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悉尼歌剧院平面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17:29 高中作文
悉尼歌剧院平面图高中作文

篇一: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

经典建筑分析

------悉尼歌剧院

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

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

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

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最终,约

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

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

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

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

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

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

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

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

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立面上,悉尼歌剧院可谓光彩夺目,足以让任何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会爱上它,独特的造型在脑海里不会忘记。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反传统的造型使得游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收获到不同的景色与观赏体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的“步移景异”不谋而合。在建筑的细部组成上,建筑物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故其建筑整体颜色为白色,给人一种干净冷峻的感觉,与蓝色的海洋天空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赞叹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同时,整个建筑物并不是孤立于岸边,它紧邻悉尼港湾大桥,并伴有良好的植被栽植,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平面上,歌剧院的造型与布局仍然让人叫绝。平面上看,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

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

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

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

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

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这一点在介绍歌剧院平面时有提及。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音乐厅是歌剧院内最大的厅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音乐听的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它由10500个风管组成。

此外,

整个音乐厅的建材使用的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上的,配上澳洲独有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马亚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建筑的结构永远与功能相适应,既然悉尼歌剧院是与乐器演奏有关,那么,这座建筑的结构就必须遵循演奏厅的设计规律与法则,建筑师根据建筑的不同类型与用途,会对建筑的结构与布局进行不同的修改。悉尼歌剧院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适合作为演奏音乐使用。因为设计演奏厅都会采用同一个理论,就是把整个剧院设计成又长又窄,成一个长方形,因为左、右两边的距离差别少,所以声

效差别不大,而且出现多种回

音的情况亦会较少,所以声效

方面会较容易处理,情况就有

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整个剧

院成一个长方形,虽然外形是

成蛋形,但只是用金属外壳包着3个长方形而言。 但是约恩。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成鸡蛋形,圆拱形的天花则会制造多种的回音,而且声波可能反射至歌手身上,而不是到达观众席,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借用其他合规格剧院的内部规划作为核心,并根据现实情况下作出相对的调整,并同时把剧院的外型修正至满足能容纳合规格的演奏厅和剧院,最终解决了这以功能上的难题,使得功能与造型的完美统一。

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

为了

篇二:大师分析悉尼歌剧院

大师作品分析

——悉尼歌剧院解读

摘要: 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了歌剧院的拱结构理念的产生过程、

基本原理,同时对歌剧院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关系辩证看待,深化对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结构;形式与结构。

“伟大的简单布局,统一的结构表现,惊人的建筑构图。”

——澳洲悉尼歌剧院评委们对约翰 伍重的设计草图评价。

1悉尼歌剧院项目背景和概况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8 258 m ,坐落在距海平面19 m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m ,宽118 m,高67 m。建筑造型犹如

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悉尼歌剧院俯视图

2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

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Jorn Utzon)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所欣赏并采用。

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Arup)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可以说,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约翰·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

建筑师简介:

约翰·伍重(JornUtzon)伍重出生于

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

优秀的水手。他的童年在阿尔堡中学于1937

年完成,他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直到

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

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

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

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

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

印度,澳大利亚等。澳大利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1957年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

1937年就读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942年取得学位后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事务所工作,1946年赴荷兰赫尔辛基的阿尔瓦·阿尔托事务所工作了几个月,受到了阿尔托建筑的有机方法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的深刻影响。1947年到1949年他旅行了欧洲,北非及美国等地,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养。1949年访问了著名建建筑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以及古代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建筑中又受到了强烈感染,他也很钦慕密斯.凡.德罗。1950年回到哥本哈根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伍重到世界各地广泛游历,曾到过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尔、日本以及中国等地。1955年,他在北京访问了梁思成先生。这些经历和工作经验使他形成了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巧的不倦的追求精神,这也是悉尼歌剧院创作之源和一大背景。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功能布置

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 700座),一个歌剧院(1 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音乐厅:此乃全歌剧院最大的房间,拥有2,679个座位,这些座位中有2100个正面表演台,其他的12块座位席则分布在两侧。舞台呈梯形,靠近观众的部分较窄,为14米。最深处的宽度则为17米,舞台后面还有供唱诗班使用的坐席。舞台前部的85个座位还可收起,即使如此,这个深度11米的舞台总面积也不过200平方米,对于有些大型乐队来说还是略显拥挤。

歌剧院:是一个有1,507个座位的舞台剧院,其座位同样排列成前低后的弧形。两侧还有4个小型的高台座椅。整个观众席都被涂成深色以防止舞台灯光的反射。在舞台前方是可容纳70名乐手的乐池。舞台宽11米,高7米,纵深17.5米。

话剧厅:是一个有544个座位的舞台剧院,舞台宽13.5米高4.8米深度则为14米。 剧院:是一个拥有398个座位的剧院,这件屋子本是为室内乐而设计,不过后来却发现同样适合用作表演。拆卸掉前排座椅后它的舞台也是可以扩展的。

艺术厅: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场馆,地板15米见方,四周的高台上排布着两排固定座椅,中央舞台也可安置座位。根据其布局,最多时能容下400

人。

悉尼歌剧院各层平面布置图

约翰·伍重的设计草图

拱肋结构组合体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可以认为,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与巨大的壳形屋顶相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 rn的基座,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图1)。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于拱肋上搭梁,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集中,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图2、图3)。

图1 壳顶组合示意图

图2 屋顶连接部位示意图 图3 屋顶连接部位受力示意图

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

3建筑形式与结构功能的辨证关系

贝壳与白帆的寓意

悉尼歌剧院就像一组洁白的雕塑,如同海边礁石上巨大的贝壳,又像是一组迎风扬帆的船队,与海湾中的片片白帆相互掩映,富有诗意,充满浪漫的色彩,这是每一个去过悉尼歌剧院或者见过悉尼歌剧院照片的人都会有的联想,其它的方面不想作过多的阐述,这里仅从建筑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约翰·伍重的想法十分独到,这一想法便是“第五立面”,即在满足东、南、西、北四立面需要漂亮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个从上面看下来也十分优美的“第五立面”于是约翰·伍重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了壳形的屋顶与巨大的基座,在设计之初,约翰·伍重是考虑了屋顶的结构问题,按照其原始想法,屋顶厚度当在100 mm-500 mm之间,在班尼朗岬这个三面环海的狭长基地上,通过薄壳结构形成的贝壳或者帆状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对于这一基地的特殊理解与感受力,尽管后来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将壳结构改为拱体结构,但依然表达了设计将形式与结构相统一的设计理念。

建筑师自我评判

约翰·伍重关于悉尼歌剧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想一个哥特式的教堂,那

么你就很接近我的想法了。”用另外一些建筑师的话来说,可以这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约翰·伍重以巨大的空间想象力源于他深厚的几何知识,他用哲学的精神来解决技术的问题,探索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新方向和新的建筑涵义。”关于建筑师自我评判的话语,我的理解是约翰·伍重原本是想将悉尼歌剧院建成如哥特式的教堂一般的经典建筑,从各个角度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甚至会产生第五立面,而后来他自身在壳结构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又自己提出用“桔皮原理”的拱结构想法来解决形式与结构、结构与施工的统一问题,这或许是那个混凝土兴起时代所造就的。

亦有不少建筑评论家对悉尼歌剧院持有异议,造价高、工期长暂且不议,仅说结构,他们认为歌剧院的屋顶结构是一个凑合的结构体系,从建筑最开始就选错了结构型式,违背了结构的力学原理,认为建筑不能仅是考虑外在形式,不应当勉强地用高昂的结构代价去实现建筑的外在形式,所以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体系嗤之以鼻。

4结论

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带着假面的建筑,它拥有壳形的外表皮,内在的拱结构。建筑方案设计经历了从最初优美的壳形但却无法实现的结构到经过几年艰辛的探索最终采用拱结构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过程,反映了建筑师追求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辨证统一,同时建筑结构亦成为了建筑设计欲表达寓意的丰富因子之一。

参考文献: 孙凤岐.《悉尼歌剧院——20世纪伟大又浪漫的建筑.》

汪达尊,傅涛.《建筑的巨人结构的侏儒——从悉尼歌院谈起》

梁鸿文.《一代名作——悉尼歌剧院》

094091B109 何佳

篇三:悉尼歌剧院的创作过程

一.悉尼歌剧院的创作过程

二.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对立统一

三.实务角度其价值分析

四.结论

摘要 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了歌剧院的拱结构理念的产生过程、基本原理,同时对歌剧院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关系辩证看待,深化对建筑的认识。联系建筑实务探讨建筑师在方案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以及如何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背景概况 形势与结构 实务角度 价值体现

悉尼歌剧院平面图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伍重,结构工程师为世界极顶尖结构大师阿鲁普(Arup)及其领导的阿鲁普结构研究所。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歌剧院建筑的中标者为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约翰·伍重(Jorn Utzon)提交的方案,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委会主席艾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所欣赏并采用。

一.悉尼歌剧院的创作过程

1.草图创做的推敲:

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悉尼歌剧院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2.歌剧院的功能布局分析

平面上,歌剧院的造型与布局仍然让人叫绝。平面上看,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音乐厅:此乃全歌剧院最大的房间,拥有2,679个座位,这些座位中有2100个正面表演台,其他的12块座位席则分布在两侧。舞台呈梯形,靠近观众的部分较窄,为14米。最深处的宽度则为17米,舞台后面还有供唱诗班使用的坐席。舞台前部的85个座位还可收起,即使如此,这个深度11米的舞台总面积也不过200平方米,对于有些大型乐队来说还是略显拥挤。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3.内部功能的先天缺陷

从建筑实务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如同许多经典名作一样,悉尼歌剧院那无懈可击的外形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一个观演建筑,其实用与否是不可避免会被人无数次提起的问题。若它只是个演奏厅只是用作音乐性的表演,因为不用考虑视线的问题,所以观众席是可以安排在舞台的后方,俗称四面台。 但是剧场则不同,因为戏剧和歌舞剧都是需要考虑视线的问题,所以观众席只会安排在舞台的前方、成扇型或马蹄形,而且最后排的坐位多数都会控制在距离舞台25m之内,务求让最后排的观众都看到表演者的面部表情。

另外,舞台的左、右、后和上、下方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不同的布景,所以设计时最难就是处理后台与更衣室和储物室之间的流程,并且如何在外立面上把舞台塔(Fly tower) 隐藏。

在原先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就完全不能达到以上的要求,在歌剧院的空间太大,而且天花是弯曲的,所以混响时间会很大,回音情况严重。

至于剧剧院,由于弯曲的外型令舞台之上的空间(Fly tower)不足够,一般的标准Fly tower

是舞台的高度 x 2.5倍,这样才可以把整个舞台高度的布景吊在上空。

因此,整个剧院的规划要完全重新设计,但是当时决定项目的政客对剧场设计一无所知,便胡乱批准剧场的兴建,所以在工程的预备过程中出现无数的大问题,而建筑师约恩 伍重亦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最后的解决方法引用全球最出色的工程师楼—(奥雅纳) 协助他们设计。

根据剧场设计规范不难发现观演建筑的设计重心,无疑是其中的歌剧院,而歌剧院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一定是其舞台,由于演出场景的更换,演员的候场等需求,最合理的舞台结构形式应该是一个“凸”字形,由位于中心的基本台与围绕其三边的侧台与后台构成,侧台安置车台保证布景的快速更换,后台设置转台,舞台之上悬挂天幕等。舞台部分与观众厅部分的比例接近1:1而且流线复杂,各种功能缺一不可。同时,观众厅的形体与容积,则直接决定声效的各项指标。但是在分析悉尼歌剧院的平面与剖面图以后,不难发现,其空间使用及其浪费,功能上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虽然在声学方面众说纷纭,但是多数表演者认为歌剧院的音效不佳,且自我感知不良。

二.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对立统一

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可最初建筑师 的设计不单没有规律,各扇型结构都有不同的弯曲度,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而且不同的弯曲面是互相接触的,但在无规律弯曲面的接合上,是很难确保施工的品质管理。 为了方便工程上的管理上,各扇型的单元便归一至类似的弯曲度,各部件只是比例上的不同。 因此便可以用预制件的方式来制做各混凝土的部件,而不用在现场做模,品质管制方面便容易处理。至于结构承重则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在1960年时还未有任何工程师设计过这样的扇型的蛋型结构,而且由于室内是剧院的关系,是不可以在柱和梁来承担屋顶的重量。

在最初的设计是把打算用混凝土作为结构外墙,但这样并不能够使这样的外型成为独立的安全结构,之后工程师不断地研究不同的方法,如在屋脊上加入钢结构框架,并屋顶建造成厚厚的结构墙。

不过,最终的方法是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情况就好像一个弯曲了的屏风一样,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有如一个拱门一样,这样便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的弯曲度。通过薄壳结构形成的贝壳或者帆状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对于这一基地的特殊理解与感受力,尽管后来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将壳结构改为拱体结构,但依然表达了设计将形式与结构相统一的设计理念。

三.从实务角度分析其价值

首先,由于这样的外型而大跨度的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师都未必知道折合式的结构是否适合,所以便利用了电脑作结构分析,这亦是世界第一次使用电脑作结构计算的工程,创了建筑工程的先河。

其次,可以说,倘若没有这一世界顶尖结构工程公司的鼎力协助, 约翰 伍重设计的歌剧院可能会成为“纸上谈兵”.建筑方案设计经历了从最初优美的壳形但却无法实现的结构到

经过几年艰辛的探索最终采用拱结构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过程,反映了建筑师追求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辨证统一,同时建筑结构亦成为了建筑设计欲表达寓意的丰富因子之一。

最后,不得不承认其实他们很幸运,因为这项目是由国家彩票基金处支持,资金方面可谓源源不绝,否则又怎可能用12年时间来修改设计,成本又大幅增加数倍,可想而知其耗资的巨大,经典不是这样容易发生。

结论 如果建筑的功能与形式能够割裂分析的话,对这座建筑下评判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因此,我们首先尝试将歌剧院这一特殊的功能形式从建筑的意义中剥离出来。从它与外部空间的对话以及它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的角度来讨论其价值还是很可观的。总而言之,无论总造型上,功能上,悉尼歌剧院已经达到了它的作用,成功地向人们展示了悉尼的形象,更好地代表了悉尼。悉尼歌剧院是最能代表澳大利亚的建筑物,它成了公共生活的真正焦点,更可以说是悉尼市的灵魂。

篇四:悉尼歌剧院建造历程

2012 —20 13 学年第 一 学期

课程名称: 现代建筑结构欣赏

任课教师:李琨

题 目:悉尼歌剧院建筑结构赏析

学号:pam10027

姓名:李思远

年级:2010级

专业:旅游管理

提交日期: 12 年11月2 8日

悉尼歌剧院建筑结构赏析

李思远

摘 要: 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 详细探讨了歌剧院的设计师情况和建造过程 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构成拱结构的拱肋结构单体的组成与特征, 深化对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 悉尼歌剧院 结构 形式与结构

一.建造背景

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代,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Eugene Goossens游说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当时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悉尼市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尔士州总理Joseph Cahill的支持,Joseph Cahill要求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也是Goossens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尽管Cahill曾想将其建得离位于CBD西北方的温耶德火车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点。

Cahill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共收到了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参赛作品的规定是必须有一个能容下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两个厅都要被设计成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剧,交响乐和合唱音乐会,大规模的会议,讲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讲。

二.设计师情况

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翰·乌特松(Jorn?Utzon)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翰·乌特松的方案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但是,谁又曾知道,约翰·乌特松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

管理系 李思远 学号:pam10027 e-Mail:342183339@qq.com

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依洛·沙尔兰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依洛·沙尔兰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1957年冬天,丹麦设计师约翰·乌特松被宣布赢得了竞赛,得到了5,000的奖金。乌松于1957年访问了悉尼,帮助监督该项目。1963年2月,他将他的工作室搬去了悉尼。

建造

三.悉尼歌剧院建造历程

悉尼歌剧院的前身是原本位于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麦格理堡垒电车厂,麦格理堡垒电车厂于1958年拆除,之后便准备筹建歌剧院。歌剧院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59年3月份开始。歌剧院的建造计划一共有三个阶段。阶段一(1959年–1963年)包括建造矮墙。阶段二(1963年–1967年)建造外部的“壳”结构。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1967年–1973年)。 阶段一: (建造矮墙阶段)

于1958年12月5日开始,建筑公司为Civil & Civic,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则负责监督和指导。政府出于对资金和公众舆论的担心力求工程尽快开展。然而约恩·伍重的最终设计却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预计延后了47天,这主要是因为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包括天气,没有预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在正确的结构图准备好之前就已开始,合同文件的改变)。矮墙的工程最终于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尽快开展的行为最终导致后来产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和这样一个事实:矮墙的强度并不能够支撑它的屋顶结构,因此必须要重建。

阶段二: (建造外部的“壳”结构阶段)

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但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找不到一个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的结构不同,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造价高昂。

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同的建造“壳”的方法(包括抛物线结构,圆形肋骨和椭圆体)。在“壳”的设计工作是最早利用电脑进行构造分析来完成构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设计队伍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壳”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该办法可以使用那个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似长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剖面。究竟谁是这个解决办法的发明者成了一些争论的主题。

“壳”由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他负责建造了第三阶段。Hornibrook在工厂中制成了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屋顶面板,着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制混凝土构建从而避免了建造昂贵的模具(他同样允许让屋顶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预先建造组合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的拼接上)。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师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剧院被估计将于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间完成。

阶段三:(部的设计和装潢阶段)

从Utzon将他的工作室于1963年2月搬至悉尼后开始。然而,政府在1965年发生了改变,新的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剧院建造计划将由公共工程部管辖。这最终导致约恩·伍重于1966年辞职。

到目前为止,甚至一直到1966年,悉尼歌剧院建造计划的花费仍然只有2290万元,少于最终预算1亿零200万的四分之一。然而在第三阶段,设计上将会有很大的支出。约恩·伍重辞职的时候,第二阶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Peter Hall在他辞职后取代了他的位置,Peter Hall对内部的设计和装潢负最大的责任。一些其他的人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约恩·伍重的位置。 在Utzon辞职之后,声学顾问Lothar Cremer,向SOHEC证实Utzon最初的设计仅允许在大厅中安防2000个座位,并进一步指出如果将座位加至3000个的话将会对声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Peter Jones在书中提到,舞台设计Martin Carr曾评论道“形状,舞台的高度和宽度,为艺术家们提供的物质设施,更衣室的位置,门和电梯的宽度,以及照明设施的位置”。

花费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完工,总花费为1亿零200万负责主管建造计划H。R。‘Sam’Hoare提供了截至1973的总花费:

阶段一:矮墙:Civil & Civic Pty Ltd大约为5千5百万。

阶段二:屋顶M。R。 Hornibrook (NSW) Pty Ltd大约为1千2百50万

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The Hornibrook Group5千6百50万

其他的合同:舞台设施,舞台照明和风琴9百万

其他的花费和费用1千6百50万

1957年初步计划的成本为7百万。最初预计完工日期为1963年1月26日(澳大利亚日)

四.悉尼歌剧院结构体系分析和特点

1.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功能布置

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 2 700 座) , 一个歌剧院( 1 550 座) , 一个话剧院( 550 座) , 一个兼放电影用的室内小剧场, 一个大展览厅, 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图1)。

图1 悉尼歌剧院的各层平面布置图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 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 组白色壳状屋顶, 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 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 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 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 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 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 面向海湾依抱, 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 可以认为, 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 与巨大的壳形屋顶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m的基座, 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图7) 。 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 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 于拱肋上搭梁, 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集中, 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 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 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 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 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 图2、图3、图4)

篇五:悉尼歌剧院

闪光的壳群——悉尼歌剧院

内容摘要:一串晶莹透亮、洁白无瑕、闪耀着银色光辉的贝壳,洒落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港口的奔奈浪岬端,这就是悉尼歌剧院,它以其适宜的位置、体量、多维立体设计、整体形象、色彩等等无不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洽,构成了悉尼乃至世界上最受人赞赏的景象。它的成功给我们建筑设计很多的启迪。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壳群;造型;艺术美;启迪

一串晶莹透亮、洁白无瑕、闪耀着银色光辉的贝壳,洒落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港口的奔奈浪岬端,这就是1973年10月剪彩落成的悉尼歌剧院(图

一)。有人认为这个剧院可与人类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称得上是二十世纪绽出的世界第八奇迹。设计它的建筑师Jorn Utzon(约恩·乌松)因此在2003年被授予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评委写道:“悉尼歌剧院是乌松的杰作,也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其美丽外观世界久负盛名,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是整个国家甚至整个大洲的标志。”

图一

悉尼歌剧院是如何建成的?这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早在1950年,一群做慈善事业的市民认为悉尼需要一个中心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为兴建这座歌剧院悉尼市政府于1955年举行国际建筑设计比赛。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约恩·乌松)在这次比赛中,他的方案被誉为“揭开了现代建筑的新篇章。”然而他的这篇作品在第一次评选中却落选了。后来是担任评委的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认识到乌松方案的重要意义,从落选的方案中重新拾起了乌松的方案。沙里宁将此方案提交给评委会并高声说道:“诸位,这就是头奖方案!”这是从23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

悉尼歌剧院适宜的位置、体量、多维立体设计、整体形象、色彩等等无不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洽,构成了悉尼乃至世界上最受人赞赏的景象。

成就

了如今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

第一、选址别出心裁。奔奈浪岬突出于悉尼港湾,东、西、北三面环水, 形如半岛,南端与陆地相连,有三条道路在此交汇。隔街以南为州政府大夏以及一片郁郁苍苍的植物园。西面不远横跨海湾之上是悉尼著名的如长虹般的大拱桥。悉尼歌剧院一个了巨型花岗石砌的基座,几乎充塞满布整个岬面。基座高出海面近20米,北端呈弧状,南端面对街道是三段层层升起的大台阶,宽达90余米,平缓舒展。基座上面是两个大小不等的剧场并肩排列,两平面纵轴间有一夹角,使剧场朝北略作辐射状。西南角缀以一个营业餐厅,从南看去,三组高低不等的建筑物前后错落,疏密有致。歌剧院闪闪发光的壳体,根据不同的视角方向而改变着性格。

第二、建筑功能完善。悉尼歌剧院总面积88258平方米,包括一个2690座 的大音乐厅,一个有1547座的歌剧厅,一个可容500多人的剧场和一个小音乐厅。此外,还有排演厅、接待厅、展览厅、录音厅,以及戏剧图书馆和各种附属用房(如餐厅、商品销售部等)共9000多个房间。

第三、造型优美,隐喻生动,寓意深刻(图二)。两个剧场的全部使用空间 分别由三个朝北、一个向南的壳拱屋顶覆盖,营业餐厅上面是南北各一得同样壳拱作顶,一共10个壳体,层层叠套,相互依傍。壳体侧视各各成为三角形,两角上翘,一角着地作为支点,壳体前高后低,倾斜有度,取得了艺术造型上飘逸轻扬之感,加以壳体大小不一、弧度倾角各异,更使该建筑群外形极富韵律。一重重雪白的拱壳在悉尼蓝天下、碧海上,舒展开放找,像贝壳、像船帆、像花瓣、像激情、像奔向大海的热爱,这些隐喻性形象都给人以动感,引起人们许多入神的遐想,给人以非常满足的艺术美的享受。

图二

第四、建筑形象服从建筑功能,又能取得协调统一。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 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个南北186米、东西最宽处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

是餐厅。其它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达

97米的大台厅。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大小剧场中间连接,此连接部作为连个剧场共用的出入口门厅。观众经过门厅分别从侧面进入两个观众厅。这部分除作出入口及观众休息用外,还对剧场演出起隔音之用。两个剧场的观众厅分别被休息廊和休息厅四种围绕,南北两端的休息厅以大片深褐色玻璃幕墙将壳拱的开口端封闭,玻璃幕墙平面成弧形,在剖面上到了一定的高度后向外斜斜突出,形成一个玻璃屋顶,架设在曲尺性的钢骨架上,不但给人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的南北立面,也增加了休息厅的使用面积,而且使观众和前来观光的人们融入风光旖旎的港湾景色之中。

第五、歌剧院适宜的位置、体量、多维立面设计、整体形象、色彩等(图

三)。对此方案的创作意图和构思乌松作了非常明确的解释。他说:“在悉尼歌剧院中,屋顶是非常重要的。该建筑物建造在完全暴露的位置上,基地所在半岛伸入非常美丽的海湾,且位于城市的中央,街道在海峡的两侧,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他。所以在设计这座成为视角交点的建筑物时,不能不格外注意其屋顶。屋顶是与该建筑四个立面同等重要的第五个立面。因此我绝不搞四角方方的盒子,而是创造一座雕塑,包括着所有必需功能的雕塑。歌剧院闪闪发光的壳体,根据不同的视角方向而改变着性格,其表情将从垂直方向朝水平方向变化,我从具有几何学定义的形体中来截取屋面的形状,最后终于从球面中取得了它的外形。”悉尼歌剧院正是充分考虑到市中心的高层以建筑集中区、港口大桥、海面、大型植物园等构成的大环境,与四面八方和睦相处,非常和谐地融合于其中,构成悉尼市最受人赞赏的风景。蓝天白云下,浓密密翠相衬托,一组银白拱壳,漂浮在万顷碧波之上,在悉尼港所造成的激荡人心为外观效果,于今世上无与伦比,疑作水上轻帆,更似海滨蛤贝。

图三

悉尼歌剧院是一座设计奇特新颖,功能齐全先进,深受欢饮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凭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如海上的白帆,又像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在碧海在绿树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美不胜收。悉尼歌剧院的成功,给我们建筑设计很多启迪:

首先,建筑为人而建,因此要有人本主义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要把它作为艺术创作。让人们去体验、

享受它的艺术

美和由许许多多没的建筑及其周围的空间诸要素组成的城市整体美。

其次,要成为精品建筑,标志性建筑,如果靠模仿、照搬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有创新的愿望与不解的努力,精益求精。有了这种愿望与努力,才会产生大脑与心灵的共振而产生很高境界的创作灵感。而把这种创作灵感付诸实施,又要去现场观察,思考周边的环境与现象,然后升华为美丽的设计蓝图。

再之,受人赞赏的标志性建筑不是以其盛气凌人的高大和上金涂银打扮成的富豪形象取胜,而是靠它高尚又平和的文化气质和既可敬又可亲的容貌。

最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同一城市中原有的标志性建筑很有可能被新的标志性建筑物所替代,不足奇怪与惋惜。

参考文献:

[1]杨洲. 伍重和悉尼歌剧院[J]. 中外建筑, 2009,(04):82-84.

[2]欧阳华. 建筑史上的杰作——悉尼歌剧院[J]. 中国工程咨询, 2006,(06):52.

[3]周复多. 悉尼歌剧院的可赞之处及其给我们的启迪[J]. 杭州科技, 2004,(06):53-54.

[4]孙凤岐. 悉尼歌剧院——20世纪伟大又浪漫的建筑[J]. 世界建筑, 2003,(08):08,91.

[5]刘家仲. 奔奈浪岬端闪光的壳群——悉尼歌剧院[J]. 自然杂志, 1981,(12):909-910.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