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浴血奋战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5:08 初中作文
浴血奋战小说初中作文

篇一:读小说

读小说《亮剑》有感

耿庆勉

看了几遍《亮剑》,我久久沉浸其中不能释怀。不仅因为小说精彩真实的描写引人入胜,我更为字里行间显现出的气势所震撼。从小说开篇时战场上残酷激烈的厮杀,到结尾主人公为捍卫尊严赴死的悲壮,这种气势处处可见,撼人心魄。人的血性在作者平实的文笔下跃然纸上。

何谓血性,《词源》上说:血性“谓刚强正直的性格”。“淋漓血性,颇知忠勇三分。”可见血性体现的是人性的刚直、正义和勇气。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才会有宁死不屈的气节,具备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勇气和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才会受到对手的尊敬。《亮剑》见证了人的血性。

李家坡,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痛歼日军山崎大队的场景给读者以酣畅淋漓的快感;在野狼峪,八路军和关东军惨烈的白刃战,显现的是铁血军人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霸气;聚仙楼谈笑间,日伪头目顷刻灰飞烟灭,使我们领略了李云龙和楚云飞非凡的胆气和豪情;在平安县城头,秀芹和李云龙面对亲情和死亡的考验,凸现的是可歌可泣的壮烈??

如果说小说前半部描述的是战争年代热血男儿为保家卫国而喋血疆场,显现的血性是如此的轰轰烈烈、气壮山河,令人热血沸腾,振奋不已,那么后半部在和平时代,尤其是在人性扭曲的那个特殊年代,书中主人公为坚持正义表现出的血性则是凝重悲壮、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身为军区参谋长的丁伟在反右倾大会上公开为彭德怀辩护,当即被逮捕,但即使是被戴上手铐,他依然坚持观点,绝不屈服;赵刚在上级领导要求他与罗瑞卿划清界限的时候,毅然摘下帽徽和领章,掷地有声地回答:“既然这个党这个军队如此忠奸不分,这党籍和职务不要也罢了。”最后和妻子冯楠双双自尽,以死抗争邪恶,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矢志追求的理想;儒雅学者田墨轩,以知识分子的良知警醒国人,即使粉身碎骨也坚持真理,高风亮节;平时软弱胆小的郑波在专案组要求他发言批判李云龙时,宁可被发配到农场改造也决不落井下石,玷污自己的良心;李云龙在批斗会上面对“专政”铁拳的淫威,铮铮铁骨宁折不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穿上授衔时的将军服,饮弹自尽,用鲜血捍卫了军人的气节和人性的尊严。这一刻,贯穿全书的亮剑精神,刚直不阿、凛然正气的血性被烘托至了顶点,令人情不自禁为之扼腕唏嘘,击节长叹。

从奋不顾身的将军李云龙、赵刚、丁伟,到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妻子———田雨、冯楠;从“两头冒尖”、打仗嗷嗷叫的战士,到铮铮铁骨的知识分子田墨轩,这些人物的形象犹如一组高耸的群雕,让人充分感受着血性的冲击和震撼。

篇二:椋鸠十动物小说

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

椋鸠十,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其代表作有《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雁王》和《老鼠岛的故事》等,先后被日本文部省指定为向中小学生推荐的主要课外读物;其中,多篇作品被文部省指定编入中小学生的上课教材,在日本全国的少年儿童中间拥有众多的读者。

椋鸠十,出生在长野县赤石山脉的主峰---鬼面山山脚下的乔木村。赤石山脉(在长野县、山梨县和静冈县的交汇处),山势汹涌,诸峰重叠,怪石嶙峋,奇峭峻绝,被誉为日本境内的“欧洲南阿尔卑斯大山脉”。

孩提时代,椋鸠十随其经营牧场的父亲整天与动物玩耍,还常随其父亲上山打猎。一有空闲,便缠着父亲以及其他打猎好手给自己讲他们的狩猎故事和饲养野生动物的经历;椋鸠十一边听一边暗记,经过自己编排,编成脍炙人口的故事后,讲给其他小朋友们听;他还经常潜心观察、悉心揣摩野生动物和家畜的行动规律、生活习性等,几乎如痴如迷。椋鸠十生长在赤石山脉的大山脚下,熟知大自然,熟知动物界。故此,其笔下的“椋鸠十动物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大鹿、熊、家犬、野犬、猴、猫、乌鸦、大雁、野猪、狐狸、河獭、土龙、老鼠、凯利鸟、黄峰和野人等动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经过椋鸠十的拟人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读来可亲,听来可信,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椋鸠十的作品取材广泛,构思独特精巧,线条流畅通俗,语言朴实生动,主题鲜明易懂,但又决无说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感人肺腑且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读椋鸠十的作品,不但能得到许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受到良好道德品行的启发和教育,而且从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中,能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和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作家,理解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椋鸠十就不单单是一位杰出的儿童文学、动物文学作家了。

创作以少年为阅读对象的动物小说为主,是日本少年动物小说的开拓者,先后出版过数十部作品集以及《椋鸠十全集》(二十六卷)、《椋鸠十的书》(二十六卷)、《椋鸠十动物童话》(十卷);其中,《一只耳朵的大鹿》一九五二年获文部大臣奖励奖;《活在太空》一九六一年获未明文学奖;《孤岛的野犬》一九六四年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国际安徒生奖国内奖;《玛雅的一生》、《毛毛和阿茜》。一九七一年获红鸟文学奖;《椋鸠十全集》、《椋鸠十的书》一九―二年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

把人与动物,放在同一个伦理等级上来观照。这恐怕是椋鸠十最大胆的地方。

山中的太郎熊

体弱多病、走路都踉踉跄跄的十三岁的我,被寄养在阿尔卑斯深山里烧炭的一对老夫妇家。他们家里,还有一个比我大一岁、名叫勘太的少年。我和他们朝夕相处,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一天,勘太和我带着一头名叫太郎的熊,进山去了。

可是想不到,这头从小就被勘太一家收养、亲如家人的熊,却失踪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年春天,太郎又回来了,不光它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三头小熊。看它对那三头小熊倍加呵护的样子,简直就和人一样。

有一天,我们,还有太郎领着那三头小熊在山谷间的草原上散步时,遭到了老雕的袭击。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太郎不顾一切地和老雕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但最终还是打败了可恶的老雕。

这一天,一只恶鹫突然向正在山上玩耍的小熊发动袭击,并抓走了一头小熊。“我”和勘太挥舞大镰刀,准备去捣毁鹫窝,却险些被恶鹫杀死。赶来救助的镰吉爷爷,与两位少年一起,被鹫逼入一个小岩洞,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太郎熊来了,它把恶鹫赶回了巢穴。

危险解除了,但故事并没有完——

周围已经暗得连人的脸也看不见了。

太郎向山谷下方望了一会儿,闻着谷底刮来风的味道,好像下了什么决心般的,迈着稳当的步伐,开始爬下险峻的山崖。

这头熊,就像一个充满复仇之火的武士,向恶鹫挑起了决斗。

《大造爷爷和雁》(又译作“残雪”或“雁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大造爷爷与一只名叫“残雪”的雁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大造爷爷是一名技艺超群的老猎人,可自从“残雪”成为一群雁的头雁后,他连一只大雁都没打到过。于是他精心策划,决心要捕获或杀死这只雁王。可是连续两年,大造爷爷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诱使残雪上当。这只雁王似乎有超凡的智慧和天赋的直觉,使自己和群雁躲过了一次次致命的陷阱。

大造爷爷使出绝招,他放出自己驯养的一只大雁,准备用它诱引群雁飞入自己的伏击圈。眼看大功告成,一只隼突然介入,向雁群发动了攻击。残雪带着雁群飞走,那只被驯养的雁却掉队了。好一个雁王残雪,它为了救自己的伙伴,返身与隼进行搏斗,也把自己暴露在猎人的枪口下。

等了几年的机会就在眼前,可大造爷爷无法扣动扳机,他被残雪的气概深深地震撼了!他赶走了恶隼,把身受重伤的残雪带回家中调养。

一个春天的早晨,大造爷爷放飞了复原的残雪,重获自由的残雪充满了活力,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老猎人向它大声招呼:

“喂,雁中的英雄啊,我不可以用卑鄙的手段打败这样了不起的你。嘿,今天冬天,带上你的伙伴们重返沼泽地吧。到时候,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较量一番,你说呢?”

目录

两只大雕

天棚里的猫

阿尔卑斯的猛犬

深谷里的羚羊

山大王

野性的呼唤

野兽岛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浴血奋战小说)

水獭的海洋

《天棚里的猫》内容简介 一只斑纹猫在我家的天棚里出现了,从此,我家的东西总是会少,当然,少的都是小鸡,小鸭等及一些食物,这无疑是那只斑纹猫干得,于是,我开始与这只猫做起了斗争,这只猫真是狡猾得不得了,它竟是能够看透人类是怎么想的一样,我真是有点拿它没有办法,但是,我却也不禁是有点喜欢它,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件怪事,这只天棚里的猫虽然依旧在家中出现,但是,它却不在吃小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阿尔卑斯的猛犬》内容简介 一直从小被三吉养大的野狗,是三吉打猎的好帮手,它勇敢而又忠于主人,正是由于它的勇敢而引了三吉同村的人运平的嫉妒,他想得到这条野狗,当它得不到的时候,他便要杀掉它,在一次打猎中,运平偷袭了这条野狗,打伤了它的腿,幸亏三吉及时赶到,但就是这天的晚上,二三十条的野狗袭击了运平,三吉决定救运平,于是,他领他的野狗去帮助运平,在与野狗的战争中,三吉受了伤,野狗为了救他们,虽打走了野狗群,而它自己也献出了生命。运平终于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深谷里的羚羊》内容简介

刚满十五岁的武夫,带着八只猎犬,追击一个帮打的羚羊群。这个羚羊群有三头老羚羊,是领队。武夫带着猎犬追了过去,老羚羊一直跑。羚羊群被猎犬包围了,老羚羊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两只老羚羊假装摔倒,猎犬们悄悄的走上前去,两只羚羊突然跃起,飞快转身离开,猎犬未能全被牵引住了,飞快的去最追捕那两只羚羊。而另一只老羚羊率领大家逃走了。武夫感动了,就招呼猎犬葫芦爱,把那两只老羚羊放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能成功。

《山大王》内容简介

在日本,有一个叫烧炭村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叫太郎的中学生。一天, 太郎的爸爸在打猎时捡回了一只小熊,把它送给了太郎,太郎把小熊起名为黑星。他和家人共同把黑星养大了,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渐渐地,太郎和黑星的感情越来越深,太郎在和爸爸打猎时都得带着黑星。

黑星在村子里和权太闹起了别扭。在运动场上太郎带着黑星上台讲话,权太走过来“啪”一下把黑星打倒在地,还让自己的狗“隼鸟”去咬黑星。黑星发怒了!它把权太的爱狗隼鸟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权太知道了,气得“哇哇”直叫,下定决心要把黑星给杀了。他们就这样结仇了。

这样,权太和太郎的关系就越来越差。权太气得受不了了,只好对太郎说:“太郎,黑星那么危险,你如果再不把它用铁链锁起来的话,那么我以后再看见黑星那它就完蛋了!”。但太郎不愿意把黑星用铁链锁起来,便把黑星放回了深山,可是几天以后,黑星又自己回来了,而太郎怕黑星被权太用枪打死,所以只好把黑星用铁链锁起来。然而,太郎一家出去时,黑星被村里的狗包围了。黑星发怒了,扯断锁链打狗。权太趁机给了黑星一枪。黑星逃回了深山。太郎和爸爸顺着血迹追进了深山,总算找到了黑星,并帮它疗伤。治好伤后,太郎爸爸为了让黑星不回村子,便放了几枪,隔绝了黑星和太郎的关系。冬天到了,村里的猎人们

去猎熊,太郎为了碰见黑星,也去了。不巧,太郎和权太一起,遇见了黑星。权太举起枪朝黑星射击,太郎为了保护黑星,摔下滑坡,晕倒了。黑星面对猎人们的枪口,没有逃跑,而是来到太郎身边,用温暖而柔软的舌头,唤醒晕倒的太郎,黑星的行为感动了权太,射向天空的枪声提醒了黑星,让它赶紧离开,以免其他猎人杀死它,黑星明白后,从此消失在山谷里。

《野性的呼唤》

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国南部加州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被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巴克渴望并奔向了自由,这也正是作家的追求和理想的体现。

《野兽岛》内容简介 这里讲述了一个在野兽岛里汰源爷爷与一只足有张开翅膀足有四米长的老鹰决战的故事,他靠着各种小动物的帮忙而脱离了危险,同时,这里还讲述了三个孩子和白天鹅的故事,土屋里的哈蟆的故事。

《三郎和白鹅》,故事讲述了三个孩子和一只白鹅的故事。有一天太郎收到了朝鲜叔叔寄来的小包裹,里面放着两只鹅蛋。太郎有一个弟弟叫三郎,他很胆小,就连荡秋千都会害怕地哇哇大叫起来。为了能让三浪变得坚强起来,太郎和二郎把自己的鹅蛋送给三郎。鹅蛋孵化后,三郎没有吧小白鹅放进水池里游泳,而是把它放进了小鸡们居住的鸡棚,结果白鹅失去了划水的天性。当太郎多次把白鹅放进水里后,它终于不怕水,学会了游泳。而三郎看见自己的胆量连白鹅都不如时,就鼓起勇气去荡秋千,咬紧牙关荡了一次又一次,终于不再害怕荡秋千,同时他也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胆小。

从这篇故事中我懂得了只有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的道理。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野狗露露》。露露本来是一只在老奶奶家幸福生活的小狗,自从老奶奶生病、去世后,它也失去了幸福,它被人赶出家门,到处流浪。这时它遇见了一只小野狗,它们互相帮助,快乐的生活着。可不久小野狗死了,露露又开始流浪。在它被坏孩子打伤,面临死亡的时候,它的新主人——小男孩出现了,挽救了它的生命并收留了它。露露一次次失去幸福,经历坎坷,但是它并不气馁,仍然坚强地向着目标努力,最后终于找到了幸福。

《水獭的海洋》简介

3. “天空之王”的故事。

4 . 关于狗的小说。

二、简答题

1.简单介绍读《山大王》的主要内容并写出读后感受。

本书包含了几则中、短篇故事,是椋鸠十的典型作品,健康而感人。主要长篇故事“山大王”写的是主角太郎与小熊黑星之间相处所发生的许多情挚感人的点滴,作者在篇中提示的是人与动物相处,是需要人类有诚意去了解动物的天性和善意,彼此才会有真诚的交流。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深深体味作者心灵深处的真诚和高尚的情操。

2. 请写出《阿尔卑斯的猛犬》中野狗的特征

勇敢而又忠于主人,誓死保护主人的生命。

人类,艰强地与人类做着斗争,最后,它所爱的人也死去,但它终于获得了它的自由。

篇三:中文专业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小说部分

阿Q正传

鲁 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阿Q正传[1] 》,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guì)、吴妈、王胡、小D等。

作品内容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guì),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2]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优胜记略写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 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不准革命

第九章 大团圆[2]

人物介绍

名字由来1922年,叶永矱把《小小十年》小说稿送请鲁迅修改。一天,他问鲁迅:“阿Q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取外国名字?”鲁迅说:“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鲁迅自己所说的阿Q取名原由是的确如此,还是一时的笑谈,多年来都一直是文学史家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

阿Quie原名是桂或贵,QUEI是民国时的罗马拼音,现在应拼为GUI,但由于此人具体的名字姓氏,鲁迅并不是十分清楚,只好为其缩写,改名为阿Q。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3]

周作人提供了阿Q名称的另一个来源,他在《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据鲁迅自己说,便只为那Q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阿Q性格

早期的评论者一般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代表没落的农民的典型”[4]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

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学者汪晖在评论中谈到阿Q的形象与国民性关系时作出如下分析: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描绘是对国民性变化的客观契机的探索,而阿Q的社会身份也表示国民性不是抽象的总体,而是依托在各不相同的社会身份及其关系之上的。人有十等,各各分离,国民性的总谱是凝聚在每一个阶层的身份关系之上的。如果存在着一个能动地反思和呈现国民性的国民性,那么,后者也意味着一种行动的客观力量,即改造将人们相互隔绝的等级体系的行动。作为这一行动的结果,辛亥革命是一个国民自我改造的伟大事件,因而也是国民性的这一能动性的历史性展开——辛亥革命提供了阿Q转向革命的契机,但未能促发他的内部抗争或挣扎。因此,“革命”只是作为偶然的或未经挣扎的本能的瞬间存在于阿Q的生命之中。

没有挣扎,意味着没有产生主体的意志。但写出了这一没有挣扎的瞬间的鲁迅,却显示了强烈的意志—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其实也正是力图将阿Q的本能的瞬间上升为意志的表达—它无法在阿Q的革命中获得表达,而只能在对这场革命的反思中展现自身,而阿Q正是检验这场革命的试纸。因此,鲁迅不但用革命审判了阿Q,而且也用阿Q审判了革命,而使得这一双重审判的视野得以发生的,就是“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那句话中的“鬼”。”[5] 阿Q的革命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但是,阿Q在对革命“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直到临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阿Q至死也没有觉醒。

阿Q的悲惨结局,既表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也显示出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应该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然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却忽略了这些。结果让封建势力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这场“换汤不换药”的情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很显然,这场革命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农民阶级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改变。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如阿Q“大团

圆”的命运一样,落了个失败的结局。因此,阿Q“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作品正是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5]

5创作历程 写作背景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

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所以,革命遭到失败。例如,在武汉,曾任清廷21混成协协统,多次破坏湖南革命党人活动,又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的黎元洪,却当上了革命后湖北省军政府的大都督;在绍兴,曾在徐锡麟案件中直接筹划杀害秋瑾的章介眉,也当上了革命后绍兴军政府的“治安科长”。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在这种形势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辛亥革命失败了。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

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华盖集·通讯》)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有关这方面的形象论述,参看《语文读本》第三册鲁迅《春末闲谈》。)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6]

写作意图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鲁迅后来自述写作过程说:

“第一章登出以后便?苦?字临头了,每七天必须作一篇。我那时虽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流民,夜晚睡在做通路的屋子里,这屋子只有一个后窗,连好好的写字的地方也没有,那里能够静坐一会,想一下。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嘻嘻,善于催稿了,……”。

[6]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又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

篇四:这22本书在各自领域,都算是巅峰之作

推荐22本书,这22本书在各自领域,都算是巅峰之作。

No.1 《无声告白》

类型:社会小说 伍绮诗(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2014美国年度图书第1名,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No.2 《岛上书店》

类型:情感小说 加布瑞埃拉·泽文(著)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现象级全球畅销书!一年之内畅销美英德法日等25国!2014感动全世界千万读者的阳光治愈小说!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 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No.3 《教父》

类型:黑帮小说 马里奥·普佐(著)

习主席酷爱电影《教父》原著。2014首次无删节简体中文版《教父》三部曲! 《教父》是男人的圣经,是智慧的总和,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教父的世界里,友谊,是通行的货币;忠诚,是最好的礼物;缄默,是唯一的规则。他藐视一切价值,不给警告,不虚张声势,不留余地。教父,就是自己的上帝。

篇五: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十七年小说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主要具有五个特征。

首先,十七年小说以描写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艰苦斗争过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在十七年小说中,有许多作品都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历史,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至9月保护延安展开的革命战事,描述了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大举进攻,毛泽东、彭德怀根据局势先主动放弃延安,后又收复延安,这段时期内以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保护延安浴血奋战的过程;还有曲波的《林海雪原》,以解放军剿灭林海雪原的匪徒,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斗争过程为主要内容;以及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描写微山湖地区铁道游击队在中共的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内容的革命历史。同样是描述革命斗争历史的还有柳青的《铜墙铁壁》、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片面追求风格,也是十七年小说的一大特征。十七年小说多采用章回体,延续传奇小说的叙事形式和内部构造。在传统的传奇小说中“复仇”、“血案”、人间黑白两道斗争,快意恩仇等是常见模式,而曲波的《林海雪原》开篇就以“血案”开始,土匪血洗杉岗村,尸横遍野,乡亲

们的惨死,以少剑波姐姐的惨死为目标,首先就引出了“复仇”,于是正邪两边便开始了较量。其中情节曲折跌宕,小分队人员神出鬼没,出神入化,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情节具有传奇小说色彩。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肯定歌颂现实的特征,多以农民、革命兵为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斗争争取个人的提升,人生得到升华的特点。

总而言之,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较多,个人的视角不同,所得的总体认识也就不同。上述内容只是个人对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的一些认识。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