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对牛弹琴成语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28:27 字数作文
对牛弹琴成语典故字数作文

篇一:成语故事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

有一天,天气晴朗,公明仪带着琴来到郊外,远处有一头黄牛正在吃草,公明仪顿时来了灵感,他摆好琴,拨动琴弦,对牛谈起琴,听到这么优美的曲子,老黄牛一点反应也没有,只管低头吃草。 公明仪以为老黄牛不喜欢听这首曲子,于是就换了一首,可是老黄牛还是低头吃草。

公明仪将曲子换了一首又一首,老黄牛还是不理会。最后,老黄牛吃饱了,竟然慢悠悠的走了。

公明仪失望极了,人们安慰他说:“不是你弹得不好,是老黄牛根本听不懂。”公明仪叹了口气,只好抱着琴回家去了

成语对牛弹琴就来自于这个故事,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成语典故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棒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篇二:成语故事_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出处】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身临其境。

有一天,阳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虽然他弹得十分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不乐意了,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仪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坚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牟融讲完故事,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篇三: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对牛弹琴

东汉末年,有个学者牟融,对佛学颇有研究。但他向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不直接用佛经回答问题,而是引用儒家的《诗经》、《尚书》来证明佛教的道理。

儒家学者责难他,问他为何这样做?牟融平心静气地回答:“我知道你们理解儒家经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话和你们谈。你们没有读过佛经,如果和你们谈佛经,不是等于白讲吗?”

随后,牟融向他们讲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说从前有个著名音乐家公明仪,一天,他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牛没有理会他,仍然自顾吃草。

公明仪对牛仔细观察,明白不是牛听不见他的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所以跟没有听见一样。

他弄清原因后,重又弹起了一首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唤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听起来。

牟融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我所以引用你们所懂的‘诗书’来解释你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道理啊!”那些听他讲学的儒家学者这才心悦诚服了。

篇四:中国成语典故-- 对牛弹琴 (中英对照)

Play the lute to a cow

In ancient time, there lived a musician named Gong Mingyi. He was very good at playing the Zheng, 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But he also behaved foolishly sometimes.

One day, he saw a cow eating grass in the field near his house. He was inspired by the scene and ran outside to play a tune for the cow. Gong Mingyi played beautifully and he himself was intoxicated by the music. But the cow paid no heed to the elegant sounds. It simply focused its attention on eating the grass. Gong Mingyi was surprised to see that. He couldn't understand why the cow was so indifferent to his performance. Obviously, it is not because his performance is poor. But the cow neither understood nor appreciated his elegant music!

From that story comes the idiom "Play the lute to a cow", which implies that someone speaks or writes without considering his audience. In general speaking, the speaker or writer has over-estimated his listeners or readers. In these cases, the idiom mocks the audience rather than the speaker.

对牛弹琴

从前,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公明仪。他的筝弹得非常好,但有时会作些傻事。

有天,他看到一头牛在他家附近的田里吃草。他一下子有了灵感,就跑出去为这头牛弹琴。公明仪弹的曲子非常优美,他自己也陶醉在音乐之中。可是那头牛根 本不理会那美妙的音乐,只顾着吃草。公明仪感到十分奇怪,不明白为什么牛对他的演奏无动于衷。很明显,牛不理会他并不是因为他的演奏很糟糕。而是因为牛听 不懂也欣赏不了这种高深的曲调。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演化而来的,指那些说话或写东西不考虑到听众的人。一般来说,是说话人或作者高估了听众或读者,所以,这则成语嘲 讽的主要是听众或观众,而不是说话者

篇五:《对牛弹琴》的续集

《对牛弹琴》的续集

却说那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对牛弹琴”之后,看到《成语故事》说他:“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还讽刺他做事不看对象。他看了后,气得像只发怒的公牛,真想找个机会砸了出版社。 一次,他听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说到,据研究证明,动植物经常听优美的音乐,收获就会变多。奶牛听了后会多产奶,母鸡听了后会多生蛋,果树听了后会多结果。他看了新闻后,见机会来了,得意地笑了起来。

于是,他便扛着琴,走到自家的牛圈前,聚精会神地弹起了一首《清角之操》。邻居家的大娘出外临走时,看见公明仪正全神贯注地“对牛弹琴”,讥讽地问道:“你弹琴弹昏脑了?又在对牛弹琴!”其他家人听到讥笑声,一个接着一个跑来围着他看。大家都嘲笑他,说他做事不看对象。而公明仪却反驳道:“奶牛听了音乐后会多产奶,信不信由你们!”大家才不理睬他,都哈哈大笑地走了。

公明仪不管别人的讥讽,天天给奶牛弹琴奏乐。才过一个月,却比平时的收获多出了几公斤。村民们都跑来向他请教方法,公明仪当然不会教他们方法了!

过几天,《成语故事》这本书发出了新篇,就是《对牛弹琴》这篇。出版社改说了:“公明仪为奶牛弹清角之操,村民嘲笑之,牛不闻矣,但收获甚多矣。”还赞扬他联系实际来做事。公明仪嘻嘻地笑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