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一毛钱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19 体裁作文
一毛钱的关系体裁作文

篇一:明朝的党争和所谓“民主”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明朝后期出现的“党争”,其本质与所谓“西方式民主制度雏形”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说法,连片面说法都谈不上。因为提出此说法的人,只不过是在今天,把西方的东西,通过表面上的皮毛(比如内阁这个称谓)硬往几百年前的明朝硬套了。 明朝的所谓“党争”,其本质不过是朝廷中的各方派系为了一己私利在那互相拆台、争权夺利罢了;只要你不是我这一圈里的人,明明干的事情是有利于国家的实事、好事,那我也要想方设法给你鸡蛋里挑骨头、扯后腿、拆台、抹黑、诋毁;更不用说你真犯什么错误了;那样更好,都能想法把你往死路上送。这一点上,明朝后期朝中的各派系,都是大同小异,彼此彼此。而国家利益,却被抛在派系利益之下。“党”这个称谓,古代指的是那些不同的朝中政治派系,比如常说“李辅国一党”、“严嵩一党”;与今天近代现代社会的“政党”在本质上,没有什么根本联系。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开始重用宦官,那时就出现了“牛李党争”,要是真按照今天这个“政党”的意思硬往古代“党”那个称谓套,那难道就能说在唐朝,中国就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雏形”了吗?显然是没联系的。明朝内部的党争,本质上就是跟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外戚等势力争夺朝廷权力都是一样的。无非是不同政治派系在那互相倾轧罢了,结果是只能严重损害国家政治的健康良性运转,导致朝廷的内部不团结和内耗。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也有内阁,有首相;但与明朝的帝王制度有一条本质的区别,即“王在法下”。而明朝恰恰是“王在法上”;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这一派,比如东林党,万历未死之时还算挺牛;等天启一上来,阉党又得势;换了崇祯,阉党又成鱼肉。反正是不管你哪个派系能牛上一阵子或是被打压,江山还是皇帝的。而有些派系逐渐独大之后,连皇帝都要借助与这个派系敌对的派系制

约你,甚至把你打倒。你内阁首辅权力过大了,一样要算计你。明朝后来创立掌印太监制度,正是要与文官的内阁制度分权,以利于皇帝从中互相牵制,而根本不是搞什么“民主”。

所以简单的把明朝的内阁制度,等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下的内阁制度,是错误的。

如果把明朝的内耗倾轧不团结的党争行为就简单的看做“民主”,这个说法可就是太滑稽啦。事实也证明明朝的末期实在是很“民主”,导致什么正经事都干不长、干不成;仅辽东边事从萨尔浒战役后直至明亡这二十多年内,一直都在恶化,明朝朝堂上的这种“民主”功不可没!——现在我就要问了,就算明朝的这个内耗党争真是今天有人硬套上的“民主”,那这样的内耗误国的所谓“民主”能要吗?——还不如不要!——何况还跟民主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哈哈哈,秦始皇那个时代幸亏没有这种“民主”,不然中国就别想统一了。

明朝的灭亡,并不是今天有些人大力鼓吹的“内阁制民主没成功”或是“民主萌芽”被满清毁掉了;这简直就是对中国历史无知,也有意无意的含有今天的“西式民主万能论”。“西式民主”真那么万能?张居正为何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专权铁腕,雷厉风行。那些空谈泛泛之辈、清流之辈、平庸之辈全都给踢一边去,并且那些既得利益阶层他也敢去碰!而那些自以为是的道德楷模东林党人,虽然讲大道理满天飞,可跟他干出的业绩能比吗?同理,明朝的亡国之君也根本不是能够力挽狂澜的铁腕威权皇帝,连他自己都是明末党争的牺牲品。

硬是不顾历史,用今人的肤浅眼光把明朝贴上“民主”标签,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觉得我们中国没搞过什么“西式民主”有点掉价啊?可就这么以今天的所谓“民主思维”胡乱去往中国历史上乱贴,改变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哪里是正确学习研讨中国历史的正确态度。就是今天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要优于生搬硬套的西方民主制度呢,何况是不切实际的把“民主”硬往明朝身上安。

严复就曾经说过:“制无美恶,期于其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可见人家也是认为中国想富强,并不是将西方民主制度外壳简单全盘照搬过来就了事了。

我无意鼓吹封建专制,只不过举几个例子证明,历史上几个国家强大,也跟西方人鼓吹的“多党民主制度万能”是没联系的:1,彼得大帝学习西方科技及相关制度,导致俄国强大,但其是沙皇帝制。

2,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其是天皇制;虽对外号称君主立宪,但那是给西方人看的;其用意是叫西方看,日本是脱亚入欧,是与欧洲列强一样的“文明”国家;实际上天皇的权力极大,比英国女王大多了。而且天皇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实为真正的罪魁与元凶。而天皇得以保留,在二战后未受清算,完全是“民主的”美国庇护的结果。另外,日本继承和学习了中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留下的大量宝贵中国文化(而有不少中国却丢掉了),也应用到了治国之中;这些都和什么“西式民主”没联系。

3,铁血宰相俾斯麦时期的普鲁士,和后来的德国,强大之时也是帝制。

再说说清朝的戊戌变法,要是换个逆向思维看,并不见得是因为“不够民主”;恰恰相反是感觉中国内部不团结、一盘散沙、中央政府无能造成的,那样无能的政府不可能成事。其要是有秦国商鞅变法那样的能耐,有没有“西式民主”我看也能成功。

以上例子根本不是为侵略过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与腐朽的晚晴唱颂歌,只不过打个比方;西方人鼓吹的“西式民主万能”都是美化自己,骗人的。至于毛泽东在中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强大,不惧外部侵略势力,这就更能戳破西方人这句自以为是的话。

所以说“明朝就已经有了民主,如果不灭亡中国会富强”这类说法,实在是不靠谱。明朝光是一个朱氏皇族,就跟清朝的八旗一样,由朝廷来供养,后来明朝每年光是供养这个群体,就要付出沉重的负担;而负担最终是转嫁到贫苦人民头上。朱氏皇族和明朝皇帝,从本质上说就是最大的地主,你让他推翻土地兼并,等于革自己的命;因此他能给明朝百姓什么“民主”?百姓得不到实惠,就算“民主”的空口号喊得再多,今人把明朝安多少“民主”的帽子又有什么用?明朝如果真有打破土地兼并的能耐(连他自己的军队都被土地兼并搞垮了),明朝就不会亡了。

所以说明朝就已经有“民主制度”的朋友,应该先去好好看看中国历史,从本质上仔细看看明朝党争与内阁制度的本质。

篇二:一毛钱的故事

一毛钱的小事

说到钱,人们常说:钱乃身外之物,不要看的太重。我心里说:那是因为你有钱,如果没有钱,你会这么说吗?

我一生下来就没吃过奶,我是吃模糊(又叫糊涂)长大的。我没买过玩具,没买过零食。有一次,到姐家去玩,她带我去一位朋友家去串门。她朋友给了我一个纯麦面做的烧饼,还沾了些芝麻,这成为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食品。后来,我偶然遇到她,总能想起那个烧饼,虽然她已经记不起我。小时候,看到隔壁的女孩扎的红头绳我都羡慕,我甚至感觉我连《白毛女》中的喜儿都不如。那个年代,我学会了自己动手,我会自制沙包,会做毽子,玩具都是自制的。

自制沙包

奢侈玩具

折纸

篇三:一毛钱的故事

一毛钱的故事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一毛钱的关系)

熙熙攘攘的公园里,三三两两谈笑风生的人群,幸福摩天轮周围游人的尖叫,海盗船售票窗前一位年轻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排队买票。

眼前的游戏令孩子们兴奋不已,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上了海盗船。就在这时,徐徐走来一位年老的乞讨者,善良是孩子的天性,纷纷将自己的零花钱掏出来,放进他的碗里。可是一个孩子能有多少钱,有的只是一颗善良的心。看着碗里一个又一个一毛硬币,乞讨者一脸不悦:“又是一群穷光蛋,连一块的硬币都没有。”有个孩子冲老师大喊:“老师,你有没有一块钱,我们都是一毛的,他不要。”年轻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用一张百元钞票换走了孩子们给的一毛钱,转身对孩子们说:“这不仅是一毛钱,更是你们的善良和天真就暂老师保管吧。”

公园里孩子们尽情玩耍,在他们备探索的鬼屋前,有一个孩子突然大喊:“叔叔,你的钱掉了。”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冲着孩子说:“谢谢你啊,小朋友。“然后准备低头去捡,忽然,微笑的脸庞僵空中,伸出的手也在迟疑:一毛钱到底要不要捡,要是不捡这么多人会很丢面子的。迟疑的手还是缓缓移动了,一脸尴尬的将钱捡起来

另外一个大点孩子说:“老师,我见过好多叔叔阿姨掉了钱都不捡,是不是那钱都不能用啊。”孩子们那里知道,那是一毛硬币,,乞讨者都不会在意何况那些有钱人呢。老师心里很明白,可那是人民币,国家的象征啊,外国人可以不珍惜,我们国人可不能自己糟蹋。乌云密布的脸上展露一丝微笑:“孩子们,我们来个比赛怎么样?”听到老师这么说,孩子们可兴奋了都要争第一。“从现在开始,我们看谁捡的钱多,好不好?多的老师有奖励。”只有老师知道,钱?去哪捡。她只不过想让中国的的大地上少一些被遗弃的一毛钱而已。

孩子们开始忙碌,下水道旁,臭水沟里,垃圾堆边,到处都是孩子们的身影。有的在泥土里捡到的一毛钱满身灰尘,孩子们就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收藏起来。 比赛的期限到了,孩子们都捧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老师面前炫耀。只有老师流泪了,看着孩子们的战果说:”你们是老师见过最棒的孩子,你们每个人都很聪明,老师很喜欢你们。”孩子们欢呼:“老师,你怎么哭了。”“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老师高兴的。”年轻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准备好的每人都有的礼物,欢笑声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大地陷入沉思:一毛钱,谁还会在意?。

篇四:没人要的一毛钱

没人要的一毛钱

2.3班德育剧本 编者:程思芳 剧本名:《没人要的一毛钱》

剧本主题:本剧从一毛钱入手,在人们都看不起的一毛钱面前,展现了小同学勤

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少年形象。

剧本梗概:品学兼优的班长捡起了一张路人踩过的一毛钱交到老师的讲桌前,老

师并不在意,他扭着老师要把一毛钱攒起来作为班费,并鼓励同学们攒钱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剧本角色:小A(角色扮演:王飞扬)

小B (角色扮演:邹婉颖)

班长(角色扮演:唐子砚)

老师(角色扮演:郑玲颖)

独白(侯心怡)

场景一:大课间活动

时间:课间活动

地点:操场

人物:小A 、小B 、 班长

(旁白):课间活动,全校学生正排队到处操场结合参加大课间活动,二三班的小A、小B、班长排在了最后。

小B:用脚踢了地上的一毛钱。

小A:“一毛钱真没有用”

班长:“一毛钱可以积少成多,我把它交给老师做班费。”

小A:“班费,说不定老师都不要。”

班长:捡起一毛钱抖了抖钱上的灰尘,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旁白):课间活动刚结束,班长急忙来到班主任面前兴奋地说:“老师,我拾到一毛钱当做班费吧!”

老师:“孩子,你做得对,可一毛钱有什么用呢?”

班长:“可以积少成多呀,我的储蓄罐里现在一毛钱的纸币和镍币就有200多块呢!”

老师:“是呀,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那一毛钱没用,连买菜的时候菜农都会不要呢!”

场景二:教室

时间:上课前

地点:教室

人物:教师

旁白:叮铃铃……班主任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地走到讲台。

老师:“同学们,今天班长在操场捡到一毛钱交给我说要求攒起来,大家说班长做得对吗?”全班同学齐声说:“做得对!”有的同学也在窃窃私语:“一毛钱有什么用?叫花子都不会要!”

老师:“我知道有的同学可能认为一毛钱都没用,甚至踩在自己的脚下都不在乎,可我们班有位同学却很在乎它。那就是我们班的班长。下面我就请他给大家讲讲《一毛钱的故事》:

熙熙攘攘的公园里,三三两两谈笑风生的人群,幸福摩天轮周围游人的尖叫,海盗船售票窗前一位年轻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排队买票。

眼前的游戏令孩子们兴奋不已,有些已经迫不及待地上了海盗船。就在这时,徐徐走来一位年老的乞讨者,善良是孩子的天性,纷纷将自己的零花钱掏出来,放进他的碗里。可是一个孩子能有多少钱,有的只是一颗善良的心。看着碗里一个又一个一毛硬币,乞讨者一脸不悦:“又是一群穷光蛋,连一块的硬币都没有。”有个孩子冲老师大喊:“老师,你有没有一块钱,我们都是一毛的,他不要。”年轻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用一张百元钞票换走了孩子们给的一毛钱,转身对孩子们说:“这不仅是一毛钱,更是你们的善良和天真就暂老师保管吧。” 公园里孩子们尽情玩耍,在他们准备探索的鬼屋前,有一个孩子突然大喊:“叔叔,你的钱掉了。”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冲着孩子说:“谢谢你啊,小朋友。“然后准备低头去捡,忽然,微笑的脸庞僵硬了,伸出的手也在迟疑:一毛钱到底要不要捡,要是不捡这么多人会很丢面子的。迟疑的手还是缓缓移动了,一脸尴尬的将钱捡起来

另外一个稍大点的孩子说:“老师,我见过好多叔叔阿姨掉了钱都不捡,是不是那钱都不能用啊。”孩子们那里知道,那是一毛硬币,乞讨们都不会在意,何况那些有钱人呢?老师心里很明白,可那是人民币,国家的象征啊,外国人可

以不珍惜,我们国人可不能自己糟蹋。我倡议:“从现在开始,我们看谁捡的钱多,好不好?”

孩子们开始忙碌,下水道旁,臭水沟里,垃圾堆边,到处都是孩子们的身影。有的在泥土里捡到的一毛钱满身灰尘,孩子们就把它们清洗干净再收藏起来。

比赛的期限到了,孩子们都捧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老师面前炫耀。只有老师流泪了,看着孩子们的战果说:”你们是老师见过最棒的孩子,你们每个人都很聪明,老师很喜欢你们。”孩子们欢呼:“老师,你怎么哭了。”“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老师高兴的。”年轻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准备好的每人都有的礼物,欢笑声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大地陷入沉思:一毛钱,谁还会在意?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

场景三:课间活动

时间:课间休息

地点:教室

人物:班长、小A、小B和全体同学

旁白:下课铃声刚响,同学们围在一起议论开来。

小A:“班长刚才讲的故事太真实,太感人了”。

班长:“是呀,其实生活中太多的一毛钱我们都没有注意,我平时也是从妈妈、亲戚、朋友或是捡来的一毛钱攒起来,只注意钱能买什么。”

小B:“其实我们人都很爱面子,确实有时看到掉在地上的钱都没去捡起来。”

班长:“我们要向故事中的同学们那样,不怕脏、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我们平时要把每天我们扔掉的垃圾放在纸盒里攒起来拿去卖钱作为班费。”

小A:“还有平时捡到的钱都一律攒起来作为班费。”

班长:“听说西藏的小学生很多都没有衣服穿,我们就把我们穿过的衣服

送给他们,用我们攒起来的钱给他们买书和学具吧!”

众同学欢呼雀跃:“为一毛钱奋斗!”

叮铃铃??(上课铃又响了)

篇五:四大发明跟中国有几毛钱关系

四大发明跟中国有几毛钱关系?

作者:Henry_ZH

四大发明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骄傲,我们习惯于从小到大以此作为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代表和象征。特别是近代以降,面对西方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处处落败的中华民族更是把四大发明当做了聊以自慰的神器,四大发明的肇始作用被无限放大,好像所有西方的科学和技术,最终都是这四大发明的子和孙,子又有子孙又有孙,但终究是离不开老祖宗的,终于成了这样的一丝味道:阿Q遭了赵老太爷的耳光,一边捂着脸,一边嘴里要叫嚷,儿子打老子。

说四大发明是近代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这并不冤枉,但也可以理解。一个民族由于长期的封闭从而导致落后,没有哪个民族在感情上可以接受这一点,那么“四大发明”这个提法的诞生,就是一个时代群众情感需求的产物。

可惜,这产物也非来自中国。

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是英国的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培根《新工具》,1620年)。然而在《新工具》中,培根提出的是三大发明的概念,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马克思也赞同了这一观点(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1861年到1863年)。很快,这个观点被一些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业的所谓汉学家注意到,并且加以宣扬。其中,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又在培根的三大发明的基础上加入造纸(艾约瑟《中国的宗教》,1884年)。继而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这些发明的伟大性大力鼓吹。

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者都应该算在技术的范畴而非科学,它脱胎于实践而非由哲学思想引导而诞生的理论研究,如果能看清这一点,就会发现所谓“四大”的取舍,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如果说印刷术和造纸术解决了知识大量传播的需求,那么曲辕犁解决了人类首要的需求——生存需求,按照这个标准,曲辕犁是否也应该算在“大发明”里?要是还能容忍印刷术含混不清的存在证据,那么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绝对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的一盏耀眼明灯了。

培根也好,马克思也罢,就算拉上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他们绝对称不上胡诌,但是,第一,圣人也会犯错,也会把相关性和必然性相混淆,比如地磁现象的发现和指南针的发明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不存在必然性;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原因是复杂的,

历史研究的一个原则就是无法做到枚举,火铳的发明或许得益于火药,但是,你若是说火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战斧”巡航导弹,那就是说相声了。如果有意无意地把这些相关性和必然性混淆的结果再加上些许“演义”的态度,那真是关公战秦琼了。

所谓关公战秦琼,这四大发明取舍的奥妙,还真是尽在“不足为外人道”。

不过并不是没有人质疑过四大发明的主观性。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主观性一直就被人诟病,首先就是印刷术。在四大发明提法中的印刷术指的是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技术。见载于沈括1088年所著的《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卷十八 技艺,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但是目前我们从未发现过实物来证明这一说法。事实上学界更倾向于相信这种技术从未真正被付诸于实施过,因为胶泥即使经过烧制,也无法承受印刷所必要的压力。而一直被国人拿来作为物证的《陀罗尼经》,是雕版印刷品。但是雕版印刷在原理上同自古以来人类使用的印章并没有区别,于是现代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就无从谈起了。而挑战中国印刷术发明者地位的,是德国的古登堡。古登堡1455年发明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技术是目前西方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起源。在维基百科中文版的“约翰内斯?古登堡”的字条里,对于他的发明是这样形容的:“古登堡是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他的发明引发了一次媒介革命,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史上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其印刷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并被视为在随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科学革命等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现代的知识经济和知识传播给大众奠定了物质基础”。作为物证,真真实实存在的《古登堡圣经》使得它的主人古登堡牢牢占据了印刷术发明人的地位。

紧接着的就是火药。每每谈及此,我们必然会很文艺地联想起鲁迅的话,其原话是这样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署名何家干,即鲁迅,《伪自由书》,1933年)。或许这句话的文艺性颇令人欣赏,但当我们在讨论科学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这句话的科学性了。中国人发明的由硫磺、木炭和硝石配比而成的火药是黑火药,目前的证据显示,黑火药的的确确是由中国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而且,火药在中国并非没有被应用于军事。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制作火药兵器的最大问题,还是难以生产能够承受火药爆炸力的炮管/枪管。事实是13、14世纪以后,有大量证据可以表明中国还是有大量使用火器的:世界上最早发明三线战法的是明初的将领沐英,沐英被朱元璋任命镇守云南,云南此时还是化外之地,少数民族军队反抗中央政府统治的热情高涨,他们还非

常善于就地取材,在作战时喜欢使用大象,沐英手下的步兵在面对大象时不堪一击,促使沐英必须发明一种新战法来适应当地的作战环境。最终,他发明了三线战法。

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沐英在作战中大量应用三线战法,这就是中国人使用火器最好的证明。但是要注意的是,明朝,特别是入朝作战对抗日军时期明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不在此范畴,因为当时明军虽然有记载大量使用火炮,但是该种火炮却是西洋传入的弗朗机及其衍生品,不能算在中国原生技术序列中。所以,并非如同鲁迅所说,黑火药只被用来制造鞭炮。由此看,十七世纪中国发生的朝代更替,即使我们谨慎对待火器普及率这一概念,由于这一数据已不可考证,所以我们把它弃之一边,但是,明朝军队拥有大量的火器使用记录,所以,这样一支在战斗中曾经大量使用过火器的军队依然被只使用冷兵器的女真族军队所打败,可以证明,当时的火药并不足以产生四大发明这一提法中所宣称的巨大作用。而至于马克思所说的“火药把骑士的城堡炸得粉碎”这样纯文学的描写,则更是无异于天方夜谭了。有网文(首发于豆瓣的《拆穿中国古代所谓四大发明的谎言》)说“黑火药之所以只被用来制作鞭炮是因为它只能被用来制作鞭炮。而改变世界的是黄火药”。实际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黄火药这样东西,如果其所指是“黄色炸药”,那两者既不在一个技术层级上,而其两者的时间差也决定了这种比较不具备说明任何问题的逻辑性。把所有这些正反证据都考虑进去,再问黑火药是否真的如四大发明这一提法里所说的那样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那答案很明显是没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