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耍猴作文教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18:00 字数作文
耍猴作文教学字数作文

篇一: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3—4)年级作文教学提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从内容入手,拓宽思路。 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巴望在一节课指导,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淡化文体,提倡自由表述。作文教学应该力气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比如写《值得尊敬的人》可以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生活中哪些值得你尊敬他?他(她)是勤学好问还是善良乐于助人的???他有什么特长,本领?或是对你有过怎样的帮助教导???在学生互动交流中学生一定会受到启发和感染,引发他们再现曾经经历的生活场景,使作文指导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融合起来,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曾读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案例:上课伊始,于老师手里拿着两朵大红花走进教室,说:“今天我要吧这两朵大红花送给我们班同学,一朵送给我们班最爱读书的,另一朵送给我们班最助人为乐的,大家说,应该送给谁?”然后学生提名,老师把名字写在黑板上,随后交流,说出哪位同学的事迹更感人,最后引导学生,你觉得花送给谁就把他助人为乐的事例写具体,等同学们写完后,评选谁的事迹动人,就把花奖励给谁,这样,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让习作真正成为了学生一种自主的学习生活。

其次,教师应注意适时激励评价。教师若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闪光点放大,哪怕是对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的肯定都会让学生欢欣鼓舞,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外,应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教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目前,我们的小学生平时不认真观察,词汇量较少,比如,吃了好东西,只是真好吃,特别好吃,非常好吃等等,而没有发挥眼睛的作用。没有观察,就写不出所吃东西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文章就显得空洞,干巴。比如《记一次活动》如果不细致的观察写出的文章就像记流水账,毫无意义。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细致观察。文章就会生动多了;再如《街

头偶见》这篇文章同样是写在街上看耍猴,第一位同学就像照相机,把耍猴的过程一点不漏的照搬下来结尾是“真有趣,我好高兴”;第二位同学,写出了猴子的外形,以及表演时挨打的过程。结尾是“不幸的动物”第三位同学,重点写人的外貌,以及猴子的态度结尾是“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可怜的小动物呢?”第四位同学,简要写猴子的场面,重点写周围的人。猴玩时,人兴高采烈等耍猴人收钱时,掉头就走。结尾是“现在的人怎能这样呢”可见,你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所写的文章的内容就不一样,对生活认识的越深,就越容易找到文章的素材。

2、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

第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批、注、画、写等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

第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课外物。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片段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七、八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有效的形式就是写日记。就这样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

学生开始写日记总是感觉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就处处有生活,处处有感受,处处有写作材料。

(1)、写身边的人

老师、学生、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我们身边的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丰富多彩的事,都是写日记的素材或者表扬、或者批评、或者议论,用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

(2)写周围的物

在学校每天的生活都会遇到很多的物,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物的来历、

特点、功能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并有物产生联想,这样学生的认识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3)写人际交往的“情”

孩子生下来就生存在许多关系中,有父母的亲情,有师生的教育情,有同学情,有朋友,有兄弟姐妹情。让学生体验与感悟,这些丰富的情感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人间真情,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感情的方式与方法,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有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珍惜人间的真情,培养自己与别人的交际的能力。

(4)写课后小练笔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小伙伴》后,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启发学生想象,玛莎拿着安东送给他的面包会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学习《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后,可让学生续写《售货员阿姨又遇见可那位男孩》;学了《争吵》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学习了《充气雨衣》也让学生完成一件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又对学生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写劳动的苦与乐

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又注重学生亲身感受。如今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人帮妈妈做一件家务,并把做家务的过程写在日记中,要写清你是怎么做的?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怎么克服的?当你做完后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有了亲身经历,自然有话可说了,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6)写自己的“心里话”

日记也是学生倾诉的舞台,有些学生和同学闹了别扭,不好意思开口道歉。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工作方法有意见,或是受到了老师的误解,有些学生对爸爸妈妈有话要说,却不敢说,这时就可以《××、我想对你说》为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学生打开生活中的结。

(7)写读书,观影视后的“感”

新课成标准要求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

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活化学生大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的知识的途径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学生在阅读、观看影视节目时,也会产生很多的感悟和想法,让学生动笔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写下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感情。提高学生认识与分辨事物的能力。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篇二:作文教学漫谈

引导 开放 自由 体验

——作文教学漫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然而作文教学脱不开传统观念的禁锢,习作空间闭塞狭窄,学生习作的人文环境压抑沉闷,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表达自已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而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如何摆脱这种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来?笔者以为要从命题方式、习作内容、习作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切实地开放习作空间,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倾诉。

一、命题——多点引导,少点规定

作文命题中过多的规定往往束缚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所以我们的命题要少一点对文体创作的规定,淡化文本本身的要求,关注起学生的积累,用命题去引导学生的倾吐欲望。

(1)命题贴近学生。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同样是一个题目《难忘的一件事》,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要写这个题目,教室里肯定是唉声一片,因为这个题目学生是太熟悉不过了。但如果教师换一种形式出示,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例一:让学生体验生活。教师只要创设一个符合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如学会技能获得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时的愤慨……学生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例二:让学生评点生活。让学生动手作文前,说说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看到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又是兴味盎然。

(2) 让学生自由命题。或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自拟题目,材料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一种情景,一种声音,一种物品等等,也可以什么也不提供,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命题往往会让学生放开束缚的思维,找到自己情感的生发点,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二、内容——多点开放,少点束缚

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作文基本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殊不知,这种从写到写的封闭式的作文训练,使多少的学生一想起作文就“望而却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新课标提倡学生要用“我手写我心,我言抒我情”。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材,应该超越教材,要解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练习作文的多种机会。所以我们的内容 应该淡化统一,摒弃无关的束缚,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吐露真情。

(1)敞开心扉,心语作文

人人都有一个丰富而神秘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自己的愿望,写写自己的爱好,都可以成为学生爱写的题材。

(2)阅读书籍 感受作文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作文积累的开始。读写如何很好的结合,如何互相促进,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所教的班级中经常出一些跟阅读有关的习作题目,如:《我喜欢的三国英雄》、《我最崇拜的水浒英雄》、《给西游记中的妖怪分分类》等题目,学生都非常乐意去研究,去阅读,去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达成读写的互相促进。

(3)学会实践 应用作文

为了使学生获得足以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作文教学也应增加实用性。把社会及市场领域所必需的作文技能作为作文内容进行训练,比如构想广告词、编写主持台词、写调查报告等等,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技能学以致用。我曾带班里的几个学生进行过一交写调查报告的实践。我们利用假日时间对家乡的西溪进行水污染的调查,完成了“解开西溪污染之谜”的调查报告,获得了金华市三等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一个新矿藏。

(4)观察自然 生活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神奇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学生,每次学校组织春游或秋游,尽管目的地也许是学生多次去过的,但他们从来都不会感到厌倦。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真实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他们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在学生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灵感的思绪被美景触动,奇思妙想勃然而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

(5)时空错位 幻想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作用,想到昆虫的言行;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以幻想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形式,让儿童在作文中心情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憧憬,把写实与虚构融为一体,从而为作文教学开辟一条新路。我们带孩子们投身自然、遥想未来、科学幻想等,让他们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形式——多点自由,少点僵化

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1)、实物素描 提高洞察力

学过素描的学生都知道,美术教师在要求学生观察实物时,要经细细观察实物的外形、质感、材质、光线、阴影等,我们的作文何不也让学生对实物进行描述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一些实物素描课让人记忆犹新。他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形状、大小、颜色,感受它的香气、味道、重量,并引导学生留意桔子与众不同的细微特征。对着实物,学生很容易就能对一些特征进行生动的描写,如:颜色是黄里透红;外形像拳头,又像小南瓜;香味是淡淡的;桔子上的两张小叶子像顶着一顶小帽子;剥开桔皮,看到里面的桔瓣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又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实物的展示,学生怎么能想出如此传神而精确的词句呢?

(2)、即兴作文 培养敏锐力

即兴作文是一种抓住瞬间感受,快速构思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倾向,决定训练内容。作为一名老师,也应随时留心,对准镜头,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作文的素材。有一次,上课已5分钟了,班上的“小懒虫”突然闯了进来,课暂时被中断。我很生气,可看他今天的神态却是目光安详,一点没有心慌的感觉,我觉着里面肯定有文章。于是,让同学们一起来猜猜他迟到的原因。大家一时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表达……学生各种合情合理的猜测,“小懒虫”出人意料的实情,无不让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此时的写作完全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总之,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进行作文教学的材料。教师要善于触着他们胸中的积蓄,唤起表达的欲望。

(3)、情境作文 增强感染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媒体,有意地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一般形式有活动体会情境、实践感受情境、语文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验情境、媒体再现情境。如指导写《我的老师》,让学生深情歌唱《小小米兰》,心头涌起感激之情,对辛勤园丁的劳动增加理解,笔下老师的形象才丰满、感人。再如学写运动会的场面,教师可有选择地播放一些视频,出示一些照片,再现那热烈的比赛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从而写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4)、编写童话 发挥想象力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也是孩子们特别能发挥的文体,教师组织学生听编童话、看图编话、提供材料编童话、续说续写童话、独立编童话,都能有益地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如学了《坐井观天》,可让学生写写出井观天;学了《狐假虎威》,可让学生写写老虎第二次受骗的经历。也可以出示一张图画,一段音乐,让学生自编一个童

话。甚至可以是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创作,形式非常灵活,而学生又都是那样的投入。

(5)、随文练笔 强化构词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穿插一些形式灵活的小练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随文练笔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不用为题材发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学生正被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所打动的良好时机,让他们给小女孩说几句,写几句,都是信手拈来,言传心声的真情作文。议论了《凡卡》的种种结局后,让他们续写凡卡,学生都觉得挺有想法的。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时,让他们选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表达这个故事,学生们有的用对话,有的用诗歌,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位学生采用了三字经来描述这个故事:“蔺相如,封上卿。廉将军,不服气。骑大马,显威风。蔺相如,顾大局。往回赶,避冲突。手下人,看不过。怨宰相,怕将军。蔺相如,细解释。明大义,为国家。老廉颇,仔细想。争地位,不应该。背荆条,去请罪。将相和,美名传。”学生的构词能力之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四、评价——多点体验,少点甄别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评价活动贯穿着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它还应是一种多角色的评价,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都应成为作文评价的有力参与者,使作文评价真正成为激发作文动机,唤醒内心倾诉的催化剂。

1、教师评价——多一点鼓励

教师的评语应该是体验型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是欣赏型的,教师只有懂得欣赏,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文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才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觉始终有人在注视他、关心他;教师的评语还应该是疏导型的,用你的真诚去唤起学生倾诉的强烈愿望。批语可比是教师手中的一个砝码,激发兴趣也好,培养信心也好,都可以运用自如。一篇好的文章,评价中来点“刺激”,指出一个小毛病,提醒学生不要骄傲自满,还要再努力。一篇失败的习作,评价不够好,学生要灰心丧气了,批语可以作出肯定,点出文中一个好句子,一个好词,一个好的想法,以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2、自我评价——多一点鉴别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修改作文必须以正确评价为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判断、评价自己作文的优劣,才能产生修改的动机和需要,才能在不断地修改中提高遣词造句、布局谋

篇的能力,从而树立自己修改作文、改好作文的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主动性。一般做法有:晨读时,让学生抽点时间诵读自己的作文;课外阅读时,将习作作为一个阅读的内容;进行新作练习时,找出以前那些题型类似的旧作读一读,既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又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同学评价——多一点欣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作文练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经验,而他们的阅读、评价能力的发展更是先于作文能力,因此,他们常常处于“眼高手低”的境况,给他们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评价能力,兴致都是很浓的。再说,作为习作者的同龄人,他们在生活经历、认识深度、知识结构上处于同一层次,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容易发现儿童世界的真实。

将习作交给同学评价,让同学欣赏你的成功之处,无疑会让习作者产生一种满足感。交给学生评价任务要单一,要明确,要使这顶活动本身带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做,善于做。平时,我总是喜欢让学生传阅日记、周记,特定的任务就是将看到的好词、好句用曲线划出来。这种明确的操作导向,愉悦了学生的心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阅读,变成了单纯的欣赏。一些平常却又闪烁着“真实”光芒的句子就在学生的眼中被发现,被划上了动人的曲线。一篇普通的习作被赋于了更多的可取之处,学生心里是多么高兴和自豪啊!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浦阳镇的物资交流大会。学生通过互相传阅,搜集了好多精彩片段。如一位学生看到几个耍猴人在强逼猴子表演节目,又让猴子向众人讨钱,他不禁想到:人和动物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还有一位学生跟着妈妈去逛街,看到不同摊位上的顾客多少很不均匀,了解了原因后,不禁感叹:商品要价廉物美,人也要德才兼备呀!这些想法希里古怪,让成人看了,说不定会认为不真实呢。可同学不这样看,在他们眼里,这样写就是好。于是,许多人划上了曲线,表示赞美。我想: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权扼杀学生的这种创新吧。就让天真去激励天真,童趣去唤醒童趣吧。

4、家长评价——多一点情趣

要鼓励家长对学生作文进行再评价。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经历、举止爱好、性格类型、言行特点比教师了解得更具体、更细致,学生作文反映的事情是否真实,言谈举止的描写是否得体,家长都可用生活体验来衡量,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气氛融洽民主,儿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可以通过争论,来促成对习作内容的再认识。我每次改好作文,都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享,学生总是兴致勃勃。

总之,作文是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大胆地开放习作空间,唤起学生的真情倾诉,让学生在绿色和谐的习作氛围中,大胆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涌现出“我手写我心、我言抒我情”的精彩习作。

篇三:浅谈如何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

如何焕发孩子的习作热情

清涧县城关小学 高海峰

摘要: 古人云“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努力发现并抓住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予以放大和点评。让学生从老师的讲评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激发更强烈的习作热情。

关键词:写真事发真情 勤观察勤思考 重积累重指导

当我迈进“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就认定了绚丽多姿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转眼间与我可爱的学生同努力、同成长、同体味着祖国语言文字的广博已有13个春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主要模块,同时作文教学也是不少语文老师的薄弱环节。面对学生作文的大量批改更是“叫苦不迭”, 特别是“流水账”“盗版”作文,使得个别语文老师因此而“病”,因此而违愿改“行”。难怪校园里出现语文老师“空缺”的现象。不难看出这都是“作文”给闹的。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从而改变这些现状呢?现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写真事发真情。

丰富多彩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恩赐,只是每个人接受的态度不同而改变了最终的效果。为什么一些学生一提写作文就“紧锁眉头”“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发牢骚”而部分学生却恰恰相反,聚精会

神之后便是栩栩如生的语言呢?原因就是前一部分学生只是稳坐“冷板凳凭空挖掘”,而后一部分学生愿作生活的热心人,善于发现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例:我班的白帆和惠召这俩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完全可以用“挤牙膏式”来形象说明他俩习作的过程,结果也就是欠通顺的三言两语。可是最近的一次自命题作文(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让我惊喜欣慰。白帆的作文题目是《耍猴的场景》,文中写到“可爱的小猴子蹦来蹦去,而且时不时地做鬼脸,惹得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可是猴子的主人却用木棍打它,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打这可爱活泼的小猴子。”惠召的作文题目是《庙会》,文中写到“我和爸爸来到山顶,这里可热闹了,庙里求儿女的叔叔阿姨特别多,我也进去向‘神像’行了跪拜之礼。”虽然这些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但是这俩个孩子已经学会留意自己的生活和显露自己的感情,难道这不是孩子“跳跃式”的进步吗?

由此可见,我们要多引导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写自己的生活,流露真情。

二、激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写生动留蕴味。

我曾在乐堂堡乡中心小学工作整6年,这里100%的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女”。他们拥有与城里孩子完全不同的色彩斑斓的世界,最大限度的允吸着大自然的“甘露”。那么,要使这些孩子在生产实践中长见识、受教育、得启发,把情感的波澜、生活的体验倾吐出来,就得激励他们勤观察、勤思考。

例如:关于农作物的习作。这种素材在乡村漫山遍野四季不绝,它们是学生最广阔的描述静物的“野练场”。走进田野尽情观察,带进课堂自由剖析、叙述。 例如:关于生活记录的习作。以《挑担》为题,学生就从男人挑担、女人挑担、老人挑担,说出各种人物的不同神态;还能说出顺风挑担、逆风挑担,白天挑担、夜晚挑担的各种情景。可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认真思察思考、用心体会,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写作的素材就会很多。

三、重积累重指导,得硕果。

1.积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讲的积累不只包括文学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语言的积累。实践中,我们不反对积累好词好句的做法,但应侧重引导学生整段整篇地背读抄写,以积累活的语言模块。在背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日常交际、影视中搜集积累鲜活的生活语言。由于这些语言产生于学生熟悉的特定语境中,负载信息量大,感情真实浓烈,所以能触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很容易进入自己的语言系统。

2.学生“会不会写”,“写得好不好”,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得重视写作指导。首先,策略性的知识要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规可依。习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有许多可以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写作文的策略性知识。教师有责任将这些规则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用以指导学生的习作实践。其次,要做好“面批”。一对一的交流是最有效的交流,面对面的指导是最有效的指导。这样能直接促进学生对好与坏、优与劣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再次,

及时鼓励。古人云“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努力发现并抓住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予以放大和点评。让学生从老师的讲评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来激发更强烈的习作热情。

参考文献:

《新作文》······【小学教学版】、

《小学教学》······【语文版】、

《小学语文报》《家庭教育报》等。

耍猴作文教学

如何焕发孩子的习作热情

高 海 峰

篇四:讲座材料

关于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习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习作教学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就第二、第三学段习作的目标则叙述更为具体。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质量仍不尽人意,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不注重内容的引领。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一写作文就痛苦万分,眉头紧锁,铅笔咬断了也写不出几行字来。我讲一个小笑话:说一个秀才为了赶考在家里写文章,写了撕掉,然后再写,如此折腾好几天都没有写成一篇文章,他的妻子怒道:看你这样写文章,简直比女人生孩子还难!秀才说:女人生孩子,那是因为她肚中有孩子,如没有孩子,你让她生生看,我写不出来,是因为我肚中没东西可写呀。

我认为,没有东西可写,是学生写不出作文的最根本的原因。下面请看于永正老师的一段作文教学视频,看一看于老师是如可引导学生下笔、让学生腹中有东西的。 于老师刚才的教学是对作文的难点在内容上这一观点做了很好的诠释。首先于老师在出示一段录音后之后,指导学生想在哪听到过这段录音,首先要听

懂它的意思,其次启发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神态;最后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听到的的前因后果展现出来。在于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从一开始对听到内容的理解单一,到最后有更深入的理解,比较全面地把握话里话外的内容,在1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一气呵成,很多学生都完成了一篇不错的作文。于老师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内容决定形式,不要过多的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有了内容,就不愁写不出作文。

学生作文有三步:一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二是思考生活、提炼生活;三是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看来要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 .机械表达,缺乏情趣。

??说起小学生的习作,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第一学段小朋友的写话要二、三学段的习作富有童趣。老师们在批阅第一学段学生写话时往往会忍俊不禁,被学生的“妙语”逗乐。而到了

二、三学段,这样的情景则会很少,老师们常常埋怨学生习作太差。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到了二、三学段学生习作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情趣缺失了。有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习作,经常机械的背诵一些习作辅导资料上的范文,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就“套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张文德曾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

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习作教学中情感不见了,是习作教学的病根之一。

三.技巧规范,创造不够。

?? 在习作教学中,让人最心痛的是对学生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有位作家曾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在去班主任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后来老师改习作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认为这一段话与习作主题无关。这一段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学生犯错后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怎么可以删去呢?这种扼杀创造性的案例其实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童心、创造力的缺失,而把学生的创造思维视为异类,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四.只重作前,修改不力。

?? 这里的“只重作前,修改不力”指的是当前习作教学中出现的只重视作前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修改。我认为小学生习作是应该注重指导,由仿到创,但我们往往会花上将近一节课的时间以教师指导为中心。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生

习作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慨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习作能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给学生这个规范,那个技巧,包办代替,忽视了学生自身思维,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只重视作前的指导,缺少习作后的修改反思,是造成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提倡模仿,忽视课文阅读材料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学习其写作特点、方法,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课文阅读材料有不少课文对学生习作很有借鉴作用,让学生掌握技巧,提高写作技能。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这些典型的课文为范本,从语言的表达,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三个方面去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请各位老师观看于永正老师利用课文阅读材料指导习作的一个视频。刚才视频,我们看到于老师能较好的利用语文课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借鉴了‘人物对话’这一、课文写作技巧、训练了学生写作技能。

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肤浅。

文章是认识生活的结果。大自然如此的丰富多彩,为什么有的孩子没东西可写,我认为这是学生缺乏认识,缺少对生活的认识,文章是认识生活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作文内容,有些孩子写得肤浅,而有些孩子写得比较深刻。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各人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的认识不同,认识得越深刻,写出的文章就越深刻。

有这么一个例子,说有四个学生迟到了,老师让他们晚上回家每人写一篇作文,说说为什么迟到。第二天四个学生把作文交上来,第一个学生就写他去看耍猴表演了,猴子一会儿爬到杆子上面,一会儿爬到杆子下面,很热闹。第二个学生观察重点放在猴子身上,写出了这只猴子多么苍老、可怜,讲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学生观察重点落在耍猴的饱经风霜的老头身上,想到老头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只好街头卖艺养活自己,想到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第四个学生观察重点落在围观的人群,写了他们看到老头用皮鞭抽打猴子发出的惨叫,人们兴高采烈喝彩的样子,最后感叹:人啊,这样没有同情心啊!四个学生写的是同样的内容,但对生活的认识不一样,因而决定了他们写出的文章深度就不一样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给他们创造机会去体验生活,通过实践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让孩子们写出既有内容,又有思想的好文章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篇五:让能力改变写作

《能力作文——让能力改变写作面貌》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我们的写作状态

二、从能力入手改变写作面貌

最后一个方面 主要讲一讲写作最重要的一个点:坚持生活的常识。这对写作至关重要

这是一次漫谈式的聊天式的讲座 ,会牵扯很多东西。主要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正确的写作观但不涉及具体的方法。

这是正常的 但写作之前清楚我们的写作观念 这是必要的 这种必要一定会给孩子一种新的东西 从而更能更好地写作

我先讲 我们的写作状态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对写作的认识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有巨大的脱节。

美国教育进展评估(Natlona1Assessment of Education a]Program,以下简称NAEP)是美国目前最权威的全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体系。2011年,NAEP再次调整了其写作评价体系。它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充满目的的交流活动,是写作情境需求(目的、对象等)与作者为了完成写作任务、适应阅读需要所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协调统一。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观点陈述有赖于作者聚焦和组织信息、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请大家注意里面的几个关键词:交流活动、情境需求、协调统一

写作是一种交流互动的学习,不是一个人苦逼的闷头学习!

写作需要情境,要找到说话的对象(当然这种对象在写作中是潜伏的)

写作需要调动其他资源 是综合能力的表现 不是单一的智力行为

2011年NAEP的写作测试主要聚焦于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测试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灵活选择、运用各种写作方法,以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写作目标)二是评价学生运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写作,以体现计算机对写作过程和文本形态的影响;(技术工具)三是评价学生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时间效率)

虽然,我们的课程标准中也有类似“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等,但我们并未对其提升到重视的程度,以致沦为写作就是分数的尴尬境地。

为分数的功利性、唯一性、封闭性的浮躁写作,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写作热情,更可怕是对思维的养成造成致命的损伤,使思维的成长陷入混乱、极端、低幼。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思维现象。网络愤青、二元善恶思维、目光短浅、缺乏常识、激进而没有人文情怀,与这种浮躁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中小学写作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存在非常致命的问题。

第一、为别人写,不为自己写——目标混乱(价值)。讨好老师或者读者,一味去模仿,或为高分或为出名,根本看不到写作的真正价值,是有关自我心灵与他人进行交流活动的写作价值。

第二、不求真,缺乏常识——思维缺陷(智)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我举个作文例子,是老师推荐到《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要求发表的。

这是些母爱的一个片段:

有一次,我们在学校上课,不知不觉从什么时候开始,天上下起了雨。春天下雨,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开始我没太在意。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水,顺着我们的教室门缝进来了。我们在三楼都漫进来了,可以想到一楼是什么情况。这时老师们不得不停止上课,因为雨实在太大了,很多学生都被迫留在学校。我坐在那儿,心想,这些糟糕了,我可怎么回家呀。边想边望着窗户。过不不久,我的同学王岚说:“你妈妈来接你了。”我说:“不会吧。”我跑出去一看,妈

妈的衣服全湿了。我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妈妈说:走吧,回家吧。我拿起妈妈手中的伞,缓缓地走着,我原以为回不了家,可是妈妈她在我身边就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放松,好像“天塌下来都不怕”的感觉。我相信这就是妈妈助我的力量。

有老师说 这是夸张,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我不敢苟同!

夸张 是基于生活常识(细节)的一种想象或联想。无论是夸大还是缩小夸张 都应该有生活的情理

为了写母爱 违背生活常识 这样的写作就很无聊。

第三、内心没有温度,冰冷坚硬——人文失落(爱)

这里我举个例子,就是药家鑫

我不探讨药家鑫该杀还是不该杀,我今天讲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人 药家鑫案例:

药家鑫的父亲当过兵,性格又火爆,对药家鑫过于苛责,少不了打骂。“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药家鑫被判死刑后,说要捐出眼角膜时,他父亲都很愤怒: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

当我们把镜头拉回药家鑫的少年时代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痛苦的灵魂 前段时间 南京两个孩子被活活饿死,造成这一幕人间惨剧的直接原因在于母亲玩耍不归!

是什么让这个母亲失去了基本的人伦天理?也让我们把镜头拉回这位“残忍”的母亲的童年吧。网上有很多资料,相信大家都了解的。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孩子们写作文运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能不能多一些人文的关怀,批判是很容易的,但发现背后的暖色却是需要有心的

央视记者柴静在自己的书《看见》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过好事的人和做过坏事的人。不从人物本身的行为上去分析,而是不顾客观事实去贴好人坏人的标签,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有问题,是极不道德的。

还比如说刘翔,得奖我们给他赞誉,认为他是英雄;受伤退出我们就把他评得体无完肤,说他懦夫等等。刘翔始终是刘翔,之所以有这样天壤之别的批判,是我们的内心出了问题,写作千万不要这样。

简单来说,我们的作文问题是:讨好别人,缺少价值;远离真实,丧失理智;没有情爱,内心可怖!

我们这样写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

为了主题的需要,我们刻意去批判或歌颂,很容易陷入情绪化、极端化、片面化,造成思维的混沌、情感钝化和自我蒙蔽,从而远离真相,最终炼成极品“脑残”。这是相当可怕的一种写作状态。

这里我多说一句

今天早上 在我们的创新作文家长群里 有家长讨论 应试作文和自由作文 有的人刻意把两者割离。在我看来,我是不主张这样的“分裂”写作状态。打个比喻来说,自由写作就是 小区跑步 ;应试写作就是 赛场跑步。不管在小区跑 还是赛场跑 你总要有最基本的力气吧,还要有一定的跑步姿势吧?这些都是基本的,在小区能跑很快,在赛场反而会跑出问题 这可能性也不大。应试作文 是一种流水线评阅 老师不可能逐字逐句看 所以亮出观点 言语漂亮 让老师更有效率看见你的写作能力 这也是应该考虑的。但不等于说 应试作文就是洪水猛兽,不管写什么作文 都需要底子 要有价值、暖色、常识。

好 我现在讲面临这种写作状态 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正能量的应对策略(这个策略也不是操作方法)

仅从理念上做一个说明

我认为,写作要以能力为基础,写作知识和写作素材并不是写作的根本条件。一个写作者只要拥有了体验观察力、想象联想力、阅读反思力、审美感悟力,写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写作好 就是语言表达好 这是一个误区

语言表达好 只是其中一个能力 就是语言表现力。写作并不仅仅是语言的比拼 还有思维能力。有能力的写作 才能接地气。

我以观察力为案例,说说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作文最基本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基础。

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

坐在公交车上靠窗子的位置上,把视线朝向窗外,我看了很久。突然发现,其实,我这是第一次能够如此这般全面的观察社会,观察这座经济日益发展的城市内的精神。

路上到处是骑单车的人们,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居多。大都背着书包或一样看起来价值不菲的乐器。急匆匆的赶去上课,亦或是回家。正值放假期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急匆匆的多学点儿东西。我看着一群争着抢着要赶到时间前面的孩子,竟然也包括了幼儿园的孩子,突然心中闪过了些许害怕。一种担忧,未来的孩子都是全才,恐怕唯一让他们觉得难得就是小学时候必写的“童年趣事”的作文吧。早就没有了,回忆更是假的。到时候,童年又是人人都钻冰箱里出不来,人人家里都养猫了,人人都往脸上涂墨水了。

……

其实,窗外是一个大世界,窗内则是一个小世界了。相比起来。丝毫不逊色。前面坐着一对操着外地口音的父母,抱着个婴儿,我看着有些婴儿肥的味道。而父母却看起来瘦骨嶙峋。一定是来这里打工的工人。千辛万苦,夫妻两个来这里生存。

可以讨论下,大家认为这个片段写得如何呢?

可以简单看这篇作文 是一个通过观察来发表感悟的习作。是初二的一个孩子写的,坐在公交车上靠窗子的位置上——透露了他观察的位置和角度。而后面的内容基本就是他的观察所得 和 思考感悟,比如——其实,窗外是一个大世界,窗内则是一个小世界了。

一些老师也说

有人说这篇作文不错,通过观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感悟。

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想只会把作文引向歧途。什么是观察?什么是感悟?这是写作中需要再次直面思考的问题。

观察要基于基本的事实或现象(虽然每个人看的内容不同,但都是符合此情此景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