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翁同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25:09 小学作文
翁同爵小学作文

篇一: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

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 (2014-06-11 16:41:37)

转载

转载 ▼ 标签: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作者:

翁同龢为何被称为“人参状元”? 刘继兴的BLOG(2014-06-11 11:51:18)

翁同龢在晚清史上声名显赫,他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然时人称之为“人参状元”,这是为什么呢?

这当中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原来,翁同龢当年之所以能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得中咸丰六年状元,除了靠真才实学外,其随身携带的两支人参也功不可没。

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叫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人。他与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同榜进士,更为特殊的是,翁同龢是那一榜的状元,而孙毓汶屈居其后,为第二名榜眼。

孙毓汶的家世十分显赫,其祖父孙玉庭为清朝的大学士,父亲孙瑞珍为

尚书,兄长孙毓桂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状元。

翁同龢的家世,与孙毓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安徽巡抚;翁同龢的二哥翁同爵,曾任陕西、湖北巡抚,时称翁家“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

翁同龢与孙毓汶都极有才华,均为时人所称道。咸丰六年的殿试竞争状元者,其实就是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这两人都志在必得。孙家欲使孙毓汶独占鳌头,能与孙毓淮成为“兄弟状元”,留下一段佳话,只怕状元给翁家抢去了,因此便生一计。

当时,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多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又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

殿试前夕,孙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饭后,孙父孙瑞珍即嘱咐儿子孙毓汶早些睡觉,以便翌日有充沛精神参加殿试,自己则以长辈身份对翁同龢殷勤款待,频频劝酒。席散之后,孙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的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才让翁同龢回房休息。此时,孙毓汶早就酣然入梦,甚是养精蓄锐。

翁同龢刚上床,孙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进入试场,翁同龢觉得全身无力,昏昏欲睡,心想这回殿试绝无夺魁希望。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身上带来两支人参,遂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顿时觉得精神十足,执笔直书,无一败笔。幸得两支人参救急提神,终使翁高中状元,于是人皆称翁同龢为“人参状元”。

人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保健珍品,它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大补元气,补肾助阳,生津止渴,补脾益肺,益心复脉,益智健脑等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故有不少由人参组成的方剂在治疗上能发挥卓越的效果,如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等等。

翁同龢与孙毓汶后来都做了很大的官,但结局都不好。

翁同龢于咸丰八年(1858年)就成为陕甘学政。同治四年(1866年),他被派弘德殿行走(同治帝读书处)成为小皇帝的老师,至同治十三年时已是内阁学士兼侍郎了。光绪初年,他晋都察院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充军机大臣,还在光绪帝的书房担任“总师傅”,是位极人臣的帝师。

孙毓汶授职编修后,于咸丰八年丁父忧,回到山东老家。因在家乡办理

团练不称僧格林沁的心意,被革职发往新疆。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他才返回北京,擢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朝廷上的清流党人认为恭王总持国政,一无善策,对其备加攻讦。慈禧对恭王亦不满意,就借机革除他的一切差使,与恭王同事的李鸿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罢黜。

铁打的营流水的兵,恭王去了醇王来。孙毓汶是醇王的铁杆,这是自然得了势,遂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孙毓汶自入军机处后,当国十年,权倾朝野。醇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死后,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一直拖到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事发生,朝廷内外对孙毓汶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如文廷式等人,联袂赴孙毓汶宅中,令其缴还门生帖,意思是不承认他做自己的老师。

孙毓汶在官场的口碑很差。据史料记载:孙毓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容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也就是说,孙毓汶是慈禧太后最为信任的大臣,而且与太监李莲英是拜把子兄弟,经常能打听到皇宫机密消息,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还有一个事例更能说明孙毓汶的差劲。一次,贵州蕃司王德榜进京要拜

见他,孙毓汶竟然索要门坎费白金千两,王蕃司气得直骂:“为官不是他孙家的官,不见有什么利害,何必非贿赂他。”愤然离去。等他一回到任上,正赶上巡抚缺额,孙毓汶对皇帝说王德榜不通文理,不能权摄封疆,于是改用臬司权领巡抚。王德榜一听此事,气愤而死。

至1894年十月,前线败报频传,慈禧不得已召见年过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对外交涉,会同办理军务。半个月后,孙毓汶就被光绪帝革去一切职务。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成为朝臣的领袖。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与孙毓汶最后皆抑郁以死,这对老冤家估计到了地下相见时,一定相对无语,情何以堪。(刘继兴)

篇二:关于翁同龢的介绍

关于翁同龢的介绍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传世书迹较多。《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结体用笔,恪守古法。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军机处是清代自雍正以后的最高决策机构。翁同龢两参军机,第一次是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战争时期。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时期。他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在对侵略者的态度问题上,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证明正是他的失误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翁同和不考虑当时的两家实力就知道打,而没有作战计划〕翁将他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派系斗争延伸到国家大事之中,克扣北洋水师军费,最终导致甲午海战失败,这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翁同龢任户部尚书(1887年)的第二年黄河在郑州决提,一时无钱治理,于是“户部在陈奏《筹备河工赈需用款办法六条》中,以‘十余年来,各省购买军械存积甚多,铁甲快船,新式炮台,业经次第兴办’为由,要求自1888年(光绪十四年)起,沿海各省"所有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均请暂行停止,俟河工事竣,再行办理。”此条款的造成的后果就是李鸿章正在定购的战舰没有购成,却被日本人抢先买走,这就是在中日海战中大为风光的日军战舰“吉野”号。当时许多满州大员都把北洋水师看作是李鸿章的“私产”,生怕北洋水师的壮大是李鸿章本身在权利上的纵深,早有防范扼制之意,和李鸿章于公于私

都有过节的翁同龢也有此疑虑,所以,他在北洋水师的军费上做文章确实大有动机。

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为国家、民族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撵出北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翁同龢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清代114名状元中,汉族大臣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为官42载,官至相国,罢官回乡后,要靠门生故旧接济。但他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曾经与他结拜为兄弟的荣禄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曾评价翁同龢说“常熟(代指翁同龢,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合肥(李鸿章)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翁同和世交潘祖荫曾经评价翁同龢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这些评价未必客观准确,但绝非无中生有。翁同龢不够胸襟坦荡、果敢有为,使身居高位的他政治才能大打折扣。在甲午战争中,他一力主战,并非是知已知彼,有必胜的把握,而是当时所有抱着天朝上国理念的知识分子们本能的反应,对日本向来更是以“蕞尔小国”视之,根本不放在眼里。特别是当他的对头李鸿章又极力主和的时候,他的主战就会更加坚定。翁同龢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因此作为“帝党”的领袖,他率领的力量看似羽翼众多,其实势单力薄;以光绪为首的所谓的“帝党”,实际不过是个十分脆弱、松散的政治集团,一遇重大风浪,便被历史巨流卷没。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翁同龢书法作品书法名世。《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 ,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谭钟麟对翁字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谭延闿、泽闿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翁同龢藏书翁同龢在京为官四十多年,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好书。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怡亲王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清朝末年,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

现存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为此时购入。其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我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翁同龢富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遗著有《瓶庐诗稿》、《瓶庐文抄》、《翁文恭公日记》等。 附录;翁同龢名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故居简介 ▌ 鸟瞰故居翁同龢故居又叫“翁同龢纪念馆” 翁同龢纪念馆坐落在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系由翁氏故居修缮辟设而成,并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90年, 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将世业捐献给国家。其中的主体建筑"彩衣堂"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同龢纪念馆陈列内容主要有:翁同龢生平事迹;翁同龢文物、书法;翁同龢主要著作及国内外研究翁同龢的论文、信息。同时辅以反映历史原貌的清代红木家具陈设,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景点一览 ▌ 〖知止斋〗 故居景点一览知止斋是主人会见宾朋之处。楼上藏书,楼下供吟诗、论文、赏书、品画之用。 〖玉兰轩〗 为客厅,亦称花厅,因庭中种有玉兰,故名“玉兰轩”。 〖晋阳书屋〗 处彩衣堂西侧轴线,为翁同龢读书之所。 〖柏古轩〗 在思永堂后第七进。庭中原植古柏一株,故以此名轩,亦称“柏园”。同治年间为翁同爵居处。光绪初,翁同龢二姊翁端恩返常时曾住此。其后翁同龢携其孙翁安孙、侄孙翁斌孙也曾短时居住过。 〖双桂轩〗 为翁心存、翁同书居处。翁同书之子翁曾源也曾在此居住。同治初年,将原石梅翁氏祠堂西屋之“双桂轩”名移至此处。翁同龢晚年返乡后常来此歇息。 〖后堂楼〗 在主厅彩衣堂之后,楼分上下两层,原为翁氏女眷居住之处。楼下现辟为介绍翁同龢生平事迹的专室,楼上则为翁氏一门书法艺术陈列之处。 〖砖雕门楼〗 清代砖雕垂花门楼。上镌“源远流长”四字,下砌“辞亲赴考”、“衣锦还乡”带状砖雕组画。精雕细刻?造型美观?为这座建筑增添高雅气氛。

翁同龢的墓在城区翁同龢之墓西郊约7公里之虞山鹁鸽峰山麓,与其父翁心存墓毗邻。有罗城、墓冢、拜台、墓道,冢后竖石灰石碑一通,高132.5厘米,宽48厘米,厚10.5厘米,镌刻“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特谥文恭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曾祖考叔平公,诰封一品夫人曾祖妣汤夫人诰封淑人庶曾祖母陆淑人之墓”,“曾孙翁之廉、之循敬立。”建国后屡修。今存其墓坐北面南,墓道曲折向南,长约65米,道口沿山前公路架1984年重建单间冲天式花岗石坊一座,额镌“翁氏新阡”。墓城四周乔松桧柏挺秀,风景极佳。环山公路南侧有翁氏祠堂(详见“翁氏丙舍”)。1982年3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篇三:翁同

翁同龢故居文化考察报告

常熟市位于江苏东南部,是江苏省辖县级城市,常熟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常熟有虞山、尚湖,是山水交辉的古城。山孕精神,水育灵性。常熟地灵人更杰,是历史上的文化重镇,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翁氏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文化之一。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翁同龢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为官42载,官至相国,罢官回乡后,要靠门生故旧接济。翁同龢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因此作为“帝党”的领袖,他率领的力量看似羽翼众多,其实势单力薄;以光绪为首的所谓的“帝党”,实际不过是个十分脆弱、松散的政治集团,一遇重大风浪,便被历史巨流卷没。

翁同龢纪念馆坐落在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系由翁氏故居修缮辟设而成,并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90年, 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将世业捐献给国家。其中的主体建筑"彩衣堂"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纪念馆陈列内容主要有:翁同龢生平事迹;翁同龢文物、书法;翁同龢主要著作及国内外研究翁同龢的论文、信息。同时辅以反映历史原貌的清代红木家具陈设,使参

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具体有一下几个展区:

〖知止斋〗 是主人会见宾朋之处。楼上藏书,楼下供吟诗、论文、赏书、品画之用。

〖玉兰轩〗 为客厅,亦称花厅,因庭中种有玉兰,故名“玉兰轩”。

〖晋阳书屋〗 处彩衣堂西侧轴线,为翁同龢读书之所。

〖柏古轩〗 在思永堂后第七进。庭中原植古柏一株,故以此名轩,亦称“柏园”。同治年间为翁同爵居处。光绪初,翁同龢二姊翁端恩返常时曾住此。其后翁同龢携其孙翁安孙、侄孙翁斌孙也曾短时居住过。

〖双桂轩〗 为翁心存、翁同书居处。翁同书之子翁曾源也曾在此居住。同治初年,将原石梅翁氏祠堂西屋之“双桂轩”名移至此处。翁同龢晚年返乡后常来此歇息。

〖后堂楼〗 在主厅彩衣堂之后,楼分上下两层,原为翁氏女眷居住之处。楼下现辟为介绍翁同龢生平事迹的专室,楼上则为翁氏一门书法艺术陈列之处。

〖砖雕门楼〗 清代砖雕垂花门楼。上镌“源远流长”四字,下砌“辞亲赴考”、“衣锦还乡”带状砖雕组画。精雕细刻、造型美观,为这座建筑增添高雅气氛。

翁同龢,这位晚清著名政治家,因为他在推动维新变法中的重

要作用而被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康有为语)。他一生博学多才,任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由于他早年求学和晚年回归于故乡,因而深受故乡丰厚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滋养,是常熟文化的重要体现。

篇四:翁氏家族廉政文化的启示

翁氏家族廉政文化的启示

作者:曹培根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9日 10版)

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手书的对联:“惜食惜衣皆惜福,修孙修子在修身” 常熟翁同龢及其家族成员的爱国思想和廉政行为,颇为后人称道,这是翁氏世家在文化思想领域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环境保廉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火种的传播,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翁氏家族这样的血脉延续而承载着的。翁氏爱国廉洁世家的形成,既得益于传统的外部大环境的熏陶,又是家族内部小环境营造的结果。

翁同爵

《常熟璇洲里翁氏族谱》载:“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这些就是翁氏世代相传的祖训。翁氏家训“福禄贵知足,位高贵知止”,强调“知足”“知止”。翁氏祖训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勉励后人为善绵世、读书振家、知足知止。

翁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发挥家族人员的言传身教作用。翁氏八世祖母王氏教育子孙:“读书当务其大者远者,得一科名不足为重也。”“读书为善士,吾子孙也。有不肖,吾死鬼宁绥不来食矣。”王氏首先强调子孙自身的素养和为人,其次才是争取功名。翁同龢姑母许太孺人教育后人:“知读书当求在我者,失一科名不足为累也。”翁同龢母亲许氏临终遗言,劝导子孙贤孝,读好书,为善人,做清官。翁同龢1868年4月6日致函兄长翁同爵,互相勉励要“为政廉静”。翁同龢1856年9月18日致函父母表达自己决心:“保啬精神为守身之一本,敦崇品学为报国之原”。他回忆:妻子汤松病逝前“垂绝握手,有‘为臣当忠,为子当孝’之语”。1871年12月,他致函同辈翁同祐:“望诸子、侄,皆读正书,作好人,无坠门户而已。”在1871年11月11日致叔侄翁斌孙的函中写道:“第一去一矜字,其次守一静字,力行之,方是吾家好子弟,敬之哉!”1877年1月29日,他又写信要求翁斌孙:“著不得半分虚假,此第一等事,科名不足道也。”翁同龢希望后辈翁之缮、翁之循、翁之廉“自立”“厉志进德修

业”。长辈们就是这样教育翁氏后人守道自立,固志励 学。翁氏家训代代相传,对家族成员的影响很大。

读书倡廉

读书明理,读书对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大有益处。

翁氏为明末以来常熟八大家族之一,翁氏家族耕读而仕,以文入世、经世,成为世家望族。勤奋读书成为翁家世代恪守的祖训,所谓“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读书有赖藏书,常熟又是明清以来私家藏书中心地,翁氏受熏陶,逐步建立起家族藏书。

翁氏藏书始于常熟翁氏七世祖翁蕙祥、宪祥、懋祥、应祥、愈祥兄弟,历时400多年10多代,是罕见的藏书世家,有祖孙藏书家、夫妇藏书家、兄弟藏书家。

翁氏继承了虞山派藏书家的藏书开放思想,强调藏书开放、读书用书、读书做人。翁同龢购得书后并非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总是要找合适的机会介绍给朋友,让同好一起鉴赏,共同享受,现存翁氏珍贵的古籍上留有的题记文字便是明证。不仅如此,翁同龢还主动将私人藏书刊刻印刷,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翁氏后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将珍藏捐赠给国家,为此受到中央人民政府和文化

部的奖励。翁氏为读书而藏书,藏书为读书、用书。翁氏终生与书为伴,丹黄未曾离手,所藏之书多经家族成员的校勘、装治,留下许多批校注本以及题跋本。

在翁氏古居“綵衣堂”大厅壁挂有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是翁氏祖训,倡导读书振家。这总结了翁氏家族数代人的人生经历,强调读书、用书与为善、立业的关系,强调诸方面的统一。相传翁同龢为瞿氏铁琴铜剑楼题联并书“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强调藏书、读书与端人正士的关系,强调要好读书、读正书、做好人。这种藏书思想或曰藏书精神、藏书文化给后人以启迪,我们今日需要弘扬的正是这种精神。

成员守廉

翁氏耕读起家,科甲鼎盛。翁氏各个时期的家族成员不论地位多高,均能践行家训,自立守操,进则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关心社稷民生,退则修身养性,达观处世,虑谋有所作为。

翁同龢书用对联“带经锄绿野,留露酿黄花”描述了这种耕读之家。翁氏科第联翩,簪缨不绝。翁氏家族成员为官励精图治,关心民生,清正廉洁,有正气浩然的为政风范。翁氏家族成员大多入祀名宦,特别是翁心存一家,父子入阁拜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如此名门望族的确少见。翁氏各个时期的家族成员不论地位多高,均能践行家训,自立守操,

篇五:中国历代兵法

中国历代兵法

2009-05-21 13:45

历代兵法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