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国庆游磁器口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27:37 体裁作文
国庆游磁器口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游磁器口有感

游磁器口有感

来重庆已经一个星期了。在这一个星期里,这个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带给我太多的惊喜,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周六,学校安排我们去拥有“小重庆”之称的磁器口游玩,这一天的旅程虽然很累,却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

走在磁器口的石板路上,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这里的安逸。我们是上午九点出发的,到达磁器口时路上的人还很少,处处都散发着一种慵懒舒服的感觉,让我们这些平时只顾忙俗事的人瞬间轻松不少,只想着能够静静地逛一逛,看一看,其他的烦恼都不是那么重要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镇上的游人也越来越多,再没有了那种安逸。在拥挤的人群里,我没有烦躁,却感受到了这座古镇的繁华,还有文化积淀。街道两旁热情的商贩,面对我们要拍照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我们,还有那极(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国庆游磁器口作文)具当地特色的小吃、饰物,让我欲罢不能。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是带着任务来到磁器口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见到了明朝古井、清代古宅、宝轮古刹,还有那飘荡丝竹之声的茶馆和街道尽头已流淌了千年的嘉陵江。这一路走来,虽只是大略的游览,但身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还是感到了与北方粗犷大气完全不一样的精致秀气,窄小的青石路,乳白的砖瓦墙,这是巴渝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不过,当伫立桥头,远望嘉陵江,我还是感到了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博大。这样精致与豪迈的结合,可能也是磁器口文化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磁器口,有很多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店和茶馆儿,但它仍然有“市井”的一面,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磁器口也被更深层的开发,在这一天的游览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商业化的东西,各式各样的小店都打着“百年传承”的旗号招揽顾客,让顾客无法辨识真正传承的文化印记。当然,我们知道,这是磁器口文化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步,是让更多人认识磁器口文化的方式,但是在磁器口文化发展的路上需要我们这些来到这里的人,用一颗尊重、保护的心来欣赏磁器口,感受磁器口,才会使磁器口更健康、长远的发展。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磁器口的尽头,回看这一天的脚步,我们仿佛走过了巴渝文化千年的历程。很想要有一天,我可以在这里生活,在安静的午后,捧一杯热茶,坐在老房子的门口,看着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该是多么惬意?

篇二:磁器口之游感想

瓷器口游历记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被赞誉为“小重庆”磁器口,是诗人重温重庆风情与人文的最佳去处。对于初次到达重庆的我们来说,是能让我们最快的了解融入重庆的首选之地,所以,磁器口成为我们文化考察的第一站。 步入磁器口古镇,闯入眼帘的是浓郁古朴气息错落有致的建筑,青色的砖瓦,乳白的墙面,整齐的青石道路,无一不彰显独具南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对于见惯了北方粗犷宏大的建筑的我,南方的温婉安静使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份宁静。在巴渝民居馆,我更深入的体会了这份宁静,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城市热闹喧嚣,进入民居馆的我们像一群外来入侵者,我们的欢笑和惊奇声都会打破这里独特的静谧的气氛。如果可以,我宁愿长居于此,与这份宁静为伴。

到磁器口游玩,品尝美食是必不可少的。麻辣鲜香、味浓鲜香的毛血旺,豆香萦舌、滋味绵长的烩千张皮,滋味独特的椒盐花生,到磁器口没有吃过这美食三宝的,就不算真正到过磁器口。香酥脆爽,入口化渣的陈氏麻花;口感香甜,现场打制的糍粑;形式各异的铰绞糖;麻辣入心的伤心凉粉。。。各式各样的重庆美食,仿佛讲述了重庆和磁器口的百般故事,文化悠远而独具特色。

磁器口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迹随处可见,宝轮寺,翰林院,文昌宫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巴渝的悠远文化。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总会吸引人们的眼球,文化丰富的磁器口更会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相信磁器口和重庆会发展的愈来愈好。

来到重庆,无论是市区还是磁器口,给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大的就是重庆人很善于利用空间,高楼、瓦房的没处空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污染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说,初见是难免会觉得拥挤,但从中可以看出当地人的头脑精明,生活细腻精致,一个小小的店面也可以装扮的精致而有特色。在磁器口到处都可以看到小巧精致的店面,”麻雀不大五脏俱全”,小小的店,或是当地美食,或是咖啡小吧,或是休闲书吧,都很有当地特色。

“白日里千人拱手”,看到这句话时,我真的很想说一句“古人诚不欺我”。磁器口古镇以它不大的身躯每日迎送成千上万的游客,真真的应证了摩肩接踵的含义。狭窄的道路上是人挤人,人挨人,但是,在磁器口我看到的是人虽多虽挤,但并不混乱,也没有因此而引起争端的,每个以他们的细小行为向我们展示了重庆人的高端素质。

虽然磁器口只是我游览的第一站,但管中窥豹,我相信,随着游历的扩展与深入,重庆的魅力会越来越吸引我,我会越来越喜欢与热爱这个城市的。

二班一组 孟川

篇三:我爱重庆的磁器口

我爱重庆的磁器口

无数次的走过瓷器口的大街小巷,抚摸每一块青石、感受每一丝的清风。磁器口的浓烈的文化气息深深的感染和熏陶着我。对磁器口的热爱镶嵌在儿时的梦中。在每一个梦中磁器口都展现在我的眼前,历史的潮流顺着我的血管流淌,嘉陵江的水流声将我吵醒。在金碧山、凤凰山、马鞍山的脊梁中不断的奔跑,磁器口在成千上万的游客的脚步中不断的演变,经过若干年的休憩和重整,依然的是沧桑不改、雄浑依然。

天山瑶台、人间玉宇是对磁器口的称道,四季中的磁器口有着不同的风采,夕阳下的古镇更加的飘逸。文化和商业的色彩在每一个楼宇中刻印,特色小吃、文化古寺、历史遗产都是磁器口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画面。磁器口有着晴天的嘘嘘嚷嚷、有着黑夜的宁静幽深,磁器口呈现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风景。绚烂的风景留住了多少游子的心、染湿了多少双眼。

在茶馆中静静的呆着享受着午后明媚阳光、呼吸着古镇独有的气息,雄浑的大山怀抱、潺潺的溪流簇拥,磁器口的灵性深深的埋藏在泥土地里。生活在山城的人们感恩大自然给的一切,也在被磁器口的一切事物所影响着。千年的碑帖难于拓出这里的魅力,在我的世界中磁器口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不同的理解。不用的心情、不同的时节走过这里带给我的是别样的意境,有深刻的回忆和留恋、永不绝口的赞美、戚戚的感慨和伤怀。

走在古镇的寺庙和街道上我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那时的磁器口

是那么的繁华息壤 、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像我们人生的青年时代。但是我更爱现在的磁器口,因为这里是经历了风霜洗礼的另一个重生。涅槃后的风景别有人生的各种味道。我爱磁器口,我爱当下的磁器口。

篇四:重庆磁器口导游词

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和工商业重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下辖40个区县,有三千二百万人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重庆历史上有过三次建都,一是古代巴人建都,史称“江州”,二是元代明玉珍建都重庆,三是抗战时期的战时陪都。三次直辖分别为:一是国民政府时期的直辖市,二是新中国初期的中央直辖市,三是1997年腾飞的直辖市。

磁器口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瓷器口古镇了。它位于重庆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这个古镇有悠久的历史。它原名龙隐镇,传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孙朱允汶避祸隐居之处。朱允汶初登帝位,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位,他削发为僧来到重庆,隐避于这个镇上的宝轮寺中,所以这个镇就改名为“龙隐镇”。到了1918年,地方乡绅集资在这里创建了“蜀瓷厂”,由于采用了新工艺制瓷,所以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之名便代替了“龙隐镇”。

古镇的文化渊源深厚,曾聚集过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也曾在镇上就读。镇上的茶馆文化繁荣,大大小小的茶馆随处可见,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欢出入此间。在陪都时期,镇上的茶馆达100多个,登台说书成为茶馆的特色。直到如今,茶馆仍是磁器口一景,百来米长的老街便有13家茶馆,家家茶客满座,古风犹存。古镇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饮食的“三宝”。

古镇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众生活安宁舒适,保留

了中国地方民族生活风貌。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红岩》小说中家喻户晓的“华子良”就曾在其中的一栋老房子里与当时的地下党人接头。

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古镇现已敞开门户,喜迎中外客人。

篇五:游磁器口古镇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晴

游磁器口古镇

“古镇、古镇”,我想大家都应该去过内江附近的吧!今天,就由我:粟导,来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色古香的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

我们首先吃了午饭:古镇出名的鸡杂。饭后,便是自由逛街。我、妈妈、刘阿姨、小泉、李阿姨、严严一起。

“这里有变魔术的!”小泉大叫起来。我们跑进一看,原来是电视里演过的变魔术的铁圈。其实铁圈都很普通,就是其中有一个铁圈中间有缺口,使用障眼法把几个圈串在一起的。

继续向前走,有许多“变”打火机的。它们的样子真奇怪,有一百元大钞刑的,有灭火器形的,有手枪形的,还有铅笔形的??这儿真是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啊!

再往前走,有好多民族服装啊!你瞧这套红色的背心和短裙,多可爱呀:背心上有各种各样的花,花中有许多小珠子,闪闪发光,而且这些装饰物都是人工一针一线缝上去的,真漂亮啊!可惜我们在赶时间,要不然妈妈一定会给我买这套的。

突然,一阵阵香味扑鼻而入,这是什么香味呀?我往前紧赶,人太多,好不容易才挤过去,一看!一位老爷爷在一个像杯子的大石头里,拿一块长木,在撞一堆白色的、黏黏的东西。妈妈走来告诉我:“这是传统的做糍粑的方法,就是把泡胀了的酒米放在米槽(石槽)里,使劲敲打,便成了糍粑。”原来如此啊!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该回去了,但是我还没玩够呢!我跟妈妈商量,有机会一定带着全家人再来古镇游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