跟母亲下地时,我更像个看客,光脚踩进松软的泥土里,玩味那湿润的温存;一阵风掠过,眼望麦田中似有千军万马激战正酣,一瞬间心旌摇荡热血沸腾;天空深蓝似梦,云朵纯白如棉,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沉溺在浪漫的温柔乡里,领略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幸福。

无法为乡村生活提供更多的注脚,只好让小妹说说乡村和城市在她心中的印象。她说城市就像沙尘暴或者冰雹,而乡村是雪或者小溪。我惊异于她微妙的感觉,却忧心忡忡地发现,在她心中有一个恶劣的城市形象。而我所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却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的名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乡村就在世界的尽头,而城市正是个冷酷的仙境。

拥挤的居民楼是一个个巨大的蜂箱,而我们就像蜜蜂一样,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小方格里钻进钻出;广告牌纠缠不清的商业大厦威风八面,怂恿着这个时代的物欲横流;霓虹灯闪烁在城市的夜晚,是一只只迷离的眼,充满诱惑;车流追逐着人流,波涛汹涌地川流不息,于是让噪音淹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工厂的烟囱林立,像一条条强取豪夺的手臂,向灰色的天空竭力伸展,争抢那最后的一抹天蓝,空气中始终弥漫着苦涩的味道;好像也只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服装店、音像店、书店、网吧、歌舞厅、咖啡屋,以文化的名义,勉强挽回了城市最后的颜面,这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真让

1第一自然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中作用

2第六段中怂恿的妙处

写出了作者不愿在乡村或城市中停留,而是享受着在乡村与城市间穿梭的一切命运,为下文写作者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化作铺垫。

“怂恿”一词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让人触目惊心。

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圃中的月季很旺盛,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浪漫的温柔乡的沉溺。

篇二:从农村到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

现在的我已经在蚌埠工作近十年了,而我的老家则在怀远偏远的乡村。作为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迈出从农村到城市这一步确实不易,其中的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滋味。

我的童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的一切都百废待兴。农民大多住的是茅草房,条件稍好一点的是砖瓦房。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高涨。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也使得农民很苦很累,那时侯农村似乎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宁愿在城里扫大街也不想在农村干活”。谁家能考出一个大学生自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既光宗耀祖,又让人羡慕。我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父母对我也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我能有出息,不要像他们一辈子种地。 我的兄弟姐妹多,所以从小我就不得不多参加一些劳动。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夏天午收季节,太阳像火一样,家里人在田地割麦子,酷暑难耐,挥汗如雨。这时,爸妈就教育我:“孩子,看看农民干活多累,好好读书考取大学脱离农村就不要受这罪了。”我也暗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跳出农门,出人头地。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我学习非常刻苦,终于考取了大学。

考取大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家里的骄傲,我自然也是乡亲邻居眼里的佼佼者。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城里,如今已经有了家室,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由于父母亲还生活在农

村的老家,所以我也经常回家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最近几年,农民纷纷盖起了楼房,条件好的甚至住进了别墅。种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手工劳动已经很少见。农民除了种田还可以打工。考取大学也不像以前那样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从农村到城市已不仅仅上学这一条路,有不少农民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子,完成了从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化。

我父母常常感慨,“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现在的农民才真叫翻身了,不要农业税,还给补贴。你在城里还不错,你弟弟就没你幸运了。”原来,我弟弟去年大学毕业,进了工厂,除了工资不高外,还不得不租房子。我弟弟看到当初没上大学的伙伴现在都住进了自己盖的楼房,愤愤地说,“早知道当初就不上大学了,农村人倒比城里人还阔绰。”我就安慰他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谁知道农村变化这样大哩。”

篇三:《乡村在自卑》答案解析+正确答案

乡村在自卑

于坚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

海德格尔在德国是哲学王,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肯定根源于古老乡村世界的“诗意的栖居”。“常常有人认为,方言是对普通话和书面语的糟蹋,让普通话和书面语变得畸形丑陋。但事实恰恰相反,土语是任何一种语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蕴含在自身中的语言精神都从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们。??恰恰是瑞士山区与河谷地带完好无损地保留住了土语这种高贵的财富:在他们的土语中,他们不只能言说,而且还能思想和作为。”

综观中国当代哲学,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恐怕看不到谁还在为乡土中国摇旗呐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潮,无不向着现代去。人们很少去总结乡土中国何以存在了五千年,对于文明,它的积极意义、现代性何在?乡土中国似乎只是住着一群阿Q。年轻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乡村到城里去学普通话,改善经济条件其实还是次要的,他们要改变的是乡村这种古老命运。

人们并不是不再关心乡村,他们太关心了,他们比慢条斯理的乡村更关心乡村,他们关心的是乡村消亡的速度还不够“更高、更快、更强”,他们那种拯救式的关心加速了乡村的自卑和毁灭。海德格尔揶揄道:“城里来的人,只要他与农夫长谈了一次,他就会认为自己屈尊‘深入百姓了’。”如此这般的举动在一个夜晚击碎的东西要比用几十年时间进行的有关民族性的、民俗的科学教唆来得多。

人类历史经验有农村经验和城市经验,但并非城市经验就是人类未来的唯一方向。西方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处境,城市化比较发达,但西方经验并非唯一的经验。亚细亚乡村经验也是一种永恒的经验;如果与海德格尔们的民族史比较的话,恐怕是更重要的经验。这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红线的问题(没有世界观的土地红线是守不

住的)。我以为,就文明的根基来说,城市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而是一个次要的方向,如果这一点不明白,最后会有民族消亡的危险。

虽然西方有尤利西斯那样的还乡之路,但西方更强大的文明方向,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而不是亚细亚的乡土观念,“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中国过去的文明经验,历史、文学、对世界的意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都来自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不仅仅是所谓的穷乡僻壤、城中村。它是我们的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美学史、文明史、风俗史、音乐、舞蹈、艺术??的起源和根基,“他们不只能言说,而且还能思想和作为”。乡村是那座巨大的中国图书馆的作者,仔细根究的话,中国作者,哪一个不是来自乡村?今日的作者,上溯两代,其祖籍哪一个不是乡村?说得更严重些,抛弃了乡村,最终我们将失去我们的母语——汉语这种方言,失去我们的世界观。“语言,就其在场的渊源来说是方言。??我们时代的世界化时刻,语言、母语、方言与家乡之间的根脉相通的传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分崩离析了。”我以为,中国的情况要比海德格尔预见的更为严重,舆论一律的全球化赞歌仅发生在中国。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声名狼藉,自惭形秽。最后的结果是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自惭形秽。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对原生态的呼唤、对环境的担忧;中学生已经无法理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世界最庞大的旅游团总是潮水般地朝着幸存的穷乡僻壤乡村涌去,朝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剩水残山涌去??过去,我们“落叶归根”,我们“衣锦还乡”,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乡愁并非那些聪明讨巧之辈所揶揄的“小资情调”,“在乡愁所有的言说中,它始终呵护着本真的东西,呵护着作为居者的人所熟稔的东西。”

(蓝字部分为阅读中删节部分)

【答案示例】:

1.“乡村很自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①社会舆论的负面引导;②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偏见;③哲学思潮的悖离与失位;④城市化、全球化浪潮的淹覆;⑤人们的拯救式关心(对乡村的肆意改造);

(根据题目分值的设置,应该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一是社会舆论的宣传误导,二是经济发展的过分改造。)

(1)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自信和存在感受到现代舆论的冲击;

(2) 人们单纯的热爱劳动、热爱田野、平静恬淡的世界观被否定。

2.拼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乡村是那座巨大的中国图书馆的作者,仔细根究的话,中国作者,哪一个不是来自乡村? ①作者认为中国过去数千年的文明经验,历史、文学、对世界的意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等等,都来自乡土中国,它是我们的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美学史、文明史、风俗史、音乐、舞蹈、艺术??的起源和根基。我们的文明起源于乡村,它是缔造我们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文明的根本所在;

②即便是今日现代化时代的作者们,他们的根也都在乡村,他们的创作根植于乡村,里面有着永远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因此,我们不能失去乡村这个文明之根,否则,我们将最终失去我们的母语,失去我们的世界观,失去我们文明的核心记忆,乃至于面临民族的消亡。

(答题时分别从前者——中国文明,后者——中国作者,一大一小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即可)

(1) 作者将“乡村”比喻为“中国图书馆的作者”、生动地表明乡土文化是中华一切文

化、文明的起源和根基;

(2) 中国的乡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作者们的思想和创作。今天中国作者的创作,

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人们”是如何关心乡村的?(4分)

①在物质上,人们致力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怀着一种拯救式的心态强制地改造农村,破坏着乡村的旧有生态;

②在精神上,城市人总是用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俯视乡村的一切,视乡村的一切为贫穷落后与愚昧卑贱。

(首先确定答案区间,根据题目所言可知应在第三段落;其次从中总结问题,此段涉及两个层面的“关心”,即使乡村消亡的物质改造和对乡村俯视的精神蔑视。)

(1) 人们只关注乡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忽视了乡村对中华文明的积极意义、现代意义的

思考;

(2) 人们盲目地极力加快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4.联系全文,谈谈对于“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现状,作者表达了哪些担忧?(6分)

①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自惭形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历史自信 ②可能最终失去我们的母语,失去我们的世界观; ——语言价值 ③对原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担忧; ——生态环境 ④巨大的乡愁??人们失去了文明信仰的根和内心精神的寄托; ——精神寄托 总而言之,打破了热爱劳动、热爱田园的生存状态,失去了诗意栖居的精神世界,破坏了传统文明的根基,影响着未来民族发展的前途,我们将何去何从?

(根据题目分值的设置,前四点及总结中的一点,答出其中三点应即可以得分。)

(1) 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我们将失去我们的母语,逝去我们的和世界观;

(2) 对现代化、全球化的过分追求,将使中华民族丧失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质;

(3) 对乡土中国的毁灭、抛弃,将使国人失去精神的家园。

篇四:作文 从城市到乡村

从城市到乡村

2月14日,我来到了离北京不远的河北乡村地方,在那里,我体验了和城市不一样的舒适惬意生活。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跨越了北京边界,来到了河北省。我打开车窗,好一口深吸,这样新鲜的空气立刻让刚刚睡醒的我心旷神怡,瞬间打起了精神。这刚刚出了北京,就有这样新鲜的空气,想必这里的环境真的很好。我顿时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有过了半小时,我们来到了之前预定的农家院。进了院子,我眼前一亮,这里最近应该是下了大雪,虽然北京也下了,但我却从未见过这样厚的积雪和这样美的雪景。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房顶全白了。草地上,有的地方雪厚,有的还露这点草色。我忍不住捧起一堆雪,看着它雪白又没有一点杂色的样子,还带着点小冰晶,我忍不住想舔一口。好不容易才见到在北京难以见到过的积雪,我一定要好好欣赏。于是,我向老板借了一辆单车,我骑上去,向院子外骑去。我漫游在这乡间的小路上,周围全部被雪覆盖了。我吮吸着这鲜美的空气,还掺杂着些泥土与植物的气息,弥漫在空中。嘴里哼着小曲,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就回去了。我真的是感慨,还有什么比这欣赏美景还惬意舒适的吗?之后的几天里,我参观了这里的几个景点,恋恋不舍得回到了喧嚣的城市。

2月17日,我回到了家。虽然我只在河北乡村呆了几天,我就深深的爱上乡村生活了。在那里有美景供我欣赏,而城市里有一辆辆川流不息的车令我眼花缭乱;在那里,有泥土和植物的清新空气供我大口大口的吮吸,而城市里有包含着pm2.5的雾霾令我喘不上气;在那里,有幽静的乡间小路供我骑车畅游,而城市里有嘈杂的大马路令我手忙脚乱。其实我们想要的生活并不是在喧嚣混乱的都市,而是一个可以让你享受自然的天堂。

两个地方,两种感受,两种心态。我找到了我向往的生活,但是不能满足我,因为我只能在假期去那里。不过我找到了那个地方,一个可以让我忘掉一切烦恼的地方,就知足了。

篇五:呆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加粗的地方是我认为“呆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的原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资料不够可以联系我,我再找找。

呆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1月23日下午,耒阳市马水镇坪田村的一家小商店门口,几个年轻人坐在凳子上,懒洋洋地晒太阳。26岁的郑周亮掏出一包烟,熟练地点燃一根,吸了几口。他缓缓地抬了抬双手, 伸了伸懒腰,口里突然蹦出一句:“烦死了!”

这是一群在金融风暴席卷下失业而提前返乡的外出务工者。从去年10月初开始,他们陆续返乡。至今,附近几个村庄80%以上的外出打工者都已回归,其中多数是青年人。 像郑周亮一样,他们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南下,到广东沿海城市打工,几年下来,当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使他们不得不离开熟悉的都市,回到已经有些陌生的家乡。

在家乡,他们和当地大量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一起竞争有限的岗位,他们发现自己在城市学到的技能在这里并无施展之处,自降身价也难以找到工作。家里除了电视,其它的娱乐都没有,想上个网,要跑到老远的市里去。这让他们重新燃起到南下打工的想法,可信心依然缺乏。

留驻农村还是继续向城市进发?他们该如何选择?几乎每个回归的年轻人都存在年后回不回去的犹豫。这种心情,在郑周亮等一群“80后”的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

回家的日子,闲得慌

去年10月份,郑周亮打工的毛织厂倒闭后,他便带着同样因工厂倒闭而失业的老婆和孩子从东莞大朗镇回到了家乡——衡阳地区的一个小山村。

失业后,他曾试过在大朗找了半个月工,但经济萧条,很多工厂要么提早放假,要么没订单,工作实在不好找。眼看离春节不远了,他把心一横,干脆回家,家当行李打包,租的房子也退了。

回家以后的日子,闲得慌。往年,很多人都要加班到年三十晚上才能赶回家过年。今年这么早就没事做了,大家很不习惯。郑周亮说,习惯了加班晚睡晚起的他,至今生物钟还没调节过来。

他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吃完午饭便在附近的村庄遛遛,晒晒太阳,和回来的同龄人吹吹牛。常规的活动是打麻将。这群年轻人说:“不打麻将,日子没法过啊!”郑周亮在回家的这段日子里,唯一的收入来自麻将桌,他赢了1000多块钱。

女人回家则是带小孩,干点家务活,进行年前的大扫除,不然就睡睡美容觉,守着电视过一天。

郑周亮的老婆,一个满脸稚气、20岁出头、穿着时髦的小媳妇,一边哄着怀里的孩子,一边抱怨,在偏僻的乡下什么都没法做,“家里无聊死了,留在东莞多好,天天上班,月底拿了工资,就可以约上几个姐妹去逛街;平时工厂没活干,就去上上网听听歌、聊QQ;偶尔甚至还可以去会会网友。”

在外面打工4年,生活上已经很“城市化”的小媳妇,虽然跟丈夫回了家,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打工梦”。

他们很少出村到镇上和县城,一方面因为村里距离镇里有12公里的路程,到县城则有30多公里,没有车很不方便,另一方面也因为出去一趟要花钱,如今没了收入,有点舍不得。

过了两个多月游游荡荡的日子,心中的郁闷已累积到一个顶点。这一天,郑周亮喝了点酒,大声宣泄着心中的情绪,“没赚到钱,回家心烦。”

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差不多:大伙聚在小商店门前打打牌,乱侃一通。日落西山,大家便散去了。

山里的夜来得早,不到七点钟,已是一片黑。窗外的静悄悄,对早已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而言,已不太能适应。望着窗外,郑周亮盼望春节快点过完,他开始想念城市的霓虹和熙熙攘攘了。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没有去打牌的28岁的谭志明,以另一种方式在等待农历新年——议论时下热门的经济环境: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北欧岛国冰岛破产??

谭志明原来在深圳一家电子企业做销售,由于产品对外销依赖很大,2

从乡下到城市你躲过了

008年,企业产值下降2/3,而他的月收入也从4000多元下降了近一半。9月份,企业越来越不景气,大量裁员紧随而至。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看到深圳几百万裁员的新闻后,强烈希望他回家乡就近找份工作。那个月,被裁员的他回家乡找工。

“连业内著名的苹果公司都减产了四成,他所在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加了。”同样在深圳打工的谭福荣说。

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谭福荣所在的毛织厂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现在仅靠几个合作很久的大公司的订单勉强支撑着。很难想象,像他这样的农村青年,会关注国际原油价格。因为油价与他所在工厂的效益息息相关。

回乡有一段日子了,谭志明还是不大习惯村里的生活,“家里太冷,做的菜又辣又咸,有点吃不惯,而且信息太闭塞,除了看电视就是睡觉,甚至连份报纸都买不到。”这位年轻人坦言,出去打工的经历让自己改变了很多,说起深圳的阳光和海水,他的眉宇间有深深的留恋。

“深圳,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2001年,高中毕业的谭志明南下深圳。他说,自己刚到深圳,开始也感到陌生和恐惧,觉得这座美丽的城市不可能是自己有能力终身呆下去的地方。但经过7年的打拼和努力,他的工资从最初的800元,到了2007年销售业绩好的时候的6000多元,他慢慢地对城市有了梦想,想着留下来。

那时的谭志明觉得,实现留城的梦想其实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能吃苦,够努力、够勤奋”。但他没想到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中,他最终不得不离开深圳。

谭志明的QQ签名是:深圳,我还会回来吗?虽然信心不足,但他还是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我当然还想回去”。

交谈中,这个颇有理想的年轻人又谈起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新闻,“你还有功夫管人家美国的事,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行了!”谭志明的母亲在一旁责备儿子。

降低身价工作仍难求 “每家每人只有不到4分田,窝在家里什么前途都没有。”谭志明所在的乡村山多地少,年轻人出门打工挣钱是村里人多年的传统。谭志明从深圳回来后,第一件事便是在耒阳市里重新找工,重新开始。

初到耒阳市,他应聘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员,应聘上了。很快,他发现卖楼其实并不容易。楼市“寒冬”早在金融危机来袭之前,已经来到。任你如何勤奋、口才如何棒,但看楼的客户几天不见一个。卖不出楼房,光靠基本工资,在耒阳市生存下去都成问题。 一个多月后,灰心丧气的谭志明离开房产公司,转而跟着别人去做工程。不久之后,他发现这行饭其实也不是自己能吃的。接着,又进入一家商店当推销员,推销家电,不到一星期便辞职了。

“真的是很不习惯,工资比深圳低了一半还要多,城市环境也差太多。”短短4个月,谭志明先后换了3份工作,“还老被取笑,从外面跑回来和大家抢饭碗来了,没有人相信我离开深圳是‘混’不下去了。”被大家公认头脑灵活有文化有知识的谭志明有苦说不出。 进入2008年12月,谭志明开始放下身段,降低薪资要求,丢弃刚到耒阳时想要找类似在深圳做过的工种的幻想,要求只是收入过得去就行。

随着年关的接近,返乡找工人员激增,谭志明随即感到就业的竞争压力在增大。 同村的谭桂荣,在东莞做了两年时间的电插头、电开关质检员,回到家乡后,很想找一份和自己以前工种类似的工作,“那样工资也会高一些”,但是她在耒阳和衡阳两个市区跑了一个月,还是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她发现自己打工学到的技能回到家乡无用武之地,因为衡阳地区很少有这样的工厂。

过完年后,许多返乡农民工就会出来找工了,而谭志明和谭桂荣将是这股洪流中的两朵浪花而已。“到时找工的人数将更为可怕,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了。”谭志明很肯定地预测。

打工无前途,回乡没意思

外出打工吃的是青春饭,郑周亮们很明白。打工收入比农村收入高,城市生活也比乡村生活热闹、丰富,可城市难以成为农民工最终的归宿。如今农村人要成为城里人,虽然少了体制性的障碍,但门槛还是不低,至少得有一套房子,这个障碍没有金钱做铺垫,要跨越只能是空想。几乎所有外出务工农民都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结婚生子的家庭拖累,让他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待下去,最后只能回归农村。

一般情况下,未结婚的年轻人在外打工,一月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但这些钱很快就会被花掉。村里七八个未婚年轻人,外出务工多年几乎都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回到家乡创业的可能性不大。

春节过后,这群年轻人大部分还是希望再向大城市进发。留在村里,在他们看来毫无发展前景,“这里的山并不适合种果树,也没本钱发展其他产业。过了年,还得出去找工” 。 谭志明的朋友谭义也曾想过办养殖场养鸡,无奈成本太高,他负担不起。后来他去了顺德的电子厂打工,但在这次的金融风暴中,由于工厂没有订单,他也随之失业。

过完年后,谭义听说政府开展了免费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他想去参加,但是不知道如何获得免费培训的资格,“没有门路。”他有点茫然。

但郑周亮则坚定信心,过完年后他就会带着老婆再上东莞,希望能找到毛织行业的工作。毕竟他们几个人都在这行做熟了,混生不如混熟。如果改行的话又要从头来过,工资的起点

也相对低。

原在东莞常平某五金厂工作的郑水文不想再回东莞,但也不想呆在家里。“东莞不行了,换个地方试试,也许会去深圳。”他已开始托人打听工作的事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