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两万五千里长征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33:08 作文素材
两万五千里长征图片作文素材

篇一:两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学生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地图、图片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重 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题:这首七律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四、教学过程:自主探究;

材料一:阅读课文P93页最后一段至94页第二段及以下面一段材料。

进攻受挫后,又主张分兵把守,节节抵御,结果,奋战一年,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

材料二: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三:课本p97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问:1、依据材料一请你归纳概括王明的“左”倾错误在军事战略上的表现有哪些?(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党历史上哪次重要会议?中共为什么要召开此会议?为什么

说此次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党成立以来是怎样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8分)

3、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A、B、C的位置上分别标出与长征途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图片提供的信息,指出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7分)

4、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你心中“长征精神”是什么?(2分) 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题组训练:

1.“??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井冈山会师 B.红军长征 C.挺进大别山 D.辛亥革命 2.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3.在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精神财富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征精神②井冈山精神③五四精神。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利用暑假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红军的革命足迹。他们应选择的正确路线是( )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会宁 B、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 C、遵义—瑞金—泸定桥—赤水河—会宁 D、会宁—遵义—赤水河——瑞金—泸定桥

5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对长征的正

确评价是( )

A.是红军主动进行的战略转移

B.其过程体现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D.是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6、红军被迫长征取得胜利,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8、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①革命荚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

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10、小轩去某纪念馆参观,看见镌刻在纪念馆门柱上的对联,“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据此判断该纪念馆应该是( )

A.北伐战争纪念馆 B.南昌起义纪念馆 C.红军长征纪念馆 D.淮海战役纪念馆

11、红色旅游,能让人们吸取历史知识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参加“红色之旅”活动---重走长征路,请你为他们拟定符合右图历史信息的旅游路线( ) A.参观遵义会议旧址 B.渡大渡河,过泸定桥

C.翻雪山,过草地 D.到革命圣地延安

12、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

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 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 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3、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红色旅游景点的相关图片。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 遵义会议会址

图四 图五

(1)图四中的“井冈山”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 分)

(2)图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2 分)

(3)请你为遵义的红色旅游提一条建议。(2 分)

(六)、检测反馈

1、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D.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2.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到贵州参加主题为“革命转折,出奇制胜”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该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 )

①井冈山会师 ②遵义会议 ③四渡赤水 ④百团大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3.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 A.遵义 B.吴起镇C.会宁D.瑞金

4.“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5.“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

7.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叙述不准确的是( )

A.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解决了张国焘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C.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 A.井冈出会师 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

10.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D.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长征结束

12.小明中考后准备参加“重走长征路”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小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 )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力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事件是( )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14.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5.“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赣水苍茫闵山碧,横扫千军各卷席 16.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长征途中召开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7.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A. 铁人精神 B. 两弹一星精神 C. 长征精神 D. 雷锋精神 18.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 )

A.遵义 B.吴起镇 C.会宁 D.瑞金 19.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是在( )

A.占领遵义城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到达陕北之后 D.翻越雪山之后

六、 说教学反思:

篇二: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

沂南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集体网络备课

篇三:毛泽东两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1],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1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毛泽东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撰写《论持久战》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同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5月,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

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6月,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4月。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57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5月,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7月,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初,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 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7月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人物评价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篇四:图说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第16课 图说红军长征

----学习与探究之三

学生通过解说、讲述、表演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历史片断,加深学生对长征史实和长征基本过程的了解,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用资料的能力;能够通过小组成员的特长发挥和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表演能力;通过自制简单课件,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学习的能力;学习用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搜集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习编写历史故事。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那种不怕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1. 教师提前通知学生复习第15课关于长征的内容,了解长征的一些基本史实。

2. 将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按地点分为四段,瑞金---遵义为第一段,遵义---泸定桥为第二段,泸定桥---腊子口为第三段,腊子口---会宁为第四段。指导学生按照个人特长(绘画、表达、表演、组织、电脑操作等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分为四组,每一组负责一段,组长由组员推选,负责本组的工作。 这样设计的原因:

①如果按时间或内容分,重要的大事不好把握,又不利于分组。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决定按长征的路线来划分。

②之所以最终这样分段,是因为每一段中都有长征中的几件重要大事,这样学生就可以围绕几件大事进行重点阐述。

③将学生分成四组,这样学生就可以先分工后合作,并且各自负责一段,目标明确,范围减少,利于学生更祥细地进行查找,整理。

3. 每一组推选一名评委,共四名同学组成评委团,选出一名评委团长。评委团同学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并且每一位评委人授一份,由教师进行把关。评委团团长负责制作一个评委席牌子。师生共同推选出一名同学做记录员,一名同学

做电脑操作员。

4. 各组同学根据本组所负责的路段,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组长根据本组同学的特长选出解说者、绘画者、课件制作者。目的是让本组每一个同学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阵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组员搜集每一段中的长征图片,可以是学生自制的,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渠道(网上查找、扫描等)完成的。

5. 指导评委团的团长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小五星。

情景布置:

将写有“图说红军长征”字样的纸和一张空白纸贴在黑板两侧。在白纸上写有第一至第四组。播放片头。形成一种教学氛围。

活动过程: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律·长征》诗,由学生说出诗作者和诗名,并简单说出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目的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到长征这一主线上,然后由教师对这首诗作一简单解释,由此导入新课: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挥笔写下的壮丽的篇章,从这首诗中,同学们不难想像到红军在长征途中历千辛、经万苦,于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求生存,也不难想像到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后那种激动的心情、热烈的场面。正如诗中所言:“三军过后尽开颜”。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征的历史,认识长征的意义,感受长征的精神,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学习长征,第十六课:《图说红军长征》(出示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共分四大环节(屏幕显示),在每一个环节中,四个小组的同学都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探究或成果展示。指导学生说明分组的情况。四个小组的成员由各小组长分别作小组简介。教师介绍评委团及评委团团长。团长宣读评价标准。记录员、电脑操作员作自我介绍。

各组长介绍(略)。

这样设计的原因:由于本节课是分组进行,并且具有竞争性,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同学了解分组的情况,特别是评委团的同学明确各组的组员,以便更好地进行评价,所以上课开始后,四个小组的组长首先做自我介绍。同时为了使每一位同学在展示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最佳水平,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此时由评委团同学宣读评价的标准为最佳时机,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环节:“图说红军长征”。

各组学生展示:

瑞金---遵义小组

⑴第一小组的第一名解说员向学生简单介绍红军长征出发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出发时经过的瑞金武阳桥( 屏幕显示 ),以及渡过乌江(屏幕显示)时的人员折损情况。第二名解说员接着解说红军渡过乌江到达遵义时的历史,并重点介绍遵义会议(屏幕显示会址)。

⑵介绍完毕之后,由本组的另一位同学出示第一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并将其粘贴在提前准备好的“图说红军长征”纸张上,并略作介绍。该学生向大家介绍本组参与情况。

评委团根据第一组的表现给予评定,并在另一张纸相应的第一组处贴五星。 遵义---泸定桥小组

⑴第二小组的第一名解说员介绍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四渡赤水(屏幕显示二渡赤水旧址)、巧渡金沙江(屏幕显示)、以及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屏幕显示)时的情形。第二位解说员解说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抢渡大渡河,夺取大渡河上的安顺场渡口(屏幕显示),介绍朱德、刘伯承在泸定钢缆上的题词(屏幕显示)和一位老船工的照片(屏幕显示)。第三位解说员接着解说在渡过大渡河之后,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屏幕显示)时的情形。该学生向大家介绍现在的泸定桥的壮观场面(屏幕显示)。

⑵本组的另一位同学出示自制的长征图片,并将其粘贴在“图说红军长征”纸张上,略作介绍。介绍本组参与情况。

评委团根据第二组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定,并在另一张纸相应的第二组处张贴五星以表示。

泸定桥--腊子口小组

⑴第三小组第一名解说员介绍红军翻越雪山(屏幕显示)时的情景,第二名解说员介绍红军翻越雪山之后过草地(屏幕显示)的情景,第三名解说员介绍红军在越雪山、过草地之后,抵达陕北的腊子口(屏幕显示)并简介腊子口天险。向学生们出示今天腊子口(屏幕显示)的壮观场面。

⑵第三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略作介绍,并将其张贴在白纸上,供大家欣赏。

评委团根据第三组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定,并在另一张纸相应的第三组处张贴五星以表示。

腊子口----会宁小组

⑴第四组第一名解说员伴随着音乐向大家介绍陕北领导人物刘志丹(屏幕显示)的事迹和到达陕北的领导人物(屏幕显示),第二位解说员介绍红军到达陕北后会宁会师的场面和会师楼遗址(屏幕显示)。

⑵第四组的另一名同学出示本组自制的一幅长征图片,略作介绍,并将其张贴在白纸上,供大家欣赏。并介绍本组参与情况。

评委团根据第四组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定,并在另一张纸相应的第四组处张贴五星以表示。

这样设计的原因:在解说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方法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全体同学了解资料来源,并学会一些查找资料的途径.每个组的同学出示本组所自制的长征图片,并粘贴在准备好的“图说红军长征”纸上。这样同学们可以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有一种成就感。评委团的同学在每一个组解说完毕之后,都要及时地给予一定的评价。本环节结束之后,评委团长宣布本轮获胜小组,以便激励落后小组。

教师小结:

肯定四个小组同学生动、形象的解说,并说明是他们通过图解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长征四段的大体经过。同时也极力表扬每一小组同学在准备资料中那种积极探索的态度。为更全面地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教师将长征经过做一下简单的小结。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听力和记忆力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出示flash动画)。总结。

这样设计的原因:在此出示这一动画,目的是让学生在四个组解说完毕之后,将比较零散的长征知识,由老师通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为同学作一个总括介绍,这样可以将四个组的同学图说部分进行整合,一是能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二是能对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作一强调。

屏幕显示长征途中四个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征开始的时间、遵义会议的时间、吴起镇会师的时间、甘肃会宁会师的时间),由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回答。之后屏幕显示长征途中发生的几件重要大事,让学生按组讨论,按先后顺序排列。作答之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记忆方法。教师小结: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要多动脑,多思考,举一反三,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这样会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这样设计的原因:本内容的增添,意在使学生培养能力的同时,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将知识与能力交融,同时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第二个环节:精彩片断回放。

由第二小组的同学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录像,在看的过程中要求考虑二个问题:1 中央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2 他们如何夺下的泸定桥?(播放录像,学生看录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因为仅有的四只小船难以使红军全部渡河,所以他们决定夺取泸定桥,夺桥时,他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炮弹,冒着敌人熊熊的烈火,在敌人将桥上

的木板拆除的情况下,团结一致,终于取得了胜利。并说明在长征途中,正是由于有无数次象飞夺泸定桥的感人场面和英勇的事迹,他们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才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记录员同学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根据情况适时给予评价)

在欣赏完一段感人的录像之后,第三小组的同学表演历史短剧《丰碑》。 在看短剧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考虑一个问题:在短剧中为什么将军需处长作为一个丰碑?

(学生表演短剧)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小结: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最困难和危急时刻,他们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而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军需处长是在爬雪山中的一个丰碑,而在长征途中却涌现出了无数个象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因此可以说他是所有红军战士的一个缩影。也正是由于无数个象军需处长这样的丰碑存在,我们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这种团结合作、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设计的原因:

1.这一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长征中的某一具体故事情节做到祥细了解,短剧的表演,既能锻炼他们表演的能力,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某些学生的个性,同时又能使其在编演时切身感受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可贵品质。

2.这样设计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本节课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与静相结合。

3 . 在每一小环节进行前,教师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即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由教师做一简单的总结,既起到了归纳的作用,同时又承前启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教师小结: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英勇壮举,是世界军事史上无与伦比的光辉篇章。中外人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提问:“你知道中外人士是如何看待长征的吗?”过渡。

第三个环节:中外人士谈长征。

教师请四位同学分别读自己查找的资料。并说明出处。

(记录员为查资料的同学给予加五星)

这样设计的原因:本环节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 教师出示查找的关于对长征的评价资料。(教师出示资料,屏幕显示) 播放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讲话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考虑,我们今天“新的伟大长征”指的是什么?

篇五:21《七律+长征》精品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七律 长征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七律诗的韵律节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四个生字,通过查词典、搜集长征背景资料、联系上下文等形式理解“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的意思。

3.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感受七律的特点,学习总分的表达方法,体会夸张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能按七律诗的韵律节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1.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初步感受七律的特点,学习总分的表达方法,体会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结合对学生的预习检查以及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首诗的节奏、韵律、内涵、情感、气势,并通过朗读进行表达。

2. 通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大意。

3. 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在交流讨论中充分展示独到的见解,从不同角度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借助阐释、板画、朗读等方式表现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 借助故事《巧渡金沙江》和视频《飞夺泸定桥》,理解“暖”与“寒”的含义,突破难点。

5.通过“板画”引导学生体会“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夸张的作用,结合板书体会诗歌“总—分”的结构形式。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2.收集长征的时间、路线、背景、故事等资料。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3.收集长征的背景资料,了解长征的重要意义。

4.阅读《毛泽东诗词》,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写作方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借助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胜利后,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 长征》这首诗。(板书:21 七律 长征)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交流中相机引导:“七律”是这首诗的形式,全诗有八行,分成四联,每行七个字,平仄、韵律、对仗有特殊的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内容。)

3.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对长征的了解。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长征路线图: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初读: 1.读准字音。 (1)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22.读通诗句。 (1)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2

(4)学生齐读这首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初步理解诗意:

1.再读这首诗,思考:结合词意和资料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时在不理解的词语下面打个小问号,一会向小组的同学请教一下。

2.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并汇总不能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3. 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教师点拨:五岭指五座山岭。)

(3)借助词典理解“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教师点拨:用“云崖”,而不用“悬崖”,更能突出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的高、险。)

(4)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汇报诗句的大意。

①学生试着说一说。

②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诗意,补充完善。

③指名说。

教师重点指导: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水急浪大,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只剩下光秃秃的13根铁链,让人看了心惊胆寒。)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这首诗。

(四)作业设计:

1.熟读这首诗。

2.搜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资料。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 长征》。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诗的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它。

(二)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1)自由读这句诗,你想知道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具体表现在哪里?)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默读这首诗,标画出能够体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句,反复品读,也可联系资料,写下自己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两万五千里长征图片

3.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汇报:

①从“逶迤和腾细浪”体会到“五岭”山脉弯弯曲曲,连绵起伏,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上翻腾的细小的波浪;从“磅礴”和“走泥丸”体会到乌蒙山高峻险陡,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在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②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乐观的革命精神。

(2)借助简笔画,体会写法:

①请两个同学画出五岭和细浪、乌蒙和磅礴的对比。

②学生在黑板上板画。

五岭 乌蒙

细浪 ﹏﹏﹏﹏ 泥丸 。。。。。。

③点拨:把逶迤的五岭看成细小的波浪,把磅礴的乌蒙看成小泥丸,作者使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

④你想到了哪些运用了夸张写法的诗句?

预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⑤读读诗句,它们和这首诗中夸张的方式一样吗?(不一样。这一句是把瀑布的长给夸大了,而文中是把五岭的长和乌蒙的高给缩小了。)

⑥教师总结:用夸大或缩小表达一个事物的特点和精神都叫夸张。这样写更能突出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乐观的革命精神。

(3)教师渲染,指导感情朗读:

师:五岭山脉再长,在红军眼里不过上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再高再险,在红军眼里不

过就是脚下滚动的小泥球。借助黑板上的简笔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1)指名读。

教师指导:“逶迤”要稍微读得轻一点、长一点;“磅礴”要重一点、高一点。借助简笔画读出“五岭”和“细浪”、“乌蒙”和“泥丸”的对比。

(2)学生自由练读。

(3)学生齐读。

1.学生汇报:

(1)从“拍、云崖暖”体会到金沙江水流湍急,浪很大,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红军要想过江很困难;从“横、铁索寒”,体会到横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只剩下了13根锁链,下面是湍急的河水,过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2)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退红军,最终还是被红军战胜了。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 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的理解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1)引导学生借助故事《巧渡金沙江》,体会“暖”字的含义。

(2①让我们一块看看这场激烈的战斗吧!(播放飞度泸定桥的视频。)

②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你想说什么?(红军飞度泸定桥,战斗激烈、惊险)。

③教师小结:“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3.师总结:两场战斗,两种心情。巧渡金沙江不损一兵一卒,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读出“暖”字和“寒”字的丰富内涵吧!

(1)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暖”字要轻一点、长一点,突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读 “寒”字要重一些,高一些,突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学生自由练读。

1.学生汇报:

从 “更喜、尽开颜”体会到红军战士们很高兴,个个笑逐颜开。他们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借助资料,探究“更喜”的原因。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