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秦时明月汉时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20:11 体裁作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体裁作文

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十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诗名句赏析之十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全诗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属于“横吹曲辞”,是乐府旧题,大概作于王昌龄早年奔赴西域之时。这个时期,正值盛唐,在对外战争中大唐屡屡获胜,全民族自信心极强,所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人和边塞诗篇,作品中大多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开篇写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这在修辞上叫做“互文见义”。解释起来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正确的意思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其实质含义在于讲诗人所处的地方自秦汉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战事不断。

下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中“万里”是说边塞和中原相隔万里,路途遥远,形象地写出当时百姓兵卒戍边之苦。“人未还”是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只见人戍边,不见人回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

悲愤以及希望战事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理想。这也是这首诗歌独特之处,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体现了诗人王昌龄的思想深度。在盛唐之时能够发出这样心声的诗人并不多,所以这首诗歌也被后人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篇二: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之时代篇

开课人:张震

开课地点:省句中高二(7)班

开课时间:2009-2-24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时代性

2、借助时代特点,赏析边塞诗

3、体会边塞诗丰富的思想情感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实战训练】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吐(tǔ)谷(yù)浑(hún):中国古代西北民族首领及其所建国名。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4.2. 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红旗半卷”是细节描写,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

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

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

情景。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

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

未死。

1. 词中“睡觉”两字是什么意思?

2. 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英雄老去,壮志未酬;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2.

1、答:指的是戍边将士。是借代手法。

2、答: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梦境,是虚写,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通过对比反衬,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悲壮而凄凉的感情。

3就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秦时明月汉时关)人心,你怎么看?

答: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表达的感情主要有: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报效国家的激情;

※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但这类诗一般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2009-2-23

篇三: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权威们”(包括权威历史材料和权威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存在“空白”和“裂隙”,而历史本身是由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编织的完整的“网”,是连续的、立体的、完美的“过去的画面”。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形成这样的网和画面,就必须借助于历史想象的构建。神入历史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历史想象方法之一,“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神入历史呢?

一、发现观察,神入历史

我在上人教版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时,采用了图片导入——“中世纪圣母像”“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让学生描述这两张画像的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一位学生说:“中世纪圣母像”中的圣母表情严肃,呆板有余而活泼不足,圣婴也比较严肃。“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色彩温暖而柔和,布局大气而凝重,人物自然而生动,圣母端庄而慈善,圣婴也有了孩童般可爱的表情。顺着学生的表达,我继续引导:中世纪的作品突出神的至高无上的气息,反映欧洲中世纪是受神统治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分作品将神人性化,反映了这个时期对人性

的召唤。

二、精彩讲述,神入历史

我在对必修一《两级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将“‘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一目中的“德国分裂”发掘了三个历史瞬间:柏林危机、被柏林墙隔绝的一家人、柏林墙的拆除,以多媒体课件将这三个瞬间展示出来,让学生进人历史,以普通观众的角度感悟“冷战”下面呈现的是“被柏林墙隔绝的一家人”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这道墙(柏林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分裂,对于普通的家庭又意味什么呢?这张“你好!爸爸”的照片记载着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1961年八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这位母亲希尔维亚带着4岁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他做梦也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父亲,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希尔维亚只能每天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经过的地方向墙那边张望,孩子远远地向路过的男人大声喊“你好!爸爸。”当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表情凝重,有的在看我,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情绪、体验达到了高潮。

三、设置疑问,神入历史

如果历史学习缺乏思维的力度,是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教学问题的设计单调、刻板,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小兵在“老师的提问”一文中,把历史教学的问题分七类,其中“4.神入性的

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神入性”的问题新颖、巧妙,让人耳目一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我在上《辛亥革命》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面对袁世凯的政治讹诈,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施压,帝国主义的孤立,如果你就是孙中山,你将如何处理面临的问题?是妥协还是同袁世凯进行坚决斗争?我们知道最终孙中山最终妥协让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同袁世凯的坚决斗争会带来什么后果?我继续补充:当时袁世凯掌握的北洋军力量强大,远远超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力量。

学生积极发言:(略)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四、角色体验,神入历史

所谓历史“角色体验”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某一具体历史情境之中,让其站在某一或某类历史人物立场上去观察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设身处地地体验某一或某一类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和发展过程。如:在教人教版必修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时,“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这一目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内阁、议会和内阁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仅把教材上的几句话告诉学生,让其死记硬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此我设置了如下角色体验:

1997年5月布莱尔首任英国首相,到2005年5月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再次获胜,布莱尔也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在布莱尔执政的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兵伊拉克,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国,英国也派兵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请思考:

(1)如果你想成为英国首相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2)英国派兵参加对伊拉克的战争,你作为财政大臣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3)如果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首相布莱尔是否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

通过穿越时空,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现场进行情感体验,观察当事人行为,聆听当事人言语,与历史人物对话,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

篇四: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例谈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或是描写奇丽壮阔的边

塞风光,或是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是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的报国豪情,抒发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感,或是抒发送别友人时的惜别感伤或是壮别感奋之情。风格或雄壮豪迈、或苍凉悲慨、或凄凉悲愤、或豪放旷达、或慷慨悲壮、或委婉清丽、或缠绵悱恻。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景物的普遍特点是:雄浑、奇丽、苦寒、苍凉、凄冷、辽阔、壮阔、广阔。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例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

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

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鉴赏技巧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4.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边塞诗中的意象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及情感色彩,通过这些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5.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

现手法)。

【高考链接】

1、(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2、(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3、(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篇五:神入秦时明月汉时关

神入“秦时明月汉时关”

-------例谈“换位历史人物”教学法

山东省博兴第二中学 傅翠玲

“在那种情况下,要是换成你,??。”,日常生活中在调解人际纠纷时,不少人会如是说,这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换位,意思是说:站在别人的立场、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种“换位思考”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便是“换位历史人物”教学法。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假设学生是某一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某一(群)历史人物,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去思考、去感受这一(群)历史人物在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中的思想、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 在教岳麓版必修3《诗歌与小说》一课时,课前我了解到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学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不少代表作品,据此在学唐诗部分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假设你是李白(或杜甫、或白居易),请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你作品风格的名篇名句,有感情的朗诵给大家听,并说出你作品的风格特色,2分钟时间准备。话音方落,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大家的答案也让我惊喜万分,下面是我节选的同学的部分答案: 李白组同学: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风格特色:豪迈奔放、蓬勃向上、个性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组同学:??

白居易组同学::

《红线毯》:……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风格特色: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反映民间疾苦。

再如在教岳麓版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时,对“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我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从政治、经济角度去分析教材,而是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假设你是19世纪60年代生活在俄国的一位年轻的农奴,而你同为

农奴的女友即将被农奴主卖往异乡,(或你是同时期生活在俄国的一位农奴主;或新兴的资本家;或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对“二一九”法令的颁布,你有何感想?然后把所有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并由各组推选代表说出本组讨论结果。问题一经提出,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学生纷纷翻教材、兴趣盎然地交流、讨论,还有的同学动笔把大家的发言记录下来,最终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年轻的农奴及其女友:①太好了,女友不会被卖到异乡了,我们自由了;②政府允许我们赎买原先耕种主人的份地,办法虽好,可我们到哪里去找那么高昂的赎金呢,赎金付清之前,还得照旧为主人服役,政府为什么不把土地无偿分给我们呢?③我们想到城里的工厂去打工,可走之前必须取得村社的同意。这是真正的自由吗?

农奴主:①真是反了天了,沙皇居然宣布农奴们自由了;②好在沙皇替我们考虑还算周全,穷鬼们还要花高价赎买我们的土地,我当然不会把肥沃的土地卖给他们,这笔买卖还算划得来;③我可以用卖地的钱去投资开工厂,世道要变了,多挣些钱才是最重要的。

新兴资本家:我开工厂最苦恼的就是招不到工人,现在好了,农奴们自由了,我可以大干一场了。 赫尔岑们:①人民受骗了,改革实际是对农奴的无耻掠夺。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时空距离,许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对学生而言,真正是“恍若隔世”,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这种深深的“代沟”使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时常感到困难,很难勾起“食欲”,天长日久便产生厌倦心理,丧失了学习历史的欲望。历史曾经是鲜活的、是丰富多彩的,换位“历史人物”教学通过假设相关历史人物,把遥远的历史与学生的个人体验链接起来,诱导学生置身历史时空中去,环顾“当年明月”映照下的情景,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把生硬的教材内容化作学生的所思、所感,仿佛历史重新来过一遍,历史活起来了。教师以自己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秦朝”、步入“汉代”, 以“第一人称”的去还原、体味历史,对“秦时明月汉时关”感同身受,这无疑会大大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切身”体验,举重若轻地把学生变成历史学习的“好之者”、“乐之者”。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生本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交往的发展等。换位“历史人物”教学中,当学生把身心投入到历史人物中去时,通过体验历史人物的遭遇、感受历史人物的思维,并把这些组织成文,不仅运用了知识,而且通过关注历史上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由此及彼,启发学生运用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智慧,学

习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加深对身边生活的思考、感悟,学会理解、体贴他人,有助于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同时达到了特殊的情感教育效果。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既有曲调也有情”。

换位“历史人物”教学法可操作性极强,几乎不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僻乡村,只需老师的匠心独运,变换立场、变换角度去考虑问题,便会迅速营造出一种新鲜刺激的情景,使整个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寸时寸金的课堂上,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性价比”非常之高。从实施方式来看,这种教学法可由学生个体独立进行,也可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操作起来也非常灵活。

在具体实施这一教学手法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人物” 的设定要以教材为纲,与教材内容密切贴合,难度不宜过大,以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

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代背景出发,用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思想、态度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为,不能站在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历史问题,得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最后,课堂上要与其他教学方法交替、配合使用该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相得益彰,如果较长时间使用单一的手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全身心投入其中,才会找到艺术创作的乐趣,欣赏到“桃李芬芳”的美景。

作者傅翠玲详细情况:

地址: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组

邮编:256500

电话:13695436518

电子信箱:fcl6518@163.com

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对虚拟情景教学的

认识 袁北京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情境是学生知识建构中最重要的环节。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史实为依据,虚拟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学生的内心构筑一个历史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神入一个特定的时代,触摸那历史的脉搏,这就是虚拟情境。它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神入历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增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它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当然虚拟情景要尊重历史和追求真实,不能胡编滥造,也不能以论证史。

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一课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而其中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宗旨的理解是学生掌握过程中的易混点和难点,这些知识的介绍在教材中也是较为抽象的,于是我采用情景虚拟的方式进行了以下处理:

虚拟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虚拟情境教学应“求真”

历史学科具有思想性、时序性、过去性等特点,过去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地方。这一特点回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学生不可能回到过去体验历史,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历史上遗留的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的材料,要尊重历史,不能为完成教学人为的编造史料,否则会使历史教学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虚拟情境和运用史料时要进行推敲,做到去伪存真,做到真实可靠。

2、 虚拟情境教学应遵从历史认知规律

广东佛山的梁明老师曾对此做过很好的论述,在日常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我深有同感,即“历史认识的规律是从史实中得出结论,不是从既定的结论中认识史实,更不是从既定结论认识结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课本中结论,就由结论出发创设出所谓的历史情境,由情境到结论有时简单的可笑,磨灭了学生对这一历史问题的创新性回答,课本的结论只是

体裁作文