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4:05:35 体裁作文
篇一:中营都市案例:汶川新城水磨镇的重生
废墟上重建幸福:汶川新城水磨镇的重生
在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有一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镇——水磨古镇。在这座经历了5.12大地震后获得重生的古镇中,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现为国家4A级景区,因此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并列入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 涅槃重生的水磨古镇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大地震震惊全球,而距离震源不足10公里的水磨镇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震后,中国政府组织全国各省市对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进行对口支援,水磨镇由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总投资10.71亿元,共恢复重建项目76个,被认为是汶川灾后重建最成功的范例。
经历过涅槃重生的水磨镇,犹如涅槃凤凰惊艳于世。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期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其中“春风阁”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是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
中营都市新建的水磨镇春风阁建筑
除此之外,整个古镇还呈现出典型的山水城市形态,整体结构以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和城镇原有肌理为前提,重建“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整体打造以湖和绿地为核心的“山地湖滨小镇”的整体形象,使碧绿如翠的山谷、澄静明澈的湖水与古朴美丽的民居相互映衬。
中营都市重建后的水磨古镇
中营都市创新开创整体城市规划模式
作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建设量最大、建设周期最短的灾后重建项目,水磨镇在重建过程中使用的全新规划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据了解,在进行水磨镇的重建规划设计时,担任水磨镇灾后重建项目总设计的中营都市摒弃了传统的“总规—控规一修规”的规划体系,创新开创“概念规划一城市设计一重点地段详细设计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的整体城市设计模式,例如先进行水磨镇的整体城市设计,再以城市设计为主要规划手段,融合传统文化,突出自然地理优势,同时借鉴瑞士山地茵特拉根和苏黎世利用湖面进行城镇建设的经验,结合水面空间进行水磨镇风貌的打造,从而塑造依山傍水的生态新城形象。
依山傍水的水磨古镇
绿色田园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当初面对一片废墟的灾后水磨镇时,如何制定最优的重建规划方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中营都市总设计师陈可石教授提出了“绿色田园理念
为指导,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规划理念。陈教授认为,绿色和可持续是未来人类栖息空间的核心理念,并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后重建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新搭些房子给灾民住,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那就要有产业支撑,而我们认为汶川最可发展的是旅游文化产业。所以我们按照绿色和可持续理念,首先调整了水磨镇的产业布局,将它由之前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调整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教育和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再从这个理念出发,确定出水磨镇的规划设计目标和策略。”
为此,担任水磨镇灾后重建项目总设计的中营都市设计公司将水磨镇定位为“汶川绿色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凸显生态与文化。首先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将水磨镇污染极为严重的水泥厂、电石厂、硅厂、稀土厂等60多家高能耗企业迁出。其次,中营都市通过借鉴日本的生态环境学、瑞士的优美旅游小镇和不丹的藏族建筑现代文化,因地制宜规划出以湖面和绿地为核心,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重建方案,从而再现桃花源的景致,打造宜居宜休闲的美丽羌族小镇。
如今,水磨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一湖四区、六桥飞架??勾勒出一座富含历史底蕴、文化魅力的水磨新城。这座由中营
都市赋予新生的古镇,也已成为全人类在防震减灾领域的新理论、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实践地,并被联合国评为“2011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而中营都市也将凭借出色的规划能力继续向世人呈现更多优秀作品。
篇二:水磨镇灾后重建
张大爷是住在水磨镇大山上的农民,地震时他们家的房屋也被损坏啦。但震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把他们家的房子修好啦。家里也种了经济作物。上图是张大爷正在镇上买猕猴桃。灾后政府高度重视,重新把古镇建好。被评为“灾后重建第一镇”,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像张大爷这样的农民也在镇上了买农产品,以此来增加收入。我也了解到好多当地的年轻人也会到镇上做生意。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会愈来愈好,逐渐走出地震的阴影。
篇三:对汶川新城水磨镇的考察报告
对汶川新城水磨镇的考察报告
摘要:为了加强对汶川灾后重建建筑的认识,此次以水磨镇为主,进行了考察。只要是考察水磨镇重建后的建筑文化、建筑特点、建筑形式等,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观察。重建后的水磨镇与之前的水磨镇很大区别,但它的文化气息还在,这是不管怎么改建,也不会消失的。
关键词:水磨古镇 建筑 建筑文化 建筑风格 羌族文化等。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据传,古镇因古时有很多以水为动力的水磨, 后更名为水磨至今。三年前的大地震,打破了这座古镇千年来的宁静,顷刻之间, 房屋倒塌,血流成河。三年后,站在这座古镇面前的时候,内心全是满满的感动与钦佩。如今,水磨镇已无水磨,远观却如丹青所画,恍如水墨。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建筑、川西风格岭南韵味的门楼、白脊灰瓦青石铺路的禅寿老街,还有那一栋栋装饰着羌族图腾和藏式彩绘的精致小楼,都是那样和谐相融,伫立在群山之中、融汇于天地之间。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由于地震的缘故,水磨古镇的建筑在包含了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羌族文化的情况下,也参杂了南粤文化,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水磨的建筑风格有多种不同,在建筑造型也差别很大。青石街巷,雕花柱椽,迂曲回绕,融明清建筑风格与水磨震前老街风格于一体,今天的禅寿老街不仅体现了水磨浓郁的“古”情调,同时,也成为旅游的中心区域,这里集购物、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形
成了与羌城完全不同的建筑风貌。相对于川内多处古镇,水磨老街在建筑形式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已处于全新的高度。羌族信仰白石和羊。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羌城的建筑色调很温暖。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层、竹杆、黄刺。棕耙,颇具民族特色。这些坚韧古朴的建筑不绘图、不吊墨、不划线,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全用眼力砌石垒木,把整个山寨一气呵成连成一体,没有单门独户的房子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为现代建筑做启示。
传统羌寨散落于高山峡谷地带,地势险要,村落感强但缺少城镇化规划和布局。水磨古镇的“最美羌城”传承了羌族传统建筑特点,融合现代建筑工艺和技术,使古朴粗放和现代化城镇完美结合。
威严、大气的古镇城门,跨过顺德大桥,就来到
了羌碉广场。广场边上矗立了一座最具羌族文化代表
的笔挺建筑——碉楼,只见其上镶满碎小白石, “水
磨羌城”四个红色的大字耀眼夺目, “水磨羌城”碉
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
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
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
形式。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
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而在5.12中,碉楼成了唯
一没有被震垮的建筑。
禅城桥是水磨古镇灾后重建的一座步行桥,主体采用预制小箱梁简支梁桥,上部为木结构长廊,木材为俄罗斯进口樟子松,桥梁全长87.4M,造型独特,韵味古典。
这样的水磨建筑,自然这就成了现代建筑的学习榜样,在不失设计感和美感的情况下,把水磨的羌族建筑与现代建筑做比较,不难看出,羌族的建筑更加环保,也更符合现在人们倡导的低碳要求。羌族建筑是就地取材,用于建筑的石片和黄土可以在白天吸收热量,到了晚上再慢慢释放,因而冬暖夏凉。而现代的许多建筑在利用太阳能这一块还不是很成熟。如果积极推广,定能给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以强有力的支持。还有,现代建筑的用材,一旦拆除,就变成了建筑垃圾,为何不可研究循环再利用。而碉楼的内部建筑也给了现代建筑很大启发,我国的现代建筑对于整体保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开发设计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建筑的室内结构和布局,这种不重视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居民住房在供暖期结束后普遍面临低温,如果能再设计中加入对整体保温性能的考虑,使得住房内部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无论对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还是对于节能环保都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重建后的水磨古镇也沉淀了 更加厚重的历史,融合了更多更博大的民族文化。每一片蓝瓦上都飘飞着一个美 丽的传说;每一块青砖下都深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高耸的檐牙上都挂着 一部大爱无疆的故事;每一个窗棂上都洋溢着浓厚的感恩的心意。不同于成都平原附近的川西古镇,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
位置使得水磨古镇在 高原蓝天阳光的映衬下,明媚且充满生机。汉藏羌三民族的交汇,使得这座古镇 不同于其他成都平原附近的古镇,他既继承了汉族古镇的精致,也继承了藏羌民 族古镇的大气。行走在全长 1300 米的禅寿老街中,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在这里既可以看见高挑的檐角和斗拱,也可以在细微出看到藏羌风格的装饰。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 不仅解决了灾后 227 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打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今的水磨古镇全然没有了震后的破败景象,满目全是赏心悦目、让人心醉的景色。错落有致的民居、精致的小园林,优雅的古街道,装饰了精美图案木板的临街商铺,充满质感的外墙面墙。中国结、大红灯笼、久远的牌坊、古朴的商铺名字点缀着街道两边木质两层建筑,古香古色的街道,一踏步水磨古镇,仿佛是来到了美丽的“丽江古城”。走进水磨古镇,记者看到,古街上很多居民已经开铺做起了各种生意。餐馆、茶楼、民族特色小商品铺等比比皆是。800 米长的老街干净整洁的石板路,街道两旁两层木质建筑,是一家挨着一家挂着红灯笼、中国结的商铺,一扇扇雕花木门里面,出售着很多富有藏族、羌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工艺美术品等等。那些鲜艳而质朴的羌绣,那些琳琅满目的手镯、项链等,散发着浓郁的藏羌民族气息。还有饭馆里那些诱人的当地美食:水磨老腊肉、石磨豆花、九大碗流水席……那香味让你忍不住寻着过去,
坐下来就胃口大开,大快朵颐。
篇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
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
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
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
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
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
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
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
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
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
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
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
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
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
争。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
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
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
克难”,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
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
重筑家园。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
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
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
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
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
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街两边,在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今天的汶川县水磨镇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什邡市红白镇,从杮子坪村到红白村,从五桂坪村到峡马口村,灰瓦白墙、坡型屋面、仿
木门窗,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银杏古树、依依杨柳和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仿佛江南。
北川县擂鼓八一中学,在大山中难得的开阔地带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带独立
卫生间的学生宿舍,有着塑胶跑道的绿茵场。由济南军区援建、清华大学设计的这所现代化
中学,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为9度。
被摧毁的厂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遭受重创的东汽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生产
能力大大提升,今年产值可达到200亿元,是震前的一倍;产品结构大调整,在风电、核
电、太阳能等领域跻身“一流”行列。
……
仅仅不到3年间,汶川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什么力量创造
了这一人间奇迹?
不错,在党正确有效的领导下,勤奋不怕苦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汶川这个被灾难摧
毁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奇迹。我相信在未来的重建工作中,以汶川为
主的各个受灾地区会被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篇五: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小型建筑设计》报告书
题目: 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 班 级: 会展经济与管理2013级3班 组 长:
组 员:
指导教师: 邹宏玉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制
2014年 12月 29日
摘要: 汶川水磨古镇作为灾后重建的成功范例,在当代地域性设计策略下,我们主要探讨古镇在建筑设计这一方面的分析。从本学科的方面发掘学习其中的优点,进一步提高我们建筑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水磨古镇 空间布局 理念
1 水磨古镇的背景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穿过城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侧为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距都江堰市区仅36 公里,距成都市区70 公里,面积88.44 平方公里,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商代称老人村,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在震前是集羌、藏、汉等各民族聚居的农业和工业大镇。古镇历史悠久,后改名水磨至今。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2 震后情况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后,水磨全镇近2 万人受灾,92 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其中老人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房屋全部倒塌,伤亡人数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死亡13 人。
水磨镇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水磨中学、水磨小学、水磨二小、镇政府、信用社、卫生院、邮政支局等基本损毁。震后对外道路损毁较严重,桥梁未坍塌但存在安全隐患。“5. 12”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于2008 年8 月正式展开。广东省负责汶川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安排佛山市援建工作组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2008 年12 月,西南院五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组成的联合体( 以下简称“联合体”) ,会同其它四家设计机构和联合体参与了“汶川新城水磨镇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的竞标。根据佛山对口援建组提出的建设“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定位,联合体在竞标项目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汶川水磨西羌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在借鉴瑞士山地小镇茵特拉根和苏黎世的城镇建设经验基础上,塑造以湖为核心的城镇开敞空间的总体规划框架,最大限度发挥水磨的山水景观优势,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磨新城。
3建筑设计理念
水磨古镇是汉族、羌族和藏族的交融区,其羌藏风格尤为突出。
水磨镇周边地区多崇山峻岭,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山区丰富的石材、木料、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等自然材料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文化。羌藏传统建筑充分结合地势,坐北朝南,布局紧凑工整,高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在重建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延续了羌藏传统建筑艺术和风格,在借鉴不丹传统建筑现代化经验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力争将羌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发扬光大。
4布局
依河发展的水磨新城,总体结构为串珠式的三组团结构,以寿溪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岸四片区”;在建筑设计中,发扬羌藏传统建筑元素;景观注重新城的整体形态拟合改造上保护老街,延续传统城市肌理水磨古镇的街道通常由密布联排的建筑进行围合,从剖面关系上来说具有很好的空间完形。线性空间表现为街巷的连续与两边住宅的围合,地面上铺上了石板,两旁古朴的民居和联排的铺面在风格,高度和细节都丰富了景观要素同时保持了线性的连续;水流是细长的,水流,街巷,建筑的布局顺着统一走向,加强了街巷的空间指向性。
5尺度与比例
适宜的尺度也是形成水磨古镇线性空间魅力的主要方面,对尺度的分析主要针对空间剖面关系进行。根据人与车的流通量不同,古镇的街道和巷道又宽又窄。同时由于结合现代建筑的特性与防火要求,与一般的传统古镇的比例尺度有一定的区别。以线的角度来看,空间尺度亲切,街巷宽一般为5-8 米,两边的建筑多为2-3层,高为6-9 米,开间3.6-4 米。从剖面关系上,街道高宽比多在2:1 以上,这 种空间比例适当,既有利于营造出热闹、有活力的公共生活氛围,又满足商业行为。
6景观与体验
不同的街巷通过禅寿老街串联,整条街并非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而是多折转弯,配合两边建筑(界面)的高低、宽窄、疏密以及风格等多方面的变化,造就二者在物质形态与景观视线上的丰富性,带给人们空间体验的多重感受。
7总结
古镇从总整体规划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匠心独运,地形处理巧妙,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