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曹操观沧海一诗繁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26:03 体裁作文
曹操观沧海一诗繁体体裁作文

篇一:《观沧海》古诗教学曹操

观沧海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直至会背诵。

2. 理解体会作者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3. 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

1. 通过朗读会背诵古诗。(重点)

2. 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难点)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了解作者。

1. 名人竞猜,出示PPT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故事背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他在戏曲中多为“大奸臣”的形象。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望梅止渴”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故事。

他指导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2. 理解作者。

PPT出示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关于曹操的评价自古来总说纷纭,但是最不可否认的就是曹操的文学成就,今天走进曹操的《观沧海》去了解了解曹操。(板书:观沧海,曹操)

<2>了解背景,朗读感知

1.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胜利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此诗。

2.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师配乐范读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 疏通文意,解释重要字词

请学生自由翻译,不懂的字词提出交流。

预设:临:到;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行:转动;

4. 抽学生说说诗歌大概意思

5.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3>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那么作者都观到了些什么?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预设观到了:水、岛、树、草、风、波、日月、星汉。(板书) 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吗?若不是从哪可以看出? 若字,好像

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假设你是作者,来描绘描绘你此时登上碣石山看到的景色

参考:我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眺望大海,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海边,树木和草一丛一丛的,生长得十分茂盛,秋风吹动树木发出簌簌的声音,海浪翻滚着巨大的波浪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壮观 雄伟

将你说的感受读出来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从中感受出什么? 转动的日月,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灿烂的银河星光,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仅仅是大海的大吗?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抽生读,师指导,齐读

4示背景理解感情

1. 出示课件龟虽寿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比观沧海找相同点

1古诗字数相同(都是四言诗)

2最后一句相同(乐府诗原来是可以唱得,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跟诗的内容无关)

3师补充,都是出自曹操在征乌桓是写的,都出自《步出厦门行》 总结:作者有像有吞吐日月的广阔胸襟与磅礴气概

<4>出背景理解情怀

1.的作者观到的是壮丽的河山,现的是广阔的胸襟,此时作者还会想些什么? 结合背景:

1碣石山: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等帝王都曾在此山留下游踪。秦始皇令人在“碣石门”刻下《碣石刻石》。

2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2.到些什么?要像秦始皇一样一统江山

3.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4.带着理解及感情再读课文,师指导,尽量背诵

5.<小结>

作者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篇二:观沧海--曹操

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臵: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

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

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一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

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

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篇三:语文课文笔记整理-曹操《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曹操集译注》。

2、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曹操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3、 体裁:乐府诗。表达方式:感怀写景诗。

二、字词注释

三、句子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文。 方位:向东;地点:碣石山;对象: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表明了视线为俯视。“何”字更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惊讶,赞美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从不同角度、层面描绘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用虚景描写将读者引入到更宏大壮美的景象。在诗人心中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国立业的伟大抱负。大海的形象不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为合乐而歌所加,一般与正文无意义上的关联。但是在本诗中恰恰与诗人所创造的意境水乳交融,从而引发读者更丰富而激越的想象。

四、总结

中心思想: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国立业的伟大抱负。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篇四:观 沧 海 曹操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曹操观沧海一诗繁体) (4)海: (5)何:

(6)澹 澹(拼音: ):

(7)竦 峙(拼音: ):

(8)萧瑟:

(9)洪波: (10)日月: (11)若:

(12)星汉: (13)幸: (14)甚:

(15)至: (16)幸甚至哉:

(17)咏:

(18)咏志: (19)志:

(20)歌以咏志: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阅读1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 。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 ,次写 ,最后写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 ,有 有 ,如“ ”写的是 景,“ ”写的是 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阅读2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6 句是 ,后 4 句是 ,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

2、“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3、这首诗的主旨是

4、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阅读3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①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

②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

③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④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篇五:曹操《观沧海》详注

曹操《观沧海》详注

明月横江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东:名词。东方,东边。这里是“往东”“向东边”的意思,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临”的方位。这叫名词作状语。

2.临:来到,到达。就是“光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的“临”。这里可以解作“登上”。有人解释为“登临”,“登临”的“临”是“对着”、“面对”的意思,不能和“碣石”搭配。

3.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这种“以”可译为“以便“来”等。沧海:大海。沧:青蓝色。大海因为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叫沧海。

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何:副词。多么,何其,何等地。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澹澹:水波荡漾。

2. 山岛:海岛。古时称岛为海中的山,所以叫山岛。竦峙:就是“耸峙”,就是“耸立”的意思。“竦”同“耸”。

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如“杂草丛生”。丛:聚集。

2.丰茂:形容词,茂盛,茂密。如“大树长出了丰茂的枝叶”。

3.萧瑟:拟声词。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大的波涛。洪:大。

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之:助词。用在主语“日月”和谓语“行”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这种“之”一般不必翻译。行:动词。运行。灿烂:形容词。光彩鲜明耀眼。

2.若:副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穑孟瘛F洌捍省K摹U饫镏复蠛!!捌渲小本褪撬闹屑洌褪呛V校弧捌淅铩本褪撬睦锩妫褪呛@铩A礁觥俺觥钡暮竺娑际÷粤私榇省坝凇保恰按印钡囊馑肌?/p>

五、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初中课本注释这两句说:“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幸”解作“庆幸”、“甚”解作“很”,这没问题;但是把“至”解作“极点”就不准确了。这个“至”应该是动词,“达到顶点”、“达到极点”的意思。哉:语气词。啊。

2.歌:动词。作歌。乐府诗都是可以歌唱的,所以这里的“歌”就是“作诗”的意思。

3.以:和“以观沧海”的“以”相同。

4.咏:动词。表达,叙述,抒发。志:名词。情志,思想感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