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台湾日本殖民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25:01 体裁作文
台湾日本殖民历史体裁作文

篇一:日本占据台湾前的历史背景

日本占据台湾前的历史背景

荷兰人统治台湾后,开始招募大陆人到台湾拓殖。台湾高砂、平埔两族的原住民,有猎头的习俗,即所谓的“出草”。因为这些大陆来的劳工侵蚀了原住民的生存圈,原住民便以割头伺候,不断袭击。在这种互相间屠杀中,原住民从过百万人减到三、四十万人,而早期汉人拓殖者的非正常死亡率估计也在五成以上。到了满清统治时期,原住民被压挤入中东部山区,来自泉州一带、漳州一带和粤北山区的客家人占据了西部、南部耕地,本土台湾人就是这些拓殖者的后裔。残杀没有因原住民退居山地而停止,大规模的分类械斗,由于满清官员贪腐无能,司法不公,行政无效而在漳、泉、客籍之间惨烈展开

台湾的苦难史遇上了日本的怀柔政策,使部分台湾人对民族少了份认同,对日本倒多了份好感

百年奋斗史,奥运

圆梦时。风霜雪雨,一言难尽;苦辣酸 甜,品味悠长。? 一、苦难的历史 按照连横(连战的爷爷)的断代,台湾的历史自荷兰人发现台湾开始。此

前,称为台湾的史前时代,当地原住民

中国,没有奥运金牌的日子

[慈禧与奥运擦肩而过][奥运呼唤天津起]

[中国“看”奥运第一人][中国哑将泪洒伦敦]

彪悍奥运主题曲

[奥运主题歌的难题][老年版北京欢迎你精彩] 博客:[批评巴金,韩寒已经很客气了] 热点:[加入刘翔输了 奥运礼服大检阅] (也称高砂族、高山族)是太平洋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种,在岛上过着渔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史前时代的台湾之所以与世隔绝,不与外人相通,不为外人所知?笔者认为,与台湾原住

民的“猎头”习俗有关。荷兰人占据台

湾前,中国人自唐宋起大量移殖南洋各地,为何唯独近在咫尺的台湾,岛上没有中国人的踪迹。不是没有,而是来者尸首分离、有来无回。不论是海难、还是迁徙移民,上台湾岛的外来人,与原住民相遇的后,可能多被割头,是造成台湾少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因。

四百年的台湾史,分为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清统时代、日治时期和民国时期。四百年的台湾史,大部份时间里,是多数台湾原住民和到台湾拓殖汉人的苦难史。

荷兰人统治台湾后,开始招募大陆人到台湾殖民。当年的大陆农工,多是迫于饥寒、谋救生存,才到台湾拓殖,在很长的时间里,多数是孤身前往,其危险程度,远远高于今日大陆下井挖煤的农民。

危险来自原住民的猎杀,台湾高砂、平埔两族的原住民,有猎头的习俗,即所谓的“出草”。对到台湾拓殖,侵蚀了原住民生存圈的汉人,原住民以割头伺候,不断袭击,到台湾拓殖谋生的大陆农工,落下头颅无数。最可恨的是荷兰人,还有清政府,对大陆殖民者,若有不顺从或有反抗之处,即招揽原住民一起镇压。镇压手段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先用枪炮将聚拢在一起的汉人打散,剩下的事,交给原住民,汉人的头颅,就是对原住民的奖赏。

互相间屠杀的结果,原住民从三、四十万人减到十多万人,而早期汉人拓殖者的非正常死亡率估计也在五成以上。

到了满清统治时期,部份原住民逐渐汉化,大部份被压挤入中东部山区,来自泉州一带、漳州一带和粤北山区的客家人占据了西部、南部耕地,本土台湾人就是这些拓殖者的后裔。

残杀没有因原住民退居山地而停止,大规模的分类械斗,由于满清官员贪腐无能,司法不公,行政无效而在漳、泉、客籍之间惨烈展开,满清政府不断地联合一派镇压一派,让台湾人之间,杀到昏天暗地,血流成河。以籍贯聚集的分类大械斗,相互掠杀,到日本人统治时,才被日本人公平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行政所抑制。

台湾的苦难史遇上了日本的怀柔政策,使部分台湾人对民族少了份认同,对日本倒多了份好感

二、后滕新平:台湾现代化的推手

1895年,满清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898年,后滕新平出任台湾民政长官,台湾进入一个史学上称谓的:后滕时代,开始了台湾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殖民当局,政治上采行怀柔政策,顺应台人敬老尊贤的传统观念,召开飨老典、扬文会,并鼓励诗会活动,颁发绅章并启用地方乡绅;军事上,对抗日武装和占地为为王的土匪、山寨改剿为抚,由辜显荣组织保良局进行分化、招抚;经济上进行人口、土地林野调查,兴建港口铁路等基础工程,扶植农业和工业发展;启动教育、卫生等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工作。

1901年至1903,后滕新平请来享誉国际的日本教育家、农学家、政治家新渡户稻造出任台湾殖产局长,新渡户稻造提出的「台湾糖业改良意见书」,分析了近期岛内糖业衰落的原因,提出了改良台湾糖业的具体方法,其主要内容为:购入外国甘蔗品种,改良耕种方法,增加灌溉措施以改良土壤;加强技术指导,改良老式糖廓,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扶持本地人发展新型糖厂,引导日本国内资本到台湾投资糖业。新渡户稻造还设计台湾糖产组合组织,用今天的话语,就是“公司十农户”的模式。日本殖民当局全面采用新渡户稻造的意见,引入爪哇玫瑰竹种,给农民补助蔗苗费、肥料费、制糖机械费,提供贷款;对耕作甘蔗而开垦官有土地,垦成后无偿赠与。

在日本殖民当局保护政策的扶植下,台湾新式制糖企业和甘蔗种植业大为发展,糖产从1902年的3万吨增1939加到113年泊万吨,成了世界砂糖制造中心,其砂糖出口到中国大陆、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北美、欧洲等地。

在稻米种植上,引进蓬莱种育出台中65号稻种,修造水库水利增加灌溉面积,稻米产量从1901年的998万石增加到1938年的3195万石,粮米产量超出本岛需要的一倍。

台湾工业和台湾的现在化,以农业的飞速发展为基础扎实展开。在产业总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率由1905年的75%降到1940年的41%,完成了台湾工业化。其时,台湾电力的装机容量达到31万千瓦。

日据时代的台湾建设,无论是为了供应宗主国日本的需要,或是做为日本侵略南洋国家的工业基地,心态是好是坏,其带给台湾当时和后续的发展,却是正面而重大,其终了的结果,

替台湾完成了现代化的基本建设。或许日本当初只是想让台湾这只瘦小的鸡生蛋,事实上,却把台湾不小心给养肥。

后藤新平对台湾的现代化的最大贡献,是在台湾建立了一套卫生和教育体系。十九世纪之前的台湾,是一个瘟疫横行的美丽岛,台湾人饱受鼠疫、霍乱、疟疾、天花、脚气诸疾之苦,后藤新平把卫生机构与警政组织勾连运作,用强制性的措施改变人们的卫生习惯,防治流行性疾病。鼠疫1896年由香港传入,其后22年肆虐各处,死者二万四千人,1917年被完全肃清,警察在灭鼠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天花因强迫种牛痘,1903年后锐减;对霍乱大体建立一套防治体制。脱离瘟疫的威胁,是台湾现代化进程中比经济成长更重要的一步。

教育方面,殖民地政府建立了新式中小学教育体系,普及初等教育,至1920年时,台湾人小学就读率男子39.1%,女子为9.4%;1943年男子小学就读率男子80.9%,女子为60.9%。

相对於饱受战乱欺凌的中国,台湾人民却拥有更好的教育水准及生活环境、生话质量。以1940年台湾人的卫生,教育,收入,家庭开支和食品结构等指标,其时,台湾人的生活质量,不低于大陆1980年的水平。在杀戮中渡过数百年的台湾,社会安定、生活富裕。

台湾人的日本情结,就此产生。六十年后的今日,日本仍是本土台湾人最有好感的国家,更不要说生活和经历过其时其景人们。1943年,日本在二战中前线吃紧,在台湾募集志愿兵,名额六千人,有601147人志愿应募,百里挑一。日本每次在台湾募集志愿兵,都有数十万人报名应募,最著名的,就是高砂义勇队。至1945年4月盟军迫近台湾,改为征兵制前,计有16500人志愿服役,开赴战争。还有更多的人被雇在军队充当杂役、翻译,被派往中国大陆及东南亚。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台湾人并不认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不少台湾知识青年,或投入台湾自主运动,或参加台湾共产党,参与台共领导的台湾独立和民主运动。1945年,

日本投降后,台湾人仍然欢呼回归,对能够打败日本的祖国,充满敬畏和期待。(摘自三百门渔夫《从李光辉的传奇到李登辉的“媚日”》)

篇二:日本历史的灌输与殖民史观的楔入

日本历史的灌输与殖民史观的楔入

——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特色 摘要: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台湾学童学习日本历史,这是由于日本政府对台湾具有统治权之故。由于政权的转换,历史教育中有关台湾人民过去的历史被刻意的去除,取而代之的是统治者日本的历史。

另一方面,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成立之时与日本本土之历史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是总督府针对台湾的特殊情况而设计的。然而,公学校历史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历史教育系统,而是与日本本土之历史教育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因此有必要将台湾公学校的历史教育放在日本近代化历史教育变迁之脉络中,来探讨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之教科书体例及教育精神的渊源。从而更好地了解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的历史教育特色。 关键词: 日治时期 历史灌输 殖民史观 公学校 思维楔入

第一节 公学校历史教育中台湾人之「中国经验」

对战后受教育的人来说,翻开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公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第一印象可能很陌生,因为此一历史教科书与战后(二次世界大战)台湾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大的差异,除了使用的文字不同之外,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历史叙述主体的转变。战后台湾的历史教育教授中国历史,而日本统治时期公学校的学童学习的则是以日本为场景的日本历史。同为台湾人,同样生活在台湾这一土地上,却因为统治政权的改变而接受了不同性质的历史教育。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学童的历史教育,以日本历史为学习的对象,这是因为台湾受到日本的殖民统治。关于日本殖民统治之特色,“浅田乔二提到,日本帝国的殖民统治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殖民地采取彻底的压抑和掠夺政策,而在社会、文化、思想等部分,自大正末年

1以来采取积极的同化和统合政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也反映在教育方面,「日本殖民

2地教育的展开过程??基本上的特色是使被统治民族成为日本帝国臣民的同化教育。」这一

同化政策展现在历史教育上就是日本拥有对台湾历史的解释权。

“日本殖民地统治的最大问题就是统治异民族的问题,与其国内的殖民地(北海道之虾夷地、冲渑)相较,海外殖民地如朝鲜、台湾等与日本本国在历史、文化与统治体制各方面

3皆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日本在殖民统治上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由于殖民地与殖民

母国差异过大,因而当殖民者意图以自身的价值观盖过殖民地人民原有的观念时,殖民地人民过去的历史经验与统治者的想法相违背之处就成了统治上的障碍,而这是必须去除的。以是,当殖民者为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之时,有时得借助过去历史来帮助说明殖民统治之理由,一面将不利于统治之历史除去,一面强调有利于殖民者统治的历史,最后再加以系统化而成为对殖民地的历史解释。因此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的特质之一即是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缺少台湾人民过去的中国经验,所谓的中国经验在此指的是台湾与中国过去往来的历史,以及在中国政府统治下台湾社会之发展状况。在台湾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些台湾人与中国的往来互动关系,诚如矶田一雄指出的,「台湾的国史教科书欠缺固有的台湾史,日本

4的殖民地统治政策是将台湾与中国切离为至上命令。」

另一方面,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的开始,正是日本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之时,使台湾学1 《岩波讲座:近代日本殖民地的统合支配论理》序言(东京:岩波书店,1993) 2矶田一雄,〈皇民化教育:植民地史教科书〉,收入《岩波讲座:近代日本殖民地的统合支配论理》(东京:岩波书店,1993),页113。

3尹健次,〈近代日本异民族支配──「大东亚共栄圈」构想:民族政策论中心〉,收入神奈川大学评论编集专视座》(东京:御茶水书房,1993), 页80。

4矶田一雄 ,〈皇民化教育と〉,页125。

童学习日本历史也是为了实现这一同化理想,为达成此一目的,日本殖民者截断了台湾汉人历史的中国渊源,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历史。然而,日本历史与台湾史原有各自的历史脉络,直到一八九五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两者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殖民地台湾的历史教育中,对于一八九五年之前的台湾史,为强调日本与台湾之关系有历史渊源可循,殖民者将日本自室町幕府以来台、日之间极少数有接触的历史作为连系,进一步的将台湾史的源头承接于日本历史。

公学校的历史教育以日本历史作为历史教育的内容,自此台湾学童在学校学习的历史知识进入了另一历史空间,这一日本历史的空间与台湾人在中国史范畴之内的空间是断裂的,过去中国史的历史记忆不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在公学校历史教育中,台湾人在一八九五年之前的历史是日本的历史,之后则强调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沐浴皇化所受到的「恩宠」。

第二节 公学校历史教科书之体例渊源

公学校历史教科书由台湾总督府出版,教授日本历史,总督府对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自创出一套特别的书写体例,而是与大正时期日本本土历史教科书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这些体例在日本并不是自明治维新开始就已固定,而是日本在面临国内、国外的问题时,在护卫皇国之前提下逐渐定形的。

一、历史教育限定学习日本历史之成立

“在日本,教科书尚未国家制定化之前,历史教科书有许多种类,其内容不只有日本历史,明治五年(1872)小学校的史学课名称为史学轮讲课,使用了四种历史书,其中《史略》与《万国史略》即包括了外国史的教授,《史略》一书的内容分为皇国、支那与西洋三部分,

5是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而编成的教材。”明治初期的历史教育以日本史、东洋史与西洋史为

学童学习历史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日本的欧化政策,齐藤利彦指出,此种历史教科书被认为

6是「英雄史观」与「治者史观」,或被说是否定了「大义名分史观」之历史认识。“大义是

7大道理,是人伦中最大的义理,大义名分是作为臣下必需实行的大道理和本分。”然而到了

明治十年(1877)之后,由于感受到了日本国内因为急速欧化而导致治安与统治秩序的混乱,再加上自由民权运动的激烈化,日本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对这种教授「万国史」的历史教育加以检讨。

明治十二年(1879),天皇颁布「教学圣旨」,一改维新以来倾向欧美开明主义的教育方针,这同时也代表了中央管理的更为强化。「教学圣旨」的颁布是鉴于当时的教育「走向文明之末,破坏了品行、损害了风俗」,因此要以明白仁义忠孝作为根本,这一「教学圣旨」

8深富儒教色彩,强调复古、反动的道德教育之重要性。明治十四年(1881),针对圣旨改正

教则条文而有「小学校教则纲领」的颁布,关于历史科,提到历史教育教授「日本历史中关于建国的体制、神武天皇的即位、仁德天皇的勤俭、延喜天历的政绩、源平的盛衰、南北朝的两立、德川氏的治绩、王政复古等重要的事实以及其他古今人物的贤否、风俗的变更等大

9要。」从此一教则纲领可以看出,历史教育的范围是日本自建国以来历代的历史,一改过去外国史的学习,外国史的教授至此被废除,历史课程只限定教授日本历史。海后宗臣认为天5海后宗臣, 《 史の教育 》,页28。

6斉藤利彦,〈「万国史」 ——日本史 ──明治初期学校教育 〉 ,收入编, 《 あ た ら し 第3卷 史 意 识 は ど う つ くら れ て き たか》1993年,页385。

7参见诸桥辙次等编,《大汉和辞典》卷三(东京:大修馆书店,1986修定版),页64。 8松岛栄一,〈史教育の史〉 ,收入《家永日本史》 ,22别卷《东京》 ,岩波书店,1963年,页248。

9佐藤秀夫, 〈史说〉 ,页637。

皇影响了此一历史教育的内容与教学科目之性格,其历史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发展史。 日本在明治十二年(179)之「教学圣旨」中确立限定历史教育只是本国史的教授,此一原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改变,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在出现之初即采用「只教授日本历史」之原则。

二、「日本历史起自神代」史观之确立

小学校历史教育的变迁,反应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教育思想的转变。明治五年(1872)起的初期历史教科书是依文部省的标准而订定教材大纲,根据《古事纪》、《日本书纪》、《大

11日本史》等史书而组织成天皇历代史之通史教材。《史略》的内容始自神武天皇,记述自

12神代以来天皇之历代记,包括天皇的皇位继承以及在位、崩年与简单的事迹。明治十年

(1877),田中义廉(1841-1879)的《日本史略》是以历代天皇为条目而叙述的通史,与笠间益三之《日本略史》同样以神武纪元元年为历史开始的编年史。与天皇历代史相反的是以福泽谕吉(1835-1901)为代表的文明史观,福泽谕吉并不认同文部省之天皇历代史的历史教科书,其《文明论之概略》认为日本可信之历史起自神武天皇,而日本与朝鲜之间的交通、

13双方人民的往来是日本文明的开始。田口卯吉(1855-1905)之《日本开化小史》也是站在

14文明史观的立场来分析、叙述历史全体。然而,不论是天皇历代史之历史教科书或是立于

文明史观的历史教育均是以神武天皇作为日本历史之开始。田口卯吉(1855-1905)之《日

15本开化小史》也是站在文明史观的立场来分析、叙述历史全体。然而,不论是天皇历代史

之历史教科书或是立于文明史观的历史教育均是以神武天皇作为日本历史之开始。 明治十四年(1881)之「小学校教则纲领」在历史教学上以建国的的体制为历史教科书的开端,这是继承「教学圣旨」的方针,即是为培养尊王爱国志气的历史教学,这一原则决定了日后日本历史教学教材的性格。与过去历史教科书之天皇历代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教则纲领指示以历史「史实」来记述历史的变迁,采用纪事本末体。

明治二十年(1887)之后的小学校教科书必须接受文部省的检定,同年,日本文部省发行《小学校用历史编纂旨意书》,编纂的目次包括「纪元前的略说」、「神武天皇」与「明治维新」。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仍是限定在「本邦历史」的范围之内,强调立足于「历史事实」的历史教育。文部省采用了岐阜县教员神谷由道的书稿,于明治二十四年(1891)出版了《高等小学历史》,目的是为使学童「知晓本邦历史之大要,用以激起忠君爱国之志气,

16兼以涵养德性,畅发记忆、想象、推理之能力。」其中太古略史除了简略叙述了高天原神话

之外,对于上古史是基于考古学的研究,以穴居的遗迹与石器、土器的碎片来叙述太古人民的生活,同时加入了想象古代人民生活的图片。值得注意的是,此教科书以神武天皇为历史

17之开始。明治二十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中,太古时代的历史乃是结合考古学的研究与历史文献材料所构成,因而神武天皇之前的神代时期的神话被排除在历史的范畴之外,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日本历史。明治十九年(1886)文部省出版物集高见(1847-1928)著的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书《日本文明史略》,强调「日本的历史开始于神武天皇,与之前神代的

18历史时代要严格的区别。」 10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58。

11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69。

12斉藤利彦,〈「万国史」—— 日本史 ──明治初期学校教育〉,页97。

13斉藤利彦,〈「万国史」—— 日本史 ──明治初期学校教育〉,页49。

14斉藤利彦,〈「万国史」—— 日本史 ──明治初期学校教育〉,页68。

15参见田中彰、宫地正人校注,《日本近代思想大系统——史认识》 (东京1991年)中关于田口卯吉,〈日本开化小史〉之解题。

16佐藤秀夫, 〈史 说〉 ,页 643。

17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397。

18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273。

10

上述以科学研究来呈现日本古代史的历史教育因为久米邦武事件而有了变化。明治二十五年(1892)久米邦武(1839-1931)提出「神道是祭天的古俗」的论点,其研究古代史的论文挑战了日本的神道界,他认为神道不过是日本自古以来祭天的古俗,佛教传来日本之后,神道就失去其力量。又称为三种神器的镜、剑、玉在习俗上是祭天时所用的,视其为神圣之

19物是一种误解。久米邦武以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日本古代史所得到的结论不仅撼动了天皇制的理念基础,也冒渎了国家神道的神圣性,因而此言论被视为禁忌,久米事件对于日本历史教科书之编写也产生了冲击。

自明治天皇颁布「教育语」以来,在皇国史观的前日本科目就是以学习「国体之精华」为中心,而在教则大纲原则下编集之《帝国小史》、《小学校用日本历史》以及《高等小学历史》这三种教科书的记述都始自神武天皇而摒除了高天原神话与天孙降临的神话。然而,自久米事件之后,为了护卫天皇制的基盘,明治三十一年(1898)之《新撰帝国史谈》、《小学国史》均以「天照大神」为第一课,历史记述之开端是高天原神话,同时加入了天之岩户、素戋鸣尊击败八岐大蛇、天照大神授予三种神器、猿田彦命奉迎天孙等想象的插画,自此开

20始了以神话为历史教育之教材,即是将神统治的时代视为日本历史的开始。

自明治维新以来关于日本历史的记述应该以天照大神之神代为开端或是起自神武天皇迭有争议,由于史观的不同而有相异的解释。明治二十二年(1889),「教育语」颁布确立了以皇国史观为历史教育基础之原则,久米事件后,为巩固此一基础,历史教育以日本的历史起自神代之天照大神来说明皇国的起源。自此日本初等教育中关于日本历史的起源获得确定。在明治三十六年(1903)后,小学教育采用国定教科书,历史教科书中第一课是天照大神,至昭和十八年(1943)之《初等科国史》出版,仍以天照大神为日本历史之起源。

三、人物中心主义的历史教育

在大正民主主义的思潮下,日本政府针对自由主义教育提出对策,显现在历史教育上即是振作国民精神与强调国家思想。大正九年(1920),新版小学校历史教科书即以「国史」

21作为教科书名。此一版本的教科书并不只是修正前期历史教科书之字句,而是全面改写,

22新的《寻常小学国史》的特色之一即是完全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

大正年间历史教育的改变是受到明治以来德国之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主义在教学方法论上的影响,他主张立足于伦理学的教育方法,即是将教育的方法分为管理、教授与训育三个部分,由直观而形成概念,以品行的陶冶为教育之目的。自「教育语」颁布以来,日本的赫尔巴特之教育理论在这一风潮中被引用以作为训育之合理化

23之工具,教学大纲中强调的直观教授法用在历史教科书中即是每一课必有一至二幅的插图,于是「古代史部分荒唐无稽之想象图登场」,而直观教授法进一步的发展即是加强大义名分

24之训育色彩。在历史教育教材上强调具象化,为达到具象化之效果,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历史上主要人物之事迹为中心而采用人物史之方法。明治三十年代,教科书在前述这几项趋势下,更加强化以皇国史观来检定历史教科书。明治三十六年之《小学日本历史》已出现使用人物作为课文之标题,只有在〈朝臣的荣华和武士的兴起〉、〈承久之乱〉、〈元寇〉、〈南北朝〉、〈应仁之乱〉、〈英雄的割据〉、〈尊王论〉、〈外舰的渡来和攘夷论〉、〈大正奉还和明治维新〉、〈台湾征伐和西南之役〉、〈宪法的发布〉和〈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这几课不以人物作为主题。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明治四十四年(1911)之《寻常小学日本历史》大致19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331。

20佐藤秀夫, 〈史 说〉,页101。

21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35。

22海后宗臣 ,《史の教育》,页37。

23寄田启夫、山中芳和编,《日本教育史》(京都书房,1998年),页84。

24佐藤秀夫, 〈史 说〉,页105。

上并无改变,而大正九年(1920)《寻常小学国史》正式确立人物中心主义之人物史历史教

25育(见文后附录表六),海后宗臣以大正九年(1920)为人物中心国史的开始。

采用人物中心主义之历史教学,是依照年代之顺序来叙述,称为继续的进展法。就整个学校制度的历史教育而言,历史教育又是循环的进展法,即是同以日本历史为学习对象,但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以公学校为例,初等科是人物中心主义,高等科之第一、二年以事件为中心,高等科第三年(当时之台湾公学校并无高等科第三学年)是以思想为中心之历史教育。同样的教材在初等科教育五、六年级、高等科之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作三度的循环,而

26文部省发行之教师用书是人物、事件、思想等的总括叙述,称之为第四度的循环。

人物中心主义是大正九年(1920)以后小学历史教育的特色,加上皇国史观之训育化倾向,历史教科书选择之题材,大多为天皇、皇族、忠臣等著名人物之事迹,焦点集中在「皇统和天皇之业绩」、「强调皇统之连续性」,又因为「古代氏族制、守护地头之配置和人物无

27直接关系,而自史实中省略,并逐渐诱导学童进入劝善惩恶之名分史观的历史认识。」另外,

由于当时盛行儿童主义之教育理论,教科书增加了忠臣、义士、伟人之幼年时代的故事,使儿童有更亲近的感觉,诉诸学生之心情而使之有更深的理解来感受「忠君爱国」的意义。 人物中心主义之历史教育原则同时也反映在大正十二年(1923)台湾公学校的历史教育上。透过公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目录,可以看出,台湾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以人物作为课文的主题,北畠现映认为这些人物是各个时代背景具代表性的重要人物,其事迹之所以被选择而

28作为教科书的一课是因为他们是「足以代表当时社会思想风潮的人物」,他认为这些人物

的事迹可说明当时社会的情况,公学校学童由此来一窥该时代的特色,以织田信长为例,织田信长左右了当时的思想,这思想是织田时代社会的代表,透过对他的了解可以知晓当时的

29社会状态,又如源赖朝是武家政治的代表,他的事迹可用来观察时代的变迁。从编纂当局

的立场来看,以人物作为时代之代表,再加上这些人物对于政治、社会的影响性,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就不会局限在一人之事迹,进而增加了历史事件的广度。

从《寻常小学国史》与《公学校用日本历史》之目录来看,公学校的历史教科书较为简单,课数比起小学国史少了许多。与日本本土相似的是,台湾之公学校历史教科书中的所叙述的人物亦不脱离天皇、皇族、忠臣等这些原则。

日本本土之历史教育在明治十二年(1879)确立了历史教育学习日本历史之原则,明治三十年(1898),以神统治的时代为日本历史之开端是为说明万世一系天皇之由来。构成皇国史观的历史教育之基本条件大致完成,在明治四十五年(1912)确立了以南朝为历史上之

30正统之后,更稳固了皇国史观之历史基础,以上这些变迁的过程可说是日本皇国史观历史教育完备的过程。人物史的编写方式可使小学学童更能体会皇国之意义。

台湾公学校历史教育起自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在台湾的统治标榜同化政策,历史教25参见松岛栄一 , 〈史教育の史〉国定史教科书项目后览表。

26吉喜义春等,《公学校国史教授细目》(台北:台北第二师范附属公学校启明会,1938年),页4。

27佐藤秀夫, 〈史 说〉,页109。

28北畠现映,〈新国史教育从事人〉,《台湾教育》417号(1937年4月),页4。 29北畠现映,〈新国史教育从事人〉,《台湾教育》417号(1937年4月),页38。 30即日本史上之南北朝正统之争,南北朝正统之争发生于明治四十四年,由于大逆事件,日本政府处决了幸德秋水等十二名社会主义者,此时文部省推行全国国民道德振兴运动,目的是为了贯彻万世一系天皇制的观念以及推行以「教育语」 为根本之忠孝思想。国史教科书在对皇位、天皇、忠臣等问题多方的考虑下,经过考证,证实后醍醐天皇拥有真正的神器,确立了以南朝吉野朝廷为正统,以吉野朝廷为正统是惟恐「万世一系皇统遭到到否定」。参见寄田启夫、山中芳和编,《日本教育史》,页71。

篇三:台湾与日本的情结

台湾与日本的情结

在2008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引发了一阵热议,如何看待这个曾被扣

于“媚日倾向”的影片,不仅是台湾民众的内务,也是大陆群众思考的事情。在台湾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如何影响台湾社会化,李登辉为什么自称自己是日本人,如果仅从主流层面解释这个问题,不免显得不够严谨,同时更是浅层次的理解,得不到实质的内容。

首先要了解台湾的亲日分子主要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居民,1949国民党率大约

100万左右的官员和士兵来到有600多万土著居民的台湾,蒋经国下台后,台湾控制权落到民进党手中,从此蓝绿阵营口舌之战就没有停休过,而亲日分子主要来自于民进党。198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在半个世纪的前四十几年,日本企图通过高压政策使台湾人民屈服,但是在这段期间日本并不像其他帝国主义采取猎夺资源,将殖民地变成原料输出国,它采取同质化策略,即某种程度上把被占地当成本国领土看待,所以台湾更显得是被合并,从1936年年底日本实施“皇民化”运动,终于1945年日本战败。最后八年的历史记忆,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几年中,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者的负面历史记忆。最后八年的历史记忆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几年(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者的负面历史记忆)。皇民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思想,实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接受日语教育,对于日语有亲切感,这也使

得台湾人有倾向于日本的迹象。根据日本总督府文教局的统计,1932年台湾的日语普及程度仅约23%,到了1937年达38%,1938年到达50%,1942年更达到59%

第二, 台湾人的对日情感始于日本的“皇民化”运动,而今日台湾人的对日情感,则是由于成长中受到父母的影响,才建立起今日台湾人的对日情感。

如果将台湾部分人的亲日完全归功于皇民化运动,则带有一定的片面之解,必须从

深的层次看待这个情。下面是从台湾光复后,更深层次解释这个问题

台湾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自然回到祖国的怀抱,饱受日本人殖民统治的台湾人,对于打败日本的祖国,充满憧憬的欢欣之情。战后的台湾一直到1947年期间,“去殖民化”与“祖国化”是当时台湾最大的时代意义,反日以及对过去日本殖民文化和对历史的反省与批评成为主要的潮流。但接收的国民党政府仍沿袭了日本总督对台湾的殖民手?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约疤取O嘟嫌诮险ㄔ诙杂谡桨艿娜毡救耍扇×恕耙缘卤ㄔ埂钡目泶筇龋嵌杂谏钍苋毡救似群Φ奶ㄍ迦耍邮盏墓竦痴闯渎钌畹囟蕴ㄍ迦说牟恍湃危扇∮肴毡救讼嗤氖侄沃卫硖ㄍ濉P矶嗍艿焦竦痴钠群Φ姆慈罩斗肿颖豢凵媳澈笫艿饺毡居牍膊成慷拿弊樱芸焯ㄍ迦硕杂诮邮盏墓竦痴悠诖涑墒嘟嫌谌毡镜囊熳甯哐雇持危匀欢杂诠竦车耐持胃渎煺塾肷诵模?当时在台湾流行这种说法“狗走猪来”, 蒋介石为了确保国民党政权,在学校教育以及政治思想宣传上,政府与学校大力宣传蒋介石在对日战争中的功绩,试图抹去台湾本土人民对日本统治的记忆,这样外省来的人被视为抗日英雄,而本省人则是被贴上日本共犯的标签,台湾人士因此心理上的幻灭,逐渐由对日的憎恶变成与日站在一起日本共犯

重新建构中的台湾对日观念

为了实现反攻大陆,蒋介石不只在战后对日本采取宽大的态度,蒋介石政权在政治

上也与日本建立起无比亲密的“外交关系,这种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的恶与政府当局对日的好的背景下,渐渐默许了日本,作为回报,日本对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其余很多帮助,尤其在经济上更为突出,从1952年到2008年,日本对台湾的直接投资项目占外国对台

湾直接投资项目的27.53%,位居第一;累积直接投资总额为157.74亿美元,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6.2%,给台湾带来的财富增加,经济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日本在上个世纪留下文化至今也在台湾延续,日本现在并不是统治台湾的殖民者、也并不是只会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而是能够与台湾有经济互利,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重要投资力量。而这种重新的认识,才是推进今日台湾人对日认识的主要动力。

本土居民对台湾的影响

日本与台湾这种政治、经济上的关系,不只延续到了现今的日台关系上,也成为维持日台关系发展最强的推力。与此同时,解严后的台湾,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过去老一辈本省人只能存在于夜晚的回忆,现在则能够藉由自传、回忆录的形式留在个人、家族或是历史的一页上。不只这类个人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为了弥补过去空白的一段历史,政府的相关研究也展开如火如荼的调查。过去曾被刻意抹去的台湾本土历史成为历史教育研究的主流,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日本统治的殖民历史。蒋氏威权体制在台湾结束后,当台湾人开始能够填补过去流失的这一段空白记忆时,其实台湾人也开始反思过去日本殖民时代的统治历史,对台湾人的对日认识有何影响时,这也就成为文化上今日台湾人对日本认识的重新开始。

必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广为流传的自传、回忆录的作者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因此对于生活在日本时代的记述也就不会在历史文献上做一番严格的考证,对于记述内容自然偏向生活经验的陈述而非严谨的历史考察。其内容自然有一种见树不见林的缺陷;或者是个人囿于缅怀过去年轻岁月的记忆,而非缅怀日本的统治经验;又或者为了解释个人的行为,在重建过去个人回忆时,同时美化个人的生活经验。因此如果光是以这些类似回忆录的内容加以批评台湾人亲日的倾向,自然有陷入一种充满主观立场的成见。

这点正好解释了海角七号在台湾引起轰动效应,,日本战败后撤走了几乎所有在台湾的日本人,虽说是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但台湾有部分民众已经把自己融合为日本人,产生像电影中所述的情景,日本老师爱上台湾女孩,这从每个角度反映了日本对台湾感染。

文化的影响

当评论现今台湾人受日本大众文化的影响极深,这又是受日本“皇民化”影响的结果时,这其实忽略到大众文化的感染与政治文化的感染力是不同的。大众文化讲求的是求新求变,要能够符合年轻人的需求,更需要经济环境的配合。台湾的经济发展虽然在1990年代前就已经开始茁壮,但90年代以前的经济环境发展条件并未反映在消费能力上,使得之前台湾人的消费能力无法支撑自身大众文化的建立。而90年代后,当台湾的经济环境条件能反映在消费能力上时,这时日本的大众文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向海外输送。这不只使得日本的大众文化成为当时台湾年轻人注意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台湾在建立起自身的大众文化时,有相当大的程度是以日本的发展为借镜,发展出台湾自身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相当程度上与政治文化有所区隔,就如同台湾过去的“香港热”、现今的“韩国热”一般。

同样在“台湾民众对日本观感之研究”中的调查中,可以清楚发现在调查中所显示出

来的是,台湾民众对日本感到亲近的年龄结构主要显现在40岁以下的族群,以教育背景而说,更主要是拥有大专学历的比例对日本感到亲近的比例愈高。而台湾30到40岁的年轻人的成长背景,正是处在1990年代后。

站在大陆角度,如何实现邓小平的百年大计,也是时候改解决了,就上述的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 经济决定政治,加强两个经济贸易,当台对大陆形成一定依赖时,就能改

变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影响,要以香港回归时,许多港人迁往国外的历史为鉴。

第二, 加强文化交流,台湾现行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要让台湾同

胞有归属感,大陆应该对台湾现行社会文化给予理解,而不是整天以背叛民族责骂同胞。

第三, 消除军事对抗,消除台湾的戒备心,台湾的回归最终还是靠大陆的软文化。 参考文献

1,1942年台湾总人口约640万,其中台湾人约600万,而成为国语常用家庭约9600件,7万7千多人。(日)末光欣也着:《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台北:致良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页。

2,《日本统治时代的台湾》,第567页。

3,参照《台湾民众对日本观感之研究》。

4,李衣云:《解析“哈日现象”:历史、记忆与大众文化》,思想编委会编着:《台湾的日本症候群》,台北:联经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5,(美)亨廷顿着,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译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6,曾健民::《台湾“日本情结”的历史诸相》,《台湾的日本症候群》,第41页。

7,黄智慧::《台湾的日本观解析(1987-):族群与历史交错下的复杂系统现象》,《台湾的日本症候群》,第59-61页。

8,李衣云:《解析“哈日现象”:历史、记忆与大众文化》,第104-105页。

9,吴寄南着:《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10,参照《台湾民众对日本观感之研究》。

11,王逸舟着:《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12,王逸舟着:《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第240页。

篇四:台湾高中历史新课纲 日本殖民统治成调整重点

台湾高中历史新课纲 日本殖民统治成调整重点

台湾当局教育部门10日晚间正式核定公告高中语文、社会领域课纲微调案。根据公告的版本,历史科“日本殖民统治”、“中华民国(1912-1945)”时期,增加了大量内容,“二二八事件”、“土地改革”等被提升为重点。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教育部门课程审议委员会1月底通过高中语文、社会领域调整,10日晚间由教育部门负责人蒋伟宁正式核定,并上网公告。

其中较具争议的历史科,根据台湾教育部门提供的资料,“日本殖民统治”、“中华民国”时期增加了大量内容,采用了“功过并述”的方式。

报道称,台湾过去的历史课纲对日本统治较为美化,微调课纲后增加殖民当局(1895-1945)对台湾人民经济与土地的侵害,多数贸易由日本商社垄断。台湾人武装抗日除原有的后壁林之役、雾社事件等,还增补了罗福星的事迹。

另外,微调课纲增加了台湾人民参与革命、创建中华民国的贡献,以及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宣布对日抗战后,台湾虽受日本统治,但仍有李友邦等人赴大陆参与抗战,微调课纲强化此段史实,而非只叙述皇民化运动、台湾成为日本南进基地等。

中华民国时期的内容大量增修,比较争议的是“接收”改成“光复”,并详细说明《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内容。

二二八事件在课纲中,从原本的“说明”提升至“重点”,要求说明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蒋氏父子当局40年代以降推动土地改革、地方自治,以及推动十大建设、科学园区等。

此次课纲调整,许多历史人物被加入课纲,除前述罗福星、李友邦外,台当局前“行政院长”孙运璇也被视为台湾经济改革推手,见诸高中历史课纲。

对于近代国际关系的转变,微调课纲多有着墨,包括朝鲜战争对台湾的影响,蒋氏父子当局退出联合国、与美断交。两岸关系的演变如“三不政策”、开放探亲、“国统纲领”、“汪辜会谈”以及所谓“飞弹危机”直到世界分工体系下的两岸经贸关系等,都加入课纲。

篇五:大陆与台湾的历史联系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政府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政府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政府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台湾日本殖民历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骗手段登陆台湾,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政府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政府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政府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抵制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参考资料:中国台湾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