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春江花月夜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19:28 体裁作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体裁作文

篇一: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 备课组:高二语文 主备人:贾 璐

- 1 -

- 2 -

- 3 -

- 4 -

篇二: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4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

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

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音频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四、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篇三:春江花月夜 教案

音乐教案-邀舞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聆听音乐,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及创作手法。

通过聆听、视唱,感受音乐语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

通过学习,熟记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

教学重点:

欣赏、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音乐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

3、欣赏音乐片段并回答问题。

(1)你以前听过吗,在哪里或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2)、听了作品你有何感受。

(3)、听了这个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段,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一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春江花月夜》

?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尾:视唱主题

注意乐句的头尾有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古代常用叫”鱼咬尾”

重点片段欣赏

1、听音乐片段“水深云际”思考,音乐运用了什么手段来表现什么样的意境

讨论回答

用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节奏运用了后16分音符和8分音符)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水波由近及远荡漾, 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

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小标题应该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 休止符,箫和打击乐器的使用好象一个人非常悠闲自在的在边摇橹唱歌的情景,

3、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音乐又在描绘什么情景? 归纳小结

通过音乐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变化表现了渔舟竞渡的欢快场面,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高潮所在,完整的欣赏 配以画面

课堂小结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篇四:《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语文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课题:《春江花月夜》

单位: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中学 教师:李华 时间:2010-11-20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巢湖二中 李华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 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

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 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 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 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节的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3第三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可以找到这一部分诗句所描写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 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 教师择要点拨:

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

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

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

宙意识。)

④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

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

亲情永恒。)

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

乡。)

⑧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 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春江花月夜教案)(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 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 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 “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篇五:《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黄云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4、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1、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理解诗的过人、独特之处。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只因一首诗,而成就了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二、诗大家课前已读过,也思考过,大家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就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请谈谈你。(各抒己见,一两句话即可)

预设1: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预设2: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三、每个人对诗的印象可能略有不同,请你伴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读出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赏析指导,高亢——平缓——低回——哀怨——悠长)

要求:读的同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置身诗境

四、请找出文中写景的诗句加以赏析。——缘景明情

1、全诗以写景为主,前面的景与后面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面为纯自然之景,后面的景有了人的行迹,融入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2、诗句前面的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指导: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汀、白沙

赏析示例: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4、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生讨论作答: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

空明澄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

——缘景明情

教师小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5、配乐齐读,体悟诗意美。

五、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望月而产生的哲理思考?找出请加以赏析。

赏析示例: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1、比较与李白的诗《把酒问月》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认识上有何不同?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明确:李白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但结句暗含及时行乐之意。

张若虚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以意逆志

2、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等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唐朝,特别是盛唐,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春江花月夜》中雄伟阔大的景象和“哀而不伤”的情绪,正是源于张若虚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奏响的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

——知人论世

3、咬文嚼字,“望”能否换成“只”?为什么?

明确:不能,“望”意中有人,暗含天人合一;“只”无人之境,沉静死寂,没有生气。“只”意为单调,缺少变化,略显遗憾。

引出评价: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孤篇盖全唐”

——玩赏涵咏

过渡: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之美景,畅想了宇宙与人生的哲理,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自然引出关于人的思考:江月尚且待人,长江尚且送流水,那么人呢?

六、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游子?哪些句子是写思妇?请加以赏析。

1、找出写思妇的诗句,读一读并讨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明月、闺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

(2)诗歌中的意象,由于历史的沉淀,往往具有独特的内涵,抓住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鸿雁”和“鱼龙”,暗含鱼雁传信。请分析徘徊之月在本诗中的独特的内涵。

徘徊之月: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3)根据“卷”和“拂”两个动作,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思妇的心理?

“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想敢走这恼人的月光的思念的烦躁与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4)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赏析示例: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2、请找出写游子的诗句,读一读并讨论:

(1)用了哪些意象?

闲潭、落花、流水、海雾、江树、明月

(2)“落花” “流水”两意象有何特定内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十国·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纱》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3)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赏析示例: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3、与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张九龄《望月远怀》作比,在抒写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范围和境界方面有何不同?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了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么理解。

望月远怀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明确:

同样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苦但快乐着!

《春江花月夜》作者用“谁家”“何处”的互文方式,表现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

《望月远怀》从一个人的视角进行描写,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写。不如课文大气。 引出评价: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七、课堂小结:

月亮,自从上古时期,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而张若虚却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超越及时行乐的思想局限,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整首诗篇?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鹆衷谝黄樟槎悦5脑律铮哦琳呷ヌ窖捌渲忻赖恼孚小8?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以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八、结束

在配乐朗诵中结束一节课。

九、作业

背诵全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