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语文课前预习教学随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32:34 单元作文
语文课前预习教学随笔单元作文

篇一: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语文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上新课前对课文的自学。为什么 要进行课前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

1.课前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语文新课的学习,有好多知识点,同学凭自己的能力都能解决,如字词的掌握,课文的阅读,内容与结构的大体把握,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如果同学们能在课前自己掌握这些知识,课堂教学可以集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就会很从容。有的同学埋怨课外时间少,作业太多,没时间预习。其实,作业之所以多,一是课堂任务没完成,压到了课下;二是老师担心同学们的自觉性不高,不能自觉的去巩固知识,甚至有些是背的任务,老师怕有同学不背,就布置了写的任务。这样就加重了同学们的负担,看来,问题的解决还得靠同学们。能自觉预习,自觉掌握知识,课堂效率提高了,作业量也就降下来了。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2.课前预习,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少同学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原因是一直跟在老师后面跑,

非常被动。如果学生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得心应手地跟随老师去品评美文的妙处。这时,语文学习才真正显示出美育的价值。否则,面对一篇文章,自己事先一无所知,老师提到某一处的构思或内容,就会一脸迷惑,不要说兴趣.就是学明白也很难。

3.课前预习,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同学们在预习时,不用担心错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学习。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自己肯定能获得一些正确的认识,假若这些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老师的认可,那种自豪与自信肯定会有利于语文学习。另外,预习是自学,它没有什么可依赖的,必然要逼着自己探索学习思路,思考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你就会善于动脑了,并且肯定会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1.阅读“提示”,准备阅读

有“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是教材不同于其他课外书的独到之处,它是编辑为配合教材系统给同学们作的提示,它从作品创作背景与动机、构思及内容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且针对课文提出了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说,“提示”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提示”,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其中内容,为预习做好准备。

2.疏通文字,扫清障碍

教材为了方便教学,附有课下注音和注解。应该把有关字的读音

标在正文上,最起码要标上调号,以便正确朗读;如果有些字不认识,课下又没有注音,就应该查字典,弄清读音和字义。切不可只查读音,不明字义,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于较复杂的或易混淆的字形,要用所学知识分析结构,要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形近字之间的异同,最后再动手写一写。对生词的预习侧重理解。首先准确把握词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加深理解,自己也可试着用一下。切不可死记硬背词义,这里关键是不要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3.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先给各段标上序号,再读课文,一般是默读。弄清楚课文的体裁,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要了解课文用什么形式来写这些内容的,即理清文章的结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分几层,层次间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这种结构与哪篇文章相似。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及课后题中“理解”部分的问题,把握课文的重点。思考这些问题,并将自己的理解略做整理,以便课堂上验证。

4.编写提纲.加深理解

读完课文,立即动手编写阅读提纲,先写出结构层次提纲,再将课文的内容要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查阅资料,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要尽可能地利用有关资料。

6.摘抄精华,积累材料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之后.把文中优美的段落、佳词妙语摘抄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增加词汇量。丰富头脑,写文章时就会信手拈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会阅读,且善于阅读的同学,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7.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读书贵有疑。课文预习完以后,你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你已经读进去了。提出疑问,是一种反向思维,是新兴教育教学思想所提倡的。它不仅有利于对课文昀认识,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创造力,激发自己阅读的热情。问题提出后,可邀请几个同学一起讨论,扩大影响。

三、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对预习的认识

有不少同学以为学习课本必须依靠老师的教学,所以才出现现在的被动局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身兼数职,又要外出开会、作报告,一学期在家的时间很短,他所教的班级的语文课,成绩突出。靠谁?主要靠学生自学。所以,同学们不必跟在老师后面,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自学。

2.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因为是预习,所以越早越好;预习需要静心,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利用星期天预习下一周要学的课文,或者假日里提前学习教材。魏书生老师的学生,通常是刚开学就要求魏老师先考试,课程都是假期里学完了。

3.要自觉、主动

预习是个人的事,没有谁去督促你。敷衍了事,一曝十寒,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希望同学们着眼于自己的未来,自觉、主动地搞好预习。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篇二:教学随笔:我看预习

教学随笔

我看预习

南阳市第七小学校 赵鑫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不可避免地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反馈,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仅仅是解决一下生字词, 通读几遍课文,或者借助教辅读物抄写作者简介及中心主题等,很少能通过课前预习提出有深层价值的问题。课前预习的价值和对课堂教学的预热效应没有体现出来,课堂效率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编写课前预习学案的措施,并通过课堂中的检查来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督促其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编写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学案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预习的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告诉学生学什么,学习的内容要明确指出并细化:如语文,要细化到多少个字词,

需要查阅哪些资料,弄懂哪些问题等。第二部分为自学检测,一般设计两道题。这两道题是通过学生自学或向其他人请教可以解决的问题。

(二)编写要求

1.要有针对性。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预习题目,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要有启发性。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要有趣味性。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一) 预习学案在上新的课前一天布置给学生。

(二)上课前或上课时教师要检查自学情况。

1.针对的检测题,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

2.根据检测题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更科学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三)课前和课后作业要形成一个整体,预习学案是作业的一部分,比课后作业更重要。

这就是说,课后作业要考虑到因为有预习学案后要减少一定的量,整体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要把预习和复习

整体纳入学习的全过程。

篇三:如何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效率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效率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内涵概要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

(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

(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7)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强调自主: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此课题重在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4、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三、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

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四)研究对象

龙庆中心完小五,六年级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六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课通》的研究。

(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六(7)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A、结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六年级上册课文《鞋匠的儿子》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2、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

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其思维过程。

四、课题研究过程

1、预备学习阶段

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

阅读杂志、书籍: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今天怎样当教师”、 ”“教学平台”、 “新世纪演讲台”、 “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教学研究 ”、“教海深航”、“案例评析”等栏目。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

第一章——人民教育运动

第二章——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

第一章——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重庆大学出版社薛晓萝著

第一章——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的学科立场

篇四: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2008年9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市教科所的审查鉴定,于2008年11月被确定为徐州市2008年度个人课题之一,其目录序号为“ ”。按照立项说明,克服种种困难,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人员

立项人:乔慧,女,1985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汉桥小学语文教师、大队辅导员,校骨干教师。参加徐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未来教育计算机培训,参加的比赛课《写好双耳旁》获徐州市写字课一等奖,《会走路的树》一课获云龙区二等奖。多篇论文分别获得室市级一、二等奖。热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研究实践和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

(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

(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7)、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

3、课题研究的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我们的研究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强调自主: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此课题重在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视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5、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 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三、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预习习惯是指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2)支撑性理论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及管理

1、课题技术顾问

区教研室曹凤阁主任

2、课题主持人

徐州市汉桥小学乔慧

(四)研究对象

汉桥小学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4)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课通》的研究。

(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通过调查表对五(4)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A、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9《推敲》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标,对课文中的字、词要首先预习。

B、结合五年级上册课文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等,让学生知道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C、结合课文五年级下册15《黄山奇松》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2、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自身素养的差异。阅读能力好的同学能很好地运用预习的方法按预习的要求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要求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时,尽

可能考虑到开启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其思维过程。

四、课题研究过程

1、预备学习阶段

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

阅读杂志、书籍: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今天怎样当教师”、 ”“教学平台”、 “新世纪演讲台”、 “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教学研究 ”、“教海深航”、“案例评析”等栏目。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

第一章——人民教育运动

第二章——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

语文课前预习教学随笔

第一章——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重庆大学出版社 薛晓萝著

第一章——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的学科立场

第二章——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框架

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每天阅读30页,计划60分钟读完。

完成时间: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2、实验研究阶段

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途径

阅读杂志、书籍: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编——“备课参考“、“教学随笔”、“教学点评”等栏目。

《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出版社主编 ——“开篇的话”、“理论讲坛”、“教苑探索”、“课例评析”等栏目。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

第五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第十章——教育的新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 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第二章——阅读教学(一)预读疑赏拓第1-2节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著

第二篇——育人观与实践

第三篇——教学观与实践

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每天阅读30页,计划60分钟读完。

完成时间:2009年1月——2009年10月

3、总结阶段

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方案、效果

阅读书籍:

《新基础教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澜主编

第一部分——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论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吉林大学出版社 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第二章——阅读教学(一)预读疑赏拓第3-4节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

第十八章——读书与用书

第二十二章——行之行

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每天阅读30页,计划60分钟读完。

完成时间: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七)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陶行知文集》等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八)研究成本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九)预期测验效果

学生们懂得了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与重要性。知道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等。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等。整个学校语文课前预习效果良好。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

篇五:随笔:关于《课前预习是鸡肋》的看法

预习随笔:

关于《课前预习是鸡肋》的看法

南阳市七小 杨伟

自从参加了《中年级预习的研究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看到有些老师说“课前预习是鸡肋”的说法,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决定亲自试验一下。

效果差。我根据语文预习作业的效果,把学生分为三类。一是成绩优秀学生,会认真完成预习作业。二是普通学生,有点应付,表面完成。三是能赖就赖,基本不完成。在我们班级,如果我不加干涉,这三类人数比例大多是三三分。

难选择。如果以上的判断为真,且我的干涉未能有大的改变以上情况,那么,课堂上我的选择常有两难选择。如果以学生基本预习来安排教学,那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有效的预习,他们也就很难有效跟上课堂。有不少的学生上课跟不上,时间一久,这进一步拉大学生的优差分化。如果以学生没有预习来安排教学,那么至少三分之一的已经预习的学生就吃不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花费大。如果要发挥预习作业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让全班学生的预习都是认真的,都是有效的。最应该抓的是能赖就赖,基本不完成预习作业的学生。如果学生不做,能有哪些办法?好心规劝。叫到办公室来做。时间,空间,精力都不够。成本太大。课前语文预习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由此看来,要想达到预习的最有效,必须改革。利用好语文自习

课。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充分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的过程,预习的方法,预习的结果都很重要。把预习放到课堂里,就可以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更好地以学定教。

我把预习课分为三个部分。

一、自己预习课文。25分钟。

1、清看。不带问题,不带想法。划出不懂的字词。

2、查看。查字典,根据上下文,解决不懂的词的音义。

3、三问看。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

4、全看。课前导言,课后习题,各种练习,参考资料。

5、提问看。写出本文不懂的三到五个问题。

二、小组讨论问题。10分钟。

1、组长主持。并记录三到五个本组未解决的问题,以供全班来解决。

2、每人提一个问题,小组来讨论解决。

3、轮流。直到时间到或问题已解决。

三、全班来讨论问题。10分钟。

1、每个组长提一个问题,全班寻求答案。

2、轮流。直到时间到或问题已解决。

3、课代表记录三到五个本组未解决的问题,以供将来全班来解决。

这样实践可能出现的效果是:

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活跃的自由小组讨论,我从来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自主过。为什么呢?汤姆金斯在《沮丧者教育学》中写道:“作为一个教师,困扰在于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是向学生显示我有多聪明,向他们显示我知识多渊博,向他们显示我备课多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演出,其真实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使他们对我有一个好的评价。”怎么办呢?是谁在学习?首先把时间还给学生,至少有时间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中年级每学期课文大约有30篇,开足也就30课时。每周用5课时预习,一共花费6周用来预习。一个学期的近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一般认为,学生的自学的课堂效率低于老师教为主的学习效率。三分之一的自学预习课时加三分之二教学课时的总的学习效率要大于平常预习不充分的全部课时用于教学的总的效率。这是预习课能存在的依据。

这基于至少三个假设。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优于被动的满堂灌或满堂问。二是,全体学生充分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优于有数量不少的学生不预习的课堂教学。三是,课堂上有重点的有针对的解决学生自学后不懂但重要问题的教学优于平常的教学。

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外家庭作业。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重,是当前的现状。我们想,在课堂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学生课后多做作业,更可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把语文的预习放到课堂,就减少了学生的该在

课外完成的作业。

我的语文的课外作业是什么呢?周国平先生在《人民日报》2008年4月29日第11版《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说:“我主要就抓这两件事。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我的语文的课外作业是指导和检查学生课外阅读和日记。这两样作业重要,而且有弹性。有学生不完成也不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

经过实践,得出的就是这些明显的不足和成熟的经验。我会继续实践,得出更具推广性的经验来。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