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生命之舟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36:21 初中作文
生命之舟课件初中作文

篇一:《生命之舟》课件修改稿

1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圈出生字生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借助书本的注释,读准字音。

字词积累

簰洲湾(pái)肆虐(nüè) 迂回( yū)穿梭(suō) 溃口(kuì)转舵(duò) 靠拢( lǒng )施救(shī) 肆虐:任意侵扰和破坏。 迂回:回旋,环绕。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感人至深:非常感动人。

2、先复习新闻的相关知识点,再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按照新闻的一

般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新闻的知识点:

①、新闻的特点(要求):迅速及时、 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②、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前三个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 ③、消息的六要素: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生命之舟课件)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这关系到新闻事实的概括)

明确: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标题:《生命之舟》 导语:(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

始营救群众。(溃口)

主体:(3-9段)解说战士营救被困人员的惊险场面。(营救) 结语:(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总结)(板书) 3、 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事实。

明确: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分析:引导学生看导语包含的信息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2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具体研读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扣住中心,用翔实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中心点明的的新闻事实,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问:在营救被困人员时,哪一个情节最紧张、最让人难忘、最典型?为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生命之舟”的含义)? 明确:1、小女孩获救的过程。

(分析)2、小女孩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营救的具体动作句子或词语,读一读。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3、感受: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船是“生命之舟”?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

3

4

篇二: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一只只小舟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有的饱经了风吹雨打,历尽艰难险阻,最终驶向了成功的彼岸。然而这只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是的小舟不是抵挡不住狂风骤雨的洗礼,从而被彻底击垮,就是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汹涌澎湃的巨浪,只能久久的躲在避风的港湾,平平凡凡,碌碌终生。 人生亦如是。其实,每一个人就是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这是一次漫长又坎坷的路途,但我们只要无惧无畏、满怀信心地去看待一切艰难险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一片废弃的瓦砾中,钻出了一道生命之绿。只见那翠绿欲滴的枝叶竟冲破了坚硬的瓦砾,顽强的生长在没有艳光照耀的阴影中。它是稚嫩的,是脆弱的,但是,它又具有着多么蓬勃的生命力啊!虽然没有阳光的青睐,但是,它用自己的生命向世界证明了它的坚韧!

人就是这样。有人生活在顺境之中,也有人生活在逆境之中。但是,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只要做到“追逐梦想就是百转千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那么,“纵情四海,笑傲天涯”将不是一个缥缈的梦幻!

每一个生命都面临着生存与生活的双重考验,但是,只要执着地追求,勇敢地拼搏,你的生命之舟必将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篇三: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

金钟二中 七年级126班 刘孟瑶

大自然如一个卓越的画家,她精湛的画技总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她的一双妙手下,一个个自然的奇迹出现了??

树林-----鸟儿的栖息地,一汪清泉,一阵鸟鸣,一片花影,一阵清香,一束阳光,正如唐代诗人常建所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梦幻般地静谧,让世俗中的人心明澄净。 海洋-----鱼儿的栖息地,雪白的海浪,金黄洁净的沙滩,美丽的贝壳,“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给人以一种“海阔天空”的境界。

而我,更喜欢湿地,最喜欢滋养着会泽黑颈鹤的生命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

会泽黑颈鹤闻名全国,由于大桥独有的湿地资源吸引了它们,把这方乐土变成了充满生机、充满生命黑颈鹤的乐园,自然如此和谐、如此伟大。碧波荡漾,锦鳞游泳,一些个顽皮的水波跑到了一只黑颈鹤脚下,它好奇的抬抬头,一溜烟,便消失在芦苇之中;岸边的野花遍地是,蜜蜂嗡嗡地闹着,好不热闹!泛舟之上,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生活如此惬意。 这些生动的瞬间,连缀成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湿地-----一个天然的蓄水库,一个庞大的过滤系统,这水之甘甜、草之肥美,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动物的乐园,它孕育和哺育着生命,让我们感受自然的美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湿地啊!你怎能这样的“自私”,你默默地伫立,却无声地夺走了草原、海洋、森林??的美、净、绿??

你到底哺育了多少生命,蕴藏了多少能量,汇聚了多少美。对于你,我永远是一个爱护者,我不去打扰你,你的静谧,你的美丽,你的伟大,你的消失,你的存在,常会换来我一声声、一次次的赞美以及心灵的叹息、行动。

你是生命之舟,承载着黑颈鹤的欢笑与泪水,愿你永远纯净,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愿你永远年轻!

篇四:生命之舟

主备单位:李寨镇第 二初级中学 主备人:_杨光_学科:语文

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释疑:

第一题: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 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3. 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4.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5. 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收获

五.、教师总结

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新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

电视新闻的特点:

视象性 综合性

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 本文特点

(1) 声画合一。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反思:

篇五: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靠拢(lǒng)

穿梭(suō)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簰洲湾(pái) 迂回(yū) 溃口(kuì) 肆虐(sì nüa) 障碍(ài)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感人至深:令人非常感动。

障碍:挡住道路,不能顺利通过。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次数多。

靠拢:挨近,靠近。

迂回:回旋、环绕。

肆虐:?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獠猩被蚱群Γ黄鹌苹底饔谩?/p>

五、写作背景

1998年,我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罕见的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纷纷到抗洪第一线视察,指挥抗洪斗争。亿万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最前线,用他们的生命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湖北省是重灾区,亿万电视观众都记得激流中抱住树干的小女孩——江珊。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久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本文所描述的就是1998年8月1日晚,湖北省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危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惊心动魄的救人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江泽民总书记就曾对小江姗获救的镜头做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拍摄勇救小江姗的过程。

六、文章主旨

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险情最严重的簰洲湾地区。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并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表现了解放军、武警战士面对洪水的威胁,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武警战士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是新时期“军民鱼水情”的最好的体现。

七、结构分析

文章记录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营救群众的感人场面。报道中,按照时间的顺序,真实地再现了感人的场面:

1.8月1日晚8点20分

突然发现溃口、进行紧急营救:点明了发生溃口的地点和执行任务的部队,并总起整篇新闻。还说明了记者随同战土们上了冲锋舟一同前往,从而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使读者增加信任感、真实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2号凌晨1点多钟

来到溃口地点,开始营救工作:“凌晨1点多钟”,说明营救工作时间很长,战士们坚持到很晚的时候。“绕过”、“穿梭”、“搜寻”等词语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消防总队的战士们进行营救工作的难度,当然也从侧面写出了水势之猛。

3.凌晨3点多钟

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苟峰:表明营救工作已经取得初步的进展,但是,这时时间已

经是“凌晨3点多钟”,再一次写出了营救工作的困难,然而战士们却没有放弃,仍在继续。

4.凌晨5点多钟

发现并营救小江珊: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作者进行了重点描写。首先对冲锋舟的营救工作做了简单的交待——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然后紧接着描写了小江珊的状况:双手紧紧抱着树干,凶猛的洪水已经淹到她的腰部,情况万分危急。此时紧急插入了同期声,有关营救人员叮嘱、安慰孩子的声音“千万别动,千万别动”,也从另一个角度交待了洪水的凶猛与营救工作的艰难。

作者重点描述了营救小江珊时的具体细节。“向小女孩背部冲去”、“迅速转舵”、“向小树迂回”等短浯的运用充分描绘了营救工作的艰难:“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更强调了营救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虽然洪水仍在肆虐,但是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战士们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艰苦努力。作者对冲锋舟与小树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五米、四米、三米、二水、一米??”短短的五米距离,竟然进行了如此细致、紧张的描写,足见当时情况的危急与营救工作的危险与难度。最后终于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5.8月2日上午10点

共救起六十四个人:总体说明了二号冲锋舟的救援工作取得的成绩。

6.8月2日下午4点

150多艘冲锋舟共救起一万七千多人:说明了救援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从而点明了题意:生命之舟。

文章整个结构的安排紧凑而有序,这是本文引人入胜的主要原因之一。用时间作为行文的顺序,并明确标出各个时间段,写出了救人场面的扣人心弦,增加了文章的悬念。同时写作中重点描述了营救小江珊的场面,不但使文章在详略安排上得当合理,而且也使得文章在表现主体内容时,点、面结合得很完美。

八、重点语句分析

1.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提示:多次的失败真实地再现了洪水的凶猛与情况的危急,小江珊的幼小生命,如细丝悬重,而解放、武警战士们也是在与洪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详细地用数字表示冲锋舟与小树之间的距离,是为了突出救人的难度,也是为了突出战士们舍己为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2.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搭乘率先下水的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的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提示:“凌晨1点多钟”,说明营救工作时间很长,战士们坚持到很晚很晚的时候。“绕

过”、“穿梭”、“搜寻”等词语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消防总队的战士们进行营救工作的难度,当然也从侧面写出了水势之猛。写记者搭乘冲锋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提示: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说明救援工作在克服了许多艰难之后,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是解放军、武警战士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军民鱼水情的最好的诠释。关键时刻,我们的战士用他们的生命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武警战士们的无比敬爱之情。

九、写作特色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报道新近发生、发现和有重大变化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形式。这则新闻除了具备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声画合一;采用时间顺序展开报道;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语言高度概括。

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画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像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像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相互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

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绝大多数的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的播音稿。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画长短的限制,按正常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于画面的需要,遣词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十、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如前所述,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的新闻概念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电视新闻是以电视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同时传播信息的,是双重信息的传播,观众用眼睛和耳朵同时接受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果,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音诉诸受众,因此,电视新闻具有综合性。电视新闻主要是以画面和解说词作为表达方式的,它通过活动的形象向观众揭示新闻事件,并有解说、音响、字幕、图像等,解说有时还起主导作用。它综合了广播、报纸、摄影等表达方式的有用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特点——用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接受新闻信息的观众,是靠视觉(眼睛)和听觉(耳朵)同时接受信息的。

在电视新闻的构成中,语言和图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是一个相互加强的关系。语言使图像传达的直接信息更明了、更完整;图像使解说的间接信息更生动、更直观。

电视新闻的综合性特点,使它具有传播符号多、表现手段兼容的天然优势。它和相等时间或相当篇幅的广播、报纸新闻比,信息量超过了报纸和广播。例如,有一条简短的外事新闻“陈云、薄一波同志会见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报纸上刊登的就这么几个字,广播也是这么几个字。电视新闻则除了播音员报道外,还让观众看到了陈云、薄一波同志会见外宾时的具体情节;外宾的身材、年龄、服装、精神状况,会见的场所,阿尔希波夫热泪盈眶与陈云、薄一波同志贴着脸长时间地拥抱在一起。这一老友重逢的感人场面,引起了人们感情的激荡和丰富的联想。这些感性认识在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中都是得不到的。因此,我们说综合性是电视新闻的第一特征。

2.视像性

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可与新闻事件同时进行。因此,视像性是电视新闻的最基本的特点。 新闻的采防报道,最理想的时机是在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样,亲临现场、耳闻目睹,就可写出真切感人的报道,拍出生动逼真的形象。广播的电波传送可以做到传播迅速及时,但它却没有生动纪实的形象,视像性是电视新闻传播的一大优势。报纸、广播记者依靠文字,语言描绘的功能对所报道的人和事,做生动细致的描写,广播记者还可以借助现场声音,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但是总的来说,它们所告诉听众和读者的信息,都必须通过联想来实现,现场感不强。

电视新闻则运用电视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它所报道的事件和人物,是电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往,是摄影机镜头对现实生活的忠实纪录,是形象的纪实。它所报道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事件的延续,是新闻人物正在做的事情。电视新闻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亲眼观看、亲耳聆听,通过感觉器官体会新闻的主要内容。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鹕砹倨渚常刹恢窒殖〔斡敫小@纾缡犹ㄗド笈小八?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帮”的新闻时,收视率大大提高了,因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