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类语言从哪里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4:48 字数作文
人类语言从哪里来字数作文

篇一:人类语言从哪里来

人类语言从哪里来?

人类的语言可能由先前就存在的能力进化而来

复杂的符号、结构和意义——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交流有很大不同。但是人类语言是从哪里起源的?最新研究显示,通过研究鸟鸣和猴子的叫声,科学家认为人类语言可能是由更简单的、先前就存在的能力进化而来的。

造成人类语言如此独特的原因之一是它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词汇结构。“芒果”、“吃”这些词都是词汇结构的组成部分。将这些单词组合在一起的规则构成了第二层面,即表达结构。实际上造成句子有不同含义的原因正是在于,它们用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单词融合在了一起。 随着深入研究词汇结构和表达结构二者的区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语言学家Shigeru Miyagaw意识到:“这二者确实有根本上的不同。也许不断的演变使似乎截然不同的体系最后碰巧被归在了一起。”

而初步测试显示这两个结构在大自然中是分开存在的,所以Miyagaw开始研究动物交流的各种方式,为词汇结构和表达结构寻找例子。

MIT的计算语言学家Robert Berwick说,至今为止,长尾黑颚猴用不同的叫声来提醒同伴注意蛇和豹等不同类型的天敌。但它们不会采用新的形式来谈论昨天遭遇的天敌、明天可能遇见的天敌,或是“天敌”这个抽象的概念。长尾黑颚猴的交流具备词汇结构但是没有表达结构。 另一方面,鸣啼的鸟儿间的交流似乎只包括了表达结构。例如,夜莺可以通过处理它们歌声的形式,形成至少200种不同的歌曲。不过虽然每首曲子的结构可能不同,但是每次都表达了相同的含义。

由此可见,动物中也存在独立的词汇和表达结构,因此人类语言也可能是由类似先前存在的体系进化而来的,Miyagawa、Berwick以及日本东京大学生物心理学家Kazuo Okanoya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前沿心理学》(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

篇二: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冯 俊

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风格鲜明、内涵深刻,人们喜闻乐见,国内外媒体纷纷解码这种“习式风格”,探寻语言背后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的语言艺术和风格是长期形成、一以贯之的。从《摆脱贫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都展现了语言的魅力。那么,这种语言力量来自哪里?

首先,是来自信念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防治“软骨病”。早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他写的“从政杂谈”等文章,就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他的文章和讲话,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勇气和担当。正是因为他信念坚定,才使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定力、有分量。

其次,是来自实践和人民。习近平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他的从政生涯,使得他充分了解国情民情,也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提供了许多机会。例如,

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培养青年干部要“墩墩苗”,开展批评要“红红脸、出出汗”等,都吸收了老百姓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这些语言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语言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

第三,是来自学习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精神追求。他身体力行,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极大丰富了他的语言。在倡导创新精神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时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都用得非常贴切精当。返本开新、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学习、来自经典。

第四,是来自真理的力量。习近平同志一贯注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还通过四副春联来表达求“四真”、务“四实”。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给全体学员专门讲“调查研究”,倡导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今年,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做人、做事、说话讲究一个“实”字,讲究一个“真”字,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真理的力量。

第五,是来自情感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讲话中透着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不久前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讲述了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60多次访华,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的故事,讲述了在中国汶川地震时一群可爱的新西兰儿童在寒风凛冽的街头演奏小提琴为中国募捐,而当新西兰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前往参与救援的故事。富有深情的故事让听者为之动容,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情感的力量。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怎样改造自己的语言和文风,习近平同志作了很好的示范。最近,《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品读这本书,打开“平易近人”的语言之门,有利于我们去领悟习近平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他说真话、说实话,说老百姓爱听的真心话,远离假话空话和官话套话。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怎么和群众说话,改进文风会风转作风,更应该首先从说话和话语方式改起,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平易近人、更加有力量。

篇三:人类语言产生过程猜想

人类语言产生过程猜想

人类的语言是如何诞生的?对此,马克思认为: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种信号把大家的行动统一起来,各种信号如果以一定的声音为标志,就成了最初的语言。

此结论也得到我国多数专家的认可,但中国社会学家郑也夫却给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解释,他认为,高度排他的、非竞争物品——火催生了人类语言的诞生。原因就是人对火的依赖促使部落之间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又促生了语言。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是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

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展了我们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我们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火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划时代的作用,是催化了部落间的交换。

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丢失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于是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后,如何获得火种呢?我们要讨论的是交换如何产生,也就是说,那时人们还不懂交换为何物。

于是,唯一的手段就是抢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百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

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到另一途径:交换。

就是这种 “火促进交换”导向了部落间的交换后催生了语言,所以说火催化了人类语言的产生。

语言一定是被一件当事者必须完成而缺少了语言就不能完成的事情推上进化之旅的。语言的产生是个小概率,因为没有它,动物完成了诸多复杂的事项.因而推动语言产生的东西一定有异常稀缺的特征。

合作需要交流,但是团体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必通过语言就可以完成。狼群狩猎黄羊,黑猩猩们围猎猴子,都演出过精妙的合作,我们没有发现其中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坚持交流就只好在保持一段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尝试着进行。而语言的交流同表情和手势交流的差异正在于,声音可以跨越更长的距离,至少可以超越石头投掷的距离。敌对双方的持续交流,必须是“安全的交流”,是“跨越距离的交流”。于是他们必定会尝试以呼喊表达善意,进而表达交换的意思。当然,他们会尽l叮能做出多种表达方式,送上猎物、肉食、皮革等等,甚至白送几次,但这一切都依赖一种媒介帮助对方去理解。这一鸿沟的打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幸运的是,一方有坚韧执着、不屈不挠的愿望——一定要交换到火种。

另一方只要明白了对方意图就极可能同意交换,因为给火种是没有付出的(虽然维持火种有成本),换到的东西是丰厚的,并且完成了交换也就消饵了长期的纠缠和打斗。敌对双方最终成交之时,多半会和平相见。而敌对部落的和平相见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往基本上是兵戎相见。稀有的和平相见一定是以通过某一媒介达到了某种共识为前提的。这媒介手段就是“跨越距离的交流”,就是粗糙的、原始的语言。

一句话,一件高度排他的、非竞争的物品,在敌对双方间的交换,催化了语言的问世。我们再难找出与“火”类似的物品。所以我猜想,是火催化出语言。

大型猎物与肉食开启了部落内的交换。火,开启了部落间的交换。敌对部落间的交换催化出语言。语言一经问世,就摧毁了人类交换的最大障碍,交换一发不止地走向其前所未有的微妙和复杂。

我们认为,人类的分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不同,这和猿猴的情况很不相同。西班牙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仅仅凭借对早期人类头骨的探测就下结论说人类语言的出现在35万年前的看法,还只是一种猜想。

从人类分群而居的情况来看,人类语言的出现会更早。语言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只有丰富而多样的生活内容,才会致使人类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来交流。我们发现不同种群的猿猴具有某些特定的声音标记,他们凭借这种声音的特征能区别于别的群的猿猴。即便是放哨猿猴发出的需要整个种群回避的最高意义上的危险信号也是富有特征的。这种现象可能近似于早期人类的不同语言产生的过程。

我们认为,早期人类的语言出现可能与他们从树上下到地上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最大的可能与一场巨大而频繁发生的天灾事件有联系。因为这样的条件下,早期人类习以为常的生活习

人类语言从哪里来

惯和交流方式都会被打破,从而导致语言层次的丰富和多样化。这就是说,人类语言种类的多样性不是渐进得来的,而是与突发性、全局性天灾事件的出现有密切关联性。比如说,一种特定尺寸的彗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环境条件,消除了早期人类的种群约束和规定。早期人类四散奔走逃避,呼叫信号传递与联系自然也就非常难以定型化。而且这种条件也使得早期人类不同种群之间发生最大程度的混杂和交流。语言的混乱和多层次是导致早期人类群聚后语言再次调整统一的基础。人类语言经由天灾演变的假说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那就是早期人类因天灾四散奔逃后依然存在的种群语言归属感。可能这种不经意中形成的条件反射也曾经在人类语言进化上起着某种促进作用。 人类从树上下到地上是否与此有关,这也是值得考证的。我们认为,为了寻找因为天灾散失的同类,以及寻觅到新的生存地,可能早期人类留存下来的一些小群落曾经踏上了毁灭的森林和草原,他们频繁的迁徙致使他们身体发生了向着能够习惯于直立行走的方向变化。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它就有可能成为这些古人猿群自有的区别于它群的特定辨别特征。也就是说,大范围天灾不仅是人类语言改进和演变的决定因素,而且也可能是决定人类向着直立行走演化的起始因素。我们认为人类语言和直立行走的演进起始于大范围的突发天灾事件。 从生理上讲,早期人类的听觉应该比现在人类更加敏锐。因为那时候森林茂密,草原也都是原始的,敌害和环境决定了人类必需进化到具有一对灵透的双耳。仅仅从生理上去研究人类语言的演变历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篇四:人类从哪里来

人类从哪里来?这个古老的问题千百年来困惑着人们的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信奉着这样的神话:是神创造了人类,认识神的儿女。第一个公开这个谬论说一声"不"得是英国人达尔文。他宣称:人类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人类是生物界优胜劣汰的产物。

是竞争造就了人类!

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其中充满了竞争。但是光有竞争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合作。要知道,竞争应该一步伤害人为前提,以共同提高为原则。合作是人的生存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今天,我们大可把合作与竞争联合起来,合作离不开竞争,竞争离不开合作。有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voive.cn 也许大家会说,现在是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真么能合作呢?虽然我们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充满了竞争,但是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我们今天的生存将会变得伤痕累累。

大家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你们知道乌龟最后为什么会赢呢?这是乌龟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现在是这个故事在经济上被改成"龟兔双赢理论",就是龟兔互相合作,在陆地上兔子被乌龟跑到河边,在河里乌龟驮兔子到彼岸,这就是"双赢"。而双赢的精髓是互相合作且合作间又带有竞争。

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往往都具有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合作是生存的必要手段,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竞争使得社会发展得飞快,是每个国家必须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而合作有让这些国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朋友,投身竞争是我们无法逃不的命运,让我们用激情去迎接她吧。合作与竞争相互依存,让我们在竞争与合作中勇往直前吧。

篇五:人类语言进化与形成的研究现状概述

人类语言进化与形成的研究现状概述

[摘 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作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其起源和进化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人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历史语言学家所研究,并且逐渐形成了若干派系和几种主要的观点,如:Pinker的达尔文主义渐变论、Bickerton的语言发展两阶段论、Aitchison的“语言簧火论”及曾建国的“语言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等。本文作者就“人类语言的进化与形成”这一话题展开调查、搜索和总结归纳,力图总结广流于世的论断并阐述作者个人对人类语言形成的观点。

[关键字] 语言;语言进化;语言形成;总结归纳;人类进化

1 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只有人类才具有分音节、符号性和信息交流性的语言。它不仅承载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促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再创造。

[1]然而,人类语言是如何进化而成的呢?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又是如何习得的语言能力的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与归纳。

2 语言起源之进化说

2.1 Pinker的达尔文主义渐变论

Pinker的新达尔文主义渐变论(gradualism)认为,现代人类的语言是山原始语言过渡发展而来的。先有了原始语言的词汇,继而产生了现代人类语言的句法。句法的产生是个缓慢的过程,至少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时间。在原始语言和现代语言之间应该存在种过渡语,这种语言的符号系统跟现代语言相比其指代范围更加狭窄,语言规则也更加简单,因此没有现代语言复杂。

2.2 Bickerton的语言发展两阶段论

Bickerton认为语言的进化可以大体分成两个阶段:1.原始语言阶段,原始语言是在漫长的人科(Hominids)历史中产生的,大约有两百多万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能人(Homohabilis)到直立人(Homo erectus)再到尼安德特尔人(Neanderthals)三个发展时期。原始语言基本由词汇构成,多名词和动词类,几乎没有句法。这与两岁以下幼儿的语言、洋泾浜语以及类人猿经过训练后掌握的语言很相似。2.句法阶段,Bickerton假想了“一个神奇的时刻”(the magic moment),在这一刻,即在第一个有意义的话语产生的时刻,句法使大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在非语言的第一表现系统的基础上产生了第二表现系统,在线上思维(on-line thinking ) 的基础上产生了线下思维(off-line thinking),于是真正的人类语言阶段开始了。

2.3 Aitchison的“语言簧火论”及其合理性

2.31 Aitchison的“语言簧火论”简介

Aitchison用火焰的燃烧来形容语言的发展进化,开始的时候是一些零星火星在闪烁,就像篝火一开始只燃烧着几根树枝,这种状态会持续很久很久。突然,火苗从树枝间窜出,点燃了整堆木材。于是火焰燃烧得越来越凶,直到有一时刻,火焰燃烧到了最激烈的程度,然后开始慢慢缓和并趋于平静。这与语言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似,大约在公元前25万年左右出现了一种简单的语言,就好像星星之火一般,逐渐给语言的进化奠定了基础。其后则是一个相当长的相对停滞阶段。到了10万和7.5万年前间,语言进化到个关键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就好像火焰点燃了整堆木材,开始激烈燃烧起来。直到5万年前达到一个顶点后,才又缓慢地趋于平稳。这种缓慢---迅速---迅速---缓慢的发展节奏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刚好呈S曲线。

2.32 Aitchison理论的合理性

Aitchison既小同意Pinker的渐变论,也不同意Bickerton的两阶段说。他认

为渐变论不符合进化现实,进化决不是一味的平稳向前,进化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倒退现象,就像人类进化至今还会出现的返祖现象。两阶段论同样不符合进化现实,一旦进化的优势显现出来,进化就应继续向前推进,而不应出现停滞现象。那么Aitchison的理论有什么合理性呢?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起源。二百万年前出现了能人(Homo habilis),按照Bickerton的说法,原始语言也逐渐产生,并经历了从直立人(Homo erectus)到尼安德特尔人(Neanderthals)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科使用线上思维,线上思维不能生成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文化产生的充要条件,因此,这一历史时期没有任何文化起源的迹象。到了1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出现了,他们是真正的人类祖先,使用人类的语言,并有了线下思维的能力,于是文化开始发展起来。

Bickerton认为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起源,其实并不尽然。按照他的说法,从10万年前人类语言出现开始就应该有文化的痕迹,但事实上文化直到四、五万年前才真正出现。Bickerton不能解释中间为什么会有五至六万年的时间落差。按照Aitchison的理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Aitchison认为30万年前出出现了古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20至15 万年前出现了智人(Homo sapiens),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大约在25万年前至5万年前间,并于10万年前达到个关键期,5万年前达到顶点,这正与四五万年前文化的突然发展兴旺在时间上相吻合。[2]

2.4 除此之外,有的现代学者认为“语言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即语言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第二位的,是在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东西:既有生物的基础,又更是文化传递的结果(范革新,2008:15);既是人类认知、理解的结果,又是认知、理解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镜像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在人类改造世界和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语言起着重要的信息和桥梁作用,它反过来又不断的促进人类智力和认知的提高。

当人类已经进化到现在这样一个非常发达的程度的时候,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已是难舍难分的两大特征,甚至前者的被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后者。人类的存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群居”式的生存,因此为了能够更成功的获取食物、发展自身,一定方式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当肢体的交流已经满足不了人类对大量信息的传递时,相伴而生地也就产生了“语言”,这在本质上来说与简单的肢体交流是一样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但从根本上说是对环境的适应的结果。

2.5 总结

本文针对“人类语言的进化与形成”这一话题,从当今流行的几种流派和观点出发,对其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环境适应论”的观点。人类通过“语言”这一信息传递的方式更加紧密地互相结合,互相帮助,共同协助,来抵抗和征服自然力量。[3]

参考文献:

[1] 曾建国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野看语言的进化》

[2] 勾跃《语言起源之进化说述评》

[3] 赵莹 国金玲《语言进化对人类的影响》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