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佛不度无缘之人上一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8:18:39 字数作文
佛不度无缘之人上一句字数作文

篇一:佛有悲心 不度无缘之人

佛有悲心 不度无缘之人

问: ??(录音不清)

师:与众不同并不是一种病态。佛家有一句话叫“欢喜接受”。作为父母,遇到这样的孩子,你就把他当成磨练自己的功课,不要抱怨,调整心态,带着爱子之心去面对。现在医学完全可以确诊治疗。医学加爱心,还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 作为父母,孩子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对他有养与教的责任。一个人的成功包含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包括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教育好。一个企业没有接班人,即便经营管理得很好很成功,如果后继无人,也是失败。培养教育孩子也是我们事业的一部分。很多信佛的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好像自己积了很多德,行了很多善,就理所应当获得活菩萨的眷顾,坏事不应该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积德行善是人的本分。有机会积德行善要心存感恩,感恩做好事的机会让你碰上了,而不是用它来交换什么。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更应该好好反省为什么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果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过去因为无明,我们曾种下了不好的因,招致今生不好的果。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没办法把握。既然现在我们闻到了佛法,就应该知道如何把握好当下,为今生乃至来世种下好因。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人家说他要倒霉,他就信了,马上把这个信息输入头脑,刻入心灵。说他要走好运,他却将信将疑,甚至摇头不信。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你说他好,他会相信;你说他不好,他不会相信。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第一个提出“一切唯心造”这个理念的是释迦牟尼佛。后来有许多宗教、学术派别也有心灵招感一说——有什么样的心,就招感什么样的果。你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对一件事充满了信心,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必然会有一个好结果。如果你总是自卑,抱着负面的想法和心态,把事情往不好的方面想,结果就真的有问题。你想着出门碰到坏人,就真的碰到坏人;你想着身边都是好人,久而久之,你身边就会聚来一大批好人。

同样,你抱着一种什么心态看你的孩子,就等于把大自然中相应的力量调过来,赋予你孩子。如果你的心态不健康,罩在你孩子身上的都是不好的磁场;如果你心态很好,就会把宇宙中好的力量招感过来,围绕在你孩子身边加持你的孩子。而且你的心力越强,招感的力量越大。所以要坚信你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有形的呵护、治疗,和无形的大爱是你们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我曾经讲三种人不能学佛。第一种就是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一传给他,他就把佛法扭曲了。这种人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接收负面的信息,不接收正面的信息。学佛修道途中必然会出现境界,可是境界一来,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偏了,走火入魔了,不认为是佛的境界,认为是魔的境界。这种人是不能学佛的,他的福报不够,慧根不够。境界来时,不要去分别是正面还是负面,因为佛与魔的境

界都是沿途风光,只有毫无分别地经历所有的沿途风光,才能到达目的地,见到本来面目。

另一种人进入状态出不来,整天神神叨叨的,不学佛还正常,学了佛反而变成了神经病,逢人就讲佛法。这种人永远活在自我当中。我们在座的有一部分人见人就讲佛法。人家不信佛,你给他讲什么佛法呢?你是学佛的,碰到学佛的人才讲佛法;碰到经商的人,你就给他讲经商的知识,把佛法蕴含在商业知识里去度他;碰到搞艺术的,你就把佛法的精髓蕴含在艺术里去度他。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呢?一个出家人什么知识都要通达,遇到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去和他沟通交流,去度他。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佛法的内涵与精髓,能活学活用佛法,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去度人。

还有一种人进入不了状态。学佛就要有学佛的样子,学佛就是佛的弟子。在你身上看不到学佛人的影子,没有一点学佛人的味道,和尚不像和尚,居士不像居士,你怎么可能把佛学好呢?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能随时进入状态,所谓的能出能入,才能把事情做好。佛教里面不是有一句很通俗的话——“见人说人话,见佛说佛话,见鬼就说鬼话”吗?你们以为它是贬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只有圣贤才能达到,凡夫做不到。不能随时进入状态,随机应变,怎么能起用呢?《周易》为什么是儒家的五经之首?它讲宇宙万物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阴阳互应,迂回进入,张弛有度,打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模式,创造了辩证统一、阴阳互变、刚柔相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它就是一本讲变易的书,读懂了它,读透了它,掌握了它,你就能做到随机应变。

以上三种人不能学佛的原因:一是心理问题,二是见地问题。

你们问问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用智慧在做,是带着欢喜心在做,还是带着抵触抱怨的心在做?你抱怨是一天,欢喜也是一天。你对别人欢喜,实际上是对自己欢喜;你抱怨嗔恨,实际上是在惩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学佛人最大的悲哀。对自己的情绪和言行,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嬉笑怒骂,当下必须清楚地了知。过后才觉知,已经偏离了道。

因为别人犯错误而生气,就等于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种人是最愚蠢的。但是,当一个人进入角色,看到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下属、同事犯错误,往往会生气,而且有时候比自己做错事还生气。这就是警觉不够,失去了觉照,无法超越自己心灵的境界;同时也因为你和他有共业,才会碰到一起。如果你和别人都是好的共业,身边招感的都是素质好的人。学佛的人必须相信因果。既然你现在碰到了这种人,说明你昨天结下了恶缘,今天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今天不以欢喜心去面对和接受,就等于让你们之间的恶缘继续延续下去,明天、后天你碰到的还是这种缘;如果今天你以欢喜心去面对和接受,就等于把昨天不好的因和今天不好的果都化解掉了。

一个得道的人、一个圣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他的喜怒哀乐比凡夫俗子还来得真切。他是瞬间达成,瞬间走出来,不会持续停留在一种情绪和状态里。所以说圣人无常心,喜怒哀乐都无常。只有凡夫才会始终停留在一种情绪和状态中。圣人

是念念起,念念不住,需要什么念就起什么念,过后无痕,处于空灵觉知的状态里。需要时,念头顷刻生起(这个念头就是用);境界一消失,念头也归零。归零的状态就是一种觉照的状态。喜怒无常就是圣人的境界。恒常不变的是凡夫俗子。但是,圣人的境界从表象上看,尤其是以凡夫的眼光来看,和凡夫俗子很相似。因为圣人是处于这一极端,而凡夫俗子是处于另一极端,彼此都处于极端,没有慧眼是难以分辨的。一个超越的圣人,很多事他都敢去做。而一个不信因果的人也敢做很多事。我们处在中间,无法分辨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圣人,哪个是凡夫。

有智慧的人学佛,变得更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学佛,变得更愚昧。佛法本身不是为愚昧的人服务,也不是愚昧的人能学的。佛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基本理念,才能学佛。为什么过去佛法一直在贵族这个阶层传播呢?因为只有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可能成为贵族,贵族具备了学佛的基本素质。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没有达到士大夫级别,是没有资格学佛的。为什么过去的出家人那么受人尊崇,令人钦佩?尤其是明清以前,社会的精英都集中在学佛的这个圈子里,听到你是个学佛的人,大家都对你刮目相看,谁都知道佛不是一般人能学的。可是现在一听说你是个学佛的人,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觉得你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受到什么打击刺激,“看破红尘了”!

看看我们的所作所为,哪里是在学佛呀?都是迷信!你不明白,怎么学,怎么去做呢?你不明白就信,越信越迷,越来越愚昧。过去学佛的人是先明白了才信才学。现在是不明白就信,所以越学越笨。当然,过去的善知识特别多。现在善知识确实很难遇到,即便遇到了,因为我们愚昧无知,也把善知识当成和自己一样愚昧,甚至比自己更愚昧的人,所以也就错过了。

佛菩萨看到众生无明,愚昧无知,生起慈悲心,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可是大家都不认识他,不认可他。他是明师是佛菩萨,大家却把他当作巫婆神算来崇拜,他会作何感想?他会度这些可怜的众生吗?不会,他是为知音而来。所以佛有悲心,不度无缘之人。

释万行

2010 .6.15

篇二: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是白马寺后殿门上的对联。

从字面上理解:天上下来的雨虽然覆盖面广,浇灌大地所有之物,但是无法润泽无根之草,因为草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断根、缺根的草,就是泡在水里也无法得到滋润;佛法虽然无所不在,包含在我们周围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与佛无缘的人来说,此生却没有机会得到救度。佛要度人,那只是“外因”,还需要“内因”起作用(本人接受),如果本人不接受也是枉然呀。正如一个被洪水困在树上的人,别人开来船救你,要获救只有下到船上来才行,拒绝上船如何能够得救? 佛教讲究因果,有因才能有果,道理很简单,就好像你要收获粮食,就必须播种下种子,经过很多的工序,在某个成熟的时刻,它会结成丰硕的果实,种子就是因,粮食就是果,而因果之间所产生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缘。

佛门广大,不渡无缘,看起来很无情,但这却是事实情况,即便是佛祖也没办法颠覆因果,佛经有一个故事:一日,佛陀和弟子出门,佛弟子看见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很可怜,穷困,疾病都在折磨着她,佛陀和他的弟子都是慈悲的人,于是弟子问佛陀可以不以帮助她,但佛陀却说没办法帮助,因为这个妇人在往昔多少轮回竟然从来没有与佛门结下缘分,没有因怎能有果?佛弟子不信,就去叫这个妇人,想要宣讲佛法,以便于救度。可她竟然置若罔闻,怎么叫也听不见,佛弟子走到她前面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可她却把脸扭到后面,佛弟子走到她后面,她又扭到前面...也就是说至始至终她都无法听到看到佛陀和他弟子两人,佛弟子想走到她跟前,她竟然走了,就像相斥的磁铁,无法放到一块,就是因为没有缘分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讲究结缘。

篇三:人生绝句

人生绝句

1,没有一个工作是有前途的,前途掌握在工作的人手中。 2,大场面也许可以看出性格,然而小事情却在培养性格。 3,天下事难易乎?做而易,不做而难。

4,性格不是在危机中塑造的,只是在危机中展现。

5,当你开口的时候,你所说的是你已经知道的事;当你 听人说话的时候,你会知道别人知道的事。

6,在你的穿戴中,你的表情是最重要的一环。

7,被把握的机会能衍生更多的机会,被疏忽的机会则一去不回。

8,说话需要知识,聆听需要智慧。

9,冲突的产生是因为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10,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1,把容易的坚持下去,就是不容易。

12,责任使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爱却让我们把事情做的更美。

13,失去了翅膀,也就失去了天空。

14,哀莫大于心死。

15,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

佛不度无缘之人上一句

16,发现问题靠智慧,解决问题靠勇气。

17,知道了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 18,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9,细节是这样一种东西,轻视他必受惩罚;过分重视他又干不了大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没有钱财不算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 没有地位不算卑下,没有廉耻才是真正的卑下。

22,改变要从意识开始,改变要从小事开始,改变要从自己开始,改变要从此时开始。

23,海之所以能够纳百川,是因为他在百川的最低处。 24,奥运会没有加油金牌。

25,集众人之长,才能长于众人。

26,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27,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28,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29,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3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2,被别人背后议论无人可以例外,想想看,连神都不能幸免,你就可以心平气和了。

33,穷人思维两大特点:

一, 对所有的机会都说不; 二, 二,总想一夜暴富。 34,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 35,没有钱,无论你怎么高,都只能是清高。

36,钱是人胆,无钱多半无自信。 37,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38,对成功者,所有的问题都有方法; 对失败者,所有的方法都有问题。

39,成功者在问题中找机会,失败者在机会中找问题。

40,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41,如果你不做自己的主人,那就永远是别人的奴隶。

4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4,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4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6,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 47,只有不锋利的斧,那有劈不开的柴。 48,弓劲者,箭必远。

49,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更努力。 50,人生如故事,不在多长,而在多好。 51,积极的人象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55,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56,请教也许会使你感到一分钟的羞耻,但无却是你终生的羞耻。

57,成功之前做该做的事;成功之后做想做的事。 58,世上什么事情最容易做?劝说别人;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做?改变自己。

59,劣势人群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害怕付出。

60,如果你看到了障碍,你的眼睛就远离了目标。 61,一只苹果剖开能数出多少粒种子,一粒种子埋进地下,却不知能结出多少苹果。

62,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63,把合理的东西看成是一种训练;

把不合理的东西看成是一种磨练。

64,多少人穷得只剩下理由。

65,失败的借口能找出一千个,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

66,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淡。

67,时间在黑暗里,比在光明里更沉重。

68,当你每天醒来,口袋里便装着24小时,这是属于你自己的最宝贵的财产。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电梯坏了怎么办?走上去。

71,如果我们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更多的玫瑰树。

72,穷不要紧,问题是你还打算穷多久。

73,河流是因为遭到抵抗才变得弯弯曲曲的。 74,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75,刀钝石上磨,人钝事上磨。

篇四:佛度有缘之人

佛度有缘之人

教化众生,要跟众生有缘,所以佛门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他不愿意接受,他不想学,你怎么热心教他,也没用处。或者说,他这一生,他所想的,他所求的,不在这一方面。像现在的人,他心目当中是什么?头一个是财富,第二个是享受,他就搞这个去了,吃喝玩乐去了,他没有想到来生后世,他没有想到。纵然有人给他提到了,他也漠不关心,所谓他重视现实,他认为来生后世那是人的妄想,那个不是真的,现实是真的。佛没法子度他。佛度众生,这个众生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弥陀经》上都讲的有,第一个是善根,第二个是福德,第三个因缘。可是,真有善根福德,因缘佛会加持,我们念的这一段是加持,佛会加持,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就是无等方便,显示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一个都不会舍弃,只要你有善根有福德。

善根是什么?我们从最浅显地方来说大家好懂,能信能解,这善根。我相信,佛所说的我相信,不怀疑,佛所说的我能听得懂,这善根。福德是什么?福德是你真干,听懂了之后真干,把佛陀的教诲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这人有福。佛一定帮助他,帮助他到最后一个阶段,证果。诸位要知道,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证果,证什么果?证无上菩提之果。这个话不是假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为什么说

果报这么殊胜?他到极乐世界,一生决定证得无上菩提,他不需要第二生,他一生就能成就。

寿命长,佛无量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天天跟善友在一起,你说这个缘多殊胜。跟哪些人?十方诸佛,你们在经上看到。我们想见一尊佛都见不到。极乐世界的人,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他想见哪个,就都见到。他不是一个一个的见,他同时一切都见到,什么原因?他有本事分身;佛无量无边,他能够分身无量无边,每一个佛的面前都有他的身,有这种神通,有这种德能,这个在六通里面讲「神足通」,神是神变,足就是圆满,他没有欠缺的,你就想他的成就多快。

在极乐世界,除了亲近阿弥陀佛之外,诸大菩萨,我们很熟悉,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这都我们很熟悉的菩萨,都在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都见到了。它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法界,跟我们这儿不一样,我们这儿不平等。六凡法界里面,我们就见不到圣人,菩萨罗汉我们见不到。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阿弥陀佛每一天讲经说法,大家都在一起听,都见到。古圣先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天亲近诸佛如来,天天都跟这一些等觉菩萨在一起,你就能想象到,你那个进步是多么快速。

如果对这个世间众生没有特殊的缘分,人家这个条件具足了,寿命不要了,他就走了。等到极乐世界,他成就之后,他就再来。这边缘成熟了,倒驾慈航,他来教化众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是为什么人家功夫成就的就走。有不走的。那个不走的人,我们看不到,

看不出来,走的人我们立刻就知道。不走的人,依旧在这个世间,跟这个世间大众和光同尘。他为什么不走?有缘,还有一些人相信他,听他的话,他的教学人家能理解;换句话说,他可以带一批人到极乐世界去,他不着急走。什么时候走?缘尽就走了。跟他有缘的人,他统统度尽了,他就走。

篇五:简议佛度众生

简议佛度众生

开笔意求众生,化娑婆为净土,圆满圆通,天下极乐。换言之,愿大众学佛,圆满成佛,天下太平,世界极乐。

佛度众生,则佛化众生也,要众生都成佛。常言:“一人信佛,带动满屋。全家信佛,四临闻佛。人人信佛,天下太平。”

佛度众生,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传播给众生,把修的道理、方法随缘教给众生。

佛度众生,不但指每个人都要成佛,凡有生命的都要成佛。所以我们饲养的家畜家禽,也要驯化它行善不行恶。

只要人人都成了佛,社会就会进步成世界大同的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心无烦恼,只有一个为“公”的思想念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吉祥如意的美满世界,就是一个法喜充满的愉悦世界,就是一个娑婆化净土的至善世界,这与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

佛不度众生,人人大脑都有一个”私”字存在,那么,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就会无节制地比争拼斗,而形成无序竞争的混乱社会。一位高僧曾直言:“竞争升级是斗争,斗争升级是战争,战争升级就会使用核武器,那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堪设想的灾难。”

学佛就是度己度人,只度己是小乘,度己度人是大乘。

度己,则修行也。

“修”,就是要修正错误和缺点。

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违情背理的过失。“觉”就是对自己的过失能迅速的觉悟,迅速下功夫改正。有“觉”就会消除过失而成正人。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不要怕犯错误。重在善于发现错误,善于改正缺点。”

错误和缺点,就是自己的过失,要存心反省修正。守心如守城,城要守护,心要如对镜临渊的观照检查。省察的功夫到了位,才会知道过失,改正过失。

我们可以效仿《了凡四训》里所介绍的办法,建立功过格,时时检查反省过失,改正过失。勇于认错,勇于改过,是超凡入圣的根本。早晚功课要做,但必须用心去做,做到诚与明,重在心行。

“行”,就是要行善行正道。

行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行善就要修学“净业三福”。一为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为戒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为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实际上,善业无大小,尽心尽力作善就是大善。心存善念一惯作善,是人生之大善。

“正道”则佛教也。“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旨在使众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是在众生中成就的,凡是佛和佛菩萨都要度众生成佛道而成佛。

佛度众生,首先是自己要立足坚强的度人之心。要学弘法模范富楼那(1)的精神。

佛是以德报怨的。你对我有怨,我回报以德。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截割身体(2),他没有憎恨。相反,在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第一个度的就是侨陈如尊者。

佛度众生,劝人以口,劝世以书。多积口德,劝人行善信佛;多出善书,劝人学佛成佛。要度众生,就要以身作则,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化诱导;还要掌握灵活机动,契机契理,因机施教的善巧方便之法。

佛度众生,用四个原则来感化诱导,称“四摄法”。

“布施”:结善缘,使他升起欢喜心。,

“爱语”:善巧方便,契机契理,因机施教。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真爱之心,用真爱之语来感化诱导,度他成佛。

“利行”:所作所为对他要有真正的利益。

“同事”:身教感化。

佛是讲道理讲原则的。所以,学佛度众生,要相信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里提出修学佛法的四个条件:一是深信因果;二是严持戒律;三是坚具信心;四是修学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决定了法门,不轻易改变。能做到这四个方面,佛缘具足,则可度也。

佛不度无缘之人。佛缘不足,不可度也。但是,要检查四摄法是否因人制宜而到位。

佛度众生,是千辛万苦的漫长事,不要急躁,要有恒心毅力。不度尽凡夫,决不罢休!

我愿:人人佛心、个个佛性,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美满幸福的净土世界! 结语短诗四首:

转佛经

学佛就要转佛经 佛经意蕴似海深

越转趣味越深长 破迷开悟智慧广

呼唤离苦得乐

佛忆众生母忆子 名称虽异心本同

苦海无边轮回转 回头是岸是极乐

快快快快快快快 快快快到极乐来

世世代代佛善业

一生一世做善事 虽苦得乐好善终

此人虽终而升西 事迹千古人人诵

学习榜样永继承 高举善字代代传

世世代代奉行善 弘扬佛法千古赞

归净土

人人喜欢学佛陀 个个争取做佛尊

共同修行共享受 同到西方归净土

五浊恶世永不见 行善积德在人间

善因必结善果来 化为莲邦归净土

注释:(1)富楼那,是祗园精舍的一个比丘,到输那国去传道,请教佛陀。佛陀说“骂、打、杀,你怎么办?”,富楼那说:“骂打则忍,杀,正使我摆脱肉身的负担。”富楼那有度人的坚固决心,万事能忍,而永无忿怒之情。

(2)忍辱仙人被割利王割身体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金刚经上讲的。忍辱仙人,没有丝毫的憎恨心,发愿说:“我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割利王就是侨陈如尊者的过去生。释迦牟尼成道,第一个度的就是侨陈如尊者。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