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游山玩水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43:08 单元作文
游山玩水的诗句单元作文

篇一:游山玩水与吟诗作对的音韵学要求

游山玩水与吟诗作对的音韵学要求

林寿松 编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苏东坡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水诗,山水诗是我国诗歌的主体。游山玩水常使人们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但要作出一首公认的好诗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诸如人文素质、文学功底、社会阅历及历史环境等等绪多方面因素;而要作出一首能抒发自己心怀,又基本符合诗歌规定的个性“佳作”却不难,因为格律诗创作所涉及到的音韵学知识是可以学习、掌握及应用的。这些知识或规定可归纳为三方面:符合节奏、讲究平仄、偶句押韵。不仅是诗词,甚至歌曲、戏曲,还有文学创作直至日常说话等等,只要融合应用了这三个原则,就可使语音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朗朗上口,从而产生一种语言上的音乐美。

1. 律诗创作要符合节奏感

中国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的汉民族,几千年来已逐渐形成包括说写的如下的语言习惯:1/喜欢用双音节词;2/喜欢用由双音节词组成一个语音节奏即俗称“一拍” ;而一次所说的话(即单句),又喜欢用三拍及四拍的语音节奏来完成,最后一拍又只喜用一个字,并认为这样的节拍就能产生最动听的音乐节奏美。这就是自唐代以来,为什么只形成五绝、七绝,以及五律、七律为主体的诗,而没有二、四、六、八??绝律诗的缘由。知道这个原因,在律诗创作中就要注意下面三点:

1.1. 按节奏感去朗诵或作诗(横线──为语音停顿处),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2 . 绝律诗每一联的上下句中,要求每一相对的双音节词组的词性基本相同,语法结构也要基本相同 即词性上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语法结构上要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等。如唐代张继名诗:七绝.《枫桥夜泊》

名 动 名 动 名 动(形) 名(动) (词性)

月 落 / 乌 啼 / 霜 满 / 天,

江 枫 / 渔 火/ 对 愁 / 眠。

主 谓 主 谓 主 谓 宾(补) (语法结构)

注:诗中如上述的最后两拍(七绝七律中的第3、4拍,五绝五律中的第2、3拍),读音要分两拍,但实际内容常常是一组词。

律诗有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有四联;规定第二联、第三联要求对偶 所谓对偶,就是不仅要符合上述的1、2点要求,而且一联的上下句要“每拍的词义相对,每字的读音平仄声相反”。

如唐代李商隐:七律.《锦瑟》

第一联(复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上句,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下句

第二联(复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 上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 下句

第三联(复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 上句

蓝田日暖玉生烟。 下句

第四联(复句)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上句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下句

第二联、第三联运用了上下句要“每拍的词义相对,每字读音的平仄声相反”的对偶手法:

庄生 / 晓梦 / 迷蝴蝶,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望帝 / 春心 / 托杜鹃。

仄仄 平平 平仄平

沧海 / 月明 / 珠有泪,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游山玩水的诗句)

平仄 仄平 平仄仄

蓝田 / 日暖 / 玉生烟。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述对偶句中,并不是每个相对的字都平仄相反!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李商隐是最精通音律的唐代诗词家,要完全做对上述对偶句的平仄是不难的,但为了选入最准确贴切的字,他宁可牺牲音律,而不“以律伤义”,把诗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格律与音韵放在第二位。这也是诗词创作的首要原则。第二,上述对偶句中每个相对的字都不完全是平仄相反,这也是音韵学所允许的,因为要做到相对的字都平仄相反,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其次,平仄安排上只要大体做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详见下面2. 格律诗创作要讲究平仄。如上诗文就在第2、4、6字上保持平仄相对),诗仍不会失去语音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李商隐的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2. 格律诗创作要讲究平仄

《新华词典》第637页有“声调符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ˉ ˊ ˇ 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

例如:

妈 mü 麻 má 马 mǎ 骂 mà 吗 mɑ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所谓“平仄”,是指普通话四声中,妈 mü 麻 má即阴平、阳平声为“平”声,而马 mǎ 骂 mà即上声、去声为“仄”声。轻声多为口语使用,诗词创作极少应用。《新华词典》已为每个字标上上述四声符号(ˉˊˇˋ),找出具体字,就能知道它是平或仄声了。

了解到平仄声的来源、区分及寻找方法后,下面谈谈格律诗讲究平仄的方法与要求:

2 .1 . 每句最后一个字仄平交替 奇数句除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平可仄外,其余一律规定为仄声。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全部规定为平声。这是硬性规定,不宜改变。如:

1 水光潋滟晴方好,(hǎo,上声,仄)

2 山色空蒙雨亦奇。(q?,阳平,平)

3 欲把西湖比西子,(zǐ,上声,仄)

4 浓妆淡抹总相宜。(y?,阳平,平)

这是作诗的最低要求了,假如达不到此要求,又不押韵,那就不是诗,而是“对称散文”而已;假如其它相对的字不管平仄,仅满足这个最低要求而作出来的诗,也能押韵,可仅称为“打油诗”。

2.2 . 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需要提出的是,所谓“相间”不是字与字相间,如不是第一个字是平声,第二个字就是仄声,第三字是平声??,这种“相间”几乎没有;普遍作法是依节拍同用一个声调,相间的节拍用另一个声调,如:

Zhuüng shyng xiǎo mang m? hú di?

庄 生 / 晓 梦 / 迷 蝴 / 蝶,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必须首先照顾“义”,但又符合“二四六分明”的韵律要求等等,才考虑在一个节拍内用不同的声调。如:

cüng hǎi yua m?ng zhū yǒu lai

沧 海 / 月 明 / 珠 有 / 泪,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2 .3 . 一联之中平仄相反 就是要求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声相反,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最完美的联句了。但如上述第1 .3节中所指出:即使是对偶句中,也允许每个相对的字平仄不完全相反,这是音韵学允许的,因为要做到相对的字都平仄相反,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其次,平仄安排上只要大体做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仍不会失去语音的抑扬顿挫等音乐美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联中的上下句相应的第1、3、5字不强求平仄相反(能做到更好),但第2、4、6字尽量要求做到平仄声相反。至于第七字即末尾字,如上2.1节所述,已是硬性规定要平仄相反,几乎没能

篇二:游山玩水与吟诗作对的音韵学要求(更新版)

游山玩水与吟诗作对的音韵学要求(更新版)

林寿松 编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苏东坡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水诗,山水诗是我国诗歌的主体。游山玩水常使人们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但要作出一首公认的好诗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诸如人文素质、文学功底、社会阅历及历史环境等等绪多方面因素;而要作出一首能抒发自己心怀,又基本符合诗歌规定的个性“佳作”却不难,因为格律诗创作所涉及到的音韵学知识是可以学习、掌握及应用的。这些知识或规定可归纳为三方面:符合节奏、讲究平仄、偶句押韵。不仅是诗词,甚至歌曲、戏曲,还有文学创作直至日常说话等等,只要应用了这三个原则,就可以使语音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朗朗上口,从而产生一种语言上的音乐美。

1. 律诗创作要符合节奏感

中国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的汉民族,几千年来已逐渐形成包括说写的如下的语言习惯:1/喜欢用双音节词;2/喜欢用由双音节词组成一个语音节奏即俗称“一拍” ;而一次所说的话(即单句),又喜欢用三拍及四拍的语音节奏来完成,最后一拍又只喜用一个字,并认为这样的节拍就能产生最动听的音乐节奏美。这就是自唐代以来,为什么只形成五绝、七绝,以及五律、七律为主体的诗,而没有二、四、六、八??绝律诗的缘由。知道这个原因,在律诗创作中就要注意下面三点:

1.1. 按节奏感去朗诵或作诗(横线──为语音停顿处),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2 . 绝律诗每一联的上下句中,要求每一相对的双音节词组的词性基本相同,语法结构也要基本相同,即词性上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语法结构上要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等。如唐代张继名诗:七绝.《枫桥夜泊》

名 动 名 动 名 动(形) 名(动) (词性)

月 落 / 乌 啼 / 霜 满 / 天,

江 枫 / 渔 火/ 对 愁 / 眠。

主 谓 主 谓 主 谓 宾(补) (语法结构)

注:诗中如上述的最后两拍(七绝七律中的第3、4拍,五绝五律中的第2、3拍),读音要分两拍,但实际内容常常是一组词。

律诗有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有四联;规定第二联、第三联要求对偶。 所谓对偶,就是不仅要符合上述的1、2点要求,而且一联的上下句要“每拍的词义相对,每字的读音平仄声相反”。

如唐代李商隐:七律.《锦瑟》

第一联(又称“起”或“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上句,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下句

第二联(承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上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 下句

第三联(转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上句

蓝田日暖玉生烟。 下句

第四联(合 尾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上句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下句

第二联、第三联运用了上下句要“每拍的词义相对,每字读音的平仄声相反”的对偶手法:

庄生 / 晓梦 / 迷蝴蝶,

平平 仄仄 平平平

望帝 / 春心 / 托杜鹃。

仄仄 平平 平仄平

沧海 / 月明 / 珠有泪,

平仄 仄平 平仄仄

蓝田 / 日暖 / 玉生烟。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述对偶句中,并不是每个相对的字都平仄相反!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李商隐是最精通音律的唐代诗词家,要完全做对上述对偶句的平仄是不难的,但为了选入最准确贴切的字,他宁可牺牲音律,而不“以律伤义”,把诗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格律与音韵放在第二位。这也是诗词创作的首要原则。第二,上述对偶句中每个相对的字不完全都是平仄相反,这也是音韵学所允许的,因为要做到相对的字都平仄相反,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其次,平仄安排上只要大体做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详见下面2. 格律诗创作要讲究平仄。如上诗文就在第2、4、6字上保持平仄相对),诗仍不会失去语音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李商隐的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2. 格律诗创作要讲究平仄

《新华词典》第637页有“声调符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ˉ ˊ ˇ 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

例如:

妈 mü 麻 má 马 mǎ 骂 mà 吗 mɑ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所谓“平仄”,是指普通话四声中,妈 mü 麻 má即阴平、阳平声为“平”声,而马 mǎ 骂 mà即上声、去声为“仄”声。轻声多为口语使用,诗词创作极少应用。《新华词典》已为每个字标上上述四声符号(ˉˊˇˋ),找出具体字,就能知道它是平声或仄声了。

了解到平仄声的来源、区分及寻找方法后,下面谈谈格律诗创作讲究平仄的方法与要求:

2 .1 . 每句最后一个字仄平交替: 奇数句除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可平可仄外,其余一律规定为仄声。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全部规定为平声。这是硬性规定,不宜改变。如:

1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hǎo,上声,仄;可平可仄)

2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q?,阳平,平)

3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zǐ,上声,仄)

4句 浓妆淡抹总相宜。(y?,阳平,平)

这是作诗的最低要求了,假如达不到此要求,又不押韵,那就不是诗,而是“对称散文”而已;假如其它相对的字不管平仄,仅满足这个最低要求而作出来的诗,也能押韵,可仅称为“打油诗”。

2.2 . 一句之中平仄相间:需要提出的是,所谓“相间”不是字与字相间,如不是第一个字是平声,第二个字就是仄声,第三字是平声??,这种“相间”几乎没有;普遍作法是依节拍(有称为“节奏点” )同用一个声调,相间的节拍用另一个声调,如:

Zhuüng shyng xiǎo mang m? hú di?

庄 生 / 晓 梦 / 迷 蝴 / 蝶,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必须首先照顾“义”,但又符合“二四六分明”的韵律要求等等,才考虑在一个节拍内用不同的声调。如:

cüng hǎi yua m?ng zhū yǒu lai

沧 海 / 月 明 / 珠 有 / 泪,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2 .3 . 一联之中平仄相反:就是要求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声相反,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最完美的联句了。但如上述第1 .3节中所指出:即使是对偶句中,也允许每个相对的字平仄不完全相反,这是音韵学所允许的,因为要做到相对的字都平仄相反,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其次,平仄安排上只要大体做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仍不会失去语音的抑扬顿挫等音乐美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联中的上下句相应的第1、3、5字不强求平仄相反(能做到更好),但第2、4、6字尽量要求做到平仄声相反。

篇三:古诗赏析

风 【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赏析: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

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题临安邸 宋代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休”即停止、罢休。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 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

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即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宋朝原来建都于此,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

篇四:诗歌鉴赏

2014

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考情分析】

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

(1)

考查热点和重点。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 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

考查涵盖面广。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 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

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

全国新课标卷

2010

2011

2012

2013

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

题,

分值是

11

分。

今后,

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但是会更加开放。

者见仁,智者见智

,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

【学习方法指导】

反复吟咏

悟诗歌魅力

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

(

诗、词、曲等

)

是其中璀璨的明珠。阅读古代诗歌,有助

于我们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丰富语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可谓好处多多。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

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

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

同的情感。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

诗歌是最精练、

最纯粹的语言艺术,

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

即可组成

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

诗人

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

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

使诗歌的

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

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

实际上是一

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

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

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

古人

有所谓

诗情缘景发

”“

意与境合

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

。要完成由

升华,

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

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

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

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如:

要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清新明快与后期词的

深沉低吟,便要知道李清照晚年因国破家亡而导致的与前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状况及思想状 况。

四、融身诗境,引发共鸣觅知音

融身诗境,

就是沉浸在诗歌给读者营造的情绪里。

我国的古典诗歌常常是诗情画意,

意境优

美。在吟咏诗词时,

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和诗人产生共鸣,

也可以通

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比如

王维的山水诗,喜欢游山玩水、热爱大自然的人,读后无不历历在目,宛如身临其境。而没 有此经历的人则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其中的妙处。正如没有到过泰山的人读了杜甫的 《望岳》

,同样能够想象出泰山的巍峨。

五、聚焦尾句,妙得诗歌真言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阅读时应该重点注

意。

【要点名师透析】

新课标最新《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阅读欣赏古代诗歌主要包括两点: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考点本身要求来看,本考点需要考生具备以下知识储备:

篇五:山水诗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的诗歌增加了一种新的题材,还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题材内容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以分为庄园山水诗和远游山水诗两大类。谢灵运是贵族阶层中具有高栖意向的士人,他的诗注重在描写庄园区域的自然风光和园林建筑,以及他在庄园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体悟和感受,同时他还在行旅途中或仕宦之地写下的山水诗就称之为远游山水诗。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产生,与士族文人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在所有山水诗中,庄园山水诗最能体现他们的士族意识。庄园区域的山光水色成为了诗人审美的对象和诗歌表现的主体。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后所写,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谢灵运在这里“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谢灵运还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和文人化,这种追求从东晋南朝时代开始,已经由实用转为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这种山墅园林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坞堡。味灵运之诗,诗中有园;观灵运之园,园中有诗。沈潜德《古诗源》云:“(谢灵运诗)山水间适,时遇理趣。”谢灵运诗歌在山水描写中,亦掺杂着玄言名理。“夫衣食,生之所知资;山水,性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徜徉于山水间,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一方面始终不向现实低头,另一方面借助玄言佛理,通过山光水色而悟道解忧,相对于仕宦生涯,走进山水的谢灵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一种思想感情上的宁静和谐,表现在诗歌里,便常常具有一种新鲜欢愉的姿态。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诗人怀着愉悦的心情,整天游山玩水,似乎与万物皆化,他注重对山水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诗人在仕途绝望后,回归庄园,徜徉于山水之间,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但是他的远游山水诗则体现出焦虑愤懑之情,如其《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浮舟千仞壑,揽辔万寻巅。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闽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这首远游山水诗中不仅有对山川景物的描写,其中也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固然有乐善怡水之情,但更多的是诗人的牢骚失意,烦躁不安,惆怅感伤。再有《入彭蠡湖口》中“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诗中表现的远游时的忧愁并非一端,还有无法挥去的离乡外任的阴影。谢灵运的远游诗有隐与仕的矛盾,有被贬谪的落寞,还有对故乡山水的怀恋之情。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诗歌艺术技巧

以山水写景之作为例,盖灵运写景,善于精细刻画山川形貌,如工笔画然;又其以景言玄、谓佛,致其山水诗在景、情、理方面有隔;再是灵运之写景,专务于崇山大岭,名川大河:此三点,实为灵运山水诗之大要。

谢灵运在艺术上主要特点是以细致地刻画达到巧似,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情调开朗、清新,给人以艺术享受。他的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主要地位,他往往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以情入理。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追求“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他尽力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他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的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游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晚。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从早上出游开始叙述,顺流而下描绘寓目之景,最后一句以情入理,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典型的玄言名理尾巴。

他的诗歌注重写实性,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精心细致的刻画山水景物,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保持山水景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但是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如谢灵运诗句中多处出现的“反对”“骈枝”及双声叠韵的大量使用,从总体上看,还是散乱而无规律的,这也是谢灵运诗古意较浓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诗品》卷上)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