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故土情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1:56 高中作文
故土情散文高中作文

篇一:精美散文

慈爱的母亲

因为假期不长,因为路程不短,因为天气不好,等等有太多的理由让我打电话回家告诉母亲我春节不回家。母亲接到电话后,听不出她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只是淡淡地说:哦,那有时间我去你那住几天吧。

整个春节一直细雨蒙蒙,让人平添几许惆怅。正月初六,老天爷一改往日的缠绵,电闪雷鸣,哗哗啦啦的下起了暴雨,下午4时一阵电话铃声把窝在被子里上网的我惊起,我抓起电话,耳机里传来母亲哆嗦的声音:我已经到了A市,可人太多,买不到火车票,可能要晚些才能到你那里了,不知你们那最晚的班车是几点。我气极,大吼:这么大的雨,谁叫你来的,买不到火车票,你不会坐直达班车吗?母亲说:知道了,知道了,就把电话挂了。

我撑着雨伞站在站台下一个多小时了,记不清有多少趟班车停下又走了,可依然不见母亲的身影。坐直达班车从A市到B市是两个小时,再从B市坐车到我处约四十分钟,母亲应该在晚上七时就会到达,可现在已经是晚上九时了,还没见到母亲,我开始着急,开始埋怨,鼻炎也适时发作,喷嚏连连更让我觉得寒冷和烦燥。一趟班车“嘎”的一声,在溅了我一身脏水后停了下来,终于一个熟悉的身影探出了车门。

我接过母亲沉甸甸的行李,一言不发朝家走去,母亲走在身后唯唯喏喏地说:本来想坐直达的,可后来又买到火车票了,所以就晚到了。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是嫌直达班车的票价要比火车票贵一倍多。

初八午饭后,母亲说:你帮我把这衣服的边放放吧。我望望母亲身上我淘汰给她的衣服,也真有点象裹棕子,太窄了。我把剪刀、尺子递给母亲说,我下午还上班呢,你自己改吧。晚上刚到家,儿子就报告说母亲把衣车针弄断了。再望望母亲,呵呵,衣服让她改的凹凸不平,针脚歪歪扭扭,衣车针不给她拉断才怪。

故土情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是很能干的,我们兄妹头上带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都是她亲手做的,况且往年我淘汰的衣裤给她后,也是她自己修改,还挺合身,为何这次改不好呢,我心里直纳闷。

晚饭后,我一边帮母亲重新修改衣服,一边与她闲聊。母亲说,自去年始,她的眼睛看东西就很模糊了,如今针线活基本做不好了。我说:那明天我带你去医院看看。母亲说:不用了,在家乡已经看过医生了,说是白内障,不是很严重,能看得见就不必花那个钱,到时严重了再说吧。

我抬头望望母亲,鬓角已有了丝丝缕缕的白发,脑后粗大辩子已换成小麻雀尾,那干练、好强在菊花般的脸衬托下已变成柔和与慈爱,那双我曾羡慕的巧手,已是血管突显。

在我处小住了一段时间的母亲要回老家了,当她跨入班车车门的一刹那,已是孩子他妈的我无法顾及车上车下人们诧异的目光,泪水倾涌而出。自从我独自一人在远离故土的这座小城定居后,与母亲抑或兄妹相聚,成了我最大的企盼。

外婆在母亲5岁多时就已去世,母亲忍受了太多没娘孩子的苦,有了我们兄妹后,把所有的母爱加倍倾注在我们身上。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在那同样贫穷的乡村同龄伙伴中,我们兄妹是最先穿上毛衣的,那是母亲把她心爱的嫁妆——毛衣袖子拆了,在煤油灯下为我织成一件漂亮暖和的毛衣,弟弟出生后,把毛衣全拆了,为弟弟织了毛衣毛裤。在我启蒙上学后,我也不象别的小伙伴一样,把书挟在腋窝下上学,而是把书装进绣花书包里。那是母亲利用工余把一条不能再穿的旧裤子的裤腿改装成书包,再在上面绣上五角星、向日葵等,就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书包。特别是我们兄妹脚上大方舒适的布鞋,不知引来多少大人小孩的注目。而所有这些,不知花费了母亲多少心血,包含了母亲多少慈爱。

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却非常看重知识,她常常对我们说:世上只有学问“晚上不怕贼来偷,白天不怕人来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下打工潮的诱惑下,我曾荒废学业,外出打工,是母亲的教诲又

让我拾起书本。

母亲虽是农村妇女,却从不包办子女的行为,特别是在我们兄妹的婚姻上。我和丈夫结婚前,母亲不知要与我结婚的人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当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结婚了,母亲只是轻轻地嘱咐:“婚姻不是儿戏,一定要慎重,只要你自己觉得幸福,我们没意见。”在农村生活的弟弟也是自由恋爱结婚。

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衰老了。素有做粗活比得上一个男人的母亲在前些年的一次伐竹中不小心闪了腰,一躺就是十多天,以及腰部现今每逢刮风下雨就酸痛;患了眼疾也是捂着掖着,每次报给为生计忙碌的子女们却均是一封封平安家书。

母亲养育了我们的身躯,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谨记母亲“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的观点,遇事不钻牛角尖,以平和的心态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一切困难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强大

好像是在一次电话采访中,一个记者曾经问过我一个很好玩的问题:李连杰,你这些年都是一帆风顺,你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呢?

这位记者,采访我之前肯定没做过认真的准备。首先,我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在朋友中有个外号,叫”死过一百次的生还者“。从小我父亲就过世了,家境实在太差,只好加入武术队,靠每个月微薄的补贴养活全家;11岁开始我连续5次拿到全国武术比赛冠军,18岁拍了《少林寺》一夜成名,但立马,第二年我就摔断了腿,差点成为废人;好不容易等到《黄飞鸿》系列电影大卖,我的经纪人又遭黑道枪杀,事业再次陷入低谷......这些都不说,2004年印尼海啸时,我差点妻离子散命丧异地,当洪水就在你眼前肆虐时,那种内心的惊恐与不舍,又有多少人面对过呢?

也可以理解,问这个问题的人估计从来都只是在电影中了解我,觉得我就是电影中那些硬汉,身怀绝技,从精神到肉体都是天生的强大.事实上,我只是一个血肉做成的普通人,甚至,我比很多人还脆弱,有一段时间,我天天想着出家当和尚。

但是,少林寺的一位高僧却不同意我这样做,因为出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家还讲究入世修行呢!后来,我去好莱坞发展时,他要我记住一句话:一切困难都是为了帮自已变得更强大! 这话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什么祝福。果然,到了好莱坞,事情并不顺利,虽然台湾老板杨登魁花了上亿元帮我打造形象,创造机会,但傲慢的好莱坞并不肯接纳我这个身高才170CM的华人。我忍着,直到一次在片场,导演把剧本摔到我脸上,冷冷地问我:你是不是不懂英文,所以剧本没看懂? 那个晚上,我打电话给那位高僧。他淡淡地说: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头,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是现在的你强大,还是过去的你强大?我一愣,想着自已这半生的经历,的确,那些困难现在看起来都不值一提了,可当时,又何尝不是逼得自已无路可逃?可见,困难的确在让我变得强大,至少,让我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

从那以后,我不再惧怕任何困境,对困境内外甚至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朋友都说我疯魔了,但我心里知道,这不过是在困难中修炼自已。

拍摄《英雄》的那段时间,章子怡很是受非议,甚至在剧组中也被某些人孤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刚出道的自已:冲动、爱憎分明,心里有什么脸上从来藏不住......于是,我把自的体验告诉她,慢慢地,她也从流言中脱胎换骨,开始表现出一个坚强的章小妹。

这两年,我对武术之道越来越有想法,很想和观众分享这种想法,于是,我请人编写了宣扬和平的电影《西藏武僧在纽约》。很多片商对名字很感兴趣,但一看剧本就都不肯投资,因为里面的武打场面太少了,不够商业化。到哪里去找投资商?每晚这个问题都折磨得我无法入睡,实在没办法了,我找到法国的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想自掏腰包自已拍。拍完后,我看电影前90分钟十分精彩脱俗,但后30分钟就落入了武打片的俗套,就要求改结尾,别人都觉得我疯了,改结尾是自杀行为,会让票房一落千丈。吕克贝松也十分惊奇地问我:“你真想得罪你所有的观众吗?”我笑着说:“那就试一次吧。”

事实是,电影还没有公开放映,就受到了不少电影专家和媒体的关注,慢慢地,随着《霍元甲》的再度追击,大家也开始知道:哦,原来李连杰并不是一个武打机器,他也是有自已的想法的;中华

武术除了实用外,里面还有博大精深的东西啊!

这就是我的目的。既要表达内心、又要保证票房,的确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但我知道,困境总会过去,而经历困境的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乐观、更有力量。

孩子,你那边有雨

一天夜里,就要熄灯睡觉时,我突然有些想家,想念千里之外年迈的父母。我拨通了那串解密思念的数码,接电话的是父亲,他着实为我的深夜来电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儿?我赶紧说没事,刚才突然想家,想说说话。说什么话,深更半夜的,你妈睡着了。威呢?是不是也睡了?父亲肯定还是怪我的来电不合时宜,但言语中掩饰不住意外的惊喜。 其实我的妻威也甜甜的地睡了,我和父亲怕惊动各自的妻子,像两个淘气的小孩,小声小气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父亲说家里很好,他和母亲身体都很好,要我别惦记这边,好好照顾威,好好的工作。我说我俩也很好,都比刚结婚是胖了,过几天我们还打算照张相寄回去。最后我说,时间不早了,爸你撂了电话,睡觉吧。父亲停顿了一会儿,我猜是抬头望了一望那座老钟。是不早了,你也歇吧,对了,你明天上班带上伞,你那边有雨。你怎么知道呢?偶然从电视上看的,说你那边有雨。

放下电话,我怎么也无法睡着。千里之外,父亲却时刻关注着我这边的阴晴冷暖。记得我上大学临行前,母亲放心不下,又是棉衣又是药物地往包里给我塞。父亲说,不用挂念他,他不是孩子了。说归说,我走以后,父亲却每天都要到车站转上一圈。结婚后,我和妻子住在一间平房里,有一天卧室钻进了很多煤烟,妻子反应强烈,住进了医院。父亲得知后没几天,居然一个人拄着手杖背着包,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来了。我接过包感觉很重,打开一看,竟装满了斧头、瓦刀、泥板子之类的工具。父亲说,我来给你们拾掇拾掇暖气和炉子,总冒烟哪儿能行。

年届七旬、胃被切除四分之三的父亲可能一路也没舍得吃一片面包,坐下来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面条。妻在厨房看着那堆粗糙的维修工具禁不住落泪。我安慰妻说,老爷子一辈子了,就这样。去打个电话告诉家里,爸平安到了。 与父亲深夜通话的第二天,原本晴朗的天空,转眼乌云密布,果真下起了雨。全单位只有我一个人带伞,大家感到非常惊奇。我站在窗前,窗外大雨如柱,我不知道父亲那边下雨还是天晴,但我知道,他一定站在老屋窗前翘首望着我这边。父亲老了,不能再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但千山之远,万水之隔,父亲仍能为我和妻送来一把温暖的伞,在这个宽厚如昔日父亲臂膀的伞下,我们每一个日子都晴空万里,灿烂如花。

篇二:高一语文散文阅读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1、现代文考查的五大类型

层次阅读

语意阅读

结构阅读

艺术手法阅读

交叉阅读

2、 层次阅读的语言标志

“哪些”“哪里”“怎样”“为什么”(原因)“分条概括或具体说明”

二、知识讲解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

三、例题精析

例一: (2012北京朝阳期末)

榕树,生命进行曲

①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②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③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

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④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⑤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⑥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⑦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⑧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⑨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10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

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11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

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12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

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13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在北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4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15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16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 ,长久地在我故乡 明丽的土地上歌唱。

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6分)

1、答题步骤:

角度—语言标记 —“什么”“哪些”“简要概括”—层次

对象—“榕树的碧叶”的含义——具体体现

区域—与对象有关—4—13段

2、答案:

第一问:“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榕树的精神品格”。(1分)

第二问:①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不放弃希望,无畏、顽强、坚韧,不断突破,奋发进取,战胜困难。

②受到伤害时,果断、机敏地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

③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能够从容不迫,坚守自我;遭遇摧折时,能够顽强坚持,百折不挠。

④即便遭到再重大的挫折,仍然保持顽强的精神,永不言败,传承信念。

例二:(2012西城期末科技文)

虽然全球化这个名词已被广泛使用,但对它的争论却从未停止。

物理学家和未来主义者加来道雄在他的《未来的物理学》一书中曾说,到了2100年,各国在科学、技术和观念上的交流将会催生一种全球化文明: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电话系统,人们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语言等障碍随时交流;真正的全球化经济将会成为现实,大量的跨国贸易集团将互通有无;民族、国家间的隔阂将大大削弱;战争基本销声匿迹;随着移民的大量增加,各地文化将逐步趋同,统一的文化将会诞生,人类将追求同样的食物、电影和风尚。

然而,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研究全球战略的格玛沃特教授则认为,这些全球化的美好畅想基本上是一种妄想。

他指出,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仅有10%~25%是国际性的,而其中的大部分又是区域性而非全球性的。目前国际性业务在全部业务中所占比例为:国际邮件1%,国际电话分钟数不到2%,国际互联网流量17%~18%,出口占GDP比重26%,证券市场的国外投资者持股20%。全球性的合作并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密切。

格玛沃特认为,全球化理论的症结,是它没有考虑到距离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实际存在的地理距离会影响世界贸易。格玛沃特还创造出了一个像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距离系数”,并由此推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它们的贸易往来就可能下降一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否拥有共同的语言、是否属于同一个利益集团、是否使用相同的货币等文化方面的距离也会对贸易额产生影响。

他还指出,出于种种原因,世界上90%的人永远不会离开自己出生的国家。并且,我们

人类有一个难以磨灭的本性,那就是渴望与亲属及同类来往,渴望保留本地的习俗和文化。只要这个本性还在,世界上的文化差异就会存在。全球性的合作就会在分化与对立中瓦解。

对未来世界的全球化走向,是持有乐观积极的畅想,还是做出保守谨慎的推断,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样的争论仍将继续。

格玛沃特认为“全球化畅想基本上是一种妄想”,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他这样说的理由。(5分)

1、答题步骤:

角度—语言标记 —“理由”“分条概括”—层次

对象—“全球化畅想”——基本上是一种妄想

区域—与对象有关—4、5、6段

2、答案:

①事实数据说明,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并不那么密切。(出自第4段)(1分)

②地理距离(1分)和文化距离(1分)的因素,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出自第5段) ③绝大多数人不会离开故土(1分),人类有更愿与亲属和同类交往、保留本地风俗及文化的本性(1分):会使全球性合作瓦解。(出自第6段)

四、课堂运用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①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间的一个心愿。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②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托人买来张大千先生的两幅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那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似流动着,一如梦幻。后来画没了,可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此番来看大千先生的故居是想看到他所有画作之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想进一步认识他。

③摩耶精舍在台北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精深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不是门楣上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从墙头上生出的鲜红又秀气的炮竹花,一束束闪闪烁烁悬垂下来,看上去只像是一个喜好野趣的人家。

④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

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⑤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

⑥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⑦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好山水了。

⑧大千先生的画室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这里最惹我注意的是画案下有一小木凳,高约二十公分。川人身材偏矮,大千先生每作大画便要踩上这木凳。他住进摩耶精舍已七旬以上,偏偏这时期他多作泼墨泼彩的大画。画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大千先生双手握着巨笔,站在木凳上泼墨作画。我还注意到,铺在画案的纸上有水的反光与倒影,可见他泼墨画中用水颇多。水多则墨活,也更自然,并且多意外的情景出现。应该说这幅照片泄露出大千先生那些奇妙的泼墨泼彩画的“天机”。 ⑨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

⑩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艺术家往往把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形地放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

11在摩耶精舍,我相信,我看明白了张大千。 ○

篇三:12散文阅读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暑期作业(十二)

[散文阅读]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班级: 姓名: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0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多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

第 1 页 共 4 页【暑期作业十二】

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2.第④段中说,“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⑥段又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4分)

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6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20分)

草 原

陈世旭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的眉头像未解的结,你的脚步疲惫而蹒跚。

我把喧嚣的城市留在身后,我把拥挤的人群留在身后,我把所有的躁动和冲撞留在身后。把自己交给苍茫。

你失落了什么?你要寻找什么?你想得到什么?

我问蓝天,我问大地,我问草原。

草原,向我张开博大的襟怀。从两边涌到路上来的、被露水淋得透湿的花枝和草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

古老而烂漫的草原,是埋藏无数卜骨、陶片、断简、残碑的土地,是屹立长城、寺庙、宫阁、废墟的土地,是供叱咤风云、如狼似虎的壮士演习杀戮的土地。

王朝的连绵不断的营寨埋进深草。将军的鹿角枪炮没入沼泽。方尖碑如断锷。水泡子是饮恨苍天的眼睛。从刀光火石到金戈铁马,从血流漂杵到冠盖如云,都杳然如苍狼

第 2 页 共 4 页【暑期作业十二】

裂。而草原依旧。

真静啊。天地间是一片肃穆。远远的什么地方,好像有人在动情地唱歌。哦,那是幻觉。只有风,只有白桦林,只有不甘寂寞的杜鹃、野百灵和蜜蜂在私语。

思想就像徘徊在辽阔的草原上的孤马。你会一再地想起那些似乎遥远的、已经忘却的过去,心里无端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却是幽深的甜蜜或忧伤。你会觉得好像早就有过这种体验,或者早就做过一个和眼前的情景极为相似的梦。但是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是在一生中的哪个幸或不幸的时刻,你怎样也记不起来了。生活就像流水一样,淙淙地从你身边流过。你失落了很多,却不知道失落的是什么。

最远的地方,热浪蒸腾的高坡,号角悄然响起。最初是一对,然后是一簇,然后是一片。然后,草原生命交响的高潮赫然君临。

大宛汗血天马从西极承灵威、涉流沙而来,从黄河负图而来。与犁铧一起耕耘生民的艰辛;与刀斧一起划破凝滞的血海;与香车一起装点贵胄的荣华。你为文明所依赖,你也为文明所驾驭;你为文明所恩宠,你也为文明所束缚。

什么时候,文明放逐了你?什么时候,文明又解放了你!

于是你重又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自由与奔放重又成为你的特权;铺张扬厉的野性重又回到你的身上。天风滚滚,海山苍苍,万象在旁啊,你又重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走云连风,吞吐大荒。

狂舞的铁蹄在我的血管里奔腾,惊心动魄的轰响是冰河破裂、一泻千里的声音。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在地震般的战栗和闪电般的快乐的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挣脱欲望的缰索,卸下诱惑的鞍辔,去呼应草原生命大气磅礴的抒情——一种另样的、博大的情怀,即爱生活、爱生命、爱大地,直到永远!

夜要来了,多情的落日在吐力根河对岸向草原告别。暮色像紫丁香,有一个骑手在火红的天边向远方顶礼。

这一天多么好!整个世界像在童话里变了样子。这样的日子一生也许只能遇见一次。这样的日子一生只要遇见一次。

感谢你,草原!感谢你金灿灿的光,蓝湛湛的水,甜丝丝的风和轰轰烈烈的生命。 在怒放的花丛中尽情流连吧,在熊熊的篝火前尽情跳跃吧,在生命的潮水里尽情徜徉吧。火在战栗,酒在燃烧,舞在踢踏,灵魂在腾飞。当黎明再来,金子般的朝霞又会喷薄而出,而我又将远行??

(原文有删改)

5.请概括文章画线部分的内容,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6.“花枝和草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的什么情绪?(4分)

第 3 页 共 4 页【暑期作业十二】

8.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大宛汗血天马”所蕴含的作者的价值判断。(6分)

课时作业(十三)A

1.[答案]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②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通常是点题、总领下文、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等。解答此题,从开头段落的通常作用入手,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即可。

2.[答案] 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第一句话的含意,必须结合整段的语境。此句为第④段的中心句,要围绕“游子的乡情”这个中心进行具体的阐释,亦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理解第二句话的含意,关键是弄清“人间情”“烟火味儿”“灵魂的脐带”的意思。第⑥段围绕炊烟中的诗情画意展开,所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要紧扣这个中心:“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而“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 ①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在写法上的特点,即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进行描绘,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点出描写的作用,即让读者形成关于“炊烟”的完整的印象,对其全貌有个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从“撩开黑暗,第 4 页 共 4 页【暑期作业十二】

离、频频眨眼”“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等句中找出拟人化色彩显著的词语,揭示出其表达效果。

4.[答案] ①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②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③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光大。(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立足文本内容,结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发掘。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揭示了“炊烟”的文化意义;第②段至第⑥段表现了作者对“炊烟”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美好情感;最后一段对“炊烟”的文化内涵进行概括总结,同时表达了对这种文化传承的期盼,答题时应从“怎样承担”的方面考虑并组织答案。

5.[答案] 内容:写了草原文明的沧桑巨变。(2分)意图:①和下文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依旧”构成对比,突出了草原风光的亘古永恒。②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写自己面对永恒的自然风光而产生人生感悟作铺垫。(2分,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本段内容写的是草原文明的变迁,结构上是个典型的过渡段,上文写作者走进草原和产生的历史文明联想,下文则描写草原永恒的自然风光,抒写人生感悟。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位置,是把握语段作用的重要入口。

6.[答案] 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情绪:明写“花枝”和“草”的殷勤相迎,暗写“我”登上草原的喜悦之情。(1点1分,2点3分)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抓住句中的两个关键词“殷勤”“拂着”不难判断出使用的修辞手法。第二问实则考查衬托的手法,作者明写花草,实则借助花草传达自己的感受。

7.[答案] ①当“我”失落、疲惫、焦躁时,草原张开博大的胸襟接纳了我。(1分)②草原使“我”的灵魂大彻大悟,使“我”领悟了生命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每点3分)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主要是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典型的原因概括题。回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全文的脉络: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七个自然段写“我”因疲惫走进草原;后面的段落则写了“我”面对草原的所见所想所感,归结一下,便可总结出答案。一定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语段把握有效信息,比如第一段“疲惫”“蹒跚”,倒数第五自然段“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我忽然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等语段。

8.[答案] “大宛汗血天马”为历史文明付出过血与汗,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2分)当它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后,它又回归自然,回归铺张扬厉、自由奔放的本性,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2分)作者通过“大宛汗血天马”告诉人们:人类应该摆脱现代文明的束缚,回归自然,找回自我。(2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大宛汗血天马”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身上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光环,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如可再展雄风,却是一个艰难的话题。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人类自身,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恐怕是作者写它的一个重要意图。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分析作者叙写“大宛汗血天马”的真正意图了。

第 5 页 共 4 页【暑期作业十二】

篇四:2013高考语文课时作业十三:散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江苏专版)13A

课时作业(十三)A [散文阅读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0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多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说,“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第⑥段又说,“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20分)

草 原

陈世旭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的眉头像未解的结,你的脚步疲惫而蹒跚。

我把喧嚣的城市留在身后,我把拥挤的人群留在身后,我把所有的躁动和冲撞留在身后。把自己交给苍茫。

你失落了什么?你要寻找什么?你想得到什么?

我问蓝天,我问大地,我问草原。

草原,向我张开博大的襟怀。从两边涌到路上来的、被露水淋得透湿的花枝和草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

古老而烂漫的草原,是埋藏无数卜骨、陶片、断简、残碑的土地,是屹立长城、寺庙、宫阁、废墟的土地,是供叱咤风云、如狼似虎的壮士演习杀戮的土地。 王朝的连绵不断的营寨埋进深草。将军的鹿角枪炮没入沼泽。方尖碑如断锷。水泡子是饮恨苍天的眼睛。从刀光火石到金戈铁马,从血流漂杵到冠盖如云,都杳然如苍狼呜咽。帝王的霸业连同古战场一起退出历史,一个鞍马部族的史诗在季节的河道声息干裂。而草原依旧。

真静啊。天地间是一片肃穆。远远的什么地方,好像有人在动情地唱歌。哦,那是幻觉。只有风,只有白桦林,只有不甘寂寞的杜鹃、野百灵和蜜蜂在私语。

思想就像徘徊在辽阔的草原上的孤马。你会一再地想起那些似乎遥远的、已经忘却的过去,心里无端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却是幽深的甜蜜或忧伤。你会觉得好像早就有过这种体验,或者早就做过一个和眼前的情景极为相似的梦。但是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是在一生中的哪个幸或不幸的时刻,你怎样也记不起来了。生活就像流水一样,淙淙地从你身边流过。你失落了很多,却不知道失落的是什么。

最远的地方,热浪蒸腾的高坡,号角悄然响起。最初是一对,然后是一簇,然后是一片。然后,草原生命交响的高潮赫然君临。

大宛汗血天马从西极承灵威、涉流沙而来,从黄河负图而来。与犁铧一起耕耘生民的艰辛;与刀斧一起划破凝滞的血海;与香车一起装点贵胄的荣华。你为文明所依赖,你也为文明所驾驭;你为文明所恩宠,你也为文明所束缚。

什么时候,文明放逐了你?什么时候,文明又解放了你!

于是你重又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自由与奔放重又成为你的特权;铺张扬厉的野性重又回到你的身上。天风滚滚,海山苍苍,万象在旁啊,你又重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走云连风,吞吐大荒。

狂舞的铁蹄在我的血管里奔腾,惊心动魄的轰响是冰河破裂、一泻千里的声音。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在地震般的战栗和闪电般的快乐的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挣脱欲望的缰索,卸下诱惑的鞍辔,去呼应草原生命大气磅礴的

抒情——一种另样的、博大的情怀,即爱生活、爱生命、爱大地,直到永远!

夜要来了,多情的落日在吐力根河对岸向草原告别。暮色像紫丁香,有一个骑手在火红的天边向远方顶礼。

这一天多么好!整个世界像在童话里变了样子。这样的日子一生也许只能遇见一次。这样的日子一生只要遇见一次。

感谢你,草原!感谢你金灿灿的光,蓝湛湛的水,甜丝丝的风和轰轰烈烈的生命。

在怒放的花丛中尽情流连吧,在熊熊的篝火前尽情跳跃吧,在生命的潮水里尽情徜徉吧。火在战栗,酒在燃烧,舞在踢踏,灵魂在腾飞。当黎明再来,金子般的朝霞又会喷薄而出,而我又将远行??

(原文有删改)

5.请概括文章画线部分的内容,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枝和草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的什么情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说“感谢你,草原!”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感谢草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大宛汗血天马”所蕴含的作者的价值判断。(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十三)A

1.[答案]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②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通常是点题、总领下文、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等。解答此题,从开头段落的通常作用入手,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即可。

2.[答案] 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第一句话的含意,必须结合整段的语境。此句为第④段的中心句,要围绕“游子的乡情”这个中心进行具体的阐释,亦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理解第二句话的含意,关键是弄清“人间情”“烟火味儿”“灵魂的脐带”的意思。第⑥段围绕炊烟中的诗情画意展开,所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要紧扣这个中心:“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

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而“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 ①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在写法上的特点,即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进行描绘,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点出描写的作用,即让读者形成关于“炊烟”的完整的印象,对其全貌有个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从“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等句中找出拟人化色彩显著的词语,揭示出其表达效果。

4.[答案] ①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②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③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光大。(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立足文本内容,结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发掘。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揭示了“炊烟”的文化意义;第②段至第⑥段表现了作者对“炊烟”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美好情感;最后一段对“炊烟”的文化内涵进行概括总结,同时表达了对这种文化传承的期盼,答题时应从“怎样承担”的方面考虑并组织答案。

5.[答案] 内容:写了草原文明的沧桑巨变。(2分)意图:①和下文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依旧”构成对比,突出了草原风光的亘古永恒。②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写自己面对永恒的自然风光而产生人生感悟作铺垫。(2分,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本段内容写的是草原文明的变迁,结构上是个典型的过渡段,上文写作者走进草原和产生的历史文明联想,下文则描写草原永恒的自然风光,抒写人生感悟。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位置,是把握语段作用的重要入口。

6.[答案] 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情绪:明写“花枝”和“草”的殷勤相迎,暗写“我”登上草原的喜悦之情。(1点1分,2点3分)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抓住句中的两个关键词“殷勤”“拂着”不难判断出使用的修辞手法。第二问实则考查衬托的手法,作者明写花草,实则借助花草传达自己的感受。

7.[答案] ①当“我”失落、疲惫、焦躁时,草原张开博大的胸襟接纳了我。(1分)②草原使“我”的灵魂大彻大悟,使“我”领悟了生命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每点3分)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主要是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典型的原因概括题。回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全文的脉络: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七个自然段写“我”因疲惫走进草原;后面的段落则写了“我”面对草原的所见所想所感,归结一下,便可总结出答案。一定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语段把握有效信息,比如第一段“疲惫”“蹒跚”,倒数第五自然段“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我忽然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等语段。

8.[答案] “大宛汗血天马”为历史文明付出过血与汗,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2分)当它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后,它又回归自然,回归铺张扬厉、自由奔放的本性,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2分)作者通过“大宛汗血天马”告诉人们:人类应该摆脱现代文明的束缚,回归自然,找回自我。(2分)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大宛汗血天马”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身上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光环,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如可再展雄风,却是一个艰难的话题。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人类自身,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恐怕是作者写它的一个重要意图。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分析作者叙写“大宛汗血天马”的真正意图了。

篇五:散文精读

散 文 精 读 初二(上)

(一)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 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 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xiǎnfǎngwēiyíwēiruí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文中引用唐人诗句“秋尽江南未凋”,说明秋老时分的扬州,风光依然怡人。 C.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D.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E.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2.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请结合第④段加以赏析。

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二)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2.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3.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向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您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们就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题目“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的“疲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请从修辞和作用两方面赏析“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这句话。

3.分别指出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

(2)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

4.文题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而着墨较多的是母亲,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淡竹(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臵;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11

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

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12131415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