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我是青海一株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30:46 体裁作文
作文我是青海一株柳体裁作文

篇一:《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啊!它生长在广袤无垠,只有小草覆盖的青海高原之上,它的身后没有一颗柳树!这里四季寒风像刀子一般,这里的雨水少的让土裂开多么恶劣的自然条件,而它却长得那般粗壮,那般苍郁,那般生机勃勃。

在我的印象中柳树的枝条是纤细的,柔弱的。可是,我没有想到柳树也可以变得粗实。坚硬。富有力量!

记得砸我五年级的时候,我学跳长绳经常怕被绳子抽到而不敢跳,在同学的鼓励下,我屏住气闭上眼睛,就往里面冲,只听啪的一声。我被绳子抽到了,落地的时候还没站稳,又摔了一个大死跟头,但我没有灰心丧气。在家中让爸爸妈妈来陪我练习,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四次,五次我彻底失去了信心,每次体育课跳长绳我总是充满了恐惧感。

现在学了这篇课文我又想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又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我们往往承受不住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素以我一定要克服困难把跳长绳学会。

于是,我又开始练习,一、二、三我跑到中间的地方轻轻一跳,成功了,我终于成功了!那次成功给了我自信和信心,此后,我一点一点地掌握跳长绳的技巧。最终成为班级里跳长绳跳的最好的一员!

这虽然仅仅一株柳树,但是它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住株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江苏省无锡市盛岸实验小学六年级:黄良康

篇二:15、《青海高原一株柳》答案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铸造虐杀摧毁

卓绝抱怨吟诵 韧劲浓密 二、望而生畏

寸草不生

欢天喜地不可思议 名贯古今天翻地覆 目力所及婀娜多姿

天昏地暗 四、平常伫立冒严酷

五、1这株柳树神奇在它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是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作者之所以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面对残酷的命运不抱怨不畏怯,有一种不断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2、唯一不能去掉,因为从唯一可以看出这是这是我在高原所见到的仅有的一棵柳树。从中我看出,联想出高原的柳树稀少

3、从这句话中,我可以体会到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精神,那就是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应该抱怨命运,屈服于环境,而应该顽强不屈。在一线希望之中寻求生机,成就一片绿阴。从这句话中,我还可以感受到这株柳树不屈服与命运,与恶劣环境抗争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六、1、我更愿意相信第二个 因为在高原上生根发芽是一种奇迹

2、不可思议的奇迹指:这株柳树竟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因为它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敢于与困难做抗争的精神!

3这株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1、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

2、五年扎根,六年吐蕊,四色花瓣,两天花期。依米花在困苦磨难过后,依旧顽强的把美丽舞蹈给命运,把绚丽绽放给世界。

3、把自己抛向庸庸碌碌的一面,绿上一段时间,然后枯去。有的人却像依米花一样,尽管卑微但在命运无常的风云里,做着不懈的抗争,然后开出自己的花朵。

篇三:《青海高原一株柳》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学会“崇敬、稠密”造句。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抓住“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这一主线问题,通过朗读体悟、查找资料、联系背景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好樟树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宋庆龄高尚的情怀。

2.初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借樟树所表达的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从重点句子切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语言文字训练点】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需学习的表达方法】借物喻人的写法。

【拓展读写】写一篇读后感。

【资料补充】写柳的古诗

【拓展阅读】继续搜集阅读宋庆龄的资料和故事;搜集其他借物喻人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3、思考并笔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高原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柳树的古诗?师补充有关柳树的资料。

3.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同位互查,开火车读)

铸造 压抑 虐待 摧残 背诵 卓越 抱怨 坚韧

【预设:① “虐”读音易错,注意让学生反复识记。②“抑”笔顺容易写错。可以采取书空、跟着课件一起书空、教师范写的方式加以强化。以上两个生字都要在指导后描红、书写两遍。】

4.指名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概括不全或者说得啰嗦。引导概括方法:写人的文章要用简练的语言抓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加以概括。】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设疑引入,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在阅读中质疑的阅读方法

和习惯。从对课题的质疑入手,引起学生深入阅读的愿望。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了,把有价值的问题留下来,引领学生的学习。老师始终要十分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随着教学进程和学生一起回顾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同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摘要板书,应用于下面的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

三 、精读感悟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

1.全班交流。相机板书:神奇

2、默读3——5自然段: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独立”的风景,“壮观”在哪里?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二)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

1.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画出有关的语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要地

写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指导的段落一】

1、学生精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布置要求: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出每段的关键词。

教师提示方法:将你认为最能表达课文一、二自然段两句话的词语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同学们看是不是呀?这两位同学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平

常”一个是“神奇”。看,如果老师把这两个词去掉,你看哪一句更好?自己读一读。

找到关键词,然后揣摩一下关键词,你就会发现我们就更能了解作者描写柳树的

写作特点了。自己再去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从这两个“关键词”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来,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师:你从这两个关键词中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谁来说一说?

师引导想象:再想象一下,由于它神奇,作者又有什么感觉?想到一个词语,是

什么?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第一自然段内

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突出“神奇、望而生畏、伫立”的重音读法

师问:谁来说说你勾画的哪一句啊?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

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

【预设重点指导的段落二】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从高原柳树的特点感悟高原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师布置要求:轻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指明两位同学来讲台上表演合抱的意义

齐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引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心中感受的话,你会用哪个词呢?

生:神奇

3、仔细阅读第六、七自然段

师: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自然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出示课件练习题】

师:填空练习:

生: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

一株柳的(经历)

师:口述“我”想象的内容:

生: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师:这是一个什么奇迹?

生:“不可思议”

师:“依然”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

生:作者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

教师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提示学生以“不可思议”、“起死回生”。 理解

它的顽强精神。

【设计意图: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潜心阅读;

背诵第九段,体会感悟人生;第八段运用衬托对比的方法,感受不同环境造就不同人,“逆境出英豪”。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特点”阅读方法。老师把这种方法分解成两种技能来培养:(1)怎样寻找关键词语。在学生自己初步领悟的基础上,通过原文与删去关键词语的句子比较,体会哪些是关键词。(2)用批注的方法概括高原柳树的特点。这一步不是简单地概括出一个词语,而是有一个入情入境、猜想、想象、推理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够比较具体和深入地感受高原柳树“身处逆境而不屈”的精神,对“超乎想象的毅力”“全部身心之力”等词语能概括得比较确切。】

四、总结收获

师: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借物喻人,托物抒情,为同学们展现了一幅

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师总结:老师希望这株柳顽强的精神,能够伫立在你们的心中,成就属于你们哪

一方独特的风景。相信你们以后会有更多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发挥自己的联想,运用托物寄意的写法(借物寓人),运用对比的写法,写一篇

习作。

要求: 1、首先要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样,写出物的特点。

2、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

3、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恰当得体。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听写前先看一看——听写——小组间相互批阅—— 小组长上台讲评、订正出错的字,教师随机强化——学生修改错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顾课文内容及高原一株柳的品质。

自己感情朗读全文——练读、指名读、赛读8、9、10段——用简练的话讲主要内容及高原一株柳的品质。

三、交流搜集的写柳的古诗、名人名言等资料。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篇四: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鲜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理解并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浏览课文,围绕“一株柳”感知作者之所见和所想,初步读懂“一株柳精神”,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清划分的理由,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 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4. 从神奇的柳树身上读懂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问促读,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揣摩环境衬托、虚实结合、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灞河柳等写作方法,读懂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感悟这株柳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难点:

1.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写灞河柳的用意,感受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2. 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准备

学生的准备:见附件。

教师的准备:

晨读课要关注朗读的情况,课文较长,朗读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进读正确、流利;准备与教学有关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交流:说到“柳”你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此处可以谈的很多,如由柳想到的诗句,由柳想到的柳树的样子,以及和柳树相关的其他东西。)

2. 过渡语:今天我们看“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有关青海高原的材料,使对青海高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重视语言积累,推进读懂

1. 提生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只定位在正确、流利上,而要尽可能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相机解决文中读不准的字音和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解决词义:广袤无垠 深邃 凝滞 苍凉 赭红色;

解决字音:哦——了解每个字音表达的意思,然后依据文中的句子确定字音,读“ó”。) ——随读推进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 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主要写的内容,我们通常观察一种景物,要留意眼中所见、心之所想。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是作者眼之所见,哪些是心之所想。用不同的自然段序号标注出来。

交流:眼中所见写了些什么内容——树的生长环境、树的形态;

心之所想是什么内容——猜想和想象、联想到灞河之柳、自己的感受启示

2. 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并说说划分的理由。

第一段(1—2小节):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

第二段(3—5小节):青海高原的特点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株大柳树。

第三段(6—8小节):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以及作者的联想。

第四段(9小节):作者对柳树的赞美。

(分段仅仅是便于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课文不同的理解所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3.作者写一株柳,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在哪一段集中抒发了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段)你能大致读懂作者在赞叹什么?(毅力、韧劲的一株柳精神)——读出这种赞叹。

4.我们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你能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吗?(板书:托物言志:一株柳——一株柳精神)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陈忠实紧紧围绕“一株柳”去写眼之所见、心之所想,从“一株柳”写到自己的想象、联想、感受、启示,展示“一株柳精神”,下面就让我们细读课文,看看那么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体验,又是怎样把“一株柳精神”表达出来的。

(四)学习课文1、2小节,体会作者开篇表达情感的方式

1. 引导学生发现开头表达形式的不同

(1)出示课文1、2小节,我们下来看看作者的开头。指名读,围绕这“一株柳”这一段中哪几个词语是主要信息?(神奇、望而生畏、伫立在青海高原)如果用一句话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2)作者这样写,与我们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意思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呢?

学生自读,感觉这两段的开头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评判。(两段中有些重复的内容,但又不同,原本一段就可以说的内容分作两段来写等)

2.引导发现开头表达效果的不同

(1)这两段话虽然简练,但不简单的。对比读这两段话,静静思考,留意哪些词语引起你的注意,让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为什么两段一会说它是平常的,一会又说它是神奇的;一棵柳树为什么让人感到“望而生畏”。 (梳理出这两个问题,教师板书:平常 神奇 望而生畏)

—— 理解“畏”的意思,从而理解“望而生畏”的意思。

(学生过去学过《恐龙》一课,在那一课中,“畏”是“害怕”的意思,但在这一课中,“畏”则是“敬畏”、“敬佩”的意思。因此,需要给学生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引导感受这两个小节“一会说它平常,一会又说它神奇”,那作者到底想强调它的什么?(强调的还是神奇)——尝试通过朗读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朗读一是表达出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朗读也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而此处,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因此,应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既是“平常”的,又是“神奇”的呢?从这两

段中你可以找出两种柳的不同吗?(平原水边\伫立在青海高原—两种柳生存环境的不同)

(理清“平常”和“神奇”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实则不矛盾,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

——当你看到这个不同,你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柳为什么说伫立、同样是柳长在不同的地方就差别这样大吗)

3.引发总结反思:我们看到作者的开头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的不同,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收获?(这样开头易于吸引读者注意、思考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望而生畏、寸草不生、独特锻铸、不可思议、起死回生、艰苦卓绝、毅力和韧劲(每一部分内容中选出的)”听写后在文中找出标画出来,并读一读。

2.你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3.齐读开头两段,让我们走近一株柳,去看看这让作者神奇到望而生畏的是怎样的一株柳?

(二)学习3—5小节,感知青海柳生存环境、外形“粗实而坚硬”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形象

1. 聚焦柳树,感知形象。

(1)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你找出有关的描写(第5小节)自己尝试读,看能不能把这株柳树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株柳的外形的?(干、叶、作者的内心感受)读出这株柳树的特点。

(3)说说这株柳树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感受这株柳树的与众不同: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等体会树的大而茂盛;抓住树干和树枝“生铁铁锭”的色泽、树叶的“苍郁”、“深沉”与平时我们见到的柔柳、嫩叶相比较,体会青海高原特定环境对它的独特锻铸;利用形象的手法做“撑立”的动作:头顶天、脚踏地——顶天立地,感受柳树的高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板书:生命伟力)

2.感受环境描写衬托形象的表达效果

(1)当你读到这样一株柳的形象,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外

形生铁铁锭、苍郁、深沉的原由;怎样理解“独特锻造”;何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等)

你感觉这株柳的特别与什么有关系?(生长环境)

(2)请默读3、4节,看看它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下,作者有怎样的感慨,你又有什么内心感受?请在有关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阅读理解。

(3)交流你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懂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感受青海高原的环境特点:

——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重点体会原野仅仅只能长草而不能有大型的植物;山峰更是光秃秃,寸草不生。)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重点体会赭红色土地的贫瘠。)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遮住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重点感受作者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这样一株柳树时的惊讶与赞叹。同时引导学生读好“哦”这个语气词。)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让学生知道,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有些是作者直接就告诉我们的。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留心去发现。)

(4)作者明明在写柳,但是却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在写青海高原,其用意是什么呢?(交代清楚平原之柳为何与高原之柳有这样的区别,衬托写出一株柳的形象内涵)

3. 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树的“神奇”。(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小结:读了这部分文字,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树的生存环境、树的形象生动再现,让我们心中都有了这“一株柳”的形象。这部分就是“写实”课文写到这里,也就把“这株柳”介绍清楚了,可是作者没有停下笔,因为他的心中还有很多想和我们交流的话要写——他由此产生的想象、联想、感悟(板书:想象、联想、感悟)

(三)学习6、7小节,在猜想中感受“一株柳”生存的奇迹

1.看看这两段的开头,冒号前和后面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2.默读6、7小节,理清作者猜测的柳树生长、壮大的过程,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株柳的生存经历。

交流:

篇五:青海高原一株柳2课时全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毅力与韧劲,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课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碧玉妆成一树高, 。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有心栽花花不开, 。

渭城朝雨邑轻尘, 。

(1)对古诗句 (2)这些古诗都是写柳树的,从第一句中,我看到了柳树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那么,第二句呢? 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请你读好。第三句,极易生长,极易成活。请你读。看,柳树还是情意绵绵的,读出这多愁善感的柳树。

江南水乡的柳树是这样的,那么青海高原的柳树是怎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读课题。

3.昨天我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我现在要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有信心接受我的挑战吗?

二、检测自学情况

你会读吗?

深邃 凝滞 萌发 一茬 畏怯 抛散 感召

锻铸 抑制 虐杀 摧毁 吟诵 抱怨 劲韧 艰苦卓绝

1、 读准课文中的新词。组词:胆怯 怯生生 抛散(san) 感召(zhao)

2、第一遍开火车读准;第二遍想好词语的意思一齐读好它;第三遍不仅会读,还要会写这些生字,看看那些字容易写错,友情提醒一下。强调:抑 虐(一边书写,一边说,虐是“虎”字头,它就是从“虎”字衍生而来的。下面部分就是一个虎爪,看,它正伸出来捕杀猎物,意思就是残暴狠毒。给它组个词。) 韧

2、 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看第二组词,努力记清每一个字形,老师要当场检测一下。听写词语,订正词语

挑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评:艰苦卓绝中的“艰”解释为艰苦,艰难,当意思为坚定、坚决时才是那个“坚”。

三、整体读文,把握全文中心。

1、生字新词都会读了,那么课文读得怎么样呢?现在打开语文书,文章总共有9个小节,我请9个同学来读读文章。其余同学

2、学生读书,相机正音。点评:相当漂亮,你是用心朗读,预习得很充分;这就叫进步,提高,有收获;慢慢来,看仔细,相信自己能读好文字。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这株柳的?交流并板书:环境 外形 生长 启示

四、学习青海高原

1、 那么,我们就循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下这株柳生活的环境——青海高原。同学们,你们

去过青海高原吗?能联系你所了解的谈谈你对青海高原的印象吗?

2、 那么陈忠实眼中的青海高原又是怎样呢?读一读这段话,找到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发挥

想象,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词语: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师简介青海高原

3、 这就是这株柳的生活环境——青海高原。来,一齐读好这段文字。

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寂寞荒凉的青海高原上,作者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可他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时,却看见了一株大柳树。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看,它来了。

五、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自由读这段文字,想想这株柳树外形的特点是什么,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来谈体会,如果能和你所见的柳树对比着思考就更好了。(第五自然段)【出示】

2、生自读后交流: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演示】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难)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四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三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板书:高大粗壮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还有那个词也能直观地传递出枝干的质感?(“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板书:枝干坚硬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就是神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叶子苍郁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这就是神奇。

3)为什么能拥有这么独特的绿?—这样独特的绿源自于“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点出“独特锻铸”,)什么是“锻铸”?是的,将铁高温熔化后倒进模子里成型的过程就是“锻铸”。这里,谁“锻铸”谁?——是啊,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锤打着它,磨炼着它,使它拥有了这样一份独特的、动人心魄的绿。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巍巍然”一般用来形容什么?(大山)用“巍巍然”形容柳树说明了什么?(高大)

作文我是青海一株柳

2)在大家的解读下,这株柳树从文章背后呈现出来:看,一棵柳树生长在如此荒凉悲壮的青海高原上还会长得那么粗壮、苍绿、坚硬、高大,我们一起读好这段文字。因此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齐读

(2)你理解这里的 “望而生畏”?

3)现在,这株让你敬畏的神奇之柳就在你的眼前,你会怎么读这几句话?女同学读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男同学读“一株柳”的句子,教师介入其中配合引读。

过渡:活下来是个奇迹!长得如此粗壮茂密,充满生命伟力更是奇迹!可我们知道,这番奇迹的诞生,它得经受多少番艰难的锻铸呀!在下节课,我们将借助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一齐去见证一次生命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奔中心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课文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出示,指名读)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也知道命运对这株柳树是极其不公,他的生存环境是那样的危险和艰难,目力所及,没有树的存在,只有(出示)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那,这一株柳又是怎样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呢?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猜测和想象。

二、品读,感悟精神

(一)学习课文6、7段,感受柳树的毅力与韧劲

1.请你默读课文6、7自然段,划出最震撼你的句子,可以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交流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1) 说说你的感受

(2)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3)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五、六个月,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如此巍巍然,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板书:毅力)

(4)朗读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谈谈你的感受

(2)和大家不一样,我关注了这个“又”字。点一点,一共几个“又”?(4个)再请你读一读,关注这个“又”字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透过这四个“又”字,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那?

(4)师引读: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袭来了,柳树冻死过多少次――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袭来,柳树被劈断了枝干――一次又一次摧毁,它却一次又一次――

(5)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是那样的有韧劲。(板书:韧劲)

(6)同学们,阅读时关注这些朴素的词语,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7)朗读。

(二)学习课文8段,感知对比的写作手法

1.而此时,平原上的柳树又在干些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如果说,我们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长中读出了一个词“极难”(板书),那你们从家乡灞河柳的生长中读出的词是什么?(板书:极易)

3.明明是写青海高原的柳树,为何作者却花了这么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对比)青海高原的柳树与灞河柳树的对比,更凸显了这一株柳树的毅力与坚韧。这就是对比的妙处。

4.其实课文中还有对比,你发现了吗?(青海高原的苍茫与柳树的勃勃生机)

5.对比,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也会经常用到,特别是写人、写物的作文,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出示:1.两个事物或人物的对比 2.同一事物或人物不同“表现”的对比)高原与柳树的对比,那是不同事物的对比,高原柳与灞河柳的对比,那是同一个事物不同表现的对比。这么一对比,文章的主人公这一株柳树的形象就更为鲜明与突出了。在日常写作中,你要写写梅花的凌寒怒放,可以对比写写?要写某某同学的身手敏捷,可以对比写写?要写《他的变化可真大》,可以对比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再读第5节,感悟柳树的精神

1.这一株柳树,就是这样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当我们再次看到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时,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2.【出示】现在你知道这株柳为什么这么高大、粗壮而坚硬呢?(在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练就了铮铮筋骨,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壮大了起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