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快乐,采茶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8:49 体裁作文
作文,快乐,采茶桃体裁作文

篇一:五一蒙顶山采茶记

五一蒙顶山采茶记

今天,我们全家到雅安蒙顶山玩。蒙顶山因烟雨蒙蒙而得名,这里经常下雨,古称“西蜀漏天”。

一踏进景区,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大茶壶,从壶嘴中源源不断的流出清水,冲到茶碗里面。因为壶高近10米,与其配套的茶碗直径为4米,所以享有“世界第一大茶壶”之称。

我们沿着石阶往上走,看到一片片茶园,茶树层层叠叠,苍翠宜人。来到山顶的茶园,茶园的主人给我们一人一个小竹篓,背上它我们就开始采茶了。我们采的是茶叶的嫰尖和旁边紧贴的一小片嫩叶,采了好久,我看了一下,才薄薄的一层,我们都觉得腰酸背痛了。我们相互鼓励,一定要多采摘一点,我一边采还一边唱歌给大家听。到天色渐暗的时候,我们把满满一竹篓的茶叶交给茶师傅帮我们制茶。

茶师傅先把炒锅加热到200度以上,然后把茶叶放进去用手翻炒,我听到茶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好像在唱歌一样。茶叶慢慢地从嫩绿变成翠绿了。茶师傅将茶叶拿出来,在竹匾中反复揉搓,让茶叶味更浓。过后再低温慢慢翻炒,把剩余的苦味去掉。经过三炒三揉近一个小时的制作,茶叶已经变成了深绿色了,炒好过后,将茶叶晾凉,就可以装袋了。茶师傅对我们采摘的茶叶赞不绝口,评级为“极品毛峰”。他说:“新茶放上一个月再喝会更香。”

今天我们全家通过集体劳动,体会到了采茶人的辛苦,也度

过了一个特别的五一劳动节。

篇二:2014 满分作文

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作文,快乐,采茶桃)

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逝去的永恒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自然永恒,年华将逝。纵使万物皆逝,有一种精神独留生命的长河,那就是以梦为马、奋斗不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人的可贵之处,恰在于坚持最初的选择。时光溜走得那样义无反顾,一味凭栏望月自叹,是一种愚行;任时光悄然而逝无所为,是一种堕落。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电影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没有与万物共生死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尽情地开花,为春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

薄暮依旧炒米香

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 年幼时的我,恍惚以为村里的所有都是永恒的。可岁月从没有停止她那匆匆的脚步,逝去成了不变的旋律。好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我惦念。

走上前去,三五人群团着的,不须再辨,正是我幼时那位炒米匠。他端坐在不知谁家砌房留下的水泥墩上,正心无二顾地边旋转边望着抓在手上、早已炭黑的葫芦形炉膛。阳光静静地覆在他的额头上。黝黑的额头上沟壑纵横,沁出的细密汗珠簇拥着,反射出迷人的金光,似一抔泥土中散落的金粉。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

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还是当年那般香呦!”我轻轻吐了一句。炒米匠这才抬头,仔细地凝望着我,愣了好一会儿方才恍然大悟。他笑盈盈地望着我:“还行还行,真没想到你居然也长成这般大了。”我笑问:“如今生意如何?要知道,当年的我可对你崇拜得不行呦。”他似有心思般轻轻一叹:“曾经,我们也以为这手艺会传下去。这才十多年时间,哎……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品出他心中的一丝不舍,悄悄离开,心中萦绕着些许困惑。回头望去,炒米匠和他的活计儿沉浸在薄暮里。

薄暮依旧,炒米香。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荒山种茶人

篇三:快乐写作

快乐写作,真实表达

三合中学 程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这一现象一直困挠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我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我就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真实表达做了一些尝试,现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快乐写作,让写作不痛苦。

学生写作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问题,不愿写;二是素材问题,不知写什么;三是技巧问题,不知如何写。要想写作不痛苦,当老师的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初春,桃花、李花以其色艳、形美、味幽深深地吸引了人们,所以赏玩者络绎不绝。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写作文的冲动,情不自禁地愿意写作呢?

其一、重视作文品质的培养。作文品质是指学生在作文行为、作文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等本质,它包括作文的态度、作文的情感、作文的意志、作文的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学习作文的重要构成因素。1、正确的作文态度是学好作文的前提,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的特性,功能和作用,把作文作为自身未来健康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2、积极的作文情感是学好作文的动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表达,培养积极向上的作文情感。3、健康

的作文价值观是学好作文的导向。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作文就会表现出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

其二、深挖并充分展示教材的真、善、美。我们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把平时的教学与作文教学连接起来。教材的每篇课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如果每堂课,每篇课文我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魅力,就能让学生成为那为美陶醉的“花下人”。.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去领悟.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的看一看,对于好的句子, 段落,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以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表现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便由一次次的陶醉迁移到对语文的爱好,再升到对写作的尝试。因此,我们只要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当作一种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有写作的兴趣,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

其三、老师要当好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学生乐于作文,老师就要善说乐写。如果我们出口成文,和同学们一起写作,交流感受,甚至文章时时见诸报刊,学生将会多么地崇拜我们;而崇拜之余,他们便会效仿我们,而这正是我们期望的。难怪魏魏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他的小学教师时慨叹:“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此例生动地说明了老师的表率作用。

2、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学生作文难,主要原因是无素材。面对文题,头脑一片空白,胡编乱造,抄袭的事都成为可能。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数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于是,“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烂铅笔头”成为作文课堂上的一道“风景”,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放眼学校、家庭、社会细心观察,积累素材。

其一、指导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开扩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

每周摘抄课外语段,每周写一篇体会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章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还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惯。”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每位学生找一本书,则班级就可以成立图书角.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会把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志借给同学们看,让他们做好笔记.,让他们关注热点、关注焦点、关注生活。

其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用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 观察农村景色。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②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③ 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

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④ 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其三、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的练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茅盾也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多记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的兴趣。同时,这些练笔日记也成为师生情感的桥梁,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我们要重视日记,认真地批阅,而且要在日记上与学生真诚对话。师生感情越来越深。

3、授之以渔,给学生生花妙笔。

教给学生点金术。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

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有了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就可以把我们所写的材料裁剪得当,把心中的千言万语恰当地吐露出来,做到妙笔生花。

二、真实表达,让写作不虚假。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文章的人若无真情实感,何以能打动读者的心呢?但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深感苦恼的是学生作文中说套话、编假话、扯废话的现象屡禁不止。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作文的价值。正如纸花虽美却缺灵气,木偶虽活少魂灵一样。叶圣陶也曾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言真情”,写出真实的作文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有源头和水来”,提倡真实的生活感悟。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愉快写生活,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加强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亲近自然,多关注生活,多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作文是,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如: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组织活动、情境体验,讨论辩论等,引来源头的“活水”,找到了“下锅的好米”,就不愁学生笔端涌不出“甘泉”,桌上端不出“佳肴”。

2、“润物细无声”,鼓励真实的情感体验。

其一、消除作文教学的一些误区,鼓励学生说真话

多年来,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范文解读,轻生活感悟;重技法指导,轻人本体验”的现象。有些老师过分强调文章的立意要高,构思要巧,从而助长了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于

篇四:2014年高考五篇可资借鉴的作文(江苏卷)

2014年高考五篇可资借鉴的作文(江苏卷)

独到的见解 生动的阐释

在目前语文教学状态中,高考作文中的“议论文”仍占绝大多数。但,写得好的议论文委实鲜见。

改进,是必须的、必然的。“记叙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逐步充当主角。解冻,非一日之功;眼下只能“尊重”现实,就事论事,探究一下如何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立意指向“青春·不朽”。相当多的考生,几乎发表同一种空泛的议论:青春就是好,好得很;青春之心就是不朽,万万岁。由于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抱定了“此是公理,无须论证”的态度。某些答卷很少有自己的言语,不停地引用名人警句。有一篇作文,竟然一口气列举了7位名人的讲话:辛夷坞说??,张爱玲说??,刘伟说??,一位哲人说??,牛汉说??,王右军说??,苏东坡说??,云云,云云,很少有他自己说。

再一个毛病就是:语言干瘪,八股腔,文字缺乏活气,读来令人困倦。须知议论文也是讲求鲜活、讲求灵气、讲求文采的,想想鲁迅吧,他的议论文是何等的精彩啊!当然,他是巍巍高山,高中生无法企及,但当一株高山下的小草,沾一点泥土气息,总是可以的吧? 为此,我们特别推荐本版优秀作文的第一篇:《逝去的永恒》。它的妙处何在?请看以下简评:

这是一篇优雅而凝重的哲理散文。“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审题正确,立意高远。

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以梦为马,呼唤“可能”,永远坚持“最初”本心的选择,直到不能,作者诗意地解释了“青春”,“坚持最初”、“直到不能”,说得何等大气,何等潇洒! 作者的剖析,从大自然中几种微小的生命入手,用例精美,慧眼独具: 小蜜蜂,勤劳得没有时间悲哀;

三文鱼,选择“流浪的青春”,以极其悲壮的方式主演着千年梦想的追求,将生命代代延续;

小麦花,只开极其短暂的五分钟,却尽心地开放,安心地凋谢,留下灿烂的果实。 青春的夺目光彩和无限内涵,被三种小生命从不同侧面渲染得淋漓尽致!于是,作者笔锋一转,“人何以堪”?讲到了咨嗟虚叹的“我们”,讲到了海子的“遥远”和“朴素”,讲到了林徽因的“一身诗意”,现实指向如电光泻地!

本版第2篇《心田半亩种青春》,也写得潇潇洒洒,一气呵成,不乏妙语:“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恣态广泛尝试”,“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等等。

为了呼唤“记叙文”的更生,本版刊登了5篇优作,均有生活气息,庶几可引发一种风气。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

逝去的永恒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自然永恒,年华将逝。纵使万物皆逝,有一种精神独留生命的长河,那就是以梦为马、奋斗不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人的可贵之处,恰在于坚持最初的选择。时光溜走得那样义无反顾,一味凭栏望月自叹,是一种愚行;任时光悄然而逝无所为,是一种堕落。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电影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没有与万物共生死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尽情地开花,为春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

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

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薄暮依旧炒米香

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

年幼时的我,恍惚以为村里的所有都是永恒的。可岁月从没有停止她那匆匆的脚步,逝去成了不变的旋律。好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我惦念。

走上前去,三五人群团着的,不须再辨,正是我幼时那位炒米匠。他端坐在不知谁家砌房留下的水泥墩上,正心无二顾地边旋转边望着抓在手上、早已炭黑的葫芦形炉膛。阳光静静地覆在他的额头上。黝黑的额头上沟壑纵横,沁出的细密汗珠簇拥着,反射出迷人的金光,似一抔泥土中散落的金粉。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

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还是当年那般香呦!”我轻轻吐了一句。炒米匠这才抬头,仔细地凝望着我,愣了好一会儿方才恍然大悟。他笑盈盈地望着我:“还行还行,真没想到你居然也长成这般大了。”我笑问:“如今生意如何?要知道,当年的我可对你崇拜得不行呦。”他似有心思般轻轻一叹:“曾经,我们也以为这手艺会传下去。这才十多年时间,哎??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品出他心中的一丝不舍,悄悄离开,心中萦绕着些许困惑。回头望去,炒米匠和他的活计儿沉浸在薄暮里。

薄暮依旧,炒米香。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荒山种茶人

父亲将他的青春奉献给大山。

清明时节,我冒着霏霏细雨,回到了阔别的家乡。

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

我随着父亲走向茶园更深处,四周涌动着如凝脂般厚重的绿意。任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们的头发,那不该被打扰的世界似乎在浅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爱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鹧鸪还未归巢,偷偷寻觅它们下的蛋。夕阳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着满满的鹧鸪蛋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大山却是一片荒芜,粮食广种薄收。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费在大山,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因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苦,他不忍心弃他们不顾。

于是,无论四季更替,他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诠释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开渠,播种。他惊讶地发现大山的土壤呈碱性,怪不得粮食不肯生长。但碱性的土壤却是茶树的温床。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来改变大山。夏天,他浇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发枝。

几载光阴转瞬即逝。清明时分,父亲与我带着山村特有的小筐,上山采茶了,清明茶只能站着采摘,米粒一样大的嫩草一棵树上只能摘十几个,必须“打一枪换一靶”。半天下来,父亲却采摘了一、二斤新鲜茶叶。我望着父亲佝偻的背,掂量着绿意盎然的大山,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青春,铭刻在大山的一草一木中,绿得苍茫??

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我几步一回头。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茶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我家的“老顽童”

“妮子,快来帮爷爷瞧瞧这个词儿怎么读!”亮如洪钟的声音第十次传来。

“来了来了!”我高声应和。无奈地瞥了眼桌旁白得晃眼的试卷,我只得先搁下手中微微

汗湿的笔。

“真不知道老爷子这次又玩什么花样,唉。”我嘟哝着,一步一拖地朝书房走去。

说起我们家老爷子,偏是个“老不正经”。快七十岁的人了,好歹也是个退休教师,他放着“养鱼晒太阳”的老年生活不享受,偏要赶时髦。穿鲜亮的大红色T恤,穿宽松的萝卜裤,要不是那银光闪闪的白发,还真把他当花季少年呢!

这不,前阵子老爷子又一腔热情的学电脑,说什么要“与时俱进”。这可苦了我哟!从识键盘,到打字再到上网都得手把手教。一遍不行,得十遍二十遍。老爷子戴着老花镜,小鸡啄米似的学得还真上心。怎么着算是出徒了。

“妮子,你快点儿!干嘛呢!”

“来了来了,别急。”我加快了脚步。

“妮子,你看这英文单词怎么读啊?这么多年不操弄,老底子散得差不多了。”只见爷爷眯着眼,用粗大的手指戳着个词急切地望着我。微黄的暖阳透过窗户洒在爷爷镶金边的老花眼镜上,折射出灿然的光星。

“好了,我看看。”接过带着爷爷大手余温的词汇书,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用红笔圈出的单词,“听好了,sunshine—阳光,您来一遍。”

接着,爷爷微点着头,嘴唇一上一下地默记了几次,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那个勤学的少年隐隐可见。

“爷爷,你怎么学起了英文啊?”奈不住好奇,我问道。

爷爷的脸微红了一下,挠了挠头道:“这不咱城市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见着他们,一句话不说多没礼貌。爷爷学会了,也好给咱中国人长长脸啊。”

我愣了,只听爷爷继续道:“你们这些小辈常说我‘老不正经’。可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早早地服老了,日子多没滋味!别看爷爷年纪大了,可心却是越活越年轻。保持年轻的心,生活才更有动力嘛。妮子,你说是不?”

望着爷爷,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心永远年轻?对。

“糟了,忘了偷菜了!”爷爷一拍脑袋,忙碌起来。

看着我们家的“老顽童”,我的嘴角自然地上扬了??

篇五:优秀作文

忧与爱(桃花坞木刻年画)

“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这说的,便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了。

侯爹是位老桃花坞艺人,十二岁便在鸿云阁里拜师学艺。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六,老一辈人都叫他侯桃六。我们这样的小辈是断然不敢如此不敬的,都尊称他为侯爹。

每至新春,侯爹便开始走村串镇,叫卖年画。年幼的我也曾随着侯爹四处跑。每至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侯爹就用苏州方言俚语唱开了。侯爹的唱词有些是新编的,当然更多的是祖传,比如那首《老鼠娶亲》。“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格只老鼠真灵巧,编掮旗打伞摇了摇。格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声音绵远悠长,能把人的魂儿勾走。

侯爹的主顾大多是些怀旧的老人儿,当然也有被侯爹唱腔勾来的姑娘小伙儿。每当顾客是个年轻人,侯爹就絮絮叨叨:“大门贴秦叔宝,卧室里贴《麒麟送子》,书房里挂《五子夺魁》,可不能贴错!”侯爹说上一遍还不够,总是重复上两三遍,弄得小伙们极不耐烦,胡乱点头应是,逃之夭夭。我看见侯爹眉宇间的那丝落寞,侯爹在担忧着什么。

又是一年新春时,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缺了点什么?对,侯爹的唱腔。

侯爹出门时在泥地上滑了一跤,成了跛子,便再也不能出门卖年画,只能托门口杂货店代售,生意也差了许多。

周日晚,我推出姥爷离世前用的轮椅,去侯爹家,想带老人家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抱侯爹坐上轮椅,我感觉像是抱起了一片在风中飘零的落叶。

一老一少默默行于江南水乡,侯爹突然开口:“兴儿,以后把这轮椅借给舅爷用,好吗?”

我点头应是,心中有些疑惑。

轮椅停在一片小湖前,侯爹细眯着双眼,似要看清远方,但额头上那似晒干的葡萄干似的皱纹却并未舒展多少。侯爹突然来了一嗓子:“桃花坞木刻年画!” 听着,竟有几分英雄迟暮的凄凉。

“舅爷,您还要轮椅干什么?”我问。

“我要卖年画,我怕十年后你们不知道什么是桃花坞,我很担忧。” 为什么要担忧?因为侯爹爱她爱得深切!

.忧与爱(父陪女儿检查)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自那时起就没有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太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彤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立一夜排队挂号,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

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呵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夜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

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于天地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了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了测眼压室前。

父亲那融合着忧与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将我的泪一次次逼出,父亲那一夜未睡的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慈爱:“孩子,好好检查!”

??

医院外面的雨仍下个不停,父亲就这样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

我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忧愁,怎样的父爱,才能让一个男人不顾众人眼光,在得知女儿平安后放声大哭,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

“爸,爸??”

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

薄暮依旧炒米香

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 年幼时的我,恍惚以为村里的所有都是永恒的。可岁月从没有停止她那匆匆的脚步,逝去成了不变的旋律。好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我惦念。

走上前去,三五人群团着的,不须再辨,正是我幼时那位炒米匠。他端坐在不知谁家砌房留下的水泥墩上,正心无二顾地边旋转边望着抓在手上、早已炭黑的葫芦形炉膛。阳光静静地覆在他的额头上。黝黑的额头上沟壑纵横,沁出的细密汗珠簇拥着,反射出迷人的金光,似一抔泥土中散落的金粉。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还是当年那般香呦!”我轻轻吐了一句。炒米匠这才抬头,仔细地凝望着我,愣了好一会儿方才恍然大悟。他笑盈盈地望着我:“还行还行,真没想到你居然也长成这般大了。”我笑问:“如今生意如何?要知道,当年的我可对你崇拜得不行呦。”他似有心思般轻轻一叹:“曾经,我们也以为这手艺会传下去。这才十多年时间,哎??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品出他心中的一丝不舍,悄悄离开,心中萦绕着些许困惑。回头望去,炒米匠和他的活计儿沉浸在薄暮里。

薄暮依旧,炒米香。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荒山种茶人

父亲将他的青春奉献给大山。

清明时节,我冒着霏霏细雨,回到了阔别的家乡。

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绿、碧

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

我随着父亲走向茶园更深处,四周涌动着如凝脂般厚重的绿意。任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们的头发,那不该被打扰的世界似乎在浅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爱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鹧鸪还未归巢,偷偷寻觅它们下的蛋。夕阳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着满满的鹧鸪蛋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大山却是一片荒芜,粮食广种薄收。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费在大山,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因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苦,他不忍心弃他们不顾。

于是,无论四季更替,他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诠释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开渠,播种。他惊讶地发现大山的土壤呈碱性,怪不得粮食不肯生长。但碱性的土壤却是茶树的温床。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来改变大山。夏天,他浇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发枝。

几载光阴转瞬即逝。清明时分,父亲与我带着山村特有的小筐,上山采茶了,清明茶只能站着采摘,米粒一样大的嫩草一棵树上只能摘十几个,必须“打一枪换一靶”。半天下来,父亲却采摘了一、二斤新鲜茶叶。我望着父亲佝偻的背,掂量着绿意盎然的大山,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青春,铭刻在大山的一草一木中,绿得苍茫??

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我几步一回头。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远去的铁匠

油菜花开的时候,远方的客人就会踏着芬芳来我们村。村路弯曲,路旁开满了各色野花,大片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野蜜蜂在飘荡着油菜花香的暖风中嗡嗡飞舞。我会坐在村头的柳树下,目光像路边的牵牛花,沿着村口小路向绿野深处蜿蜒。

细细长长的小路尽头,走来两个熟悉的身影。他们一前一后,一高一矮,不用细看,便知道矮的是爹,高的是儿。生命像一把尺,日月是尺上的刻度,一量,就知道谁在岁月里走的时间长了。

总是做爹的走在前面,岁月的犁铧已把他的脸犁得满是沟壑。他们肩头上各挑着一副担子,铁砧、铁锤、火炉、风箱,小扁担弯成了一把弓,走一步,扁担就吱扭作响。

这是一对从远方来的铁匠父子。他们穿着我们这里人不一样的黑衣黑裤,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蛮语,一举一动都带着远方陌生的气息。他们在村头的打谷场上歇下担子,开始生炉打铁。村里人慢慢都围过来,一会工夫,铁炉边便放了一堆缺齿断牙的镰刀、锄头、铁粑。

太阳一点点白,空气渐渐地热,铁匠的炉火变得纯青。黄锈的农具在炉火

舔舐下,慢慢地红润、透明,返老还童。老铁匠用钳子夹起烧红的铁,放在铁砧上,小铁匠便抡起铁锤,对着红亮的铁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铁锤落处,飞溅的火花在小铁匠油亮的肌肤上蹦跳,只几锤工夫,彤红的铁就变成一弯红月,或一轮太阳。身围黑裙的老铁匠把这弯红月或太阳放在清水里,“滋——”的一声,清水里升腾起一股白烟,待烟消雾散时,就会看到老铁匠手里举起一把闪着青幽光芒的镰刀,或是一把和泥土一样凝重、朴素的锄头、铁耙,这些镰刀、锄头和铁耙上面还袅绕着金色的麦穗馨香和大地的芬芳。

六月,当暖风吹过,江南大地一片金黄时,父亲便会和母亲举着镰刀走进金色的田野里,在大地上写出一行行丰收的诗;当收获后的土地裸露出黝黑的胸怀,父亲便又会赶着水牛,驾着犁铧,肩扛锄头、铁耙和母亲走进田野里,在广阔的大地上谱写一首首农耕的曲。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江南的晴空下回荡着,老铁匠眯着浑浊的眼睛,细细地听着铁锤敲出的声音,他是在聆听大地跳动的心声?还是季节擂起的响鼓?从他黝黑的脸上,我看到遥远的过去,看到广阔的原野和一个个村庄。

铁匠炉里的火也慢慢地变灰变白,远方来的铁匠父子这才停下手来,拿出一杆长长的竹烟杆,在渐渐熄灭的炉火旁抽袋烟。

你们是从哪儿来?我们从远方来。老铁匠浑浊的眼睛里有着阳光一样的温暖。你们又要往哪儿去呢?我们往远方去!小铁匠把眼睛转向远方。

挑着铁匠担的黑色身影渐渐消逝在远方,四合的暮色里,我仿佛又听到遥远的时间深处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拒绝平庸

我原本以为,身居高堂或扬名万里才能摆脱平庸,我以为拒绝平凡才能拒绝平庸,直到遇见他们。

每年八月份,外婆所在的村庄总要集资唱几台戏,一来敬丰收之神,二来慰劳辛苦的农人。那年据说请来的戏班子“长得好,唱得也好”,我便神往了。

这里并不兴国粹京剧,农人爱听的是柔婉而带乡土气息的黄梅戏。第一场剧目就是黄梅戏中的名剧《女驸马》,我去看时,果然男俊女俏,顾盼含情,让人随着情节起落而心潮难平起来。

小孩子们最爱看的,倒并不是他们台上的风光,而是结伴去台下,看戏子们画脸或耍枪。这样漂亮的一班人,当然更引起我们的兴趣。于是我们一哄而去了后台。后台的人们几乎都着便装,只是不褪脸上的油墨,我们看着颇有趣。

奇怪,这一班人马并不像先前的那样一下台就懒懒地躺着,他们静静地捧着自己的水杯润嗓,只偶尔交谈一两句,忽然那俊俏的小生站起来,灵活地一甩袖,踮起脚尖微转了一个弧度,拈起指尖,似是整理衣裳又似是掩面而笑,对他的搭档说:“我觉得你刚才这样做更好。”满屋子的人这才来了精神,眼睛这才有了焦距。那花旦起身一试,果然娇媚无比,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不禁赞叹了。大家会心一笑,那花旦这时却轻轻一叹。奇怪的是,那戏班的其他成员并不惊讶,都跟着轻叹一声。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那小生——看来一定是这戏班的班主了,看大家心情不对,强笑着站起来:“大家都别这样,我们进不了大剧院,至少还有地儿唱,还有人愿意听呢!”哦!看来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前程叹息。的确,混迹于穷乡僻壤,似乎平凡以至平庸,远不能跟梨园名角的高贵相比。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